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定比分点与向量中常见的结论
平面向量定比分点定理

平面向量定比分点定理1. 引言大家好,今天咱们要聊聊一个数学中非常有趣的话题——平面向量定比分点定理。
听上去是不是有点高大上?别担心,咱们会把它说得简单易懂,甚至还有点幽默,让你轻松get到这个知识点。
毕竟,数学也可以很有趣,不是吗?1.1 什么是定比分点定理?先来捋捋,这个定理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简单来说,定比分点定理就是告诉我们,如何通过某些特定的比例来确定一个点在两点之间的位置。
想象一下,假如你在一个超市里,想要在两排货架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购物位置,你就可以用这个定理来帮助你,当然,前提是你得知道你要的东西在哪儿,对吧?1.2 公式与例子那具体的公式是什么呢?假设你有两个点A(x1, y1)和B(x2, y2),如果我们希望找一个点P,按照比例m:n来分割AB线段,P的坐标就可以用这个公式表示:P(x, y) = ((mx2 + nx1) / (m + n), (my2 + ny1) / (m + n))。
听起来复杂?其实不然,我们来举个例子。
比如说,有两位朋友A和B,A在(1, 2)的位置,B在(3, 4)的位置。
如果你想找一个P点,使得它在A和B之间,比例是1:3,那么用公式计算一下,你就能找到P在(2.5, 3)的位置。
就像是找到朋友聚会的最佳位置,嘿嘿!2. 应用场景2.1 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说到这儿,你可能会问:“这跟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其实还真有!想象一下,你在一个公园里散步,突然发现两个大树之间有个超级适合拍照的地方。
你可以用定比分点定理来判断这个地方的最佳位置,分出一段合理的距离。
生活中,许多设计、建筑、甚至是游戏开发,都离不开这个定理的支持,简直是个“万能钥匙”!2.2 动手实践而且,定比分点定理还可以用来做一些小实验。
比如说,你可以带着朋友们去外面,找两个标志性的位置,然后用比例来确定一个新位置,看看是不是大家都觉得这个位置最合适。
就像你们在决定去哪吃饭时,总得有人说:“咱们去那个小店吧,它的蛋糕好吃得不得了!”这种分点定理的思路,恰好就适合用来做决策,嘿!3. 总结与感悟3.1 直观与趣味总之,平面向量定比分点定理并不是个冷冰冰的公式,它其实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些乐趣和便利。
定比分点向量式的推导及应用_周昧

学术园地
XUESHUYUANDI
微油技术在 3 2 0 MW 火电厂的应用
●刘春雨
天津大港发电厂 3、4 号锅炉由意大利 熟,目前已大面积的 TOSI 锅炉厂制造,采用美国燃烧工 应用于我国大 部 分 二次风箱
二次风
程公司技术及其许可证生产,亚临界参 发电机组。
数、一次中间再热、单炉膛平衡通风、强
命题。
参考文献: 薛金星主编, 中学教材全解, 陕西人民教
育出版社, 2008 。 ( 作者周昧, 湖北襄樊市第五中学;
张庆洲, 湖北省工业经济学校; 喻路, 重 庆市万州纯阳中学)
责任编辑/ 周 弘
112 2010 年第 6 期下旬刊·总第 460 期
流节油技术。虽然微油点火技术起步较 燃油在喷出油枪后达到气化效果,点燃 护喷口安全,防止结焦烧损及补充后期
晚,但由于微油点火技术优势明显,且开 后能产生 1600℃ 的高温火焰。
燃烧所需氧量。其原理如图 1
发手段完善,微油点火技术很快趋于成
2、 微油系统的工作原理
三、 微油点火功能的实现
(1+m)A,,B +(m+n),B,C =(l+n)A,,C ∵ A,,B 、,B,C 、A,,C 是不共线的非零向量
时,
求证:l=m=n。
N
设 P(1 x1,y1)、P、(x,y)P(2 x2,y2),则有
△
△△x=
△△
x1+λ x2 1+λ
△
△
△△△y=
△
y1+λ y2 1+λ
下面我们用向量的形式来讨论定比
即O△△C =
2 5
k
b△-
1 5
平面向量考试常用结论

平面向量考试常用结论
平面向量是高中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一章,也是考试中常出现的题型。
在考试中,我们不仅要熟练掌握平面向量的概念和基本运算,还需要掌握一些常用的结论,以应对各种题型的考查。
下面是一些平面向量考试常用结论,供大家参考。
