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读本

中国文化读本
中国文化读本

中国文化读本

孔子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生平言论、活动记录在弟子或再传弟子编成的《论语》中。

2.孔子是古代中国人心中的圣人。

3.天:生命创造之源

4.孔子关于人的学说有两个核心概念:仁、礼。

5.礼是社会生活中的礼仪,制度,规范。孔子最重视丧礼和祭礼。

6.孔子在中国历史上首开私人讲学之风。弟子三千,精通六艺七十二人。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7.孔子追求天人合一。

老子

1.《老子》又称《道德经》,分为道篇和德篇。以他为基础,产生了与儒家并列的哲学派别道家;根据它的思想产生了以老子为始祖的道教。

2.《老子》在15世纪左右被介绍到欧洲,它是译本最多的中国古代哲学之一。

3.老子哲学的核心是自然无为。

4.老子的“反者道之动”中的“反”两层意思:一是相反的反,二是复返的返。老子的哲学的最高概念“道”的根本特性就是“反”,就是归复于自然而然,无往不复的生命流动世界。

5.无为而无不为

6. 不争的哲学

7. 回到“婴儿”的状态

周易

1.《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狭义的只指《易经》,广义的还包括《易传》。

2 《周易》的基础内容三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据传先后有三位圣人参与了这部作品的创作。伏羲是这部作品的奠基人。伏羲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文化之神。后来周朝开国君主周文王对《周易》加以丰富。到春秋时期孔子手里,《周易》又有了新发展。一般认为,《周易》主要的思想史传自孔子,孔子将其真正的理论化。

3.《周易》的核心内容是八卦。

4.《周易》成书后,成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

5.《周易》的基础是阴阳。从乾卦中,提升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从坤卦中,提升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6.《周易》讲变的道理,易是变化的意思。

7.八卦象征着天、地、水、火、雷、山、风、泽。

孙子兵法

1.记载孙武的兵学思想的古代经典,孙武春秋末期人,由齐入吴,受到吴王阖闾重用。《四库全书》称其为“百代谈兵之祖”。

2.战略思想:.1、先计而后战2、知彼知己,百战不殆3.、兵以诈立4、不战而屈人之兵

禅宗

1.是中国佛教的一个宗派,发轫于六朝,至隋唐而趋于成熟。慧能是他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记载慧能的思想的《坛经》是禅宗的最重要著作。

2.禅宗主要思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国。强调生命体验的直接性。

天坛

1.天坛的祭祀活动一般每年两次,春季和冬季。祈年殿是春季大祭的地方。寰丘则是冬天大祭的地方,时间在冬至日。有时遇到旱灾、火灾,皇帝也会带文武百官来祭祀。

2.天坛以蓝色为主色。就是设计者追求天人和谐的境界。

3.紫禁城以南门为正门,天坛以西门为正门,这是受到佛教的影响。佛祖在西方极乐世界。4.圜丘坛以天心石居中,被视为天所居之位。

5.三才:天、地、人。

汉字

1.汉字的创造方法:象形字、会意字(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符号表达。如“信”)、指事字(就是通过在象形的基础上加强某一点来表达。如“刃”)。形声字占汉字八成以上,由声符和形符组成。

2.大篆是通常说的金文(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小篆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时用的字体。

四大发明

1.中国人发明指南针。北宋时期,指南针被用于航海。

2.东汉末年,蔡伦的造纸术被广泛运用。

3.印刷术前身:碑刻拓印、印章。有人说印刷术是文明之母。印刷术经过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发展阶段。

4.唐咸通九年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刻印时间的印刷品

5.公元11世纪,毕昇发明活字印刷。

6.炼丹所用三种原料:硝石、硫磺、木炭。促使火药产生。

7.北宋时期,火药在军事上的运用更为广泛,国家将火药投入大规模的兵器生产中。

8.南宋,下级官员陈规发明了火枪。

丝绸之路

1.公元前2世纪开始出现的一条联系中国和欧亚大陆的交通要道,由于一开始以丝绸贸易为主,称为丝绸之路。

2.这条陆上道路从中国长安(陕西西安)开始。

3.传说中,黄帝后妃嫘祖是养蚕创始人。

4.张骞开辟丝绸之路。人称张骞是“凿空西域”。

中医

1.中国传统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

2.中医预防学首先强调人体在能量摄入上的平衡。还强调能量消耗的适度。重视“固本培元”,提出“不妄劳作”。防病的关键在于人与自然的平衡。中医预防学最重要在于保持精神平衡。病从心起,养生重在养心。

大唐气象

1.唐玄宗游月宫回来创作的《霓裳羽衣曲》其实是来自西域的《婆罗门曲》,经唐玄宗改编而成,应看作是汉乐和胡乐融合而成的一项艺术成果。

2.唐朝外来宗教还有袄教(波斯)和摩尼教。

3.玄奘口述《大唐西域记》12卷(由弟子辩机笔录)。当代学着季羡林称“是一部稀世奇书”,“早已成了研究印度历史、哲学史、宗教史、文学史等的瑰宝”。

4.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郑和下西洋:郑和船队,七次下西洋。

长城:三次浩大的修建工程分别在秦、汉、明。

紫禁城:元明清三代以北京为都城。

音乐

1.编钟是中国早期典型的乐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开始使用。

2.中国早期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内容是“序”,维护社会秩序和规范;

