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半农作品大全

合集下载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赏析.doc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赏析.doc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赏析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她?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西天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一九二〇年九月四日伦敦一曲《教我如何不想她》,唱了近七十年而仍葆其青春,可见它深受群众的欢迎。

歌词作者刘半农,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和勇猛闯将,作曲家赵元任则是大名鼎鼎的中国语言学家。

名诗佳曲,珠联璧合,难怪生命力如此长久。

对于这首诗(歌),无论是在它诞生的二十年代,或是在以后漫长的岁月中,不少人都是将它当作情诗(歌)来欣赏的,甚至还有少数人认为它所表达的情感太肉麻,因而嗤之以鼻。

为此,作者刘半农在十年之后还作过一首自嘲诗:教我如何不想她?可能相共吃杯茶?原来这样一老朽。

教我如何再想他?并在诗末注释道:“余十年前所作《教我如何不想她》一歌,曾由赵元任兄制谱,传唱甚广。

近有一音乐会又唱此歌,余亦在场,唱毕,大家鼓掌,主会者坚欲介绍余与听众相见,余遂如猢猿之被牵上台,向大家一鞠躬而退。

退时微闻一女郎言:‘原来是这样一个老头儿。

’因记之以诗。

”看来,这位女郎也是将这首诗(歌)当作情诗(歌)来欣赏,故而见作者不是意想中的翩翩少年,便发此大煞风景之叹。

这首诗之所以被当作情诗,大约与作者曾写过言情小说,并在诗中用了“她”字有关。

刘半农,原名寿彭,改名复,初字半侬,改为半农。

江苏江阴人。

自幼聪颖,颇富才气。

17岁考入常州府中学堂,名列榜首。

辛亥革命后,因学校停办,又激于爱国热情,便于1912年参加革命军,作文牍工作。

不久,离开军旅,往上海谋生,加入新剧团“开明剧社”,做文字编辑,有时也演出。

后来,受到鸳鸯蝴蝶派大家徐半梅赏识,被推荐到中华书局当编辑。

这期间,他一边翻译外国小说,一边写些才子佳人艳遇相爱的鸳鸯蝴蝶派小说,所以,一些人将《教我如何不想她》附会到刘半农过去所写的卿卿我我的内容上去,也不无道理。

刘半农

刘半农

后世纪念
纪念馆 墓地
墓志铭 纪念文章
纪念馆
刘氏兄弟纪念馆(6张) 刘半农故居位于江苏省江阴市西横街,是一座二进六间二侧厢的建筑,三个天井和一 个庭院间隔其中,总面积400多平方米,距今约有150多年。1989年,刘半农故居已辟为刘氏三兄弟(刘半农、 刘天华、刘北茂)纪念馆,分成六间展室,陈列着刘氏三兄弟生平起居的情况及大量手稿、实物。
民国九年(1920年)春,刘半农赴欧洲深造,初入英国伦敦大学院,在语音......
个人成就
语言科学
文学主张
其他方面
文学主张
文学改革
51年中华书局版-刘半农《四声实验录》(2张) 民国六年(1917年),发表了《我之文学改良观》,认为文 学应表现自我的真情实感;只有将窒息性灵的古人作文的死格式推翻,新文学才能得到发展。主张在白话文没有 取得正宗地位之前,文言和白话可暂处于对待地位,白话应吸收文言的优点,而文言应力求浅显,以便和白话相 近。提出破坏旧韵,重造新韵,主张增多诗体和以今语作曲。提倡文章分段,采用新式标点符号。随后,又发表 《诗与小说精神上之革新》。在介绍英国约翰生和美国樊戴克的文学思想时,强调文学的真实性,批判背离现实 的虚伪文学。 刘半农首先从“形式”的角度,以西方文学为参照,力求实现文学的变革;其次,以实事求是的 态度对待文言与白话,对文学语言变革形成自己的观点; 第三,为推进现代民族国家形成统一的语言,作出了创 立新式标点等具体而又切实的努力。
双簧事件
新文化运动刚起步时,许多人习惯于恪守旧的传统,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缺乏足够的认识。为壮大文学 革命的声势、宣传文学革命,钱玄同与刘半农于民国七年(1918年)3月在《新青年》上分别扮演了正、反两个 角色,进行辩论。钱玄同化名“王敬轩”,发表了《文学革命的反响》。这篇文章以反对新文化运动的顽固派身 份,陈述新文化运动的“罪状与弊端”,攻击《新青年》给社会造成的“危害”;刘半农则以新文化运动的捍卫 者身份,发表了《答王敬轩》的长篇文章,针对“王敬轩”所列的新文化运动的“罪状”,以犀利的笔锋逐条批 驳,将对方驳得体无完肤。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原文与赏析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原文与赏析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原文与赏析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原文与赏析《教我如何不想她》是由刘半农在1920于英国伦敦大学留学期间所作,是中国早期广为流传的重要诗篇。

