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含答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九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一)一、《鲁人曹沫》①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庄公好力②。

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③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④而盟。

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

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

管仲曰:“不可。

夫贪小利以自快⑤,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1)乃献遂邑之地以和(2)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3)曹沫三战所亡地(4)欲倍其约(5)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2、翻译句子。

(1)子将何欲?(2)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3、读了此文后,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刺客有了怎样的认识?二、陈涉世家陈胜王凡六月。

以为王,王陈。

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

”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

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

入宫,见殿屋帏帐,课曰:“夥颐!涉之为王沈沈者!”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

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

”陈王斩之。

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陈胜王凡六月()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轻威()二、选出下列加点的“之”字与其他用法不同的一项。

()A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B陈王斩之C涉之为王沈沈者D宫门令欲缚之三、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

四、翻译句子。

由是无亲陈王者。

五、联系课文《陈涉世家》,说说你对陈涉的看法。

三、垓下之围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九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九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九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一、(31分)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

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注释]慭慭:yìn yìn,谨慎小心的样子。

阚:hǎn,虎叫声。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4分)船载以入()驴不胜怒()技止此耳()乃去()2、解释下面每组中指定的词。

(10分)①然:庞然大物() 然往来视之()②因:因跳踉大阚()罔不因势象形()③耳:技止此耳() 无丝竹之乱耳(耳朵)④且:以为且噬已也()且焉置土石()⑤益:益习其声()有所广益()3、选出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A、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B、孔子云:“何陋之有”?C、虎因喜,计之曰D、稍出近之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2分)A、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贵州这个地方本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进一头驴来。

B、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慢慢学习它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它,在它周围走动,但终究不敢向驴进攻。

C、技止此耳。

——它的本事不过如此罢了。

D、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咬断驴的喉咙,吃光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6、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A、“跳踉大阚”从动作、吼声两方面表现虎的勇猛凶狠。

B、“终不敢搏”写出老虎的谨慎。

C、本文的题目表明了作者讽刺意图指向是那些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

D、这篇寓言生动形象,成功刻画了人格化了的驴和虎的形象。

7、举出课文中描写老虎心理活动及动作的词句,说说它们对刻画考虎形象有什么作用。

(6分)心理活动:动作:作用:8、指出出自这段文字的成语(至少2个)。

九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九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2012-2013学年九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㈠国有三不祥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

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①不与焉。

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

所谓不祥,乃若此者。

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

如②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注:①是:这件(事);②如:去,到。

1.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归,召晏子而.问之曰A.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也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C.先天下之忧而.忧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香远.益清(远:远播)以光.先帝遗德(光:发扬光大)B.学而时.习之(时:按时)腰.白玉之环(腰:腰上系着)C.斟酌损益.(益:增加)晏子对.曰(对:回答)D.薄.暮冥冥(薄:迫近)凄.神寒骨(凄:凄凉)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⑵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晏子借的机会,巧妙向君王进谏,他委婉地建议君王要。

㈡治国犹栽树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节选自《贞观政要》)[注释]①侍臣:周围的大臣。

②京师:京城。

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

③炀帝:指隋朝未代皇帝杨广。

④孜孜:勤恳的样子。

⑤稔:rěn,丰收。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征求不已.② 惟.欲清净2.翻译句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3.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㈢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

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初中九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1)

初中九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1)

初中九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1)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蛛与蚕蛛语蚕曰:“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口吐经纬①,黄口灿然②,固之自裹。

蚕妇操汝入于沸汤,抽为长丝,乃丧厥③躯。

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蚕答蛛曰:“我固自杀,我所吐者,遂为文章④,天子衮龙⑤,百官绂绣⑥,孰非我为?汝乃枵腹而营口⑦,吐经纬织成网罗,坐伺其间,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饱。

巧则巧矣,何其忍也!”蛛曰:“为人谋则为汝自谋,宁为我!”噫,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注】①经纬:纺织品中直线为经,横线为纬。

此指所吐之丝。

②黄口灿然:即言蚕黄色的嘴金光灿灿。

③厥(jué):作代词用,意为“其”,“他(它)”。

④文章:带花纹的织品。

⑤衮龙:衮(gǔn),衮龙,古帝王之礼服。

⑥绂绣:绂(fú),绂秀,祭祀时穿的礼服。

⑦枵腹而营口:枵(xiāo),枵腹,空腹。

营,经营,此为“寻找”意;营口,即寻找食物糊口。

(1)下列划线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 固之自裹/汝心之固C. 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寡不敌众D. 蚕妇操汝入于沸汤/汤熨之所及也(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3)蚕答蛛的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现了蚕怎样的感情?【答案】(1)C(2)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3)对比,既表现了蚕的自豪,又表现了对蛛的憎恶。

