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病变类型

合集下载

冠状动脉解剖及病变

冠状动脉解剖及病变
困难,尤其是RCA高位时
左冠状动脉高位开口
右冠状动脉高位开口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多个开口
• RCA和圆锥支独立开口于右冠状窦或LAD和LCX独立起源 常见,是一种良性的起源异常
• LAD和LCX独立起源发生率约0.41%
LAD、LCX独立开口
RCA和圆锥支独立开口于右冠状窦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单一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终止异常--冠状动脉瘘(CAF)
• 20岁以前19%患者出现症状,20岁以后 有63%出现症状
• 典型或不典型的心绞痛,多在活动时出现, 与冠心病心绞痛相似,但出现年龄早得多
• 可出现持续性心前区疼痛/晕厥/甚至猝死
冠状动脉终止异常--冠状动脉弓
• 罕见 • 可见RCA和LCA沟
通,而无冠状动脉 狭窄
左房支(LA)
• 左房前支开口于左回 旋支的起始段向后发 出,供应左房,分布 于左房前壁和心耳部
钝缘支(OM)
• 由LCX的近端发出, 沿心脏钝缘向下行至 心尖,分布于钝缘及 相邻的左心室壁(左 室后壁)
• 该支较恒定发达, 可有1~3支,是冠 状动脉造影辨认分支 之一
右冠状动脉(RCA)
• 右冠状动脉开口于升主动脉右前方的右冠窦内,发出走行于右房室沟内,在 肺动脉起始部与右心耳之间向右下行走,通过心脏右缘至心脏膈面
左冠优势(8%):后降支 和左室后支起自左回旋支( LCX)
均衡型(7%):后降支起 自右冠状动脉和左室后支起 自左回旋支,或者来自左右 冠状动脉的并行分支
PART 01
冠状动脉先天性异 常的分类
起源、走形、终止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高位起源
• RCA或LCA起源于冠状窦与窦嵴联合区之上的升主动脉 • 发生率约6% • 通常不会产生临床症状,但可引起冠状动脉造影时插管

冠脉病变分级

冠脉病变分级

1988年美国ACC/AHA根据PCI的成功率和危险性,将冠状动脉病变分为A、B、C三种类型,是临床广泛应用的分型标准(见表1)。

其中B型病变分为两个亚型,仅有一种病变特征为B1型病变,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变特征则为B2型病变。

表1 1988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ACC/AHA)的冠状动脉病变分型病变特征A型病变B型病变C型病变病变范围局限性,<10mm 管状,10-20mm 弥漫,>20mm病变形态同心性偏心性————是否容易接近容易近段血管中度弯曲近段血管极度弯曲是否成角不成角(<45。

)中度成角(>45。

但<90。

)严重成角(>90。

)病变外形管壁光滑管壁不规则————钙化程度无或轻度中重度————闭塞程度非完全闭塞完全闭塞<3个月完全闭塞>3个月病变部位非开口部开口部————分支是否受累无需要导丝保护的分叉病变有不能保护的大分支血栓形成无有————静脉旁路移植血管————- 脆性退行性病变成功率>85% 60%-85% <60%危险性低中等高近年随着器械的改进和术者经验的积累,尤其冠状动脉支架的广泛应用,PCI成功率明显提高,并发症下降,按上述分型预测PCI成功率和并发症的价值有所下降。

目前,将病变分为低、中、高危险性(见表2)。

表2 病变的危险度分级低危险中危险高危险孤立性短病变(<10mm)管状病变(10-20mm)弥漫性病变(>20mm)对成性病变偏心病变瘤样扩张非成角病变中度成角(>45。

但<90。

)重度成角(>90。

)近段无弯曲近段轻至中度弯曲近段严重弯曲管壁光滑管壁不光滑非完全闭塞完全闭塞<3个月完全闭塞>3个月,有桥状侧枝非开口病变开口病变左主干病变未累及大分支需要导丝保护的分叉病变有不能保护的大分支不存在血栓少量血栓大量血栓或静脉桥退行性病变三、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即TIMI分级,原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评价冠状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像学分级,现常用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血流状况的评价。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分类及介入治疗方法(全文)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分类及介入治疗方法(全文)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分类及介入治疗方法(全文)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领域中,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目前具有挑战性的病变类型之一。

