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必背歌诀:四逆汤类方
四逆汤——精选推荐

四逆汤
【⽅剂名称】:
四逆汤
【⽅剂出处】:
《伤寒论》
【⽅剂歌诀】:
温中散寒四逆汤,附⼦⽢草与⼲姜,脉微欲绝可复元,四肢厥逆可回阳。
【⽅解】:
⽅中以附⼦⼤⾟⼤热、温发阳⽓、祛散寒邪,为主药;辅以⼲姜温中散寒,协助附⼦回阳之⼒;佐以⽢草温养阳⽓,并能缓和姜、附之过于燥烈,共成回阳救逆
的⽅剂。
【配⽅组成】:
熟附⼦9克、⼲姜9克、炙⽢草12克。
【使⽤⽅法】:
⽔煎服
【功效和作⽤】:
伤寒太阳病误汗伤阳,及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病、霍乱病等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踡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苔⽩滑,脉微欲绝者,以及瘟疫、
疟疾、厥证、脱证、痛证见有上述症状,属阴证者。
现常⽤于⼼肌梗塞、⼼衰、急
慢性胃肠炎吐泻过多,各种⾼热⼤汗所致之虚脱,各种因素所致的休克等属于阳衰
阴盛者。
1.少阴证,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致的四肢厥逆,恶寒倦卧,神疲欲寐,下利
清⾕,腹中冷痛,⼝淡不渴,⾆淡苔⽩,脉沉弱等证。
2.误汗或⼤汗所致的亡阳证。
【临床应⽤】:
1.本⽅加⼈参,名四逆加⼈参汤,功能回阳复阴,适⽤于泄泻不⽌,⼤汗或⼤出⾎后的⼿⾜厥冷、脉细欲绝的证候。
2.各种疾病发展到阳虚寒盛的休克期,或因虚脱所致的⼿⾜厥冷、⼼悸⽓短、脉沉弱者。
3.本⽅常⽤于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等剧烈吐泻所引起的末梢循环衰竭。
其他临床应⽤:①少阴病②虚寒下利③⼼肌梗塞④休克⑤胃下垂⑥⾼⾎压
【注意事项】:
本⽅治四肢厥逆,属于阳虚阴盛之证。
如四肢厥逆因于阳⽓内郁,不能外达四肢者,此乃四逆散证,⾮本⽅所宜。
十七、四逆汤类方(九首)

十七、四逆汤类方(九首)1、四逆汤:生附一枚两半姜,草须二两少阴方,建功姜附加良将,将将从容藉草匡。
生附一枚两半姜,草须二两少阴方,建功姜附加良将,将将从容藉草匡。
生附一枚两半姜,草须二两少阴方,建功姜附加良将,将将从容藉草匡。
生附一枚两半姜,草须二两少阴方,建功姜附加良将,将将从容藉草匡。
2、四逆加人参汤:四逆原方主救阳,加参一两救阴方,利虽已止知亡血,须取中焦变化乡。
四逆原方主救阳,加参一两救阴方,利虽已止知亡血,须取中焦变化乡。
四逆原方主救阳,加参一两救阴方,利虽已止知亡血,须取中焦变化乡。
四逆原方主救阳,加参一两救阴方,利虽已止知亡血,须取中焦变化乡。
3、茯苓四逆汤:生附一枚两半姜,二甘六茯一参当,汗伤心液下伤肾,肾躁心烦得媾昌。
生附一枚两半姜,二甘六茯一参当,汗伤心液下伤肾,肾躁心烦得媾昌。
生附一枚两半姜,二甘六茯一参当,汗伤心液下伤肾,肾躁心烦得媾昌。
生附一枚两半姜,二甘六茯一参当,汗伤心液下伤肾,肾躁心烦得媾昌。
4、通脉四逆汤:一枚生附草姜三,招纳亡阳此指南,外热里寒面赤厥,脉微通脉法中探。
面赤加葱茎用九,腹痛去葱真好手,葱去换芍二两加,呕者生姜二两偶;咽涌去芍桔须加,桔梗一两循经走;脉若不出二两参,桔梗丢开莫掣肘。
一枚生附草姜三,招纳亡阳此指南,外热里寒面赤厥,脉微通脉法中探。
面赤加葱茎用九,腹痛去葱真好手,葱去换芍二两加,呕者生姜二两偶;咽涌去芍桔须加,桔梗一两循经走;脉若不出二两参,桔梗丢开莫掣肘。
