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步态说明
常见的异常步态

• (3)屈髋肌无力步态 • 患侧步长明显缩短
• (4)踝背伸肌无力步态 • 常见于腓总神经损伤 • 摆动相出现足下垂,导致下肢功能性过长, 出现屈髋屈膝代偿(跨栏步态)
• • • •
2、中枢神经疾病常见的异常步态 (1)偏瘫步态 膝关节伸直,足下垂,足内翻 摆动相时骨盆代偿性抬高、髋关节外展外旋,患 侧下肢向外侧划弧迈步,成为划圈步态 • (2)截瘫步态 • 损伤平面在L3以下,有可能独立步行,摆动相足 下垂,需增加屈髋跨步来克服地面廓清的障碍, 称为“跨栏步态”
• (3)脑瘫步态 • 痉挛型:踮足剪刀步态,足下垂、足内翻,摆动 相足偏向内侧,膝关节屈曲。严重者可表现为蹲 伏步态 • 共济失调型:快速而不稳定的步态,类似醉汉的 行走姿态 • (4)帕金森步态 • 步行启动困难,下肢摆动幅度减小,髋膝关节轻 度屈曲,重心前移,步频加快的慌张步态
• (5)小脑共济失调步态: • 小脑共济失调步态为小脑功能障碍所致。 患者行走时两上肢外展以保持身体平衡, 两足间距过宽,高抬腿,足落地沉重;不能 走直线,而呈曲线或呈+z;形前进;因重心不 易控制,故步行摇晃不稳,状如醉汉,故 又称酩配或醉汉步态。
Hale Waihona Puke • 3、其它异常步态 • (1)减痛步态 • 一侧下肢出现疼痛时,常呈现出逃避疼痛的减痛 步态,其特点为患侧站立相时间缩短,以尽量减 少患肢负重,步幅变短。此外,患者常一手按住 疼痛部位,另一上肢伸展。疼痛部位不同,表现 可有些差异。髓关节疼痛者,患肢负重时同侧肩 下降,躯干稍倾斜,患侧下肢外旋、屈曲位,尽 量避免足跟击地。膝关节疼痛患者膝稍屈,以足 趾着地行走。
四、常见异常步态
1、外周神经损伤 (1)臀大肌步态 支撑相躯干前后摆动显著增加,类似鹅行
常见异常步态

(1)足内翻:多见于上运动神经元病变患者,常合并足下垂和足趾卷曲。
步行时足触地部位主要是足前外侧缘,特别是第五跖骨基底部,常有承重部位疼痛,导致踝关节不稳,进而影响全身平衡。
(2)足外翻:步行时足向外侧倾斜,支撑相足内侧触地,可有足趾屈曲畸形。
可以导致舟骨部位胼胝生产和足内侧(第一跖骨)疼痛,明显影响支撑相负重。
(3)足下垂:摆动相踝关节背屈不足,常与足内翻和外翻同时存在,可导致廓清障碍。
代偿机制包括:摆动相增加同侧屈髋、屈膝,下肢画圈行进,躯干向对侧倾斜。
(4)足趾卷曲:支撑相足趾保持屈曲,常合并足下垂和内翻,多见于中枢神经损伤、长期制动和挛缩。
穿鞋步行时足趾尖和跖趾关节背面常有疼痛,表现为疼痛步态。
(5)拇趾背伸:多见于中枢神经损伤患者,支撑相和摆动相拇趾均背屈,常伴有足下垂和足内翻。
主述支撑相拇趾和足底第一跖趾关节背面关节处常有疼痛,表现为疼痛步态。
(6)膝坍塌步态:小腿三头肌(比目鱼肌为主)无力或瘫痪时,胫骨在支撑相中期和末期前向行进过分,支撑相膝关节过早屈曲,同时伴有对侧步长缩短,同侧足推进延迟,如果患者采用增加股四头肌收缩的方式避免膝关节过早屈曲,并稳定膝关节,将导致同侧膝关节在支撑相末期屈曲延迟,最终导致伸膝肌过用综合征。
在不能维持膝关节稳定时往往使用上肢支持膝关节,以进行代偿。
(7)膝僵直:常见于上神经元患者。
支撑相晚期和摆动相初期的关节屈曲角度小于40°(正常为60°),同时髋屈曲程度及时相均延迟。
摆动相膝屈曲带动,髋屈曲减少将较少膝屈曲度,从而减少其摆动相力矩,结果导致拖足。
患者往往在摆动相采用划圈步态,尽量抬髋或对侧下肢踮足(过早提踵)来代偿。
(8)膝过伸:代偿性改变,多见于支撑相中末期。
一侧膝关节无力可导致对侧代偿膝过伸;跖屈肌痉挛或者挛缩导致膝过伸;膝塌陷步态时采用膝过伸代偿;支撑相伸膝肌痉挛;躯干前屈时重力线落在膝关节中心前方,促使膝关节后伸以保持平衡。
