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实验一混悬型液体制剂的制备及稳定性观察

合集下载

《药剂学》混悬剂的制备实验

《药剂学》混悬剂的制备实验

《药剂学》混悬剂的制备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混悬剂的制备方法2.解释助悬剂、润湿剂、絮凝剂与反絮凝剂的作用。

3.熟悉混悬剂的质量评定方法。

4.掌握如下基本操作技能:乳钵的使用方法。

二、基本概念和实验原理概念:混悬剂是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细小微粒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属于粗分散体系,可供内服、外用、注射用。

配制环境要求:内服、外用混悬剂(如头孢克洛干混悬剂)在D 级下配制;注射用混悬剂(只能肌注)属于无菌药品中的最终灭菌产品,如曲安奈德注射液其配制、灌装须在C 级背景下,压盖须在D 级背景下。

特性:分散相的微粒大小0.5~10μm ,有时可达50μm (注射剂的微粒大小),非均相分散体系,属热力学不稳定体系,有界面,扩散很慢,显微镜下可见。

制法:1.分散法------ ①研磨粉碎法;②加液研磨法;③水飞法 。

2.凝聚法------ ①化学凝聚法;②微粒结晶法剂型质量要求:微粒细腻均匀,沉降缓慢,下沉后微粒不结块,稍加振摇即能均匀分散,贮存期间微粒大小保持不变,粘稠度适宜,易倾倒,外用制剂易涂布,不宜流散,快干燥,不宜被擦掉。

稳定性:混悬剂中的微粒在静置时可发生沉淀降,沉降速度,符合Stokes 定律: ()ηρρgr V 2122-=公式说明:微粒的沉降速度与微粒半径大小(r 2)以及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的密度差(ρ1-ρ2)成正比与分散介质的粘度(η)成反比。

(即微粒越小,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的密度差越大,分散介质的粘度越大,微粒的沉降速度越慢,混悬剂越稳定)。

所以,增加混悬剂稳定性可采取如下措施:1.减小微粒的半径;2.加入离子型或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3.加入亲水胶体,增加分散介质的粘度,并形成带电的水化膜包裹在微粒的表面,防止微粒聚集。

4.加入适量的与微粒表面带相反电荷的电解质(絮凝剂),适当降低ζ电位,使微粒发生絮凝,形成振摇时易分散的网状疏松聚集体,从而避免在放置过程中微粒自然沉降易形成致密的不易分散的沉淀结块现象。

【精品】混悬型液体制剂的制备

【精品】混悬型液体制剂的制备

【精品】混悬型液体制剂的制备
混悬型液体制剂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相溶的液体组成的制剂,例如油滴、悬浮
体等。

这种制剂通常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提高药效,提高患者的
依从性。

本文将介绍混悬型液体制剂的制备方法。

1. 油滴制剂的制备
油滴型制剂是将药物通过乳化系统在水相中形成油滴而成的制剂。

所需原料包括药物、表面活性剂、油剂和保湿剂。

制备方法:
(1)将药物加入油相中,并在室温下混合均匀。

油相通常是不食用的矿物油,如液体石蜡、短链脂肪酸甘油酯等;
(2)将表面活性剂加入水相中,并在室温下混合均匀。

水相可以是蒸馏水、生理盐水等;
(3)将油相慢慢加入水相中,并不断搅拌。

这时,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被包裹在油滴中;
(4)将保湿剂加入制剂中,调整pH值和浓度。

油滴制剂的应用范围很广,如口服、局部应用等。

这种制剂的缺点是需要不断搅拌维
持药物在油滴中的分散状态,同时药物的稳定性也需要进行研究。

悬浮液制剂是指将药物通过悬浮剂作用在水相中悬浮而成的制剂,具有较高的悬浮稳
定性和药效。

悬浮液制剂通常用于口服、局部外用等领域。

虽然悬浮液制剂有较高的悬浮稳定性,
但其制剂操作比较费时费力,需要通过多次试验来调整制剂参数,才能达到良好的药效。

总之,混悬型液体制剂是现代药物制剂的新兴领域之一。

其制剂方法主要是通过表面
活性剂、油剂和悬浮剂等中介物质的作用,将药物分散在溶剂中,达到良好的药效和稳定性。

混悬剂实验报告

混悬剂实验报告

混悬剂实验报告混悬剂实验报告引言:混悬剂是一种常见的药物剂型,由固体颗粒悬浮于液体介质中而形成的制剂。

它具有许多优点,如易于服用、吸收迅速等,因此在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篇实验报告将介绍混悬剂的制备方法、性质和应用。

