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学堂【精选】
影响中国近代史的新式学堂

影响中国近代史的新式学堂作者:佚名来源:《北方人》2011年第05期京师大学堂,清华学堂,云南讲武堂,黄埔军校,哪个不是威名赫赫,把校友攒起来就可以挤满中国近代史那几页薄纸。
但今天不扯它们,因为今天的主角,最牛的学校,可不在它们中间。
它就是湖南巡抚陈宝箴创建的——湖南时务学堂。
戊戌六君子之首的谭嗣同曾经就在这里当过“谭老师”。
常听人说,老美的常青藤盟校多么多么牛,给美国几百年历史输送了许多总统,但为什么我敢把这个史书中没什么名气的时务学堂拖出来说事呢?因为它更狠,它不输送什么国家元首,它输出的可是一场接一场的改革与革命。
时务学堂的老师们率先开动了戊戌维新的第一步,在湖南一度被各界维新人士力捧。
但最后情况却又戏剧性的发生了转折。
其实所谓的维新派并不是铁板一块,也分为保守温和派(成熟的各界大佬)和热血激进派(各种小青年)。
而时务学堂的老师们恰恰就是后者。
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在时务学堂任教时期在课上开讲了各种激进言论。
直接触及了封建顽固派的底线,甚至连维新派中的保守人士的心里底线也一并突破,可以说把敌人,自己人一起给得罪了。
时务学堂教习合影政治改良向来不能激进,优秀的改革者往往善于妥协,因为如何正确的妥协才能体现改革者的政治智慧,激进必然损害许多人到手的好处,留下许多明显的弱点,自然也就成为众人的靶子,一个不留神,翘辫子也是最快的,老话说得好啊。
“从来钢刀口易折。
”外有强敌,内缺援手,眼看着时务学堂在风雨飘摇中已经在劫难逃,接下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当维新激进分子在慈禧老佛爷的大发雌威之下死的死,逃得逃时。
曾经维新派中混迹官场的老油条们则立马当起了“乖宝宝”。
放眼中国,已无人愿为时务学堂保驾护航了。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时务学堂被迫停办。
创立人巡抚陈宝箴丢官,两年后神秘的死在家中,梁启超逃亡日本,李维格另谋高就,谭嗣同在北京菜市口送了性命,剩下的人散落天涯海角。
但,这并不是结束,这只是新的开始。
谭嗣同死了,维新运动败了,但谭嗣同的信念不曾死灭,正如短命的时务学堂,学堂解散了,但曾经萦绕此间的精神随着这所学堂中的人,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带向了四方。
洋务派办过哪些新式学堂

同文馆兴办洋务,与外国人打交道,洋务派首先感到急需翻译人才。
1862年7月,酝酿了一年多的外国语学堂正式开学,命名为“同文馆”,附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第一批挑选了十名满族学生入馆学习,主要是培养翻译人才。
最初只设英、法、俄三班,后来陆续增设天文、算学及德文、日文等班。
除汉文外,其他课程的教师多为外国人。
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当总教习,掌教务近三十年。
这所学校还设有印刷厂,译印数、理、化和历史、语文等书籍,对新知识的早期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随着愈来愈多的现代军工和民用企业建设起来,对现代科技人才的需要也愈来愈迫切,因此在创办外语学校之后,洋务派又陆续兴办一大批学习现代军事和科技的学校。
到1894年,已兴办各类新式学校二十多所。
这些学校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打下最早期的基础。
上海广方言馆上海广方言馆是1863年由李鸿章奏准设立,1864年正式开馆,目的在培养翻译人才。
1867年,江南制造总局设立翻译馆,移译外国书籍,因为与广方言馆性质相近,于是在1869年把广方言馆并入江南制造总局,但仍保留广方言馆名称。
除英文、法文、算学外,广方言馆又学习许多金属、地矿、机械、船炮等工科知识,所以它同时也是一所中等技术的专业学校。
1905年,上海广方言馆改制为工业学校,脱离江南制造总局而独立。
求是堂艺局求是堂艺局即福州船政学堂,是福州船政局的一部分,为清末最早的海军学校。
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创办。
分为前学堂(造船班)、后学堂(驾驶班),完全仿照英、法体制。
因为左宗棠认为,法国的造船术最先进,英国的航海学最发达,所以造船班由法国人主持,航海班由英国人任教。
学生毕业后,授以水师官职,或派充监工、船主。
辛亥革命后,求是堂艺局归国民政府海军部管辖。
1913年,前学堂改为福州海军制造学校,后学堂改为海军学校。
海陆军学堂1880年,李鸿章奏设天津水师学堂,经费由北洋海防内开支。
学校仿照英国海军教习章程,制订条例和计划,又聘英国教练。
清末新政时期新式学堂的发展及其启示