异常的步态,可能是疾病的讯号,企鹅步,剪刀步,对照下

异常的步态,可能是疾病的讯号,企鹅步,剪刀步,对照下每个人在走路的时候,不仅速度快慢不同,而且姿势也不一样,只有保持正确的走路姿势,才能减轻腿脚受力,缓解脊椎压力。
不过若是走路姿势出现明显的异常,步态不一样,可能就提示身体出问题了。
那么哪几种异常的步态,暗藏疾病的讯号,提醒身体出问题了呢?下面来了解一下吧。
剪刀步若是平时走路像剪刀一样,下肢是叉开的,那么就要警惕脑梗的可能。
一般来说,人体的双腿部位分布着众多的神经跟血管。
若是脑部出现梗塞,那么就会影响到下肢部位的神经、血管,导致身体偏侧肢体活动障碍,肢体行动不灵活。
因此,若是平时走路的姿势如同剪刀一般,那么建议及时去做影像学、脑脊液、血液等方面检查。
若查出来是脑梗所致,建议患者及时进行相关的治疗。
一般脑梗治疗的方法有药物、手术等,该病治疗的目的是使缺血的脑组织在坏死之前,恢复正常的血流,并改善脑部的病变。
经过一定的治疗后,患者的脑循环可得到一定的改善,因缺血、缺氧所致的脑损害也会得到一定的减轻。
当然,除药物、手术治疗外,患者还需注重康复治疗,以恢复语言、认知等方面的功能。
企鹅步若是走路像企鹅一般,那么可能跟帕金森有关。
患帕金森的人全身肌肉会比较僵硬,平衡协调的能力也比较差,走路容易摔倒。
而身体出于自我保护,就会以缩短步幅的方式来保证身体平衡,致使走路如同企鹅一样。
因此,走路有小碎步,如同企鹅一般,建议及时去做帕金森方面的检查,如CT、磁共振、脑脊液、血液等。
查明原因之后,可通过药物来改善症状,延缓病程,提高生活质量。
磁性步态磁性步态一般指的是脚难以抬起,总是挨着地面,如同脚上绑着磁铁一般非常沉重,这种步态可能跟正压性的脑积水有关。
当脑积液不能正常循环的时候,就会在颅内聚集,不断扩大脑室系统,引起步态变化等异常反应。
因此,若是平时走路比较沉重,那么一定要考虑正压性脑积水可能,及时去做气脑造影、核素或是CT方面的检查。
查清之后,再采取降颅压的措施,改善症状。
异常步态分析范文

异常步态分析范文异常步态分析(Gait Analysis)是一种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人体行走或跑步等运动的观察和分析,了解和诊断患者的异常步态问题。
异常步态问题可能是由于运动系统(骨骼、关节、肌肉)等的损伤或疾病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引起的。
通过对异常步态的分析,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病情、评估治疗效果、作出适当的康复方案。
异常步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步态周期分析:步态周期是行走或跑步过程中的一个完整循环,包括支撑期和摆动期。
支撑期是人体支撑身体重量的阶段,摆动期是身体向前推动的阶段。
异常步态可能表现为步伐过快或过慢、步态不稳定、步幅不匀等。
2.步态姿势分析:步态姿势是指身体在步态周期中不同阶段的姿势。
正常步态下,身体姿势会随着步态的不同阶段而变化,而异常步态可能导致身体姿势异常、倾斜或不稳定。
3.关节角度分析:关节角度是指关节弯曲和伸展的程度。
通过测量和分析关节角度的变化,可以评估异常步态对关节运动的影响。
例如,膝关节角度的异常可能导致步态不稳定、屈腿过度或过度伸展等问题。
4.脚地接触分析:脚地接触是指身体与地面接触的瞬间。
通过分析脚地接触的力量、时间和位置等参数,可以评估异常步态对脚部的影响。
例如,足弓下陷、跖屈肌功能不全等问题可能导致异常步态。
5.肌肉活动分析:肌肉是人体运动的驱动力,通过分析肌肉活动的时机、力量和持续时间等参数,可以评估异常步态对肌肉功能的影响。
例如,肌肉无力或失用可能导致异常步态。
