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画家花鸟画欣赏】张书旂
浅谈张书旂花鸟画派

浅谈张书旂花鸟画派现代杰出的美术教育家、绘画大师徐悲鸿评中国近代绘画在世界艺坛上所居的地位,人物山水不足道,所长者只有花鸟。
著名画家吕斯百在巴黎所见1933年中国画展中,除唐宋人物画外,几幅花鸟画引起最大的注意,近代画家中所有成功的画家,也不过齐白石、张书旂、陈树人、张大千等几个花鸟画家而已。
中国花鸟画之所以能在世界上扬眉吐气,其因有二:一是中国花鸟画的色彩和布局富有装饰性;二是中国花鸟画既写生又写意,要求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而西洋画中有人物、风景、静物,唯有花鸟,只得让步于中国画。
理由是花鸟在洋画中最难布局,同时鸟的动作,不能固定,最难捉住它的形。
西洋画中有鸟,但往往失却了鸟的本性——鸟的灵动。
而抓住鸟的一瞬间变化,正发挥了中国花鸟画的长处。
张书旂花鸟画的成功,正是继承了中国画以形写神的传统创作方法。
“他没有和一般近代画家溷逐一流,凡国画上所有的特点多能保存。
画面上充满装饰味,色彩有鲜艳的配置,往往在古铜色原色纸上,用白红和深绿色调,可谓独创一格;所作花鸟画,纯从写生中得来,动作的自然,色彩的正确,乃在写生之外,另有观察的工夫和心中意会的结果。
”张书旂花鸟画的杰出成就和其追随者的艺术风格、审美倾向、艺术趣味,无疑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形成了一个熠熠生辉的花鸟画流派。
张书旂(1900-1957),原名张世忠,字书旂,别号香溪隐、七炉居士等。
1900年出生于礼张村。
祖父梅卿为私塾及本县小学教师;父仪甫,亦举生员,后经商;叔爽甫,任浦阳小学校长,擅书画,书旂幼时深受其熏陶。
书旂自少潜心文史,素好绘画,偶尔涂抹,常受长辈赞赏,每出游见奇花异景,鸟兽飞动,以至墙壁图案,辄逗留描摹,久不忍去。
1920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第七中学(金华一中前身)。
1922年8月晋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专研绘事,初学西画,练习油画、水彩画和木炭画,后改国画,主攻花鸟画。
当时,吴昌硕大写意花鸟画风靡海上,追随者蜂拥而至,张书旂也不例外。
一代花鸟画大师张书旂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曾收到中国政府赠予的一幅中国画。
罗斯福总统非常喜爱,并将其悬挂于白宫。
他去世后,此画被罗斯福总统图书馆永久收藏。
这幅画的作者就是我国著名的现代画家张书旂(q í)。
张书旂1900年出生于浙江省浦江县农村的一个书香门第。
叔父张爽甫能书善画,在当地颇有名气。
山花遍野的乡村,翰墨飘香的家庭,给童年张书旂的幼小心灵种下了绘画的种子。
在叔父和当地一些绘画名家的精心指导下,聪颖的张书旂童年时期就文/小小M I N G H U A LA N G画廊一代花鸟画大师张书旂张书旂(1900-1957),原名世忠,是当代著名的花鸟画家之一。
张书旂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画坛颇负盛名,与徐悲鸿、柳子谷合称为画坛“金陵三杰”。
求艺生涯. All Rights Reserved.M I N G H U A LA N G画廊不厌其烦地一遍遍临摹《芥子园画谱》。
与大人们在一起观摩明清名画时常常过目不忘、举一反三,从小就被誉为“绘画神童”。
1922年,年轻的张书旂到上海美专学习。
上海美专是当时中国为数不多的西化美术学校,张书旂专攻中国花鸟画,并拜名家高剑父、吕凤子为师,绘画技艺也进一步提高。
