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混合瘤和腺淋巴瘤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腺淋巴瘤不是淋巴瘤)
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特征及鉴别诊断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年4月第6卷第10期技术方法DOI :10.19347/ki.2096-1413.202110034作者简介:朱华(1976-),女,汉族,河南濮阳人,主管技师,学士。
研究方向:放射技术。
腺淋巴瘤、腮腺多形性腺瘤均属于腮腺肿瘤常见类型,其中腮腺多形性腺瘤是腮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主要来源于腮腺上皮组织,发病率为84%;腺淋巴瘤是第二常见的腮腺良性肿瘤,发病率为15%[1],两类患者虽可通过手术治疗控制病情,但因病变位置、形态、大小等差异,需选择各自合适的手术方案,故术前诊断显得尤其重要。
目前病理活检为诊断金标准,虽可分辨良恶性病变,提高准确率,但其属于一项创伤性操作,不利于基层医院推广,再加上费用较高,不可作为首选方式。
在相关研究深入过程中,临床学者发现影像技术具有较高利用价值,早期常运用B 超诊断,虽具有操作简便、性价比高等优势,但假阳性率较高。
相比之下,CT 更具有推广性,不仅具有空间分辨率高、密度分辨率高、操作简便、诊断正确率高等优势,还能够通过对比剂在组织中真实、直接可靠地反映组织血流情况,了解肿块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准确区分腮腺内的肿瘤,为良性肿瘤之间鉴别提供科学化重要依据[2]。
本研究深入探讨CT 在鉴别腮腺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中的作用以及相关影像特征,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3月12日至2020年2月18日收治的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 特征及鉴别诊断朱华,高建梅(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放射科,河南濮阳,457001)摘要: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 特征及鉴别诊断。
方法选取2017年3月12日至2020年2月18日收治的65例疑似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设为多形性腺瘤组;选取同期65例疑似腺淋巴瘤患者,设为腺淋巴瘤组。
两组患者均进行CT 检查及病理活检检查。
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 检查对腮腺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比较两组患者的CT 影像学特征、静脉期强化幅度、动脉期强化幅度、平扫CT 值。
腮腺混合瘤和腺淋巴瘤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腺淋巴瘤不是淋巴瘤)

腮腺混合瘤和腺淋巴瘤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腺淋巴瘤不是淋巴瘤)腮腺种类很多,其中最常见的为混合瘤(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Warthin瘤、淋巴乳头状囊腺瘤)。
腮腺腺淋巴瘤:又称为淋巴乳头状囊腺瘤或Warthin瘤,第2常见的腮腺肿瘤,约占腮腺肿瘤的6%~10%。
多发于老年男性(50-70岁),多有吸烟史,肿瘤大多生长缓慢,病程长短不一,肿块有消长史,绝大多数肿瘤位于腮腺后下极,表面光滑,质地较软,有时有弹性感,常呈多发性,约有12%病人为双侧腮腺肿瘤,也可单侧多发。
