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草房子》中桑桑的形象
草房子桑桑人物读后感

草房子桑桑人物读后感《草房子》这本书里,有一个让我印象极为深刻的人物——桑桑。
桑桑是个调皮捣蛋又充满奇思妙想的孩子。
他的一举一动,总是能牵住我的心,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童真的草房子世界。
还记得书中描述的那个夏天,桑桑为了引人注目,竟然在大热天里穿着厚厚的棉衣棉裤,戴着棉帽在校园里大摇大摆地走着。
那模样,简直就像是一个来自北极的怪人。
同学们都笑得前仰后合,而桑桑却毫不在乎,还一脸得意地展示着自己的“独特造型”。
我仿佛能看到他那因为兴奋而涨红的小脸,听到他那满不在乎的笑声。
“哼,你们笑吧,我才不在乎呢!”他的这种勇气和不在乎他人眼光的洒脱,真让我又好气又好笑。
还有一次,桑桑突发奇想,想要把家里的碗柜改造成一个大鸽笼。
说干就干,他拿起工具就开始捣鼓起来。
结果,好好的一个碗柜被他折腾得面目全非,而他却满心欢喜地看着自己的“杰作”,还想象着鸽子们在里面快乐生活的场景。
当他的父母发现这一切时,气得不行,可桑桑呢,虽然知道自己做错了事,但那眼中闪烁的兴奋光芒却怎么也藏不住。
我能感觉到他那种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不顾一切的冲劲。
“哎呀,不就是个碗柜嘛,鸽子们有了家才重要!”桑桑也是个善良有爱心的孩子。
当纸月被欺负时,他总是第一个挺身而出,像个英勇的小战士,护在纸月身前。
“你们谁敢欺负纸月,我跟你们没完!”那坚定的语气,让人感到无比温暖。
而且,他对待自己的小伙伴杜小康,也是真心实意。
杜小康家道中落,桑桑没有丝毫的嫌弃,反而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给他鼓励和支持。
在桑桑生病的那段日子里,我更是看到了他的坚强和勇敢。
原本活蹦乱跳的孩子,一下子被病魔折磨得没了精神。
可他却没有自怨自艾,没有哭天抢地。
他默默地承受着治疗的痛苦,还不忘给身边的人带来一丝欢乐。
“我才不怕这病呢,总有一天我会好起来的!”那微弱却坚定的声音,仿佛在向病魔宣战。
读完《草房子》,我一直在想,桑桑就像是我们身边的某个小伙伴,真实又亲切。
他的调皮、勇敢、善良,都让我感受到了童年的纯真和美好。
《草房子》读后感13篇

《草房子》读后感13篇《草房子》读后感1《草房子》读后感在寒假我看了一本《草房子》的书,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是桑桑,我知道了桑桑是一个聪明伶俐,活泼好动的小男骇,他善于动脑喜欢做出一些夸张的事。
比如,他把蚊帐改成渔来捕鱼,砸锅卖铁买鸽子,把碗柜改造成鸽子温暖的“窝”,却遭到父母的责备。
桑桑经历了无数次挫折,又从挫折中坚定的站了起来,我从他的这些事中明白了:做人要真诚,善良,坚强,要像桑桑一样。
陆鹰是一个头上没有一丝头发的小伙子,因此,大家都叫他“秃鹰”,秃鹤的自尊心很强,当别人拿他的秃头来取笑他时,他很难过,后来他明白了,残疾并没有什么值得自卑,做任何事都要对自己有信心,只有自己相信自己才是最好的方法。
纸月是一个善良的小女孩,她没有父母,只有一个和她朝夕共处的奶奶,为了不让奶奶担心,每次被同学欺负时她从来都不告诉奶奶,还总是去帮助别人。
看完了《草房子》我与文中的小主人公桑桑同乐同悲.当看到桑桑生病时,我好担心,看到桑桑开心是我也会跟着开心。
这本书给我的启发太大了,有时间我还要再看一遍。
《草房子》读后感2唐代诗人王昌龄写过:“仗剑行万里,微躯感一言,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是啊,我们一定要做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草房子》中的桑桑是一个有着天真的深刻,幼稚的成熟,善良的诡计以及淳朴的聪明,性格特质的小男孩,桑桑的爸爸桑乔是油麻地小学的校长,在桑桑一年级的时候就和父亲来到了油麻地。
