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肺淋巴瘤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原发性肺淋巴瘤13例CT表现

i ae, oi r ae. ein n ld dmass n 8css sl a 5 css L s sicu e s t y o e
s a o ( ) rt ua a o h d w 力 , ei lr h d w 5 c s
7, o ue 门 3, ma o ue 门 2, o sl ain (= ) go n ls ) n d ls(= ) s ln d l l s(= ) c noi t d o 力 5, ru dga s
S a g a Me i l ol e F d nU i ri , h n h i 0 0 2 C ia h n h i dc lg , u a nv st S a g a 2 0 3 , hn ) aC e e y
C re o dn uh rZ A h n -a E mal h n seg a @ya .e ors n ig to: H NGS eg in - i za gh nf n e hnt p a j : i
2, a ict n ( )adah l o o n ls sa o teinmagn = ) Hi ry h p tya dpe rl f s n r ) cl fs o g o 1. l mp o a n lua e ui s al h o wee
淋 巴结增大。4 例伴有胸腔积液。结论 原发性肺淋巴瘤的c 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表现为伴有空气支气管征或支气管扩张 T 的肿 块结节 影或 实变影 。 【 关键词 】 原发性肺 淋 巴瘤 ;计算机 断层扫描 ;诊 断 【 中图分类号 】 704 R .4 3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8 67 21 )0— 17 0 1 0— 1X( o2 2 02— 4 0
P i r u m o a ylm p m a T f dng n 1 a e rma yp l n r y ho :C i i si 3 c s s n
原发性肺淋巴瘤的CT诊断

原发性肺淋巴瘤的CT诊断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肺淋巴瘤的CT表现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螺旋CT表现特点。
结果其中10例患者出现肺实变,其中上叶2例,中叶7例,下叶1例。
8例患者表现为肿块或结节,其中3例患者为单发病灶,5例为多发。
4例患者出现肺部磨玻璃样改变,7例患者出现支气管充气征,部分患者合并肺实变。
2例患者合并胸腔积液,4例患者表现出胸膜增厚后粘连,2例患者合并纵隔淋巴结肿大。
病理结果显示2例患者为霍奇金淋巴瘤,10例患者为非霍奇金淋巴瘤。
有6例患者在病理证实之前分别误诊为肺部结核3例,肺部感染2例和肺结节病1例,误诊率高达50%。
结论原发性肺淋巴瘤CT表现无特异性,单纯依靠CT误诊率较高,需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病理结果可以明确诊断。
关键词原发性;肺淋巴瘤;CT;表现原发性肺淋巴瘤是一种临床上发病率极低的淋巴结外淋巴瘤,研究报道其在全身淋巴瘤中仅占1%,在结外淋巴瘤中仅占3%~4%[1]。
而且常常和眼部、胃肠黏膜相关的淋巴瘤同时发生,因此临床上非常容易误诊和漏诊[2]。
肺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并无特异性,给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本研究旨在探讨原发性肺淋巴瘤的CT表现特点,为临床诊断此病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04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2例肺淋巴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结合临床症状和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肺淋巴瘤,诊断标准为[3]:①肺部病变累及单侧或者双侧肺野,或累及纵隔或肺门淋巴结;②病理结果支持;③未侵犯其他淋巴结或结外器官;④无其他淋巴瘤病史;⑤无纵隔腺瘤。
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42~70岁,中位年龄53岁;病程1.5个月~5年,平均病程(5.8±2.8)年;6例有长期吸烟史。
其中3例患者首发症状为咳嗽、咳痰,3例患者主要症状为胸痛,2例患者出现发热,2例患者出现盗汗症状,1例患者痰中带血,6例患者出现短期内体重减轻。
原发性肺淋巴瘤的影像CT学表现

原发性肺淋 巴瘤的影像 C T学表现
贾传 忠
原发性肺 淋 巴瘤 ( p r i ma r y p u l m o n a y r l y mp h o m a . P P L ) 是
一
重建 , 9例行增强扫描。扫描指数 : 重组层厚及 间隔 1 . 2 5 m m. 视野 3 3 c mx 3 3 c m, 电压 1 2 0 k V, 剂量指数调控 电流 , 指数选 8 。 扫描范 围 自胸廓人 口至双肾上腺水平 。 经头静脉或肘正 中 静脉用高压 注射器注射非离子型对 比剂( 碘 比乐 3 7 0 . 上海博 莱科信谊 药业有 限公 司 ) 7 5 r I l l ,后 注射 O . 9 %氯化钠 注射液
2 O m1 , 流速 3 . 5 ml / s 。静脉注射对 比剂 2 6 S 后行 胸部增强扫 描。
种 罕见 的淋巴结外淋 巴瘤 , 其发病率 低 . 实验室诊 断缺乏
特异性 , 常易误诊漏诊 。为提高本病 的影像诊断水平 , 总结我
院2 0 0 1 年 6月 至 2 0 1 2年 6月经病 理确诊 的 P P L患者 的影
2 3 5— 2 3 8 .
