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常住人口性别年龄结构变化特征分析
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全国卷):第6题 人口变化与人口问题

第6题人口变化与人口问题1、洛伦兹曲线模型反映地理事象的分布均匀程度。
本题用其反映人口与经济分布的相互关系,下图各曲线的弯曲程度反映出该变量分布的不均衡性,曲线越弯曲,表示该变量分布越不均衡。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安徽省人口、GDP分布的状况是( )A.人口集中度大于GDP集中度B.GDP集中度大于人口集中度C.人口集中度与GDP集中度高度一致D.人口集中度与GDP集中度完全背离2. 图示安徽省人口与GDP洛伦兹曲线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①安徽省有大量民工到沿海发达地区务工②安徽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快速下降③安徽省经济核心区对人口的吸引力不够④安徽省地形差异大⑤淮河横贯安徽北部,南北气候差异大⑥安徽省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二、三产业比重不高A.①②⑥B.③④⑤C.①③⑥D.①③⑤2、下图示意我国某省2011-2016年人口增长。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人口数量变化最小的一年是( )A.2012年B.2013年C.2014年D.2016年2.该省近三年来人口增长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 )A.城市房价增长快B.计划生育政策调整C.产业升级和转移D.生活水平大幅提高3、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指活产男婴数与活产女婴数的比值,通常用女婴数量为100时所对应的男婴数量来表示。
正常情况下,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在102至107之间。
下图示意我囯2011年与2016年不同年龄段人口性别比,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我国2011年之前与之后出生人口性别比差异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A.经济水平B.传统文化C.生育政策D.自然灾害2.根据2011年与2016年人口性别比变化可推测出我国( )A.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寿命B.男性平均寿命短于女性C.男性平均寿命等于女性D.男性平均寿命长于女性4、下图为某地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从图中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有可能是( )A.人口老龄化B.婚姻家庭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2.图中甲、乙、丙、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性的是( )A.甲、乙B.甲、丙C.乙、丙D.乙、丁5、黑龙江黑河一云南腾冲一线是反映我国东南半壁地狭人稠、西北半壁地广人稀这一显著差异的人口地理分界线。
2022年人口普查结果上海

2022年人口普查结果上海
第七次人口普查:根据国家统计局2021年5月11日发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公报显示,上海在第七次人口普查中的人口为24870895人,其中男性比例为51.77%,女性比例为48.23%,年龄结构中0-14岁比例为9.8%,15-59岁比例为66.82%,60岁以上为23.38%,65岁以上为16.28%。
2019年末2020初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28.14万人。
其中,户籍常住人口1450.43万人,外来常住人口977.71万人。
全年常住人口出生16.9万人,出生率为7.0‰;死亡13.3万人,死亡率为5.5‰;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常住人口出生性别比为105。
全年户籍常住人口出生9.2万人,出生率为6.3‰;死亡12.5万人,死亡率为8.6‰;户籍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3‰。
全市户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3.66岁。
其中,男性81.27岁,女性86.14岁。
1。
应用创新题组-人口与环境

专题七人口与环境应用创新题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显示,我国总人口14.117 8亿,年平均增长率0.53%,比上个十年下降0.04个百分点;男女人口性别比为105.07;65岁及以上人口的占比达到13.5%,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1年提高至9.9年。
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下列不属于“七普”反映出的我国主要人口问题的是( )A.人口年平均增长率降低B.老龄化问题突出C.劳动年龄人口素质降低D.男女性别比失衡答案 C 据材料可知,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1年增加至9.9年,说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素质提升,故选C;人口年平均增长率降低、老龄化问题突出、男女性别比失衡都是我国“七普”反映出的主要人口问题,A、B、D不符合题意。