1. 平面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两个非零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是它们之间存在一个实数 k,使得一个向量等于另一个向量的 k 倍。
2. 平面向量垂直的判定方法:如果两个非零向量的点积为零,那么它们垂直。
3. 平面向量投影的公式:设向量 a 和 b 不共线,向量 a 在向量 b 上的投影为:
proj_b a = (a · b) / |b|^2 * b
其中,proj_b a 表示向量 a 在向量 b 上的投影,|b| 表示向量 b 的长度。
4. 平面向量模长的乘法公式:|a · b| = |a| * |b| * sinθ,其中θ表示向量 a 和向量 b 之间的夹角。
5. 平面向量三角形面积的公式:设三角形 ABC 的两个边向量分别为 a 和 b,那么三角形 ABC 的面积为:
S = 1/2 * |a × b|
其中,×表示向量的叉积。
6. 平面向量几何平均值的公式:设向量 a 和向量 b 不共线,那么它们的几何平均值为:
|a × b| = |a| * |b| * sinθ
7. 平面向量共面的判定方法:如果三个非零向量共面,那么它们的混合积为零。
以上是平面向量考试常用结论的一些例子,希望对大家应对平面向量考试有所帮助。
当然,掌握这些结论只是基础,还需要多做练习,才能在考试中灵活运用。
定比分点的向量公式

定比分点的向量公式定比分点的向量公式,这可是高中数学里一个相当重要的知识点呢!咱们先来聊聊啥是定比分点。
想象一下,在一条直线上有两个点 A 和 B,然后又有一个点 P 把线段 AB 按照一定的比例分成了两段。
这个点 P 就叫做线段 AB 的定比分点。
那定比分点的向量公式是啥呢?假设点 A 的坐标是 (x₁, y₁) ,点B 的坐标是 (x₂, y₂) ,点 P 的坐标是 (x, y) ,并且点 P 分线段 AB 的比是λ ,那么定比分点的向量公式就是:x = (x₁ + λx₂) / (1 + λ) ,y = (y₁ + λy₂) / (1 + λ) 。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晕乎?别担心,我给您举个例子哈。
有一次我在课堂上讲这个知识点,有个学生一脸迷茫地看着我,我就知道他没听懂。
于是我走到他身边,问他:“你是不是觉得有点迷糊呀?”他使劲儿点头。
我就拿了一支笔在纸上画了一条直线,标上 A 点和 B 点,然后跟他说:“咱们就把这当成是一条路,A 点是你家,B 点是学校,你每天上学走到某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点 P 。
现在假设你走的路程和剩下的路程有个比例,那这个点 P 的位置是不是就能算出来啦?”这孩子听了,眼睛一下子亮了,好像突然就明白了。
咱们继续说这个公式啊。
定比分点的向量公式在解决很多几何问题的时候特别有用。
比如说,已知两个点的坐标和分点的比例,就能轻松算出定比分点的坐标。
在实际生活中,这个公式也能派上用场呢。
比如说,在规划物流路线的时候,要确定货物在某个路段的分配点,就可以用到这个公式。
还有在建筑设计中,计算一些结构的位置也能用到。
再比如,咱们想象一个场景,有一辆送快递的车,要在一条路线上的几个站点送货,每个站点的需求比例不同。
这时候,就可以用定比分点的向量公式来计算最佳的送货停留点,这样就能提高送货效率啦。
总之,定比分点的向量公式虽然看起来有点复杂,但只要咱们多做几道题,多联系实际,就能很好地掌握它,让它成为咱们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
高中数学平面向量知识点总结

b2 a2 c2 2ac cos B
c2 a2 b2 2ab cos C
4.强调几个问题: 1熟悉定理的结构,注意“平方”“夹角”“余弦”等 2知三求一 3当夹角为 90时,即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时即为勾股定理(特例)
λ =0
P 与 P2 重合
λ 不存在
2 中点公式是定比分点公式的特例
3
始点终点很重要,如 P 分 P1P2 的定比λ
=1 2
4 公式:如 x1, x2, x, λ 知三求一
十.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运算律
则 P 分 P2 P1 的定比λ =2
(一)平面向量数量积
1.定义:平面向量数量积(内积)的定义,ab = |a||b|cos,
坐标。
4.实数与向量积的坐标运算:已知