通过上述分析,医生可以对患者的异常步态进行评估,并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包括针对损伤或疾病的治疗、体育锻炼、物理疗法、康复训练等。
同时,异常步态分析对疾病的诊断和病情的监测也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异常步态常见于脑卒中、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等疾病,通过分析异常步态可以辅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和监测。
总而言之,异常步态分析是一种重要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对异常步态的评估、康复计划的制定和疾病的诊断与监测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神经科常见异常步态详解

神经科常见异常步态详解检查姿势及步态主要是观察患者行走、站立及卧位的姿态有无异常。
在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其步态具有特征性异常。
步态观察是神经系统查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小编总结了7种异常步态特征(图文、视频):偏瘫步态、痉挛性(剪刀)步态、慌张步态、小脑性共济失调(醉酒)步态、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跨阈步态(鸡步)、肌病步态(鸭步)。
偏瘫步态步态特征:患者行走时,病侧上肢呈内收、旋前、屈曲姿势,且无正常摆动,下肢呈伸直状态而屈曲困难,行走时脚趾触地,举步时将病侧骨盆提高以帮助提起下肢,偏瘫侧下肢向外似划圈样移步向前,如向左右侧行走时,向病侧行走困难较少,向健侧行走较为困难,因为病侧下肢移近正常下肢时脚趾常常触地。
临床意义:此种痉挛性偏瘫步态系由锥体束损害所致。
多见于脑血管疾病的恢复期。
痉挛性步态步态特征:又称剪刀步态,因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呈僵直、内收,伴有马蹄足及足弓缩短,故曳足而行,两足内向交叉,形成剪刀样步态。
因为膝关节弯曲以致跨步小而缓慢。
临床意义:见于脊髓横贯性不完全性瘫痪,大脑性瘫痪及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慌张步态步态特征:患者上身前倾,肘、膝稍屈,因周身肌张力增高,行走时起步慢,跨步小,双足擦地而行,上肢无联动带摆动,由于躯干前倾,身体重心前移,故起步后即小步急速前冲,以致不能立即停步,称为慌张步态临床意义:多见于帕金森病及其综合征。
醉酒步态步态特征:又称小脑性共济失调步态。
举足缓慢、过宽,用力过重,行走时左右摇摆不定,弯曲地前进,患者越是企图纠正而越发加重行走困难,结果表现为着地如顿足,摇摆不定状如醉酒,睁眼和闭眼时行走均困难,但闭眼时更重。
临床意义:小脑蚓部病变主要表现为步态不稳,左右摇摆且不规则,两足过分分开,可向前后倾倒,小脑半球及一侧前庭病变向病侧倾倒。
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步态特征:步态不稳,行走时两足距离大,举足过高,踏地过重,步伐大小不匀,摇摆不稳,双眼注视地面或双脚,闭目时则不能行走。
2.3.2.2常见异常步态

3.其他原因引起的步态异常
(1)短腿步态:如一腿缩短超过3cm 时,呈现斜肩步,摆动期出现足下垂。 (2)疼痛步态:支撑期缩课
您好,这个微课重点讲解 常见异常步态