乐是内在的熏陶和感发,内容是“和”。

3.琴,又称古琴,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丝弦乐器。

4.《梅花三弄》取自两位艺术家王子猷和桓伊的故事。

青铜器

1.青铜时代:夏、商、西周到春秋时期。

2.青铜器和权力等同起来,又是一种荣誉的象征。上刻铭文可传递权威。

3.蜀国开国君主:蚕丛。

兵马俑

1.兵马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2.一号坑是四个中最大的。一号坑1974年发现;二、三号坑1976年夏发现。四号坑未建成。

佛像

1.佛教公元1世纪左右传入中国。

2.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甘肃敦煌的莫高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重庆的大足石刻佛像。3.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莫高窟建在敦煌鸣沙山的断崖上。

4.中国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5.龙门石窟最大的而一个石窟奉先寺在武则天的主持下开凿。

书法

1.刻在龟甲上的叫甲骨文;青铜上的叫金文,又叫大篆;秦始皇统一的文字是小篆。汉代后有隶书。隶书基础上产生楷书、行书、草书。

2.中国书法艺术得益于两方面因素:汉字、毛笔。

3.书法“一笔书”的提倡者是王献之。他有存世名作《鸭头丸帖》《中秋帖》。

4.乾隆最爱三件书法作品: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5.二王的书法被认为是书法艺术的最高典范。

6.前人用“矫若游龙”评价王羲之的书法。

7.书法家颜真卿的颜体注重“藏”字。藏头护尾的颜家书风。《颜家庙碑》

水墨画

1.唐代诗人王维是中国第一位水墨画家,《雪溪图》。

2.郭熙论画重“三远”:平远、高远、深远。

3.元代四位著名的山水画家:倪云林(最典型的有超然物外情怀)、吴镇、黄公望、王蒙。4.元代山水重在空灵淡远的境界,而明清以来像八大山人《孤鸟图轴》、石涛,却重在自我个性的表现,总共在笔墨情趣。郑板桥为代表的“扬州八怪”,更重在突破传统范式,表达心中的宇宙。

5.郑板桥善画兰、竹、石。《墨竹图》

唐诗

1.《全唐诗》清代所编。

2.杜甫诗的沉郁之美。沉郁的文化内涵是儒家的“仁”。

3.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4.李白诗的飘逸之美。飘逸的文化内涵是道家的“游”。

“游”的两个内容:精神的自由超脱、人与大自然的生命融为一体。

杜甫说李白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5.王维诗的空灵之美。空灵的文化内涵是禅宗的“悟”。

明清小说

1.明清长篇小说从题材、内容和创作方法上来区分,可以分为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世情小说。最具代表性的是四大名著。

2.《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关羽、曹操被称为“三奇”、“三绝”:诸葛亮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关羽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曹操是“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

3.明末清初小说评论家金圣叹对《水浒传》里人物的不同性格做过精彩的分析。

4.《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顶峰。是一部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曹雪芹的人生理想是肯定“情”的价值,追求“情”的解放,要寻求“有情之天下”。大观园就是他创造的“有情之天下”。

瓷器

1.瓷器的前身是陶器,釉陶是瓷器产生的基础。

2.宋瓷代表中国瓷器的最高水平,当时有钧、定(白瓷)、官、哥、汝五大名窑。

3.自元代开始,景德镇开始成为中国的瓷器中心。

4.开片是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

5.明清两代景德镇一直是中国瓷器的中心,皇家的官窑也设于此。

江南园林

1.中国人建造园林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时间里,形成了皇家园林,寺观园林,私家园林三足鼎立的格局。皇家:颐和园、寺观:灵隐寺

2.人们用瘦、漏、透、皱四个字评价太湖石的美。

京剧

1.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

2.脸谱主要用在“净”、“丑”这两种角色的脸上。“净”又称“花脸”。“丑”就是“丑角”。3.“红脸”表示这个人忠勇,“黑脸”表示这个人粗豪,“白脸”表示这个人奸恶。脸上画上“豆腐块”表示这个人是小人物。

4.京剧表演,最基本的手段是:唱、念、做、打。其实就是歌舞的结合。唱占首要地位。念是指念白,就是人物说话。念白分韵白(有身份的人用)和京白(身份低的人用)。

民间艺术:景泰蓝始创于明代景泰年间,初创时的颜色主要是蓝色,称为“景泰蓝”。

刺绣:中国“四大名绣”,即苏州的苏绣,广州的粤绣,湖南的湘绣以及四川的蜀绣。历史上有“苏绣猫,湘绣虎”的说法。粤绣擅长鸟类,以“百鸟朝凤”最后名,蜀绣则擅长秀山水人物。其中,苏绣最负盛名。

