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戒》资料
(完整版)受戒-汪曾祺

•2020/2/29
《受戒》写作特色
写法上:大量的风俗描写。 结构上:追求散文化结构。 语言上:简洁干净, 文白相间。
·大量的风俗描写
大量的风俗描写是小说的一个主
要特征。
《受戒》中描写
、
、
,以及对环境
中的
的描写,是人物生活
的环境与背景,是主要人物性格与故
事情节的补充。
善因寺的描写:
好大一座庙!庙门的门坎比小英子的肐膝都 高。迎门矗着两块大牌,一边一块,一块写着斗 大两个大字:“放戒”,一块是:“禁止喧哗”。 这庙里果然是气象庄严,到了这里谁也不敢大声
咳嗽象。 征着小英子身上大无畏的精神和
——作家阿城
泛读课文
故事梗概 小说三要素 明暗两线 字音 典故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简明扼要的概括小说的内容: • 提示:十七岁的明海在荸荠庵出家已经4 年了。这里的和尚公然吃肉、杀生、打牌、 养女人、放债、收租,这个庵里无所谓清 规。十七岁的明海到这里出家已经四年了, 与相邻而居的小英子彼此产生了好感,就 在明海正式出家受戒回来的路上,两个年 轻人袒露了心扉,接受了彼此的爱情。概 括来说就是明海出家做和尚和小英子相爱 的故事。
几个月,因为庵里凉快。庵里有六个人,其中之一,就是这 位和尚的家眷。
他们吃肉不瞒人。”。
吃肉
他们吃肉不瞒人。年下也杀猪。杀猪就在大殿上。 一切都和在家人一样,开水、木桶、尖刀。捆猪的时 候,猪也是没命地叫。跟在家人不同的,是多一道仪
式老, 师要叔给念这即,个将神庵升情天很里的庄无猪重念:所一“谓道…“…清往一规生切,咒胎”生连,、这并卵且生两总、个是息 字生也,来没从人虚空提来起,还。归虚空去往生再世,皆当欢喜。
汪曾祺《受戒》最后深意

汪曾祺《受戒》最后深意《受戒》是汪曾祺创作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北京文学》1980年第10期。
作品描写了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蕴含着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
汪曾祺《受戒》的最后深意是什么?《受戒》汪曾祺最后深意汪曾祺,江苏高邮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京派小说的传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的一个纯粹文人”。
《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是一篇极美的小说。
刚看到小说题目《受戒》时,第一反应是,这应该写的是个规规矩矩接受戒律的俗家弟子的故事,然而,读后大吃一惊。
小说写的是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叫小英子的小姑娘的清清爽爽,懵懵懂懂的爱情,文中没什么特殊的故事情节,只是诗意的平铺直叙了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
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子西走英子的初恋被作者描绘得如诗如画,醉人心田。
初读这小说,里面的故事情节令我大吃一惊,里面和尚们做的那些事让我难以接受:二师傅仁海娶了妻子,还公然带到寺庙居住、三师傅因为有飞铙的绝技,相好的既然还不止一个、就连最资深的老方丈也在寺庙里藏了一个19岁小老婆、在寺庙里还可以喝酒、杀生,做法事赚钱、小和尚明海也和小英子有恋情……所有这一切佛家所禁忌的条例,他们都一条不漏的全犯了,这是对佛家的蔑视侮辱。
但在最后读完整篇小说后,我改变了这种看法,明白了作者的真正意图。
了这种看法,明白了作者的真正意图。
汪曾祺曾说:《受戒》我写的是人性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
这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小英子和明海的恋情不是yin乱,不是犯戒,寺庙里的所有他的前辈和尚师傅都在做这样的事,他们两恋情的诞生也就水到渠成,合乎情理了。
