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氨的安全生产管理
液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了加强液氨生产、储存、使用和运输等环节的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单位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单位液氨生产、储存、使用和运输等环节的安全管理。
三、安全责任1. 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液氨安全生产负总责,建立健全液氨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人员的安全职责。
2. 生产、储存、使用和运输液氨的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液氨安全生产负直接责任。
3. 液氨生产、储存、使用和运输等岗位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本制度,确保液氨安全生产。
四、液氨安全管理措施1. 液氨生产(1)液氨生产设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定期进行检验、维修和保养。
(2)生产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确保生产安全。
(3)液氨生产区域应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并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
2. 液氨储存(1)液氨储存设施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定期进行检验、维修和保养。
(2)液氨储存区域应保持通风良好,防止泄漏。
(3)储存液氨的容器应采用防腐蚀材料,并设置液位计、压力表等监测设备。
3. 液氨使用(1)液氨使用人员应接受专门的安全培训,了解液氨的性质、危害及应急处置措施。
(2)液氨使用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使用安全。
(3)液氨使用区域应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并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
4. 液氨运输(1)液氨运输车辆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定期进行检验、维修和保养。
(2)液氨运输过程中应遵守交通规则,确保运输安全。
(3)液氨运输车辆应配备泄漏报警装置和应急处置设备。
五、应急处置1. 液氨泄漏事故(1)立即切断泄漏源,防止事故扩大。
(2)设置警戒区域,防止无关人员进入。
(3)采取应急措施,对泄漏的液氨进行收集和处理。
2. 液氨中毒事故(1)立即将中毒人员转移到通风良好处,给予急救。
(2)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进行救援。
液氨管理制度

液氨管理制度液氨管理制度一、液氨管理的目的液氨是一种常用的工业气体,广泛应用于化工、冶金、电子、冷链物流等行业。
液氨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具有一定的毒性和易燃性,一旦发生泄露或事故,将对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保障生产环境的安全稳定,提高液氨管理水平,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液氨管理的基本原则1. 安全第一:液氨管理的首要任务是保障人员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2. 预防为主:以预防为主导,减少事故的发生。
3. 综合管理:液氨管理实行综合管理,包括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职业健康防护等方面的管理。
4. 法律法规遵守:遵守国家有关液氨管理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液氨管理制度。
三、液氨管理的职责1. 主管部门的职责:设立液氨管理部门,负责液氨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工作,落实安全生产的责任。
2. 管理人员的职责:负责液氨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做好液氨泄露的监测和处理工作,培训员工的液氨安全知识。
3. 员工的职责:遵守液氨管理制度,参加液氨安全培训,掌握液氨的安全操作和事故处理方法,严禁私自操作液氨设备。
四、液氨管理的具体措施和要求1. 液氨设备的建设和运维:液氨设备的设计、建设和运维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设备必须经过专业检测和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2. 液氨泄露的监测和处理:安装液氨泄露监测装置,定期进行泄露检测,并及时采取应急措施进行处理,确保泄露物尽快消散。
3. 液氨的储存和运输:液氨的储存和运输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专用储存仓库必须标明警示标志,并配备防滑、防漏设施。
4. 液氨的操作和使用:操作液氨时必须穿戴好防护设备,严禁私自操作液氨设备,避免发生泄露和事故。
5. 液氨事故的处置:发生液氨事故时,应立即采取应急措施,组织人员疏散,并报告主管部门,积极协助事故处理。
