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与多元现代性

合集下载

全球化与多元的现代性

全球化与多元的现代性

全球化与多元的现代性一、全球化:人的普遍交往国家之间的交换行为也是西方自由贸易原则的胜利。

如果按照西方学者的这种观点,不同国家或民族的人们今天能够获得广泛的交往,都是因为人们依据和遵循了西方的原则或西方的模式。

不可否认,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曾在国际规则的制定上发挥过重要作用。

但随着人在交往中的独立和主体地位的增强和人们之间交往范围的扩大,交往中所面临的共性内容越加复杂,所获得的共识和普遍规则也是在交往各方的相互妥协,互利互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如果用来支持交往的规则,不能反映交往中各方的共同利益,如果交往中完全以一方的利益和原则为依归,交往的双方在地位上是不平等的,也就是一方成为主人,另一方成为随从,失去自己的主体性和个性;在利益的获得上,也是一方获得利益,一方失去利益或牺牲自我利益。

这样一种方式除非在帝国主义霸权下才能获得。

而当交往采取这样一种方式进行时,交往也就失去了意义。

实际上,人类交往过程中共同性的增多,并不意味着作为交往过程参与者的主体地位的取消。

因为人类交往活动从来是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的产物。

作为交往中的主体本身具有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一是他的主体性,另一是他的客体性,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或叫间性主体。

具体动交往活动活动中,作为交往中的参与者,具有着一定的客体性,也就是他必须要遵守一定的规则;然而作为交往中的参与者又具有主体性。

这种主体性本身带有各自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在商品经济关系居重要影响的条件下,每个主体就是以其各自的特色而服务于社会,同时也从社会中获得了他所获得的需要,因而使他们在服务于社会中联系在一起。

同样,在人类社会的共同交往活动中,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为他人带来利益、幸福和快乐中,也不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了发展和完善。

再进一步说拓展到全球化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作为一个全球秩序的参与者,在参与全球活动中,当然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没有这些规则,他们之间就不能有共同的语言和所共同遵守的准则,彼此之间的交往也就不能获得。

多元现代性的出场路径及其理论意义

多元现代性的出场路径及其理论意义

多元现代性的出场路径及其理论意义启蒙理性所预设的理论逻辑是:在全球化的扩张下,一切民族和国家的现代性发展都会趋同于西方现代性,形成一元现代性的图景。

多元现代性的兴起和发展打破了西方一元现代性的话语霸权。

“多元现代性”观念认为,现代性并不等于西方现代性,也不会趋同于西方现代性。

“多元现代性”观念为人们反思现代性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一,“多元现代性”观念打破了欧美国家对现代性的垄断话语,为非西方国家突破西方现代性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多元现代性”观念揭示了西方现代性的阴暗面,深化了人们对启蒙理性的认识;第三,“多元现代性“观念反对西方文化霸权,为现代性从多元文化中寻求精神资源提供了合法性论证。

标签:启蒙理性;多元现代性;现代性方案;文化资源启蒙理性的理论逻辑认为,在全球化的扩张下,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都会趋同于西方现代性,形成一元现代性的图景。

“多元现代性”的兴起打破了这种话语霸权,对其加以研究对于现代性的文明建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启蒙理性与一元现代性现代性起源于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

作为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文化运动,启蒙运动在追求主体的自由与思想的解放中,以公开的理性破除了中世纪以来西方人对宗教的迷信与盲从,为谋求与传统决裂的现代性奠定了理性化基础。

“从笛卡尔起,贯穿着整个启蒙运动及其后继者,所有关于现代性的理论话语都推崇理性,把它视为知识与社会进步的源泉,视为真理之所在和系统性知识之基础。

”[1]3在启蒙的理性时代,几乎所有的启蒙思想家(卢梭是个例外)都把启蒙理性视为现代性的生成基础,并对西方现代性的壮丽日出充满自信和期待。

然而,黑格尔逝世后不久,启蒙理性连同西方现代性一起受到了越来越多思想家的怀疑与批判。

原因在于,“启蒙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

但是,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2]1。

如果说启蒙理性的力量势不可挡地摧毁了宗教的神话,唤醒了现代性的潜在力量,那么,启蒙理性的辩证法所带来的工具理性的膨胀,则使理性自身蜕变成了神话,甚至使现代性孕育出了自我毁灭的危险。

全球化与多元的现代化一

全球化与多元的现代化一

全球化与多元的现代化一常士訚一、全球化:人的普遍交往什么是全球化?从经济学角度解释,“全球化”指的是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