2.在现有人口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可能面临的问题有( )①生活压力增大②朝阳产业兴起③生产成本上升④消费意愿下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 C 根据材料可知,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会促进养老、老年旅游等银发经济的兴起,②错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老龄化使社会养老负担加重,人们生活压力增大;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劳动力价格上升,使得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相对来讲,老龄人口增加,人们的消费意愿会逐渐降低,①③④正确。
故选C。
3.2021年,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明确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其有利影响不包括( )A.改善我国人口结构B.促进人口迁移C.应对人口老龄化D.保持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答案 B 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优势,A、C、D正确;实施三孩生育政策与人口迁移无关,B错误。
故选B。
生活方式型移民是指在经济较发达且后现代社会带来个人主体性增强的背景下,以寻找更好的生活方式的一种迁移。
与追求经济利益的传统移民不同,生活方式型移民的迁入地或气候温和、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或安静古朴、远离都市。
2024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七章人口的变化单元提分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七章人口的改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章末单元提分练卷第26页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某发达国家劳动力数量呈下降趋势。
读该国劳动力年龄结构改变示意图,完成第1~3题。
1.10年来,该国15~29岁年龄段劳动力比重保持稳定的最主要缘由是( )A.降低就业年龄B.激励妇女就业C.人口迁移D.诞生率稳定2.10年来,该国人口( )A.快速增长B.缓慢增长C.零增长D.负增长3.引起该国劳动力年龄结构改变的最主要缘由是( )A.老龄化严峻B.死亡率较低C.人口迁移D.诞生率过低答案1.C 2.D 3.D解析第1题,15~29岁年龄段为主要劳动力。
该国为发达国家,应当是经济发达吸引人口迁入补充劳动力。
C项正确。
第2题,该发达国家15~29岁年龄段劳动力比重保持不变,30~50岁年龄段劳动力比重下降,51~64岁年龄段劳动力比重上升,老龄化严峻,人口应呈现负增长。
D项正确。
第3题,据图可推想0~14岁人口削减,诞生率下降,引起劳动力年龄结构偏老。
D项正确。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促进人口迁移,下图示意2000—2010年我国省际人口迁移重心改变。
据此完成第4~5题。
4.十年间,我国人口迁移重心均位于武汉市周边,主要是因为其( )A.地理位置居中B.人口基数稳定C.经济实力雄厚D.交通网络发达5.据图推断,图示时段( )A.西部地区人口迁出速度加快B.中部地区人口迁移规模稳定C.珠江三角洲转为人口净迁出地区D.长江三角洲对外来人口引力增加答案4.A 5.D解析第4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促进人口迁移,从图中可以看出,十年间,我国人口迁移重心均位于武汉市周边,主要缘由是武汉地理位置居中,A项正确。
第5题,从我国省际人口迁移重心改变可以看出,图示时段西部地区人口迁出速度减慢,珠江三角洲为人口净迁入地区,长江三角洲对外来人口引力增加,D项正确。
2022年高考大题集训《以人口、城市和交通为背景的要素整合题》(原卷版)

专题05以人口、城市和交通为背景的要素整合题题型简介1.近些高考地理大题会以某一交通线建设为背景材料,提供相关的资料,多以图文并重的形式进行命制,综合考查人口与交通、城市与交通相互影响等知识。
2.在备考复习时首先要从综合思维的角度把握人口问题、人口迁移、新型城市化和现代化的交通等知识,引导考生思考人口、城市和交通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从因地制宜的角度审视人地协调观的途径。
典例在线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广州是我国最早建设地铁的城市之一,地铁的开通提高了当地服务业的集聚水平。
服务业内部有不同的行业,各行业又具有不同的特点。
研究表明,地铁对批发与零售业、住宿与餐饮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集聚的影响要高于其他行业,地铁换乘站对服务业集聚的影响要高于非换乘站。
下图示意广州市地铁与服务业分布。
(1)简述广州市地铁线路和服务业的分布特征,指出二者在分布上的相关性。
(2)分析地铁对批发与零售业、住宿与餐饮业集聚作用更明显的原因。
(3)简述进一步发挥地铁提高当地服务业集聚水平的措施。
解题技巧通过对近几年的高考真题分析可以得知:以热点区域发展或重大交通工程建设为背景,综合考查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建设条件,可行性评价及对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是历年高考常考内容,结合人口分布、人口迁移、城镇商业中心、商业网点的区位选择,考查交通线、点的分布及对沿线地区的影响。