1925年,张书旂从上海美专毕业,受聘福建厦门集美学校,在此期间他一边教书,一边潜心创作了大量的花鸟画作品。
1929年,福建省福州市举办了全省美术展览,张书旂送去数幅作品展览。
徐悲鸿先生在参观中看到融传统和现代为一体的张书旂画作,颇为激动,称他为中国画坛“奇才”,随即便向国民政府教育部推荐年仅29岁的张书旂出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并得到了教育部的批准。
张书旂擅长画花鸟,尤以画鸽最著名。
徐悲鸿先生曾说:“张书旂画鸽应数古今第一。
”他画的鸽子在法国、德国的“中国美术展览”上受旷世之作5. All Rights Reserved.M I N G H U A LA N G 画廊到好评,并被国外的博物馆所收藏。
飞越太平洋的信使——论《百鸽图》的创作缘起

文艺评论飞越太平洋的“信使”——论《百鸽图》的创作缘起应宛真(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体育艺术部 312000)摘要:张书旂先生是一位擅长小写意花鸟画创作的爱国主义画家和教育家;张书旂先生高超的艺术造诣对中国画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张书旂的代表作之一就是本文所研究的《百鸽图》,这幅作品体现了张书旂先生高超的绘画技艺;而更难得的是,《百鸽图》还体现了一位画家对祖国的深切情感。
关键词:张书旂;百鸽图;艺术作品;时代背景《百鸽图》,纸本设色,宽335.6厘米,高162.6厘米,现藏于美国,是第一幅进入美国白宫的中国画。
张书旂曾说:“意在笔先,是国画创作先进法则,画家作画应有所为而画,有的放矢。
”而《百鸽图》见证了中国和美国两国人民的友谊,很好地体现了书旂先生所说的“有所为而画”;《百鸽图》不但体现中国画作品中的爱国主义题材,更加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时代需求关于张书旂《百鸽图》的创作,历史以来都有许多文字记载,如《重庆市沙坪坝区志》就指出《百鸽图》是以一个礼物的身份,其目的是庆贺罗斯福第三次连任美国总统。
如上所述,《百鸽图》诞生时,我们全国人民正在进行英勇的伟大的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算得上是当时的强国,而中国却是弱国;要想实现世界的和平,争取抗日战争乃至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很大程度上要寄希望于当时的美国。
1940年11月5日,罗斯福连任美国总统。
当时中国希望美国能成为自己抗战时的盟友,张书旂创作了这幅中国画作品,作为庆祝富兰克林·拉诺·罗斯福第三个任期的礼物,说明画家希望我们能够保持中美之间的良好关系。
二、战时国画界之影响中国的主流绘画思想自古以来就以“成教化,助人伦”为代表,而在抗日战争时期所创作的中国画,也大多烙上了那一时代的爱国烙印,表达了“使命和责任”的主流绘画思想。
1931年“九·一八”事件以后,徐悲鸿先生在1932年画作《雄鸡》中写了一首诗:“雄鸡一唱天下白——十九路军健儿奋勇杀敌,振华毙亡民族,图以美之。
浅谈张书旗对花鸟画创作对象的选定

浅谈张书旗对花鸟画创作对象的选定作者:王鹏程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7期摘要:张书旗先生绘画的选材时非常广泛,花鸟和山水都有涉及,本文重点分析张书旗先生对于传统的中国绘画的研究还有凭借自己的经验和当时中国环境进行对花鸟画描绘对象的选择和创作。
关键词:张书旗;花鸟画;创作对象;选定张书旗绘画的选材可以说较为广泛,他最擅长绘画花鸟。
所以第一个讲述的就是张书旗先生的花鸟绘画。