a
=(x,
y)
实数λ
则λ
a
=λ
(x i +y j )=λ
x i +λ
yj
∴λ
a
=(λ
x,
λ
y)
结论:实数与向量的积的坐标,等于用这个实数乘原来的向量相应的坐标。
八.向量平行的坐标表示
结论:
a
∥
b
( b 0 )的充要条件是 x1y2-x2y1=0
特别的 aa = |a|2 或| a | a a
4cos = a b | a || b |
5|ab| ≤ |a||b| 十一.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律
1. 交换律:a b = b a 2. 结合律:( a)b = (ab) = a( b) 3. 分配律:(a + b)c = ac + bc 十二.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坐标表示 1.设 a = (x1, y1),b = (x2, y2),x 轴上单位向量 i,y 轴上单位向量 j,则:ii = 1, jj = 1,ij = ji = 0 2.ab = x1x2 + y1y2 3.长度、角度、垂直的坐标表示
数学向量知识点总结

数学向量知识点总结一、定比分点定比分点公式(向量P1P=λ向量PP2)设P1、P2是直线上的两点,P是l上不同于P1、P2的任意一点。
则存在一个实数λ,使向量P1P=λ向量PP2,λ叫做点P分有向线段P1P2所成的比。
若P1(x1,y1),P2(x2,y2),P(x,y),则有OP=(OP1+λOP2)(1+λ);(定比分点向量公式)x=(x1+λx2)/(1+λ),y=(y1+λy2)/(1+λ)。
(定比分点坐标公式)我们把上面的式子叫做有向线段P1P2的定比分点公式。
二、三点共线定理若OC=λOA+μOB,且λ+μ=1,则A、B、C三点共线。
三、三角形重心判断式在△ABC中,若GA+GB+GC=O,则G为△ABC的重心。
四、向量共线的重要条件若b≠0,则a//b的重要条件是存在唯一实数λ,使a=λb。
a//b的重要条件是xy—xy=0。
零向量0平行于任何向量。
五、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a⊥b的充要条件是ab=0。
a⊥b的充要条件是xx+yy=0。
零向量0垂直于任何向量。
设a=(x,y),b=(x,y)。
六、向量的运算1、向量的加法向量的加法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
AB+BC=AC。
a+b=(x+x,y+y)。
a+0=0+a=a。
向量加法的运算律:交换律:a+b=b+a;结合律:(a+b)+c=a+(b+c)。
2、向量的减法如果a、b是互为相反的向量,那么a=—b,b=—a,a+b=0。
0的反向量为0AB—AC=CB。
即“共同起点,指向被减”a=(x,y)b=(x,y)则a—b=(x—x,y—y)。
4、数乘向量实数λ和向量a的乘积是一个向量,记作λa,且∣λa∣=∣λ∣∣a∣。
当λ>0时,λa与a同方向;当λ<0时,λa与a反方向;当λ=0时,λa=0,方向任意。
当a=0时,对于任意实数λ,都有λa=0。
注:按定义知,如果λa=0,那么λ=0或a=0。
实数λ叫做向量a的系数,乘数向量λa的几何意义就是将表示向量a的有向线段伸长或压缩。
对定比分点向量公式_向量基本定理的理解与体现_楼可飞

( 3) 如图 5 , 利用( 1) 证明 ■ABC 的重心公式 . 分析 ( 1) 由已知点 C 分 向量AB 所成的比 λ= m , 代 n 入定比分点向量公式得OC =
图5
= 1” , 从这里可以看出 , 定比分点向量公式与向 量基本定理是等价的 . 空间向量基本定理的推论 如图 2 , 已知 A 、 B、 C 、P 四点共面 , O 是空间任一点 , 则存在实数
图7
注 在这里可以看到 , OA 、 OB 、OC 的系数 之和等于 1 . ( 2)在立体几何中的体现 例 3 在正三棱锥 P AB C 中 , 三条侧棱 PA 、 PB 、 PC 两 两 互 相 垂 直 , G 是 ■ P AB 的重心 , E 、F 分别为 BC 、 PB 上的点 , 且 BE ∶EC = PF ∶FB = 1 ∶2 , 如图 6 . ( 1)求证 : 面 GEF ⊥ 面 图6 PB C ; ( 2)求证 EG 是 PG 与 BC 的公垂线 . 分析 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 系 . 3 ,0, ( 1)设 PA = PB = PC = 3 , 则 A( 0) 、 B( 0 , 3 , 0) 、C( 0 , 0 , 3) , ■PAB 的重心 G( 1 ,1, 0) . 