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课件ppt课件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一、文学创造的一般过程分哪几个阶段?文学创造虽然是一种很富于个体性的创造活动,但还是具有一般的共性的。
这种共性的表现之一就是大家的创造活动基本上都遵循着一个相同的过程,即都有一个发生、构思和物化的过程。
二、在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作家都做了些什么工作?1、是积累主体性的生活材料。
一切社会事件、现象在进入作家头脑之前,虽是外在的、客体的东西,但只有当它们被烙印在作家的头脑中,并转化为主体心灵深处的记忆时,才成为具有主体性的东西,也只有这样,它们才对文学创造起作用,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材料。
所以,在进行文学创造之前,作家所要做的工作就是观察和了解客观的生活,并将之储存在自己的记忆中,成为自己主体性的东西。
而获取主体性材料的途径,可分为有意获取与无意获取,实践获取与书本获取四种形式。
2、是从积累的主体性材料中发现潜藏于其下的非以发生的根由。
没有发现,作家就找不到进入创造过程的大门,就不可能创造出独创性的文学作品。
3、创作动机的触发。
作家创作固然需要积累主体性的生活材料,固然需要有艺术发现,但是如果没有创作动机的驱动,创作也不可能发生。
创作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有远景动机与近景动机,主导动机与非主导动机,高尚动机与卑下动机,意识动机与无意识动机之分,但不管怎样,它们归根到底都是作家的一种内在需要鼓动的结果。
创作动机的触发,是需要各种外在机缘的刺激的。
如美国作家斯托夫人创作《汤姆叔叔的小屋》就是在受到外在机缘的刺激下而动笔的。
受创作动机的激发和推动,作家就会进入到构思的阶段。
构思阶段可以说是从观念上实现创作动机所提出的任务。
[P132]艺术构思涉及到哪些心理活动?什么是创作灵感?它有什么特点,是怎样产生的?创作灵感是指作家构思过程中,因偶然的机遇触发而出现的创造力爆发、文思泉涌、豁然贯通的高效率状态。
灵感具有不可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
它的产生是作家长期积累和辛勤思考而偶然获得的结果。
就像周恩来所说的那样是“长期思考,偶然得之”。
7文学创造过程

含义: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 象
(1)灵感的特征 a.非预期性(突发性) b.转瞬即逝性(瞬时性、易逝性)
Page 37
汤显祖: 自然灵气,恍忽而来,不思而至,怪 怪奇奇,莫可名状。
谢榛:尽日不可得,有时还自来 苏轼:作诗火急追忘逋,情景一失后难摹。 王夫之:才着手便煞,一放手又飘然而去。
Page 2
文学材料与社会生活的区别在哪里? 社会生活生动、丰富、芜杂、原生态;文学材料经由作家
主体的取舍、加工,相对纯粹,主体性强。
Page 3
(二)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有哪些? 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主要分为无意获取和有意获取、实践
获取和书本获取几种。
Page 4
《平凡的世界》从1982年开始构思,到1988年 完稿,历时6年。其间路遥读资料、下煤矿、走乡 村、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待《平凡的世界》完 稿,这位40岁不到,原本铁塔般壮实的汉子,两 鬓已新添了许多白发,满脸皱纹,颜色憔悴,形 容枯槁,看上去全然象一个老人。他完全凭着精 神的巨大力量和身体的严重透支完成了最后一部, 就再也没有能恢复过来。1992年11月17日,黄 土高原开始落雪的时节,路遥就像完成了自己的 心愿和使命般地走了。他本身就是一部令人感动 至深的小说。铭记在许多人的心中。
Page 29
“为什么莫言受到诺奖评委会的青睐?最重 要的是他的想象力。”“莫言的想象力非常 丰富,迸发出来非常大气,充满了澎湃激情, 并且一直在自我超越”。——中国社科院外 文研究所研究员陈众议
Page 30
1、概念:想象是把过去经验的记忆和先前形成的心 中之象在某种新刺激下重新合成一个新结构的过程。
艺术构思是具有创造性的想象活动。 所谓创造性, 就是说艺术构思必须产生从来没有的、不同于现实生活的 形象。
第七章.文学创造的过程文学概论.ppt