《清明上河图》宫廷画师张择端

1.“清明上河图”五个字由宋徽宗题写。

2.长5米多,描画了九百年前北宋都城汴梁的繁华景象。共分三个部分,中心虹桥地带是整幅画的中心,也是汴梁的中心。

中国服饰:两千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蜡染。汉代丝绸之路的交流物品中就有蜡染。

中国的美食:八大菜系:鲁、川、粤、闽、苏、浙、湘、徽

1.唐代陆羽学《茶经》,被奉为“茶圣”。

2.中国茶道中,有四观的说法:观色、香(三受:鼻受,舌受,心受)、味、形。

1.唐代大书法家张旭被称为“草圣”。唐代书法家怀素和张旭齐名,被称为“颠张醉素”。过年喝年酒,端午节喝雄黄酒,重阳登高喝菊花酒。

功夫

1.少林寺位于河南嵩山,初创于5世纪末。6世纪时达摩在此修禅,修出了他的壁观禅法,此寺因而闻名天下。

2.中国武术立足于防守功夫,并不以攻击为主要目标。融合了儒家的“仁爱”思想(八不打)。3.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是中国功夫的重要特点。

围棋

1.烂柯、手谈是围棋的别称。(山上放七日,世上已千年的传说。樵夫王质)棋手们也把围棋叫做“乌鹭”。

2.为其中黑子181枚,白子180枚。盘面上标有几个小圆点,是所谓的“星位”,中间的星位,叫“天元”,这是模仿星象。

最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教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阅读指导课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激发阅读的兴趣。2.通过初读,提高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养成勤读、善思的读书习惯。3.学会积累语言素材,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4.初步掌握古文的阅读方法。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发阅读期待 同学们,每天早晨,我们都在读哪本书呀?有什么感受? 师:读书讲究方法,有了方法的指导做什么都事半功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类书的方法。 拿到新书时,我们该怎么去读呢?(看封面、前言后序、目录……) 今天,就让我们大家共同走进《中华优秀文化教育读本》。首先,我们来关注一下这本书的目录。 (1)共有几个单元?你已经读了几个单元?你有什么感受? 这本书共分为八个单元,分别是经典启蒙、古诗诵读、古文今读、品味汉字、中华名人、民间传说、传统艺术、民族体育等,每一个单元都由经典名段、精彩的故事等内容组成。 2.初步感受中华文化魅力。 读了这些目录,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是啊,这些内容有的是反映治国齐家的经典诗文,有的是寄托情怀的诗歌,有的是耐人寻味的成语故事,还有介绍汉字与人生、姓氏、家庭和朝代关系的。这些都是我国几千年来统一多民族国家文化传统的瑰宝,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朗读、理解、感悟。 1.(板书“大学”)谁能说说对“大学”的认识? 2.是啊,在我们看来,大学是每一位同学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大学生活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时间段之一。那么,你知道吗?在我国古代,有一部经典著作与“大学”同名,这就是作为四书之一的《大学》。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3.简介《大学》:《大学》是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书首篇就节选了《大学》的重要语段,让我们去读一读吧! 二、朗读经典名句,渗透阅读方法 1.名句示例,初步学会阅读古文。 出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1)自己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由读) (2)读给你的同桌听听吧。(同桌互读) (3)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呢?(指名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一年级复习资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检测(一) (满分 100 分,时间 5 分钟)姓名 一、选择题。( 5*10 分) 1、()被誉为“蒙学之冠” 。 A 、《弟子规》 B 、《百家姓》 C 、《三字经》 2、宋朝的交通规则规定:人们出行必须靠()走。 A 、左 B 、中间 C 、右 3、被古人称之为“孝鸟”的是()。 A 、大雁 B 、乌鸦 C 、喜鹊 4、每到()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来纪念龙王。 A 、一月一 B 、二月二 C 、三月三 5、后羿一共射下了()个太阳。 A 、10 B 、9 C 、8 二、连一连。( 10*5 分) 赤兔之死匡衡教之道出没风波里精忠报国关羽昔孟母只是近黄昏尊师敬长岳飞君看一叶舟择邻处 一诺千金张良夕阳无限好山青花欲燃凿壁偷光季布江碧鸟逾白贵以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检测(一) (满分 100 分,时间 5 分钟)姓名 一、选择题。( 5*10 分) 1、( C )被誉为“蒙学之冠” 。 A 、《弟子规》 B 、《百家姓》 C 、《三字经》 2、宋朝的交通规则规定:人们出行必须靠( A )走。 A 、左 B 、中间 C 、右 3、被古人称之为“孝鸟”的是( B )。 A 、大雁 B 、乌鸦 C 、喜鹊 4、每到( B )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来纪念龙王。 A 、一月一 B 、二月二 C 、三月三 5、后羿一共射下了( A 、10 B 、9 B )个太阳。 C 、8 三、连一连。( 10*5 分) 赤兔之死匡衡教之道出没风波里精忠报国关羽昔孟母只是近黄昏尊师敬长岳飞君看一叶舟择邻处 一诺千金张良夕阳无限好山青花欲燃凿壁偷光季布江碧鸟逾白贵以专