【解析】【分析】(1)A项,吃/通“饲”,饲养、喂养。

B项,固然/顽固。

C项,都解释为“少”。

D项,热水/是通假字,同“烫”,用热水焐。

故选C。

(2)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么你巧妙的技艺,正好用来自杀,(这)不是太愚蠢了吗?据此可断句为: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

(3)分析蚕的话“我固自杀,我所吐者,遂为文章,天子衮龙,百官绂绣,孰非我为?汝乃枵腹而营口,吐经纬织成网罗,坐伺其间,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饱。

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基础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来焦山有四快事:观返照吸江亭,青山落日,烟水苍茫中,居然米家父子①笔意;晚望月孝然祠外,太虚一碧,长江万里,无复微云点缀;听晚梵声出松杪②,悠然有遗世之想;晓起观海门日出,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忽跃起数千丈,映射江水,悉成明霞,演漾不定。

《瘞鹤铭》③在雷轰石下,惊涛骇浪,朝夕喷激。

予来游于冬月,江水方落,乃得踏危石于潮汐汩没之中,披剔尽致④,实无不幸也。

(选自《渔洋山人文略》)【注】①米家父子:米芾父子。

②杪(miǎo):树梢。

③《瘗鹤铭》:六朝摩崖石刻。

④披剔尽致:仔细而详尽地阅览、观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至若春和景明( ) (2)而或长烟一空( )(3)晓起观海门日出( ) (4)悉成明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其喜洋洋者矣更有痴似相公者B.悠然有遗世之想名之者谁C.而或长烟一空杂然而前陈者D.踏危石于潮汐汩没之中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忽跃起数千丈。

4.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明丽壮阔之景,但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不同,请简述。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专项复习(七) 课外文言文阅读(一)天镜园天镜园浴凫堂①,高槐深竹,樾②暗千层,坐对兰荡③,一泓漾之,水木明瑟④,鱼鸟藻荇类若乘空。

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每岁春老,破塘⑤笋必道此。

轻舠飞出,牙人⑥择顶大笋一株掷水面,呼园人曰:“捞笋!”鼓枻⑦飞去。

园丁划小舟拾之,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

煮食之,无可名言,但有惭愧。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释】①浴凫堂:天镜园中一个堂名。

②樾(yuè):树荫。

③兰荡:湖名。

④明瑟:明净新鲜。

⑤破塘:绍兴地名,以产笋著称。

⑥牙人:商人。

⑦枻(yì):船桨。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字俱.碧鲜俱:都(2)每岁.春老岁:年飞出轻舠:小船(3)轻舠..(4)无可名.言名:说出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无可名.言名.之者谁B.鱼鸟藻荇类若.乘空猛浪若.奔C.一.泓漾之而或长烟一.空D.破塘笋必道.此道.不通,度已失期(解析:A.说出/命名;B.好像;C.数字“一”/全;D.经过/道路。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

(这笋)形状像象牙,像雪一样白,像花藕一样鲜嫩,像蔗糖一样甜。

4.选文描写了哪两个生活场面?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在文中描写了读书堂中、仆人捞笋两个场面。

流露出作者对天镜园的喜爱,以及沉醉于美景的愉悦之情。

附参考译文:天镜园的浴凫堂,(有)高耸的槐树,茂密的竹子,树荫层层叠叠,面对着兰荡湖闲坐,(只见)一泓(湖水)微波荡漾,水清木秀,游鱼飞鸟,还有那水中的藻荇,都像是浮在空中一样。

我在里边读书,绿色满头满脑地向我扑来,在幽静的窗边打开书本,好像每个字都是碧绿新鲜的。

每年春末,(载着)破塘笋(的小船)必定经过这里。

轻舟飞出,商人就选择最大的一株笋抛掷到水面上,并向园中人叫道:“捞笋!”然后划桨飞一样离开。

园丁划着小舟把笋拾起来。

完整word版中考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文档

完整word版中考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文档

九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阳子〔即杨朱,战国初哲学家〕之宋,宿于逆旅。

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

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1.联系上下文,解释或翻译以下带点的词句。

〔1〕宿于逆旅..〔2〕恶其贵...〔3〕行贤而去自贤.之行〔4〕安往而不爱哉.2.这那么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答:〔二〕〔甲〕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