埃墨瑞杰说:“全球化就是指穿越国家和地区性的政治边界的经济活动在拓展。

它反映在有形的和无形的商品和服务(包括所有权)通过贸易和投资途径在不断地加快流动。

”巴伊洛奇指出:“全球化是一种进程,在这一进程中,各国的生产和金融结构越来越多地跨国界联结在一起,构成一种国际劳动。

在这一分工中,一国创造的财富越来越依赖于其他国家的经济学者。

全球化也是指经济一体化的最高阶段。

在这一阶段,上述依赖在空间上达到了它的最大限度”从上述经济学家对全球化的理解,可以看出他们往往强调了全球的相互依赖,特别是资本超越民族国家的界限,在全球自由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

但从全球相互以来和发展的角度分析,从政治学意义上解释,当代国际政治学家R·基欧汉认为,“全球化指的是相互依赖的强化。

”这里的相互依赖主要指的是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影响。

按照这一点认识,全球化导致的是民族国家不再是人们思考的主题,人们应该把全球化作为“最好的共同体”。

在他们看来,全球化的实际结果就是“世界社会”。

实际上,政治学家对全球化的认识,虽然揭示了当代主权国家变化的新现象,但在当代社会中,国家依然是全球化进程中的活动主体。

全球化可能带来主权国家界限的模糊或变革,但不能说主权国家退出了历史舞台。

从文化学角度解释,全球化是指世界范围内起作用的文化的生成与加速发展的复杂的整体过程,特别是整体意识和全球文明的形成过程。

正如麦克卢汉指出的:“地球犹如一个个村庄。

世界各国文化在‘世界化市场’ 的基础上正在经历巨大的转型,这种转型既表现在各国文化的交流和合作,也表现在媒介技术上。

”当代文化社会学家,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罗伯森认为:“作为一个概念,全球化既是世界的压缩,又是指对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的意识的增强。

”换句话说,全球化就是全球相互依赖的事实和全球整体意识。

论多元现代性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论多元现代性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论多元现代性及其社会文化意义林聚任【内容提要】现代性通常是指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如理性主义、个人主义、世俗主义等。

西方自启蒙运动以来,所有关于现代性的理论话语都推崇理性,把它视为知识与社会进步的源泉。

人们深信通过理性可以建立起进步的、公正平等的社会秩序。

现代性是与传统性相对而言的,它反映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向,而且是所有民族国家不可抗拒的共同的趋向。

从上述意义上说,人类社会之现代性是同质的、普适的、一元的。

然而,从社会文化意义上说,现代性可以说是多元的。

一旦抛弃了传统的简单的二分法思维,我们就完全可以承认现代性的多元性。

【关键词】社会文化/现代化/现代性/多元性当前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讨论虽是如火如荼,但现代性作为一项“未竟的工程”(An incomplete project)仍需关注。

尤其是在日益凸显的全球化时代,站在“他者”的角度关注多元现代性问题更为重要。

本文着力从社会文化意义方面探讨多元现代性问题。

一在关于现代性问题的讨论中,首要的是对现代性概念的理解。

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或立场强调现代性概念,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解释,而且对现代性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

因此要深入探讨多元现代性问题,首先要厘清现代性的不同含义。

目前学术界对现代性主要有如下几种解释或使用。

(一)现代性的历史含义在许多西方学者那里,现代性首先是从历史断代意义上来说的。

它与传统性相对立,是指封建主义时代之后新的时代性。

它特别是指西方启蒙运动之后所出现的一系列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如理性主义、个人主义、世俗主义等。

“从笛卡儿起,贯穿着整个启蒙运动及其后继者,所有关于现代性的理论话语都推崇理性,把它视为知识与社会进步的源泉,视为真理之所在和系统性知识之基础。

人们深信理性有能力发现适当的理论与实践规范,依据这些规范,思想体系和行动体系就会建立,社会就会得到重建。

这种启蒙运动的设计也在美国、法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民主革命中发挥了作用,这些革命旨在推翻封建社会,建立一种体现理性和社会进步的、公正平等的社会秩序。