中国文化读本笔记

1.天:孔子之前的商代和周代,流行天命论,将天看做是人格神,孔子将天看做自然界。 这个自然界不是机械的,没有生命的,与人分离的,而是一个大生命世界,是一个生命创造的自然过程。人的生命是这个大生命世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孔子的“天”保存有某种神圣性,提出了君子应该“畏天命”,这都是因为天是生命创造之源,这种对天的敬畏和信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宗教精神。 2.仁:孔子的“仁”就是从“亲亲”出发,推广为普遍的爱,也就是从爱父母,推广到爱 天地万物。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它的实现方法就是“忠恕之源”,“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有什么欲求,要想着别人也有这样的欲求,满足自己欲求的时候,要想着使别人的欲求也能被满足。“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自己不愿意别人这样对我,也不要这样对别人。(忠,中人之心;恕,如人之心) 3.礼:“礼”是社会生活中的礼仪、制度、规范。孔子最重视丧礼和祭礼,即“慎终”和 “追远”,也就是慎重送别死去的父母和追怀祖先。孔子认为,礼的作用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安定和谐。另外,是人的人生体现一种对生命的无限和永恒的追求,丧礼和祭礼可以使人真切体会到生命永恒延续的过程,使人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获得一种形而上的慰藉。 4.艺:孔子说:“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里的“艺”指的是“六艺”,即 “礼、乐、射、御、书、数”,这是当时学习的具体科目,其中包括智育、体育、美育,但最重要的是德育。 5.美育:孔子重视美育,学习《诗经》,感发人的精神,产生美感,学习音乐使人感受到愉 悦。学习《周礼》使人行为规范、文明。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一种人与人和谐,人与天和谐的境界,是一种审美境界。作为一个受教育者,不仅要拓宽自己的知识和学问,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人生。 6.《老子》: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又成《道德经》,内容分为道篇和德篇两部分。据 此,中国古代产生了与儒家并列的道家,和以老子为始祖的宗教派别----道教。《老子》的思想直接影响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思维倾向和审美情趣。是中国古代哲学代表之一。 老子哲学的核心是自然无为。 7.反: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反”有两层含义,一是“相反”的“反”,二是“复返” 的“返”,即世界的高下美丑是人的判断,其实是对世界的误解。真正对美的欣赏,是对美丑的超越。人应该归复于自然而然,回环往复的生命之道。老子通过反的两层含义强调,人不能为相反而成的事物表象所遮蔽,而要破除知识的妄见,契入到后回返往复的生命之道之中,这才是发现世界意义的根本途径。 8.无为:无为是老子哲学的重要概念。老子所谓“无为”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做,消极等待 事情的成功。而是说,人的一切事业应该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去做,不许能强行改变自然的节奏。老子反对“人为”,并不是否定人的积极创造,而是反对破坏自然节奏的盲目的乱为。老子所提倡的创造,是契合自然精神的创造。 9.婴儿:老子说:“复归于婴儿。”婴儿的状态,无知,无欲,纯净,真实,老子的婴儿状 态就是拥有“童心”。就是不为名利所动,追求淡泊、宁静,面对诱惑,内心不起一点波澜。老子认为,欲望会使人迷失方向,扰乱人的心灵。 10.《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狭义的《周易》指《易经》,广义的《周易》除了 《易经》还包括解释它的《易传》。《周易》的内容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伏羲是这部著作的奠基人。后来周代的开国君主周文王对其内容加以丰富。孔子将《周易》真正理论化。《周易》以阴阳为基础,讲求“变”的思想。 11.乾:中国人认为,宇宙中有两大势力,一为阳,一为阴。《周易》有64卦,前两卦是关

六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阅读试题

六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阅读试题 第一单元经典启蒙 1.《中庸》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是《礼记》中的第三十一篇,与《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是古代科举考试的必读书。 2.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3.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4.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共五千余字,《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5.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6.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8.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9.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 8.缁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缁衣之席兮,敝予又改作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第二单元古诗诵读 1.《己亥杂诗》是清代龚自珍所作,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忧国忧民的名句。 2.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狱中题壁》中的爱国名句,作者是清代谭嗣同。 3.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出自唐代诗人韩翃的《寒食》。 4.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5.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出自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从诗中我们感受到湖阴先生真是一个爱干净、热爱生活、富有情趣的人。 第三单元古文今读 1.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看出蔺相如深明大义。 2. 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牛郎织女》 3. 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冷气分青嶂,余流润翠微。潺湲名瀑布,真似挂帘帷。《群猴戏山中》 4. 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蚕,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明天的太阳,在展望未来的同时,也必须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在不忘记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近日,我们通过对大中小学课本进行了大量的收集后发现:现在大中小学课本中,传统文化的分量和地位越来越重要。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是中华民族的根 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是聪明智慧的民族,是开拓创新的民族经过长时间的淘漉和历史沉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精彩浓缩,记录风雨,贮藏丰碑,凝结精魂,激励后辈自从盘古开天地后,中华各民族的祖先就在这片古老而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不仅创造了无穷无尽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独具特色、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老祖宗的谆谆教诲,语重心长,句句箴言,滋润心田,教我做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之果,闪烁聪慧,展示魅力,开启脑力,启迪子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陈酿,历经沧桑,遗存华章,哺育华夏,福及人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不断增值的民族资本,璀璨夺目,点墨是金,亘古常青,价值永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培育气度,激励自信,陶冶人格,塑造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精深厚重,传承文明,营

