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介词、连词2
古代汉语语法介词、连词等词类

A并列关系
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 “美而艳。” (左传· 桓公元年) 公子鲍美而艳,襄夫人欲通之,而不可。 (左传· 文公十六年)
B顺承关系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战国策· 赵策四)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学而)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山 海经· 北山经)
(一)表示一般让步
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战国策· 赵策四) 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 虽小,可以喻大也。 (史记· 李将军列传) 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
(二)表示假设让步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荀 子· 劝学)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列子· 汤问) 相当于现代汉语“即使”。
1.3.2以
介词“以”的来源 介词“以”的语法功能 连词“以”的语法功能
1.3.2.1介词“以”的来源
甲骨文作“ ” 象耕作的农具(耒耜)。 《玉篇· 人部》:“以,用也。”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九章· 涉江)
1.3.2.2介词“以”的语法功能
(一)引进工具、方式 (二)表示资格、身份 (三)表示处置 (四)表示原因 (五)表示时间
(三)表示处置
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孟子· 万章上)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孟子· 滕文公上)
(四)表示原因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 以有先生也。(战国策· 魏策四)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 陈涉世 家)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时间
(一)引进处所
王于八月入于商。(续二、一四、一) 伯夷叔齐饿于首阳山下。(论语· 季氏) 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是谁之过与? (论语· 季氏)
古代汉语连词与介词

◎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汉书•礼乐 志)
◎晓之<以理>,诲之<以教>。
4)当介词“以”的宾语是上文中已出现过的 事物,这个宾语常常省略。如: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未尝君之羹。 请以()遗之。(左传)
◎将以()衅钟。(孟子)
◎左右皆笑之,以()告。
(参何乐士:《〈左传〉的介词“于”和“於”》 (《〈左传〉虚词研究》78-111页,商务印书 馆,1986年第1版。)
◎到了汉代,“於”字基本上取代了“于”。
◎现代汉语中“於”字又简化成“于”(【注意】 作姓氏、地名及“於戏、於菟”等读wū的词的 不简化)。
(2)“于(於)”字的用法主要有四种。
1)介绍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可译为“在、 从、到”等。如:
◎秦地半天下,主明以严,将智以武。(史记·张 仪列传)
———以上“以”均可替换为“而”。
(2)连接动词和动词。表示两项动作行为 的连续性和时间上的紧相承接或表示后一 项动
◎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 (左传)
◎秋,楚人伐宋以救郑。 (左传)
4.与
【“与”原是动词,读yù,介词读yǔ】
介词“与”主要有两种用法。
1)引出主动者发出动作时所涉及的对方,说 明动作是与谁(什么)共同完成的。可译为 “跟”、“和”、“同”等。如:
◎孔子下,欲[与之]言。(论语)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孟子)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论语)
2)和“予”通,相当于 “给”。如:
益之。 (论语)
◎[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
2)引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译为
古汉语通论-连词介词

▪ (25)永州之野产异蛇,黒质而 白章,触草木尽死。(柳宗元 《捕蛇者说》)
▪ (26)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 美须髯。(《史记·高祖本纪》)
▪ ——隆准:高鼻子。颜师古注: “在颐曰须,在颊曰髯。”
练习:说明下列句中连词“而”的用 法。
▪ (1)辛垣衍曰:“先生独未见夫仆乎? 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 畏之也。”(《战国策·赵策三》)
▪ (4)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左传·宣公二年》)
▪ (5)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战 国策·赵策四》)
▪ ——趋:小步快走,是古代下见上、 臣见君的走路姿态。自谢:自己谢罪。
▪ (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 “而”表顺接时还可表示在事理上前后 相因,可译为“因而”、“以至”等, 也可不译。例如:
▪ (17)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庄 子·德充符》)
▪ ——倚在树木旁边吟咏,伏在枯朽的斜 柱上睡觉。《史记集解》:“斜柱曰 梧。” 槁梧:枯槁之斜柱也。李善《文 选》注:“瞑,古‘眠’字。”
▪ (18)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庄子·大宗师》)
▪ (19)启呱呱而泣。(《尚书·益稷》)
▪ (20)子路率尔而对。(《论语·先进》)
第五单元 古汉语通论
第十三节 连词,介词
一、连词
▪ 1.什么是连词 ▪ 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词,
表示它们之间各种关系的虚词。连词 只有语法作用,不作任何句子成分, 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 2.连词分类 ▪ ①并列连词 ▪ ③选择连词 ▪ ⑤目的连词 ▪ ⑦转折连词 ▪ ⑨让步连词
②递进连词 ④承接连词 ⑥因果连词 ⑧假设连词
▪ (2)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论语·述而》)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

等。这些连词,有的只连接词和词组(如:与、及),有的
既可以连接词、词组,又可以连接句子(如:则、而),
有的只能连接句子(如:虽、故)。
2.与
主要用来连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
组成联合结构,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
的连词“和”、“跟”等。例如:
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孟子·离娄上) 蜩与学鸠笑之。(庄子·逍遥遊)
连词
连词的概念 与 而 以 则、然则 虽、虽然 然、然而 之
1.连词的概念
连词是语言中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可以连接词、词组
或句子,表示并列、承接、选择、进层、转折、假设、因
果等关系。
古代汉语中连词较多,常用的有:与、及、而、则、
以、且、况、抑、虽、然、故、苟、倘、使、第令、之等