在桑桑考上中学时,桑乔因为工作出色,被任命到县城边上的中学任校长,桑桑和他的家,又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
桑桑和杜小康、细马、秃鹤……几乎所有老师同学告别了。
我十分喜欢《草房子》中的《细马》这一文,邱二爷和邱二妈没有孩子,最后从邱大家过继来了一个儿子,邱二爷让他去上学,可他不是上学的料,邱二爷让他去放羊,细马一次又一次的犯着错误,也一次一次的被打,而在邱二爷病倒时细马为他找柳絮根子为他治病,在邱二妈失踪时又把他找了回来。
在生活中,我也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草房子关于桑桑的故事情节

草房子关于桑桑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草房子关于桑桑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年幼而天真的女孩桑桑的成长故事。
一、桑桑的家庭背景桑桑来自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
她的父母在田地里辛勤劳作,尽力维持家园。
尽管物质上的贫穷,但桑桑一家人相互关爱,生活充满了温暖和亲情。
二、桑桑的天真与好奇桑桑是个天真无邪、充满好奇心的女孩子。
她对大自然充满着无限的向往,每天放学后,她会来到田野里畅游,探索各种不同的植物和昆虫。
三、遇到乡村教师杨老师一天,桑桑遇到了乡村的小学教师杨老师。
杨老师对桑桑的热情和才智深深地吸引了她。
杨老师看到桑桑对知识的渴望,决定带领她进入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四、杨老师引导桑桑学习杨老师教导桑桑读书写字,她发现了桑桑聪明的头脑和勤奋学习的态度。
桑桑慢慢地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开始认真学习各种学科知识,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成绩,也帮助了其他同学。
五、桑桑参加比赛获奖桑桑在一次学校组织的全区知识竞赛中展现出了自己的才华,她凭借着她的努力和聪明才智赢得了第一名。
这个好消息传到了桑桑家,全家人欢天喜地,为桑桑感到自豪。
六、桑桑为梦想努力桑桑决定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改变自己的家庭和乡村。
她积极参与乡村发展项目,为改善教育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出力。
桑桑不仅影响了自己的家人,还影响了周围的人,带动了整个乡村的变化。
七、桑桑的成长与坚持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奋斗,桑桑成功进入了一所著名大学,成为了她的家庭和乡村的骄傲。
她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和激励更多的贫困农村孩子,告诉他们只要努力坚持,就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就是草房子关于桑桑的故事情节,它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村女孩逐渐成长为自强不息的励志人物的故事。
通过桑桑的努力和坚持,她将自己的家庭和乡村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电影《草房子》人物桑桑性格分析