17岁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年龄,也正是一个人对于人生、爱情有了懵懂向往的年龄,难怪明海在看到小英子的小脚印后,便会心乱。
但他的天生的羞涩却使他不敢表白,这份朦胧的爱只好在心里孕育成熟,他的心还是纯洁美好的。
汪曾祺的受戒简介

汪曾祺的受戒简介 导读:王曾祺的生平王曾祺,1920 年出生于江苏高邮一个旧式地主家庭。
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博学多才,尤其喜爱文学 。
一.1979 年重返文坛后,作品源源不断,小说 、散文 、评论均好评如潮,掀起了一股“汪曾祺 热”,1979 年病逝于北京。
《受戒》发表于《北京文学》1980 年第 10 期, 获 1980 年《北京文学》奖。
二.小说通过描写《受戒》想要表现的却是“不受戒汪曾祺的《受戒》。
一.王曾祺的生平 王曾祺,1920 年出生于江苏高邮一个旧式地主家庭。
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 教育,博学多才,尤其喜爱文学。
1979 年重返文坛后,作品源源不断,小说、 散文、评论均好评如潮,掀起了一股“汪曾祺热”,1979 年病逝于北京。
《受戒》发表于《北京文学》1980 年第 10 期,获 1980 年《北京文学》奖。
二.小说通过描写《受戒》想要表现的却是“不受戒”的人生理想。
《受戒》描写的主要环境是菩提庵,小说一开头,即交待了充满儿童情趣的 “荸荠庵”名称的来历。
“荸荠”这个世俗、卑微、充满泥土气息和温馨回忆情 调的意象,将佛教圣地的神秘、禁忌、阴冷冲洗了大半。
明海当和尚,没有一丝 宗教原因,而纯粹是寻一条生路。
因此,在作者笔下,荸荠庵是一个与世俗世间 无本质差异的地方。
这里的领袖不叫方丈或主持,二叫“当家的”。
当家的大师 父仁山的 主要任务是料理三种财务:经账、租账、债账,类似账房先生。
二师 父仁海师有家眷的人。
三师父仁渡聪明、漂亮、充满活力,他是打牌高手,“飞 铙”行家,还会唱最俗最昵的情歌。
平常嘛,各路生意人甚或偷鸡摸狗之徒常来 打牌聊天,佛寺净土几成娱乐场所。
逢年过节他们还杀猪吃肉,“杀猪就在大殿 上,一切都和在家人一样”。
庵里惟一显得干枯冷寂的人――老师叔普照,也以 给即将升天之猪念“往生咒”的方式参与者这项杀生活动。
作者还不失时机地插叙各路和尚带着大姑娘、小媳妇私奔的故事 。
汪曾祺小说《受戒》相关资料

一、创作背景《受戒》,这是作家汪曾祺十七岁那年,抗战爆发时,避难到了一个小寺庙里住了几个月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最早曾以《庙与僧》为题在上海《大公报》发表,1980年才重新写成了《受戒》。
两部作品比较后发现,两小说都有“回忆”的特点,但相隔了近三十五年,作家对往事的回忆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小说风格也完全不同。
《庙与僧》严格说来,只是《受戒》的创作素材,作家对人生的理解,还停留在好奇阶段,并无成熟的见解。
经过几十年的发酵,才酿成醇美清新的《受戒》。
二、创作目的汪曾祺把《受戒》当成一个梦来写,因为这是一个永远已逝的梦,也是梦想。
这是作家创作《受戒》的目的,表面上写小明子与小英子的初恋,实际上还有更丰富的内涵,那就是他们的初恋中所表现出来的清纯、和谐,小明子的聪明能干,小英子的活泼大方,他们对戒律的藐视,他们旺盛的生命力,而所有这一切美好的东西,经过几十年新生活的改造,已不复存在。
于是,表面上欢快的《受戒》,便包含了作家的隐痛,表面上的初恋题材,表现的却是作家对纯朴人性的歌颂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三、小说特征1、回忆性特点汪曾祺小说的“回忆性特点”既是作家生活经历、创作经历使然,又是他对小说创作的观念使然。
选择表现旧生活,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而是“美学情感的需要”。
《受戒》中的小明子正是作家当初在避难寺庙里所见的小和尚,同时,又有作家自己少年时的影子,比如作品开始写小明子出家路上对沿路店铺的好奇,尤其是小明子朦胧的初恋,都融进了作家自己的感受。