一、混悬剂的制备方法混悬剂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悬浮剂的选择、固体颗粒的制备和悬浮剂的配制。

首先,选择合适的悬浮剂是制备混悬剂的关键。

悬浮剂应具有适当的粘度、稳定性和可重分散性,以保持颗粒的悬浮状态。

其次,固体颗粒的制备是制备混悬剂的重要步骤。

常用的方法包括湿法制粒、干法制粒和晶体分散法。

最后,将悬浮剂与固体颗粒混合,并通过适当的搅拌和分散方法得到混悬剂的最终制剂。

二、混悬剂的性质混悬剂具有一系列特殊的性质,这些性质不仅与悬浮剂和固体颗粒的选择有关,还与制剂过程中的工艺条件和药物本身的性质密切相关。

首先,混悬剂具有较高的粘度,这有助于固体颗粒的悬浮和分散。

其次,混悬剂的稳定性是一个重要指标,它衡量了制剂中颗粒的稳定性和可重分散性。

此外,混悬剂的流变性质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它直接影响了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释放速率。

三、混悬剂的应用混悬剂在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混悬剂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由于固体颗粒的悬浮状态,药物可以更快地被吸收和利用,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

其次,混悬剂适用于儿童、老年人和吞咽困难的患者。

由于混悬剂易于服用和吸收,可以方便地调整剂量和给药方式,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此外,混悬剂还可以用于控释制剂的制备。

通过调整悬浮剂的性质和固体颗粒的特性,可以实现药物的缓释和延时释放,从而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结论:混悬剂作为一种常见的药物剂型,在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地位。

通过选择合适的悬浮剂和制备固体颗粒,可以制备出具有良好性质和应用效果的混悬剂。

混悬剂的制备方法、性质和应用涉及多个方面的知识,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通过深入了解混悬剂的特点和优势,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一药物剂型,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混悬剂液体制剂的制备实验报告

混悬剂液体制剂的制备实验报告

混悬剂液体制剂的制备实验报告所谓混悬剂,就是混合在溶液中,对其进行分散和絮凝等作用而形成均匀的絮凝体的制剂。

它是一种不溶于水的高分子化合物,主要用于制备医药、农药和纺织助剂等产品。

混悬剂又可分为:分散型和均匀型两种。

分散型可分为表面活性剂和悬浮颗粒剂两大类;均匀型又分为大分子物质和小分子物质两大类;悬浮颗粒剂又分为小分子悬浮剂及颗粒悬浮剂两大类。

对于分散型物质与悬浮颗粒剂均匀性来说,主要取决于原料、溶剂和搅拌介质等。

目前常用于分散染料、医药、农药等领域采用的分散剂包括聚合物-水解物系分散剂、纤维素类分散剂、磷酸盐类分散剂、磺酸酯类分散剂等。

主要用于制备无机及有机混合制剂以及无机溶剂型制剂以及固体制剂。

一、实验目的1、实验目的:了解水处理工艺中所用到的分散、絮凝、过滤等工艺中的原理,知道这些工艺中的一些细节问题。

2、实验内容:了解混合液的基本性质,了解水解产物的性质,了解制备的工艺过程,掌握实验的基本步骤。

3、实验结果:了解所用设备的工作原理,并获得有效数据,掌握相关参数。

4、实验结果预测:通过实验,预测下一步的工作方法,了解在不同工艺条件下其工作原理和产品的性能特性。

5、实验总结和反思:通过实验得出有关实验结果的总结和反思,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更好的完成实验室任务。

6、实验报告和反思:通过实验,使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水处理工艺中使用到的分散、絮凝等工艺环节以及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等。

7、实验报告和反思:通过实验,使我们进一步懂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且更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是更好体现学生动手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的体现问题解决方法之一。

