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长江重庆段的古诗文..

合集下载

与重庆有关的诗词

与重庆有关的诗词

重庆,这座山城,充满了独特的山水风情和浓郁的文化氛围。

以下是一些与重庆有关的诗词:
1.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重庆晚秋雨。

霜风凄未歇,烟月也依依。

万里销愁思,一川吟客稀。

渔歌传岸渚,山月照空池。

2. 辛弃疾《题重庆和龙塔》
三峡巫山夜,万里共江楼。

双旌飞将断,谁是故园游?
黄云山水翠,时世更沦休。

复欲从轻路,高楼对夕流。

3. 唐婉《山城重庆》
山城重庆夜未央,江水流淌响歌廊。

朝霞映山红似火,嘉陵江水悠悠长。

临江一楼摇夜色,重重高楼似画廊。

城市喧嚣山水美,独特风情是家乡。

4. 罗贯中《三国演义》
重庆巫山高,云梦泽广大。

铜雀春深锁二乔,九天阊阖开宫阙。

5. 卞之琳《重庆夜景》
万家灯火辉煌夜,山城重庆梦未央。

江水穿城抱青山,夜色融入美风光。

夜船摇曳过江来,长江水域繁星散。

这些诗句通过不同的视角,描绘了重庆独特的山水风光、夜景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古诗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翻译赏析

古诗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翻译赏析

古诗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翻译赏析“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出自文言文《三峡》,其含义如下:【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注释】自:这里有“在”和“从”的意思。

七百里:三百五十千米。

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东和湖北宜昌之间。

略无:几乎没有阙(quē):通“缺”,中断。

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自非:如果不是。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襄:漫上。

至于:到了陵:山陵。

沿:顺流而下。

溯(ù):逆流而上。

或:有时。

宣:宣布,传播。

虽:即使。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御:驾疾:快。

阙:通缺,当缺少讲素:白色的。

湍:急流的水。

素湍:白色的急流。

回清:回旋的清波。

回:旋转。

清:清波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

绝,极高的。

巘:山峰漱:冲刷良:的确,实在。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茂。

晴初霜旦:(秋)天初晴或下霜的早晨。

旦:早晨。

肃:清冷属(zhǔ)引:连续不断。

属,动词,接连。

引,延长。

凄异:凄凉怪异。

传:回响,延续响:回声哀转(zhuǎn)久绝: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绝,停止,消失。

巴东:古郡名,辖境在今重庆市东部。

三:这里是概数沾:浸湿裳:(cháng),这是“裳”的古音。

阻绝:绝,断【翻译】三峡七百余里(的水路)之中,两岸都是连绵不绝的高山,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和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住了,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丘陵,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了。

描写长江的古诗诗句

描写长江的古诗诗句

描写长江的古诗诗句长江是亚洲第一长河和世界第三长河,也是世界上完全在一国境内的最长河流,全长6300余公里,干流发源于青藏高原东部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穿越中国西南(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中部(湖北、湖南、江西)、东部(安徽、江苏),在上海市汇入东海。

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5。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描写长江的古诗诗句,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描写长江的古诗1、念奴娇·绿云霁雨:无名氏绿云霁雨,倚晴空千尺,长江澄縠。

十里薰低、绣幕四叶,其馀华屋。

怪得清都,奔云拥鹤,环佩声相续。

朝来无是,有人初降仙箓。

且与小试民曹,梅花岭外,雪片三冬足。

眼底承家人物在,楚楚珪璋兰玉。

雾阁云窗,翠眉红颊,解唱长生曲。

壶中难老,定应两鬓长绿。

2、七夕日宿长江:李新去岁龙城乐事多,楼头乞巧傍青娥。

今年织女知何处,不见星郎送渡河。

3、长江霁雪图:钱宰昔年壮游下江汉,霁雪千峰排两岸。

今年看画忆旧游,万里江山入清玩。

岷峨岗脊来蜿蜒,青城一峰高插天。

东驰衡山走千里,匡庐五老下与石城北固遥相连。

冰峦雪壑互起伏,照见日华破初旭。

神光混茫元气浮,奋如巨鳌簸坤轴。

烂如秋空云,浩如沧海涛。

又如瑶台银阙天上头,皎皎白月空秋毫。

回光下照中流水,风吹河汉银云起。

中流空阔不胜寒,一洗丹碧秋漫漫。

山川历历真伟观,来往十年游未半。

不如云瀛楼上来倚栏,一日看遍江南山。

4、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5、题长江图三绝:王柏一目长江万里长,几多兴废要商量。

