语义指向分析法

合集下载

第九讲+++语义指向分析

第九讲+++语义指向分析

第十讲语义指向分析一、语义指向和语义指向分析什么叫语义指向?不妨先看个实例:砍光了砍累了砍钝了砍快了砍疼了砍坏了从格式上看,以上各例都是“动+形+了”述补结构。

“光、累、钝、快、疼、坏”都是补语。

笼统地说,补语是补充说明前面的动词形容词的。

但是,细分析这几个例子,会发现其补语成分的语义并不都是直接与前边的动词相联系:砍光了[补语“光”在语义上是说“砍”的受事,如“树砍光了”。

]砍累了[补语“累”在语义上是说“砍”的施事,如“我砍累了”。

]砍钝了[补语“钝”在语义上是说“砍”的工具,如“这把刀砍钝了”。

]砍快了[补语“快”在语义上是说“砍”这一动作本身,如“你砍快了,得慢点儿砍”。

]砍疼了[补语“疼”在语义上有时可指向“砍”的受事,如“把他的脚砍疼了”;有时可指向“砍”的施事的隶属部分,如“砍了一下午,我的胳膊都砍疼了”。

因此这是一个有歧义的结构。

]砍坏了[补语“坏”在语义上有时可指向“砍”的受事,如“别把桌子砍坏了”;有时可指向“砍”的工具,如“他那把刀砍坏了”。

这也是一个有歧义的结构。

] 以上所说的区别,就是补语语义指向的不同,即补语在语义上与之直接相关的成分不同。

可见语义指向是指句法结构中的某一成分在语义上指向相关的另一个成分,即在语义上跟哪个成分直接相关。

通过分析句中某一成分的语义指向来揭示、说明、解释某一语法现象,这种分析手段就称为语义指向分析法。

语义指向分析是描写语法学里所运用的一种分析方法。

是中国大陆最近二十年来才开始出现的一种新的句法分析方法。

二、考查几类句法成分的语义指向不是所有的句法成分都有必要去考察它的语义指向,如“吃苹果”,我们就没有必要去考察“苹果”的语义指向。

根据语法研究的需要,有几种句法成分的语义指向值得考察:1、补语,如上面所举的例子。

再如:(1) 我们打赢了球。

(2) 我们打破了球。

(3) 我们打完了球。

这三句话中都有一个补语,但他们所指不同:“赢”是指向主语“我们”,是完我们赢了;“破”指向宾语“球”,是球破了;“完”指向动词本身,是“打”的动作完了。

语义指向分析

语义指向分析

语义指向分析现代语法研究课程——语义指向分析(汉语言文学082班曾庆飞080501110079)关于语义指向分析的来源,语法学界已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陆俭明1995) 语义指向分析产生于80 年代,胡树鲜(1982) 在《两组副词的语义特点及其多项作用点》一文中已有萌芽,沈开木(1983) 开始提到语义关系上的“指向”,而第一次完整使用语义指向这个术语的是刘宁生(1984) 。

另一种则认为:(沈开木1996) ,语义指向是由“指向”演化而来,“指向”是吕叔湘对沈开木(1983) 一文审稿时提出来的,后来邵敬敏(1985) 提出“语义指向”这一术语。

在语法分析中运用语义指向分析的文章很多,重要的研究者还有马希文、张力军、周小兵、李小荣、沈阳等。

语义指向指句中某个成分与哪一个成分之间有语义联系。

例如:“我和他只有一个弟弟”,状语“都”与主语“我和他”有意义联系,是前指,状语“只”只是后指宾语“一个弟弟”。

两者语义指向不同。

通过分析句中某一成分的语义指向来揭示、说明、解释某种语法现象,这种分析手段就称为“语义指向分析”。

语义指向分析其实就是要在“相同的句法结构关系”中发现“不同的语义结构关系”,或者说是通过辨认句法结构成分之间的不同联系来确定可能存在的多种语义结构关系中的一种。

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成分之间的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有一致又有不一致的现象。