形态意义上的现代性多元化

形态意义上的现代性多元化
形 态 意 义 上 的 现 代 性 多 元 化
妥 建 清
内容提要 :多元现代性方 案 ,因其有别于 “ 明的冲突 ”抑 或 “ 文 承认 的政 治” 等说 法 ,在普 遍性 与特
殊性辩证观念 的基础上 ,重 申了 “ 和而不同” 的典律 ,理应获得肯定 。 关键词 :现代性 时间性 流动性 悖论性 多元性
1_ 3 _0 中图 分 类 号 :G 4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 5 3 ( 0 9 6 O 0 9 30 20 )0 删
作者简介 :妥建清 ,陕西师 范大 学文 学 院博士 生 、新疆 大 学人 文学 院讲 师 ( 新疆 乌 鲁木 齐
陕西西安 7 0 6 ) 10 2 。
① 张岱年 : 中国古代哲学概念范畴要论》 《 ,北京 :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 ,18 年 ,第 5 99 7页。
② 廖炳惠 :《 泰勒论现代性与多元性》,《 当代》 19 9 4年第 10期 。 0

刘小枫 :《 多元 的抑或政治的现代性》,《 二十一世纪 》 ( 香港 )2 0 年 8月号 。 01
80 4 30 6;
现代 性 的流 动性形 成其 多 元 景 观 。 而在 “ 区 ” 和 “ 地 全球 ” “ 殊 ” 还 是 “ 遍 ” 的缠 绕 、 特 普
中 ,形成 三种 意义 上 的多元 现代 性 。
1 .现 代性 本是 多元 、多样 的
现代 性具 有永 无止 境 的 自我 更新 的变动 性 ,消 弭 了趋 同性 ,因此 多元 乃是 现 代性 内涵 的题 中应 有之 意 。在此 意义 上 ,m drie 应译 为 多重 现代 性 ,因其 源 于西 方文 化母 体之 中 ,而 “ ” 之 含 oe ts n i 元

现代化探究化多元化

现代化探究化多元化

现代化探究化多元化现代化探寻化多元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化不断推动着各行各业的发展与变革,而多元化则成为了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多元化指的是在一个系统或群体中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元素或成分,这些元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在当今社会,多元化不仅在组织结构、文化、价值观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更是在科技、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得以充分体现。

本文将探讨现代化背景下多元化的重要意义,探究现代社会多元化的具体表现以及多元化对于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一、多元化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1. 促进社会繁荣和发展多元化的存在和发展使得社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在经济领域,多元化促进了市场的竞争,推动了产业的多样化发展,有利于整体经济的繁荣和生产力的提高。

在文化领域,各种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得社会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在教育领域,多元化的教育内容和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创新意识,有利于社会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多元化的存在和发展对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多元化使得社会中的不同群体和利益诉求得以平等对待和协调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政治领域,多元化的存在促进了政治参与的广泛性和民主性,有利于政府决策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同时也有利于政治体制的完善和民主制度的建设。

在社会领域,多元化促进了不同群体之间的平等交流和共存,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共同进步。

多元化的存在和发展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3. 提高社会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1. 组织结构多元化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剧,企业和组织的组织结构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多元化组织结构有利于企业和组织中的各个部门和岗位之间的有效协同和协作,有利于企业和组织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有利于员工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

2. 文化与价值观的多元化现代社会中,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多元共存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人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来自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这种多元化的存在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和价值观,有助于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的提升。

现代性理论的革新:多层现代性理论概要

现代性理论的革新:多层现代性理论概要
用, 在造 就这 个 “ 间 队列 ” 时 的血腥 的军 事 、 治 、 政
“ 多元 现代性 ( utl m drie) 和 “ m lpe oents ” 可选 择 的 i i 现代性 (lrai oe ie) 。“ ae tem dr ts ” 多元 现 代 性 ” t n v n i
出 了新 的现 代 性 理论 , 一理 论 将 解 决 “ 这 多元 现 代 性 ” 论 的 缺 陷 , 将 这 一 新 理 论 称 为 “ 代 性 的 历 史 多层 构 理 并 现
成 论 ” 简称 “ , 多层 现代 性 论 ” 。
关键词 : 多层 现 代 性 ( 形 现代 性 , 民— — 被 殖 民 现 代 性 , 球 现 代 性 ) 圣俗 的 统 摄 与 统摄 地 位 的 转 换 ; 原 殖 全 ; 多元 现 代 性 ; 欧现 代性 拜物 主 义 西 中 图分 类 号 :0 K1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2—39 (09 0 0 7 10 2 1 20 )4— 06—0 8
考 验 ( h u h r, 9 0; l t 1 9 ;F madz— C ad ui 1 9 Ba , 9 3 e n e u
Ar so, 99 Go d 1 9 Fr n 1 9 Po r n , me t 1 6; o y, 9 6; a k, 9 8; mea z
全集 》 作者 导 言 ” “ 中的这 段 权威 论 述 在今 天 恐 怕
现代 性理 论 的革新 : 多层现 代 性理 论 概要
[ ] 韩 金相俊 著 王晓玲 译
( . 国庆熙大学 , 1韩 韩国;. 2 中国社会科学 院亚太所 , 北京 1oo ) oo 6
摘要 :“ 现代性 =西方性” “ ,现代化 =西方化” 这样 的等 式在 近 两百 多年 的“ , 现代化 ” 争论 中 占主导地位 。 但在今 天, 西方现代性” “ 正在失去其普 遍性 的地 位。“ 多元 现代性 ” 理论 问世后 开始强调现 代性的 多种形 式。 但是“ 多元现代性” 理论有其弱点和局 限性 : 弱点是现代性观不 明确 , 限性是认为现代性发 源于西欧。本文提 局