冠状动脉分叉部位血液形成湍流且局部剪切力高,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冠脉分叉病变占经皮冠状动脉介人治疗总量的15%-20%[2]。

冠脉分叉病变解剖结构千变万化,且治疗过程中也会随时改变,目前尚无适用于所有分叉病变的手术方法。

尽管近年来进展非常大,其治疗策略仍存在争论。

通常分叉病变的手术治疗方式分为六类:(1)单支架技术(one-stent technique,OST);(2)支架球囊技术(stent with balloon technique,SBT);(3)支架对吻技术(kissing stent technique,KST);(4)T支架技术(T stenting technique.TST);(5)支架挤压技术(crush stenting technique,CRT);(6)Cullotte支架技术(Cullotte stenting technique,CUT)。

与简单冠状动脉病变的PCI治疗相比, 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手术远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术后再狭窄率及手术费用较高, 而临床预后较差、手术成功率较低[2]。

因此,冠脉分叉病变最合适的策略、最优化的技术策略不只是要达到最佳的即刻临床效果,更重要的是要获得最佳的长期预后效果:较低的再狭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发生率等。

1.分叉病变的定义冠脉分叉病变是指冠脉主支、分支部位分别或同时存在的严重狭窄的病变,主要包括前降支一对角支病变,其次为回旋支一钝缘支病变、右冠状动脉远段病变和左主干末端分叉病变。

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bifurcation coronary lesions,BCI)是指分叉部位2支血管均有>50%的狭窄病变,且病变累及分支(side branch,SB)血管开口。

冠状动脉病变的病理与诊断

冠状动脉病变的病理与诊断

冠状动脉病变的病理与诊断冠状动脉病变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研究表明,冠状动脉病变伴随着血管壁的异常,如内膜增厚和斑块形成等。

然而,冠状动脉病变的病理与诊断并不简单,需要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评估。

病理学是病理诊断的基础,通过对组织的形态和构造进行分析,可以揭示病变的本质。

在冠状动脉病变中,最常见的病理变化是血管壁的异常增厚,导致血管管腔狭窄和缺血。

这种增厚主要发生在动脉内膜层和中膜层,其中内膜增厚是病变最早出现的征象之一。

内膜增厚是由于内皮细胞的异常再生和过度增生形成的,同时也可能伴随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脂质物质的聚积。

此外,宏观上可见的斑块形成也是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特征之一。

斑块是由血管壁的细胞和胆固醇等物质沉积在动脉壁上构成,通常分为黄色斑、纤维斑和复合性斑等。

其中黄色斑是最为常见,其主要由胆固醇晶体、脂质单质和巨噬细胞等组成。

尽管病理分析可以揭示病变的本质,但是往往需要进行多种影像学检查才能得到准确的诊断。

与传统诊断方式相比,现代医学的影像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目前,常见的影像学诊断技术包括心电图、血管造影、超声心动图、核素显像和计算机断层扫描等。

其中,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最常用的诊断技术之一,其可以非常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的内在情况。

CT检查可以通过组织对放射线的吸收程度来获取血管图像,从而准确地检测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和位置。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与病变相关的影响因素。

其中,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慢性病是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病因。

高血压可以导致血压异常升高、动脉壁应力过大,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发作的风险。

而高血脂会导致胆固醇等脂质物质在血管内聚积,最终导致动脉管腔狭窄和血流减少。

此外,糖尿病患者往往会出现胰岛素抵抗和高血糖等现象,这些现象会导致动脉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发作。

总之,冠状动脉病变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病理与诊断需要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评估。

