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阅读答案附赏析-诗词阅读
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阅读答案附赏析

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阅读答案附赏析【阅读理解题目】:沙丘城下寄杜甫李白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注:这首诗是李白暂别杜甫后寄居沙丘时所作,对杜甫表示了深深的怀念。
沙丘,大约在山东汶水流域。
(1)“借景抒情”乃诗歌创作中主要手法,请分析李白在这首诗中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3分)(2)“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这两句诗是如何表现诗人对杜甫的深深怀念之情的?(3分)【参考答案】:(1)古树日夕秋声这些特定的景物无疑烘托出一种近乎于哀婉凄凉的心情,由此可见,杜甫的离去使诗人此时此刻的心绪极为不佳;再有,将自己的思念之情喻为汶水,浩浩荡荡随友而去,亦表现出此情的深远之处。
(注:只要在“古树”、“日夕”、“秋声”、“汶水”做文章就可以)(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因为杜甫不在身边,喝酒听歌都不能解愁,由此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
(注:重在对这两句诗的理解)3.该诗前三联写了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何作用?(3分)4.分析尾联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所抒发的感情。
(3分)【参考答案】:3写“我”的生活,“我”的周围环境,以及“我”的心情。
这些内容,对末句的抒情蓄势起烘托作用。
4运用了比喻,寄情于流水,照应诗题,点明了主旨。
那流水不息、相思不绝的意境,更造成了语尽情长的韵味,抒发诗人别离杜甫以后备感孤寂、备觉友谊珍贵继而更加“相思”的情感。
【问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A.诗歌首句写诗人有几分无所事事的烦闷,但到第二句时,情调急转,用“高卧”一词表明诗人内心的闲适。
B.三四句用“古树”和“秋声”交代了诗人居住的周边环境,萧瑟的秋风,凄寂的气氛,更令诗人思念友人。
C.第五句“不可醉”,即没有那个心情去痛饮酣醉。
第六句“空复情”,因为诗人无意欣赏,歌声也只能徒有其情。
D.最后两句诗人寄情于流水,照应诗题,点明了主旨,那流水不息、思念不绝的意境,更造就了语尽情长的韵味。
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读后感

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读后感
李白的《沙丘城下寄杜甫》是一首充满真挚友情的诗歌,读后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友人杜甫的深深思念和无尽关怀。
这首诗以沙丘城为背景,通过描绘诗人自己的孤寂和对友人的怀念,展现了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
首先,诗中所表达的自责和恼恨情感让人动容。
诗人自问“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这种自我反思和自责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己无所事事的懊悔和对友人的愧疚。
他因思念友人而感到孤独和无聊,这种情感让人感受到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杜甫的深厚情感。
其次,诗中所描绘的客观景物和抒情氛围让人感受到了诗人的孤寂和落寞。
城边的古树、日夕的秋声,都营造出一种萧瑟凄寂的气氛。
诗人用这些景物来衬托自己的孤寂心情,进一步加重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这种情感的真挚和深沉,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对友情的执着和珍视。
此外,诗中的结尾寄情于流水,照应了诗题,点明了主旨。
诗人将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寄托于流水,希望它能将这份深情传递给远方的杜甫。
这种寄情于景、托物言志的手法,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对友情的无限渴望和深深祝福。
总的来说,李白的《沙丘城下寄杜甫》以其真挚的友情、孤寂的氛围和深情的寄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不仅让我感受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无尽关怀,也让我更加珍视身边的友情和与亲朋好友的相处时光。
这首诗将成为我人生旅途中的一份宝贵财富,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
同时,它也激励我要更加珍视身边的友情,用自己的行动去维护和加深与亲朋好友之间的情感纽带。
语文八年级下学期诗歌鉴赏检测试题答案

语文八年级下学期诗歌鉴赏检测试题答案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分析它好在哪里。