一枚生附草姜三,招纳亡阳此指南,外热里寒面赤厥,脉微通脉法中探。
面赤加葱茎用九,腹痛去葱真好手,葱去换芍二两加,呕者生姜二两偶;咽涌去芍桔须加,桔梗一两循经走;脉若不出二两参,桔梗丢开莫掣肘。
一枚生附草姜三,招纳亡阳此指南,外热里寒面赤厥,脉微通脉法中探。
面赤加葱茎用九,腹痛去葱真好手,葱去换芍二两加,呕者生姜二两偶;咽涌去芍桔须加,桔梗一两循经走;脉若不出二两参,桔梗丢开莫掣肘。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必考知识点回阳救逆剂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必考知识点:回阳救逆剂四逆汤四逆汤上浮江草附子(君)干姜炙甘草功效:回阳救逆。
主治:心梗,心衰,大汗虚脱,痹症,胃下垂。
参附汤参附汤枣姜人参附子功效:益气回阳救逆。
主治:心衰。
芪附汤黄芪附子功效:补气助阳,固表止汗。
主治:阳虚汗出者。
术附汤白术附子功效:温阳化湿止痛。
主治:寒湿相搏而致的肢体疼痛。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必考知识点:和解剂和解少阳剂:小柴胡汤:胡琴下三人柴胡(君)黄芩半夏大枣生姜炙甘草人参功效:和解少阳。
主治:低热,肝炎,胆道感染,肾炎,经前期紧张综合症,月经不调,妊娠恶阻,视网膜炎。
蒿芩清胆汤:蒿芩如碧玉,半夏只服皮(青蒿黄芩)君竹茹(青黛滑石甘草)碧玉散半夏枳壳茯苓陈皮功效: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主治:急性黄疸性肝炎,急性泌尿系感染,胆囊炎,伤寒。
调和肝脾剂:四逆散:四逆只识烧干柴枳实白芍炙甘草柴胡(君)功效:透解郁热,疏肝理脾。
主治:慢性肝炎,胆道蛔虫,肋间神经痛,急性胃肠炎,胆囊炎,胆石症,痛经,闭经,低血压。
柴胡舒肝散四逆川陈香(枳壳芍药炙甘草柴胡)四逆散川芎陈皮香附功效:疏肝理气,活血止痛。
主治:肝气郁结。
逍遥散:逍遥归江湖,临河要筑槽。
当归生姜柴胡(君)茯苓薄荷白芍白术甘草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养血。
主治:胸膜炎,癔症,梅核气,闭经,乳腺增生,更年期综合症,美尼尔综合症,球后视神经炎。
痛泻药方:陈药防蛀陈皮(白芍白术)君防风功效:疏肝补脾。
主治:急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慢性结肠炎。
调和肠胃剂:半夏泻心汤三人连琴伴。
大枣干姜甘草人参黄连黄芩半夏功效:和胃降逆,开结除痞。
主治: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上消化道出血,妊娠恶阻,菌痢。
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生姜功效:散水治利,和胃消痞。
主治:水热互结,胸脘痞满,肠鸣下利。
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中加大甘草剂量。
功效:益气和胃,消痞止呕主治:胃气虚弱,腹中雷鸣下利,心下痞满,干呕心烦。
附子泻心汤(日边红杏歌)父亲恋大黄附子黄芩黄连大黄功效:和胃消痞。
【四逆汤】

【四逆汤】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讲解:伤寒应脉浮紧而无汗,此处反自汗出,小便又数,津液大伤。
此证源于胃虚,“上虚不能制下”,胃土难以制水,且胃虚一身俱虚,小便失于收涩,以致津液竭于内,而成脾约证。