我国最早的花鸟画是在殷商时期,那个时期的花鸟画还是以甲骨文的形式出现,花鸟画受到人们喜欢的开始是在明清时期。
明清时,很多的画谱上都是以花鸟画为主,而各大文人墨客都纷纷学习绘画花鸟画的技法。
慢慢的发展到了今天,花鸟画已经成为我国绘画的主旨,不乏很多艺术绘画家选择花鸟画作为自己一生的研究。
《我的绘画生涯》一书中张书旗回忆起自己在上海专美学习绘画时曾经说过:“当时没有花鸟画的老师教我,所以我不得不依靠自己,在博物馆临摹古画或到公园里去写生。
四年后毕业,我懂得一条真理,任何人做任何事,必须依靠自己。
”张书旗的绘画风格包含了传统艺术,又含有在继承中自己所创新的艺术风格。
张书旗先生将中国花鸟画的特色以一种新的形式完美的呈现在大家的眼前。
1935年在南京所举办了“张书旗先生画展”,可以说这是张书旗先生在国内举办的最为详细的一次画展,甚至可以说这次的画展代表着当时我国的绘画水平。
那个时期我国的社会不稳定,日本正在准备着侵略我国。
而在这次画展开始之前,就有广大的爱国人士表示会全力支持张书旗先生开展这次画展,并且大量的购买了张书旗先生的绘画作品,而卖出的所有经费都由张书旗先生捐给了国家作为抗战的经费。
当时的日本领事馆也派人前来参观张书旗先生的画展,看完画展以后大为震惊,决定大量收购张书旗先生的作品,而张书旗先生本人亲自前来拒绝了日本领事馆的工作人员,最后张书旗先生的作品日本人一幅也没有收购成功。
由此可见,张书旗先生开展的这次画展和当时其他画家目地不同,张书旗先生开办画展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给当时的中国凑取经费,同时也唤醒广大的中国同胞们中国文化是任何国家用钱买不来的。
百鸽图

百鸽图历史上首幅进入美国白宫的巨幅中国画——《百鸽图》将于4月28日起在重庆三峡博物馆亮相。
据了解,这幅由中国花鸟画艺术大师张书旂在渝所创的作品还是首次走出美国在中国展出。
“人们谈起世界和平运动时,往往会想到1951年毕加索的那只飞翔的《和平鸽》。
其实早在毕加索之前10年,中国花鸟画艺术大师张书旂就创作了巨幅中国画《百鸽图》,并作为世界和平的信使。
”重庆现当代艺术研究凌承纬教授向记者介绍道,《百鸽图》整张画面长355.6厘米,宽162.5厘米,气势恢宏,整体感甚强。
在70年前,张书旂在重庆创作的《百鸽图》由国民政府赠予美国总统罗斯福,祝贺他第三次连任总统。
深得罗斯福喜爱,并准其悬挂于白宫,在罗斯福去世后,又移至罗斯福总统图书馆永久收藏。
这幅作品也是历史上进入美国白宫的第一幅中国画。
据重庆市文史馆相关负责人介绍称,此次展出的《百鸽图》实际上是“张书旂中国画艺术及其传承作品展览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一部分,除了《百鸽图》之外,张书旂的另外112幅中国花鸟画作品也将一并展出。
此外,展览还囊括了张书旂的学生苏葆桢,以及苏葆桢的学生何方华、易本奎等传承人的作品100幅。
本次展览将分为两个展厅,张书旂的作品将在三峡博物馆的4楼书画厅展出,展出期限到5月12日结束;而张书旂传承人的作品将在三峡博物馆的二楼展出,展出期限是到5月8日结束。
据悉,本次展览活动由重庆市人民政府和中央文史研究馆指导,重庆市文史研究馆、重庆市文化广播电视局等单位主办;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重庆现当代美术研究所、重庆市文史书画研究会、美国罗斯福总统图书馆等单位协办,旨在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挖掘重庆抗战历史文化,探索研究中国书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加强重庆与国际的文化交流。