时人莫作画图看,说著源头正可伤。

6、长江二首:苏泂长江无六月,大地绝纖埃。

暑向风前退,秋从雨后来。

问桐知叶落,修桂待花开。

畴昔扁舟兴,分明欲唤回。

7、水龙吟·小沟东接长江:苏轼小沟东接长江,柳堤苇岸连云际。

烟村潇洒,人闲一哄,渔樵早市。

八上文言文、古诗原文翻译和注释

八上文言文、古诗原文翻译和注释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第三单元《三峡》南北朝郦道元【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译文】在七百里三峡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一点(完全)也没有中断的地方。

层层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倘若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

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之中一片清寒肃杀。

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连续不断,凄惨悲凉。

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渔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注释】①节选自《水经注校证》卷三十四(中华书局2007年板)。

题目是编者加的。

三峡,瞿(qu)塘缺,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郦通元(约470-527),字普长,范阳隊(zhuo)县(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学家。

所拱《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古诗上三峡·巫山夹青山翻译赏析

古诗上三峡·巫山夹青山翻译赏析

古诗上三峡·巫山夹青山翻译赏析《上三峡·巫山夹青山》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

古诗词全文如下:巫山夹青山,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前言】《上三峡》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晚年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县一带)时的作品。

全诗虽仅八句四十字,却充分表现了诗人上长江三峡时行路的艰难以及内心的痛苦。

此诗表现手法多样,语言自然真率,气象雄伟,意境开阔,显示出诗人豪迈的气概。

【注释】⑴三峡:指长江之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⑵巫山:在今重庆巫山县南,山势高峻,景色秀美,有著名的巫山十二峰。

⑶巴水:指长江三峡的流水。

重庆东面长江水曲折三回如巴字,故曰“巴江”。

传说巴子国由此得名。

古渝、涪、忠、万等州均属巴国地,故此段长江常称巴水。

⑷黄牛:指黄牛山,又称黄牛峡,在今湖北宜昌西北。

【翻译】高耸陡峭的巫山把窄小的蓝天紧紧夹住,峡谷中的流水沸腾如金汤。

峡中从巴国流下的江水也许会有枯竭的时候,那蓝天却永远也难以攀登。

看着那黄牛山,连续三天都是凌晨即起溯江而上,夜晚才休息,可它仍然遥在前方。

在此三天,满头的鬓发都已经雪白。

【鉴赏】此诗当为公元759年(唐肃宗干元二年)李白流放夜郎,自三峡入蜀时所作。

当时李白59岁,因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郎,诗人58岁时从九江到宜昌逆流而上,走了快一年,接着便进入三峡。

三峡是长江最为险峻、最难走的一段,在此行程更慢,妻子宗氏和妻弟也已经告别回南昌了,因此就更加孤独,情绪更坏。

此诗表现了当时诗人逆境难熬,情绪郁闷状况。

“巫山夹青天”,夹字用得极其到位,既写出了巫山险峻,遮天蔽日的形势,也包含着诗人喟叹青天的形象。

“巴水流若兹”,含有无奈之意。

三四两句,并非说巴水可以行到尽头,而是写出了巴水纡曲,舟行迟迟的情景。

“巴水忽可尽”,着一“忽”字,山回水转,尽在眼前;“青天无到时”,既写实又在写情。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明写逆水行船艰难,船行缓慢,实际表达的是诗人的感受和心态。

有关长江重庆段的古诗文..

有关长江重庆段的古诗文..

唐人孙宏(疑为魏晋孙楚之父)在《渝州梅雨》一诗中这样描写重庆:梅子金黄杏子丹,孤舟犹系海棠滩。

江声带雨远来急,山气映入夏日寒。

渔网参差罗水婢,乌樯历乱弄风竿。

明朝又近端阳节,为觅长丝系合欢。

这首《渝州梅雨》罗列出了巴城的几个重要景象,先点出梅杏的色彩,然后是看见南岸的海棠溪流入长江,形成滩涂,接着是听到江声,抬头看见山气,“映入夏日寒”也说明了即便在夏天,因为山雾水汽大,显得寒冷。