脾约证不能用承气攻下,而应以麻子仁丸生津润燥。
心烦,为胃不和,内热欲生的征象。
微恶寒,说明虽冠以伤寒,但此时表邪欲罢。
因津液亡失,不应发汗,反与桂枝汤,则为误治。
凡是该发汗之病,若小便数,则不可发汗。
《金匮要略·水气病》篇讲到:“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即言水气在表可汗之,惟小便数,里虚津液不守,再一发汗,津液更伤。
自汗、脉浮虽似桂枝汤证,但小便数,津液失不能养筋而脚挛急,且表证所剩不多,仅仅微恶寒而已,此时服芍药甘草汤,治疗脚挛急即可。
本证不应服桂枝汤而误用,服后立刻血液津液亡失,难及四末故令四肢逆冷。
上焦失其润泽而咽干,烦躁与心烦更重,又烦又躁与吐逆同为胃不和的表现。
甘草干姜汤,以甘草为主,既可养液,又缓急迫;干姜用量很轻,配合甘草健胃止呕、温中缓急。
甘草干姜汤加附子即为四逆汤,加参术而成理中丸。
此时恢复胃气为第一要务。
若仅着眼于咽中干而用生地黄、麦冬等药滋阴救逆法,必死。
胃气恢复,津液方生,复其阳,就是恢复胃气,以生津液,四肢便温。
服了甘草干姜汤,呕逆烦躁止,厥愈足温。
此时脚挛急未愈,与芍药甘草汤,芍药苦而微寒,可治挛急,后文腹痛就在桂枝汤中加入芍药以缓急止痛,其他部位的拘挛疼痛,也可用芍药治疗。
其实本病一开始就应以芍药甘草汤养液缓急。
本病心烦、小便数为虚,经甘草干姜汤及芍药甘草汤后,他症均解,惟胃不和仍在,而又有谵语一症出现,此时“少与”调胃承气汤,调畅胃气即可。
用药不仅是方中药味起作用,与药量也有密切的关系,如前文讲的桂二麻一汤,表邪非常轻,不必用大剂的发汗药,调其量而适其病,如果按照阳明里实热证的病情开出调胃承气汤,病人必难承受。
十大名方之---四逆汤类方

十大名方之---四逆汤类方1. 四逆汤:(92)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225)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323)少阴病,脉沉着,急温之,宜四逆汤。
(353)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388)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症状:身疼痛(阴寒所致),下利(火不暖土,运化无力),手足不温,(阳虚),四肢拘急(寒性收引),或有发热(虚阳浮越),脉浮(虚阳鼓动所致),或沉,或迟(阴寒内盛)。
病机:阴寒内盛,虚阳浮越。
治则:散寒回阳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半炙甘草二两(本方中,甘草量最大,一者解毒,二者缓峻,三者补土以伏火。
)2. 通脉四逆汤:(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370)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厥逆,通脉四逆汤主之症状:下利,身热,面赤,脉微病机:虚阳浮越,阴寒内盛。
治则:回阳救逆散寒。
生附子大者一枚干姜三两炙甘草二两(本方较四逆汤所主更重,人身一线真阳,散于顷刻之间,临床有时即见此证,用药无错,能愈者鲜见。
故要审时度势,发挥治未病,有病防变,阻止病情发展到此方证所主。
3. 白通汤:(314)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症状:下利为主,脉微细。
病机:少阴阴寒,外有表邪治则:散寒回阳,解表(对于此方,疑问甚多,注家解释也较多,但大多认为葱白为通阳。