• 简化
• 含义: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 神兼备的传达出形象(或意念)的大致轮廓与内在精髓的 构思方式
• 3.变形与陌生化
• 变形 • 含义:作家在构思中极大地调动想像力与创造力,违反常
规事理来创造形象的方式。 • 方式:扩大和缩小、黏合、漫画、夸张、幻事 • 陌生化 • 含义:使事物换一种样式出现,来获取一种新奇的艺术效
• 三、创作动机
• 含义: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 一股内在动力
•
• 1.回忆与沉思
• 回忆:含义: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
息
• 方式:直接回收法、挨次扫描法、按层次推 论法
• 沉思:含义:在寂静和孤独中对心中的某个形象
或某种意念的深沉思索
(二)构思阶段
• 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 含义: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 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像、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 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 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 《故乡》取材于鲁迅在离开家乡十几年后的一次回乡的经 历,结合着鲁迅童年时对故乡的记忆展开情节。
儿时的“故乡”,给“我”许多欢乐、甜蜜的回忆,甚至 可以说代表了一种“理想”。而现实的“故乡”,却面目 全非,沉寂、毫无生气,昔日的人物,也失去了纯真与温 情,变得冷漠、麻木、市侩和猥琐。使“我”感到“希望” 的幻灭,心中无比“悲哀”。
• 产生:需要足够的材料储备和情感积累
要有气氛和契机 作家综合心力的集中爆发,长久酝酿的产物 和作家所禀受的天赋、气质等先天因素以及后天所掌握的本领、技巧有 关 推敲 含义: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 帖地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
《文学创造过程》课件

05
文学创作评价与鉴赏
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
主题思想
评价文学作品的主题思 想是否深刻、独特、有
意义。
艺术手法
评价文学作品的艺术手 法是否新颖、独特、有
表现力。
语言文字
评价文学作品的文字是 否流畅、优美、有感染
力。
结构布局
评价文学作品的结构布 局是否严谨、完整、有
层次感。
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01
02
03
文学创作的重要性
传承文化
文学作品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通过文学创作可以弘扬民族优 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的发展和
进步。
反映社会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通过 文学创作可以揭示社会现象、反映 人民心声,促进社会进步。
陶冶情操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给人以美的享 受和心灵的启迪,提升人的审美水 平和精神境界。
《文学创造过程》ppt课件
• 文学创作概述 • 文学创作过程 • 文学创作技巧 • 文学创作实践 • 文学创作评价与鉴赏
01
文学创作概述
文学创作的定义
01
文学创作:指作家运用一定的创 作技巧和手法,将个人生活体验 、思想情感和审美感受转化为具 体、生动的文学形象的过程。
02
文学创作是一种高度创造性的精 神劳动,需要作家深入观察、体 验生活,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独 特的审美感受。
长篇小说创作
总结词
长篇小说创作是一种宏大的文学形式,需要作者具备 丰富的想象力和持久耐力。
详细描述
长篇小说通常在几十万字以上,要求作者在广阔的时 空背景下展开故事情节,塑造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丰富 的社会背景。在创作过程中,作者需要关注人物性格 的发展、情节的推进以及主题的深化,通过长期的写 作实践积累经验,不断完善作品。
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

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第一节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可以分为富有主体性的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创作动机三个环节。
一、材料储备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研究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起点。
因为,与其他任何创造一样,作家从事文学创造也得有材料。
某一具体作品虽然可能是独创的和前所未有的,但其内容却必须依赖于某些特定的材料。
没有材料就等于做无米之炊。
文学材料虽以精神现象的形式储存在作家内心,但它们既不是先天就有也不是神授的,更不是自己憋在静室中“想”出来的。
它们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客观的社会生活。
由此而言,所谓积累素材或储备材料,归根到底,就是作家主体把社会生活中许多似乎无用的刺激、信息,收集并转化为长期记忆中的因子,以作为未来从事文学创造的材料。
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主要可分为无意获取和有意获取、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四种。
无意获取和有意获取是按照作家精神专注的趋向和程度而划分的。
无意获取是指作家从小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所接收到的大量刺激。
对于这些刺激,他虽然没有有意地记忆或着意地思索,但它们却作为连续不断的信息流悄悄地进入大脑,有些甚至会在长期记忆中扎根。
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是从作家获取材料的渠道来划分的。
实践获取,主要指作家主动(或被迫)投身某一生活领域(或某种社会实践)去感受刺激,并获取信息的途径,这种材料又叫做直接材料。
书本获取,则是指由于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它常常要依据前代或古人传递下来或同代人所提供的思想材料来从事创作,所以又叫做间接材料。
二、艺术发现艺术发现是指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独特感知。
艺术发现名曰“发现”,其实不是外来的,而是由作家内心酝酿而成的。
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作家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艺术发现发生时,作家往往眼前豁然一亮,心头突然一震,若有所思、若有所悟。
《文学概论》之文学创造过程课件

