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王幸福老师讲中药用量之重要性
中药配比剂量的原则

中药配比剂量的原则
在中药配方中,剂量的配比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正确的剂量配比可以保证药效的发挥,同时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中药配比剂量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主药首选
在中药配方中,主药是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因此其剂量应适当加大。
一般来说,主药的剂量应该占整个药方的30%-50%,以确保药效的发挥。
同时,主药的选用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进行选择,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副药次之
副药是辅助主药治疗作用的药物,其剂量应该适当减少。
在中药配方中,副药的剂量应该占整个药方的20%-30%。
副药的选择应该根据主药的性质和治疗需要来决定,以增强主药的治疗效果或减轻主药的副作用。
3.佐药辅助
佐药是起辅助治疗作用的药物,其剂量应该适当减少。
在中药配方中,佐药的剂量应该占整个药方的10%-20%。
佐药的选择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主副药的性质来决定,以增强整个药方的治疗效果或减轻不良反应。
总之,在中药配比剂量时,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做到主次分明、搭配合理。
同时,应该注意药物的性质和作用特点,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如有疑虑,建议在医生的指
导下进行中药配比剂量的调整。
【王幸福:仙鹤草-收涩补气集一身的好药】

【王幸福:仙鹤草-收涩补气集一身的好药】仙鹤草味苦,性凉(我自己在实践中感到不凉反而性平柔和)入肺、脾、肝经,具有止血、凉血、强壮、消肿、止泻等作用。
大大多数医生在临床上多用于止血,尤其妇科,包括西医都是这样用。
我也不例外,在治崩漏症时大多数也要添加这味药,而且量很大,最少用100g 以上,这是常事,但是如果仅局限于这个方面,那就太委屈这味药了,大材小用。
为了不埋没“药才”,现根据我多年临床经验谈点运用仙鹤草其他方面的认识。
仙鹤草这味药,我在临床上主要发挥其两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强社,替代党参、太子参及部分人参作用;二是止泻、止咳、止带之作用,特别是腹泻方面。
我经常爱用小柴胡汤治疗免疫力低下的慢性感冒,其中的党参常用仙鹤草替代,轻则60g,重则100~ 150g,效果奇佳,一般3~ 5剂药即可治愈,比党参好使。
在用附子理中汤时,方中的党参直接就用仙鹤草代替。
治疗一些人的亚健康状态,即别无他病,整日头昏脑涨,疲乏无力时,常用老中医干祖望之方,干老戏称中医小激素。
方药: 仙鹤草150g,淫羊藿50g,仙茅10g。
我又加上五味子和大枣,既好喝又实用,一般3~5 天就可以改善症状,疗效很好,胜过西洋参片和人参,还不上火。
这几味药我还习惯当作药对使用,加在补益气虚之方中。
在止泻处方中更是方方不离,开方第一味必是仙鹤草,充分发挥其强壮和止涩作用。
2005年5月,我的一个朋友高某找到我,说他的亲戚现已病危,也有我去看一看,有没有救,给把个脉断一下,以尽人事。
患者是位女性老人,76岁,躺在床上。
家属介绍刚从医院出来,前几天因肺炎住院,高热,咳嗽,吐痰,在医院输液一周,据说用的是头孢类抗生素。
肺炎倒是好了,却患了腹泻,喝水拉水,吃饭拉饭,人都不能站和坐。
医院治疗一周,用了多种药,腹泻未能止住。