束 征。 总之 , 周 围型肺 癌 的征像 不是一成 不变 的 , 随着 肿瘤发 展, 征像 也有相 应变化 , 但根 本的 内部 特征则具有 稳定性 的
一
(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0 1 — 1 4 )
面。 分 叶征 、 毛刺征 、 胸膜 凹陷征具一定特征性合并上述其
病理类型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1 . 2 P P L临床诊 断标准[ 1 ] : ① 影像 学显示肺 、 支气管受 累 。 但 未见纵 隔淋 巴结肿大 ;②既往没有胸外淋 巴瘤诊 断的病史 :
肺内“淋巴瘤”的影像诊断,总结的太棒了~~

肺内“淋巴瘤”的影像诊断,总结的太棒了~~肺内淋巴瘤淋巴瘤病是源于全身淋巴组织的常见恶性肿瘤,分霍奇金与非霍奇金淋巴瘤。
肺内淋巴瘤可为继发于全身淋巴瘤的一部分,或仅原发于肺组织。
其中继发于全身淋巴瘤的较为多见,而仅有肺实质改变而无纵隔、肺门和其他部位淋巴病变的原发肺组织的淋巴瘤极为少见,仅占5%,其恶性程度也较低。
【病理特点】肺内淋巴瘤的分型与其他部位淋巴瘤分型一样,分霍奇金与非霍奇金淋巴瘤。
肺内淋巴瘤主要侵犯肺间质和支气管粘膜下的淋巴组织。
侵犯肺间质的淋巴瘤主要是从肺门开始沿支气管、血管间质向外蔓延、扩展,对支气管腔的侵犯较少,很少引起管腔狭窄,对肺泡侵犯主要是肺泡壁的增厚,最终整个肺泡腔被肿瘤组织替代。
侵犯支气管粘膜下的淋巴瘤主要是在支气管腔内形成结节样病灶,致管腔狭窄、阻塞,但病变一般较为局限。
【临床表现】部分病人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多数病人有咳嗽、咳痰、痰中带血、胸痛、胸闷、发热等症状,如为继发性肺内淋巴瘤还可有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及肝、脾肿大、贫血等肺外症状。
【CT表现】肺内淋巴瘤不管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一般在CT上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1)结节肿块型:可为单发或多发。
原发性淋巴瘤多为单发性结节肿块,表现为肺内轮廓清楚、边缘光整的软组织肿块,病灶发展缓慢,内可见支气管充气征:如为继发性的单发结节则边缘毛糙,可见小毛刺及卫星状小结节。
多发性结节肿块在原发性及继发性淋巴瘤中均可出现,结节大小不一,直径1~10mm,以双肺中下野多见,内密度不均匀可见空洞液平或充气支气管征,边界多不清晰,周围可见小片样磨玻璃影(图3-173~3-175)。
(2)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型:本型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多见,主要为继发性肺内淋巴瘤。
CT表现为以肺门及中肺野为主的,沿支气管、血管纹理呈发散性分布的小斑状影或线状及网格状影。
并可见有多发粟点样结节影沿支气管周围分布,是为继发性肺内淋巴瘤的特征性表现(图3-176,图3-177)。
原发性肺淋巴瘤CT影像分析

诊断标准
1. 病理学确诊; 2. 影像学显示肺、支气管受累,但未见纵隔淋巴结肿大; 3. 无肺外及支气管外其他部位的淋巴瘤或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证据; 4. 发病后3个月仍未出现胸外淋巴瘤的征象。
影像鉴别(肺炎或肺泡型PPL)
肺炎型肺癌
多发生在高龄患者,咳嗽,痰中带血。以肺实变为主要征象,可累及一个或多个肺叶,强化不明显 或不均匀。实变内见充气支气管征,管腔狭窄,僵硬,粗细不均,呈“枯枝征”。实变区内空泡及 囊腔,呈蜂房样改变。