五、液氨管理的监督和评估主管部门定期对液氨管理情况进行抽查和监督,对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和考核,对液氨事故进行统计和分析。
国家对液氨安全管理规定(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液氨安全管理,预防液氨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液氨生产、使用、储存、运输的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液氨的生产、使用、储存、运输、处置等环节,以及与液氨相关的设备、设施、场所的安全管理。
第三条液氨安全管理应当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坚持科学管理、依法管理、全员参与。
第四条国家对液氨安全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企业负责的原则。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液氨安全管理的领导,建立健全液氨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第六条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液氨安全管理的综合监督和指导。
第七条液氨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健全液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液氨安全管理,确保安全生产。
第八条鼓励液氨安全技术创新,推广应用先进的安全技术和装备。
第二章液氨生产安全管理第九条液氨生产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依法取得液氨生产许可证;(二)符合国家有关液氨生产的安全技术标准;(三)具备液氨安全生产条件;(四)建立健全液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第十条液氨生产企业应当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液氨生产安全管理:(一)严格执行液氨生产工艺,确保生产过程安全;(二)加强对液氨生产设备的维护保养,确保设备安全运行;(三)加强液氨生产场所的安全管理,消除安全隐患;(四)加强对液氨生产人员的培训,提高安全生产意识;(五)建立健全液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应急演练。
第十一条液氨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健全液氨生产安全检查制度,定期对液氨生产场所、设备、工艺等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第十二条液氨生产企业应当对液氨生产事故进行统计分析,及时上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第三章液氨使用安全管理第十三条液氨使用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依法取得液氨使用许可证;(二)符合国家有关液氨使用的安全技术标准;(三)具备液氨使用安全生产条件;(四)建立健全液氨使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液氨使用单位安全管理规定

液氨使用单位安全管理规定
液氨使用单位的安全管理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安全责任:液氨使用单位应明确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制,明确安全管理人员职责,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到位。
2. 安全生产许可:液氨使用单位需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办理液氨使用许可证,并对液氨使用单位的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资格认证。
3. 安全设施:液氨使用单位应建立完善的液氨安全使用设施,包括液氨存放、运输、使用、泄漏应急处理等方面的设施,确保设施的安全可靠。
4. 安全操作规程:液氨使用单位需制定液氨安全操作规程,包括液氨装卸作业、设备操作、事故应急处理等方面的规程,对液氨使用过程中的各类操作进行明确规定,确保操作的安全可靠。
5. 安全教育培训:液氨使用单位需定期进行液氨安全教育培训,培训包括液氨的危害性、安全操作规程、事故应急处理等方面的内容,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6. 事故应急预案:液氨使用单位需制定液氨事故应急预案,明确事故应急责任人、应急处置措施、应急装备等,确保在液氨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置,减少事故对人员和环境的损害。
7. 监督检查:相关监管部门会对液氨使用单位进行定期的安全监督检查,液氨使用单位需配合监管部门的工作,配合完成安全检查、安全评估等工作,并及时整改存在的安全问题。
以上是对液氨使用单位安全管理规定的一些基本要求,液氨使用单位还需根据具体的情况和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完善和补充。