人极度消瘦,医院已无良方,嘱家属回家准备后事。
刻诊: 严重消瘦,两眼塌陷但有神。
问话时对答清楚,舌质淡白,舌苔厚腻,脉象沉细无力,一派寒湿伤阳,气阴两虚之象。
王幸福中医文集七(用药传奇)

[转载]王幸福中医文集七(用药传奇)原文地址:王幸福中医文集七(用药传奇)作者:金航中医师王幸福中医文集七(用药传奇)医灯续传(杏林薪传姊妹篇)-------古道瘦马中医实践与补遗文集作者简介王幸福(网名:古道瘦马)男1956年10月生大学文化祖籍河南,飘零豫陕,定居西安。
16岁起随祖父习医,18岁始独自行医,中途亦官亦医,晚年定心阪依中医。
一贯奉行:读万卷医书,治万计病人。
崇尚大道至简,效法仲景;鄙视装神弄鬼,故弄玄虚。
一生无可炫耀之光环,亦无可挟之技,仅治过数十以万计病者,借古文卖油翁一言自我评价,“无他,但手熟尔”。
曾写过几篇豆腐块文章,出过临床心悟文集一部《杏林薪传》。
由于《杏林薪传》一书,写的比较仓促,很多话没有说透,且有言未犹尽之遗憾,故再补写续集以弥之,风格依旧,实话实说,希望大家喜欢。
此书已完成大部分,估计明年能出版。
目录1、――――用药谚语选录2-------水蛭善治男性萎3-------- 天丁刺破乳腺病4-------- 缓急止痛觅芍药5--------用药传奇1. 堪当重任之半夏6--------2.起死回生说仙鹤7---------3.神奇之药话竹沥8-------4. 敛阴收汗山茱萸9-------7. 化痰妙药属薏仁10---------10. 尿床重用益智仁11―――11.补虚定喘非蛤蚧12——19:制酸莫忘败酱草13-------21. 止疼妙药有麻黄14―――22.红藤专治少腹疾15-------23:强心通阳靠桂枝16-------25. 擅治重症金银花17---------26. 灵性牛角治轰热18----------27. 通阳逐寒倚细辛19―――28: 想睡就用夜交藤20--------------29. 安神妙药酸枣仁21-------30. 解毒莫忘生甘草22-------31. 温胃止呕有生姜23-------32. 平定情绪枣建功24--------33. 肺癌专药五朵云25--------35.清热燥湿胡黄连26-----36.通阳运输黄芪功27-----37. 消炎定痛蒲公英28-----38. 杀积消胀臭阿魏29-------39. 通络解毒忍冬藤30―――11吴茱萸外敷巧治高血压31―――中药毒性32―――毒性药品别名知多少33、―――几种有毒中药材的炮制用药谚语选录用药谚语,有出于医者,有出于民间,是对惯用药物功效的高度概括,生动、活泼,易为人们所记忆。
王幸福的经验对当归补血汤的应用

王幸福的经验对当归补血汤的应用名医谈用方体会和诀窍------对当归补血汤的应用按:看病治疗最后都要归结到方药上,理法分析的再正确,方选的不对,药用的不准,最后病人的治疗效果一定是不理想的。
所以对方药的研究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由于学生大都是从方剂教材上学来的方子,其讲得都是一般性内容,很少有深刻的认识,同时又无师传授,所以要掌握好,掌握准方药的内涵和方征是有一定的团难。
好在现代媒体的发达,我们可以大范围的搜集到名医的用方经验,为此,我愿为青年学子做这个工作,根据自已的临床经验,选录一部分名医谈运用方子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当归补血汤的应用--------王正宇王先生曾长期担任中药方剂学教学工作。
由于他知识广博,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所以,对方义的分析十分精确,在临床实践中,又能灵活运用,从而使许多传统的方药临床上的作用得到发挥,比如王先生在研究和应用当归补血汤方面就有突出的创见。
当归补血汤初见于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伤寒胃气论》中。
原方组成是:黄芪30克当归(酒洗)6克。
李氏用此方主要治疗内伤不足,阳气外越而发热之证。