文化多元化的三个动力维度

文化多元化的三个动力维度

文化多元化的三个动力维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路径探究是关键。

在我看来,和谐文化必然要从现时代的多元文化情境中生发出来。

因为同质文化之间构不成和谐,即便我们给以和谐之名,那也是一种假和谐。

因此,对现时代的文化多元化情景进行阐释,便成了建构和谐文化的基本路径。

而对多元文化的成因阐释正是上述路径的起点。

本文把多元化的成因归结为以下三个动力维度――现代性、全球化、意识形态维度一一之间的共谋。

一、现代性维度倘若我们将现代性视为一整套文化、制度和生产模式,那么,我国的现代性事业应始于20世纪70 年代末期的改革开放。

现代性事业是我们考察时代文化多元化之成因的基本维度。

前现代性向现代性的嬗变是一个过程,它必将产生一个转型时期。

所谓转型时期,乃是这样一个时期,即旧的衰败与新的形成和确立之间的间隔,构成了一个转变的时期,它必定总是一个不确定、混乱、错误的时期,也是一个野性和极为狂热的时期①。

转型时期的这种特点在文化上的表征就是思想迷途和文化歧出。

例如,上个世纪80 年代中后期的西化论、儒学复兴论之崛起;本世纪初的“保守主义儒化论” (一种以康晓光、陈明和蒋庆为代表,企图将心性化的新儒学政治化和宗教化,以取代马克思主义文化的思潮)和“自由主义西化论”之重新登场②;基于碎裂的感性经验的“躯体美学”之大行其道等等,均是明证。

上述浅薄的躯体美学、极端的西化论和儒化论之所以闻时而出,固然反映了它们的盲视,即看不到“现在的任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③这一时代精神,但它们的出现却是时代转型所必然伴随的文化后果。

现代性解构了前现代社会所持守的价值系统而代之以新的价值系统,并由此带来一个不同于前现代的生活世界。

在前现代社会里,各种“魅”一一神(自然神、超自然神)、有着准神意味的各种先验本体(天道、天理、理念)、人造的社会神一一构成生活世界的终极价值源,由此源头开出的价值准则――伦理高于美学、精神旨趣高于物质追求、集体高于个体――既有崇高和神圣的意蕴,又有联结和统一的功效,从而使人的世界成为总体性的、有序的充盈着意义的家园,而个体也因此获得了先在的生命之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化与多元现代性陕西师范大学基督教文化研究所比较宗教与文化理论硕士候选人王涛[内容摘要]:现代化与现代性两个问题域的混淆,使对于现代性的批判僭越了现代化问题域,从而将现代化价值化,并落入传统/现代二元对立模式之中,进而视全球化为现代化的具体实现,并为文化带来了同质化的危机效应。

本文旨在梳理两个题域,突破传统/现代二元模式,使全球现代化下的多元现代性景观明朗化。

[关键词]:现代化;现代性;传统/现代;价值化;全球化;多元现代性在当代语境中,现代化成为了一种“文化命运”,它所带来的同质...自然而..化效果然的赋予全球化以必然性,后者则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包括反现代化思潮在内的诸多文化单元的强烈反应,这样,文化的传承以及建设便不得不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寻求自身的问题意识,以求得现代化的认同,由此产生了普遍的文化危机。