1)连词“与”前后成分是并列关系,一般 可以调换位置,意思是基本不变,介词“与” 跟后面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宾语不能和前面 的成分调换位置,否则意思大变,如“汉王与 义帝发丧”变换为“义帝与汉王发丧”,则完 全不能成立。
2)介词“与”后面的成分可以是代词 “之”,如“与之同命”,连词“与”不连接 代词“之”。
郑县人卜妻子之市,买鳖以归。(韩非 子·外储说左上)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史记•刺客列传)
4)并列关系 “以”字前后成分分不出先后,“以”相
当于连词“而”。例如:
其为人也,善射以好思。(荀子·解蔽) 主明以严,将智以勇。(史记·张仪列传)
富以苟,不如贫以誉。生以辱,不如死以 荣。(大戴礼记•曾子制言)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孟子•梁惠王上)
如果有两个以上的并列成分,一般要在两个 成分之间连续用连词“与”连接。例如:
《古代汉语》(下)考前辅导资料介词和连词

《古代汉语》(下)考前辅导资料介词和连词一、介词介词是一种把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引介给作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用于表示谓语发生的时间、处所、原因、目的、工具、条件、对象等的虚词。
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具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些语法特点:第一,古代汉语介词的宾语同现代汉语一样,通常放在介词的后边,但是少数介词(主要是“以”)的宾语因为表达的需要而放在介词的前边。
第二,现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是不能省略的,古代汉语中“以、为、与、从”等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於”字宾语不能)。
第三,在语法功能上,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与现代汉语相同,但“於”字介宾结构除了表示对于、关于的意义用作状语外,其余(如表处所、时间)则多作补语;而“以”字介宾结构中表工具、方式的既可做状语,也可作补语。
这些方面,现代汉语一般用状语来表达。
1、于(於、乎)介词“于”或“於”的用法主要有四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动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
译作“在”、“从”、“到”,或“在……中”、“在……方面”等。
(2)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
译作“向”、“跟”、“给”、“对”、“对于”等。
(3)引进比较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用在形容词或少数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后面作补语,译作“比”。
(4)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的补语,译作“被”。
介词“于”和代词“是”构成介宾关系的凝固词组,在句中作状语,意思是“从此”、“在这里”、“在这个时候”或“在这种情况下”。
“乎”字上古音与“于”相近,用作介词,其作用与“于”或“於”基本相同,可以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对象等。
2、以介词“以”的用法主要有六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可译为“用”、“拿”。
(2)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这是一种行为方式。
可译为“率领”。
这种“以”字结构只作状语。
14古汉语通论13

14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一)连词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且”“而”“以”“则”“於”“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等等。
例如: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论语•季氏)生庄公及共叔段。
(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左传隐公元年)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於硎。
(庄子•养生主)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孟子•滕文公上)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於是冯谖不复歌(注:“於是”用在句首,本来是“在这时候”的意思,例如《左传成公三年》:“於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由於用於句首,所以发展为只音的连词,略等於现代的“於是”。
《左传襄公三年》:“祁奚请老。
晋侯问嗣焉,称解狐--其雠也。
将立之而卒。
又问焉。
对曰:’午也可。
’於是羊舌职死矣。
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也可。
’於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
”前一个“於是”当“在这时候”讲,后一个“於是”是连词。
这是要依据上下文,细玩文意,来加以区别的。
)。
(战国策•齐策)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季氏)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
(荀子•劝学)(“是故”,本义是“这个缘故”,可以看作双音词,等於单说“故”。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左传僖公三十年)(“然”,然而,但是。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隐公元年)(“况”,何况。
)技经肯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庄子•养生主)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
(孟子•公孙丑上)(“虽”,虽然,即使。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左传僖公三十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
(孟子•梁惠王上)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墨子•非攻上)古代汉语的连词很多,现在只提出“而”“以”“则”三个连词来加以讨论,并附带说明古书上常见的“然而”“虽然”“然则”的用法。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一班重点:“以,之,于,而”词性,用法一、连词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连词可以表示并列、承接、转折、因果、选择、假设、比较、让步、联合、偏正等关系。
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且”“而”“以”“则”“於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等等。
现在只提出“与”“而”“以”等几个连词来加以讨论,并附带说明古书上常见的“然而”“虽然”“然则”的用法。
(一)与连词“与”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
动词的“与”有“参与”、“给予”、“结交”等意思。
作为连词,“与”字一般是连接并列的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
比如:蜩与学鸠笑之。
(庄子·逍遥游)“与”、“与其”还常和“不如”、“不若”、“岂若”、“宁”等配合,构成选择复句。
如:与吾得革车千乘,不如闻行人烛过之一言也。