养无限,永屹世林 2、当今的大中小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格状况需要国学 八十后九十后的特点就是张扬个性,创新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才培植个性培养创新不竭的源泉创新可以说是悟性和灵性的结晶,而悟性和灵性的根系却深植于丰厚的文化底蕴里因此,语文教育应充分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文化底蕴的沉积,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具有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1)积累文化底蕴,培植创新的悟性和灵性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情趣,在丰富生活阅历中不断积累文化底蕴;要在熟读的基础上,抓住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去感悟课文的整体美;要注意抓住课文耐人寻味处、意义深远点,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去感悟课文的意境美、内涵美,体验文化美感;要引导学生涵咏富有人情味和浪漫情调、诗情画意的优美词句,领悟课文的艺术美、情感美,体验文化情趣,使学生的灵性和悟性如枝头上的嫩芽在春雨沐浴中焕发生命活力。 4、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其文化品位 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冲击下,功利主义思想泛滥,高职教育也难免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读了中国文化概论后,身为建筑学的学生,我受益匪浅,从中学到了中国文化的演变,还领悟到了中国文化的意义,让我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该书讲了许多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其中包括:中国地理环境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的经济制度及其影响;中国文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及政治制度;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其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古典书籍以及其文化内涵。总体来说,该书包含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经历了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但到最后有所收获,证明我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 中国文化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并非是亘古不变的,其中,在某些时期,中国文化发生了剧变。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各个思想与文化也是不同的,而各个文化的背景,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总体上看,中国文化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夏商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以及民国到共和国时期。在这些不同的时期中,文化不断的发展,消退,融合,也是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的一种反应。 夏商时期是我国封建王朝的开创时期,也是我国文化的开端时期,也是科技的起点。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奠基和基础,也即是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前提存在;而商朝是夏朝文化的发展与升华。在这个时期,人们已大量使用青铜器,史称为“青铜时代”,农业与手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文化上,夏商时期注重对鬼神的崇拜,国家的政治行为与国王的行为,都需要向鬼神祭祀,故而该时期的文化被称为“神本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百家争鸣的时期,各种思想浪潮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中华大地上。因为周朝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再加上礼崩乐坏,宗法制度被破坏,以及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使当时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与发展。其中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这百家之中,最为出名的是这六家:儒家,法家,墨家,道家阴阳家,名家。最后让以法家为优的秦朝灭了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 在秦朝,秦始皇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决定实行“大一统”这一措施。他统