下面是店铺为你带来的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原文与赏析,欢迎阅读。

作者简介:刘半农(1891年5月29日-1934年7月14日),江苏江阴人,原名寿彭,后名复,初字半侬,后改半农,晚号曲庵,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

原文:《教我如何不想她》刘半农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她?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西天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创作背景:刘半农早年积极投身五四运动,并一度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1920年赴英国伦敦大学留学并致力于语言学研究,此时诗人远离祖国,思念亲人,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感情深沉的诗。

诗名开始时叫做《情歌》,后来改为《教我如何不想她》。

五四以前,汉字中的“他”本无男女之分,刘半农在《教我如何不想她》中首创了“她”取代女性,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1926年赵元任将此诗谱曲,并广为流传。

赏析:《教我如何不想她》这首诗在形式上的整饬,一望而知。

全诗四节,每节五句:前两句都是七字,大体都是三个音步,并用韵(除第一节),如第四节的“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里/烧”;中间的第三句都用单独一个“啊”字,这在某种意义上有时代的烙印,新诗初期,抒情手段还比较单一,诗人往往用感叹词直抒胸臆;第四句都是八个字,大体上音步仍然是三个,第三和第四句的短长之变,则在整节诗中造成了节奏的大幅度改变;第五句每节相同,都是“叫我如何不想她”七字,造成一唱三叹之感,同时第五句还和第四句押韵(除第二节外)。

因此,这首诗可以看作是广义的格律诗,即在一首之内形成固定格律,但不追求每首诗都相同,因此又保持了新诗的自由。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教我如何不想她jiào wǒ rú hé bù xiǎng tā作品原文《教我如何不想她》是由刘半农在1920年于英国伦敦大学留学期间所作,是中国早期广为流传的重要诗篇。

该诗由于音韵和谐,语言流畅,1926年被著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谱成曲,广为传唱。

刘半农在这首诗中首创了”她”字的使用,受到广泛的赞誉。

作品原文——-教我如何不想她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她?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西天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刘半农 1920.9.4创作背景刘半农早年积极投身五四运动,并一度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1920年赴英国伦敦大学留学并致力于语言学研究,此时诗人远离祖国,思念亲人,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感情深沉的诗。

诗名开始时叫做《情歌》,后来改为《教我如何不想她》。

五四以前,汉字中的”他”本无男女之分,刘半农在《教我如何不想她》中首创了”她”取代女性,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1926年赵元任将此诗谱曲,并广为流传。

作者简介刘半农(1891年5月29日-1934年7月14日),原名寿彭,后改为复,初字半侬,时用瓣秾,后改字半农,号曲庵。

一八九一年生于江苏省江阴县,一九三四年谢世。

1917年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新诗人、杂文家和著名的语言学家。

他的《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康士坦丁语言学专奖”。

是我国第一个获此国际大奖的语言学家。

在新文化运动中,他写了大量的诗歌,内容多是反封建的,形式上着力模仿民歌。

出版的诗集有《瓦釜集》(1926)、《扬鞭集》(1926)。

其他著作有《半农杂文》、《中国文法通论》、《四声实验录》等,编有《初期白话诗稿》,另有译著《法国短篇小说集》、《茶花女》等。

4、《教我如何不想他》(刘半农诗,李明利赏析)