(韩非子·难二)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尚书·大禹谟》)(与其误杀无罪的人,宁可放过不遵守常法的人)“与”字同“和”字一样分属于连词和介词两类,有时比较难以区别。
以下三种办法可供参考:1、介词“与”的前后两项有主次之分,而连词“与”的前后两项是并列关系。
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左传·曹刿论战)蜩(蝉也)与学鸠笑之。
(庄子·逍遥游)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
(赤壁之战)例1中“公”是主语,“与之”是介宾结构作状语,“与”是介词。
例2中的“蜩”与“学鸠”是并列关系,“与”是连词。
例3前一“与”为连词,后一“与”为介词2、介词“与”前可加副词,连词“与”前不能加副词。
如:王稽遂与范雎入咸阳。
(史记·范雎列传)“与”前有副词“遂”,这个“与”是介词。
3、介词“与”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一般可用“之”补出),连词“与”后面的那个词语是不能省略的。
因此,凡是“与”字后面缺乏同“与”字前面的名词或代词相并列的成分时,都是介词。
如: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古汉语通论连词介词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一)连词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且”“而”“以”“则”“於”“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等等。
例如: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论语·季氏)生庄公及共叔段。
(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左传隐公元年)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於硎。
(庄子·养生主)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孟子·滕文公上)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於是冯谖不复歌(注:“於是”用在句首,本来是“在这时候”的意思,例如《左传成公三年》:“於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由於用於句首,所以发展为只音的连词,略等於现代的“於是”。
《左传襄公三年》:“祁奚请老。
晋侯问嗣焉,称解狐--其雠也。
将立之而卒。
又问焉。
对曰:‘午也可。
’於是羊舌职死矣。
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也可。
’於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
”前一个“於是”当“在这时候”讲,后一个“於是”是连词。
这是要依据上下文,细玩文意,来加以区别的。
)。
(战国策·齐策)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季氏)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
(荀子·劝学)(“是故”,本义是“这个缘故”,可以看作双音词,等於单说“故”。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左传僖公三十年)(“然”,然而,但是。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隐公元年)(“况”,何况。
)技经肯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庄子·养生主)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
(孟子·公孙丑上)(“虽”,虽然,即使。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左传僖公三十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
(孟子·梁惠王上)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墨子·非攻上)古代汉语的连词很多,现在只提出“而”“以”“则”三个连词来加以讨论,并附带说明古书上常见的“然而”“虽然”“然则”的用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晋灵公不君》 11、公子则往,群臣之子敢不负羁绁以从。
《左传·定公八年》
12、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韩非
子·定法》
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同上)
1、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 军无不人人惴恐。《史记·项羽本纪》
2、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
娄下》
3、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夕以入, 则朝以死。唯君裁之。《左传·僖公十年》
4、陈胜起山东,使者以闻。《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富而兵强。《冯谖客孟尝君》 12、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
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13、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
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史记·留侯世家》
14、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
子·梁惠王上》
1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 于水。《劝学》
16、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
公三十一年》
2、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
论》
3、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左
传·僖公十五年》
4、十一月,沛公引兵之薛。《汉书·高帝纪》 5、之子于归。《周南·桃夭》 6、羔羊之皮。《召南·羔羊》 7、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庄子·逍遥游》
3、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寡人之于国也》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劝学》 5、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 6、宜围棋,子声丁丁然。《黄冈竹楼记》 7、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 8、若火之使然,泉之始达。《孟子·公孙丑上》 9、吴广以为然。《史记·陈涉世家》
3、介绍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连词“为”
用于假设复句中,可译为“如果”。
动词“为”
含义广泛,它像一般动词一样,可以用作谓语, 并带宾语。
语气词“为”
常跟疑问代词相呼应,表示疑问语气。
而
连词“而”
1、用于联合结构中,具有联合关系的两项地 位平等,不分主次。连接做谓语的两个动词、 形容词或词组起关联作用。
❖ 解释下面句中“于是”的意思。
1、于是羊舌职死矣。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
曰:“赤也可。”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
之。
《左
传·襄公三年》
2、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战国策·齐策四》
3、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嚇!”
