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光在大气和水中的传播详解

合集下载

第二章 光现象

第二章 光现象

第二章 光现象例1Fra bibliotek一线名师 划重点
返回目录
例2
角度3 原理 解释
例3
例4
变式1-4.下面四幅图选自我们的物理课本,对其中所涉及的物理知识,
例5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例6
例7
实验1
实验2
A.图甲是一束光在密度不均匀糖水中的径迹,说明光在同种介质中一
定沿曲线传播
B.图乙中光发生漫反射时的光线看起来杂乱无章,因此光漫反射时不 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例4
垂直于棋盘的平面镜,棋子“象”由甲移到乙,则平面镜中“象”的移动是(
例5
)C
例6
例7
实验1
实验2
A.由④到② B.由③到① C.由②到④ D.由①到③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物距等于像距,像和物体对应点的 连线与平面镜垂直;棋子“象”在甲处时,像在位置②处;棋子“象” 在乙处时,像在位置④处;棋子原来的像位于②处,移动后的像则位 于④处,所以,其移动路径是由②到④.
例5
错解:第一空填“光沿直线传播”
例6
例7
实验1 错因分析:第一空填错是把“杯弓蛇影”中的“影”当作物理学中的
实验2 “影”,实际上这里的“影”不是影子,而是虚像,原理同平面镜成
像.
解析:“杯弓蛇影”中的“影”是弓通过酒面成的虚像,由光的反射 形成.“如影随形”中的“影”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光照射到不透 明物体上形成的影子.
实验2
返回目录
第二章 光现象
返回目录
例1
一线名师 划重点
例2 例1下列光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②③⑥⑮ ⑯ ⑰ ;属于光
例3 的折射现象的是 ⑤⑩⑬ ⑭⑱ ;属于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的是

光 在水中和空气中 光程变化

光 在水中和空气中 光程变化

光在水中和空气中光程变化我们来探讨光在水中的光程变化。

水是一种光密度较高的介质,相对于真空而言,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较慢。

根据光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折射率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出光在水中的折射率较真空小。

当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由于光速变慢,光线会向法线方向偏折。

这种现象被称为折射,它使得光线的路径发生弯曲。

因此,光在水中传播的路径并不是直线,而是弯曲的。

光在水中传播的另一个重要特性是其传播距离的变化。

由于光速较慢,光在水中传播的距离相对较短。

这可以通过光在水中的折射率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之比来计算。

由于折射率较小,传播速度较慢,光在水中的传播距离会相应减少。

这也是我们在水中看到物体时会出现折射现象的原因,即物体看起来会被“折断”。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光在空气中的光程变化。

与水相比,空气是一种光密度较低的介质。

因此,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较快,折射率较大。

当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时,由于光速变快,光线也会向法线方向偏折,但这次是远离法线方向。

这种现象被称为反射,它使得光线的路径再次发生改变。

因此,光在空气中传播的路径也是弯曲的。

与光在水中相比,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距离会相对较长。

这是由于光速较快,传播速度较大,导致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距离相应增加。

因此,当我们在空气中看到物体时,其形状通常是真实的,不会出现折射现象。

总结起来,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路径都会发生变化,导致光程的变化。

在水中,光传播速度较慢,路径会弯曲,传播距离较短。

在空气中,光传播速度较快,路径也会弯曲,但传播距离相对较长。

这些变化是由光在介质中的折射和反射引起的。

光程变化的研究对于理解光的传播特性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也帮助我们解释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水中物体的折射和空气中的反射。