病理分析可以揭示病变的本质,而影像学检查则是一个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

初步探讨冠状动脉Levin病变类型及其稳定性

初步探讨冠状动脉Levin病变类型及其稳定性

初 步探 讨 冠 状 动 脉 L vn病 变 类 型及 其 稳 定 性 ei
王 显 , 大 一 胡
摘 要 : 初 步 探 讨 冠 心 病 患 者 冠 状 动 脉 L vn病 变 类 型 及 其 稳 定性 。 方 法 入 选 冠 状 动 脉 造 影 显 示为 单 支 血 目的 ei
管病 变 的 1 O例 患 者 , Le i 2 按 vn病 变 类型 分 为 3组 : I型病 变 组 ( 0侧 )、I型 病 变组 ( 0例 ) 1 病 变组 ( 0例 ) 另 3 1 6 、I型 3 ,
t r a tv r ti ( sC y C e ciep o en h — RP ma rxm ealp o en s ( M P,n l dn M P 2a dM M P 9 , ), ti t l r t ia e M o i cu i gM 一 n 一 )
关 键 词 :冠 状 动 脉 疾 病 ; C反 应 蛋 白 质 ; 胶 酶 A; 明 明胶 酶 B; CD4 0配 体 ; 娠 相 关 血 浆蛋 白 A 妊
中图 分 类 号 : 4 . R5 3 3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90 2 ( 0 8 1 - 8 7 0 1 0 — 1 6 2 0 ) i0 2 — 3
Me ni a tme, h e lh o t o r u 咒 一 3 )wa s a l h d Th e e so ls i h s n i v — t e h a t y c n r l o p( g 0 se t b i e . e l v l fp a ma h g e st i s i
W A N G a H U a Y xin, D —i
( p rme to a d oo De a t n f C r ilgy, n n lHopia f iig Miia yRe in, ii g 1 0 0 Chn ) Ge e a s t lo Bejn lt r g o Bejn 0 7 0, ia

冠脉长病变的处理

冠脉长病变的处理
戒烟、均衡饮食、增加身体活动和控制体重 等措施有助于预防和治疗冠脉长病变。
2 药物治疗
包括血压药物、胆固醇降低药物和抗血小板 药物等,用于控制相关症状和减少风险。
介入治疗方法
冠脉成形术
将导管搭载球囊插入冠脉,然后 充气球囊来扩张堵塞部位。
支架植入
在成形术后,通过使用支架维持 冠脉的通畅,防止堵塞再现。
冠脉造影术
通过插入导管注入造影剂,以观 察冠脉狭窄和堵塞情况。
手术治疗方法
1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通过移植其他血管,绕过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恢复心肌供血。
2
心脏移植
用健康的心脏替换受损的心脏,适用于严重、难治性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
3
心脏辅助装置
植入机械装置辅助心脏功能,治疗心衰等冠状动脉疾病相关并发症。
预后评估
幸存率
初始幸存率较低,但随着治疗持续,幸存率逐渐 提高。
治疗效果
治疗可以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但需要定期 随访并继续保持治疗。
预防措施
定期体检
定期体检可以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合理的运动和适当的休息,有助于预防冠脉长病变。
控制风险因素
冠脉长病变的处理
冠脉长病变是心脏疾病的常见形式,可以导致心肌梗死和心衰。本演示将介 绍病变类型,治疗方案以及预后评估。
病变介绍
1 形成原因
冠脉血管内不断堆积的脂肪和胆固醇形成斑块,阻碍了血液流动。
2 症状和风险因素
症状包括胸痛、气短和心悸,风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
3 检查与诊断
心电图、血液检查和冠脉造影可用于诊断冠脉长病变。
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通过药物来降低胆固醇、血压 和抑制血栓形成,以减轻症状 和控制疾病进展。

who冠心病分型新标准

who冠心病分型新标准

who冠心病分型新标准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冠状动脉的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甚至坏死。

冠心病的分型是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目前最新的冠心病分型标准是由WHO(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以下将详细介绍这一新标准。

WHO冠心病分型新标准根据病因、病和病理机制以及临床表现等因素对冠心病进行分类。

下面将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对新标准进行阐述。

首先是病因方面的分类。

冠心病的病因复杂多样,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冠心病是指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起的冠心病,其中又分为动脉硬化型和非动脉硬化型。

继发性冠心病则是指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冠心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其次是病和病理机制方面的分类。

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和类型,可以将冠心病分为以下几类:单纯型、多支病变型和主干病变型。