液氨使用安全管理规定(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液氨使用的安全管理,预防事故的发生,避免和降低事故所造成的危害,保证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液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处置等各个环节,包括但不限于液氨生产企业、液氨使用单位、液氨运输单位等。
第三条液氨使用单位必须遵守国家、省、市相关安全管理规定和本规定,加强对液氨的安全管理,确保液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
第四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监督本规定的实施,并对液氨使用过程中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第二章液氨的特性与危害第五条液氨是一种无色、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具有易挥发、易燃、有毒等特性。
第六条液氨的主要危害如下:(一)燃烧和爆炸:液氨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时,遇火源会发生燃烧和爆炸,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毒性:液氨对人体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毒性,接触后可引起皮肤、黏膜损伤,严重时可导致窒息、死亡。
(三)环境污染:液氨泄漏后,会污染土壤、水源和空气,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第三章液氨使用安全管理措施第七条液氨使用单位应建立健全液氨使用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级人员的安全职责,确保液氨使用安全。
第八条液氨使用单位应加强液氨储存、运输、使用、处置等环节的安全管理,采取以下措施:(一)储存:液氨储存设施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确保储存安全。
液氨储存区域应设有明显的警示标志,禁止无关人员进入。
(二)运输:液氨运输车辆应具备符合国家标准的运输资质,运输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泄漏、火灾等事故发生。
(三)使用:液氨使用设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操作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熟悉液氨操作规程,确保操作安全。
(四)处置:液氨处置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第九条液氨使用单位应建立健全液氨安全培训制度,对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第十条液氨使用单位应定期对液氨储存、运输、使用、处置等环节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液氨安全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液氨安全管理,预防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液氨的储存、运输、使用、废弃等各个环节。
第三条液氨安全管理应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
第四条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液氨安全管理工作全面负责,各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液氨安全管理工作负责。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第五条成立液氨安全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液氨安全管理制度,组织协调液氨安全管理工作,定期检查液氨安全状况,对违反液氨安全管理制度的行为进行处理。
第六条液氨安全管理领导小组下设液氨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日常液氨安全管理工作,包括:(一)制定液氨安全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等文件;(二)组织液氨安全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三)监督检查液氨安全设施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四)组织液氨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五)处理液氨安全事故,做好事故调查和处理工作。
第七条各部门职责:(一)生产部门:负责液氨的生产、储存、使用等环节的安全管理,确保液氨生产过程安全;(二)仓储部门:负责液氨的储存、搬运、运输等环节的安全管理,确保液氨储存设施安全;(三)运输部门:负责液氨的运输安全,确保运输过程安全;(四)使用部门:负责液氨的使用安全,确保使用过程安全;(五)安全管理部门:负责液氨安全管理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
第三章液氨安全管理措施第八条液氨储存安全管理:(一)液氨储存设施应符合国家标准,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二)液氨储存场所应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禁止无关人员进入;(三)液氨储存场所应保持通风良好,避免阳光直射;(四)液氨储存场所应配备消防设施,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