王先生参考了大量前人使用此方的经验,对此方的组合作了精确的分析。
他在《漫谈当归补血汤》一文中说:“方中黄芪一两,当归二钱,其分量的比例是5:1,很明显是黄芪居主要地位,而当归为辅助之品,但何以不名黄芪补血汤而反名之为当归补血汤呢?因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宅’,气虚则血气无所摄,血虚则气无所依,两者是相互依存的。
若由于劳倦内伤,营血亏损或外伤失血等因,使气血失去了相互依存的相互关系,以致阴不维阳,血虚气无所依,阳气浮越于外,遂见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血虚阳浮的假热证。
详细分析脉证病机,此证已不是单纯的血虚证其主要矛盾在因血虚导致阳浮。
……故应抓住主要矛盾,将补气固表作为重点,使气固表充,阳气不再浮越,则一系列假热症象自除,且脾肺元气固充,生血之源得资,则血亦随之而生。
中药散结经方

乳癖是发生在乳房部的慢性非化脓性肿块,临床以乳房胀痛和乳房内出现肿块为主要表现。
不同年龄的妇女皆可发生。
相当于现代医学所称之的乳房囊性增生病和乳房纤维腺瘤等病。
一、消核汤【组成】炙僵蚕12克,蜂房9克,当归9克,赤芍9克,香附9克,橘核9克,陈皮6克,甘草3克。
【功效】疏肝解郁,和血消坚,调和冲任。
【主治】乳腺小叶增生症。
一般服5-10剂可以获效,如未全消者可续服之。
【用法】日1剂,煎2次分服。
【来源】名老中医南通市中医院朱良春主任医师(朱良春·虫类药的应用·第1版.江苏:江苏科技出版社,1988)。
二、乳块消【组成】丹参、橘叶各15克,王不留行、川楝子、土鳖虫、皂刺各10克。
【功效】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主治】乳腺增生病。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或浓缩制成糖衣片47片,每日服12片,分2次服。
3个月为1疗程,服1疗程效不显著者,每日剂量可增至24片。
【来源】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杜怀堂副主任医师(东直门医院编.学术论文汇编第一集.1983)。
三、乳癖内消丸【组成】醋煅牡蛎15克,蒲公英9克,橘核叶各9克,大小茴香各24克。
【功效】疏肝散结。
【主治】乳房结块,皮色不变,或大或小,按之稍痛,推之可动者。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日2次,每次3~5克,陈酒送服。
【注意】孕妇忌服,本品宜长期服用。
【来源】上海中医学院张赞臣教授(上海中医研究所.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
四、乳癖汤【组成】淫羊藿9克,甜苁蓉9克,玄参9克,白芍9克,橘核叶各9克,广郁金10克,陈香橼20克,当归12克。
【功效】疏肝和营,壮阳软坚。
【主治】乳腺小叶增生症。
【用法】每日1剂,煎2次分服。
【来源】上海中医研究所夏少农教授(夏少农.中医外科心得·第一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
五、逍遥蒌贝散【组成】当归10克,白芍15克,柴胡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瓜蒌15克,贝母10克,半夏9克,南星9克,生牡蛎15克,山慈菇12克。
王幸福老师的神效验方:失眠立效饮

王幸福老师的神效验方:失眠立效饮神效验方(3)失眠立效饮主方:地黄180〜500g肉桂5〜10g主治:顽固性失眠。
使用方法:取地黄180〜500g,加适量的凉水煎煮,煎药时,不用泡,直接煮就是了。
先把地黄放到沙锅里,加水,以水漫过药物两横指(一般的是一横指,因为这里只有一味药,故而,可以加水多点)为度,放在火上煎煮,火力不要太大,中等就成;等水烧开后10 分钟的时候,给锅里放肉桂5〜10g,再煎煮10分钟,关火,沏药;再加适量的凉水,煎煮至水开后10 分钟,把药液沏出,和第一次煎煮的药液混合。