注意:腺淋巴瘤与淋巴瘤虽只差一字,但是其良恶性确截然不同,淋巴瘤为恶性肿瘤,腺淋巴瘤为良性肿瘤。
以往认为腺淋巴瘤与男性高龄吸烟者相关,本人认为主要与吸烟有关(与其发病机制有关),以往认为男性高发这应该是得益于男性吸烟比例比较多,对于“否认吸烟史”的,尤其是女性要注意询问其被动吸烟史。
其发生机制其中之一:腮腺导管上皮迷走于淋巴结并异常增殖形成,异位的导管闰管细胞和基底细胞可位于腮腺内或者腮腺周围淋巴结内,烟焦油中的化学物质作用于淋巴结中迷走的腮腺组织,导致这些组织化生。
由于腮腺后下极淋巴组织最为丰富,因此绝大多数腺淋巴瘤发生于腮腺组织后下限,该病基本不发生在无腺内淋巴结的其它涎腺,这是对该理论的有力支持。
超声表现:形态规则,边界清,圆形或椭圆形,无分叶,内部回声较混合瘤低,分三型:I型囊实间隔型:内见线状强回声分隔,呈网格状(特异性高,敏感性低);II型均匀实质型:均匀实性回声;III型囊性变为主型:表现为I型或者II型内部局限性无回声,囊实性成分境界清晰(蜂窝状无回声:特异性高,敏感性低的指标)。
CDFI:大部分肿块血流较丰富,比大部分腮腺肿瘤血供丰富,典型的呈淋巴结样的门型血流:呈分支状走行,从瘤体一极向内部树枝样散开,走行规则无扭曲。
男53岁,双侧腮腺内多发低回声,边界清,形态规则,内见多发小的无回声,CDFI:见较丰富分支状及边缘血流信号。
腮腺混合瘤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

图 4 腮腺表皮样囊肿 . 面团征 ” 示“
3 讨
论
() 1 混合 瘤多为 单发 , 而腺淋 巴瘤 多 发多 见 , 可双侧
3 1 混合瘤是涎腺中最 常见 的肿瘤 , . 占涎腺肿瘤
总数 的 5 % ~ 9 , 8 7 % 发生 于大涎腺 的 8 % 一 0 0 9 %见 于腮腺 ¨ 。腮 腺混合 瘤亦 称 多形 性 腺瘤 , 发 生 于 J 多
料与病 理结果 对照 。
图 2 恶 性肿 瘤 : 出 彩 色 血流 . 1. 1 检 R0 9
2 3 腮腺 其他 肿 瘤 的声像 图 4例 腺 淋 巴瘤 6侧 .
2 结 果
2 1 腮 腺混合 瘤 8例 声像 图 . 二 维 超声 示 : 常单 发, 肿块形 态规则 , 圆形或 椭 圆形 , 界清楚 , 呈 边 包膜
腮腺 混合瘤是 腮腺 最常 见 的 良性肿瘤 之 一 。如
何提高腮腺肿块中混合瘤的诊 断准确率, 及与其他 腮腺肿块鉴别 , 仍是临床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 过收集经病理证实的腮腺肿块 2 例 , 0 分析探讨腮腺
混合 瘤 的诊 断及鉴别 诊 断。现 报告 如下 。
呈不均质性低 回声 , 部分见斑点状钙化灶 , 后方 回声 衰减。彩色多普勒超声示 : 5例恶性肿块均检 出彩 色血流信号( 见图 2 。 )
侧, 以右侧多见 ,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最小的发病 年龄可 见于新 生儿 , 大者 8 最 O余岁 , 以 4 左右 但 O岁 居多 J 。肿 瘤生 长缓慢 , 多数呈 圆形 或椭 圆形 。
一
胞腺瘤 、 囊腺瘤 , 与腮腺混合瘤在声像 图上较难鉴
别。
32 腮 腺 多 形 性 腺 瘤 与 恶 性 肿 瘤 可 从 肿 块 的 边 .
超声检查在腮腺混合瘤和腮腺腺淋巴瘤中的诊断价值

见表 3 。 表 3 两组各患者 经济负担 , 提 高医疗服务质量 】 。本研究结果显示 ,
观察组各 病种住 院时 间均较对 照组短 ,用药 费用和 总医疗
费用 均较 对照组低 。 对本研 究结果 进行 深入 分析认 为 ,基 于 “ 大 医保 ”体
诊 断报道 尚少 ,并 且两 者在二 维超声声 像 图上 有些相 似 ,
1 3 8 4 岁; 腮腺腺淋 巴瘤患者 2 3 例, 其 中男 2 2 例, 女1 例, 年龄 4 1 ~ 7 3岁 ;术前均常规行腮腺超声检查 。 1 . 2 仪器和检查方法 使用 P H I L I P S I U 2 2 和G E L o g i q E 9 彩 超 诊 断 仪 ,频 率 5 — 1 5 MHz 。患者取平卧位 , 将探头置于患侧腮腺直接探测 ,
误 的原 因 , 旨在提高腮腺常见 良 性 肿瘤 的超声诊 断符合率 。 1 资料与方法 1 . 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 2 0 1 2年 1 月至 2 0 1 5年 1 2月 经 手术 病 理证