小明子出家时十三岁,四年后受戒时十七岁时,汪曾祺十七岁时也正经历着初恋,和善而儒雅的汪父(汪曾祺曾说“多年父子成兄弟”),还在他写情书时给他出谋划策。
而小说中的小英子,也有现实生活的影子,甚至也有作家自己的影子,比如小英子的父母和善能干,勤俭持家,一家人过着殷实的生活,这与汪曾祺家的生活情景非常相似。
汪曾祺非常愿意始终像小英子那样无忧无虑地生活,像小英子那样开朗活泼,但世事不如意,他又是男性,因此,只能抱着“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有点女性化,这种不争也是无奈的,因此,他的小说中多有这种不争而忍耐的人物形象。
汪曾祺 《受戒》PPT

或许是街上有很多东西是可以被束缚的,但人性却 是永远取法被束缚的,它会用尽所有力量冲破一切 阻碍,寻找到心灵的归宿。有时,情感会战胜理智, 或许这就是人性苏醒的时候。人最初的善良和勇气, 才是真正健康的人性,这种人性下的追求,才是最 美好的追求;这种人性下的胜利,才是正义吗的胜 利。人性之善,是时间生命的精髓:人性之善,是 社会灵魂的梁柱。宣扬着复苏的人性,引领着人性 的复苏,这正是《受戒》的伟大之处。
《葡萄月令》
这篇散文作者通过自己的细致观察,详细介 绍了葡萄十二个月的生长情况。语言简洁、 平实自然,很口语化。但生动有趣,充分体 现了虽然话语平常但是充满趣味这一点。
汪曾祺散文特色
汪曾祺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文深蕴着他独特的人 生体验,但其效用并不只是自娱一己的性情,他强 调自己的作品还应于世道人心有补,于社会人生有 益,决不是要把个人与社会隔离开来。他的间或也 流露出道家主张的随缘自适、自足自给的悠然任化 的意趣,但断然有别于魏晋文人的清淡和颓废,在 本质上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描绘是乐观向上的,相信 “人类是有希望的,中国式会好起来的”。汪曾祺 是从内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种原汁原味的“本色艺术” 或“绿色艺术”,创造真境界,传达真感情,引领 人们到达精神世界的净土。
小说 散文集 小说集
《受戒》、《大淖记事》 《蒲桥集》 《邂逅集》
1948年出版第一个作品集《邂逅集》,1963年 出版第二个作品集《羊舍的夜晚》,1978年 发表小说《骑兵列传》,1980年发表小说 《受戒》,受到普遍赞誉,随后一发不可收 拾,现已出版《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 饭花集》、《汪曾祺自选集》以及许多卷本 《汪曾祺文集》等十几个作品集。他的小说 被视为诗化小说。
汪曾祺的受戒

汪曾祺的受戒汪曾祺先生的《受戒》,是一篇充满了诗意与温情的小说,宛如一幅清新淡雅的水乡画卷,徐徐在读者眼前展开。
故事发生在一个充满田园气息的水乡。
明海,一个青涩纯真的小和尚,因家境贫寒,被送去荸荠庵出家。
荸荠庵虽名为庵,却没有太多的清规戒律,和尚们的生活也充满了世俗的烟火气。
庵里的仁山、仁海、仁渡,各有各的性格和故事。
仁山是当家的,是个不怎么念经的胖子;仁海有老婆;仁渡则是个聪明活泼、喜欢唱山歌的年轻和尚。
明海在荸荠庵的日子过得平静而又有趣。
他跟着师父们学习念经,参与庵里的各种活动,也逐渐适应了和尚的生活。
而就在这时,他遇见了小英子。
小英子一家住在荸荠庵附近,是个充满活力和热情的女孩。
她和明海相识相知,一起玩耍、劳动,感情在不知不觉中悄然生长。
小英子的率真无邪给明海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他们一起薅草,一起划船,一起在田间漫步。
小英子的笑声仿佛是春天里最动听的音符,在明海的心中荡漾起层层涟漪。
而明海的单纯善良也让小英子心生欢喜,两人之间没有过多的矫揉造作,只有最纯粹、最真挚的情感。
在这个水乡世界里,人们的生活简单而又充实。
他们顺应着自然的节奏,春种秋收,夏耘冬藏。
邻里之间相互帮助,关系融洽。
没有太多的争斗和算计,有的只是那份淳朴的善良和对生活的热爱。
汪曾祺先生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个美丽的水乡世界,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那温暖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和淳朴的民风。