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亮设诱谲〔jué欺诈〕万方,宣王果大忿,将欲应之以重兵。

亮遣间谍觇之,还曰:“有一老夫,毅然仗黄钺〔yuè,黄钺,帝王用的仪仗〕,当军门立,军不得出。

〞亮曰:“此必辛佐治[]。

〞〔?世说新语?〕〔乙〕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亮数挑战,懿不出。

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懿怒,上表请战,帝使卫尉辛毗仗节为军师以制之。

护军姜维谓亮曰:“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

〞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

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 ]?〞〔?资治通鉴?〕1〕给〔甲〕中画线的文字加上标点符号。

2〕为两段文字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和解释。

①陈〔〕én陈列èn阵地èn阵容èn列阵②觇〔〕A.zh?n观察B.ch?n窥视àn看望D.zh?n偷看③数〔〕ò屡次ù很多ǔ数说ù经常〔3〕从以下语气词中选出三个,分别填到文中的[]里。

邪也矣焉耳4〕〔甲〕中的“晋宣王〞是谁?〔乙〕中的“帝〞指谁?“辛毗〞和“辛佐治〞是什么关系?(5〕〔甲〕中说的“亮设诱谲万方〞,〔乙〕中是怎么说的?摘出〔乙〕中相关原文,并把它译成现代汉语。

1原文:译文:6〕诸葛亮不能把对方诱出来作战,按照〔甲〕的说法是因为:按照〔乙〕的说法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现代汉语简要说明〕〔三〕赵温叔丞相,形体魁梧,进趋甚伟。

九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pptx

九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pptx
一 寸 光 阴 不 可轻
九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一、(31 分)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 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 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 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 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 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8
一 寸 光 阴 不 可轻
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 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 京城。③果蔬:泛指菜肴。④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
⑤脔:切成块的肉。⑥箸:筷子。
2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3 分)
因谒公(


) 果蔬皆不具(
) 方命坐
24、说说文段中的画线句“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 而退。”的意思(3 分)
10、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2 分)
4
一寸光阴不可轻
(1)徙衽以从阴 (
去(
)
) (2)其阴逾
1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3 分)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12、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用自己的语 言表达)(3 分)
1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3 分)
三、辨盗钟①(12 分) 陈述古密直,尝知建州浦城县。富民失物,捕得数 人,莫知的为②盗者。述古绐③曰:“某寺有一钟,至 灵,能辨盗。”使人迎置后阁④祠之。引囚立钟前,谕 曰:“不为盗者摸之无声,为盗者则有声。”述古自率 同职⑤祷钟甚肃,祭施以帷⑥围之。乃阴使人以墨涂 钟良久,引囚逐一以手入帷摸之。出而验其手,皆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戴胄犯颜①执法
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

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胄奏:“据法应流⑤。

”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

②上:指唐太宗。

③擢:提升。

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

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

⑥布:昭示。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末几,有诈冒事觉.者觉:②陛下忿.选人之多诈忿:
③故.欲杀之故④天下无冤狱.狱.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②卿欲守法而使眹失信乎?
3、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

(二)鲁人曹沫①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庄公好力②。

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③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④而盟。

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

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


仲曰:“不可。

夫贪小利以自快⑤,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注释】①这里所选的是《史记》中《刺客列传》的第一部分。

②好力:喜欢勇士。

力,有力之士。

③遂邑:今山东宁阳县。

④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

⑤快:快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①乃献遂邑之地以和.和.___②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既___
③北面就.群臣之位就___④曹沫三战所亡.地亡___
⑤欲倍.其约倍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子将何欲?
②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3、读了此文后,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刺客有了怎样的认识?
(三)象记
[明]林璐①
黔中人昔为余言,守土者②以期贡象,必入山告语之曰:“朝廷诏汝备③禁卫,将授官于汝。

”象俯贴足,如许诺状,即驯而行,无能捕捉也。

思陵④时,将贡象,先期语之,一象许诺;会明亡,不果进。

皇朝定鼎,征贡象,象数头诺而来前。

一象呼之不至,迟数日,翩然来取其牝⑤,盖山中偶也;候已竟去。

守土者廉⑥知其期又当来,乃先期语之曰:“今天子神圣,薄海⑦内外知天命有归,带甲者率先以军降,守土者次第以城降。

汝异类,敢抗天子不赴耶?”至期来,竟复去。

守土者异之,设大炮于衢,语之曰:“汝爱妻,数数⑧来,汝再逸去,当死炮下!”象闻之,徐行伏炮台下,若待以举炮者。

呜呼,异矣!夫人未有不爱其妻者,爱妻并爱吾身,谁能以其所爱,易其所至爱?而今见之于一象!
(选自《虞初新志》,[清]张潮辑,
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版,有删节)
【注释】①林璐:字玉逵,号鹿庵,明末儒生,明亡后终身不仕。