单纯型是指冠状动脉只存在一支病变的情况,比较容易处理。

多支病变型是指冠状动脉同时存在多支病变的情况,治疗上需要更加综合考虑。

主干病变型是指冠状动脉主干存在病变的情况,治疗上需要特别注意。

最后是临床表现方面的分类。

根据临床症状和心电图特征,可以将冠心病分为以下几类:稳定型和不稳定型。

稳定型冠心病是指心肌缺血引起的胸痛症状相对较稳定,一般可以通过休息或药物缓解。

不稳定型冠心病则是指心肌缺血引起的胸痛症状不稳定,可能出现运动耐力下降、突发胸痛和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综合以上的分类,冠心病的新标准如下所示:I类:原发性冠心病a.动脉硬化型b.非动脉硬化型II类:继发性冠心病a.高血压性b.糖尿病性c.风湿性d.其他继发性因素III类:冠状动脉病变类型a.单纯型b.多支病变型c.主干病变型IV类:临床表现a.稳定型b.不稳定型通过这样的分型,临床医生可以更加准确地诊断和分类冠心病患者,从而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此外,该分型标准也为冠心病的研究提供了统一的分类体系,有助于推动相关研究的进展。

总之,WHO冠心病分型新标准通过考虑病因、病和病理机制以及临床表现等因素,为冠心病的分类提供了更加细致和全面的指导。

冠脉病变分型标准

冠脉病变分型标准

冠脉病变分型标准一、冠脉狭窄程度冠脉狭窄程度是评估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主要指标,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量化评估。

根据加拿大心脏协会(Canadian Cardiovascular Society,CCS)的分级标准,将冠脉狭窄程度分为四级:1. 无狭窄:冠脉管腔无狭窄,正常或小于25%狭窄。

2. 轻度狭窄:冠脉管腔狭窄小于50%。

3. 中度狭窄:冠脉管腔狭窄介于50%至75%之间。

4. 严重狭窄:冠脉管腔狭窄大于75%。

二、病变数量病变数量是指冠脉存在病变的支数,单支病变指仅有一支冠脉受累,多支病变指两支或以上冠脉受累。

三、病变部位病变部位是指冠脉病变的具体位置,常见的病变部位包括左冠状动脉主干(LAD)、右冠状动脉主干(RCA)和左前降支(LAD)。

四、血管重建情况血管重建是指为改善缺血心肌的供血而采用的各种血管重建措施,包括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CABG)等。

血管重建情况对评估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五、心肌缺血程度心肌缺血程度是指心肌缺血的范围、程度及对心肌功能的影响程度。

心肌缺血程度的评估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结果,可将心肌缺血程度分为三级:轻度、中度和重度。

六、心肌梗死病史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严重并发症,也是评估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心肌梗死病史包括既往心肌梗死史、心肌梗死家族史等。

七、家族史家族史是指患者直系亲属中是否存在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疾病。

家族史阳性者提示存在遗传因素在冠心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对评估患者预后有一定指导意义。

八、其他相关因素其他相关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种族、生活习惯、合并症等。

这些因素可影响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及严重程度,对制定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有一定指导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冠状动脉心肌桥
冠脉起源异常
冠状动脉慢性闭塞
冠状动脉病变类型
厦门市海沧医院心内科
聂志华
冠状动脉的检查方法


CAG(冠状动脉造影) IVUS(血管内超声) OCT(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热成像
血管内MRI 血管镜
近红外分光镜
血管内激应图成像 拉曼光谱
冠状动脉狭窄
冠状动脉狭窄
冠状动脉钙化
冠状动脉钙化

OCT和IVUS对钙化病变的评价作用比较 IVUS显示的钙化病变特点为靠 近管腔处呈像较亮的钙化组织,其后声影被完全遮挡(左图箭头所 示);OCT可准确判定钙化病变的存在及其面积(右图*所示)。
冠状动脉夹层
冠状动脉夹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冠状动脉血栓
冠状动脉气栓
冠状动脉溃疡
冠状动脉穿孔
冠状动脉瘘
冠状动脉痉挛
冠状动脉瘤及瘤样扩张
冠状动脉心肌桥

MB最早于1737年由解剖学家报告 1922年,Crainiciana首先论述了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MB)的存在 1960年Portsmann及Iwig在冠状动脉造影中发现一例左前降支收缩期狭窄的19 岁患者,首次引入“心肌桥”的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