《中国文化读本》读后感 英文

Book Review Of”Insights into Chinese Culture” Recently,I spent three weeks on reading a book named “Insights into Chinese Culture”.It’s publication date is in June 2008,and that year is significantly memorable for Chinese people.Of course,Beijing Olympic Games was hold in Beijing which is the capital of our great country China. So,I want to share some thoughts about this book with you.The book not only is the text written in a superbly fluent and fascinating way, and the accompanying illustrations also show us the life of many aspects of Chinese culture. Therefore,let me tell you what is extremely important in this book.The book consists of four themes:Wisdom and Beliefs,Greativity and Exchange,Art and Aesthetics and Folk Customs. In the first part of this book,it simply introduce the philosophy of the great Chinese sages.From the book,I learn a lot:Chinese culture regards human life as part of nature and,as such,the only way for us to survive is to live in harmony with nature.They are always looking forward to a peaceful word,which also requires avoiding conflict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And in fact,we are human,which is a smart biology.Though these long history,we should realize that:people should hold nature in awe and gratitude instead of dictating to nature.Today,we learn the Confucian thought on heaven and humanity and Laozi’s philosophy of non-action.From these knowledge,I understand their wisdom and great thoghts. In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book,I begin to know that our ancient Chinese is creative,such as The Great Wall and the Forbidden City,and they have always kept an open heart towards friends and cultures from differend lands. As we all know,Emperor Taizong of Tang created a extremely prosperous country,which is famous for its power and prospersity in the world history.The reason is open attitude towards different countries. Until now,we are still using the Chinese characters:poetics symbols.Even,the numbers of Chinese language learners all over the world have been on the rise recent years.The poetics symbols is a part of Chinese culture,and nowdays it still play a important role in Chinese people’s common life. What is known to us is that One who fails to reach the Great Wall is not a real hero.I want to say”Yes”. The Great Wall is a treasure of Chinese culture during over five thousand years history.It originally is used to guard the frontier ,but later,it gradually turn into a cultural symbol.Also it not onl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ese people’s heart ,but also is the symbol of the state.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中国文化概论 绪论 一、填空题 1、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文化现象) 2、与英文Culture对译的汉语是(文化) 3.“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出自(《说苑?指武》) 4.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文化现象) 5、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6、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7、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8、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9、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稳定性) 10、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11、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被称为(文化传统) 12.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文化内涵) 二、名词解释 1、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其形成的潮流是文化思潮。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团(民族或阶级)在长期历史的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系。 3、文化内涵:不属于侠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成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4、文化政策:指定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5、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6、.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计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7、广义文化: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8、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成为文化事象。 9、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文化观念。 10、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1、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12.民族文化: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在这一或那一历史时期,相对而言,有比较昌盛、发达、普及的;也有昌盛、发达、普及的程度稍差一些的。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三、简答题 1、文化被划分成哪两个层次?两个层次的区别是什么? 答:①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②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心得体会中国传统文化,是古代先贤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精华。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文化的吸收着,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因此;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来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再者也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的凝聚力。 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新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为此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大学生了解的方式也必然是丰富的,复杂的,不断变化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教育人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过程中,要求当代大学生具有先进的思想观念,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中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治其国,欲治其国,必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诚意,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治国,国治而后平天下”。由此可见修身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修身不成则一事无成。当代大学生常不注意自身修养,如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在宿舍不打扫卫生等给别人造成了很大困扰,为此大学生应从平常小事做起,修身养性。 传统还注重人际关系,强调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正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个社会将是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当代大学生时有缺乏为他人着想的现象,大家同在一个寝室,却不和睦相处,经常为一些琐事斤斤计较,甚至有时还大打出手。 传统经典、路还很长。自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从小到大也算接触到不少的古典文献著作,可是真的细究起来才发现,自己知之甚少。老师讲解时,时常会抛出一些问题来让我们回答,可是如果不是读过相关书籍的话,是很难解答的,平时要有很多的积累,通过长时间的琢磨才有可能求得一知半解,相比于班上一些有一定扎实的传统文化的知识素养的同学来讲,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经典著作并不应止步于你学习语文的那几年,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其实都可以找到属于不同阶段的中国文化经典来知道你的人生,而我们要做的是保持一颗进取的心,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尤其是以具有传承意义的儒家、道家为主。 从现代来看,中国文化在外国是很受欢迎的,很多外国学者都在

中国文化读本

中国文化读本 孔子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生平言论、活动记录在弟子或再传弟子编成的《论语》中。 2.孔子是古代中国人心中的圣人。 3.天:生命创造之源 4.孔子关于人的学说有两个核心概念:仁、礼。 5.礼是社会生活中的礼仪,制度,规范。孔子最重视丧礼和祭礼。 6.孔子在中国历史上首开私人讲学之风。弟子三千,精通六艺七十二人。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7.孔子追求天人合一。 老子 1.《老子》又称《道德经》,分为道篇和德篇。以他为基础,产生了与儒家并列的哲学派别道家;根据它的思想产生了以老子为始祖的道教。 2.《老子》在15世纪左右被介绍到欧洲,它是译本最多的中国古代哲学之一。 3.老子哲学的核心是自然无为。 4.老子的“反者道之动”中的“反”两层意思:一是相反的反,二是复返的返。老子的哲学的最高概念“道”的根本特性就是“反”,就是归复于自然而然,无往不复的生命流动世界。 5.无为而无不为 6. 不争的哲学 7. 回到“婴儿”的状态 周易 1.《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狭义的只指《易经》,广义的还包括《易传》。 2 《周易》的基础内容三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据传先后有三位圣人参与了这部作品的创作。伏羲是这部作品的奠基人。伏羲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文化之神。后来周朝开国君主周文王对《周易》加以丰富。到春秋时期孔子手里,《周易》又有了新发展。一般认为,《周易》主要的思想史传自孔子,孔子将其真正的理论化。 3.《周易》的核心内容是八卦。 4.《周易》成书后,成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

5.《周易》的基础是阴阳。从乾卦中,提升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从坤卦中,提升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6.《周易》讲变的道理,易是变化的意思。 7.八卦象征着天、地、水、火、雷、山、风、泽。 孙子兵法 1.记载孙武的兵学思想的古代经典,孙武春秋末期人,由齐入吴,受到吴王阖闾重用。《四库全书》称其为“百代谈兵之祖”。 2.战略思想:.1、先计而后战2、知彼知己,百战不殆3.、兵以诈立4、不战而屈人之兵 禅宗 1.是中国佛教的一个宗派,发轫于六朝,至隋唐而趋于成熟。慧能是他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记载慧能的思想的《坛经》是禅宗的最重要著作。 2.禅宗主要思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国。强调生命体验的直接性。 天坛 1.天坛的祭祀活动一般每年两次,春季和冬季。祈年殿是春季大祭的地方。寰丘则是冬天大祭的地方,时间在冬至日。有时遇到旱灾、火灾,皇帝也会带文武百官来祭祀。 2.天坛以蓝色为主色。就是设计者追求天人和谐的境界。 3.紫禁城以南门为正门,天坛以西门为正门,这是受到佛教的影响。佛祖在西方极乐世界。4.圜丘坛以天心石居中,被视为天所居之位。 5.三才:天、地、人。 汉字 1.汉字的创造方法:象形字、会意字(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符号表达。如“信”)、指事字(就是通过在象形的基础上加强某一点来表达。如“刃”)。形声字占汉字八成以上,由声符和形符组成。 2.大篆是通常说的金文(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小篆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时用的字体。 四大发明 1.中国人发明指南针。北宋时期,指南针被用于航海。 2.东汉末年,蔡伦的造纸术被广泛运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习资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 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一、重要意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要内容 1.核心思想理念。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