解答此类题目要对涉及人口、城市和交通的各种地理图表,能够进行快速、准确的分析和判读,如人口金字塔图、柱状图、三维坐标图、交通线路分布图等,通过对图表的分析,排除干扰信息,提取有效信息,抓住重点,总结地理规律。
善于分析人口、城市和交通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综合方法提高复习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一、人口问题1.主要的人口问题有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老龄化、少子化、人口性别比失调等。
2.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1)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①经济落后,现代化水平低,需要的劳动力多;②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③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进步。
人教A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综合题专题训练 (28)(含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综合题专题训练 (28)一、综合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0分)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迁移日渐频繁,老龄化现象也日趋严重。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6年我国部分地区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统计图。
材料二老龄化带来的巨大养老压力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
表格是2014年我国部分省区常住人口老龄化数据。
省区65岁以上人口比重/%省区65岁以上人口比重/%重庆13.25安徽10.53四川12.76辽宁10.22江苏12.25广西9.29天津11.46浙江9.2山东10.98河南8.93上海10.64北京8.58湖南10.57广东7.24党的十八大五中全会指出,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1)由于人口迁移导致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不一致。
分析我国人口迁移的空间特点,并分析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区造成的影响。
(2)据材料,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及其原因。
(3)比较四川省和广东省常住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差异,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4)有人认为,我国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就是放弃坚持30多年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鼓励多生多育,你是否认同这样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波斯湾是阿拉伯海西北伸入亚洲大陆的一个海湾,位于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半岛之间。
伊朗波斯湾沿岸南段为山地,岸线平直,海岸陡峭;西北段为狭长海岸平原,岸线较曲折,多小港湾。
波斯湾海底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宝库,目前多通过海运输出。
下图示意波斯湾地理位置。
(1)伊朗波斯湾沿岸西北部海域水深较浅,解释其原因。
(2)与伊朗波斯湾沿岸南段相比较,推测西北段人口密度的大小并说明原因。
(3)简述波斯湾石油多通过海运输出的优点。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维多利亚市位于温哥华岛的南端,周边地区森林茂密、河湖众多,城市秀美宁静,素有“花园城市”之称。
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发展现状及特征

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发展现状及特征上海市统计局 2011-09-23上世纪90 年代初期以来,外来人口已成为上海常住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资料显示,2000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为305.74万人;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截至2005 年10 月31 日,上海外来常住人口达到438 万。
而最新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资料表明,截止2010年10月31日,上海外来常住人口总量已猛增至897.7万人,比“五普”增加591.96万人,增长193.6%(见图1)。
注:2005年是抽样调查推算数据,2000、2010年是普查数据。