电影《草房子》人物桑桑性格分析一、具备男孩子的天性淘气顽皮。
电影中故事情节具体体现:桑桑用家里的碗柜做鸽笼;用蚊帐打鱼虾、夏日穿棉衣等。
二、在心仪的女同学面前表现出的勇敢无畏。
当桑桑送纸月回家路遇坏孩子欺负时,他以一抵三毫无惧色,纵然被打的鼻青脸肿,桑桑也不屈服,极力保护同学的同时努力捍卫自己的尊严。
三、内心也有柔弱的时候。
当他和杜小康在麦草垛烧红薯时不小心酿成火灾,在校长调查责问时他表现出了怯懦,但当杜小康坦白交代承担了火灾责任的后,他又无比的懊悔、自责,后来作为校长的父亲桑乔用鞋子抽在他的屁股上,他没有哭,因为他早已认识到了错误,这件事直到他长大成人都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
四、懵懂岁月的纯情。
为了吸引起纸月的目光,他大热天的穿起棉衣搞怪耍宝;为了能和纸月接触,他会在纸月放学回家的路上装作“放鸽子”来制造出偶遇的情景。
当父亲让他邀请纸月来他家吃饭时,他会在同学们的混闹中羞怯的逃走。
纸月来到他家,他会无比的激动,为了引起纸月的注意,他甚至恶作剧般的冲着纸月和妹妹睡的床倒水。
五、有一定的虚荣心,会嫉妒他人。
当秃鹤“带帽子”抢走了他“穿棉衣”的风头时,他有些嫉妒,故意怂恿别人把陆鹤的帽子摘下来挂在水车上;当杜小康家境优越时骑着自行车在校园穿梭的时候,他装出不屑一顾的样子,尔后会在玩游戏时故意把杜小康孤立开来。
六、强烈的自尊。
当妈妈当着同学的面晒出他尿湿的被子时,他非常生气,因为他一直尝试在纸月面前留下一个较好的印象,这下全让妈妈和妹妹破坏了,因此一气之下将被子从绳子上扯下扔到了地上。
七、聪明机智、心底善良。
在他替蒋老师和白灵姐之间充当邮递员时,为了把信送到白灵手上他会使出类似调虎离山的计策,后来由于其他原因两人分手后,桑桑内心充满了内疚,他总以为是自己把事情搞砸了。
当杜小康家境落魄后无法继续读书时,他将承载着父亲荣誉笔记本撕去印章页替同学抄课本。
《草房子》读后感(通用10篇)

《草房子》读后感(通用10篇)《草房子》读后感1《草房子》这本书主要写主人公桑桑,以及他的朋友,陆鹤,纸月,细马,杜小康这五个人的多姿多彩的生活。
主人公桑桑是个既调皮又善良的孩子。
先说说他的调皮吧!有一次,他看到河里的小虾,竟然拿妈妈的蚊帐做网去捕虾。
再说说他的善良吧!他虽然常常和杜小康闹矛盾,不过,当杜小康家破产时,他把心爱的鸽子卖了,把钱全给了杜小康。
当细马的继父生病了,他就帮助细马放羊。
而且,在板仓学校里当他看见内向善良的纸月常常被男生欺负时,都是他帮助了纸月。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爱的是陆鹤。
因为他天生就是个秃子,所以人们都叫他叫秃鹤。
由于,他破坏了班级荣誉,因此,受到了大家的冷落,成了一个不受欢迎的人,并让他的世界充满无助与孤独。
但在学校举行文艺汇演时,有一个秃子的角色,谁都不原意演秃子。
此时,秃鹤自告奋勇地出演此角色,以自己的坚强和一丝不苟赢得了冠军。
他终于又获得了同学们的友谊。
看完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善良,坚强,尊严以及友谊。
我要学习陆鹤坚强不屈的精神,还要学习桑桑那种乐于助人的精神。
《草房子》读后感2在一生中我读过许多书本,但是读过的书就如同水过鸭背,读完就忘记了,可是有一本书却令我难忘。
那就是曹文轩的《草房子》《草房子》是出于曹文轩的笔下,它是一部讲究品位并曾获得过公认类项的长篇小说。
作品中讲述了男孩桑桑刻苦铭心,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
这六年,是他接受人生启蒙教育的六年。
其中,有一个故事令我不能忘记。
一年级,桑桑不懂事,看见别人用渔网捕鱼,但是自家却没有渔网,突然他看见自己床上上的的蚊帐拆了,当成渔网去捕鱼。
傍晚。