益借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2.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3.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三、实施过程 1、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结合学校实际加以落实。

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教材读本 高年级段

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读本高年段 目录 《诗经》 (1) 节选(一)凯风 (1) 节选(二)采葛 (2) 节选(三)月出 (2) 节选(四)采薇 (3) 节选(五)小旻 (4) 节选(六)小弁 (4) 节选(七)鼓钟 (5) 节选(八)车辖 (6) 节选(九)抑 (6) 节选(十)载芟 (7) 《道德经》 (8) 节选(一)三十八章(砭时) (8) 节选(二)四十章(论道) (9) 节选(三)四十二章(论道) (9) 节选(四)四十三章(治国) (10) 节选(五)四十五章(修身) (10) 节选(六)四十七章(修身) (11) 节选(七)四十九章(治国) (11) 节选(八)五十七章(治国) (12) 节选(九)五十九章(修身) (12) 节选(十)六十二章(修身) (13) 节选(十一)六十四章(治国) (14) 节选(十二)六十六章(治国) (14) 节选(十三)六十八章(议兵) (15) 节选(十四)七十三章(治国) (16) 节选(十五)七十八章(修身) (16) 节选(十六)八十一章(修身) (17) 《孟子》 (18) 节选 (一) 老吾老 (18) 节选(二)乐民之乐者 (18) 节选(三)以力服人者 (19) 节选(四)天时不如地利 (19) 节选(五)得道者多助 (20) 节选(六)或劳心,或劳力 (20) 节选(七)仁,人心也 (21) 节选(八)故天将大任于斯人也 (22) 节选(九)人恒过 (22) 节选(十)行之而不著焉 (23)

节选(十三)有为者辟若掘井 (25) 节选(十四)食而弗爱 (25) 节选(十五)于不可已而已者 (26) 《礼记》 (26) 节选 (一) 善学者 (26) 节选(二)比年入学 (27) 节选(三)虽有嘉肴 (28) 节选(四)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 (29) 节选(五)齐大饥,天下为公 (30) 节选(六)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 (31) 节选(七)乐者,音之所由生也 (31) 节选(八)夫乐者,乐也 (32) 节选(九)阳门之介夫死 (33) 节选(十)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 (34) 节选(十一)大学之教也 (35) 节选(十二)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36) 《大学》 (37) 节选(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37) 节选(二)所谓致知在格物者 (37) 节选(三)小人闲居为不善 (38) 节选(四)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 (38) 节选(五)所恶于上,毋以使下 (39) 节选(六)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 (39) 节选(七)人之有技,若己有之 (40) 节选(八)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 (41) 节选(九)所谓齐家者在其修身者 (41) 节选(十)为人君止于仁 (42) 《中庸》 (42) 节选(一)天命之谓性 (42) 节选(二)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43) 节选(三)舜其大知也与 (44) 节选(四)子路问“强” (44) 节选(五)君子之道,费而隐 (45) 节选(六)子曰,道不远人 (46) 节选(七)君子素其位而行 (46) 节选(八)子曰:舜其大孝也与 (47) 节选(九)哀公问政 (48) 节选(十)知、仁、勇 (48) 节选(十一)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 (49) 节选(十二)凡事预则立 (49) 节选(十三)博学之 (50)

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文化教育读本五年级复习题

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文化教育读本五年级复习题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文化教育读本》五年级复习题 一、填空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_______________;欲齐其家者,_______________;欲修其身者,_______________;欲正其心者,_______________;欲诚其意者,_______________。 2.人莫知其子之恶,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社稷次之,君为轻。 4. _______________,地利不如人和。 5. ____________________,熊掌,亦我所欲也。 6.恻隐之心,人皆有之;_______________,人皆有之; _______________,人皆有之;_______________,人皆有之。 7.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_______________,敬人者,_______________。 8.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9.可怜九月初三夜,_______________。 10.自古缝秋悲寂廖,_______________。 11.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____。 ,绝胜烟柳满皇都。 13.山外青山楼外楼,_______________。 14.些小吾曹州县吏,_______________。