第九条液氨运输安全管理:(一)液氨运输车辆应符合国家标准,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二)液氨运输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泄漏、火灾、爆炸等事故发生;(三)液氨运输车辆应配备消防设施,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
液氨使用单位安全管理规定范文

液氨使用单位安全管理规定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液氨使用单位的安全管理工作,保障生产和生活的安全,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液氨安全使用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所有使用液氨的单位,包括生产、储存、销售、运输、使用等各个环节。
第三条液氨使用单位应建立健全液氨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加强风险防控,确保液氨的安全使用。
第四条液氨使用单位应配备专职或兼职负责液氨安全管理的人员,负责安全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第二章液氨的储存和使用第五条液氨使用单位应建立液氨的储存和使用台账,记录液氨的进出、存量、损耗等相关信息,并定期进行盘点,确保液氨的安全使用。
第六条液氨使用单位应具备储存和使用液氨的设施和设备,包括液氨储罐、输送管道、泵等,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设施和设备的安全可靠。
第七条液氨使用单位应设置液氨使用区域,并对使用区域进行划定和标识,禁止非相关人员进入。
第八条液氨使用单位应制定液氨使用操作规程,明确液氨的使用流程和操作要求,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达到要求。
第三章液氨的安全保护措施第九条液氨使用单位应对液氨储存和使用的区域进行安全隔离,设置围墙、栏杆等隔离措施,防止未授权人员接近。
第十条液氨使用单位应配备适当的消防设备和器材,包括灭火器、消防栓等,并定期进行消防器材的检查和维修。
第十一条液氨使用单位应配备适量的人员,并进行液氨安全知识的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第十二条液氨使用单位应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做好紧急情况下的应对工作。
第四章液氨泄漏事故的处置第十三条液氨使用单位应建立液氨泄漏事故的应急预案,明确责任分工和处置措施。
第十四条液氨泄漏事故发生时,液氨使用单位应立即采取控制和隔离措施,避免泄漏事故扩大。
第十五条液氨泄漏事故发生时,液氨使用单位应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撤离,通知有关部门并协助执勤人员进行处置。
液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液氨安全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防止和减少液氨事故的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企业液氨的生产、储存、使用、运输、废弃等各个环节。
第三条液氨安全管理应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确保液氨安全无事故。
第四条企业应建立健全液氨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加强液氨安全管理。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第五条企业应设立液氨安全管理领导小组,负责液氨安全管理的组织、协调、监督和检查工作。
第六条液氨安全管理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一)组织制定液氨安全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二)审查液氨安全管理措施,确保其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三)组织液氨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四)监督液氨安全设施和设备的运行,确保其完好有效;(五)组织液氨事故的调查和处理,总结事故教训,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六)定期向企业主要负责人报告液氨安全管理工作情况。
第七条企业各部门液氨安全职责:(一)生产部门:负责液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管理,确保生产设备安全运行;(二)储存部门:负责液氨储存设施的安全管理,确保储存环境符合要求;(三)使用部门:负责液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管理,确保使用人员掌握液氨安全操作技能;(四)运输部门:负责液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管理,确保运输工具和车辆符合要求;(五)废弃部门:负责液氨废弃物的处理,确保废弃物的安全处置。