点 E 分CB 所成的比为 2 , 由定比分点向量公 PC +2 PB ( 0 , 0 , 3)+2( 0 , 3 , 0) 式得 PE = = = 1 +2 3 ( 0 , 2 , 1) , 即点 E ( 0 , 2 , 1) . 同理点 F 分PB 所成的 比为 1 , 点 F ( 0 , 1 , 0) , 得 GF =( -1 , 0 , 0) , GF ∥ 2 PA , 而 PA ⊥ 面 PBC , 得面 GEF ⊥ 面 PBC ; ( 2)现在 EG =( 1 , -1 , -1) , PG =( 1 ,1, 0) , BC =( 0 , -3 , -3) , 得 EG · PG =1 -1 +0 = 0 , EG · BC = 0 +3 -3 = 0 , 即 EG ⊥ PG , EG ⊥ BC , 所以 EG 是 PG 与 BC 的公垂线 . 注 可以看出 ,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来处理 线线垂直 、 线面垂直 、 面面垂直时 , 有时比不建立
高三数学线段的定比分点

高三备课组
一、基础知识
1、 线段的定比分点
(1)定义
设P1,P2是直线L上的两点,点P是L上不同 于P1,P2的任意一点,则存在一个实数 , P 使p1 p pp , 所 2 叫做点P分有向线段 1P 2 成的比。
0 ;当点P在线 当点P在线段 P 上时, 1P 2 <0 段 P1 P2 或 P2 P1 的延长线上时,
(2)定比分点的向量表达式:
点P分有向线段 P 所成的比是 ,则 1P 2 1 OP OP1 OP2 1 1 (O为平面内任意点)
(3)定比分点的坐标形式
x1 x 2 x 1 y y 2 y 1 1
,
(4)中点坐标公式
当 =1时,分点P为线段的中点,即有
练习:
若直线x+2y+m=0,按向量a 1,2平移后与圆C:
x 2 y 2 2x 4 y 0
相切
则实数m的值等于
例5.是否存在这样的平移,使抛物线: y x 2 平移后 过原点,且平移后的抛物线的顶点和它与 x 轴的两个 交点构成的三角形面积为 1 ,若不存在,说明理由;若 存在,求出函数的解析式。 例4.设函数
x1 x y y 1 x2 2 y2 2
ABC 的重心坐标公式: (5)
x A x B xC x 3 y A y B yC y 3
2、平移
(1)图形平移的定义
设F是坐标平面内的一个图形,将图上的所有 点按照同一方向移动同样长度,得到图形 F’ , 我们把这一过程叫做图形的平移。
A(4,1), B(3,4), C (1,2) , BD 是角 ABC 的平分 线,求点D的坐标及BD的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5:定比分点与向量中常见的结论一、课前检测1.(丰台一模理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作矩形OABC ,已知3,4==AB OA ,则AC → ·OB →的值为( D )(A )0 (B )7 (C )25 (D )7-2.(宣武一模理4)已知两个向量a =(1,2),b =(x ,1),若(a+2b )//(2a —2b ),则x 的值是( C )A.1B.2C.21D.313.设向量(1,1)a x =-,(3,1)b x =+,则“2x =”是“a b ⊥”的( A ) (A )充分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二、知识梳理1.线段定比分点公式:如图,设→--→--λ=21PP P P . (注:终分,分起→→)1)则定比分点向量式:→--→--→--+++=21111OP OP OP λλλ 2)定比分点坐标式:设P (x,y )(分点),P 1(x 1,y 1)(起点),P 2(x 2,y 2)(终点)。
则⎪⎪⎩⎪⎪⎨⎧λ+λ+=λ+λ+=1y y y 1x x x 2121特例:当λ=1时,就得到中点公式:)OP OP (21OP 21→--→--→--+=,⎪⎪⎩⎪⎪⎨⎧+=+=2y y y 2x x x 211211实际上,对于起点相同,终点共线三个向量→--OP ,1OP →--,2OP →--(O 与P 1P 2不共线),总有→--OP =u 1OP →--+v 2OP →--,u+v=1,即总可以用其中两个向量的线性组合表示第三个向量,且系数和为1。