15.天街小雨润如酥,_______________。 16.每个诗人因风格不同,获得了不同的赞誉。刘禹锡被誉为 (),王勃被誉为(),白居易被誉为(),贺知章被誉为(),贾岛、孟郊被誉为(),王维被誉为(),刘长卿被誉为(),王昌龄被誉为()。 17.岑参是唐代着名的边塞诗人,着名的边塞诗人还有 ()、()、()。 18.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__________________。 19.臣闻之,少而好学,__________________;壮而好学, __________________;老而好学,__________________。 20.早期的姓是族号,表示血统,来源于部落图腾崇拜,有以动物为姓的,如()、()、()。21.氏作为一个家族的标志,就像一面旗帜,氏一般有这些获得方式,有的是以先祖族号或谥号,如:()、 ();有的是以封邑或居住地为氏,如 ()、();有的是以官名为氏,如 ()、();有的是以职业为氏,如 ()、()、()、 ()。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或总结概括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一、写作思路 (一)基本内容: 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教、哲学、艺术、语文、文学、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在历史上的发展。对传统社会的文化结晶给予高度赞扬的同时,也冷静客观的批判了阻碍进步的思想。全书分为十一章节,一、二章介绍文化的定义、特征,三至十章各选择了文化的一个领域进行介绍,十一章总结并畅想文化的发展,附录中介绍了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二)核心观点: 1、学习文化,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必须先从传统遗留下来最习惯的价值判断的态度中跳出来。其次要把...偏见,...好恶之情,一一暂时抛开。然后再进一步去学习逻辑的思考方式,...这样才可能逐渐培养出了解文化的客观态度。”韦政通先生也正是以这样客观的态度描述了中国文化在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的成败兴衰,并分析了传统文化的问题所在。 2、儒释道贯穿全书始终。 韦政通先生在第三章重点介绍了中国传统的宗教。从对帝、天的崇拜,到祖先崇拜,再到儒家、道教、佛教,介绍了宗教的历史演变过程。特别是在介绍儒家时,他指出,儒家也是一种宗教。因为儒家在内涵上不止有一套哲学,还有一套伦理,其次,儒家的影响范围

之广早已超越了学派,因此,从这反映出了儒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是学派式的。 儒家重“礼”,道教求“道”,佛教尚“涅槃”。儒释道三教 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通过本书,也可看到,在哲学、艺术、语文、文学、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无一不见儒释道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 宗教对国人思想心态的养成影响很大。轻超越重现世以及人而神的宗教观,影响了中国人重主体、重直觉,天人合一,追求境界形态的哲学观念。而这些哲学观念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山水田园诗文的创作。“这类文学,读来令人悠然意远,有空灵自在之美,并富有一种宗教性的解脱精神”。同时也由于中国文化所秉持的这种哲学观念,使得中国先哲们在对待知识问题上不重视逻辑技巧的运用,没有思辨的能力;在对待宇宙问题上敬畏,却无法认知自然;在对待人生问题上向善、寡欲。因此,在中国文化中哲学里有科学精神却没能继续发展的原因,从此亦可窥一斑。科学本身便是对自然的改造于利用,敬畏自然、缺乏思辨、没有改变的欲望,这些都对科学的出现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经济上,儒家经济观占据了重要地位。无论是孔子《论语》中 求均、先富后教、不重视劳力技术、谋道不某食的主张,还是《孟子》轻视商人、有恒产则有恒心、劳心劳力之分,以及《礼记》中德为本、财为末、务本节用、为富不仁、庶民安则财用足、反聚财、量入为出的观点都对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文化教育读本五年级复习题

《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文化教育读本》五年级复习题 一、填空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_______________;欲齐其家者,_______________;欲修其身者,_______________;欲正其心者,_______________;欲诚其意者,_______________。 2.人莫知其子之恶,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社稷次之,君为轻。 4. _______________,地利不如人和。 5. ____________________,熊掌,亦我所欲也。 6.恻隐之心,人皆有之;_______________,人皆有之;_______________,人皆有之;_______________,人皆有之。 7.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_______________,敬人者,_______________。 8.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可怜九月初三夜,_______________。 10.自古缝秋悲寂廖,_______________。 11.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____。 ,绝胜烟柳满皇都。 13.山外青山楼外楼,_______________。 14.些小吾曹州县吏,_______________。 15.天街小雨润如酥,_______________。 16.每个诗人因风格不同,获得了不同的赞誉。刘禹锡被誉为(),

王勃被誉为(),白居易被誉为(),贺知章被誉为(),贾岛、孟郊被誉为(),王维被誉为(),刘长卿被誉为(),王昌龄被誉为()。17.岑参是唐代着名的边塞诗人,着名的边塞诗人还有()、()、()。 18.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__________________。 19.臣闻之,少而好学,__________________;壮而好学,__________________;老而好学,__________________。 20.早期的姓是族号,表示血统,来源于部落图腾崇拜,有以动物为姓的,如()、()、()。21.氏作为一个家族的标志,就像一面旗帜,氏一般有这些获得方式,有的是以先祖族号或谥号,如:()、();有的是以封邑或居住地为氏,如()、();有的是以官名为氏,如()、();有的是以职业为氏,如()、()、()、()。 22.春秋以前,贵族中女子称姓,因为姓是用来“”,同血缘的同姓间不能通婚;贵族中男子称氏,因为氏是用来“”可以表示身份地位高低。 23.中国的别称有许多,如()、()、()、()、()。 24.()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统一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