然后诗人看见渔网,想到打鱼人,也引出乌樯和城墙上的风竿。

最后还是无奈的认为明天又到了端午节,觅长丝以合欢。

在关于渝州的诗歌中,很多都是过路客留下,入川可翻秦岭,出蜀江流而下,清代的川人何明礼怀着才情,从“朝天门”码头登船,写下了《重庆府》:城郭生成造化镌,如麻舟楫两崖边。

江流自古书巴字,山色今朝画巨然。

烟火参差家百万,波涛上下浪三千。

锣岩月峡谁传去,要使前贤畏后贤。

其中城郭依循造化,舟楫挨着崖边,“巴字书”和“巨然画”点出了蜿蜒的嘉陵江和“淡墨轻岚”的山色。

烟火人家,但是此地并未出过什么大的“贤良”,可是江涛拍岸,浪击三千,显出了川人的志气。

末句更是说明了出川的志气,李白、苏轼……哦,重庆——我曾是过客(2012-03-07 12:12:00)转载▼分类:旅游视野标签:重庆巴渝过客雾气杂谈哦,重庆——我曾是过客缪朴在《传统的本质》一文中说:“中国传统建筑给人的首要感受是那种一重又一重的分隔。

这种分隔通常是由墙、房屋、大面积的水面、远山等造成的。

”(这很容易让人想到王国维的“隔”之说)很多朋友去重庆,都说很喜欢那个城市,觉得有层次。

可是,我一直觉得重庆太“重重”,缺少阳光,大山延绵,甚至路随山转,让人分不清南北,不知“乡关何方?”清代方象瑛经过重庆府时,写下“皆石山,城市庐舍依坡□为高下,三面距水,陆路达佛图关。

东鱼复,西僰道,北汉中,南夜郎,形胜要地也。

石高水疾。

漏二鼓,始抵岸。

”可见渝中半岛因“石高水疾”他们的小舟很难登岸,在那种传统交通工具之下,也让这个巴子国很难演绎成大都会。

赞美重庆的古诗

赞美重庆的古诗

赞美重庆的古诗重庆之美西南的明珠,江城的瑰宝,重庆,一座名城,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秀丽的自然景观,深深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在这片土地上,人们创作了许多美妙的古诗,歌颂着重庆的美丽与独特。

以下是一些赞美重庆的古诗,让我们一同欣赏。

1. 花坞行轻轻溪水抱城流,群峰回合围山舞。

红树鳞鳞尽春色,碧水潺潺百卉居。

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杨凌沧的力作,他以字画闻名于世,对重庆的赞美情深意长。

诗中描绘了重庆的溪水、群山、红树、碧水等自然景观,以及百花绽放的美景。

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语言,让人置身在重庆的美丽景色之中。

2. 长江渝州千峰叠翠茂苍茫,长江波涛渡重庆。

楼阁巍巍星月映,万家灯火夜江横。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良的作品,他以豪放的笔墨和丰富的想象力闻名。

他的这首诗,描绘了重庆的山水和夜景,通过描摹星月照耀下的楼阁和万家灯火,营造出一种宏伟壮丽、繁华璀璨的场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3. 临江仙三峡何人见,千峰过眼云。

渔舟唯独远,楚袖拂巫羲。

这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名篇,他借着三峡的壮美景色,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重庆的三峡是中国著名的景点之一,杜牧通过对三峡的描绘,表达了对重庆这座城市的喜爱和景仰之情,使人不禁为之动容。

4. 重庆情大江东去水悠悠,一抹红颜古镇留。

石板街头游客醉,古色古香满重楼。

这是一首现代诗人的作品,他用简洁的语言抓住了重庆的主题,表达了对这座城市的深情厚意。

他用“一抹红颜古镇留”来形容重庆,表达了古镇的美丽与传统之感。

同时,描绘了游客沉醉于石板街头的情景,给人一种热闹的感觉。

以上几首诗歌,既有古代文人对重庆山水的赞美,也有现代诗人对这座城市的热爱。

在这些古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重庆这座城市的独特之美,无论是奇峰异石还是古镇街巷,都散发着浓厚的历史韵味和文化气息。

而除了自然景观外,重庆还有着丰富多彩的人文历史。

重庆作为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城市,文化底蕴深厚。

这里曾是巴蜀文化的发源地,融合了多个民族文化的交融。

古诗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翻译赏析

古诗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翻译赏析

古诗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翻译赏析“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出自文言文《三峡》,其含义如下:【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注释】自:这里有“在”和“从”的意思。