⎪⎪⎩⎪⎪⎨⎧+=+=.2,22121y y y x x x ?(三角形内角平分线定理) 解读:2.设OA 、OB 不共线,点P 在AB 上,则OP =λOA +μOB 且λ+μ=1,λ、μ∈R.①OA ,OB 不共线,若OP =λOA +μOB ,且λ+μ=1,λ∈R ,μ∈R ,求证:A 、B 、P 三点共线.提示:证明AP 与AB 共线.②当λ=μ=21时,OP =21(OA +OB ),此时P 为AB 的中点,这是向量的中点公式. 解读:3.已知向量起点与终点坐标,求向量的坐标:向量坐标与点坐标的关系:当向量起点在原点时,定义向量坐标为终点坐标,即若A(x ,y),则→--OA =(x,y );当向量起点不在原点时,向量→--AB 坐标为终点坐标减去起点坐标,即若A (x 1,y 1)、B (x 2,y 2),则→--AB =(x 2-x 1,y 2-y 1) 解读:4.向量模的坐标形式:︱︱2211a a x y ∙+解读:5.求向量的夹角:cos θ=a b a b∙∙122x x y ⋅+注:,a b 〈〉为锐角0a b ⇔⋅>,,a b 不同向;,a b 〈〉为直角0a b ⇔⋅=;,a b 〈〉为钝角0a b ⇔⋅<,,a b不反向. 解读:6.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已知A (x 1,y 1)、B (x 2,y 2),A B d =||AB AB AB =⋅=解读:7.与向量→a 同向的单位向量:→→→=aa e ;与向量→a 平行的单位向量:→→→±=aa e 。
与向量y)(x,a =→平行的单位向量为:)y x y ,y x x (2222++±与向量y)(x,a =→垂直的单位向量为:)yx x ,yx y (-2222++±。
解读:8.三角形的五个“心”: 重心:三角形三条中线交点.外心: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 内心:三角形三内角的平分线相交于一点. 垂心:三角形三边上的高相交于一点.旁心:三角形一内角的平分线与另两条内角的外角平分线相交一点. 解读:9.三角形中向量性质:① 1)AB AC +过BC 边的中点.2)||||||||()()AB AC AB AC AB AC AB AC +⊥-;②13()0PG PA PB PC GA GB GC G =++⇔++=⇔为ABC ∆的重心;③PA PB PB PC PA PC P ⋅=⋅=⋅⇔为ABC ∆的垂心;④||||||0BC PA CA PB AB PC P ++=⇔为ABC ∆的内心;||||()(0)AB AC AB AC λλ+≠所在直线过ABC ∆内心.解读:10.(1))c b (a c )b a (→→→→→→∙∙≠∙∙;(2)c b b a⋅=⋅c a=.但可以推出:→→→⊥b )c -a (。
解读:11.三角形重心坐标公式:△ABC 的顶点()()()332211,,,,,y x C y x B y x A ,重心坐标()y x G ,:)3,3(321321y y y x x x ++++ 注意:在△ABC 中,若0为重心,则=++,这是充要条件. 解读:12.三角形五“心”向量形式的充要条件 设O 为ABC ∆所在平面上一点,角,,A B C 所对边长分别为,,a b c ,则(1)O 为ABC ∆的外心222OA OB OC ⇔==. (2)O 为ABC ∆的重心0OA OB OC ⇔++=.(3)O 为ABC ∆的垂心OA OB OB OC OC OA ⇔⋅=⋅=⋅. (4)O 为ABC ∆的内心0aOA bOB cOC ⇔++=. (5)O 为ABC ∆的A ∠的旁心aOA bOB cOC ⇔=+. 解读:13.设→1e 、→2e 是平面内不共线的两向量,→→→+=2111e e a μλ,→→→+=2212e e b μλ,若b a//,则0-1221=μλμλ。
解读:14.设→1e 、→2e 是平面内不共线的两向量,⎩⎨⎧==⇔+=→→→0e e 0212111λλλλ 解读:15.不共线向量无除法运算。
解读: 16.首尾相接的向量之和:→→→→→→==++++1n n 1n 1-n 433221A A -A A A A ......A A A A A A解读:17.在∆ABC 中,→→→→=++0CA BC AB 解读:18.直线0C By Ax l =++:的方向向量有无数个。
其中,(1,k )与)sin ,(cos θθ是较特殊的两个。
θ为直线的倾斜角、k 为直线的斜率。
解读:19.重要结论:1)F 1P → =λF 1Q →,则三点1F 、P 、Q 共线。
2)若⇔+=→→→)OB OA (21OP 点P 为AB 的中点。
解读:20.四边形中的向量问题:1)平行四边形两对角线的平方之和等于四边平方之和。