例如:(1) 我重重地摔了一跤。

(2) 我狼狈地摔了一跤。

例(1) 的状语“重重地”语义指向谓语动词,二者之间的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是一致的。

例(2) 的状语“狼狈地”语义指向主语,二者之间的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不一致。

语义指向分析着重用于句法关系和语法关系不一致的语法现象。

汉语句法的分析很多种,常见的有层次分析法、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配价分析法、语义指向分析等。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中指出有三种句法成分的语义指向,很值得大家考察。

第六章_语义指向分析

第六章_语义指向分析

• 1、前指与后指
• 前指就是在一个语义指向结构体中,指 向成分前指被指成分构成的语义指向模式, 后指则是指向成分后指被指成分构成的语 义指向模式。
• [1] 领导在开会。
• [2] 领导开完会了。
• “开会”前指“领导”。 “完”后指 “会”。
• 区分前指和后指有助于考察结构相同, 但语义所指的方向或方式可能不同的同形 结构。例如:

补语在语义上则可以指向不同的句法
成分,这些成分跟补语有的是直接成分关
系,有的则是非直接成分关系,如“砍倒
了”的“倒”一般指向受事,“砍累了”
的“累”则指向施事,“砍钝了”的“钝”
又指向了工具,“砍快了”的“快”才真
正指向述语,而“砍破了”的“破”则既
可能指向受事,也可能指向施事,还可能
指向工具,这说明单个的“砍破了”是有
• 首先,从句法成分看: • 1、谓语 • [1] 我找个老师问一下。 • [2] 我找个老师教一下。 • [3] 我找个老师讨论一下。 • [4] 我找个人一起去。 • [5] 三顿饭就把他吃厌了。
• 2、定语 • [1] 他晚年过着幸福的生活。 • [2] 他干了一整天的活。 • [3] 孩子们每人买了两块钱的菜。 • [4] 他做了50块钱的衣服。 • [5] 她昨天想了一天的心事。 • [6] 小王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
一个有形的疑问成分。二是它们所指向的疑问成
分必须置于它们的后面(即只能后指)并尽量靠
近。试比较(句前的问号代表该句可接受性弱,
下同):
• [9] a.你吃过晚饭后究竟去不去看电影?
• ?b.你究竟吃过晚饭后去不去看电影?
• [10] a.你下班后到底去哪儿?
• ?b.你到底下班后去哪儿?

语义指向分析法经典例子

语义指向分析法经典例子

摘要:随着三个平面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语义指向研究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语义指向是属于语义平面的研究内容,它涉及的内容很多。

本文首先阐述了语义指向分析的相关内容,然后结合语境因素讨论了动态语义指向分析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语义指向分析动态语义指向分析方法应用随着语法研究从描写到解释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语义指向分析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

语义指向分析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讨论和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讨论研究的内容涉及许多方面。

整体看来,主要是围绕两个大的线索进行探索:一是从理论上对语义指向本身进行探讨;二是运用语义指向分析法对具体的语言事实进行分析。

本文的内容也包括上述两个大方面:在理论方面,对语义指向分析产生的理论基础及其语义指向的类型等问题加以探讨;在应用方面,主要针对语义指向分析中的一个类型――动态语义指向分析展开论述,同时运用了语境和语用学的有关理论。

一、语义指向分析产生的理论基础语义指向是语法的语义平面讨论的内容,这一研究方法的形成显然与学界对语义分析的重视分不开。

我国汉语语法研究自第一部语著作《马氏文通》出版到上世纪50年代初,基本上走的是传统语法学的路子,注重意义,而不重视形式。

上世纪50年代起,受到美国结构主义语法理论和方法的影响,先后出现了一大批成功运用描写语法学理论和方法的论著。

但是同时人们逐渐认识到结构主义语法分析方法重形式轻意义的倾向,意识到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重要性,句法结构中的语义问题逐渐成为人们自觉思考的理论问题。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的语法研究有了新的发展,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得到了共识。

熙很好地贯彻了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总结出了:“真正的结合是要使形式和意义互相渗透。