新式 学堂与 传统学 校相 比, 具有 新 的办 学特 点 ,
均改设 中学堂 , 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 。 并多设蒙养学 堂 。 [(7) ”211此后 , 式学 堂开 始发 展 起来 。为 了对 'o J4 新 新式学堂进行统一管理 , 清政府于 10 94年颁布一系
主要 表现 在 以下 四个方 面 : 1教 学 内容 近代化 .
… …
中 国的传 统教 育 由来 已久 , 清末 新政 时 期新 式
学 堂 的产 生和发 展 是 对封 建 传统 教 育 的有 力 冲击 ,
争之 为道 有三 : 战也 , 战也 , 战 也 。而 兵 兵 商 学
给困境 中 的中国教 育 注入 了新 的活 力 , 养 了适 应 培 社 会发展 的新 型人 才 。这 是 中 国教 育 的 一大 进 步 , 促进 了中 国教育 的近代 化进 程 。
奖罚 。在清 政府 的大 力 提倡 下 , 式 学堂 的数量 逐 新 年增长 , 堂数 和在校 学生 数 分别 从 10 学 9 3年 的 7 9 6 所 、 12 3 4 8人 增 加 至 1 1 9 0年 的 4 6 6所 、 24 6 29 18 9 5
人。 】
务派开办的京师同文钳 , 但是在清末新政以前, 其数 量并 不 多 。 10 9 1年 , 内外交 困 的形 势 下 , 政 府 在 清
开始 实行 “ 政 ” 兴 学 育 才 是 其 中 的 一 个 重 要 方 新 ,
面 。在清政府 的大 力提 倡 下 , 式 学 堂 开始 大 量 出 新
现 。10 “ 94年 癸卯 学 制 ” 的颁 布标 志着 中 国 近 代制
度化教 育 的开 始 , 大 大 推 进 了新 式 学 堂 的发 展 。 它
新式学堂ppt

1、招生录用条件苛刻 2、开设实用的专业和课程 3、实行严格的考试制度 4、派遣留学生
从19世纪60年代起,以培养新式外交、军事、 科技人才为核心的洋务教育逐渐开办起来,全国各 地相继创办了一批“西文”、“西艺”两种类型的 学堂。此次兴办学堂,设立专门学馆以培养谙练外 国语言文字的外交人才,以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 才为宗旨。同时还开办了一些科学技术学堂和军事 学堂,专门培养科技、工程、制造、和军事等方面 的专门人才。这些学校,不论其教学内容还是教育 形式,都充分展示了它的先进性、科学性及其符合 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价值,而使中国的学塾和书院 之类的陈旧教育模式望尘莫及。
馆内待遇:除膳食、书籍、纸笔由官家供给外,每月尚有薪水银10 两。 毕业就业:任政府译员、外交官员、洋务机构官员、学堂教习。 结局:1902年1月并入1898年创建的中国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 学——京师大学堂。
返回
简介:北洋电报学堂,又称天津北洋电报学堂,创办于清光绪六年 (1880年),于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停办。北洋电报学堂 是当时中国近代第一所工业技术学校亦是中国最早的电报学校。北 洋电报学堂的前身是1878年李鸿章在天津机器局内附设的天津电报 学堂。 课程:聘期为一年的丹麦大北电信公司的技师以及法国和英国籍的 教师为学生教授数学、制图、英文、电磁学、电测试、材料学、基 础电信、仪器规章、电报实习、国际电报公约等二十门课程来训练 管报生。 招收学员:主要在16岁至22岁之间。北洋电报学堂设有4个班、50 名学生 就业方向:毕业生都被分配到各地的电报分局工作,一些不胜任工 作的毕业生被送回北洋电报学堂进行补习。
一为翻译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 言馆,主要培养翻译人才; 一为工艺学堂,如天津电报学堂、南京铁 路学堂,培养电报、铁路、矿务、西医等 专门人才; 一为军事学堂,如船政学堂等、天津水师 学堂,培养新式海军人才。在创办新式学 堂的同时,还先后派遣赴美幼童及官费赴 欧留学生200多人
上海新式学堂