桑桑提着一筐鱼虾回到家中,母亲见了没有责骂桑桑,只是让桑桑晚上没有蚊帐睡,晚上桑桑被咬得身上身下都是包,难过极了。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许多道理:虽然在乡下,比城市的生活条件要差一些,但是在乡下,桑桑和他的伙伴们却依然快乐。
而我们的条件这么好,为什么不能像他们那样快乐呢?因为我们身边的诱惑太多了,让我们忽略了身边最平凡,最常见的幸福。
草房子中桑桑的人物形象分析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草房子中桑桑的人物形象分析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曹文轩《草房子》中桑桑的人物形象分析摘要:桑桑是我国著名的少儿小说家曹文轩笔下的人物,桑桑是个精灵的化身,穿梭于油麻地的每个角落。
他生活于特殊年代,他的物质生活是贫乏的,而内心世界却永远充满朝气,正是如此他给我们诠释了苦难中美的含义。
桑桑有孩子特有的天性、顽皮幼稚,有很多缺点,但身上却有着许多宝贵的东西。
他的淘气、富于幻想,不谙世事塑造了他的矛盾性格。
我们以桑桑的经历中真切的体会了人世间的真善美,他给我们展示了特殊年代富有特殊风情的人生画卷。
关键词:苦难的美;矛盾性格;真善美桑桑是油麻地小学校长的儿子,一个活泼、顽皮、要强、又懂事,重感情的孩子。
正如曹文轩所说的那样:“桑桑具有至高无上的神性,他是落入凡间的精灵。
”①他是作者童年的化身,也是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桑桑是一个在苦难中长大的孩子,在苦难中长大的孩子有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矛盾的性格特征。
在他的身上让我们看到了久违的快乐的童年时光。
尤其是他身上的真善美使得他在那个时代中熠熠生辉。
虽然桑桑的生活已经离我们很远,但这个淘气、富于幻想、不谙世事的少年形象就像一个精灵一般扎根在我们的脑海中,下面笔者用三部分来分析这位曹文轩笔下的儿童人物形象,让我们试着走进桑桑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一、桑桑身上带着苦难的美世上万物皆美,“苦难要写,但要以一种优美的方式”②基于这样一种创作思想和创作理念,即使物质的贫乏,即使是病痛的缠绕,即使是灾难的降临……再悲惨的事情在曹文轩的笔下都有美的力量,小说写的是中国五六十年代少年的故事,那时正是中国最贫困的时期,但作者笔下没有满眼的荒凉,没有满野的饿蜉,没有人性的龌龊,这不是作者有意回避,他也写到了贫穷,但是他反映的是贫穷中人们的勤劳拼搏和追求人性的善良。
《草房子》桑桑人物分析,桑桑的故事及性格特点作文

《草房子》桑桑人物分析,桑桑的故事及性格特点作文•相关推荐《草房子》桑桑人物分析,桑桑的故事及性格特点作文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油麻地,故事中通过对主人公男孩桑桑刻骨铭心而又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的描写,讲述了五个孩子,桑桑、秃鹤、杜小康、细马、纸月和油麻地的老师蒋一轮、白雀关系的纠缠和孩子们痛苦的成长历程。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草房子》桑桑人物分析,桑桑的故事及性格特点作文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在油麻地小学的所有孩子们中,桑桑无疑是最骄傲的,因为他是校长的儿子,还能住在学校的草房子里。
他顽皮活泼,令人喜爱。
在他的母亲晒棉被棉衣时,他想:在这样的天气里,我将棉衣棉裤都穿上,人会怎样?他记得那回进城,看到卖冰棍的都将冰棍捂在棉套里。
他一直搞不清楚为什么被棉套死死捂着,冰棍反而不溶化。