个人认为,这样理解有待商榷,通阳为阳气郁遏不行所设,如四逆散之用柴胡枳实,当归四逆汤之通草。
我参考诸家,认为胡希恕先生所讲较为可靠,宗胡先生所论,此处葱白为解表之药,本方立意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同,但本方所主阳虚寒盛较麻黄附子细辛汤重,表邪较之为轻,故温阳散寒以附子配干姜,非单纯用附子,解表不用麻黄,因本方病机中,少阴虚寒太重,以麻黄解表,更易发散阳气,使仅存之一线真阳耗散,故易以性稍缓和之葱白。
四逆汤类方

四逆汤类方四逆汤是论中温法的运用,为少阴阳虚寒甚的主方。
这一类方以姜、附为中心,其变通加减,随阳虚阴盛的病机不同而化裁。
陶晋潜用本方治疹逆证2例。
例1,一小儿患病已5天,体温35.6C,咳嗽流涕,无热恶寒,肢冷贪睡,呕吐痰水,大便稀白,呼吸徐缓,心跳较慢,面色晦白板滞,额耳发际略现灰疹,是属真阳不足,阴邪内踞,正不胜邪,疹毒内陷,急以回阳救逆,透疹达邪。
附子6g,干姜3g,炙甘草2.4g,麻黄1.8g,细辛0.9g,法半夏4.5g,厚朴2.4g,杏仁、贝母各9g,橘红、桔梗、牛蒡子、蝉衣各4.5g,葱白头8支,灶心土60g,水煎,不拘时间频与饮服,药后得汗,咳转剧,夜烦,吐止,手足转温,精神较振,体温38.8℃,胸腹背部疹透色红,四肢臂部未透,继用麻、附、升麻、连翘、桔梗、桑皮、杏仁、橘红等同上服法,药后体温升至39.6C,疹郁全身,色红舌润,表现为虚寒转热之证,续用麻杏甘石汤加味,前后4天治愈。
例2,为阳微阴盛,气弱厥逆,疹毒内陷,用四逆合麻附细辛加黄芪、党参等,再合苯甲酸钠咖啡因、葡萄糖氯化钠、维生素,取得显效。
四逆汤本方是这一类方的基础,也是以姜、附为主药的加减化裁的典范。
它的变通加减是:通脉四逆汤是为阴竭阳亡之证而设。
许云斋用本方治格阳2例。
例1,一“风湿”患者经西药百乃定、青霉素、链霉素、合霉素,中药银翘散、柴葛解肌汤,病不已而出现但欲寐等少阴格阳证。
予附子1.5g,干姜2.4g,桂枝0.9g,黄芩2.9g,甘草1.5g,煎冷服。
药后即索食,续进1剂,药后半夜发冷发热一阵,额上胸部微汗,后安睡至晨热退身凉而愈例2,一重感冒患者,经用百乃定、青霉素、链霉素数日,热终不退,予姜、附、草三药煎冷服,药后6小时诸症痊愈。
马英萃用通脉四逆汤治藏结1例。
病者因食果饵而引起腹痛,发自两胁,下趋少腹,自申至戌,疼痛如掣,辗转呻吟,举凡内服外敷药不效。
面色青黄,额上微汗,言而微,呻声弱,手足冰冷,外肾收缩,舌白无苔,脉沉微。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回阳救逆)——四逆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回阳救逆)——四逆汤(《伤寒论》)一、组成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5~10克)、干姜一两半(6~9克)、甘草,二两(6克)。
二、用法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三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现代用法:附子先煎一小时,再加余药同煎,取汁温服)。
三、歌括1.四逆汤四逆汤中附草姜,四肢厥冷急煎尝;腹痛吐泻脉沉细,急投此方可回阳。
2.通脉四逆汤倍加干姜名通脉,温阳守中血脉畅。
3.四逆加人参汤人参加入四逆内,益气固脱效非常。
4.白通汤四逆加葱去甘草,方名白通擅通阳。
5.白通加猪胆汁汤白通再把胆尿配,阴盛格阳不二方。