(完)《百鸽图》相关背景资料:《百鸽图》原作平放在罗斯福总统图书馆的房间一张大桌上。
整张画面长355.6厘米,宽162.5厘米,这件巨幅花鸟画是张书旂惯用的淡赭色的特制宣。
画面基本上由三大群鸽子组成。
国画大师张书旂的传奇人生及其留在乐都的墨宝《柳燕图》

文化人物WEN HUA REN WU国画大师张书"的传奇人生 及其留在乐都的墨宝《柳燕图》◎李积霖/文南来北往的燕子是春天的使者, 承载和传递着人们的种种情感,或是 春天和爱情的美好,或是思乡和怀旧 的愁绪。
“似G 相识燕归来”,打开《柳 燕图》画卷,舒朗清新的气息引领观 画者进人恬淡幽静的春景遐思之中, 画面描写春天两只燕子飞来之景。
燕 子低飞呢喃,整幅画用小写意手法表 现,用笔圆劲秀泽,敷色浓淡相宜,尽 显春韵,燕子的姿态灵动而有变化, 颈部及腹部以朱砂点红,尾长呈深叉 状,燕子的造型,拟古之笔由此可见 一斑。
《柳燕图》中柳条如烟,随风飘 拂,丝丝缕缕将垂柳曳风飞扬的风姿 表现得淋漓尽致,江南的春景尽收尺 幅之间。
画中的柳树轻盈娇柔,小枝 向上伸展,展现出蓬勃向上、纯朴坚 韧的品格。
《柳燕图》布局舒朗,用笔 健劲粗放,多方笔转折,用笔润燥相 间,色调清淡温和。
构图疏密有致,用 线粗细灵秀,圆润柔和,敷色明丽滋 润。
美妙的意境给这幅《柳燕图》更¥ 添了几分神秘色彩,此幅画作时时触 动着游子思念家乡的心弦!这就是留在海东市乐都区的由 我省著名画家郭世清的恩师张书旅大师所作的《柳燕图》,我们能够从这 幅《柳燕图》的艺术魅力中,真正理解 国画艺术的真谛。
张书旅是为中华艺 术做出突出贡献的功臣,为推动世界 反法西斯斗争和维护世界和¥做出 了卓越贡献,在漫长的艺术实践中, 创作了数以千计的花鸟画作品,在海 内外享有盛誉。
他以弘扬中西融合、 革新中国书画的精神为己任,用他的 艺术向世界传播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东方艺术的神韵。
张书旅是我国现代美术史上著 名的花鸟画家、艺术教育家。
据西南 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重庆现当代美术 研究所所长凌承纬介绍,1940年至 1942年,张书旅先后将其创作的《百 鸽图》《云霄一羽》《松枝双鹤》分别赠 送给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 相丘吉尔、加拿大总理麦肯金。
国画中的向日葵——金光灿灿,欣欣向荣,美不胜收

国画中的向日葵——金光灿灿,欣欣向荣,美不胜收向日葵,花开便是晴天。
它有着饱暖的花姿,鲜亮的颜色,以及积极阳光的精神,而备受人们喜爱。
尤其是天才画家梵高,以西方油彩创作的《向日葵》,朴素而又孤独的高贵,更是成了一种不可取代的力量。
那如果用中国画的笔墨来表现向日葵,又会是怎样的精彩呢?一起来欣赏吧。
1.张书旂(1900~1957)现代著名花鸟画家,素有任伯年“第二”的美誉。
他的向日葵,轻盈典雅。
粉与笔墨兼施,其气雄健,其笔超脱。
画花似闻香,画鸟若欲语。
2.赵少昂(1905~1998)现在著名小写意花鸟画家,岭南画派杰出代表。
擅山水、人物、花鸟、走兽,尤以花鸟画为最精。
他笔下的向日葵,造型高度概括但又不失准确,并充分发挥书法用笔的表现力,笔墨奇肆粗狂,又能见其精细之处,雄秀双至,意趣动人。
3.钱君匋(1907~1998)现代著名书法家、画家、篆刻家。
“一身精三艺,九十臻高峰”。
钱先生的向日葵,色彩十分清新怡人。
虽只一幅,但回味无穷。
他以大笔画叶,温润圆畅,既墨韵淋漓中又有浓淡干湿的变化,耐人寻味。
那长长短短、错落有致的花瓣,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享受。
4.陆抑非(1908~1997)现代杰出的花鸟画家,卓越的教育家。
所作花鸟无数,以牡丹,荷花最为多见,向日葵则偶作三两幅。