他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读者的心间,让人感到无比的舒畅和惬意。
《受戒》中的爱情,是那样的纯净和美好。
明海和小英子之间的感情,没有被世俗的观念所束缚,没有被礼教的枷锁所禁锢。
他们的爱情就像田野里的花朵,自然而然地绽放,散发着迷人的芬芳。
这种爱情,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也让我们对爱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向往。
同时,小说也展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和关怀。
荸荠庵里的和尚们,虽然身处佛门,却没有摒弃人性中的欲望和情感。
他们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有着自己的追求和梦想。
汪曾祺《受戒》简介及赏析

《受戒》是的代表作,是一篇极美的.写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叫小英子的小姑娘清清爽爽,朦朦胧胧的爱情.全篇有一万二千多字,几乎没有什么情节,但却极富诗情地展现了三十年代苏北里下河的田园风光.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少女的初恋被作家描绘得如诗如画,醉人心田.文章发表之前,有人问汪曾祺:"你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东西呢 "汪曾祺说:"我要写,一定要把它写得很美,很健康,很有诗意."写成后,汪曾祺宣布:"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这些话,我们都可以把它看做是汪曾祺创作这篇小说的初衷,也是作家通过文章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一)
汪曾祺借自己的理想为人们未经压抑自由生长的天性作了一个绝美的比喻。
《受戒》中芦苇的清香轻衬的那块忘俗的天地,幽静寺庙中小和尚明子青涩拘谨少年的影子,农家女小英子水乡里养出来的率性天真,以及一段纯美得惊世骇俗的初恋故事,让人心甘情愿地深入深陷于那个"出世"的幻境,多捱一刻也好。
《受戒》是乡土自然清新得不容许一粒灰尘的呼吸,它把一直在其中自自在在行走.生活.哭哭笑笑.说话的故事的淳朴人们的美揭发出来,带着不留余地的罪恶,让读者徒然心羡怅然向往那种原始的自由和恣意。
它激起的更多的是对那种迥然不同的美的遥不可及的遗憾,深沉到伤及人的自信。
作为狭隘空间中的文明人,我们少有超越理性的天性,那些被称为冲动和错误,或是蒙上了不真实的色彩,所以猛然间停住脚面对一片梦般叫你心有戚戚的美的影射时,才发现有种天赋很早就被遗弃了。
这是来自《受戒》的暗示。
汪曾祺的受戒

汪曾祺的受戒 汪曾祺 “文化寻根文学 ”的代表人物, 作品深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本文是小编精心 编辑的汪曾祺的受戒,希望能帮助到你! 汪曾祺的受戒 1979 年重返文坛后,作品源源不断,小说 、散文 、评论均好评如潮,掀起了一股“汪曾祺热”,1979 年病逝于北京。
《受 戒》发表于《北京文学》1980 年第 10 期,获 1980 年《北京文学》奖。
二.小说通过描写《受戒》想要表现的却是“不受戒 汪曾祺的《受戒》 一.王曾祺的生平 王曾祺,1920 年出生于江苏高邮一个旧式地主家庭。
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 教育,博学多才,尤其喜爱文学。
1979 年重返文坛后,作品源源不断,小说、 散文、评论均好评如潮,掀起了一股“汪曾祺热”,1979 年病逝于北京。
《受戒》发表于《北京文学》1980 年第 10 期,获 1980 年《北京文学》奖。
二.小说通过描写《受戒》想要表现的却是“不受戒”的人生理想。
《受戒》描写的主要环境是菩提庵,小说一开头,即交待了充满儿童情趣的 “荸荠庵”名称的来历。