光在湍流大气中的传播综述

光在湍流大气中的传播综述

谢谢!
3. 3 激光束的扩展
湍流大气中传播的激光光斑在时刻漂移着, 如果我们长时间观测(或观察光斑的长曝 光照片),因光斑漂移引起的累加效果会 形成比瞬时光斑(短曝光光斑)大得多的 弥散斑,这通常称为长时扩展. 而湍流大气 的影响也会使激光束的瞬时光斑扩大,通 常称为短时扩展.
四 结论
大气中的湍流对激光束的影响占突出地位, 重点介绍瑞流作用下的激光的三种物理现 象即强度起伏(大气闪烁),光束漂移和扩展。 实现激光在大气中的更好应用,这些问题 是急需解决的
2.2 大气闪烁
光束强度在时间和空间上随机起伏,光强忽大忽 小,即所谓光束强度闪烁。大气闪烁就是由湍流 漩涡引起的
大气闪烁的幅度特性 由接收平面上某点光强I的 对数强度方差来表征
I2 [ln(I / I 0 )]2 4[ln(A/ A0 )]2 4 2
2 2 式中, 可通过理论计算求得,而 I 则可由
三. 激光在大气端流中的传播
激光是20 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激光的高相 干度、高亮度、强方向性是普通光源无法比拟 的优点,它在各个学科与技术领域的应用无所 不在、与日俱增. 但当激光在大气中长距离传 播时,由于大气的影响,相干度、亮度会下降, 光束会发散、抖动,当然还有许多物理上的性 质要改变,激光的优点被大大消蚀. 因此, 要 充分发挥激光的优势,必须了解大气湍流对激 光的影响.
2.4 湍流大气中的光传播现象
当光在湍流大气中传播时,大气湍流造成的折射率的起 伏导致激光波阵面的畸变,破坏了光的相干性. 而相干性 的退化将严重削弱光的光学质量,引起光线的随机漂移、 光能量在湍流大气中的传播光束截面上的重新分布(畸 变、展宽、破碎等)、光实际传播路径长度的起伏、一 定接收面积上光强起伏等.

专题02 光现象(讲义)(解析版)

专题02  光现象(讲义)(解析版)

专题02 光现象(讲义)(解析版)目录 (1) (2) (3)考点一光的直线传播 (4) (4) (7)考向01 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7)考向02 小孔成像 (8)考点二光的反射 (10) (10) (13)考向01 光的反射现象及应用 (13)考向02 利用光的反射定律作图 (15)考向03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16)考向04 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19)考点三平面镜成像 (20) (20) (24)考向01 平面镜成像特点 (24)考向02 平面镜成像作图 (25)考向03 平面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7)考向04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28)考点四光的折射 (30) (30) (32)考向01 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三种光现象辨析) (32)考向02 光的折射作图 (34)考向03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35)考点五光的色散 (38) (38) (40)考向01 光的色散及其色散现象 (40)考向02 三原色与物体的颜色 (41)考向03 红外线、紫外线及其应用 (42)一、课标考点分析考点内容课标要求命题预测光的直线传播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属于常考热点,主要考查考生对光的直线传播的认识。

考查题型常见的有选择题、填空题,有时也会出现作图题。

主要命题点有:光的直线传播条件、生活中常见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小孔成像、利用光的直线传播作图等光的反射通过探究,了解光的反射规律。

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光的反射是最重要的光的传播规律,也是常考热点,在光现象类型的辨析中,属于常考内容。

考查题型较多,有: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和实验探究题。

命题点主要集中在:生活中光的反射现象、光的反射规律、利用光的反射作图、探究光的反射规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等平面镜成像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平面镜成像属于常考热点,也是光现象考题中考点集中的内容,对平面镜成像考查的题型主要有: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作图题,有时也会出现选择题。

新(2021年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优质创新说课稿

新(2021年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优质创新说课稿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优质创新说课稿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新教科版(2021年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光”,以研究光的传播特点为主要线索,认识光这种能量表现形式。

本单元沿着认识光源,研究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现象,研究光在行进过程中遇到其他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物体时光的传播路线所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探索光的传播规律,构建光沿直线传播、光的折射及光的反射现象的认识,建立光与自然现象及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

第4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到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人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承担着实现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本课的学习目标来自课程标准中5~6年级的下列相关学习内容。

6.2.2.2 知道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

二、教材分析第4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主要探讨当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时,传播路径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对于光而言,空气和水是不同的传播介质,因此光的传播方向(传播路径)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其结果是产生了折射现象。

本课教学是上一课的延续,同样是研究光的传播特点。

不同的是,本课是研究光在传播途中遇到透明或半透明的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发生什么变化。

本课教学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让学生了解光在透明、半透明物质中传播现象,教师可用具体情境或事实来构造问题,用“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将学生的思维快速聚集到本课要研究的内容上。

第二部分是探索、研讨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人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什么?在探索、研讨过程中引出“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人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的概念,让学生通过比较实验,区别不同情形。