他笔下的向日葵,色彩明快,生机盎然。
其大笔挥写,没骨泼色,笔墨酣畅淋漓之余,但又不背离葵花的自然形态,既写形又写意。
画中向日葵低垂的花头,像是刚经历了一场风雨,更显明艳动人。
5.唐云(1910~1993)现代著名国画家。
擅长花鸟、山水、人物,可谓诗书画皆至妙境。
其笔下的向日葵,朵朵向着太阳,朝气蓬勃。
他以没骨法画叶,又以墨线勾叶脉,清秀明丽。
以明黄点染写成的花朵,于清丽中显得风姿绰约,金光灿烂。
既有北派花鸟的厚重,又有南派的超逸,清丽洒脱,生动有效。
6.刘伯骏(1921年生)当代著名花鸟画家。
擅画美人蕉、鸡冠花、向日葵、荷花。
他认为这是“夏日花中四君子”,它们的品格象征了我们的年代。
张书旂:花鸟丹青绘“外交”

张书旂:花鸟丹青绘“外交”作者:***来源:《文化交流》2020年第11期北大教授牽线搭桥浦江籍旅美画家作品“回家”“疏影暗香——纪念张书旂诞辰一百二十周年艺术展”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展览举办到2020年12月。
本次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浙江美术馆主办,浦江美术馆协办,共展出86件(套)张书旂作品、30多件(套)相关展品。
其中《翎毛集》以及重要代表作《孔雀》《鸡》,是张书旂之子张少书代表这位浦江籍旅美画家在美国的家属,特意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的。
进入白宫的第一幅中国画张书旂何许人也?还记得抗战时期赠送给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的那幅《世界和平的信使》(又称《百鸽图》)吗?没错,《百鸽图》就是张书旂画于1940年的作品,也是进入白宫的第一幅中国画。
张书旂1900年生于浙江省浦江县礼张村,著名现代花鸟画家。
他毕生专注于花鸟画的创作和研究,其艺术博采众长,从徐熙、李鱓、任伯年、吴昌硕等不同时期的众多大师那里汲取营养,又巧妙融合西画的写生优势,作品妙造自然,雅俗共赏。
他在花鸟画题材上的拓展也卓有成就,画的鸽子在画坛独树一帜。
尤为人称道的是他的花鸟画在用色探索上形成一种擅用白色、巧用白色的独特风貌,在20世纪30年代便以“白粉主义画家”著称于世,与徐悲鸿、柳子谷并称“金陵三杰”。
他的作品参加了民国时期仅有的3次全国美术展览会,也曾分别被徐悲鸿和刘海粟携至巴黎、柏林和莫斯科等欧洲多个城市参加中国现代绘画展览,屡获褒奖并被国外博物馆收藏,蜚声中外。
1941年秋,张书旂本人作为当时的“文化使者”到了美国,他的使命是向美国人民展现中国文化,推进中美友谊,同时积极争取美国帮助中国抗战。
因珍珠港事件,无法顺利回到中国,张书旂就在美国生活了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他回到中国,而后又于1949年重到美国,一直居住在奥克兰山,直至1957年英年早逝。
美术界评论:张书旂注重写生、师法造化,将西画的写实技法和色彩理论与中国花鸟画的独特韵致巧妙结合,画作力求色彩与水墨的融合,善用白粉,能“粉分五色”,计白当黑,由强烈的单一对比化作柔和多变的层次变化,形成简洁静雅、恬淡柔美的画面意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书旂(1900—1957),原名张世忠,浙江浦江人,他是继任伯年、潘椒石之后,独树一帜的现代花鸟画家。
他在笔法、设色、造型等方面都有一定创造。
他的花卉翎毛,形神兼备、栩栩如生,雅俗共赏,为世人所喜爱。
曾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工花卉、翎毛,与徐悲鸿、柳子谷被誉为“金陵三画家”。