2.古诗阅读泛舟后溪[唐]羊士谔①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
唯有啼鹃似留客,桃花深处更无人。
【注释】①羊士谔(è):唐朝人。
顺宗时,贬汀州宁化尉。
(1)诗的前两句写出了雨后后溪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是一首送别诗。
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________”宽解友人,并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鼓励友人。
全诗既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诗人________的人生态度。
(2)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练习。
别母沈明臣老母三年病,儿仍千里行。
秋风吹地冷,山月照霜明。
未别泪先下,问归难有声。
厨头有新妇,数可向藜羹。
注释:•藜羹:(lí gēng )指用藜菜做的羹,泛指粗劣的食物。
(1)请解释诗句“问归难有声”中“归”的意思:________(2)“秋风吹地冷,山月照霜明”这两句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说出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内心感受?5.阅读《观刈麦(节选)》,完成各题。
观刈①麦(节选)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②。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③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④夏日长。
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
《沙丘城下寄杜甫》
作者:李白
原文: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注释:
1、沙丘:指唐代兖州治城瑕丘。
沙丘城一说为位于今山东肥城市汶阳镇东、大汶河南下支流洸河(今名洸府河)分水口对岸。
而根据1993年出土于兖州城东南泗河中的北齐沙丘城造像残碑(又名沙丘碑),兖州古地名为沙丘,又名瑕丘,于唐代为鲁西南重要治所,李白应于此居住。
由于此重大考古发现,学术界基本上认同兖州为李白居住之沙丘城。
2、来:将来,引申为某一时间以后,这里意指自从你走了以后。
竟:究竟,终究。
3、高卧:高枕而卧,这里指闲居。
《晋书。
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带答案

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带答案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分析它好在哪里。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2)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试举例分析。
(3)《卖炭翁》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古诗鉴赏登科后唐·孟郊昔日龃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注释】龊:这里指不如意的处境。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一句历来为人称颂,请结合具体字词品析本句所蕴含的情思。
4.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1)词的上阕开头两句有什么作用?(2)“孤鸿”是本词的关键意象,请结合下阙说说作者借“孤鸿”传达的心境。
5.古诗鉴赏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江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是这首词的题目。
沙丘城下寄杜甫原文

沙丘城下寄杜甫原文I翻译及赏析创作背根据裴斐编制的《年谱简编》,此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四载(745 年)秋,时李白四十五岁。
天宝三载(744年)春,李白离长安,开始漫游。
在洛阳,遇见了已经三十三岁却仍未进入仕途的,二人同游。
同年秋,李白、杜甫、高适三人在梁园相会,并同游孟诸、齐州等地。
第二年夏,两人又在东鲁会面。
他们情投意合,亲密到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地步。
天宝四载秋,两人分手,杜甫西去长安。
李白在鲁郡东石门送别杜甫后,南游江东之前,曾一度旅居沙丘城。
因怀念杜甫,写下此诗寄赠。
整体李白与杜甫的友谊是中国文学史上珍贵的一页。
在李白传世的诗歌中,公认的直接为杜甫而写的只有两首,一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另一首就是这首诗。
沙丘城,位于东汶水之畔,是李白在鲁中的寄寓之地。
送别了杜甫,从那种充满着友情与欢乐的生活中,独自一人回到沙丘,倍感孤寂,倍觉友谊的可贵。
此诗就是抒发了这种情境之下的无法排遣的思君之情。
诗人一开始用很多的笔墨写他自己的生活,住处的周围环境,以及他自己的心情。
诗的前六句没有一个思字,也没有一个君字,给读者以山回路转、莫知所至的感受,直到诗的结尾才豁然开朗,说出思君二字。
诗中无一句不是写思君之情,而且是一联强似一联,以至最后不能不直抒其情。