收稿 日期 :2 0 1 6 — 1 1 - 1 6
状或细 短棒状 血流信 号 ; Ⅱ级 中量 血流信 号 ,可 见 3 - 4 个 点状及 1 条 较长 血管 ,其 长度可 接近 或超 过病灶 的半径 ; Ⅲ级丰富血流 , 可见 5 个 以上点状血流或 2 条以上较长血管 。
系下 ,应用 临床路径 管理模 式对单 病种进 行统 一标准 的管
3 讨论
理 ,能够缩 短患者 病程 ,有 利于 减轻患 者经济 负担 ,值 得 在我 国医疗领域得 到深入推广 和应用 。
[ 参考文献 ] 现 阶段 , 我 国城镇 的医疗保险制度也得到 了基本落实 , [ 1 ] 席林青,席家宁,李 甲 辰 ,等 . 临床路 径管 理模式在单病种医疗 全 民医保 的 “ 大医保 ”体系 已经基本形 成 ,覆 盖 了我 国社 质 量管理中的作用研究 [ J ] . 中国医药,2 0 1 1 ,6 ( 6 ) : 7 4 7 — 7 4 9 . 会的各个群体 】 。但 与此 同时关于 “ 大 医保”下单病种的管 [ 2 ] 程义玲,陈迎春 . 临床路径在单病种付费方式 中的应用研究 理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最突 出的问题就是基于 “ 大医保” 医学与社会,2 0 1 2 ,2 5( 3 ) : 5 0 - 5 2 ,6 4 . 体系下 统一标 准的单病 种收 费管理 问题 。为达 到多方共 赢 [ 3 ] 王莉 丽,叶筱 红 ,阮筱珠 ,等 . 单病种 管理在 急性 心肌 梗死 患 的统一标准管理 , 我国医疗 领域仍需不 断探索基 于 “ 大 医保 ” 者 中的护理效果 [ J ] . 心脑血管病防治,2 0 1 3 ,1 3 ( 5 ) : 4 2 3 — 4 2 5 . 体系下统 一标准 的单病种 管理模式 。
腮腺混合瘤的鉴别诊断方法有哪些

腮腺混合瘤的鉴别诊断方法有哪些腮腺混合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40岁左右居多,表面光滑呈结节状。
具有结缔组织包膜,包膜较完整,可有上皮细胞、软骨样组织、黏液样组织,偶可出血、液化、坏死、囊变,有时可见钙化,具有多形性和混合性。
腮腺混合瘤检查:腮腺混合瘤的诊断依据全面的采集病史,以及进行局部体格检查,手术前需要行CT摄片检查,CT:形态规则,多为圆形或椭圆形,界限清楚,边缘光滑,密度均匀一致,周围及皮下脂肪层清晰,咬肌、翼内肌、胸锁乳突肌、二腹肌后腹等均清晰可见。
最终病理检查以确诊。
腮腺混合瘤鉴别诊断:1、涎腺部的慢性淋巴结炎常表现为无痛性肿块,特别颌下去多见,但皆有感染来源的病史,如面部、口腔或咽部的炎症史,淋巴结炎常有时大时小的病史和急性发作史,对抗感染治疗有效。
2、腮腺淋巴结核主要是腮腺区淋巴结的结核性感染,多数由头颈部皮肤、口咽,尤其是扁桃体部的结核菌经淋巴结引流所致。
肿块增长缓慢,有时大时小的病史,偶有轻度疼痛或压痛,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后明显缩小。
结核菌素实验常为阳性。
如为腺实质性结核,腺体弥漫性肿大、挤压腺体可见脓性分泌物从导管口流出。
肿块可硬可软,也可扪及波动感。
3、腮腺腺淋巴瘤多发于男性,体积较小,一般位于腮腺下极或其后份,常为多灶性。
B超检查其声像图上的特点是有完整的包膜回声光带,内部回声较腮腺混合瘤强,后壁回声多整齐,呈圆形、边界光滑、内部呈网格状和均匀的低回声肿块,有助于与腮腺混合瘤鉴别。
TC核素显像呈热结节是其重要鉴别诊断特征。
4、第一颈椎横突肥大为一硬性肿块,可在乳突尖至下颌角连线的中点被扪及,常为误诊为腮腺深叶肿瘤,肥大的横突位置深在,硬而不活动。
通过X线摄片进行两侧对比可明确诊断。
5、涎腺囊肿涎腺囊肿分潴留性和先天性两类。
表现为涎腺区无痛性包块。
潴留性囊肿扪诊时肿物柔软,有波动感,穿刺可抽出囊液,其中含淀粉酶。
B超检查为囊性影像,周界清晰,周围可见一层明显的强回声包膜光带,内部回声为液性暗区。
腮腺多形与腺淋巴瘤的影像表现