干酪性肺炎
高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咳浓痰。肺组织干酪样溶解导致的肺体积缩小,与肺叶一致的大片状 高密度影,内有多发虫蚀样空洞与同侧或对侧空洞或干酪性病变共存,沿气管分布的播散灶。
影像鉴别(粟粒型PPL)
粟粒型肺结核
PPL 的结节主要分布于中下肺野中外带,可伴有间质型改变。急性粟粒型肺结核 CT 表现为 “三 均匀”,即分布、大小、密度;亚急性或慢性粟粒型肺结核分布以两肺上叶,肺尖区病灶多为硬 结,钙化。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具有特异性。
总结
• PPL病变主要位于支气管周围及胸膜下间质,影像学表现为沿支气管束分布的多发结节、肿块 和实变等多种形态病变,常累及右肺中叶,可跨叶分布。
肺炎或肺泡型
沿肺段及叶分布的斑片影,可跨肺叶生长(少见,但具有特征性),空气支气管征是本型特征 性表现,病理上肿瘤主要侵及肺间质,跨越或沿支气管管壁生长,因而肿瘤内常见原有支气管 残留,部分支气管扩张、扭曲,这是由于累及支气管或周围间质引起纤维组织增生,导致牵拉 性支气管扩张。
间质型(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型)
肺粘膜相关淋巴瘤的影像学诊断

局部形成结节 或肿块
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周 围组织结构增厚或
肺粘膜相关淋巴瘤——影像表现
分型及影像
结节、肿块型 单发或多发 不规则
结节主要分布在肺间质内
支气管旁、胸膜下 边界模糊 偶可见空洞及液气平面
肺粘膜相关淋巴瘤——影像表现
分型及影像
结节、肿块型 单发或多发
肺粘膜相关淋巴瘤——影像表现
沿淋巴管分布中以支气管周 围为主的表现,提示肿瘤浸 润支气管周围间质
肺粘膜相关淋巴瘤——影像表现
分型及影像
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型 支气管充气征
支气管血管束增粗、
扭曲
肺粘膜相关淋巴瘤——影像表现
分型及影像
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型 小叶间隔增厚
可呈毛玻璃样变
2019/1/8
33
肺粘膜相关淋巴瘤——影像表现
CASE 5 男性,41岁,体检发现
肺粘膜相关淋巴瘤
2019/1/8
肺粘膜相关淋巴瘤——鉴别诊断
肺外淋巴瘤肺浸润 肺部感染
支气管肺癌
肺结核及淋巴结结核 韦格氏肉芽肿
肺粘膜相关淋巴瘤——小结
肺粘膜相关淋巴瘤罕见 下述情况需想到肺粘膜相关淋巴瘤 病程长,一般长达2~5年,发展极缓慢 老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无症状或咳嗽、咳痰、胸痛者 结节、肿块或实变病灶 并伴有空气支气管征 合并肺间质性改变 无肺门及纵膈淋巴结肿大 无胸膜增厚及胸腔积液
性别 男:女=1.4:1
年龄 中老年人,50-60岁多见
肺粘膜相关淋巴瘤——概 述
预后
取决于主导的淋巴细胞类型及疾病的阶段 大多数为低度恶性、发展缓慢 如有转移,需放化疗,预后明显好于肺癌
肺粘膜相关淋巴瘤——临床资料
症状、体征
肺淋巴瘤的影像诊断PPT参考课件

支气管粘膜下淋巴瘤侵犯可形成管腔内的结节状凸起,或 环绕支气管壁生长造成局限或广泛的支气管管腔变窄甚至 管腔完全阻塞,并发肺的实变和不张。 侵犯肺泡间隔时,先使肺间隔增厚,随着病变发展,肺泡 腔逐渐变小以致完全闭塞。侵犯胸膜时表现为胸膜的增厚、 斑块或结节,并趋向分散而非聚集。
02:15 6
02:15
13
肺原发淋巴瘤