8、小制作总结活动:让我们知道如何提高自己办事能力及效率,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进行解决问题及工作中不懂及时请教别人,从中学习工作中宝贵经验。

通过这次活动,不仅是让我们在生活中成长为一个更专业的学生,更重要地是让我体会到了在学习和生活当中遇到困难时要勇敢面对并努力解决它的道理!二、实验仪器及试剂1、超声多级比色仪:分析纯,DH-701E。

混悬剂制备实验报告

混悬剂制备实验报告

混悬剂制备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掌握混悬剂制备的方法和技巧,了解混悬剂的性质和应用。

一、实验原理
混悬剂是将粉末固体药物悬浮于液体中,制成可搅拌的均匀分散液体剂型。

通过增加粉末与液体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粉末与液体之间的传质速度,增加药物的渗透性,从而提高药物的活性和溶解速率。

二、实验步骤
1. 准备所需材料和仪器:粉末固体药物、混悬剂基础液体(如纯净水、溶液)、测量容器(如比色皿、烧杯)、搅拌器等。

2. 根据所需剂量,量取相应的粉末固体药物。

3. 逐渐向烧杯中加入基础液体,同时不断搅拌,直至溶解完全。

4. 调整混悬剂的浓度和pH值,可以根据需要添加适量的溶剂、调节剂等。

5. 将混悬剂倒入适当的容器中,密封保存。

三、实验结果和分析
1. 成功制备出了混悬剂,颜色均匀,溶解度较高。

2. 混悬剂的浓度和pH值符合要求,可以满足使用需要。

3. 经过实验,混悬剂的制备过程中应注意搅拌均匀,控制药物
的剂量和溶解度。

实验讨论:混悬剂的制备过程中,搅拌均匀是关键。

如果不搅拌均匀,可能导致药物悬浮不均匀,影响药物的溶解度和活性。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混悬剂的制备方法和技巧,了解了混悬剂的性质和应用。

混悬剂可以提高药物的渗透性和溶解速率,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和活性。

在日常应用中,混悬剂常用于口服液剂、外用液剂等药物制剂中。

混悬剂稳定性的研究

混悬剂稳定性的研究

悬浮剂稳定性的研究摘要:悬浮剂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相液态制剂,悬浮剂的稳定性是衡量其性能的主要指标。

本文主要介绍了影响农药悬浮剂稳定性的粒子间相互作用、奥氏熟化、重力作用等因素;应用助悬剂、润湿剂、絮凝与反絮凝剂等几种稳定剂来改善中药悬浮剂的稳定性;果粒粒度、悬浮剂的用量、颗粒的球形度、温度等因素对果料果汁饮料悬浮剂稳定性的影响;几种新型的涂料悬浮剂和国际上悬浮剂的新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悬浮剂;稳定性;农药悬浮剂;中药悬浮剂悬浮剂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相液态制剂,药物微粒一般在0.5-5um之间[1]。

具有药效好、成本低、生产使用安全等特点,凡是在水中不易水解,水中溶解度很小,熔点高于60℃的固体药物均可制成悬浮剂。

这一剂型的开发,给难溶于水和有机溶剂的固体药物的生产和应用,开创了广阔的前景,并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悬浮剂中药物微粒与分散介质之间存在着固液界面,微粒的分散度较大,使混悬微粒具有较高的表面自由能,故处于不稳定状态。

尤其是疏水性药物的悬浮剂,存在更大的稳定性问题,这一直是制约该剂型研究开发和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这里主要讨论几种悬浮剂的物理稳定性问题。

1 农药悬浮剂的稳定性悬浮剂物理稳定性是指体系的粘度不大, 固体活性成分不沉积结块, 即良好的流动性、悬浮性和分散性、不会结块等[2]。

从影响悬浮剂稳定性的具体因素来讲, 悬浮剂不稳定是指悬浮剂在贮存期间(一般为年)出现了制剂粘度变大、流动困难、固体活性成分分层、沉积和结块、最后难以摇匀和使用的现象。

由于悬浮剂具有较多的组分, 使得其稳定性变得复杂和不易控制, 但其稳定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制剂质量的高低。