腮腺混合瘤与腺淋巴瘤腮腺解剖位于⾯侧部,略似倒⽴锥 体形,底上尖下,上缘为 颧⼸,前缘覆盖咬肌表⾯,下缘为下颌⻆下缘、⼆腹 肌后腹的上缘,后界为外⽿道前上部,并延伸于乳突尖部以下颌⽀后缘/下颌后静脉与胸锁乳头肌内缘的连线或以穿过腮腺的⾯神经丛平⾯为界,将腮腺分为浅、深两部分。
浅部和深部的连接处为峡部,位于下颌⽀后缘腮腺疾病谱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称腮腺混合瘤是唾液腺肿瘤最常的类型, 也是腮腺最常的肿瘤,约占60-80%40-50岁⼥性多多为良性,⽣缓慢,单发多临床症状:腮腺区⽆痛性肿块成分复杂,由腺上⽪细胞、肌上⽪细胞、黏液样物质、软⻣组织等组成。
三种分类1.粘液型2.细胞型3.混合型多位于浅叶,单发多类圆形或分叶状,边界清楚,分叶与肿瘤多中⼼⽣有关肿块密度⼀般⾼于腮腺⼩病灶密度均匀、强化明显。
⼤病灶不均匀,可有坏死,强化较不明显。
增强CT:渐进性强化为特征性改变常⼩钙化,囊变较少圆形或分叶状,边缘清楚,有包膜,信号不均,瘤体内可条索状低信号的胶原纤维间隔或低信号钙化灶。
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信号明显增⾼(粘液成分)且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延迟强化多形性腺瘤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腺淋巴瘤F 53Y,发现左⽿垂下肿物1年余。
M,53岁,以“发现双侧⽿垂下肿物2年余”多形性腺瘤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腺淋巴瘤CASE 1M 50Y 发现左⽿前⽆痛性肿物1年CASE 2 F36Y 发现右⽿后⽆痛性肿物5年余CASE3M33Y 发现右⽿垂后下⽅⽆痛性肿物半⽉余。
11·29′-- 32′-- 35′腮腺腺淋巴瘤Warthin‘s tumour病理镜下:由上⽪成分和淋巴样组织构成。
淋巴样成分主要由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组成,可伴少量浆细胞浸润,含有许多⽣发中⼼,部分可伴有炎性细胞浸润和局灶性坏死。
病理图⽰肿瘤由嗜酸性腺上⽪(⽩箭)和淋巴间质(⿊箭)构成。
影像特点中⽼年男性,长期吸烟史。
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表现对比分析

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表现对比分析作者:江惠强欧鸿儒莫家彬张冠业【摘要】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及腺淋巴瘤的CT表现特点。
方法收集2007年~2009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和35例腺淋巴瘤进行CT回顾性分析。
结果30例多形性腺患者,其中病灶位于腮腺后下象限者2例(6%) ;多发者1 例(3%);增强CT值上升的平均值为(16.42±11.10)HU。
35例腺淋巴瘤患者,其中病灶位于腮腺后下象限者32个(92%);多发者12 例(34%);增强CT值上升的平均值为(31.23±13.10)HU。
结论在腮腺的良性肿块的鉴别诊断中,对于中老男性,发生于后下象限,病灶多发,血供丰富、增强后明显强化,应首先考虑诊断为腮腺腺淋巴瘤。
【关键词】腮腺;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T manifestations of Parotid Pleomorphic Adenoma and Adenolymphoma. Methods CT findings of 30 cases with Parotid Pleomorphic Adenoma and 35 cases with Adenolymphoma confirmed surgically and pathologically during 2007~2009 were analys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6%(2/30)Parotid Pleomorphic Adenoma were located in the posterior and inferior quadrant.Multiple synchronous Parotid Pleomorphic Adenoma in one side or bilateral parotids were found in 3%(1/30).30 cases with CT scanning increased (16.42±11.10)HU after contrast administration. 