这个念头缠住了他。
桑桑这个人,很容易被一些念头所缠住。
于是,桑桑穿着棉衣棉裤出现在教室中间的那片空地上,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桑桑觉得自己成了大家关注的中心,于是他卖力的表演,丝毫不在意肆意流淌的汗水,直到秃鹤过来抢走了他的关注。
他才尴尬的矗立在人群外。
因此当秃鹤的帽子被抢走乱传时,桑桑不仅传走了秃鹤的帽子,还阻挡秃鹤抢帽子的道路,并且用计拖延秃鹤,让阿恕把秃鹤的帽子挂在了旗杆顶上,小小的'报了仇。
从桑桑的计谋中我们可以看出桑桑是个很调皮也很聪明的孩子。
桑桑快乐的童年生活令人怀念和感叹。
桑桑是调皮的也是善良的。
在汇演结束后,人们沉浸在巨大的成功中,秃鹤不见了,桑桑第一个找到了秃鹤。
孩子们的友谊是在打闹和矛盾中成长起来的。
桑桑幼稚中带点成熟,调皮中带点害羞。
当纸月的外婆夸赞桑桑很俊时,桑桑不安来自于他对纸月的关注,第一次桑桑觉得自己的形象很有问题。
在开学前,他不仅让母亲给他做了新衣服,还在冰凉的河水里吧自己洗了个干净。
美好情感在桑桑的心里开始萌芽。
草房子桑桑人物读后感

草房子桑桑人物读后感《草房子》这本书,就像一幅充满乡村风情的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而其中的桑桑,更是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桑桑,一个调皮捣蛋却又无比善良的孩子。
他的一举一动,仿佛让我看到了小时候身边那些充满活力与好奇心的小伙伴。
还记得书中描写桑桑大热天穿着厚棉袄,戴着大棉帽在校园里招摇的场景。
那画面,真让我忍不住笑出声来。
他呀,就是这么个让人捉摸不透的孩子。
大夏天的,别人都恨不得光着膀子,他倒好,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还一脸得意地在众人面前走来走去。
这股子顽皮劲儿,真真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桑桑的好奇心那可是出奇的重。
他为了能让自己养的鸽子有个舒适的家,竟然把家里的碗柜改造成了一个鸽笼。
这可把他妈妈气坏了,狠狠地揍了他一顿。
可桑桑呢,一点儿也不长记性。
过了没多久,他又把家里的蚊帐拿来做成了一张渔网,结果自己倒是在河里玩得开心,回家后却又免不了一顿责骂。
但你说他怕吗?他才不怕呢!第二天照样能想出新的点子来。
桑桑还特别仗义。
当纸月被欺负的时候,他总是第一个冲上去保护她。
哪怕自己可能会受伤,也毫不退缩。
有一次,几个调皮的孩子拦住了纸月的路,桑桑二话不说,就和他们打了起来。
最后虽然自己弄得一身伤,但他却觉得特别值得。
他这种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劲儿,真让人佩服。
最让我感动的,是桑桑面对疾病时的坚强。
当他知道自己得了重病,可能活不了多久的时候,他没有哭闹,没有绝望。
而是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努力让自己在有限的时间里过得更有意义。
他带着妹妹去看城,用尽全身的力气背着妹妹爬上高高的台阶,就为了让妹妹能看到更美的风景。
那个时候的桑桑,不再是那个调皮捣蛋的孩子,而是一个有担当、有勇气的小男子汉。
想起桑桑,我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童年。
那时候的我们,也是这样充满活力,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会因为一点小事而兴奋不已,也会因为一次小小的挫折而感到失落。
但无论怎样,都能很快地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去探索这个世界。