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二)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
3、灵感与直觉
(1)灵感——是艺术构思的最重要机制之一, 它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 象。灵感往往表现为对问题的突如其来的顿悟, 是非预期的和转瞬即逝的,但却是长期思索的 结果。
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二)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
3、灵感与直觉
一、“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复杂性
➢ 作家头脑中所构思的那个形象,已成为一个“ 创造物”,而非生活中某个外在物象。
➢ 物化活动开始后,构思活动还在进行。 ➢ 作家遣词造句能力的高低,成就动机的强弱,
也都可能使心手不一,内外难符。
一、“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常见问题
➢创作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 格发展逻辑。 普希金、托尔斯泰、王汶石 的创作体会
二、艺术发现
(三)艺术发现的作用
1、文学创造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使主体进入创 造过程。 2、对整个文学创造过程具有重要作用。没有艺术 发现,作家创作不出独创性的文学作品。
三、创作动机
(一)含义
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三、创作动机
(二)产生
1、作家相对强烈的内在需要
巴金《怀念萧珊》
石沆《夜听琵琶》
娉婷少妇未关愁, 清夜琵琶上小楼。 裂帛一声江月白, 碧云飞起四山秋。
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二)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
5、意识与无意识
两者的关系:
(1)意识向无意识提供材料。 (2)意识为无意识指引方向。
意识向无意识提供材料
柯勒律治《忽必烈汗》
二、构思方式
(一)含义
作家在艺术构思中塑造形,发展、完善意念, 并建构整体作品的具体方式。
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

二 艺术发现
1、发现与发明 2、艺术发现与科学发现 3、艺术发现之于文学创造的重要性
二 艺术发现
1发现与发明 2艺术发现与科学发现 毫无疑问,如果哥伦布没有诞生,迟早会有人发 现美洲;如果伽利略、法布里修斯、谢纳尔和哈
里奥特没有发现太阳黑子,以后也会有人发 现.只是难以让人信服的是,如果没有诞生 米开朗基罗,有哪个人会提供给我们站在摩 西雕像前的这种审美感受.同样,也难以设 想如果没有诞生贝多芬,会有哪位其他作曲 家能赢得他的第九交响曲所获得的无与伦比 的效果.(阿瑞提<创造的秘密>)
一树梅花万首诗
林和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 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高启:缟袂相逢半是仙,平生水竹有深缘。 将疏尚密微经雨,似明还暗远在烟。 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 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 任群芳妨。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 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 笑。
(三)灵感与直觉
2、直觉 A、通过直观,即不借助理性的思考直接把 握事物。 B、瞬间获得事物的深层意蕴。 C、直觉的能力可以培养,即可求。而灵感 则只可遇不可求。
(四)理智与感情
1、理智: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对未来作品有 明确的理性控制和意图,其中有作家的社 会理想、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的参与。
二、构思方式
(一)综合 (二)突出和简化 (三)变形与陌生化
(一)综合
1、综合的定向性 2、综合的选择性 3、综合的刷新性
《我爱你的寂寞如同 你爱我的孤独》: 赵又霖和刘又源 一个是我侄子 七岁半 一个是我外甥 五岁 现在他们两个出去玩 了。
教学课件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