前六句的烟云,都成了后二句的烘托。
这样的构思,既能从各个角度,用各种感受,为诗的主旨蓄势,同时也赋予那些日常生活的情事以浓郁的诗味。
诗劈头就说:我来竟何事?这是诗人自问,其中颇有几分难言的恼恨和自责的意味。
这会引起读者的关注,并造成悬念。
高卧沙丘城,高卧,实际上就是指诗人闲居乏味的生活。
这句话一方面描写了眼下的生活,一方面也回应了提出上述问题的原因。
诗人不来沙丘高卧,原因就在于怀念杜甫这位友人。
这凌空而来的开头,正是把诗人那种友爱欢快的生活消失之后的复杂、苦闷的感情,以一种突发的方式迸发出来了。
一二句偏于主观情绪的抒发,三四句则转向客观景物的描绘。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全诗翻译赏析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欣赏一下! 沙丘城下寄杜甫唐•李白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注释:(1)高卧:这里指闲居。
《晋书•陶潜传》:“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
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
”沙丘:“沙丘就坐落在大汶河南下支流分水口附近( 大汶河呈东西流向) 此沙丘城应为位于今山东肥城市汶阳镇东、大汶河南下支流洸河(今名洸府河)分水口对岸(2)日夕:朝暮,从早到晚。
(3)“鲁酒”两句:《庄子•胠箧》:“鲁酒薄而邯郸围。
”此谓鲁酒之薄,不能醉人; 齐歌之艳,听之无绪。
皆因无共赏之人。
(4)汶水:鲁地的河流名,河的正流在现代叫大汶河,源出山东省莱芜市东北原山,向西南流经泰安市、徂徕山、汶上县,入运河。
耿元端说汶水在曲阜之北七八十里处向西流,“思君若汶水”只是联想到汶水,不能认为沙丘城就在汶水之旁( 参见《百家唐宋诗新话》) 。
①鲁、齐:是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山东。
②沙丘城:今山东临清,是李白在鲁中的寄寓之地。
李白与杜甫情谊深厚,这是历史上公认的事实,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美谈。
李白直接写给杜甫的诗有两首,《沙丘城下寄杜甫》是其中之一。
诗可能写于天宝四载(公元745 年) 秋,李白在鲁郡送别杜甫南游江东之前。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这两句是说,友人离去,自己连痛饮酣醉的兴趣也没有了,齐歌也无意欣赏,歌唱者只能徒有其情。
酒不能销愁,歌无法忘忧,此种情谊,非比寻常,大大加重了抒情的分量。
翻译:究竟是为了什么原因,使我来到了这个地方?使我尝尽了孤独乏味的闲居生活。
自从你离开之后,每天晚上陪伴我的,只有那城边的老树,以及萧瑟的风吹叶动之声。
本想借酒消愁,可酒太薄,不能醉人; 本想借歌解忧,可齐歌虽艳,却听之无绪。
我对你的思念之情正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紧紧追随着你一同南去。
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试卷带答案

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试卷带答案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请说说这首诗的颈联好在哪里。
2.古诗阅读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2)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试举例分析。
(3)《卖炭翁》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古诗阅读上元夜①(唐)崔液玉漏银壶②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注释】①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
②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壶之法计时。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后两句所表现的情景。
(2)首句“且莫催”三字表现了元宵之夜游人________的心理。
5.古诗阅读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②。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③。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④。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选自《诗经·魏风》)【注释】①硕: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阅读答案附赏析-诗词阅读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注:这首诗是李白暂别杜甫后寄居沙丘时所作,对杜甫表示了深深的怀念。
沙丘,大约在山东汶水流域。
(1)借景抒情乃诗歌创作中主要手法,请分析李白在这首诗中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
(2)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这两句诗是如何表现诗人对杜甫的深深怀念之情的?