桑桑就像是我们童年的一个缩影,他的喜怒哀乐,他的调皮捣蛋,他的勇敢坚强,都让我感到无比亲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草房子》中桑桑的形象摘要:桑桑是曹文轩代表作《草房子》中的灵魂人物,在这个人物身上,投射出作者对现实的关照,少年成长的印记在桑桑的身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本文主要从桑桑在小说中的作用、桑桑的性格分析以及围绕桑桑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三个方面来论述桑桑形象,这个少年的形象是童年生活的精魂。
关键词:桑桑性格成长苦难悲悯情怀一、桑桑在小说中的作用1、《草房子》的结构是从桑桑的回忆出发的《草房子》主要写男孩儿桑桑小学六年的经历,但是并没有按时间顺序从头到尾叙述,而是设计已经十四岁的男孩儿桑桑,因父亲被任命到县城边上一所中学当校长因而要随父亲远离油麻地去另一个陌生的地方读书,临行的前一天,他登上油麻地小学那一片草房子中间最高一幢的房顶,极目望去,油麻地小学第一次一下子尽收眼底,六年的小学生活也历历在目。
“作品的叙述者都是原故事中的人物。
他们在经历故事中一系列的事件以后,隔着一个或近或远的距离,回首眺望,往事历历呈现出来,作品就是站在这个事后的时间点上对过去的故事的回忆和叙述。
”①《草房子》以全知视角,以桑桑为经,以桑桑经历的人物、事件,如秃鹤、杜小康、细马、纸月、秦大奶奶、蒋一轮、白雀为纬,不同的人物、事件之间没有承继关系,而是相当程度上的并置,全篇结构首尾相印成趣,作为一个带整体性的空间从容向前推进,也同时开启了桑桑的成长心路。
2、桑桑人物形象的存在对其他人物的性格起到了侧面衬托的作用所谓侧面衬托,是指通过对周围人物的言谈反映,从侧面来衬托要写的人物的写作方法。
其特点是,对人物不是从正面进行庄重严肃的描写,而是从侧面着笔,从旁入手,对人物进行多层次和多角度的映照的衬托,曲折生动地描写人物。
恩格斯曾经倡导“把各个人物用更加对立的方式彼此区别的更加鲜明。
”《草房子·红门(一)》章节,作者极尽笔墨写杜小康家境优越,前期杜小康心理上的骄傲、自信与傲慢,除了正面描写象征富足和荣耀的“大红门滋长并支撑起杜小康敢做敢当的傲慢”外,还通过桑桑得到了一个很好的衬托。
杜小康和桑桑烤红薯导致草垛失火,事后校方追究责任查纵火者,文章大肆渲染事态的严重性,甚至要实施包括“攻心战术”在内的方案查找纵火者。
在全校大会上,桑桑一副慌慌张张畏畏缩缩的模样,而杜小康却走上了台子大大方方承认了这件事,一副平平常常的样子。
这里对桑桑着笔很少,但桑桑的胆小鬼懦夫行为却从侧面衬托了杜小康的傲慢、敢做敢当的性格。
正面描写与侧面衬托相结合,人物性格显得更加真实、客观、有层次。
3、桑桑人物形象的存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在《草房子》中,人物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往往都通过桑桑的视角看出来,对人物的评价、感受,往往也通过桑桑表达出来。
通过桑桑的见闻,把故事的情节自然融合在一起,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
如《秃鹤》章节,秃鹤对自己秃头的态度,介意还是不介意,从什么时候开始介意,介意之后的一些表现等,都是通过桑桑的耳闻目睹与感受表现出来。
秃鹤性格中的倔强、执拗,秃鹤成长过程中的曲折和艰辛,桑桑则是最好的见证人。
其中由桑桑主导的夺帽子大战,更加加剧了秃鹤和群体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给接下来在片区小学会操中,秃鹤以近乎恶作剧的方式使油麻地小学失去荣誉这件事埋下了伏笔。
总之,桑桑在《草房子》中是个很重要的人物,总是在关键时刻出现,推波助澜,将事件推向高潮。