“荸荠”这个世俗、卑微、充满泥土气息和温馨回忆情 调的意象,将佛教圣地的神秘、禁忌、阴冷冲洗了大半。
明海当和尚,没有一丝 宗教原因,而纯粹是寻一条生路。
因此,在作者笔下,荸荠庵是一个与世俗世间 无本质差异的地方。
这里的领袖不叫方丈或主持,二叫“当家的”。
当家的大师 父仁山的 主要任务是料理三种财务:经账、租账、债账,类似账房先生。
二师 父仁海师有家眷的人。
三师父仁渡聪明、漂亮、充满活力,他是打牌高手,“飞 铙”行家,还会唱最俗最昵的情歌。
平常嘛,各路生意人甚或偷鸡摸狗之徒常来 打牌聊天,佛寺净土几成娱乐场所。
逢年过节他们还杀猪吃肉,“杀猪就在大殿 上,一切都和在家人一样”。
庵里惟一显得干枯冷寂的人――老师叔普照,也以给即将升天之猪念“往生咒”的方式参与者这项杀生活动。
作者还不失时机地插 叙各路和尚带着大姑娘、小媳妇私奔的故事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曾祺《受戒》赣南师院中文系副教授程箐博士主讲《受戒》汪曾祺汪曾祺的文学史地位:承前启后一、延续了现代散文化小说传统二、开当代“寻根文学”风气之先《受戒》的审美世界《受戒》的审美世界一、在乡土与市井中寄寓理想二、散文化文体明海庵赵庄小英子荸荠庵 [宋]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图)划了一气,小英子说:“你不要当方丈!” “好,不当。
” “你也不要当沙弥尾!” “好,不当。
” 又划了一气,看见那一片芦花荡子了。
小英子忽然把桨放下来,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边,小声地说:“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 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
“你说话呀!” 明子说:“嗯。
” “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 明子大声地说:“要!” “你喊什么!” 明子小小声说:“要――!” “快点划!” 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
芦花才吐新穗。
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象一串丝线。
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象一枝一枝小蜡烛。
青浮萍,紫浮萍。
长脚蚊子,水蜘蛛。
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
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 一九八○年八月十二日,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
二、散文化文体 1、特征:结构松散、情节弱化、叙述自由随意 2、选择散文化小说篇名为《受戒》,按理应以“受戒”事件为主要描写对象,但小说直接写“受戒”的文字不仅篇幅较少,而且,以侧写出现。
我以为,“受戒”事件本身还是小说的中心与高潮,但作者没有着意描写,是因为两方面的原因:第一,作者擅长的散文化的小说,本来就是以淡化情节也就是取消高潮与中心为特征的。
因此,作者把高潮与中心的“受戒”事件化成了无处不在的背景与线索,从头至尾一直贯穿着,使“受戒”成了生活本身而不仅仅是一个事件。
第二,作者写的“受戒”,很显然不是我们想象与理解的佛教意义上的“受戒”,是别一种“受戒”,或者说仅仅是形式上的受戒,而骨子里却是反“受戒”。
在当地,当和尚只是一种与劁猪、织席、箍桶、弹棉花、画匠、婊子一样的谋生职业,因此,和尚们根本不受任何清规戒律的规范,自由安闲地享受着普通人都有的生活乐趣,小英子与明海也因此得以自由地演绎他们朦胧的爱情。
而自由,正是“受戒”的反面,也正是这篇小说的主旨,像作者在结尾处表达的一样,是他的梦。
因此,篇名《受戒》非常巧妙,既包含了小说的主要内容、线索与背景,也包含作者的写作意图。
关于对话描写整篇小说中有四段小英子与明海的完整对话,非常传神地描摹出人物的性格:明海比较内向、被动,属于内秀型的,小英子活泼开朗主动,甚至有点任性与娇纵,属于外向型。