4、《教我如何不想他》(刘半农诗,李明利赏析)

教我如何不想他刘半农/诗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她?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西天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作者简介】刘半农(1891年-1934年),江苏江阴南沙镇(今属张家港市)人,现代著名诗人、杂文家和语言学者,1917年5月在《新青年》发表《我之文学改观》,参与倡导新文学运动,提出具体的文学改革措施。

1920年9月在英国伦敦写下《教我如何不想她》著名情诗,首创“她”字,第一次将“她”字入诗。

1925年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著有诗集《扬鞭集》、《瓦釜集》、《半农杂文》、《半农杂文二集》等,1934年7月14日在北京病逝。

【赏析】刘半农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一员骁将,是最早从事新诗创作的诗人之一。

这首诗代表了中国新诗早期的风格,刊于1928年版的《新诗歌集》,诗名初叫《情歌》.不久改成《教我如何不想她》。

诗按四节排列,每节都是先写景、后抒情,音韵节奏整齐,赵元任为此诗作了曲。

这首诗初写于1920年9月留学欧洲期间,诗人远离祖国,心中时常生出对故土的依恋,一个人伴着那景色,也许是情人不在身边或是对祖国的想念,吟唱出潜藏心底最纯真的爱情和热切的思念。

那时的中国千疮百孔,诗人对故国的关心更是可想而知。

诗歌第一节用“天上飘着些微云”,微风吹乱了诗人的头发.唤起诗人心中对故土和亲人的思念,加强了情感的渲染。

第二节写银色月光照在夜宽阔的海面,在这“蜜也似的银夜”,诗人却不能和心中恋人相伴,这月光和海洋依傍难分的情景更令诗人感怀。

第三节抒发“水面落花”,水底游鱼,燕子飞舞,这花因燕子可有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担心,这游鱼因燕子出现可有被水抛弃的忧虑,也许燕子送来了家乡的信息,让诗人有着更深的内心触动和念想。

第四节运用“枯树在冷风里摇”动.残霞映红半边天、如野火在烧等这些意象,在冷风里看到一片暮色和天边的残霞,形成强烈对比,更衬出诗人远离故国的失落和热切的思念。

刘半农散文诗-饿_散文诗

刘半农散文诗-饿_散文诗

刘半农散文诗-饿他饿了﹔他静悄悄的立在门口﹔他也不想什么,只是没精没采,把一个指头放在口中咬。

他看见门对面的荒场上,正聚集着许多小孩,唱歌的唱歌,捉迷藏的捉迷藏。

他想:我也何妨去?但是,我总觉得没有气力,我便坐在门坎上看看罢。

他眼看着地上的人影,渐渐地变长﹔他眼看着太阳的光,渐渐地变暗。

“妈妈说的,这是太阳要回去睡觉了。

”他看见许多人家的烟囱,都在那里出烟﹔他看见天上一群群的黑鸦,咿咿呀呀地叫着,向远远的一座破塔上飞去。

他说:“你们都回去睡觉了么?你们都吃饱了晚饭了么?”他远望着夕阳中的那座破塔,尖头上生长着几株小树,许多枯草。

他想着人家告诉他:那座破塔里,有─条“斗大的头的蛇!”他说:“哦!怕啊!”他回进门去,看见他妈妈,正在屋后小园中洗衣服──是洗人家的衣1/ 5服── 一脚摇着摇篮﹔摇篮里的小弟弟,却还不住地啼哭。

他又恐怕他妈妈,向他垂着眼泪说,“大郎!你又来了!”他就一响也不响,重新跑了出来!他爸爸是出去的了,他却不敢在空屋子里坐﹔他觉得黑沉沉的屋角里,闪动着一双睁圆的眼睛──不是别人的,恰恰是他爸爸的眼睛!他一响也不响,重新跑了出来,──仍旧是没精没采的,咬着一个小指头﹔仍旧是没精没采,在门坎上坐着。