第三章安全管理措施第八条液氨安全设施和设备:(一)液氨生产、储存、使用、运输等设施和设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二)液氨安全设施和设备应定期检查、维护,确保其完好有效;(三)液氨安全设施和设备应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
第九条液氨储存管理:(一)液氨储存设施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具备防泄漏、防挥发、防火灾等安全功能;(二)液氨储存场所应通风良好,保持干燥,严禁存放易燃易爆物品;(三)液氨储存场所应设置液氨泄漏报警装置,确保及时发现和处理泄漏事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液氨的安全生产管理一、液氨的物化特性及用途(一)液氨的物化特性液氨的分子式是NH3,英文名称是Ammonia。
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恶臭味。
分子量17、03。
相对密度0、7714g/l。
熔点-77、7℃。
沸点-33、35℃。
自燃点651、11℃。
蒸气密度0、6。
蒸气压1013、08kPa(25、7℃)。
氨蒸气与空气混合物爆炸极限16~25%(最易引燃浓度17%)。
氨在20℃水中溶解度34%,25℃时,在无水乙醇中溶解度10%,在甲醇中溶解度16%,溶于氯仿、乙醚,它是许多元素和化合物的良好溶剂。
水溶液呈碱性,0、1N水溶液PH值为11、1。
液态氨将侵蚀某些塑料制品,橡胶和涂层。
遇热、明火,难以点燃而危险性较低; 但氨和空气混合物达到上述浓度范围遇明火会燃烧和爆炸,如有油类或其它可燃性物质存在,则危险性更高。
与硫酸或其它强无机酸反应放热,混合物可达到沸腾。
不能与下列物质共存:乙醛、丙烯醛、硼、卤素、环氧乙烷、次氯酸、硝酸、汞、氯化银、硫、锑、双氧水等。
消防措施:消防人员必须穿戴全身防护服。
切断气源。
用水保持火场中容器冷却。
用水喷淋保护切断气源的人员。
储运须知:包装标志:有毒气体。
副标志:易燃气体。
包装方法:耐低压或中压的钢瓶。
储运条件:储存于阴凉、通风良好、不燃结构建筑的库房。
远离火源和热源。
设备都要接地线(管线连接处要有跨接线)。
与其他化学物品,特别是氧化性气体,氟、溴、碘和酸类、油脂、汞等隔离储运。
平时检查钢瓶漏气情况。
搬运时穿戴全身防护服(橡皮手套、围裙、化学面罩)。
戴好钢瓶的安全帽及防震橡胶圈,避免滚动和撞击,防止容器受损。
泄漏处理:处理泄漏物必须穿戴全身防护服。
钢瓶泄漏应使阀门处于顶部,并关闭阀门。
无法关闭时,应将气瓶浸入水中。
接触机会:用于制造硝酸、炸药、合成纤维、化肥; 也可用作制冷剂。
侵入途径:氨气主要经呼吸道吸入。
毒理学简介:人吸入LCLo:5000 ppm/5M。
大鼠吸入LC50:2000 ppm/4H。
小鼠吸入LC50:4230 ppm/1H。
对粘膜和皮肤有碱性刺激及腐蚀作用,可造成组织溶解性坏死。
高浓度时可引起反射性呼吸停止和心脏停搏。
人接触553mg/m3可发生强烈的刺激症状,可耐受1、25分钟;3500~7000mg/m3浓度下可立即死亡。
临床表现:急性中毒:短期内吸入大量氨气后可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痰可带血丝、胸闷、呼吸困难,可伴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乏力等,可出现紫绀、眼结膜及咽部充血及水肿、呼吸率快、肺部罗音等。
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喉水肿痉挛或支气管粘膜坏死脱落致窒息,还可并发气胸、纵膈气肿。
胸部X线检查呈支气管炎、支气管周围炎、肺炎或肺水肿表现。
血气分析示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误服氨水可致消化道灼伤,有口腔、胸、腹部疼痛,呕血、虚脱,可发生食道、胃穿孔。
同时可能发生呼吸道刺激症状。
吸入极高浓度可迅速死亡。
眼接触液氨或高浓度氨气可引起灼伤,严重者可发生角膜穿孔。
皮肤接触液氨可致灼伤。
处理:吸入者应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维持呼吸功能。
卧床静息。
及时观察血气分析及胸部X线片变化。
给对症、支持治疗。
防治肺水肿、喉痉挛、水肿或支气管粘膜脱落造成窒息,合理氧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应用支气管舒缓剂; 早期、适量、短程应用糖皮质激素,如可按病情给地塞米松10~60mg/d,分次给药,待病情好转后减量,大剂量应用一般不超过3~5日。
注意及时进行气管切开,短期内限制液体入量。
合理应用抗生素。
脱水剂及吗啡应慎用。
强心剂应减量应用。
误服者给饮牛奶,有腐蚀症状时忌洗胃。
对症处理,参见。
眼污染后立即用流动清水或凉开水冲洗至少10分钟。
参见。
皮肤污染时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至少30分钟。
参见。
标准:车间空气卫生标准: 中国(MAC)30mg/m3;美国(ACGIH TLV-TWA)17mg/m3,STEL24mg/m3美国(NIOSH-IDLH): +300 ppm[R28](二)用途氨是设备型、技术密集性的工业产品,在国民经济中有重要意义。
氨是制取氮肥和多种化工产品的原料,也是一种制冷剂、分散剂、缓蚀剂等,广泛用于化肥、炸药、化纤、塑料、造纸、冶金、机械制造、炼油、橡胶、食品、皮革、医药、日用化工等行业。
氨是化肥的主要氮源,农业上所施用的氮肥硫酸铵、硝酸铵、氧化铵、磷酸铵、碳酸氢铵、尿素、氨水以及各种含氮复混肥料,都是以氨为原料。
氨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经氧化制成硝酸,是主要无机酸之一。
从硝酸再加工可制成硝酸铵、硝化甘油、三硝基甲苯和硝基纤维等炸药。
如多孔型硝酸铵,经吸油后是常用的民用炸药,广泛用于矿山、工程建设中。
氨在化纤和塑料工业中,以氨、尿素等为原料,可以生产已内酰胺、酚醛树脂、脲醛树脂、已二胺、三聚氰胺等产品。