即)b a 2(b -a b a 2222→→→→→→+=++2)在四边形ABCD 中,若⇔=→→DC AB 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
注:若在平面中,若→→=DC AB ,则推不出ABCD 为平行四边形,有可能四点共线。
3)在四边形ABCD 中,若→→=DC AB ,且→→=AD AB ,则四边形ABCD 为菱形。
4)在四边形ABCD 中,若0)AD AB ()AD -AB (=+∙→→→→,则四边形ABCD 为菱形。
5)在四边形ABCD 中,若1)(DC AB ≠=→→λλ,则四边形ABCD 为梯形。
6)在四边形ABCD 中,若→→=DC AB ,且0AD AB =∙→→,则四边形ABCD 为矩形。
7)在四边形ABCD 中,若→→→→=+AD -AB AD AB ,则四边形ABCD 为矩形。
解读:三、典型例题分析例1 已知A (-1,2),B (2,8),AC =31AB ,DA = -31BA ,求点C 、D 和向量CD 的坐标.分析:待定系数法设定点C 、D 的坐标,再根据向量AC AB ,DA 和CD 关系进行坐标运算,用方程思想解之.解:设C 、D 的坐标为),(11y x 、),(22y x ,由题意得=(2,111-+y x ),=(3,6), =(222,1y x ---),=(-3,-6)又AC =31AB ,DA = -31BA ∴(2,111-+y x )=31(3,6), (222,1y x ---)=-31(-3,-6)即 (2,111-+y x )=(1,2) , (222,1y x ---)=(1,2) ∴111=+x 且221=-y ,112=--x 且222=-y ∴01=x 且41=y ,且22-=x 02=y∴点C 、D 和向量 的坐标分别为(0,4)、(-2,0)和(-2,-4) 小结:本题涉及到方程思想,对学生运算能力要求较高.变式训练1 已知点(2,3),(1,1)M N --,点1(,)2P x 在线段M N 的中垂线上,则点P 的横坐标x 的值是( )A. 52- B. 32- C. 72- D. 3-小结与拓展:例 2 已知一个平行四边形ABCD 的顶点9(,7),(2,6)2A B --,对角线的交点为3(3,)2M ,则它的另外两个顶点的坐标为 .变式训练2 已知P 1(3,2),P 2(8,3),若点P 在直线P 1P 2上,且满足|P 1P|=2|PP 2|,求点P 的坐标。
错解:由|P 1P|=2|PP 2|得,点P 分P 1P 2所成的比为2,代入定比分点坐标公式得P (38,319) 错因:对于|P 1P|=2|PP 2|这个等式,它所包含的不仅是点P 为 P 1,P 2 的内分点这一种情况,还有点P 是 P 1,P 2的外分点。
故须分情况讨论。
正解:当点P 为 P 1,P 2 的内分点时,P 分P 1P 2所成的比为2,此时解得P (38,319); 当点P 为 P 1,P 2 的外分点时,P 分P 1P 2所成的比为-2,此时解得P (13,4)。
则所求点P 的坐标为(38,319)或(13,4)。
点评:在运用定比分点坐标公式时,要审清题意,注意内外分点的情况。
也就是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变式训练3 若点P 分AB 所成的比为34,则A 分BP 所成的比为( )A. 37B. 73C. 73- D. 37-变式训练4 设线段12P P 的长为5cm ,写出点P 分有向线段12PP 所成的比为λ(1)点P 在线段12P P 上,11PP cm =,则λ=______.(2)点P 在12P P 的延长线上,21P Pcm =,则λ=______.(3)点P 在12P P 的反向延长线上,11PP cm =,则λ=______.小结与拓展:例3 已知三角形ABC的三个顶点为(1,2),(4,1),(3,4)A B C,(1)求三边的长;(2)求AB边上的中线CM的长;(3)求重心G的坐标;(4)求A∠的平分线AD的长;(5)在AB上取一点P,使过P且平行于BC的直线PQ把ABC∆的面积分成4:5的两部分,求点P的坐标.变式训练 5 已知(1,1),(2,3),(8,3)O A B-且,C D是AB的三等分点,试求OC OD的坐标.,变式训练6 已知向量1(1,1),(4,4)OP OP ==-,且点P 分有向线段12PP 的比为-2,则2OP 的坐标可以是( ) A.53(,)22- B. 53(,)22- C. (7,9)- D. (9,7)-小结与拓展:四、归纳与总结(以学生为主,师生共同完成)1.知识:2.思想与方法:3.易错点:4.教学反思(不足并查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