4、桑桑是整部书的灵魂,是一个十足的象征物象征是以具体的、有实体的事物表现抽象的、没有实体的对象。
“主人公桑桑是个精灵的化身,他代表了作者童年生活的精魂,这个人物既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物,又是一个十足的象征物,是一种内涵丰富的童年精神(游戏、善良、好奇、懵懂、成长等等)的具体体现。
”②曹文轩一向强调“儿童文学要为儿童提供人性基础”,《草房子》中桑桑形象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了作者所说的为儿童提供的“人性基础”的一些主要方面。
感受苦难。
中华民族是一个苦难的民族,但却不是一个对苦难有极深领悟的民族,以至于很多学者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以乐感文化为主导的民族。
在儿童文学中,更是回避苦难。
但是曹文轩却不回避苦难,反而处处引导儿童正视苦难、尊敬困难,在《青铜葵花》代后记《美丽的痛苦》中,他更是直言“苦难几乎是永恒的。
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苦难。
苦难绝非是从今天才开始的。
”《药寮》章节中,桑桑得了鼠疮,这种疾病一下子将死亡推到了才十二三岁的桑桑面前,一个刚刚绽放的如喷勃的阳光般的男孩儿面临着死亡的考验。
他受尽了病魔的折磨,“两条腿细得麻杆一般,胸脯上是一根根分明的肋骨,眼窝深深,眼睛大得怕人。
”他的父亲背着他四处寻医,希望却越来越渺茫。
从个人来讲,个人遭遇的苦难具有一种偶然性,但是放到人生、人类的大背景上,苦难却是常态,苦难不是在这个时候出现就是在那个时候出现,不是以这种形式体现出来就是以那种形式体现出来,这是宿命。
但也只有在苦难中,人才会得到磨练,才会变得强大,“人因感受苦难而接近生命的本质,也因体验苦难而趋近生活的深度。
”③悲悯情怀。
所谓的“悲悯”,这里的“悲”指慈悲,对人间的苦难有一种博大的爱。
《圣经》上说:“你要向天观看,瞻望那高于你的穹苍。
”曹文轩多次论及的悲悯,不是针对某个具体的有限的对象,特别是某种和自己的利益、欲望相关的对象表现出来的关爱,而是深沉博大,以人类苦难为对象的终极关怀。
《草房子》中《白雀》章节,蒋一轮和白雀的恋爱,桑桑替他们传递书信,从而窥到成人世界的一角。
最终,蒋一轮和白雀的恋爱以悲剧终结,他母亲一句玩笑的指责“都是你给闹的!”引得桑桑哇哇大哭,桑桑有一种说不清楚的委屈、忧伤,还有很多说不清楚的东西搅在一起。
桑桑的忧伤在于在他的眼里,蒋一轮、白雀、蒋师母谁都没有错,包括他自己,但是结局却似乎每个人都错了,每个人都深受其伤,最终白雀远赴江南,蒋师母一病不起,蒋一轮的笛声偶有断裂、停顿或惶惶不安。
成人的世界并不完美,在成人世界里,事物并不因为其美好就能免于被毁灭,成人世界有缺憾,桑桑为之伤心痛苦,便有了悲悯的性质。
引导儿童感悟、学习爱。
爱是一种能力,同样需要学习。
儿童成长的过程是一个感悟爱的过程。
《草房子·药寮》章节中,桑桑罹患鼠疮,生命危在旦夕。
父亲背着他到处寻医,周围的许许多多的人,认识的不认识的,都给予了桑桑挚诚的关怀,这时候人性中全部的善良与坚韧都被召唤出来与病魔抗争。
他的语文老师温幼菊,自己就是个常年生病柔柔弱弱的人,她的房间一年四季总是飘着药香,但就是这样一个柔弱的女子,却给了桑桑以勇气,平静地面对这一切。
她给桑桑讲自己小时候生病的故事,轻轻地告诉桑桑“别怕!”温幼菊给桑桑唱那首无字歌,“轻柔却又沉重,哀伤却又顽强”,在桑桑越来越绝望的求医过程中,这首歌曾无数次的飘荡在他的脑海中,鼓励着他别怕。
桑桑就这样靠着自身的顽强、坚韧与许多人的关爱走过来了。
另外,病中的桑桑对谁都比以往任何时候来的更加善良,他愿意为人做任何一件事,帮细马看羊,帮过路人端上一碗水等。
他甚至愿意为一只羊、为牛、为鸽子、为麻雀们做任何一件事,学会了爱,爱一切生物,学会了悲天悯人的爱,是桑桑长大成人的重要表现。