七百里:三百五十千米。

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东和湖北宜昌之间。

略无:几乎没有阙(quē):通“缺”,中断。

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自非:如果不是。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襄:漫上。

至于:到了陵:山陵。

沿:顺流而下。

溯(ù):逆流而上。

或:有时。

宣:宣布,传播。

虽:即使。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御:驾疾:快。

阙:通缺,当缺少讲素:白色的。

湍:急流的水。

素湍:白色的急流。

回清:回旋的清波。

回:旋转。

清:清波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

绝,极高的。

巘:山峰漱:冲刷良:的确,实在。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茂。

晴初霜旦:(秋)天初晴或下霜的早晨。

旦:早晨。

肃:清冷属(zhǔ)引:连续不断。

属,动词,接连。

引,延长。

凄异:凄凉怪异。

传:回响,延续响:回声哀转(zhuǎn)久绝: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绝,停止,消失。

巴东:古郡名,辖境在今重庆市东部。

三:这里是概数沾:浸湿裳:(cháng),这是“裳”的古音。

阻绝:绝,断【翻译】三峡七百余里(的水路)之中,两岸都是连绵不绝的高山,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和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住了,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丘陵,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陵。只听见两岸山间猿啼的声音连续不停,轻快的小舟已经从重重叠叠的高山峻岭 中的江面驶过了。
写作背景: 本诗是唐代著名诗人青莲居士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做的一首七言绝
句,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
赏析: “流 ”字,体出现诗人遇赦之后,海阔天空的爽快心情。
“彩云间”三字描写的是
曙光初灿的时刻,显示出是人从晦冥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并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
前天晚上,整理大学五年的照片,发现并没有拍很多重庆,那里没有阳光、蓝天和碧 水,几乎能让所有的照片 “黯然失色 ”,让拍摄的心情都显得灰蒙蒙的。 到了夏天, 阳光来了, 闷热也来了。 毕业后逃离重庆, 惊异的发现家乡的天竟然那么蓝, 有一种生平第一次发现蓝 天的感觉,就是我的重庆印象。
唐人孙宏(疑为魏晋孙楚之父)在《渝州梅雨》一诗中这样描写重庆:
梅子金黄杏子丹,孤舟犹系海棠滩。
江声带雨远来急,山气映入夏日寒。
渔网参差罗水婢,乌樯历乱弄风竿。
明朝又近端阳节,为觅长丝系合欢。
这首《渝州梅雨》罗列出了巴城的几个重要景象,先点出梅杏的色彩,然后是看见南
岸的海棠溪流入长江,形成滩涂,接着是听到江声,抬头看见山气,
“映入夏日寒 ”也说明了
即便在夏天,因为山雾水汽大,显得寒冷。然后诗人看见渔网,想到打鱼人,也引出乌樯和
不像湖南
和湖北人那样剽悍。他们崇尚传统,不好纳新。此乃普遍之习俗。 风还很淳朴,这种淳朴延续到今天被称为 “直(爽)! ”
”可以清末民初的重庆民
2012-3-7,筑思于汉口
重庆古诗词赏析
一、《早发白帝城》李白·唐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作品译文: 早晨才辞别了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一天时间就回到了千里之遥的
”(这很容易让人想到
王国维的 “隔 ”之说)很多朋友去重庆,都说很喜欢那个城市,觉得有层次。可是,我一直觉 得重庆太 “重重 ”,缺少阳光, 大山延绵, 甚至路随山转, 让人分不清南北, 不知 “乡关何方? ”
清代方象瑛经过重庆府时,写下 “皆石山,城市庐舍依坡 □为高下,三面距水,陆路达
佛图关。东鱼复,西僰道,北汉中,南夜郎,形胜要地也。石高水疾。漏二鼓,始抵岸。