大部分悬浮剂研究人员认为, 悬浮剂物理不稳定性在理论上至少涉及以下3个方面[3]:①粒子间因存在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絮凝和聚集现象;②奥氏熟化(Ostwald ripening),即粒子在制剂中出现的晶体长大现象;③因重力作用导致的分层和粒子沉积现象。

混悬剂的制备实验报告

混悬剂的制备实验报告

混悬剂的制备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掌握混悬剂的制备方法,了解其原理及应用。

实验原理,混悬剂是一种将粉末状药物悬浮于液体中的制剂,通常用于口服给药。

混悬剂的制备主要包括选择合适的悬浮剂、分散剂和稳定剂,将药物粉末与这些辅料充分混合,并加入适量的溶剂,最终得到悬浮稳定的药物制剂。

实验材料,所需材料包括粉末状药物、悬浮剂、分散剂、稳定剂、溶剂等。

实验步骤:1. 将粉末状药物与悬浮剂、分散剂、稳定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

2. 逐步加入适量的溶剂,同时搅拌均匀,直至形成悬浮液。

3. 对悬浮液进行物理性质测试,包括悬浮性、粒径分布、稳定性等。

4. 对悬浮液进行药物性质测试,包括药物含量、释放度、溶解度等。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我们成功制备了一定比例的混悬剂。

悬浮液具有良好的悬浮性,粒径分布均匀,稳定性较好。

药物含量符合要求,释放度和溶解度良好。

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制备混悬剂,使我们对混悬剂的制备方法和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混悬剂作为一种常见的口服制剂,在药物给药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本实验,我们不仅掌握了混悬剂的制备技术,也对其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实验注意事项:1. 在制备混悬剂时,应严格按照配方比例进行配制,避免加入过多或过少的辅料。

2. 在加入溶剂时,应逐步加入并充分搅拌,以确保悬浮液的均匀性。

3. 制备完成的混悬剂应进行相关性质测试,确保其符合要求。

4. 实验结束后,实验器材应进行清洗和消毒,保持实验环境整洁。

通过本实验,我们对混悬剂的制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口服给药制剂的研究和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希望本实验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高中物理实验一混悬型液体制剂的制备及稳定性观察