二、桑桑的性格分析“桑桑就是桑桑,桑桑与别的孩子不大一样,这倒不是因为桑桑是校长的儿子,而仅仅只是因为桑桑就是桑桑。
”桑桑这个人物一出场,作者就用这么一句话点明了桑桑的特别。
《草房子》“从人物出发,围绕人物写事件,表现人物的性格、命运,事件之间并没有太多的联系,作者突出的是人物的统一性而非事件的统一性。
”④○1天性聪颖灵动活泼自由善于行动“桑桑的异想天开或者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古怪的行为,是一贯的。
”桑桑想到自己有个好住处而自己的鸽子只能钻墙洞过夜或孵小鸽子,心里起了怜悯。
那这个怜悯还不仅仅只放在心里,想到做到,说干就干,毫不迟疑将家里的碗柜改造成自己心目中高级鸽笼的样子。
该锯的锯,该敲的敲,碗柜本来有四层,还将每一层用两块隔板隔住,心里计算好了这样可以住十二户人家。
鸽笼做好后,自己心里还觉得很高尚为鸽子们做了一件大好事。
还有改蚊帐打鱼事件,他在河边看见人家用网打鱼,心里就希望自己能有张网,回家之后,看见了支在父母床上的蚊帐,书里用了一句特有意思的话来描述桑桑的心理,“这明明是蚊帐,但在桑桑的眼里,它分明是一张很不错的网。
”他三下两除二,轻轻松松将蚊帐改成了一张网,用竹竿做网架,撑着一条小船去河上打鱼,很有意思的是,桑桑真的打到了鱼虾,有三两斤,中午一家人,除了桑桑外都还不知情,坐在一起高高兴兴的吃桑桑打回来的鱼虾。
以上这两件小事,将桑桑的聪颖灵动表现的淋漓尽致,也只有小孩儿才能干出这样令人捧腹的事情,他的天性还没有被教条约束,想象力丰富,天马行空,活泼自由。
他有了想法还不会闷在心里,就要想方设法去做,没有现成的鸽笼,那就动手改装家里的碗橱;没有渔网,那就动手改造家里的蚊帐。
眼到心到,心到手到,行动力特别的强。
○2心地善良,富于同情怜悯《草房子·艾地》章节,故事的初始,在大人们的眼里,秦大奶奶是个很可恶的老婆子,大人们厌恶她,孩子们怕她,不光女孩子怕,比如一年级的女孩子看到秦大奶奶拄着拐棍从艾地里走过来会一个个吓得像兔子一样逃窜出艾地,还尖叫着跑散。
男孩子们也怕秦大奶奶,用阿恕的话说,“别去艾地,秦大奶奶会用拐棍敲你的脑袋的。
”就是在这样一种所有人都对秦大奶奶带有偏见的情况下,桑桑竟然好像认识秦大奶奶似的恭恭敬敬的叫她“奶奶”,桑桑眼里的秦大奶奶,个子高高身材匀称只是有点驼背,干干净净一头银发。
桑桑第一次和秦大奶奶见面就说了很多话,直到母亲在远处叫他,他才离开艾地。
常被父亲认为是“没有是非观念”的桑桑,觉得秦大奶奶是有理的。
桑乔组织人拔了秦大奶奶的艾种上了树苗,秦大奶奶气不过在树苗上打滚,这一行为被桑桑看到,桑桑不仅乐不可支,还和秦大奶奶达成协议,不告诉他爸爸。
秦大奶奶不愿意搬离这片原属于她的土地,就在深秋的晚上,一个人躺在艾地里过夜,是桑桑心里放不下秦大奶奶,跑到艾地里去发现了她。
桑桑是秦大奶奶最喜欢的孩子。
秦大奶奶因保护油麻地小学的一只南瓜落水身亡后,按当地的风俗,封棺之时应取儿孙的一绺头发,这头发,用的是桑桑的。
这真是孩子善良无邪的天性。
《红门一》章节,桑桑和杜小康一开始是有隔膜的,桑桑打心眼儿里不服气杜小康,而杜小康也打心眼儿里不服气桑桑,杜小康家庭富裕、骄傲、自信、优秀。
后家道中落,他不能依赖大红门给他带来的荣耀,也没有得依赖了。
桑桑与杜小康的关系转机在杜小康辍学之后,桑桑帮杜小康隐瞒了他偷书的事,杜小康要跟随其父去芦苇荡放鸭子,看到早等在桥上的桑桑,“明年春天,我给你带双黄蛋回来!”可以说此刻俩人心灵上已成为了至交好友。
杜小康家的鸭子吃了人家的鱼苗,屋漏偏逢连夜雨,杜家彻底落魄,杜小康把从芦苇荡带回来的全部财富五只双黄鸭蛋送给桑桑。
当问起杜小康以后怎么办时,杜小康说自己想在学校门口做小生意,但是没有启动资金后,桑桑卖了自己的宝贝鸽子,得了20元资助杜小康在学校门口摆摊儿做生意,起初都没有人来光顾杜小康的生意,是桑桑第一个来买他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