92%(32/35)adenolymphomas were located in the posterior and inferior quadrant. Multiple synchronous adenolymphomas in one side or bilateral parotids were found in 34% (12/35)35 cases with CT scanning increased (31.23±13.10)HU after contrast administration. Conclusio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in the Parotid Benign Tumor,adenolymphomas of the parotid should be first considered when the mid-age male has lesions located in the posterior and inferior quadrant , especially when the lesion is multiple or bilaterally located.[Key words]parotid ;pleomorphic adenoma ;adenolymphoma;tomography;X-ray computed腮腺混合瘤来源于腮腺上皮组织,是腮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约占腮腺肿瘤的60~70%[1]。
腮腺淋巴瘤超声诊断标准

腮腺淋巴瘤超声诊断标准
腮腺淋巴瘤的超声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肿瘤形态:腮腺淋巴瘤通常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肿块,边界清晰,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
2. 内部回声:肿瘤内部回声多为低回声或等回声,可能伴有回声不均。
3. 血流信号: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常可显示肿瘤内部的血流信号,血流丰富程度可能与肿瘤的良恶性有关。
4. 淋巴结情况:检查腮腺周围的淋巴结,观察是否有肿大、异常回声等情况。
5. 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评估肿瘤是否与腮腺内的导管、血管等周围组织有粘连或压迫。
6. 弹性成像:弹性成像技术可以辅助判断肿瘤的硬度,有助于鉴别良恶性。
需要注意的是,超声诊断仅是腮腺淋巴瘤的初步检查方法,对于疑似病例,可能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如CT、MRI 等,以及病理活检进行确诊。
此外,不同患者的肿瘤特征可能存在差异,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腮腺混合瘤和腺淋巴瘤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腺淋巴瘤不是淋巴瘤)
腮腺种类很多,其中最常见的为混合瘤(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Warthin瘤、淋巴乳头状囊腺瘤)。
腮腺腺淋巴瘤:又称为淋巴乳头状囊腺瘤或Warthin瘤,第2常见的腮腺肿瘤,约占腮腺肿瘤的6%~10%。