一、中心城区边缘、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成为外来常住人口的居住首选1、外来常住人口主要集中在浦东、闵行、松江、嘉定和宝山五区从人口分布看,浦东新区、闵行、松江、嘉定和宝山等区是外来常住人口居住最为集中的地区,5个区共容纳外来常住人口575.97万人,占上海外来常住人口的64.2%,其中仅浦东新区(包括原南汇区)就有202.43 万,占22.5%。
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居住成本相对较低和交通相对便利等是吸引外来人口居住的主要因素。
2、近郊区外来常住人口最多从人口分布来看,中心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各有外来常住人口173.3万、482.23万和242.17万人,分别占本市外来常住人口总量的19.3%、53.7%和27%,与“五普”相比,分别增加43.23万、285.59万和181.77万人,增幅分别为33.2%、145.2%和300.9%。
很明显,远郊区的外来常住人口有很大幅度的增加,近郊区和远郊区已成为外来人口生活聚居的首选。
而中心城区则属普陀区外来人口最多,为36.3万人,卢湾区最少,为5.4万人(见表1)。
表1 2010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区县分布与比重区县人口数(万人)比重(%)全市897.70100中心区173.3019.3黄浦区13.25 1.5卢湾区 5.400.6徐汇区27.95 3.1长宁区17.54 2.0静安区 5.720.6普陀区36.30 4.0闸北区20.00 2.2虹口区19.61 2.2杨浦区27.53 3.1近郊区482.2353.7闵行区120.3713.4宝山区76.618.5嘉定区82.829.2浦东新区202.4322.6(包括原南汇区)远郊区242.1727.0金山区20.11 2.2松江区93.7410.5青浦区60.50 6.7奉贤区52.72 5.9崇明县15.10 1.7二、外来人口主要以劳动年龄人口为主,性别比下降明显1、以劳动年龄人口为主,20-34岁外来人口数量超过该年龄段本市户籍常住人口数量普查资料显示,0-14 岁年龄组的外来常住人口占全市外来常住人口总量的8.5%,与“五普”的11.4%相比,下降2.9个百分点;15-64岁年龄组人口占90.2%,与“五普”的87.5%相比,上升2.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年龄组人口占1.3%,与“五普”的1.1%相比,微升0.2个百分点。
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与养老文化传承

平均人 口为 34 人 , 2 1 年第六次全国人 口普查显示家庭户平均人 口降低到 3 1 .4 到 00 .0人。而同期老年人抚
养 比却 在加 速上 升 ,00年 老年 人 口抚养 比为 9 9 ,0 0年 老年人 口抚 养 比上升 到 l.% , 就使 得 家庭 20 .% 21 19 这 养 老越 来越 缺 乏充分 的照 料 , 镇化将 会 加快家庭 小 型化 的发展 进程 。 城 二是 家庭 养老 的思 想基础 发 生 了较 大转 变 。随着市 场经 济 的迅 速 发展 并成 为 基本 经 济 制 度 , 会 方 方 社
生活物质满足程度等方面的要求 并不 高, 且还 能提供力所能及 的劳动 , 相对于社会养老 , 家庭养 老成本并
不高 。 虽然 家庭 养老模 式具 有上 述优 势 , 受思想 观念 、 但 家庭 结构 、 居住 方式 等 因素 的影 响 , 家庭 养老模 式 也面 临严 峻挑 战 。
一
是家庭规模逐步变小给家庭养老带来困难。家庭规模小型化 的趋势越来越 明显 ,00年我 国家庭户 20
一
、
我 国人 口老 龄化现状
我 国自 19 年步人老龄化社会以来 , 99 发展速度很快。呈现 出如下特征 : 一是老年人 口基数大 。我国是
世 界上 唯一 一个 老年 人 口超 过 1亿 的 国家 , 六 次全 国人 口普查 显示 , 国 6 第 我 0岁及 以上 老年 人 口已达 17 .8
区差异 大 。东 部 的上海 自 17 99年就 已进 入 老龄化 , 比全 国早 了 2 0年 ; 而 西 部 的宁 夏 至 2 1 ③ 00年 6 5岁及 以
上人 口占比仅为 64 % , . 1 还未完全迈人人 口老龄化行列 ; 四是老龄人 口经济供养能力不足。我国人 口老龄 ④ 化发生在城 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 社会保 障制度不完善 、 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的社会转型期 ,少子化” “ 计生政 策致使老年人 口抚养 比不断上升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D ) G P 尚未达到 50 美金的“ 00 未富先老” 问题突出。 综上所述 , 面对人 口老龄化带来的巨大冲击 , 如何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 系来满足 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 求, 这不仅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 , 更是一项惠及 民生的紧迫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常住人口性别年龄结构变化特征分析一、人口性别1、常住人口性别比微升上海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2301.92万常住人口中,男性1185.49万人,占总人口的51.5 %;女性1116.43万人,占48.5 %;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6.1 9,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相比,上升0.51。
其中,外来常住人口性别比为1 18.7,比“五普”时下降11.27个百分点。
2、婴幼儿性别比上升“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0-3岁婴幼儿性别比为113.71 ,比“五普”上升3.23 ,且0-3岁年龄段每岁组的性别比均高于“五普”。