②守土者:地方官员。

③备:充任。

④思陵:即明思宗,明朝最后一个皇帝。

⑤牝(pìn):雌性的。

⑥廉:查访。

⑦薄海:泛指海内外广大地区。

⑧数数(sù):数,通“速”,快。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必入山告语.之曰语_______ ②会.明亡会_______
③候已竟去.去_______ ④守土者异.之异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夫人未有不爱其妻者,爱妻并爱吾身,谁能以其所爱,易其所至爱?
3、文中的象有哪些特点?请加以概括。

(四)何岳轶事
秀才何岳,号畏斋。

曾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其留金也。

旦日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①皆合,遂以还之。

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②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

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他日来取。

”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

因托以寄去。

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③; 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注释】①封识(zhǐ):封存的标记。

②利:贪图。

③暂犹可勉: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其人感谢而去.去.②俟.他日来取俟.
③尝.教书于宦官家尝④略.不动心略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其留金也。

②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遂以还之。

③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

3、分别用四个词概括文中写到的两件事,并说说为什么作者认为何岳第二次的行为比第一次更难能可贵呢?
(五)天石砚铭(并序)
[宋]苏轼
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①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

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

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

试以为砚,甚发墨②,顾无贮水处。

先君③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④也。

”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
一受其成,而不可更。

或主⑤于德,或全于形。

均是二者,顾予安取。

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

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

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⑥,发书箧,忽复见之。

甚喜,以付迨、过⑦。

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选自《苏轼文集》第二册)
【注释】①纱縠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

②发墨:指砚台磨墨易筋浓。

③先君:这里指苏洵。

④祥:吉祥之兆。

⑤主:以……为主,着重于。

⑥当涂:地名。

⑦迨、过:苏迨、苏过,苏轼的儿子。

1、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的释义不同的一组是()
A.得异.石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且为.铭曰为.人谋而不忠乎
C.明年
..,政通人和
..至黄州越明年
D.求.砚不复得求.石兽于水中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
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3、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苏轼在砚铭中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你认为苏轼对“德”与“形”的看法与刘禹锡是否相同?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①觉:(被)发现②忿:愤恨③故:所以④狱:案件
2、①皇上因为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
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

②你是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
3、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意见,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耿直的人。

他严格依据
法律处置犯事的官员,可见他是一个忠于职守、严于执法的人。


1、①求和②已经③趋向、回到④失去⑤通“背”,违背
2、①你想干什么?
②现在鲁国城墙塌坏就能压到齐国国境上,大王一定要考虑考虑这件事。

3、他们“为知己者死”的道德准则和守志不屈的人格魅力。

(言之成理即可)

1、①告诉②适逢③离开④认为……奇异
2、人没有不爱自己的妻子的,爱妻子并且爱自己,谁能用他所爱的,交换他所至爱的呢?
3、示例:能听从人的要求;能主动寻妻;在大炮前不惧身死;忠于旧朝,不改其心。


1、①离开,离去。

②等候,等待。

③曾经④一点也不,丝毫不。

2、①不敢和家里人说这件事,担心家人会劝告他把银子留下。

②何岳问那人银子的数目和封存标识,回答全都符合,于是就把银子还给了他。

③(何岳)听说那官员的侄子,因为别的事来到南方,并不是来取箱子。

3、路不拾遗(或:拾金不昧) ;寄金不取。

作者认为抵御长期的诱惑更难。

畏斋生活困难,而那箱钱一直存在他身边,如果他意志不坚定,很可能找一些借口把钱先用了。


1、B
2、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3、
示例一:相同,天石现无贮水处,从“形”来说,不免有些遗憾,但它色泽温润、质地细腻、发墨甚多,是天生的好砚,这才是砚“德”之所在,苏轼以砚之德喻人之德,极称“德”之可贵,这和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表达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示例二:不同,天石砚“形”的缺陷也令苏轼遗憾,但他并不以“德”废“形”,他认为事物的“德”与“形”皆有可取之处,就看如何取舍,而刘禹锡惟“德”为重,“形”之陋在他看来是无足轻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