讲形式的时候能够得到语义方面的验证,讲意义的时候能够得到形式方面的验证。

”[1]与此同时,胡裕树、范晓进一步提出:“在汉语的语法分析中全面地、系统地把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既界限分明地区别开来,又互相兼顾地结合起来。

状语的语义指向【“AA+的”状语的语义语用分析】

状语的语义指向【“AA+的”状语的语义语用分析】

状语的语义指向【“AA+的”状语的语义语用分析】一前言在现代汉语中,有这么一类句子,如:她圆圆的画了一个圈,著名学者吕叔湘先生认为是“定语的词语跑到了状语的位置上”,是一种移位现象(黄国营2002);而语言学界泰斗陆俭明先生认为状语在语义上分别指向主语、谓语及宾语属于常规用法(陆俭明2005)。

这种句子有如下两类:AB1 他热热的喝了一杯茶。

他喝着热热的一杯茶。

2 大大的写了几个字写了几个大大的字3 桌子上厚厚的落了一层灰尘桌子上落了厚厚的一层灰尘4 浅浅的挖了30个坑挖了30个浅浅的坑5 墙上淡淡的留下了影子墙上留下了淡淡的影子以上用例的修饰语比较单一,均是“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的”型,如“热热的”、“大大的”等。

语言学家朱德熙先生把这一类“X的”归入形容词性(朱德熙2000),本文将其码化为“AA+的”,称为状态词。

我们把“NP+状态词+VP+N P”归为A式,把“NP1+VP+状态词+NP2”型归为B式,二者具有同义变换关系,即为同义句。

本文试图从如下3个方面回答该类句式究竟是移位还是常规生成的问题:AB 式中状态词的语义指向问题,B式与A式的异同关系,A、B式变换的制约因素。

二状态词的语义指向问题语义指向,即指句中某成分与另一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而本文中,作为修饰语的状态词,同述语及宾语之间是指向关系。

例如B式句“她画了一个圆圆的圈”,“圆圆的”修饰宾语,在语义上指向于“圈”。

定语的语义指向在分析上不存在分歧。

吕叔湘认为这是“定语的词语跑到了状语的位置上”,即“圆圆的”在语义上指向“圈”。

然而,B式中,定语“圆圆的”在结构上及语义上均指向于宾语“圈”,具有一致性;而A式的状语,结构上指向谓语,语义上却指向宾语,也就是说修饰关系与语义指向产生了矛盾。

这不得不让我们怀疑A式中的状语,其语义关系是否真的指向于宾语?再来看C组句式:C1 他轻轻的喝了一杯茶。

2 轻轻的写了几个字3 桌子上轻轻的落了一层灰尘4 轻轻的挖了几个坑5 桌上轻轻的留了封信C组句在形式结构上同A组句一致,然而其状语“轻轻的”,无论是在结构关系上,还是在语义上,均指向于谓词。

关于把字句的语义指向分析

关于把字句的语义指向分析
对州
语 言 研 究
关于把 字句 的语 义指 向分析
周俊彤
西 安外 国语 大 学 2 0 1 0级汉 学 院
摘要 : 关于“ 把” 字 句的 内部 结构一直存在争议 。 本 文 旨在 “ 倒” 是一价动词 , 只能支 配一个名词性词语 。“ 懂” 是二价动 讨论“ 把” 字句 中动词后 的补语成分对把 字句有什 么选择和 限 词 , 可 以支配两个名词性词语 。类似的还有 ( 5 ) 我把 这首 歌听 制, 最终得 出主动宾 句变换何成 “ 把” 字 句的一般 规律 以及补 明 白了 , “ 明白” 是二价 , 有 两 个 支 配成 分 , 即主 语 和 宾 语 , 所 以
补语动词为一价时 , 严格遵守补语 指向“ 把 的宾语 ” , 例如 : ( 6 ) 书把人看累 了( 7 ) 他把蚊子打死 了 ; 当补语 动词为二价 时 , 补 关于把字句 的补语语义指 向是一个很有意思 的问题 。汉 指 向句子主语 ” 这一规律。例如 : ( 4 ) 他把那本书读 语中有一些内部结构 、 序列完全相同的主动宾句 , 有 的可 以变 语要遵 守“ 懂 了。( 5 ) 我把这首歌听明白了。 换成把字句 , 有 的则不可 以。 本文认为是 因为补语动词的配价 至 此 ,我们 知道 了影 响主 动 宾 句 转 换 成 把 字 句 的一 个 关 不 同而 导 致 其 语 义 指 向 不 同 。我 要 探 讨 的 是 哪 些 主 动宾 句 可
有一些结 构完全相 同的主动宾句子 ,由于补语 的的指 向 不同 , 不一定都能转换成“ 把” 字句 。例如 : ( 1 ) 老 王喝光 了酒 。( 主动宾 ) 一老王把酒喝光 了。( 把字 句)
四、 假设 “ 二价的补语 动词” 也指 向把的宾 语会出现 什么 情 况