可见渝中半岛因 “石高水疾 ”他们的小舟很难登岸, 在那种传统交通工具之下, 也让这个巴子 国很难演绎成大都会。 重庆与长江的关系, 也不如下游那样平接, 站在山城之中, 山雾茫茫, 水色浑浊,群楼密而压抑。这总让我感觉,与阳光、水和家乡隔得太远,加上语言上重庆人 基本是使用方言,更让人难以启齿。
别白帝城。 “千里 ”和 “一日 ”,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
“还 ”,归来的意思。
它不仅表现出诗人 “一日 ”而行 “千里 ”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
诗人是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来表达 的。全诗不无夸张和奇想, 写得流丽飘逸, 惊世骇俗, 美轮美奂, 但又不假雕琢, 随心所欲, 自然天成。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
城郭生成造化镌,如麻舟楫两崖边。
江流自古书巴字,山色今朝画巨然。
烟火参差家百万,波涛上下浪三千。
锣岩月峡谁传去,要使前贤畏后贤。
其中城郭依循造化,舟楫挨着崖边, “巴字书 ”和 “巨然画 ”点出了蜿蜒的嘉陵江和 “淡墨
轻岚 ”的山色。烟火人家,但是此地并未出过什么大的
“贤良 ”,可是江涛拍岸,浪击三千,
城墙上的风竿。最后还是无奈的认为明天又到了端午节,觅长丝以合欢。
在关于渝州的诗歌中,很多都是过路客留下,入川可翻秦岭,出蜀江流而下,清代的 川人何明礼怀着才情,从 “朝天门 ”码头登船,写下了《重庆府》:
城郭生成造化镌,如麻舟楫两崖边。
江流自古书巴字,山色今朝画巨然。
烟火参差家百万,波涛上下浪三千。
“映入夏日寒 ”也说明了
即便在夏天,因为山雾水汽大,显得寒冷。然后诗人看见渔网,想到打鱼人,也引出乌樯和
城墙上的风竿。最后还是无奈的认为明天又到了端午节,觅长丝以合欢。
在关于渝州的诗歌中,很多都是过路客留下,入川可翻秦岭,出蜀江流而下,清代的 川人何明礼怀着才情,从 “朝天门 ”码头登船,写下了《重庆府》:
显出了川人的志气。末句更是说明了出川的志气,李白、苏轼
……
哦,重庆——我曾是过客
(2012-03-07 12:12:00)
转载▼
标签:
分类: 旅游视野
重庆
巴渝
过客
雾气
杂谈
哦,重庆 —— 我曾是过客
缪朴在《传统的本质》一文中说: “中国传统建筑给人的首要感受是那种一重又一重的
分隔。这种分隔通常是由墙、房屋、大面积的水面、远山等造成的。
锣岩月峡谁传去,要使前贤畏后贤。
其中城郭依循造化,舟楫挨着崖边, “巴字书 ”和 “巨然画 ”点出了蜿蜒的嘉陵江和 “淡墨
轻岚 ”的山色。烟火人家,但是此地并未出过什么大的
“贤良 ”,可是江涛拍岸,浪击三千,
显出了川人的志气。末句更是说明了出川的志气,李白、苏轼
……
只是,这让我想起了经过巫山的时候,早上醒来,远处灯火一城,水汽,冷雾,船上 进来一个婆婆,这一切显得有点诡异。很快,船开了,我心安理得:哦,我只是过客!
公元 818 年, 46 岁的白居易被贬忠州,由剑阁到渝州,当地并无文人相亲,他独自一 人上了南山,写下了《独游涂山寺》:
野径行无伴,僧房宿有期。
涂山来去熟,唯是马蹄知。
诗中野径无伴,可见山上人少,路也荒僻,也正是因为没有引路人,他一个上山下山, 便自己熟悉了道路,这一点,也只有敲打山径的马蹄知道香山居士来过此地。
唐人孙宏(疑为魏晋孙楚之父)在《渝州梅雨》一诗中这样描写重庆:
梅子金黄杏子丹,孤舟犹系海棠滩。
江声带雨远来急,山气映入夏日寒。
渔网参差罗水婢,乌樯历乱弄风竿。
明朝又近端阳节,为觅长丝系合欢。
这首《渝州梅雨》罗列出了巴城的几个重要景象,先点出梅杏的色彩,然后是看见南
岸的海棠溪流入长江,形成滩涂,接着是听到江声,抬头看见山气,
直到宋室南迁,在重庆的恭王赵淳,被禅让为南宋第三个皇帝,
49 岁即位,父亲封为
太上皇,才有 “重庆 ”之名。而到了民国,抗战物资撤避西南,才使得重庆市区人口从几十万
突破了百万,人和人造物彻底改变了城市。
中野孤山的《游蜀杂俎》最后写到重庆说: “春秋两季,从四面山岳、两面河流升腾的
蒸汽遇冷形成浓雾, 氤氲弥漫。 重庆的居民似乎缺乏快活之气,但他们性情温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