他真饿了!──饿得他的呼吸,也不平均了﹔饿得他全身的筋肉,竦竦地发抖!可是他并不啼哭,只在他直光的大眼眶里,微微有些泪痕!因为他是有过经验的了!──他啼哭过好多次,却还总得要等,要等他爸爸买米回来!他想爸爸真好啊!他天天买米给我们吃。

但是一转身,他又想着了──他想着他爸爸,有一双睁圆的眼睛!他想到每吃饭时,他吃了一半碗,想再添些,他爸爸便睁圆了眼睛说:“小孩子不知道‘饱足’,还要多吃!留些明天吃罢!”他妈妈总是垂着眼泪说,“你便少喝一‘瓶’酒,让他多吃一口罢!再不然,便譬如是我──我多吃了一口!”他爸爸不说什么,却睁圆着一双眼睛!2/ 5他也不懂得爸爸的眼睛,为什么要睁圆着,他也不懂得妈妈的眼泪,为什么要垂下。

刘半农的《江阴船歌》考释

刘半农的《江阴船歌》考释

刘半农的《江阴船歌》考释作者:于峰马婷婷来源:《音乐生活》2020年第07期刘半农,1891年5月29日出生在江苏江阴。

原名寿彭,后名复,初字半侬,后改半农,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同时在音乐上也有很多贡献。

1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教,1925年在法国获得文学博士学位,1934年7月14日病逝。

刘半农在文学、语言、教育、音乐、摄影、考古等方面都有很多成果,代表作有《瓦釜集》《扬鞭集》《半农杂文》等问世。

他致力于搜集整理中国近世歌谣、民歌、俗曲,如《江阴船歌》,还有关于歌词、戏曲改革、乐律研究等文论问世。

《江阴船歌》是刘半农在歌谣运动中搜集的民歌,民歌作为民间文学的代表之一,同样作为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民间文学、民间音乐的发展与推动均具有重要意义。

诚然,刘半农搜集到的这二十首山歌在当时来看是为了研究民间文学,研究这些民歌的歌词,而不是为了研究其音乐,后来刘半农根据这二十首山歌的句式结构创作了十几首诗歌并收录在《瓦釜集》中。

毋庸置疑,刘半农搜集整理《江阴船歌》的初衷是为了研究民间文学,但从音乐学的视域中看,这些民歌在内容、句式结构上均与现在流行于江阴地区的民歌具有共同的“母体”,运用音乐学的分类方法对《江阴船歌》进行研究,并运用江阴地区民歌共同“母体”的特点对其曲调进行推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1918年2月,歌谣运动宣布正式拉开帷幕,《北京大学日刊》刊载了一则启事,号召征集近世歌谣。

同时,刘半农起草征集歌谣简章,象征着歌谣运动的开始,搜集近世歌谣成为了歌谣运动的主要内容。

回顾《江阴船歌》的问世过程,刘半农早在1917年就开始了征集民歌、歌谣的征程。

他在《中国俗曲总目稿》序中认为我们研究民间文学是从开始征集歌谣为主,所以,搜集歌谣的目的是为了研究民间文学的说法得到了证实。

除了征集民歌、歌谣之外,刘半农为响应文学革命的号召,于1917年在《新青年》发表《我之文学改革观》《诗与小说精神上之革新》等文学改革的文论。

刘半农的落叶诗句意思

刘半农的落叶诗句意思

刘半农的落叶诗句意思
“刘半农”是一位著名的中国诗人,曾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经典的诗歌作品,其中一首就是“落叶”,用质朴的文字抒发出人生的无常之美。

此诗中的落叶,与此刻的风云变幻具有深刻的对比意义,也给读者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落叶》中的意思是,每一片落叶的下落都是宿命的安排,而人的人生也是如此。