肺原发性淋巴瘤
02:15
14
肺原发淋巴瘤
男,5 6 岁,左肺单发肿块, 内见充气支气管,边缘毛糙, 可见周围间质浸润征象。
男,4 3 岁,右肺中叶梭形 肿块, 内见充气支气管, 伴周围间质浸润。
02:15
15
肺原发淋巴瘤
女, 5 8 岁,双肺多发结节 影, 左下肺病灶边缘模糊, 可见充气支气管影。
PPL临床表现
本病以老年人多见,男女发病率相等,起病缓慢,病程最
长达10年,平均约为4年,约有1/2~1/3患者无临床症状。
低度恶性淋巴瘤多见,占87%。手术预后一般较好。 有临床症状者可有咳嗽、咳痰、痰中带血、发热、胸痛、 胸闷等症状。 全身淋巴结或肝、脾无肿大。
绝大多数PPL有病程长、发展慢、症状轻等特点。
免疫抑制是一个发病的高危因素,肺淋巴瘤在AIDS患者中的发病率>2% , 是正常人群的200倍。
王彦艳综述 沈志祥 审校。肺淋巴瘤诊断和鉴别诊断。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2007;3O(5):434-436 5
02:15
PPL病理特征
淋巴瘤肺内病变主要是侵犯肺的间质和支气管粘膜下组织, 病变呈浸润性发展,可侵犯支气管壁,但更倾向于侵犯管 壁外的肺间质,因而支气管腔通常仍保持通畅或仅轻度的 狭窄;
肺淋巴瘤的影像诊断
肺淋巴瘤的影像诊断

+ 诊断:肺恶性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型)。
00:34
37
00:34
38
+ 病理:右下肺恶性淋巴瘤(B细胞型)
+ 免疫组化标记:(B2005-701):CD45
(﹢), CD20﹢, CD3-,Vimentin-,SMA-,MC(),CK(-),Syn(-)
00:34
12
00:34
13
肺原发性淋巴瘤
00:34
14
+ 男,5 6 岁,左肺单发肿块, 内见充气支气管,边缘毛糙, 可见周围间质浸润征象。
➢ 仅有肺的淋巴浸润而不伴有纵隔肺门及其他部位的淋巴结病变。
➢ 临床非常少见,占整个肺部肿瘤的比例<1% ,占整个恶性淋巴瘤的比例<1% , 占整个结外淋巴瘤的比例约为3.6 %。
➢ 发病年龄高峰在6O~70岁,男:女接近l:l。
➢ 多来源于支气管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 Bronchus-associated lymphoma,BALT)。 另外,还有高度恶性大B 细胞淋巴瘤、血管中心性淋巴瘤及其他少见类型, 如血管内淋巴瘤(IVL)等 。
00:34
18
+ 男性,肺部反复发作的症状一 直被当作肺炎治疗,呼吸衰竭。
+ CT表现:双肺明显大片状肺实 变影,边界清楚或模糊,其内 可见支气管显著扩张;周围仍 可见正常的肺组织存在;右肺 上叶呈肿块样完全实变。双侧 胸腔少量积液。
+ 诊断:原发性肺淋巴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发性肺淋巴瘤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1、概述
原发性肺淋巴瘤( Primary pulmonarylymphoma, PPL)
•发病率极低:约占淋巴瘤的0.36%~1.2%
•特点:
主要发生于肺间质和支气管粘膜
伴有纵膈、肺门及其他部位的淋巴结病
•以B细胞型为主:约占80%-90%
2、原发性肺淋巴瘤分型:
霍奇金病Hodgkin’s disease;
非霍奇金淋巴瘤 Non-Hodgkin’s lymphoma,NHL
非霍奇金淋巴瘤:肺粘膜相关淋巴瘤;高度恶性大B细胞淋巴瘤;血管中心性淋巴瘤;其他如血管内淋巴瘤(IVL)等。
3、PPL病理特征
(1)淋巴瘤肺内病变主要是侵犯肺的间质和支气管粘膜下组织,病变呈浸润性发展,可侵犯支气管壁,但更倾向于侵犯管壁外的肺间质,因而支气管腔通常仍保持通畅或仅轻度的狭窄。