晚上临睡前半小时顿服,也就是一次把两次煎煮的药液喝完。
注意事项:①失眠病人,如果舌质发红的,处方中的地黄需用生地黄;如果舌质不发红的,则需用熟地黄。
②失眠轻的病人,处方用量为地黄180g,肉桂5g;失眠特别重的病人,处方用量为地黄500g, 肉桂10。
③胃不和而夜不安,有人煎煮时加的水太多,以致煎煮之后的药液太多,一次性喝完,胃有点胀,这时不但不能治失眠,反而有可能会导致失眠加重,所以,煎煮时需加水量要少,或是煎煮之后把沏出的药液再在药锅里熬一会儿,蒸发一下水分。
④用药之后大便质稀,颜色发黑,这是正常的用药反应,停药之后大便即可恢复正常。
此方是我从姬领会中医师那里学习的,据姬医师说他是从《陕西中医函授》1992 年第2 期第4 页上看到的一个病例中借鉴来的。
该文谈到:一中医治疗刘某失眠,月余目不交睫,疲惫烦躁欲死,百治罔效,投以熟地黄500g,肉桂6g,服后酣睡如雷,而病如失。
后运用临床收到好的效果,并举例示之。
有一病人,是3 天前看病后复诊的,女性,63 岁,因为严重失眠才来看的。
失眠近1 年,白天不困,晚上不睡,心烦得不成。
听了别人推荐,来到我的门诊,我看了舌头,稍红,苔薄白,脉数稍虚。
询问之后,病人还有严重的膝关节炎,变天就疼得厉害。
我说,先给你治疗失眠吧,关节疼痛,你可以用白酒泡辣椒外用试试。
于是,处方:生地黄180g,白芍30g,肉桂10g (后下),3齐叽嘱咐每天晚上熬药,连续熬两次,合在一起,临睡前一次服完,这就是中医上说的“顿服” 。
王幸福:“泌尿系感染”急用此方,三付药见大效!

王幸福:“泌尿系感染”急用此方,三付药见大效!简介:王幸福,大学文化,中医世家,祖籍河南,飘零豫陕,落叶西安。
16岁起随祖父习医,诵读岐黄,18岁从西安知青下乡,悬壶农村,独自行医,中途泛览诸子百家,研治各种病症,亦医亦官,晚年摒弃其他爱好,专心治学于中医。
具有40多年临床经验,注重临床疗效,崇尚大道至简,效法仲景,鄙视装神弄鬼,故弄玄虚。
一生无可炫耀之光环,但怀一颗治病救人之心,治过数十万例病者,深受患者信任和赞扬,借古文卖油翁一言自我评价:“无他,但手熟尓”。
出版临床心悟文集五部《杏林薪传》《医灯续传》《杏林求真》《用药创奇》《临证创奇》,多次印刷,销售一空,为广大中医同道喜爱,粉丝数十万,是一名临床中医,擅长治疗各种疑难重症。
接上文:王幸福:治疗牛皮癣的一味要药(上)王幸福:治疗牛皮癣的一味要药(下)一、主方川牛膝30g,黄柏10g,苍术10g,生薏苡仁30g,炒杜仲15g,炒川续断15g,乳香3g,当归10g,苦参10g,浙贝母10g。
主治:泌尿系感染二、临床验案泌尿系感染患者:宋某某,女,42岁。
刻诊:患泌尿系感染一周,尿急,尿频,尿热,尿涩,尿疼,兼腰痛。
脉象细数,舌淡苔略黄。
饮食基本正常,大便不干。
抗生素输液一周,疗效不明显,症状略有减轻,病人有点急,找中医治疗,要求快一些。
我说没问题,三天即可见大效。
处方:泌尿系感染速效方加减。
川牛膝30g,黄柏10g,苍术10g,生薏苡仁30g,炒杜仲15g,炒川续断15g,乳香3g,当归10g,苦参10g,浙贝母10g,白头翁30g,石韦60g。
3剂,水煎服,日三次。
第四天复诊,诸症基本消失,病人直赞中医就是好。
后以知柏地黄丸和复方石韦散中成药善后,一周后痊愈。
三、小结本方临床用于治疗急、慢性尿路感染,疗效显著,比八正散疗效好。
该方中的牛膝为一主药,不可等闲视之,仅理解为引经报使药。
《本草纲目》和《张氏医通》中皆言牛膝为淋证之要药。
《诸病源候论》云:“诸淋皆肾虚而膀胱热也。
中药剂量与药物疗效的关系

中药剂量与药物疗效的关系中药剂量与药物疗效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中医药领域的重视和研究。
药物剂量是中药治疗中的关键因素之一,它直接决定了药物在人体内的分布、代谢和疗效。
正确的剂量能够确保中药的治疗效果,而不当的剂量则可能导致治疗失败或不良反应。
了解中药剂量与药物疗效之间的关系对于中药的正确应用至关重要。