《庄子·惠子相梁》
4、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 罃。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于(於、乎)
➢ 于与於
在古代文献中是两个字,后“於”简化为 “于”;
二者的用法大致相同,上古音不同; 于、於古今字; 分工不同。(所介的是地名,一般用“于”。在被动句或
描写句里一般用“於”。)
1、遂寘姜氏于城颖。《郑伯克段于鄢》 2、癸酉,师陈于鞌。《齐晋鞌之战》 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季氏将伐颛臾》 4、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齐桓晋文之事》 5、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李愬雪夜
人傅诸?使楚人傅诸?《孟子·滕文公下》
4、冬,晋荐饥,使乞籴于秦,秦伯谓子桑: “与诸乎?”《左传·僖公十三年》
5、小臣有晨梦负公以登天,及日中,负晋侯 出诸厕,遂以为殉。《左传·成公十年》
6、军中诸将,各有彼此。《赤壁之战》 7、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史,
杀之以应陈涉。《史记·陈涉世家》
1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14、唯赤则非邦也与?《论语·先进》
则
连词“则”
1、并列关系 2、顺承关系 3、转折关系 4、条件关系 5、假设关系 6、表示说明或者判断
然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 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退秦师》
2、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 之?——然子病矣!《齐晋鞌之战》
《左传·成公三年》
1、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史记·项羽本纪》
2、魏其武安由此以侯家居。《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3、武安侯虽不任职,以王太后故,亲幸。(同上) 4、故以十二月晦,论弃市渭城。(同上) 5、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史记·魏
公子列传》 6、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
然
➢ “然”作连词,连接句或段,表示转折,可译为“但 是”、“可是”、“然而”等;
➢ “然”作代词,用作指示代词,常指代上文所说的 情况,一般充当谓语;
➢ “然”作词尾,放在形容词后。 ➢ “然”作助词,表比拟,相当于“像… …一样”、
“像… …似的”。
练习
1、夜半于无人之时而与舟人斗。《庄子·徐无鬼》 2、臣不敢载之于书。《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3、诸公莫敢复明言于上。《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4、秦王之国危于累卵。《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5、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墨子·公输》
《天论》
17、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齐晋鞌之战》 18、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
上》
19、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 人矣。《答李翊书》
介词“于”
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时间。 2、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 3、介绍比较的对象。 4、介绍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 于与乎
1、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2、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3、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4、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教战守策》 5、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从而后》
6、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寡人之于国
也》
7、实欲言十则言百,百则言千矣。《论衡·儒增》 8、布帛长短同,则价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
介词“于”在古籍中又写作“乎”。 浴乎沂,风乎舞雩。《论语·先进》 “乎”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代替“于”。 1、被动句通常不用“乎”字 2、“对于”的意义不用“乎”字 只用“乎”不用“于”(“恶乎”的意义是“于何”
时)
诸
1、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郑伯
克段于鄢》
2、不识有诸?《齐桓晋文之事》 3、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
6、赏必加于有功,而刑必断于有罪。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7、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8、吾于天下贤士,可谓亡负矣。《汉书·高帝纪》
❖ 下列句中的介宾词组位置不同的是() A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论语·述而》 B 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孟子·滕文公上》 C 嫂溺则援之以手乎?《孟子·离娄上》 D 燕于姬姓独后亡。《史记·燕世家》
1、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史记·项羽本纪》 2、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孟子·万章下》 3、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
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仇也,非能为吴。”
《史记·刺客列传》
4、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 如姬。《史记·魏公子列传》
1、寡君其罪之恐,敢与知鲁国之难?《左传·昭
介词“诸”
1、“之于”的合音词; 2、“之乎”的合音词; 3、用作“之”或“于”; 4、用作定语,表示多而不定之数,可译为
“众”、“各”等。
为
介词“为”
1、介绍动作行为所关联的对象,表示动作行 为为谁(什么事物)而发,可译为“给” 、 “替” 、“向” 、“对”。
2、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译为 “因为”、“为了”。
入蔡州》
6、自我不见,于今三年。《豳风·东山》 7、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柳子厚墓志铭》 8、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捕
蛇者说》
9、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 哭,则不歌。《论语·述而》
10、亟请于武公,公弗许。《郑伯克段于鄢》 11、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
2、用于偏正结构中,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前 后语意是一种相承关系。
3、用于主谓结构中,连接主语和谓语,有突 出谓语的作用,句中往往含有转折或假设的 意味。
代词“而”
表示第二人称,多作定语,有时也用作主语。 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自
荐》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左传·定公十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