(2)支气管粘膜下淋巴瘤侵犯可形成管腔内的结节状凸起,或环绕支气管壁生长造成局限或广泛的支气管管腔变窄甚至管腔完全阻塞,并发肺的实变和不张。
(3)侵犯肺泡间隔时,先使肺间隔增厚,随着病变发展,肺泡腔逐渐变小以致完全闭塞。
侵犯胸膜时表现为胸膜的增厚、斑块或结节,并趋向分散而非聚集。
4、PPL诊断标准
1993年Cordier等的修订标准:
影像学上显示肺、支气管受累,但未见纵隔淋巴结增大;
以前从未发生过肺外淋巴瘤;
通过临床体检,全身放射性核素、CT或淋巴管造影,骨髓检查,及PET/CT等排除了肺外淋巴瘤或淋巴细胞白血病;
发病后3个月,仍未出现肺外淋巴瘤征象;
同时满足以上4点者可以诊断为原发性肺淋巴瘤;
5、PPL临床表现:本病以老年人多见,男女发病率相等,起病缓慢,病程最长达10年,平均约为4年,约有1/2~1/3患者无临床症状。
低度恶性淋巴瘤多见,占87%。
手术预后一般较好。
有临床症状者可有咳嗽、咳痰、痰中带血、发热、胸痛、胸闷等症状
无全身淋巴结或肝、脾肿大。
绝大多数PPL有病程长、发展慢、症状轻等特点。
免疫抑制是一个发病的高危因素,肺淋巴瘤在AIDS患者中的发病率>2%,是正常人群的200倍。
6、原发性肺淋巴瘤CT分型:
结节肿块型;肺炎肺泡型;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型(间质型);粟粒型;混合型
结节肿块型
病理基础:
原发性肺淋巴瘤中最常见,病灶多位于肺间质内支气管旁或胸膜下,为单发或多发结节、肿块,呈类圆形,边界清楚,密度较低,直径1-10 cm,大于1cm病灶内可见支气管气像,部分灶内可见空洞及液气平;病灶可见明显强化。
(男,72岁,体检偶然发现右下肺病变,其他无特殊主诉。
)
术中所见:肿瘤位于右肺下叶背段,与胸壁紧密相连,右上叶后段亦有部分侵及,肋间附近亦有软组织瘤体约2~3cm,一并切除。
肺周围淋巴结亦清扫。
术后病人恢复良好,痊愈出院。
病理:右下肺恶性淋巴瘤(B细胞型)
免疫组化标记:
(B2005-701):CD45(﹢), CD20﹢, CD3-,Vimentin-,SMA-,MC(-),CK(-),Syn(-)
偶可见空洞及液气平面
两肺可见散在大小不等片絮状高密度影,双侧肺野可见多发结节
状病灶,右肺下叶见较大肿块。
经纤支镜右下肺肿块活检显示支气管壁内较多小淋巴细胞弥漫浸润,呈小圆形,核卵圆形,质较均匀,核膜边缘可见小核仁,偶见核分裂像。
肺炎、肺泡型
病理基础:
表现为沿肺段或叶分布的斑片模糊渗出性病变,由于淋巴瘤倾向于侵犯肺间质,病变内常可见支气管气象。
病例:
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型
影像表现:
(1)肺门向肺野发出放射状网状阴影
(2)支气管血管束增粗、扭曲
(3)支气管周围多发结节
(4)支气管充气征(与肿瘤沿支气管黏膜下浸润生长,多不引起支气管的阻塞有关)
(5)小叶间隔增厚
(6)可呈磨玻璃样变
(小叶间隔增厚,可呈磨玻璃样变)
(肺门向肺野发出放射状网状阴影,支气管周围多发结节。
沿淋巴管分布中以支气管周围为主的表现,提示肿瘤浸润支气管周围间质)病例:
粟粒型
影像表现:
表现为多发粟粒样小结节沿支气管周周呈线样弥漫分布,直径<3mm,边界粗糙,内无支气管气象。
混合型
影像表现:
同时出现以上4型中任何两种或两种以上者。
原发性肺淋巴瘤鉴别诊断
PPL影像表现多样,无特异性,误诊率高。
常需和肺内其他常见或少见疾病鉴别,如:
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结节病;转移瘤;韦格肉芽肿;肺炎型细支气管肺泡癌;肺霉菌病;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等;最后确诊需靠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诊断。