现代化(modernization)与现代性(modernity)是两个相互紧密勾联的概念,但应当明确的是,两者分属不同的问题域,具有各自独特的问题意识。

“现代化题域——政治经济制度的转型;现代主义题域——知识和感受之理念体系的变调和重构;现代性题域——个体—群体心性结构及其文化制度之质态和形态变化。

”①“从根源上说,现代化是西欧十八世纪启蒙时代以理性为基底的‘启蒙方案’发展而来的,启蒙方案亦即‘现代性方案’(project of modernity)。

”②现代化,肇端于西方文明(Western civilization)的发展逻辑,用艾森斯塔特(Shmuel N. Eisenstadt)的话来说,是使试图将上帝之国引入尘世这种异端理想从社会的相对边缘的区域转①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页②金耀基《全球化、现代性与世界秩序》,载《二十一世纪》(香港),1999年2月号,第51期移到中心的政治舞台上的文明转型。

①现代化与政治经济领域有着直接的关联,是一整套的政治文化方案,具有鲜明的民族-国家利益特征。

如艾恺(Guy S. Alitto)所言,现代化“同现代社会中的民族国家之兴起的所谓的‘新国家主义’有着不可分割的千丝万缕的联系”②现代化也因此而获得合法性地位,成为不同地缘政治实体的文化共相,从而只拥有了形式化的意义。

而现代性则是文明面对现代化的基本态度,换句话说,是个体-群体参与适应现代化的心性结构,它有其理论上的优先性,艾恺写道:“单纯经济因素本身不是造成社会变迁的充分原因,也就是说,特定的经济条件并不保证现代化的出现;最起码,属于人们内在世界的因素——人们的思想世界——是另外一个必要的条件,换言之,人们必须要有一种特殊的机动力量,一种心理,愿意接受有利于现代化改变的各种价值和主意。

是故,我认为现代化的根源肇始于‘启蒙运动’。

”③因此,无论是认为现代化是“理性化和效率化的过程”(艾恺),或是导致“个体的生成”(G. Simmel)均是在现代性问题域中的总结,而并不仅仅是对于现代化的价值概括,因否认这一点而排斥现代化便是反现代化者最大的偏颇。

不可忽视的是,现代化俨然具有“化”的价值诉求,但这是属于现代性问题域的问题意识。

因此,在现代化论中构成次要问题,“对‘现代化’作为社会事实的‘实然’分析包含着或预设着对‘现代’化作为价值诉求的‘应然’态度”。

④同时,现代化作为‘实然’无法形成真正的民族认同,“现代化作为一个不可避免的民族任务成了中国人的集体认同,很多人误将它作为民族认同,……现代化显然也根本不能成为价值体系,现代化最明显的一个缺陷就是它根本无法解决价值问题,反而使一切价值在物的价值面前相对化。

”⑤欧洲的反现代化思潮是对启蒙运动以来的文化机制所进行的持续反思,以牛顿物理基本定理为模型的世界观——理性的进步观为代表的启蒙精神带来了普遍人性论,使系统论的意义上的文化相对主义始终无法在目的论的框架内摆脱普遍主义,①艾森斯塔特《迈向二十一世纪的轴心》,载《二十一世纪》(香港),2000年2月号,第57期②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前言第2页③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页④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3-34页⑤张汝伦《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认同》,载《哲学研究》(京),2001-1,第21页反现代化者认为正是这种启蒙逻辑建构了功利主义道德体系。

反现代思潮最初起源于人类学的田野考察,由于其理论构架对历史因素的关注,启蒙主义的无历史性(无时间性;J. B. Metz)受到广泛批判,但最终这种历史批判却为对功利主义的价值批判所全面取代。

当现代化概念被赋予价值色彩时,“传统”概念便自然无法逃避被价值化的命运,“这个过程(现代化过程)和其结果可以和所有社会过去既有的性质相区别,和‘传统’鲜明对照,也就是‘传统’有其作为和‘现代’相对立(antithetical)的性质”。

①传统/现代二元对立模式得以确立,成为寻求现代化源头的积极途径。

这样一来,二元对立模式中被价值化因素实体化的“现代”便要求其内在同一性的确证。

艾恺特别指出,“过去三十年来很多学者把重点专注于离析西方(西欧和美国)政治、经济、社会、教育及其它领域发展的特殊性和现代化的‘精髓’或‘通则’。

”②西方的传统/现代二元紧张在非西方语境中体现为另外一种变体形式,即本土文化/西方文化二元对立。

民族文化被作为弱化了内部差异性的“文化整体....”以传统的道德优位批判代表现代化力量的西方文化。

“西方”是一个文化,或准确的说,是一个意识形态概念,而失去了地理概念的含义,用赛义德(Edward Said)的话来说,并不存在与“西方”对立的“东方”,现代化因而被等同于“西化”(westernization)。