不同的中药可能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和药代动力学特性,因此其剂量也会有所不同。
一、中药剂量的重要性中药剂量是中药治疗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
它指的是在中药治疗中患者所服用的药物数量和频率,通常以克、毫升或克分为单位。
正确的剂量对于确保中药的疗效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着药物在人体内的分布、代谢和疗效。
中药剂量直接关系到药物的疗效。
适量的中药在人体内能够发挥治疗效果,而不同的中药剂量会导致不同的药效。
以下是一些与剂量相关的药效关系的重要方面:-剂量过高的影响:过高的中药剂量可能导致不良反应或中毒。
某些中药具有毒性成分,如果剂量过高,就会增加患者的风险。
因此,医师需要仔细权衡治疗效果与潜在风险。
-剂量过低的影响:剂量过低则可能无法达到治疗效果,特别是对于慢性病或需要较长时间治疗的疾病。
在这种情况下,药物可能需要长期服用,但需要保持适当的剂量以维持疗效。
-个体差异:不同的患者可能对同一种中药剂量表现出不同的反应。
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都可能影响患者对中药的代谢和反应,因此需要个体化的剂量调整。
-疾病特性:不同类型的疾病可能需要不同的中药剂量。
一些疾病可能对中药更为敏感,需要较低的剂量,而另一些疾病可能需要更高的剂量才能取得疗效。
-药物组合:在中医药治疗中,常常会使用多种中药组合。
不同中药之间的剂量搭配也需要谨慎考虑,以确保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和疗效。
总之,中药剂量与药效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密切的关系。
医师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情况,根据疾病特点和个体差异来确定适当的剂量,以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
在中药治疗中,科学、个性化的用药是关键,这需要医师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老中医王幸福老师讲中药用量之重要性
1、生地黄能镇静安神治失眠,用量宜大效果显著,若兼有脾胃虚弱者,需易熟地黄或配伍肉桂、干姜等。
药理研究表明,怀地黄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其作用部位可能在大脑皮层,地黄有类激素样作用,而无激素样副作用。
大剂量生地还可治疗热痹和虚痹,其配伍川乌治疗痹证能相辅相成。
2、半夏治失眠远胜于酸枣仁、夜交藤、合欢花等,诀窍是必须重用,而且晚服。
临证要用生半夏或清半夏,法半夏药力太弱。
其实半夏的毒性在于其皮下的一层黏液,所以《伤寒论》用半夏皆“洗”,意思就是把黏液洗去而生用。
半夏用量不同,功效有异,小量具有和胃之功,中量能降逆止呕、化痰畅中,量大则能安神疗不寐,大量能镇痛,治疗无名肿块或癌症等。
3、夜交藤安神的用量要大,量大效果才好,否则难以取得良好疗效,尤适用于血虚所致失眠,其擅补心肝之血而交合阴阳,还能舒经活络,治疗头痛、头晕、身体疼痛、疲劳综合征、纤维肌痛综合征、皮肤瘙痒等。
4、药理实验表明,炒酸枣仁的镇静作用优于生酸枣仁,《金匮要略》中酸枣仁汤注明酸枣仁要“先煎”,值得注意。
另外,酸枣仁和延胡索在安神方面有协同作用,该药其配伍合欢皮、夜交藤,名为“安神三药”。
5、川芎治疗头痛的关键在于大剂量,用到量大疗效立竿见影。
偏头痛多属实证,但有寒热之辨,代表方为陈士铎之散偏汤,此方川芎用量大,应守此用量才能取得良效。
应注意的是,服用散偏汤易发生瞑眩反应,医者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