无论外向的小英子,还是内秀的明海,他们都是纯情的,简单的而又诗意的。
作者没有正面描写,仅仅通过他们的对话与动作,就把他们这种性格、气质非常精确地描写出来。
比如,小英子在生人面前的自然、大胆、主动,明海的羞怯,就是通过他们简单的对话表现出来的。
“小英子把吃剩的半个莲蓬扔给明海”这一动作,更传神地表现了她的大胆,不受清规戒律左右。
同时,也暗示了她对明海的好感。
而明海则被动又默契地配合着小英子,“就剥开莲蓬壳,一颗颗吃起来”这个动作,自然得就像他们已经熟悉了一百年了,就像“哗——许!哗——许”被桨拨动的流水。
这么说起来,小英子就像那桨,而明海就是被这桨拨动的水。
而小说结尾,他们也正是坐在船上,进行着流水般的对话。
谁说汪曾祺的小说只有“生活流”般的结构?《受戒》的开头和结尾,恰好是一个精心到毫无痕迹的结构,就像水本身没有“结构”,但流到方池里就变成方的,流到圆池里就成了圆的那么自然。
关于小说结尾小说结尾这段文字用王国维先生的话来说,既是景语,又是情语。
有人说是描写明子与小英子之间的“性爱”。
即使如此,少男少女之间的性,也是情的成份居多。
假如只限于作“性”的理解,就局限了这段文字优雅的意象。
这优雅有梦的特点、理想的色彩。
这理想到底是什么?当然不止于性。
自由安闲、不受拘束、顺性自然、勤劳善良……,都是理想生活的色彩。
这段文字只是梦的高潮,而前面所有的描写都是不可或缺的铺垫。
然而,这却是很久以前的一个梦。
因此,尽管通篇都写欢乐,经结尾处这一句“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我们却感受到《受戒》与《边城》结尾翠翠与傩送二佬没有结局的爱情同出一辙的哀婉。
汪曾祺《受戒》赏析(2012-12-02 11:52:23)转载▼标签:分类:教学参考文化一、创作背景《受戒》,这是作家汪曾祺十七岁那年,抗战爆发时,避难到了一个小寺庙里住了几个月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最早曾以《庙与僧》为题在上海《大公报》发表,1980年才重新写成了《受戒》。
两部作品比较后发现,两小说都有“回忆”的特点,但相隔了近三十五年,作家对往事的回忆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小说风格也完全不同。
《庙与僧》严格说来,只是《受戒》的创作素材,作家对人生的理解,还停留在好奇阶段,并无成熟的见解。
经过几十年的发酵,才酿成醇美清新的《受戒》。
二、创作目的汪曾祺把《受戒》当成一个梦来写,因为这是一个永远已逝的梦,也是梦想。
这是作家创作《受戒》的目的,表面上写小明子与小英子的初恋,实际上还有更丰富的内涵,那就是他们的初恋中所表现出来的清纯、和谐,小明子的聪明能干,小英子的活泼大方,他们对戒律的藐视,他们旺盛的生命力,而所有这一切美好的东西,经过几十年新生活的改造,已不复存在。
于是,表面上欢快的《受戒》,便包含了作家的隐痛,表面上的初恋题材,表现的却是作家对纯朴人性的歌颂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三、小说特征1、回忆性特点汪曾祺小说的“回忆性特点”既是作家生活经历、创作经历使然,又是他对小说创作的观念使然。
选择表现旧生活,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而是“美学情感的需要”。
《受戒》中的小明子正是作家当初在避难寺庙里所见的小和尚,同时,又有作家自己少年时的影子,比如作品开始写小明子出家路上对沿路店铺的好奇,尤其是小明子朦胧的初恋,都融进了作家自己的感受。
小明子出家时十三岁,四年后受戒时十七岁时,汪曾祺十七岁时也正经历着初恋,和善而儒雅的汪父(汪曾祺曾说“多年父子成兄弟”),还在他写情书时给他出谋划策。
而小说中的小英子,也有现实生活的影子,甚至也有作家自己的影子,比如小英子的父母和善能干,勤俭持家,一家人过着殷实的生活,这与汪曾祺家的生活情景非常相似。
汪曾祺非常愿意始终像小英子那样无忧无虑地生活,像小英子那样开朗活泼,但世事不如意,他又是男性,因此,只能抱着“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有点女性化,这种不争也是无奈的,因此,他的小说中多有这种不争而忍耐的人物形象。