高中物理实验一混悬型液体制剂的制备及稳定性观察

Tween-80
0.13ml
蒸馏水加至
50ml
50ml
50ml
2、制法: 将升华硫磺置乳钵中加甘油研匀(2号),再加
5%新洁尔灭溶液研匀,3号处方再加吐温80研匀,
缓缓加入硫酸锌水溶液(将硫酸锌溶于10ml水中过
滤)研匀,然后缓缓加入樟,随加随研至混悬状,
最后加入适量蒸馏水使成全量,研匀即得。将以上
三、实验内容
(一)不同助悬剂对炉甘石洗剂稳定作用的比较 1.处方
1 炉甘石 氧化锌 液化酚 甘油 助悬剂 水加至 30ml 3.0g 1.5g 0.15ml 1.5g 2 3.0g 1.5g 0.15ml 1.5g 西黄蓍胶 0.5% 30ml 3 3.0g 1.5g 0.15ml 1.5g CMC-Na0. 5% 30ml 4 3.0g 1.5g 0.15ml 1.5g 吐温 30 2% 30ml 5 3.0g 1.5g 0.15ml 1.5g 6 3.0g 1.5g 0.15ml 1.5g
实验一 混悬型液体制剂的制备 及稳定性观察
一、实验要求 1、掌握混悬型液体药剂的一般制备方法 2、掌握混悬型液体药剂的质量评定方法 3、了解影响混悬型液体药剂质量的因素 4、了解各种附加剂对混悬剂稳定性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 优良的混悬型液体药剂应使药物颗粒细微,并 分散均匀,颗粒下沉较慢,下沉的颗粒不应结块, 经振摇仍能均匀分散,颗粒大小及液体的粘稠度均 应符合用药要求,为达此目的常需加入各种稳定剂 如保护胶体、表面活性剂、絮凝剂、反絮凝剂等。 从而增加混悬液的稳定性
三氧化铝 枸橼酸钠 0.12% 0.5% 30ml 30ml
2.操作 (1)取120目筛的炉甘石、氧化锌于乳钵中,用少 量的水加液研磨成糊状,将液化酚、甘油一起加入 其中研磨均匀,加水至30ml研匀即为对照管1 (2)将各稳定剂按处方量配成的胶浆或溶液 (10ml),以此作为加液研磨,余按(1)法操作, 即得2-6号处方洗剂,注意各处方配置时应力求平 行操作。 (3)以上6个洗剂混匀后均分别倒入6个带塞有刻 度的量筒中加水至30ml,塞住管口同时振摇相同的 次数,分别记下放置5΄、10΄、30΄、60΄、90΄、 120΄后的沉降容积比Hu/Ho(Hu为沉降高度,Ho初 高度),以Hu/Ho对时间作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实验内容
(一)不同助悬剂对炉甘石洗剂稳定作用的比较 1.处方
1 炉甘石 氧化锌 液化酚 甘油 助悬剂 水加至 30ml 3.0g 1.5g 0.15ml 1.5g 2 3.0g 1.5g 0.15ml 1.5g 西黄蓍胶 0.5% 30ml 3 3.0g 1.5g 0.15ml 1.5g CMC-Na0. 5% 30ml 4 3.0g 1.5g 0.15ml 1.5g 吐温 30 2% 30ml 5 3.0g 1.5g 0.15ml 1.5g 6 3.0g 1.5g 0.15ml 1.5g
将实验结果填于下表
时间 1 2 3 4 5 6
5min
10min
20min
30min
60min
120min
Hu/Ho
二、复方硫磺洗剂的制备与比较 1、处方
试药 升华硫磺 硫酸锌 樟脑 甘油 5%新洁尔灭溶液 1 1.5g 1.5g 10ml 5ml 2 1.5g 1.5g 10ml 5ml 0.2ml 3 1.5g 1.5g 10ml 5ml
混悬液倒入带塞刻度量筒中,加水至规定刻度,并
进行观察比较。
四、问题与讨论
1、综合各项指标,分析,比较6个炉甘石洗剂制品中,Βιβλιοθήκη 个硫磺洗剂制品中哪一个处方最好?为什
么?
2、处方中各个附加剂起的作用使什么?
实验一 混悬型液体制剂的制备 及稳定性观察
一、实验要求 1、掌握混悬型液体药剂的一般制备方法 2、掌握混悬型液体药剂的质量评定方法 3、了解影响混悬型液体药剂质量的因素 4、了解各种附加剂对混悬剂稳定性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 优良的混悬型液体药剂应使药物颗粒细微,并 分散均匀,颗粒下沉较慢,下沉的颗粒不应结块, 经振摇仍能均匀分散,颗粒大小及液体的粘稠度均 应符合用药要求,为达此目的常需加入各种稳定剂 如保护胶体、表面活性剂、絮凝剂、反絮凝剂等。 从而增加混悬液的稳定性
Tween-80
0.13ml
蒸馏水加至
50ml
50ml
50ml
2、制法: 将升华硫磺置乳钵中加甘油研匀(2号),再加
5%新洁尔灭溶液研匀,3号处方再加吐温80研匀,
缓缓加入硫酸锌水溶液(将硫酸锌溶于10ml水中过
滤)研匀,然后缓缓加入樟,随加随研至混悬状,
最后加入适量蒸馏水使成全量,研匀即得。将以上
三氧化铝 枸橼酸钠 0.12% 0.5% 30ml 30ml
2.操作 (1)取120目筛的炉甘石、氧化锌于乳钵中,用少 量的水加液研磨成糊状,将液化酚、甘油一起加入 其中研磨均匀,加水至30ml研匀即为对照管1 (2)将各稳定剂按处方量配成的胶浆或溶液 (10ml),以此作为加液研磨,余按(1)法操作, 即得2-6号处方洗剂,注意各处方配置时应力求平 行操作。 (3)以上6个洗剂混匀后均分别倒入6个带塞有刻 度的量筒中加水至30ml,塞住管口同时振摇相同的 次数,分别记下放置5΄、10΄、30΄、60΄、90΄、 120΄后的沉降容积比Hu/Ho(Hu为沉降高度,Ho初 高度),以Hu/Ho对时间作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