泰山护理职业学院
1.中枢神经损伤引起的异常步态 (1)偏瘫步态:划圈步。 (2)截瘫步态:交叉步或剪刀步。 (3)脑瘫步态:剪刀步或交叉步。 (4)蹒跚步态:酩酊步。 (5)慌张步态:前冲步态。
2.肌无力引起的异常步态
(1)臀大肌无力步态:仰胸凸腹。 (2)臀中肌无力步态:鸭步。 (3)股四头肌无力步态:躯干前倾,俯身用 手按压大腿。 (4)胫前肌无力步态:跨门槛步或跨栏步。
异常步态的种类和原因

异常步态的种类和原因
异常步态的种类和原因如下:
1. 肌无力步态:由于肌肉无力,步态不协调,以缓慢、笨拙、不稳定的步态为主。
常见原因有神经性疾病、肌肉疾病和药物不良反应等。
2. 痉挛步态:由于肌肉痉挛,步态不流畅,以僵硬、不协调的步态为主。
常见原因有中风、脊髓病变和肌肉疾病等。
3. 瘤步态:由于脚底或鞋底有异物,阻碍步态,以瘤步为主。
通常是一种暂时性的异常步态,解决方法是去除异物。
4. 偏瘫步态:由于中风、脑外伤等导致下肢瘫痪,以草率、跛行的步态为主。
5. 蹒跚步态:由于视觉障碍、平衡障碍、肌肉骨骼疾病等原因,步态不稳,以缓慢、踉跄的步态为主。
6. 异位步态:由于肌肉或骨骼异常或不正常使用等原因,步态异常。
例如,髋关节骨折、膝关节置换术、截肢等。
7. 足下垂步态:由于神经损伤,足部下垂,步态不稳,行走时需要抬高脚步,以特殊的步态为主。
常见异常步态及其原因分析

常见异常步态及其原因分析异常步态是指行走过程中出现不正常的姿势或步伐,常常是由于身体某些部位的异常或受到伤害而引起的。
下面将分析几种常见的异常步态及其原因。
1. 瘸步瘸步是指行走时一个脚步似乎比另一个脚步更强烈的步态。
瘸步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脚踝或膝盖受伤,关节炎,肌肉拉伤或韧带损伤等。
瘸步会导致身体的不平衡,影响行走的速度和稳定性,并容易加重伤害。
2. 摇摆步态摇摆步态是指身体在行走过程中的偏移,即下半身的移动不适当。
摇摆步态一般是由于摆臂和左右腿的不协调所致,这可能是因为中枢神经系统的问题,如中风或帕金森氏病等导致的。
摇摆步态会使身体失去平衡和姿态,行走不稳定且容易跌倒。
3. 足跟步态足跟步态是一种以脚跟先着地为特点的步态,这种步态可能是由于强制性足踝提供力量或曲解了大腿肌肉的平衡所致。
足跟步态与正常步态不同,因为它不利于身体的稳定性和速度。
常见的原因包括肌肉紧张、神经系统或肌肉的疾病。
4. 趾行步态趾行步态是一种以脚趾着地为特点的步态,这种步态可能是由于阻碍了大腿或小腿肌肉的平衡或运动所致。
趾行步态与正常步态不同,它使身体的速度和稳定性受到限制,经常会造成脚趾受伤或有可能引起膝关节的问题。
5. 接地不稳步态接地不稳步态的表现为当一个脚接触地面时,整个身体似乎不能稳定地放置,可能因为运动失调或神经系统的异常引起,这可能是多种因素导致的。
接地不稳步态会降低行走速度和稳定性,并增加受伤的风险。
总之,异常步态常常是身体的某些部位出现问题的表现,可能导致身体的速度,平衡和稳定性的问题,增加了受伤的风险。
要纠正这些异常步态,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请医生或物理治疗师的帮助和指导,通过物理治疗和康复锻炼来恢复和改善身体的运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异常步态
一.中枢神经损伤所致的异常步态
㈠.偏瘫步态
偏瘫指一侧肢体正常,而另一侧肢体因各种疾病造成瘫痪所形成的步态,由于患侧膝关节因僵硬而于摆动相活动范围减少,患侧足下垂内翻,为了将瘫痪下肢向前迈步,摆动相患侧肩关节下降,骨盆代偿性太高,髋关节外展、外旋,使患侧下肢经外侧划一个圆弧将患侧下肢向前迈出。
又称画圈步态。
1提髋型在摆动前期或早期,由于股四头肌不恰当的运动.