6.参附汤又有参附合为剂,回阳救脱挽危亡。
四、功用回阳救逆。
五、主治1.少阴病。
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踡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象微细。
2.太阳病误汗亡阳。
六、方解本方为回阳救逆之代表方剂。
《素问·厥论》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
病至寒邪深入少阴,肾中阳气衰微,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故外则四肢厥逆,恶寒踡卧,神疲欲寐;内则呕吐不渴,腹痛下利。
舌苔白滑,脉象微细,是不仅肾阳衰微,而且心脾之阳气亦衰,阴寒独盛之危候。
此时非大剂辛热不足以回阳破阴而救逆。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
”“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苦甘以咸泻之。
”所以用大辛大热之附子为君药。
附子纯阳有毒,为补益先天命门真火之第一要剂,通行十二经,生用尤能迅达内外以温阳逐寒。
干姜温中焦之阳而除里寒,助附子伸发阳气,为臣药。
生附子有大毒,与干姜同用,其性峻烈,故又用益气温中之甘草为佐药,既能解毒,又能缓姜、附辛烈之性,合而回阳救逆,又不致有暴散之虞,故方名“四逆。
若服药呕吐,可用冷服法,即《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反者,…治寒以热,凉而行之”之意。
七、附方及方论1.四逆加人参汤(《伤寒论》):即四逆汤加人参一两(3克,另煎兑入)。
四逆汤——精选推荐

四逆汤第三节回阳救逆剂四逆汤(消阴回阳法)汉张仲景《伤寒论》⽢草⼆两炙⼲姜⼀两半附⼦⼀枚⽣⽤,去⽪,破⼋⽚上三味,以⽔三升,煮取⼀升⼆合,去滓。
强⼈可⼤附⼦⼀枚,⼲姜三两。
【主治】少阴病,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者。
【⽅论选萃】明许宏:病在于表之阳者,葛根汤、⿇黄汤可汗之;病在于表之阴者,枝枝汤、⿇黄附⼦细⾟汤可汗之;病在于⾥之阳者,⼤、⼩承⽓汤、⼤柴胡汤皆可下之;病在于⾥之阴者,四逆汤、⽩通汤、真武汤皆可温之。
今此四逆汤乃治病在于⾥之阴者⽤也。
且下利清⾕,脉沉⽆热,四肢厥逆,脉微,阳⽓内虚,恶寒脉弱,⼤吐⼤下,元⽓内脱,若此诸症,但是脉息沉迟微涩,虚脱不饮⽔者,皆属于阴也。
必以附⼦为君,以温经济阳;以⼲姜为⾂,辅⽢草为佐为使,以调和⼆药⽽散其寒也。
《内经》⽈;寒淫于内,治以⽢热;⼜⽈:寒淫所胜,平以⾟热。
乃附⼦之热,⼲姜之⾟,⽢草之⽢是也(《⾦镜内台⽅议》)。
清王晋三:四逆者,四肢逆冷,因证以名⽅也。
凡三阴⼀阳证中,有厥者皆⽤之。
故少阴⽤以救元海之阳,太阴⽤以温脏中之寒,厥阴薄厥,阳欲⽴亡,⾮此不救。
⾄于太阳误汗亡阳,亦⽤之者,以太、少为⽔⽕之主,⾮交通中⼟之⽓,不能内复真阳。
故以⽣附⼦、⽣⼲姜彻上彻下,开辟群阴,迎阳归舍,交接于⼗⼆经。
反复以炙⽢草监之者,亡阳不⾄于⼤汗,则阳未必尽亡,故可缓制留中,⽽为外召阳⽓之良法(《绛雪园古⽅选注》)。
清吴谦等:⽅名四逆者,主治少阴中外皆寒,四肢厥逆也。
君以炙草之⽢温,温养阳⽓,⾂以姜、附之⾟温,助阳胜寒。
⽢草得姜、附,⿎肾阳,温中寒,有⽔中暖⼟之功;姜、附得⽢草,通关节,⾛四肢,有逐阴回阳之⼒。
肾阳⿎,寒阴消,则阳⽓外达⽽脉升,⼿⾜温矣(《医宗⾦鉴删补名医⽅论》)。