2.2光在大气和水中的传播详解

2.2光在大气和水中的传播详解

红外
吸 收
102
1000 .1 0.3 0.5 0.7 1.0 3.0 5.0 10
波长(m)
蓝绿光的衰减最小,故常称该波段为“水下窗口”。 0.49 m和0.69 m波长光波的衰减长度分别为11 m和2 m 。这说明蓝光比红光在水中的传输性能要好得多。
水质不同,其衰减特性差异很大。
P P0e l
电磁波的衰减严重,无线电波和微波在水下几乎 无法应用。光波相对无线电波和微波而言,其衰减 较小。
单色平行光束在水中传播的衰减规律也近似服从指数规律
P P0e l
是包括散射和吸收在内的衰减系数。与水质传播光束的波长
有关。
衰减长度L0表示水下传播光束衰减的大小
L0=1/ (m)
106
相 对
104 紫外 可见
入射光频率=大气分子固有频率时,共振吸收,吸收出现极大值 分子的固有吸收频率由分子内部的运动形态决定。
分子内电子运动 分子内原子振动 分子绕其质量中心的转动
紫外和可见光 近红外和中红外 远红外
N2、O2分子:可见光和红外区几乎不吸收,远红外 和微波段很大的吸收。
He,Ar,Xe,O3,Ne等:吸收可见光和近红外,但因 它们在大气中的含量甚微,一般也不考虑其吸收作用。
措施如下: ⑴适当地选择滤光片和检偏器, 以分辨无规则偏振的后向散射 和有规则偏振的目标反射。 ⑵尽可能的分开发射光源和接收器。 ⑶采用如图所示的距离选通技术。
光发射 光接收
光接收 光发射 光接收 光发射 光接收
光脉冲
目标
关 后向散射光



(3) 空间相位起伏
在透镜的焦平面上接收,就会发现像点抖动。这可解释为在 光束产生漂移的同时,光束在接收面上的到达角也因湍流影 响而随机起伏,即与接收孔径相当的那一部分波前相对于接 收面的倾斜产生随机起伏。

光与水的结合-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光与水的结合-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光与水的结合-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光与水的结合是一种有趣而且重要的现象,它涉及到光的性质和特点与水的性质和特点之间的相互作用。

光是一种电磁波,它以特定的速度传播,并且具有波粒二象性。

光可以被分为不同的波长,从红外线到紫外线,每个波长的光都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应用。

而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也是生命的基础。

水分子由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组成,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光与水的相互作用可以产生许多有趣的现象,如光的折射、反射和散射。

此外,水对光的颜色也具有明显的影响,我们经常可以在海洋和湖泊中看到不同颜色的水体。

这种光与水的结合不仅仅是地球上自然界的一部分,还被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光学技术以及艺术和文化领域。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光与水的性质及其相互作用,并展望这一领域的未来应用前景。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本篇长文将以"光与水的结合"为主题,深入探讨光与水的性质、特点以及相互作用关系,并分析其在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主要部分,具体结构如下:1. 引言部分1.1 概述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本篇长文的主题进行简要介绍和概述。

通过引入光和水的基本概念,为后续探讨打下基础。

1.2 文章结构本部分就是当前所述部分,旨在向读者说明本文的整体结构和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具体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主要部分,以及各部分的小节内容。

1.3 目的在本部分,我们将明确本篇长文的目的。

我们将阐述为什么选择探讨光与水的结合,并介绍我们希望通过本篇长文能够达到的目标。

2. 正文部分2.1 光的性质和特点在正文的第一部分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光的性质和特点。