(1)结节、肿块型淋巴瘤与中央型肺癌的鉴别
--临床表现:
肺癌患者呼吸道症状较重,病变进展较快,
淋巴瘤常有周期性发热
--中央型肺癌主要表现为肺门区不规则肿块,常伴支气管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并常伴阻塞肺炎、肺不张。
--肿块型淋巴瘤支气管通畅,病灶内见支气管气象。
(2)结节、肿块型肺淋巴瘤与周围性肺癌的鉴别
--周围型肺癌多呈分叶状,边缘分叶、毛刺是周围型肺癌的特征,肺内继发性病变、临近胸膜受侵及肺部转移。
可作为鉴别要素。
--若是孤立性肿块,支气管气象则以后者多。
--与肺炎型肺癌鉴别
鉴别要点是支气管充气征多呈“枯树枝”状
病人呼吸困难,痰中可以找到癌细胞
(3)实变型肺淋巴瘤与肺炎的鉴别
--由于肺淋巴瘤倾向于侵犯支气管外的间质结构,实变型肺淋巴瘤实变的肺内虽含空气影及空气支气管征,但病变常侵犯支气管壁致管壁增厚、狭窄,中等度强化,病灶内血管走行正常。
--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多通畅,管壁不增厚,不伴有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增大,且临床变现明显。
--短期随访,淋巴瘤病变有所进展,肺炎病变则明显吸收好转;前者血象正常,后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4)伴有空洞形成时需要与Wegener肉芽肿、真菌感染、肺结核等鉴别
Wegener肉芽肿肿块或结节可以沿支气管周围或支气管血管周围
分布。
大多数结节形状不规则;也有反映存在血管炎的边缘不清楚的小叶中心性结节影;大于2cm的结节大都有空洞,空洞壁常常较厚且不规则或表面粗糙,但偶尔可见薄壁空洞影;空洞呈边缘性强化;病灶主要分布于胸膜下。
(5)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型(间质型)淋巴瘤与结节病鉴别
--结节病除了肺间质浸润导致的支气管血管束增粗之外,还伴有肺微小结节影、小叶间隔增厚、肺间质纤维化改变和双肺门实变影。
微小结节边界清楚,形态规则或不规则的小结节影,好发于支气管血管束周围、胸膜下区域,叶间裂、小叶间裂,可呈串珠样改变,多发于上、中肺叶。
--淋巴瘤主要位于中央或肺门区,除了肺内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的结节外还伴有磨玻璃影,结节边界模糊。
(6)粟粒型肺淋巴瘤与粟粒型肺结核的鉴别
--淋巴瘤的粟粒结节主要分布在中下肺野中外带,可伴有间质性改变;
--粟粒型肺结核的病变一般分布在中上肺野,无间质性改变;--结合临床及结核菌素实验有助于鉴别;
小结
下述情况需想到原发性肺淋巴瘤:
病程长,一般长达2~5年,发展极缓慢;老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无症状或咳嗽、咳痰、胸痛者;结节、肿块或实变病灶;并伴有空气支气管征;合并肺间质性改变;无肺门及纵膈淋巴结肿大。
补充几个特点:
1、原发性肺淋巴瘤病灶内扩张的支气管常扩张至肺野远侧(而浸润性肺腺癌充气的支气管虽也呈扩张扩张状态,但常表现为突然截断);
2、平扫实质密度均匀且稍高,常稍高于同层胸壁肌肉密度(而浸润性肺腺癌密度不均匀,常出现坏死);
3、叶间裂胸膜常无明显改变(而浸润性肺腺癌常至叶间胸膜牵拉、膨隆、僵硬、小结节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