其中,外来常住人口0-3岁组婴幼儿性别比为126.13,比常住人口高12.42 ,而户籍常住人口0-3岁组婴幼儿性别比为106.09(见图1)。
显然,外来常住人口婴幼儿的性别比偏高,拉升了全市0-3岁组人口的性别比。
图1 上海0-3岁组婴幼儿年龄性别比3、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下降“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中,男性占52%,女性占48%,性别比为108. 41,比“五普”时下降2.06。
其中,户籍常住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为101.43,比“五普”时下降3. 96;外来常住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为117.47,比“五普”下降13.31(见图2)。
10年来,外省市女性大量流入,拉低了上海的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
图2 上海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4、老年人口性别比提高由于老年女性人数高于男性,所以上海老年人口性别比低于100。
“六普”资料显示,60岁及以上、65岁及以上和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性别比均高于“五普”,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性别比为91.7,比“五普”时提高7.69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性别比为85.19,提高5.03;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性别比为65. 76,提高6.69(见图3)。
图3 上海老年人口性别比二、人口年龄1.人口年龄结构呈“伞”型“六普”资料显示,外来人口大量流入对上海常住人口年龄结构影响非常明显,两者呈现同步变动趋势。
2010年,外来常住人口中,19-42岁年龄段每岁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2%,最高的接近4%。
受此影响,常住人口中该年龄段每岁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5%,其中20-29岁年龄组每岁组人口所占比重超过2%(见图4)。
图4 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和外来常住人口年龄结构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年龄金字塔呈“伞”型结构,主要表现为少儿比重偏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老年人口比重偏高(见图5)。
图5 上海人口金字塔(2010年)2、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上升“六普”资料显示,上海15-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从“五普”时的1193.92万人增加到1756.6 7万人,增幅为47.1%,占总人口比重也从72.8%上升到76.3%。
从劳动年龄内部结构来看,15-29岁青年劳动年龄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35.9%,比“五普”时上升2.4个百分点;30-44岁中年劳动年龄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33.7%,下降4.8个百分点;45-59岁年长劳动年龄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30.3%,上升2.4个百分点(见图6)。
图6 上海市分年龄段劳动人口构成单位:%3、抚养系数有所下降“六普”资料显示,上海抚养系数(0-14,60岁及以上)、老年抚养系数(60岁及以上)和少年抚养系数(0-14岁)较“五普”时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2010年抚养系数为31.1,比“五普”时下降6.3,相当于每10个劳动年龄人口负担的非劳动年龄人口由10年前的3.74人下降到3.11人。
其中,老年抚养系数为19.8,少年抚养系数为11.3,比“五普”时分别下降0.8和5.5(见表1)。
抚养系数降低,反映上海劳动年龄人口承担的社会负担减轻。
表1 上海抚养系数变化情况单位:%常住人口户籍常住人口老年抚养系数少儿抚养系数抚养系数老年抚养系数少儿抚养系数抚养系数2000年20.616.837.425.717.543.2 2010年19.811.331.133.712.746.42010年,上海户籍人口的抚养系数为46.4,老年抚养系数为33.7,少年抚养系数为12.7,分别高出常住人口15.3、13.9和1.4。
4.婚育旺盛期人口比重上升“六普”资料显示,年龄在20-34岁的婚育旺盛期人口数量为731.97万人,比“五普”时增长78.5%,占总人口的31.8 %,比“五普”时提高6.8个百分点。
其中,20-34岁外来常住人口为422.03万人,比“五普”时增长154.5%,占20-34岁婚育旺盛期人口的57.7%,上升17.3个百分点,拉升了全市婚育旺盛期人口比重(见图7)。
图7 上海20-34岁婚育旺盛期人口5、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14岁及以下的少年儿童人数为198.29万人,比“五普”时减少1.4%,占总人口的8.6%,比“五普”时减少3.7个百分点。
其中,0-14岁外来常住人口为76.59万人,占全部少年儿童的38.6%,上升19.8个百分点。