状语语义指向分析

状语语义指向分析

状语语义指向分析语状语是句法分析的一个重要结构,它可以起到增强语句的修辞效果,并使句子变得更有趣。

语状语语义指向分析涉及将一句话中的语状语语义指向某一具体事物或概念。

作为基础,这篇文章将讨论语状语语义指向分析的相关概念,然后进行分类总结以及e实例演示。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语状语的定义。

语状语是句法成分,通常表示句子的性质,时间,状态等等。

它可以隐含地将句子的主题和话语表达的立场及意义附加到句子里面。

语状语的语义指向,即所指的意义,是句子的意思表述的有效素。

语状语语义指向分析主要是指,通过结合语状语表达的含义,来深入理解其中含有的意义和对作者表达的思想和立场。

例如形容词“英勇”可以用来描述一个勇敢无畏的人,而语状语“热情地”则表现出这个英勇的人格特质,例如他热情地和其他人相处。

因此,从这种角度解释,滥用语状语以强调语言特性以及突出其所描述的情况的概念,给其他人以留下深刻的印象。

语状语的语义指向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方面,它可以在语义上联系语状语自身和句子的主题;另一方面,它可以与上下文共同作用来表现语状语的含义。

比如,如果一个语状语“明显地”存在于一句话,在句意表达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它来表明说话者要强调,以强调对事件或对象进行表达的意思,例如“该计划明显地准备进行改革”,说话者想表达的是,该计划的改革的准备程度相当的明显。

另一方面,语状语也可以在句意的表达上使用它来表达语言表达时的神态情绪,某些语状语可以表达特定的语言情绪,并影响表达方式与内容。

例如,对于句中“不鼓励”这个语言情绪,就可以使用“非常不鼓励”这两个语状语来表达,意思是说话者对某件事情是非常不鼓励的,说话者希望强调这一点。

最后,要说明的是,语状语语义指向分析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一个有意义的句子中使用的语状语,是句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状语具有多个含义,而这些含义也有不同的深度和广度,可以根据语状语的来源和上下文等来分析其中的含义。

下面介绍一些关于语状语语义指向分析的例子:* “当然”是一种同意语,表明说话者认同他人的表达,如“他说话得体,当然了”。

语义指向分析

语义指向分析

现代语法研究课程——语义指向分析(汉语言文学082班曾庆飞080501110079)关于语义指向分析的来源,语法学界已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陆俭明1995) 语义指向分析产生于80 年代,胡树鲜(1982) 在《两组副词的语义特点及其多项作用点》一文中已有萌芽,沈开木(1983) 开始提到语义关系上的“指向”,而第一次完整使用语义指向这个术语的是刘宁生(1984) 。

另一种则认为:(沈开木1996) ,语义指向是由“指向”演化而来,“指向”是吕叔湘对沈开木(1983) 一文审稿时提出来的,后来邵敬敏(1985) 提出“语义指向”这一术语。