包括光的传播方式、波粒二象性、光的颜色与频谱、光的速度、折射和反射等基本概念及其相关原理。

通过对光的性质的探讨,我们将为后续分析光与水的相互作用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

2.2 水的性质和特点在正文的第二部分中,我们将详细介绍水的性质和特点。

光在大气和水中的传播概要课件

光在大气和水中的传播概要课件

水的清澈度和有机物含量也会影响光 的吸收。清澈的水体透射能力较强, 而含有较多有机物的水体透射能力较 弱。
吸收特性
水对紫外线的吸收较强,而对红光和 红外线的吸收较弱。因此,随着深度 的增加,水体对不同波长光的透射能 力逐渐降低。
Hale Waihona Puke 水对光的散射散射机制
水分子和悬浮颗粒对光的散射作 用导致光在水中传播时发生散射。 散射强度与波长、颗粒大小和形
大气散射
由于大气中存在各种 微小颗粒和气体分子, 光在传播过程中可能 会发生散射,导致天 空呈蓝色或白色。
大气吸收
大气中的某些气体分 子会吸收特定波长的 光,导致光的能量减少。
大气中的气溶胶
大气中的气溶胶颗粒 会对光的传播产生影 响,如云、雾和霾等。
光在大气中的传播
光的散射
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大气中的微小颗粒,如空气分子、 水滴、尘埃等,会发生散射现象。
光的折射
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介质时,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这种现象称为折射。
当光线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由于介质对光的折 射率不同,光线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转。这种现象在日常生 活中非常常见,例如当光线从空气进入水或其他透明介质时, 光线的方向会发生改变。
光的反射
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光滑表面时,会按照一定的规律反射回去,这种现象称为光 的反射。
散射是指光线在遇到微小颗粒时,会向各个方向反射, 导致天空呈现蓝色或白色。这种现象在早晨和黄昏时尤 为明显,因为此时太阳光需要穿越的大气层更厚,散射 作用更强。
光的吸收
光在传播过程中会被大气中的某些成分所吸收,导致光的能量减弱。
大气中的某些气体分子,如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能够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线,导致这些波长的光 线在大气中传播时能量逐渐减弱。这种现象对于地球上的生命至关重要,因为它决定了哪些波 长的光线能够到达地球表面,从而影响生物的生存和演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大气闪烁 光束强度在时间和空间上随机起伏,光强忽大忽小 ,即所谓光束强度闪烁。
一般地,波长短,闪烁强,波长长,闪烁小。
(2) 光束的弯曲和漂移 在接收平面上,光束中心的投射点(即光斑位置)以某个统 计平均位置为中心,发生快速的随机性跳动(其频率可由数 赫到数十赫),此现象称为光束漂移。若将光束视为一体, 经过若干分钟会发现,其平均方向明显变化,这种慢漂移亦 称为光束弯曲。主要受制于大气折射率的起伏。
λ= 0.49 m,L=500 m
λ= 0.69 m,L=80 m
前向散射与后向散射 光在传输方向上的散射称为前向散射,而在相反 方向的散射称为后向散射。 前向散射使光束传输距离明显增大,传输距离越远,前 向散射光的贡献就越大。这种效应对水下照明有利,但对水 下光束扫描和水下摄影不利,它会使扫描分辨率和目标背景 比度下降。 接
1. 大气衰减
衰减
吸收
散射
设强度为I的单色光辐射,通过厚度为dl的大气薄层。
dI I’ I dl I I
为大气衰减系数(km-1)
I
I
假设大气厚度为L, 入射光强I0, 出射光强I1
dl