使患侧下肢伸肌痉挛模式占优势,再加上屈髋肌无力,腘绳肌收缩和不充分的跖屈肌活动,使得摆动相不能屈膝、踝背屈,患侧通过躯干向健侧倾斜,提髋来代偿性的提起下肢完成下肢的活动。
2.膝过伸型由于股四头肌无力或痉挛,踝跖屈肌无力或痉挛踝背屈肌无力和跟腱挛
缩或者行走时股四头肌与股二头肌收缩不协调,使患者膝关节在支撑相出现过度伸展,髋后突。
3.瘸拐型由于股四头肌痉挛或腘绳肌痉挛,加上踝关节跖屈肌的持续收缩,出现
行走时摆动相不能选择性的屈伸膝关节摆动患腿,如果摆动相开始时患腿髋关节即屈曲。
同时由于屈肌共同运动模式未被打破,膝关节屈曲足呈内翻,在摆动相结束时膝关节需伸展,此时又诱惑了伸肌共同运动模式,患足跖屈,踝关节不能背屈,因而足跟不能着地,患腿在支撑相不能负重,行走不稳或瘸拐型。
4.划圈型由于患侧下肢屈髋屈膝肌和髋内收肌收缩能力下降或伴有股四头肌痉挛
出现,行走时摆动相患腿髋内收屈髋屈膝及踝背屈动作困难,为了抬起患腿只得将骨盆上抬向后旋转,髋关节外旋外展,呈环形运动或跨栏步态。
1.马蹄内翻足马蹄样足下垂足内翻,足前部内收跖屈,通常足下垂合并跟腱挛缩,而
足前部跖屈且常合并有跖筋膜挛缩和高弓足畸形,行走时,比目鱼肌、腓肠肌或胫骨后肌的不协调运动,使摆动相出现踝过度跖屈,因为跟腱挛缩或踝背屈无力,表现为支撑相多用足尖或足外侧缘着地,甚至用足背外侧着地行走。
2.蹲位步态由于腘绳肌痉挛,或髋屈肌痉挛、跖屈肌无力、跟腱痉挛等原因,使
得患者支撑相髋内收和内旋,膝关节过度屈曲,同时足呈马蹄形,足趾外展;在摆动相中期屈膝减少、末期缺乏伸膝。
3.剪刀步态脑瘫患者由于髋内收肌张力过高,双膝内侧呈并拢状,行走时,双足
尖点地,交叉前行,呈剪刀状。
4.舞蹈步态为双下肢大关节的快速、无目的、不对称的运动,多见于四肢肌张力均
增高的脑瘫患者,支撑相足内翻,踝缺乏背屈,足尖着地,身体不能保持平衡。
摆动相双侧髋关节、膝关节屈曲困难。
行走时,上肢屈曲,不协调抖动,双下肢跳跃,呈舞蹈状。
二.周围神经损伤所致的异常步态
.㈠臀大肌步态
臀下神经损伤时,导致臀大肌无力,髋关节伸和外旋受限。
行走时,由于臀大肌无力,表现为挺胸、凸腹,躯干后仰,过度伸髋,膝绷直或微屈,重力线落在髋后。
整个行走过程重心在水平面前后方向的移位要大于在垂直面内的移位。
臀上神经损伤或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时,髋关节外展、内旋外旋均受限,行走时由于臀中肌无力,使骨盆控制能力下降,支撑相受累侧的躯干和骨盆过度倾斜,摆动相膝关节和踝关节屈曲增加以保证地面廓清,身体向两侧摇摆,典型步态特征呈鸭步。