一切都遵循着上天的计划,人们无法去改变命运,也无法改变命运的轨迹,只能一步一步前行,去尝试什么是自己想要的,有时候也要对着挫折和失败站立,坦然面对宿命的抉择。

在此诗歌中,刘半农正是在诉说落叶与人生的异同,以及人们在无常中应当如何把握自己的自由。

他在诗中写道:“落叶离根生,无法再轮回;拼搏志气强,砥砺前行去”,他倡导的是不怕失败的精神,勇敢的活着,勇敢的面对挫折及失败,勇敢的前行,去尝试最好的结果。

唯有坚持,才可以在风雨中愈加坚强,如落叶从根上脱离,但仍然在风中摇曳不停,我们也应该像那片落叶一样,可以被风吹起,也可以在风中摇曳,不断的尝试,勇敢的追随自己的心。

正是这股勇气和力量,让人们在面对风雨无常的时候,依然保持着自由与活力。

即使落叶最终会凋零,但它依然不断的前行,希望能够安好的着陆,就像生命中的每一个人,在不断的尝试,不断的追求,也有望与幸福拥抱。

落叶,承载着无常之美,也给了我们深刻的哲理,提醒我们,人
生无常,那又怎样?拼搏一下,总有惊喜等着你!只要坚持不懈,不断尝试,勇敢的前行,就会有一片天空,留给我们美好的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半农(1891.5.29—1934.7.14) 生平简介主要作品
江苏江阴人,原名刘复,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1911年曾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后在上海以向鸳鸯蝴蝶派报刊投稿为生。

1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法科预科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积极投身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1918年和钱玄同写了著名的双簧信,由钱化名王敬轩以文言写信致《新青年》反对新文学,再由刘半农用白话写《奉答王敬轩书》予以反驳。

最初尝试创作新诗和白话文,并在新诗形式上进行了种种实验和探索。

1926年出版了诗集《扬鞭集》和《瓦斧集》。

他的诗朴素、平凡,用江阴方言写的山歌成就尤为突出。

他是个语言学家,在文学革命初期,他为白话创造“她”和“它”字,被鲁迅誉为打了几次大仗。

1920年到英国伦敦大学的大学院学习实验语音学,1921年夏转入法国巴黎大学学习。

1925年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所著《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法国康士坦丁?伏尔内语言学专奖。

1925年秋回国,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讲授语音学。

1934年在北京病逝后,鲁迅曾在《青年界》上发表《忆刘半农君》一文表示悼念,并对他作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

[著作书目]
瓦斧集(诗集)1926,北新
扬鞭集(上中卷,诗集)1926,北新
半农谈影(摄影漫谈)1927,北京真光摄影社
半农杂文(第1册)1934,北京星云堂书店
半农杂文二集1935,良友
刘半农诗选1958,人文
赛金花本事(评传)与商鸿逵合著,1934,星云堂书店;1985,岳麓
何典(小说集)校点,(清)张南庄著,1926,北新
香奁集(诗集)校点,(唐)韩致尧著,1926,北新
西游补(小说集)校点,(清)董若雨著,1929,北新
中国俗曲总目稿(上下册)与李家瑞等合编,1932,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敦煌辍琐(上中下册)辑录),1925—1945,国立中央研究院
[翻译书目]
欧陆纵横秘史(小说)译述,1915,中华
黑肩巾(小说)与天游合译述,1917,中华
猫探(小说)评述,美国梅丽维勤著,1917,中华
乾隆英使觐见记(笔记)英国马戛尔尼著,1917,中华
帐中说法(小说)译述,英国唐格腊司著,1918,中华
茶花女(剧本)法国小仲马著,1926,北新
国外民歌译(第1集)1927,北新
法国短篇小说集(第1册)1927,北新
失业(小说)法国左拉著,1927,北新
猫的天堂(小说)法国左拉著,1927,北新
印度寓言校考,刘北茂原译,1930,(出版难单位不详)朝鲜民间故事校考,刘育厚原译,1932,(出版单位不详苏莱曼东游记苏莱曼著,与刘小蕙合译,1937,中华
[研究资料书目]
刘半农研究资料(鲍晶编)1985,天津人民
半农诗歌集评(赵景深原评,杨扬辑补)1984,书目文献刘八农研究(徐瑞岳)1987,江苏古籍
(超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