清费伯雄:四逆者,必⼿冷逆肘,⾜冷过膝,脉沉细⽆⼒,腹痛下利等象咸备,⽅可⽤之,否则不可轻投(《医⽅论》)。
近代张锡纯:⼲姜为暖脾胃之主药,伍以⽢草,能化其猛烈之性,使之和平,更能留其温暖之⼒,使之常久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必背歌诀:四逆汤类方
一、四逆汤:
四逆生附老干姜,炙草将将有专长。
少阴阳虚肢不暖,吐利烦躁欲寐方。
二、四逆加人参汤:
四逆加参治何为,下利多时阴亦摧。
四逆扶阳参滋血,更取中州化精微。
三、茯苓四逆汤:
茯苓四逆少阴虚,心肾阴阳已不支。
补阳生附姜甘草,扶阴参苓两药施。
四、通脉四逆汤:
通脉四逆草附姜,加重剂量另名方。
手足厥逆吐利甚,脉搏不出急回阳。
五、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通脉四逆治亡阳,再加胆汁救阴伤。
吐已下断烦呕甚,津液枯竭用此汤。
六、真武汤:
真武名汤镇水寒,扶阳法中有心传。
附术苓芍生姜共,内惕心悸小便难。
七、白通汤:
白通汤治少阴寒,阳虚下利非等闲。
葱白四茎姜附一,加入胆尿治呕烦。
八、白通加猪胆汁汤:
白通汤治少阴寒,阳虚下利非等闲。
葱白四茎姜附一,加入胆尿治呕烦。
九、附子汤:
附子汤治背恶寒,脉沉口和阳气残。
参附苓术芍药共,更治妊娠腹如扇。
杂方类方歌(十一首)
一、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厚朴夏姜参草寻,善治腹胀妙通神。
脾气不运痰气结,三补七消法超群。
二、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治疸黄,阴阳寒热细推详。
阳黄大黄栀子入,阴黄附子与干姜。
三、猪肤汤:
猪肤斤许用水煎,水煎减半滓须捐。
再投粉蜜熬香服,少阴咽痛利且烦。
四、桔梗汤:
甘草桔梗治咽痛,消炎解毒妙堪用。
阴中伏热结於喉,切忌苦寒投此证。
五、苦酒汤:
半夏一枚十四开,鸡清苦酒搅几回。
刀环捧壳煎三沸,咽痛频吞绝妙哉。
六、半夏散及汤:
半夏研散或用汤,少阴咽痛效最彰。
半夏桂甘煎少与,微冷慢呷不用忙。
七、乌梅丸:
乌梅丸治蛔厥证,连柏干姜参归用。
川椒桂辛与附子,乌梅三百力始胜。
八、白头翁汤:
白头翁汤下利寻,黄连黄柏白头秦。
识得欲饮属内热,下重难通此方珍。
九、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暖胃肝,呕吐涎水痛在巅。
萸姜人参与大枣,温中降逆治阴寒。
:
,研末还须用水调。
同气相求疗二易,长沙无法不翘翘。
十一、牡蛎泽泻汤:
牡蛎泽泻治如何,下肢肿胀病未瘥。
商陆葶苈泻水结,蜀漆海藻破坚邪
中药顺口歌诀
若要睡得好,常服灵芝草。
家有刘寄如,不怕刀砍头。
常山与草果,摆子无处躲。
识得八角莲,可与蛇共眠。
身藏杠板归,吓得蛇倒退。
腰痛吃杜仲,头痛吃川芎。
打得满地爬,快寻祖师麻。
一味丹参药,功同四物汤。
家有地榆皮,不怕烧脱皮。
家有地榆炭,不怕皮烧烂。
七叶一枝花,深山是吾家。
疽痈如遇着,一似手拈拿。
铁脚威灵仙,沙糖加醋煎。
一口咽入喉,鲠骨软如绵。
宁得一把五加,金玉再多不拿;
补肾祛风除湿,强身保健最佳。
一进九月九,医生抄了手。
家家吃萝卜,病从何处有。
有人识得半边莲,夜半可以伴蛇眠。
有人识得千里光,全家一世不生疮。
马齿苋,地绵草,痢疾腹痛疗效好。
甘草外号叫国老,解毒和药本领高。
屋有七叶一枝花,毒蛇不敢进人家。
不怕到处痛得凶,吃了元胡就要松。
穿山甲,王不留,产妇见了奶长流。
知母贝母款冬花,专治咳嗽一把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