在语法分析中运用语义指向分析的文章很多,重要的研究者还有马希文、张力军、周小兵、李小荣、沈阳等。

语义指向指句中某个成分与哪一个成分之间有语义联系。

例如:“我和他只有一个弟弟”,状语“都”与主语“我和他”有意义联系,是前指,状语“只”只是后指宾语“一个弟弟”。

两者语义指向不同。

通过分析句中某一成分的语义指向来揭示、说明、解释某种语法现象,这种分析手段就称为“语义指向分析”。

语义指向分析其实就是要在“相同的句法结构关系”中发现“不同的语义结构关系”,或者说是通过辨认句法结构成分之间的不同联系来确定可能存在的多种语义结构关系中的一种。

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成分之间的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有一致又有不一致的现象。

例如:(1) 我重重地摔了一跤。

(2) 我狼狈地摔了一跤。

例(1) 的状语“重重地”语义指向谓语动词,二者之间的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是一致的。

例(2) 的状语“狼狈地”语义指向主语,二者之间的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不一致。

语义指向分析着重用于句法关系和语法关系不一致的语法现象。

汉语句法的分析很多种,常见的有层次分析法、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配价分析法、语义指向分析等。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中指出有三种句法成分的语义指向,很值得大家考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5
• 本课所说的“语义指向”是按狭义的理解来 谈的,即只是指句中的某个成分在语义上跟
哪个成分发生最直接的关系。下面再举个例 子:
(10)a.我才做。 b.我才做第二道题。 c.我才做三道题。 d.我才做完。
2020/5/24
.
6
“语义指向分析”——通过分析句中某一成分 的语义指向来揭示、说明、解释某种语法现象, 这种分析手段就称为“语义指向分析”。
是不是每个句法成分都有语义指向的 问题?
• 一是补语。 • 二是修饰语。 • 三是谓语。
2020/5/24
.
7
补语
• 例如 (1)a.砍光了
累了
e.砍疼了
b.砍 c.砍钝了 d.砍快了 f.砍坏了
2020/5/24
.
8
修饰语
• 例如:
(2) a.他喜滋滋地炸了盘花生米。
• b.他早早地炸了盘花生米。
.
22
二、为解释某些语法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
• (施春宏2003)
洗净了
洗累了
我把衣服洗净了。
*我把衣服洗累了。
脏衣服被我洗净了。 *脏衣服被我洗累了。
*我洗衣服洗净了。
我洗衣服洗累了。
*这盆衣服把我洗净了。 这盆衣服把我洗累了。
衣服洗净了。
?衣服洗累了。
?我洗净了。
我洗累了。
2020/5/24
2020/5/24Fra bibliotek.13
指向句内成分,还是指向句外成分?
概念:“指向句内成分”------所指向的成分 就在本句之内。“指向句外成分”------所 指向的成分不在本句之内,而在本句之外。
(4)别喝醉了! (5)罢工代表被客客气气地引进了客厅。 (6)当时,那孩子就稀里糊涂地判给了男方。
2020/5/24
• 所谓“语义所指”(Semantic Co-reference),是指代 词(第三人称代词与反身代词)与先行词之间的照应 关系。例如:
(4)老王决不同意他去。 (5)老王我已经问过他了。 (6)“反正这孩子跟自己无关。”老王这么想。 (7)老王决定自己干。 (8)老王认为,张三害了自己。
2020/5/24
汉语句法分析
——语义指向分析
“只吃了一个面包” 引发的问 题
(1)他没吃什么,只吃了一个面包。 (2)他面包吃得不多,只吃了一个面包。
(1’)他没吃什么,只吃了一个面包。 他没吃什么,只吃了个面包。 他没吃什么,只吃了面包。 *他没吃什么,只吃了一个。
2020/5/24