西化是一个实证性的概念,具有明显的价值取向,实际上,“西化”并不指称“西方式”的现代化,而是指称在西方与非西方的文明冲突过程中,西方强加于非西方之上的文化观念,是一个现代性问题,非西方世界复兴本民族文化(本土文化),正是为了建立起适合自身文化机制的现代性,从而有效的参与..现代化。

文化民族主义实际上是国家主义的衍生物,民族作为自然群体,只有在理性化的地缘政治形式下才能激发出文化自觉,在民族国家意识作用下平衡各地内部精神与认同的力量,③才能外在化为“文化整体”,并在本土文化的特殊性与普世性之间建立张力,“政治疆界的建构与文化集体疆界的建构之间有一种非常密切的关联。

一方面十分强调这些集体的领土疆界,另一方面又十分强调这些集体的领土的和(或)特殊主义的要素与范围更广的、潜在的普遍主义要素之间的持久张力,这两个方面是密不可分的”。

④文①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页②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③陈淑敏《契机与困境:读〈全球化危机——全球化的形成、风险与机会〉》,载《二十一世纪》(香港),2000年4月号,第58期④艾森斯塔特《迈向二十一世纪的轴心》,载《二十一世纪》(香港),2000年2月号,第57期化民族主义和与之不可分割的的国家主义就已然带有现代品质....,已经构成了现代性社会景观的一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说已经参与到现代性当中了。

现代国家主义“总以民族国家及强化其对另一个或一些民族国家的力量为终极目标的。

”①理性化的国家机构,“淘汰传统的种种非政治结社与机构”②,这便自然破坏了传统的旧有基础,由于国家主义的利益关切与现代化的天然亲和,仅是采取价值论立场的批判,显然是无力的,并未渗透到问题的实质,进入文化深层机制中对自身文化传统及其现代命运进行具有现代品质的重新定位。

也即是,在现代性题域展开世界范围内的多元文化探讨。

全球范围内的“现代化”是否全面导向全球化?诚然,“‘全球的现代化’过程确是促进了全球化,并看到了一个越来越有‘共相’的现代性的涌现,即西方现代性或启蒙方案已在全世界许多地方获得体现。

”③但全球化是现代化过程中被塑造的松散的、非强制性的经济形式,而不是现代化的具象化,“全球化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现象,其实质是人类利益实现形式的转换与更新,……是人类利益实现空间逐步扩张的逻辑结果”。

④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传播使世界经济的互相依赖性增加”。

“经济全球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基础,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其实质是全球经济市场化。

”⑤同时,扩而广之,全球化“是在国家既定的权责之外产生了许多必须经由全球才可解决的事务”。

⑥全球化并非一文化实体,它是应积极参与、利用的现代化手段,应严格限定在经济等社会事务诸领域,因此,全球化既不会解民族国家化(de-nation-state; Ulrich Beck),更不具有使现代性同质化的文化资源力量。

①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3页②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页③金耀基《全球化、现代性与世界秩序》,载《二十一世纪》(香港),1999年2月号,第51期④宋士昌、李荣海《全球化:利益矛盾的展示过程》,载《哲学研究》(京),2001-1,第11页⑤李宗桂《经济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建设》,载《哲学研究》(京),2001-1,第16页⑥陈淑敏《契机与困境:读〈全球化危机——全球化的形成、风险与机会〉》,载《二十一世纪》(香港),2000年4月号,第58期相反,正是全球范围内的现代化为现代性的多元化提供了契机。

现代性的建构有赖于广泛的现代化给予的充实和丰厚的支持,全球化的活动使得封闭的文化体系不再符合现代性的要求,“视文化为僵固整体系统的观点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它忽略了在所有文化中规范和现实的鸿沟。

文化结构常被视为具有自发强制力的规范性理想,而深切认识规范理想与现实行为间的鸿沟则是所有‘文明’文化的要务”。

①现代化使文化与政治经济行为在开放的文化场相遇,文化成为了一种现实..,“现代性文化和政治方案又有一些内在的矛盾和张力。

正是这两者的结合,通过众多宣扬和实施不同现代性理想的文化和政治知识分子的活动,通过他们之间的不断争论,形成了不同的现代性模式,即多元的现代性”。

②而现代性方案则带来了两种倾向,“第一个倾向也许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产生出了这样一种信念:弥合超越秩序与现世秩序之间的裂隙,通过人的有意识行动在现世秩序和社会生活中实现某些乌托邦和末世论倾向,是完全可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