I1
I0
L dI dl 0 I
I0 L
I1
L I1 T exp dl exp( L) 0 I0
光接收

后向散射光
光接收 关 光发射 光接收 关 光发射 光接收 开
2. 大气湍流效应
通常大气是一种均匀混合的单一气态流体,其运动形式分 为层流运动和湍流运动。 层流运动:流体质点做有规则的稳定流动,在一个薄层的 流速和流向均为定值,层与层之间在运动过程中不发生混 合。 湍流运动:无规则的漩涡流动 ,质点的运动轨迹很复杂,既 有横向运动,也有纵向运动, 空间每一点的运动速度围绕某 一平均值随机起伏。
② 雨和雪的衰减 雨滴间隙要大得多,故能见度较雾高,光 波容易通过。加之雨滴的前向散射效应强,这 会显著地减小对直射光束的衰减。结果雨的衰 减系数比雾小两个数量级以上。
激光在雪中的、衰减系数与降雪强度有较好的对应 关系。不同波长的激光在雪中的衰减差别不大,但就同 样的含水量而言,雪的衰减比雨的大,比雾的小。
⑴ 大气分子的吸收
大气分子在光波电场的作用下产生极化,并以 入射光的频率作受迫振动,为了克服大气分子内部 阻力要消耗能量。 入射光频率=大气分子固有频率时,共振吸收,吸收出现极大值 分子的固有吸收频率由分子内部的运动形态决定。 分子内电子运动 分子内原子振动 分子绕其质量中心的转动 紫外和可见光
近红外和中红外
多程光束 收 平 面
光源
单程光束
光束截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后向散射较前向散射强烈得多。使接收器产生 饱和,因此在水下测距、电视、摄影等应用中, 主要是设法克服这种后向散射的影响。
目标
光发射
光脉冲
措施如下: ⑴适当地选择滤光片和检偏器, 以分辨无规则偏振的后向散射 和有规则偏振的目标反射。 ⑵尽可能的分开发射光源和接收器。 ⑶采用如图所示的距离选通技术。
P P0 e l
是包括散射和吸收在内的衰减系数。与水质传播光束的波长
有关。
衰减长度L0表示水下传播光束衰减的大小 L0=1/ (m)
106 相 对 吸 收 104 紫外 可见 红外 102 100 0.1 0.3 0.5 0.7 1.0 3.0 5.0 10
波长(m)
蓝绿光的衰减最小,故常称该波段为“水下窗口”。 0.49 m和0.69 m波长光波的衰减长度分别为11 m和2 m 。这说明蓝光比红光在水中的传输性能要好得多。
远红外
N2、O2分子:可见光和红外区几乎不吸收,远红外 和微波段很大的吸收。 He,Ar,Xe,O3,Ne等:吸收可见光和近红外,但因 它们在大气中的含量甚微,一般也不考虑其吸收作用。 只是在高空处,其余衰减因素都已很弱,才考虑它们吸 收作用。 H2O和CO2分子:特别是H2O分子在近红外区有宽广的振动转动及纯振动结构,因此是可见光和近红外区最重要的吸收 分子,是晴天大气光学衰减的主要因素
吸收分子 H2O CO2 O2 主要吸收谱线中心波长(m) 0.72 0.82 0.93 0.94 1.13 1.38 1.46 1.87 2.66 3.15 6.26 11.7 12.6 13.5 14.3 1.4 1.6 2.05 4.3 5.2 9.4 10.4 4.7 9.6
一般把近红外区分成八个区段,将透过率较高的波 段称为“大气窗口”。在这些窗口之内,大气分子呈现 弱吸收。目前常用的激光波长都处于这些窗口之内。
a (3.29/V ) ( / 0.55) q
q值可通过实验确定 V(km):能见度
对于可见光/0.551,故有a=3.91/V (km)。
1.6 q 对于近红外光, 1.3 0.585 1/ 3 V (能见度很大时) (中等能见度) (当V 6km)
水质不同,其衰减特性差异很大。
P P0 e l
光脉冲的作用距离方程为
1 P 1 P0 L ln ln P0 P
P0:光发射功率
P:探测器的最小可探测功率 L:光脉冲在水下所能传输的最远距离。
P0=106W,P=10-14W
2.2 光波在大气中 的传播
大气激光通信、探测等技术应用通常以大气为信道。
大气分子:10-8cm
大气气溶胶:0.03~2000μm,尘埃、烟粒、微水滴、有机微生物 微粒在大气中的悬浮成溶胶状态
大气气体分子及气溶胶的吸收和散射会引起的光束能量衰减;
空气折射率不均匀会引起的光波的振幅和相位起伏;
当光波功率足够大、持续时间极短时,非线性效应也会影响 光束的特性。
(2) 大气分子的散射 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辐射波长λ>>分子线度d 瑞利散射
m 0.827 N A /
3
4
m为瑞利散射系数;N为单位体积中的分子数;A为分子的散 射截面;为光波长。
波长越长,散射越弱;波长越短,散射越强烈。
(3) 大气气溶胶的衰减
粒度在 0.03 m到2000 m之间的固态和液态微 粒,这些微粒在大气中的悬浮呈胶溶状态
气溶胶对光波的衰减包括气溶胶的散射和吸收。 λ ≤ d,米氏散射
米氏散射则主要依赖于散射粒子的尺寸、密度分布以 及折射率特性,与波长的关系远不如瑞利散射强烈。
① 晴朗、霾、雾大气的衰减 在大气水平均匀条件下,只考虑气溶胶衰减,朗伯定 律可改写为
T exp( a L)
a Aq
T exp(L)
朗伯定律-------光强随传输距离的增加呈指数规律 衰减。
km m ka a
km和m分别为分子的吸收和散射系数;
ka和a分别大气气溶胶的吸收和散射系数。 衰减系数常用单位为(1/km)或(dB/km)
(dB/km)=4.343 (1/km)
(3) 空间相位起伏
在透镜的焦平面上接收,就会发现像点抖动。这可解释为在 光束产生漂移的同时,光束在接收面上的到达角也因湍流影 响而随机起伏,即与接收孔径相当的那一部分波前相对于接 收面的倾斜产生随机起伏。
2.3 光波在水 中的传播
在水中传播的各种波中, 纵波的衰减最小。声 纳技术被广泛采用。 电磁波的衰减严重,无线电波和微波在水下几乎 无法应用。光波相对无线电波和微波而言,其衰减 较小。 单色平行光束在水中传播的衰减规律也近似服从指数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