从少年儿童内部结构来看,2010年0-6岁学龄前儿童为106.89万人,比“五普”时增长50.2%,其中外来常住人口占学龄前儿童的41.7%,上升10.3个百分点;7-12岁小学适龄人口为69.75万人,减少22.4%,其中外来常住人口占7-12岁小学适龄人口的37.6%,上升23.1个百分点(见表2)。
表2 上海分年龄段少年儿童人口情况单位:万人学龄前儿童小学适龄人口常住人口外来常住人口外来常住人口所占比重(%)常住人口外来常住人口外来常住人口所占比重(%)2010年106.8944.5941.769.7526.2237.62000年71.1522.3431.489.8813.0114.56、老年人口比重持平“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346.97万人,比“五普”时增加101.21万人,但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仅比2000年微升0.1个百分点,为15.1%。
其中,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233.13万人,占总人口的10.1%,比“五普”时下降1.4个百分点;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为58.78万人,比“五普”时增长96.7%,占总人口的2.6%,微升0.8个百分点。
(见图8)。
图8 上海市老年人口比重(%)三、人口老龄化1、老龄化有所缓解并呈高龄化态势上海自1979年进入老龄化,比全国早了20年。
随后的历次普查资料显示,上海老年人口规模不断上升,老龄化程度不断深化(见表3)。
“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老龄化程度略有缓解,这主要是由于以劳动年龄为主的外来人口大量流入,一定程度延缓了上海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剧的趋势。
表3 上海人口年龄构成类型单位:%国际通用人口年龄类型上海年龄结构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同时,上海老龄化进程呈现出高龄化态势。
普查资料显示,上海老年人口比重变化不大,但老年人口中高龄人口(80岁及以上)比重上升明显。
2010年,高龄老人占老年人口比重已超过高龄型老年人口标准的下限,老年人口年龄中位数和低龄老人比重等指标长期徘徊在高龄型老年人口标准的边缘(见表4)。
表4 上海老年人口年龄类型单位:%2、老年人口中有配偶者比重略升“六普”资料显示,老年人口中有配偶的比重比“五普”时略有提高。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配偶者比重为75.7 %,65岁及以上有配偶者比重为68.4 %,80岁及以上有配偶者比重为41.5 %,比“五普”时分别提高3个、0.5个和3.8个百分点。
受自然规律影响,老年人口中丧偶者比重占一定数量,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丧偶者比重为22%,65岁及以上丧偶者比重为29.8%,80岁及以上丧偶者比重为57.3%,分别比2000年低3.5个、0.7个和3.5个百分点。
老年人口中,未婚者比重和离婚者比重都很低,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未婚者比重不超过1%,离婚者比重不超过1.5%(见表5)。
有配偶老人比重的上升,有利于增强老年人口晚年生活幸福感。
表5 2000年和2010年上海老年人口的婚姻构成单位:%3、老年人口生活来源以离退休金和养老金为主“六普”资料显示,90.2%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独立的生活来源,包括劳动收入、离退休金和养老金、最低生活保障金和财产性收入。
其中,离退休金和养老金比重较高,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8 1%。
不同年龄组老人在生活来源方面,差异性不大(见表6)。
表明随着上海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养老保障政策逐步完善,老年人口基本纳入了养老保障体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
表6 2010年上海分年龄段老年人口生活来源情况单位:%4、老年人健康水平较高上海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保障水平较高,老年人健康水平也较高。
根据卫生部门资料,2010年上海平均期望寿命为82.13岁,较2000年提高了3.36岁。
“六普”资料显示,上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身体健康和基本健康的人占87.3 %,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的人占96.3 %;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中,身体健康和基本健康的人占67.2 %,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的人占86.9 %。
2010年老年人口长寿水平为16.9%,比“五普”时的12.2%提高4.7个百分点(见表7)。
表7 2010年上海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单位:%百岁老人比重上升,性别仍以女性为多。
“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老年人口中百岁老人有92 8人,而“五普”时仅为269人,百岁老人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0.03%,是“五普”时(0.01%)的3倍。
百岁老人中,女性为733人,男性为195人,性别比为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