氨在炼油和天然气加工厂中,常用作缓蚀剂,以中和石油馏分中的酸性组分,来保护加工厂的设备。
氨在橡胶工业中,用作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的稳定剂,可以在贮藏和运输中防止凝聚。
氨在皮革工业中,用作鞣液中预防淤渣和霉菌产生的养护剂,也可用作皮毛的防蠹剂。
氨在食品和饮料工业中,用作培养酵母和微生物的氮源,与适当的糖蜜混合,也可用为反刍动物饲料的氮源。
氨在医药工业中常用作生产磺胺类药物、维生素、蛋氨酸和其他氨基酸的原料。
由氨制成的肼(联氨)与无机酸化合成盐,是呋喃西林等药物的原料。
氨在日用化工产品中是日用氨水、洗涤剂、去污剂、牙粉和化妆晶等的原料。
氨与氧一起在水质处理中,用来净化工厂用水和城市用水三、液氨贮存、运输和装卸的技术特点和注意事项由于液氨在常温下是带压力的,带压贮存的氨具有巨大的势能,一旦容器发生破裂,由于氨的热力状态要与降低了的压力相适应,液氨将自发地闪蒸成为气氨。
一旦发生泄漏,氨对人体的伤害是巨大的,因此液氨的贮存、运输容器的设计制造,运输、装卸过程都必须执行国家和有关部门制定的标准、规程和规范。
(一)液氨的贮存液氨贮存方式由于温度、压力的条件不同,应按规定选用贮存容器。
我国有《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化工企业压力容器管理规程》等法规,规定了压力容界的压力等级和种类。
1、压力容器的分类一般将最高工作压力Pw≥0、1MPa(1kgf/cm2)(不包括液体静压力)的容器称为压力容器。
a按压力分类压力容器的分类方法很多,按《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中的分类如下:按压力容器的设计压力(P)分为低压、中压、高压和超高压四个等级,见表2-1。
液氨贮存的容器属于低压容器和中压容器。
氨水贮存属于常压或低压容器。
表2-1 压力容器的压力分类名称压力,Mpa名称压力,MPa低压容器(代号L)中压容器(代号M)0、1≤P <1、61、6≤P<10高压容器(代号H)超高压容器(代号U)10≤P<100P≥100 b按用途分类按压力容器在生产工艺过程中的作用原理来划分,分为反应压力容器、换热压力容器、分离压力容器和贮存压力容器四类。
贮存压力容器是装载气体、液体或气液体的容器。
液氨贮运器的形式有贮罐、槽车和钢瓶等。
按照不同地区的气温和贮存条件的变化,原则上可在-33℃到+43℃的范围内任意选用,以控制其相应的气化压力。
实际上,一般采用压缩、冷冻或两者结合的方法,因此有三种贮存形式,即高压常温、加压冷冻和常压冷冻。
这三种贮存形式也适用于液氨的运输设备。
2、、液氨贮罐的种类 a高压常温贮罐贮罐的贮氨量少于1000t时,使用几个高压常温贮罐比较经济,规格再大就要受到壁厚的限制。
b 加压冷冻贮罐这是中等规模的贮氨方式,一般为球形。
通过让液氨在控制的压力下蒸发,使液氨维持在所需的温度,一般温度为0-5℃。
氨蒸气经压缩、水冷、液化回到贮罐。
加压冷冻贮罐是大型氨厂的贮氨形式之一,我国使用的有两种规格:①直径为25、1m,公称容积为8250m3,贮存液氨5000t,设计力0、4MPa,工作压力0、36MPa,设计和工作温度为-10℃到+4℃,隔热材料为聚氨基甲酸酯;②直径 21、5m,容积5200m3,贮氨2800t,设计压力0、49Mpa,工作压力0、39MPa,设计温度为O℃,工作温度为4℃。
隔热材料为聚氨基甲酸乙酯。
c常压冷冻贮罐更大规模的贮氨方式采用常压冷冻贮罐,一般采用立式圆罐。
附有冷冻装置的液氨贮存设施,其压力降至接近常压,一部分液氨蒸发,使液氨温度降至-33℃左右。
氨蒸汽通过冷冻机组的压缩、冷却、液化,返回贮增。
一部分不凝气体由罐顶自控排出。
贮罐输出液氨时,由液氨泵和加热器加热后输出。
系统中设有压力自控和液位自控。
贮罐的基础是工程的重要部分。
为了防止冰冻,常压冷冻用氨贮罐的基础采取两种措施,一种是隔热法,采用绝热材料隔冷,另一种是分离法,以分布均匀的桩基,把槽罐抬高离地1、5m以上,使空气流通。
贮存管理中有以下几种情况。
‘1)贮罐当受外热通过绝热层传人贮罐,小量氨将被蒸发,热量由氨的蒸发而带走。
这些氨蒸气由压缩机加以压缩、水冷、液化,回到贮罐。
②如果贮罐是装满的,产生氨蒸气很多,就需要用较大的压缩机来循环。
③若从贮罐中抽出液氨时,可以采用加热方式形成一定压力把液氨输出或用液氨泵。
④如把液氨装入冷冻的运输装置如船或车,液氨要通过绝热的管道,在贮存温度下用泵输出。
在选择贮罐类型时,要注意使用温度、容积和贮量的关系见2--2。
因为液氨体积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少,因此等量的氨,在冷冻贮存时其容积比常温贮存为小。
如贮存1t液氨在40℃时为1、86m3;-33℃时,只有1、56 m3。
此外,由于温度升高引起液氨膨胀,因此常温贮漕要留10-15%的余地,综合以上多种因素。
贮存等量液氨时,常温贮罐要比常压贮罐增多加25%容积。
表2-2 液氨贮罐的选用范围类型外形温度℃压力Mpa电耗kwh/t最大容量t10吨钢材贮氨量,t高压常温加压冷冻常压冷冻卧式圆柱球形立式圆柱20~40-3、4-331、5~2、00、40、00203060200300050001、35~2、751041~45d液氨钢瓶①钢瓶的规格小量贮氨采用钢瓶。
国产钢瓶有四种规格:Ap200、Ap20,如表23 国产液氨钢瓶的规格型号容积(L)充氨量(kg)自重(kg)内径(mm)壁厚(mm)总长(mm)针型阀设计使用年限(年)型号数量Ap200Ap2083041510041400xx02045029582328006003502111086421001800132514 00QF-11QF-11QF-11QF-11221112121212②液氨钢瓶的技术性能如下设计压力2、94MPa水压试验压力4、41MPa气密试验压力2、94MPa使用温度-40℃~+60℃安全塞熔化温度683℃外接螺纹G18、75mm③液氨钢瓶的使用和保管对液氨钢瓶必须加强安全管理。
因为液氨钢瓶内灌装的氨液处在高压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