中国花鸟画的魅力是独特的。
它的色彩、布局不但具有很强的装
饰性,其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表现手法也令其他画种难望其项背。
中国画表现的鸟是活灵活现的。
不仅刻画鸟的基本形态,而且抓住了
鸟内在的生命,将鸟在瞬间的微妙变化跃然于纸上,充分显示了中国
画的真正价值。
张书旂是现代花鸟画大家,他的作品爽利明快、秀丽
清妙,充分继承了传神的创作方法,是将唐宋时期的工整与元明时代
的写意的完美结合。
吕凤子对张书旂的花鸟画曾有这样的评价:“书旂
画花似闻香,画鸟若欲语,技法卓绝,当代无与抗衡者。
”徐悲鸿也认
为:“其气雄健,其笔超脱,欲与古人争一席之地。
”
能得到如此评价与他重视对景写生、实地观察有密切的关系,更
要归功于他的“取法乎上”,“博采众长”。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
黄筌、徐熙、八大、任伯年的痕迹,同时还可看到他也受过日本画的
感染。
这幅《芦雁图》创作于1938年,时值日寇疯狂向我国发动
侵略战争,蒋介石的消极抵抗,造成军事上的全面溃败,整个中华民
族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国破家亡、生灵涂炭使画家心态极度悲凉,
其画境必然流露出哀伤的心怀。
此图描绘的是月色下,一只孤雁独眠
于苇丛中的景象。
天地之间荡漾着灵气,朦胧的月色里,随着寒风摇曳着几竿芦苇;蜷爪藏头独眠的大雁,所共同营造的凄凉、冷寂的氛围正是当时画家心境的最好写照。
同时他花鸟画的几个重要特征在这幅作品中也有集中体现。
其一,主题鲜明,意境深幽。
张书旂常说:“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画家作画应有所为而画,有的放矢。
”这幅《芦雁图》主题突出、立意不凡,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他善于将客观观察对象的自然美与主观理想相结合,达到情景的统一,诗画的和谐。
故此即使未在画面题诗,也能意趣盎然。
难怪蔡元培先生曾在张书旂的画上题过“一经妙笔,耐人寻思”之句。
其二,大胆构图、生动刻画。
张书旂的构图极重视主从、疏密、虚实、开合的关系。
这些关系不仅是表现花鸟的远、近、前、后的空间关系的手段,而且也是描写重点与非重点的方法。
《芦雁图》中,他大胆采用对角线构图方式,芦苇在明月与大雁之间起到了巧妙地搭桥作用,使面、线、面有机地构成一个整体,使之“宾主呼应”,“顾盼有情”,“揖让有理”,达到了整体与局部的统一。
虚实、疏密关系的体现则主要表现在对芦苇的刻画上。
苇杆线条刚劲,苇叶疏密得当,充分做到了疏而不散、密而不窒,体现了物象的空间感和位置感。
其三,设色优美、笔墨精到。
色调是体现画面整体效果的关键,古人所谓“设色不难于浓艳,而难于深厚”,这幅《芦雁图》设色淡雅、调合,只是在大雁胸、腹、嘴、爪及芦花略施暖色,给人以“浓妆淡抹总相宜”之感。
大雁的绘制采用没骨和勾勒法相结合,为求笔触质感,兼用中锋与侧锋,大雁背部尾部羽毛以焦墨写之,胸部墨色中揉以淡赭,笔调简洁,刻画逼真传神,墨与色的搭配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以色助墨光,以墨显色彩”的效果。
其四,主简去繁,风格独具。
在用笔上,张书旂主张“主简去繁”,“简者”简于象,而非简于意。
他认为:“笔简是删去了可有可无的东西,保留最精华的部分,是高度的概括,一笔着纸,形神兼备。
”图中大雁、芦苇、天地、明月寥寥数笔,以少寓多,笔简意繁,游刃有余,耐人寻味,更突出了画面的意境与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