整个行走过程重心在水平面左右方向的移位要大于在垂直面内的移位。
㈢.股四头肌步态
股神经损伤时,屈髋关节伸膝关节受限。
行走时,由于股四头肌无力,不能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性,支撑相膝后伸,躯干前倾,重力线落在膝前。
整个行走过程重心在垂直位移动的幅度较大。
㈣.胫前肌步态
腓深神经损伤时,足背屈、内翻受限,其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是早期足跟着地之后不久“拍地”,是由于在正常足跟着地之后,踝背屈肌不能进行有效的离心性收缩控制踝跖屈的效率。
行走时,由于胫前肌无力使足下垂,摆动相足不能背屈,以过度屈髋屈膝,提起患腿,完成摆动。
整个行走过程身体左右摆动骨盆侧向移位幅度大。
㈤.腓肠肌步态
胫神经损伤时,屈膝关节、足跖屈受限。
行走时,由于腓肠肌无力,支撑相足跟着地后,身体稍向患侧倾斜,患侧髋关节下垂,蹬地无力。
整个行走过程重心在水平面左右方向的移位要大于在垂直位面内的移位。
三.骨关节疾患所致的异常步态
㈠疼痛步态
一侧下肢出现疼痛时,常呈现出逃避疼痛的减痛步态,其特点示患侧支撑相时间缩短,以尽量减少患侧负重,步幅缩短。
此外,患者常一手按住疼痛部位,另一上肢伸展。
疼痛部位不同,表现可有些
差异。
髋关节疼痛者,患侧负重时同侧肩下降躯干稍倾斜,患侧下肢外旋、屈曲位,尽量避免足跟着地。
膝关节疼痛患者膝稍屈,以足趾着地行走。
㈡短腿步态
患腿缩短达2.5㎝以上者,该侧着地时同侧骨盆下降导致同侧肩倾斜下降,对侧迈步腿髋关节过度屈曲、踝关节过度背屈。
如果缩短超过4㎝,则缩短侧下肢以足尖着地行走,其步态统称短腿步态。
四.病变特征性步态
㈠xx步态
是刻板步态。
表现为启动困难、行走时双下肢交替迈步动作消失、
躯干前倾、髋膝关节轻度屈曲、踝关节摆动相时无跖屈,足擦地而行、步幅缩短表现为步伐细小。
由于躯干前倾,导致身体重心前移。
为了保持平衡,患者以小步幅快速向前行走,不能随意骤停或转向,呈现出前冲或慌张步态。
㈡小脑共济失调步态
由于小脑功能障碍所致,患者行走时以两上肢外展以保持平衡,两足尖距过宽,高抬腿足落地沉重;不能走直线,而呈曲线或呈“Z”形前进;因重心不易控制,故步行摇晃不稳,状如醉汉又称酩酊或醉汉步态。
㈢持拐步态
因各种原因导致单侧或双侧下肢行走过程中不能负重者,需用拐杖辅助行走,称持拐步态。
根据拐杖与下肢行走的位置关系,将持拐步态分为两点步、三点步、四点步、迈至步和迈过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