因此,《受戒》其实就是作家对普通人的生活与命运的理解,是对自己渴望的生活的描述,是对自由而淳朴的人性的歌颂。
汪曾祺所理解的真正的生活是,它是命定的,正如小明子命定要出家当和尚,庄稼人命定要为收成与一日三餐一年忙到头,但人可以不完全受制于命定,可以把种种对生活的戒律抛开,因为人是有创造力的,有情感的,正是创造力与情感,使人创造了风俗,而这种风俗就是对命定的抵抗。
汪曾祺之所以喜爱旧生活,正因为旧生活中有这种风俗,而“移风易俗”的新生活,把全部的风俗都扫荡尽了。
风俗不仅是仪式,更是当地民众的生活观念与生活形态,破坏了风俗,也就破坏了当地的生活。
2、风俗化特征大量的风俗描写是汪曾祺小说散文化的一个主要特征。
汪曾祺曾说:“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抒情诗。
”而风俗主要保存在民间社会。
散文化小说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抒情性,但不是通过主观的直抒胸臆的方式抒情,正是通过对田园牧歌般的风俗的描写,营造意境,类似“借景抒情”。
汪曾祺的小说中的写景,主要就是对风俗的描写。
《受戒》中描写荸荠庵的布局、小英子家的布局、善因寺,以及这些环境中的种种人物、行状的描写等等,这并非是与小说主线无关的闲笔,而是相当有关的,是人物生活的环境与背景,是主要人物性格与故事情节的补充。
作者曾说,“气氛即人物”,因为没有这样的气氛,便没有这样的人物。
倘若没有荸荠庵与庵里和尚生活的介绍,明子的性格就会显得凭空而来,如果没有小英子家那样的家庭气氛,小英子活泼开朗的性格便也不真实。
如果没有庵赵庄那种不受戒律约束的整体生活背景,小英子与明子之间无拘无束清纯自然的初恋也就失去了依据。
因此,写庵里的和尚与他们的生活,如写三师父的种种行状,就完全与明子有关,写石桥、三师父,也就是在写明海。
对善因寺的描写,是汪曾祺小说风俗风情描写的一个典型例子,从中可以了解汪曾祺小说“宋人笔记”的风格。
在此,风俗风情描写与人物的关系,作者用“蜻蜓点水”的笔法一笔带过:善因寺显然不同于“荸荠庵”,它给人一种压抑,但小英子无疑具有大无畏的精神,在那么庄严肃穆的地方,她依然大喊大叫,象征着不受羁绊的人类自然天性,象征着在自然田园中生长生活的自然之子蓬勃的生命力。
当然,联系到作者自己的坎坷经历,小英子也可视作是作者的化身,汪曾祺多想在厄运、坎坷面前像小英子那么无惧无畏,保持旺盛的生命本色,可惜,汪曾祺只能在梦中、文本中实现自己的愿望。
这是作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对现实委婉无奈的控诉。
3、结构特点小说开篇先用两句大白话简单把明子引出,马上转而写环境:庵赵庄与荸荠庵。
但作家又非平铺直叙一路写来,而是有穿插,有倒叙。
按正常叙述顺序,开头这句“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应出现在小说的中间部分:先交待明海出家经过和经历,出家四年后,现在要“受戒”了。
但如果依次行文,小说叙述就缺乏一波三折的韵味,显得平铺直叙。
现在从中间起笔,仿佛作者要讲的是明海出家四年后的故事,其实,出家四年中的经历倒是叙述重点,四年后的“受戒”是小说的画龙点睛之笔,是高潮也是尾声,其所以是高潮,正因有前面足够的铺垫,也与小说首句起笔有关。
这句起笔既是开篇,定下小说回忆中的回忆的格调,又是全文的“起承转合”之句,避免了行文的呆板。
仅一句大白话,却调节了作品气氛,包含了作品结构,蕴含着作品的主旨,是全文的文眼与中枢,其匠心独运,非大家手笔不办。
在小说的整个叙事结构中,明海的出家是经线,是主干,主干被切成明海出家四年后的两段,先叙前半段,主要从明海的眼里看庵里的和尚生活;再叙后半段,明海受戒,这也是小说中惟一详细叙述的事件。
两段过渡极其自然。
主要的纬线有两条,一条是庵里的和尚生活,一条是小英子一家的生活。
这两种生活几乎没有什么不同,如和尚也杀生,不过多了一道程序而已。
在作家笔下,这两种生活完全是风俗化的描写,详略得当,以概述为主,而辅之以一二典型事件与人物。
小说后半段的“受戒”一事,则把和尚的生活与小英子家的生活合在一起来叙述。
可见小说结构经纬分明,淡化经线,强化纬线,经纬融合一体,组织得不着痕迹,是汪曾祺所说的“苦心经营的随便”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