参考答案:
(1)古树日夕秋声这些特定的景物无疑烘托出一种近乎于哀婉凄凉的心情,由此可见,杜甫的离去使诗人此时此刻的心绪极为不佳;再有,将自己的思念之情喻为汶水,浩浩荡荡随友而去,亦表现出此情的深远之处。
(注:只要在古树、日夕、秋声、汶水做文章就可以)
(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因为杜甫不在身边,喝酒听歌都不能解愁,由此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
3.该诗前三联写了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4.分析尾联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所抒发的感情。
参考答案:
3写我的生活,我的周围环境,以及我的心情。
这些内容,对末句的抒情蓄势起烘托作用。
4运用了比喻,寄情于流水,照应诗题,点明了主旨。
那流水不息、相思不绝的意境,更造成了语尽情长的韵味,抒发诗人别离杜甫以后备感孤寂、备觉友谊珍贵继而更加相思的情感。
赏析:
《沙丘城下寄杜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寓居沙丘怀念诗友杜甫时所作。
此诗以景带出思念之情,言辞朴素无华,率性写出,或行,或卧,或所见,或所感,絮絮叨叨皆入诗来,写得情深意长,凄怆感人,深刻地表现了两位伟大诗人的真挚友谊。
全诗流畅自然,而又含蓄蕴藉;感情极苦,而又不失豪放本色。
李白与杜甫的友谊是中国文学史上珍贵的一页。
在李白传世的诗歌中,公认的直接为杜甫而写的只有两首,一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另一首就是这首诗。
沙丘城,位于山东汶水之畔,是李白在鲁中的寄寓之地。
诗人送别了杜甫,从那种充满着友情与欢乐的生活中,独自一人回到沙丘,倍感孤寂,倍觉友谊的可贵。
此诗就是抒发了这种情境之下的无法排遣的思君之情。
诗人一开始用很多的笔墨写他自己的生活,住处的周围环境,以及他自己的心情。
诗的前六句没有一个思字,也没有一个君字,给读者以山回路转、莫知所至的感受,直到诗的结尾才豁然开朗,说出思君二字。
诗中无一句不是写思君之情,而且是一联强似一联,以至最后不能不直抒其情。
前六句的烟云,都成了后二句的烘托。
这样的构思,既能从各个角度,用各种感受,为诗的主旨蓄势,同时也赋予那些日常生活的情事以浓郁的诗味。
诗劈头就说:我来竟何事?这是诗人自问,其中颇有几分难言的恼恨和自责的意味。
这会引起读者的关注,并造成悬念。
高卧沙丘城,高卧,实际上就是指诗人闲居乏味的生活。
这句话一方面描写了眼下的生活,一方面也回应了提出上述问题的原因。
诗人不来沙丘高卧,原因就在于怀念杜甫这位友人。
这凌空而来的开头,正是把诗人那种友爱欢快的生活消失之后的复杂、苦闷的感情,以一种突发的方式迸发出来了。
一二句偏于主观情绪的抒发,三四句则转向客观景物的描绘。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眼前的沙丘城对于诗人来说,像是别无所见,别无所闻,只有城边的老树,在秋风中日夜发出瑟瑟之声。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这萧瑟的秋风,凄寂的气氛,更令诗人思念友人,追忆往事,更叫诗人愁思难解。
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
然而,此时此地,此情此景,非比寻常,酒也不能消愁,歌也无法忘忧。
鲁、齐,是指当时诗人所在的山东。
不可醉,即没有那个兴趣去痛饮酣醉。
空复情,因为诗人无意欣赏,歌声也只能徒有其情。
这么翻写一笔,就大大地加重了抒情的分量,同时也就逼出下文。
汶水,发源于山东莱芜,西南流向。
杜甫在鲁郡告别李白欲去长安,长安也正位于鲁地的西南。
所以诗人说:我的思君之情犹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日夜不息地紧随着你悠悠南行。
诗人寄情于流水,照应诗题,点明了主旨,那流水不息、相思不绝的意境,更造成了语尽情长的韵味。
这种绵绵不绝的思情,和那种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
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的开阔洒脱的胸襟,显示了诗人感情和格调的丰富多彩。
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中,古体先于律体。
但是,律体的盛行对于古诗的写作也不无影响。
例如李白的这首五古,全诗八句,中间四句虽然不是工整的对仗,但其中部分词语的对仗以及整个的格式,却可以见到律诗的痕迹。
这种散中有对、古中有律的章法和句式,更好地抒发了诗人纯真而深沉的感情,也使得全诗具有一种自然而凝重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