多发于老年男性(50-70岁),多有吸烟史,肿瘤大多生长缓慢,病程长短不一,肿块有消长史,绝大多数肿瘤位于腮腺后下极,表面光滑,质地较软,有时有弹性感,常呈多发性,约有12%病人为双侧腮腺肿瘤,也可单侧多发。
注意:腺淋巴瘤与淋巴瘤虽只差一字,但是其良恶性确截然不同,淋巴瘤为恶性肿瘤,腺淋巴瘤为良性肿瘤。
以往认为腺淋巴瘤与男性高龄吸烟者相关,本人认为主要与吸烟有关(与其发病机制有关),以往认为男性高发这应该是得益于男性吸烟比例比较多,对于“否认吸烟史”的,尤其是女性要注意询问其被动吸烟史。
其发生机制其中之一:腮腺导管上皮迷走于淋巴结并异常增殖形成,异位的导管闰管细胞和基底细胞可位于腮腺内或者腮腺周围淋巴结内,烟焦油中的化学物质作用于淋巴结中迷走的腮腺组织,导致这些组织化生。
由于腮腺后下极淋巴组织最为丰富,因此绝大多数腺淋巴瘤发生于腮腺组织后下限,该病基本不发生在无腺内淋巴结的其它涎腺,这是对该理论的有力支持。
超声表现:形态规则,边界清,圆形或椭圆形,无分叶,内部回声较混合瘤低,分三型:
I型囊实间隔型:内见线状强回声分隔,呈网格状(特异性高,敏感性低);
II型均匀实质型:均匀实性回声;
III型囊性变为主型:表现为I型或者II型内部局限性无回声,囊实性成分境界清晰(蜂窝状无回声:特异性高,敏感性低的指标)。
CDFI:大部分肿块血流较丰富,比大部分腮腺肿瘤血供丰富,典型的呈淋巴结样的门型血流:呈分支状走行,从瘤体一极向内部树枝
样散开,走行规则无扭曲。
男53岁,双侧腮腺内多发低回声,边界清,形态规则,内见多发小的无回声,CDFI:见较丰富分支状及边缘血流信号。
符合典型腺淋巴瘤(病理证实)。
男53岁,吸烟20年(约15根每天),右侧腮腺探及低回声,呈网格样,边界清,CDFI:呈淋巴结样的门型血流。
符合典型腺淋巴瘤(病理证实)。
总结:长期吸烟史对腺淋巴瘤诊断非常重要,否认吸烟史的要注意询问被动吸烟史,多发、位于腮腺下极是其特点;网格样及蜂窝样回声是本病较为特异指标,但是敏感性不高,血流特点是超声上区分腺淋巴瘤和混合瘤敏感性、特异性最高的指标,但是与淋巴瘤难以区分。
多形性腺瘤:又称混合瘤,最常见的涎腺上皮肿瘤,约占腮腺肿瘤的70%左右,任何年龄可以发,以30-50岁多见,女性略多,含有肿瘤性上皮组织,黏液组织或软骨样组织,组织形态多样性,并非组织来源多样性(仅来源于上皮组织,黏液及软骨样组织由肿瘤肌上皮形成)。
临床多以突然发现耳旁无痛性包块而就诊,一般肿块无痛性,生长缓慢,病史较长,部分可恶变,肿瘤如若出现生长加速,疼痛或出现面神经麻痹现象,则需警惕恶变可能。
瘤细胞可侵入包膜或包膜外组织,若切除不彻底则将复发,故手术时应将肿瘤连同周边一定范围的组织一并切除。
超声表现:一般单侧、单发,极少数发生于双侧腺体,术后复发可为两个及以上,常见于腺体浅叶,边界清,形态多样,瘤体较小时呈类圆形,较大时可呈分叶状或者不规则形,一般呈低回声,可均匀或不均匀(根据内部成分不同表现不同),可以合并囊性变(黏液成分增多),极少数内部可见强回声钙化。
CDFI:血流相对稀少,周边型为主,瘤体内部可见稀疏散在点状、长条状血流信号,其中周边环形血流信号(“提篮状”血流:特异性高、敏感性低的一个指标)。
女 51y,左侧耳前肿块10余年,否认吸烟室,左侧腮腺内见一不
均质回声,边界清,形态规则,CDFI:周边少许血流。
临床及超声均符合混合瘤(病理证实)。
女 52y ,否认吸烟史,右侧腮腺内见一个低回声,回声尚均匀,边界清,形态规则,CDFI :未探及明显血流信号。
临床及超声均符合混合瘤(病理证实)。
女 61,否认吸烟史,左侧腮腺内无回声(与腺淋巴瘤的蜂窝样无回声区不同),边界清,分叶状,CDFI :周边少许血流。
病理证实为混合瘤伴囊性变。
鉴别诊断:
多形性腺瘤 Warthin 瘤
临床特征 病程长,无痛性肿块,质韧 起病缓慢,肿块质地有囊性感,吸
烟史,腮腺下极多见
个数 单发 可多发,可见于双侧
形态 圆形或椭圆形,可分叶
圆形或椭圆形
边界 清 清
包膜 光整或少数不整 纤薄光滑
内部回声 均匀或不均匀,可伴囊性变 均质性低回声,网格状回声,混合
性回声(蜂窝样)
后方回声 无变化或轻度增强
无变化或增强
CDFI
周边型1-2级 血流丰富2-3级 SMI 无血管分布或周边型
大部分中央型或混合型
血流分级:肿瘤最大切面血流:0级无血流;1级:1-2条血管;2级3-5条血管;3级:大于5条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