材料储备
▪ 所谓积累素材或储备材料,归根到底,
就是把许多似乎无用的刺激信息,收集并 转化为长期记忆中的因子,作为未来从事 文学创造的材料。
▪ 具体说来,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主要可分 为无意获取和有意获取、实践获取和书 本获取几种。
艺术发现
▪ 艺术发现不是作家见到的一些骇人景象和怪诞 传闻,这些东西之所以不是艺术发现,因为它 们本来就是生活中存在的事物。艺术发现是什 么呢?
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常常只是一个机缘,是这个机缘的某一 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 ▪ (四)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把自己透过独 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自己的知觉中出现一 个新的创造物。
创作动机
▪ 什么叫创作动机?简单地说,创作动机就是
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 在艺术构思中,情感是动力因素而理智则是约束 和规范动力的嚼勒。两者都不可缺少。古人认为: 为文尤须放荡,但又须随时以衔勒制之(颜之 推),很好地道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意识与无意识 ㈠
▪ 意识是指作家以清晰的理智有意地调动、分
析和综合材料,使之成为有机的能表达一定 意义的整体作品的心理能力。
▪ 无意识是指潜伏于作家意识之下的、有活力
第三节 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 物化阶段是文学创造过程的最后阶段。它是
指作家将在构思过程中已基本酝酿成熟的形象 和意念转换为文学符号,并固定在纸张上,使 其成为可以流通和消费的物态化的意识形态话 语系统的阶段。 ▪ 物化阶段中的具体步骤犬牙交错,难分先后。 本节抽出三个主要问题加以讨论:一、形之于 心到形之于手;二、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三、 即兴与推敲。
▪ 创作动机是怎么来的?总的说来,当然是由现 实生活所暗示给作家的,但具体加以研究就会 发现,创作动机作为文学创造活动的内驱力, 它的产生和运动是作家极为复杂的生理和心理 现象在文学创造过程中的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
①回忆与沉思: a、常用的回忆方式(三法); b、沉思的作用与心理功能。 ②想象与联想: a、想象的三种功能:再现、比拟、虚构; b、联想的三条规律:接近、类似、对比。
③灵感与直觉: a、灵感的特征和规律; b、直觉的作用和规律; c、直觉与灵感的联系与区别。 ④理智与情感: a、理智与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b、理智与情感的冲突和相互促进。 ⑤意识与无意识: a、意识对无意识起知道作用; b、无意识对意识起内在辅助作用。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材料 艺术发现 创作动机 艺术构思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第一节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创作过程是作家在创作中如何使现实生活转 化为文学作品的历程。它包括写作(传达)过程, 但却比写作过程的历史要长远的多。这是因为作 家创作活动的特点,不仅表现在写作过程中,而 且早在素材积累的过程中就显示出来了。
二、构思方式:
①综合:具有定向性、选择性和新颖鲜明的整体性。 ②突出和简化: a、突出的两条实现途径:浓涂重抹、淡化背景。 b、简化与突出的联系和区别。
③变形与陌生化: a、变形的方法:扩大缩小法、粘合法、漫画法、夸张法、 幻事法。 b、陌生化与变形的联系和区别。
第三节 物化阶段
一、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三、创作动机:
1、何谓创作动机?
2、文学创作动机的产生; (内在动力) 内在需要——外在机缘
远景动机
近景动机
第二节 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1、何谓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就是在观念中构成艺术形象的活动。它是 作家在积聚了大量生活素材的基础上,根据生活所给他 的某种启示,通过对经验材料的加工、改造,在头脑中 孕育出未来作品的形象的心理过程。
一、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性特征:
1、文学创造材料的含义; 2、材料的来源:客观的社会生活。 3、材料的获取过程: 4、获取材料的途径: ①无意获取和有意获取;
②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
二、艺术发现:
1、艺术发现是一种独特的感知; 2、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第一领悟 第二凝合 第三把握 第四创造 3、艺术发现是文学创造发生的契机。
1、作品与意图的冲突:
①意图的不适应;
②动机的中途转1、寻找不可代替的文字符号呈现心象; 2、技巧要为物化心象服务。 三、兴与推敲: 1、即兴创造的特点和规律; 2、推敲表现为语词推敲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