.
2
(2’) 他面包吃得不多,只吃了一个面包。 他面包吃得不多,只吃了一个。 他面包吃得不多,只一个。 *他面包吃得不多,只吃了个面包。
.
18
对被指向的成分是否会有某些特 殊的要求?
• “总共” • (1)总共招收了一百名学生。 • (2)他呀,总共买了一个西瓜,这给谁吃 呀? • (3)他大约总共买了十五六本书。 • (4)*他总共买了很多/许多书。 • (5)*他总共只买了一点儿苹果。 • (6)*他总共买了青的三斤苹果。
2020/5/24
.
12
具体什么样的成分一定前指,什么样的成分一定后指, 这也还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 副词: (渡边丽玲1991) • 例如: (1)新中国成立以后,所有外国列强跟中国签定的
不平等条约一律废除了。
(2)他馒头吃得不多,只吃了两个馒头。 (3)a.今年我和他先后去广州参加过一个会。
b.今年我先后去过广州和福州。 c.今年我和他先后去过广州和福州。
.
19
四个特点:
• 第一,只能后指。 • 第二,只能指向数量成分,所以在“总
共”之后必须有数量成分跟它同现。 • 第三,只能指向有明确范围的数量成分。 • 第四,那数量成分不能再受限制性定语
的修饰。
2020/5/24
.
20
语义指向分析的作用
• 一、可以进一步帮助分化歧义句式。 • 二、为解释某些语法现象提供了一种新
.
14
指向名词性成分,还是谓词性成分, 还是数量成分?
(7) a.我才做。 b.我才做第二道题。 c.我才做三道题。 d.我才做完。
2020/5/24
.
15
“已经”
• (8)“小王走了吗?”“她已经去广州了。”
• (9)“现在我们到哪儿了?”“已经到南京 了。”
• (10)面包,我吃得够多的了,我已经吃了 五个面包了。
.
23
三、语义指向分析能为我们提出一些新的研 究课题,引起我们思考,从而有助于开阔语 法研究的思路,将语法研究引向深入。
• 副词的语义指向 • 状语的语义指向 • 补语的语义指向
2020/5/24
.
24
2020/5/24
下周见!
.
25
的角度。 • 三、我们看重语义指向分析还在于它能
为我们提出一些新的研究课题,引起我 们思考,从而有助于开阔语法研究的思 路,将语法研究引向深入。
2020/5/24
.
21
一、可以进一步帮助分化歧义句式
• • 老张有一个女儿,很骄傲。 • 我在屋顶上发现了小偷。 • 我在飞机上发现了敌方的间谍。
2020/5/24
是数量成分? 四、是指向施事,还是受事,还是工具,还
是处所,还是别的什么?
2020/5/24
.
11
前指还是后指?
概念:那句法成分在语义上是指向它前面 的句法成分呢,还是指向它后面的句法 成分。
如: a.他喜滋滋地炸了盘花生米。 b.他早早地炸了盘花生米。 c.他脆脆地炸了盘花生米。
2020/5/24
• c.他脆脆地炸了盘花生米。
• (3) a.两位大学的教授

b.两所大学的教授

c.两个大学的教授
2020/5/24
.
9
谓语
• (4)a.我很好。

b.“你身体怎么样?”
——“去年很好,今年又不太好。”
2020/5/24
.
10
对于句法成分的语义指向需考虑哪些问题?
一、前指还是后指? 二、指向句内成分,还是指向句外成分? 三、指向名词性成分,还是谓词性成分,还
2020/5/24
.
3
“语义指向”(Semantic Orientation)
• 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理解,语 义指向是指句中某个句法成分与哪一个成 分之间有语义联系。例如: (1)他喜滋滋地炸了盘花生米。 (2)他早早地炸了盘花生米。 (3)他脆脆地炸了盘花生米。
2020/5/24
.
4
广义的理解,包括语义所指。(仅了解)
2020/5/24
.
16
张力军(1990)
• (1)黑板上清清楚楚地写着个“忍”字。 • (2)黑板上清清楚楚地写着五个大字,
你怎么就抄了四个?
2020/5/24
.
17
是指向施事,还是受事,还是工具, 还是处所,还是别的什么?
a.砍光了
d.砍快了 疼了
b.砍累了 c.砍钝了
e.砍 f.砍坏了
2020/5/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