二、学校概况——中学篇
4、上海市第二中学
初名“务本女塾”,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近 代女子中学,于1902年由吴馨创办,初址小南门花 园弄。1909年迁入西门外黄家阙新址,设师范三级、 中学二级、小学四级。1917年增设中学部,后又设 高、初中各三级。 1928年改名为“上海市立务本女子中学”。该 校师资质量较高,教学认真,成为近代上海著名女 子中学之一。1937年八一三事变中校舍被炸,改称 “怀久女子中学”继续办学。1945年又在永康路200 复校。 解放后改名“上海市第二女子中学”,现为 “上海市第二中学”。
二、学校概况——中学篇
10、格致中学
前身为“格致书院”,创办于1876年,院址在 英租界北海路,是中国最早由中外人士联合创办的 以理工为主的新式学校。书院采用中西结合的教育 方式,定期邀请中外著名学者演讲自然科学原理及 研究方法,并聘请李鸿章、刘绅一、薛福成等热心 洋务的官绅前来命题课试,优秀者给以嘉奖。书院 除了招生授课,还兼有社会教育功能,图书馆、博 物馆非本院人亦可入内参观阅览。书院举办的科学 演讲,任何人均可聆听,也可参加考试,合格者发 给文凭。1917年改称“工部局立格致公学”,1941 年改名为“上海市特别市市立格致中学”。解放后, 改名“格致中学”,校址为北海路150号。1995年, 该校校址改为广东路615号。
二、学校概况——中学篇
16、第八中学
• 1861年由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范约翰夫 人创办的,初创时称“清心女书院”,旧址在南市 陆家浜,范约翰夫人自任校长。1918年迁入陆家 浜路650号新校舍,1929年在民国政府教育部登记 立案,改名“清心女子中学”。 1953年改名“上海市 第八女子中学”,1966年易名为“上海市第八中学”。
二、学校概况——中学篇
中外教育思想史 第八章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时期的教育

1886年,再派出第三届学生34名,其中包括由北洋
系统派出的10名(有1名学生因故未能成行,所以
实际上共派出33名)。留学国仍为英国、法国,驾
驶学生学制不变,制造学生改为6年。I897年,福 建船政局派出第四届学生6名赴法学习制造,这已 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留学教育进入一个新时期。 第四届学生受经费影响,未能全部完成学习计划。
(五)对新式学堂的评价
1.新式学堂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买办性
2.开设“西文” “西学”课程,对封建教育进
行了一些改革
3.洋务学堂在学习和传播西方近代自然科学
知识方面、在社会实践等方面起了开创讲究
实用科学的新风气
二、留学教育
留学教育是洋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派遣留学生的原因: 1.开眼看世界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签定了一系列的
蜡孙两处船厂学习制造。这5名学生实际成为以
后大批派遣赴欧留学生的先声。
1877年初,由李鸿章领衔,沈葆桢 等反复讨论议定
的《选派船政生徒出洋肄业章程》上奏清廷,很快 获准。这是继曾国藩等拟订的幼童赴美留学章程之 后在中国近代留学史上又一部重要文献。 《章程》的主要内容有: (一)奏派华洋监督各一员,不分正、副,共 同负责出洋肄业事务。 (二)选派制造学生14名,制造艺徒4名,交 两监督带赴法国,学习制造。 (三)选派驾驶学生12名,交两监督带赴英国 学习驾驶兵船。
有黄遵宪、谭嗣同、陈宝箴等人创办
3.通艺学堂
严复、张元济创办
4.经正女学
经元善等人创办,是我国第一所自办女学。
(二)办报馆、学会宣传变法
北京强学会
上海强学会
《时务报》 蒙学公会
近代新式学堂与新式知识分子群体形成的历史意义

1.新式学堂从19 世纪下半叶开始在中国大地上陆续诞生了一大批新式学堂, 这些新式学堂的创立不仅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目的等方面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更重要的是它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人知识结构的更新, 思想观念的进步, 乃至整个社会形态的转型。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 使中国人切身感受到了“船坚炮利”的威力, 同时也使中国人认识到要想避免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 惟一的办法只有“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这就是说, 只有首先学习洋人的新技艺、新方法, 才能最终战胜洋人。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 在洋务运动的大力推动下, 从19 世纪下半叶开始, 中国大地上很快建立起了许多与旧式教育完全不同的新式学堂。
戊戌变法和科举制的废除, 新式学堂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这些新式学堂的蓬勃兴起, 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主要以私塾教学为核心的教育结构形式,促进了中国传统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目的上的转换, 而且更重要的是它给中国社会输入了新思想、新观念, 进而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全面和深刻的影响。
(产生的原因)1.1近代新式学堂的特点1新式教育逐渐取代了旧式教育建立起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从小学到大学, 从普通教育到师范教育、职业教育的较完整的地方教育体系。
长期以来围绕科举考试的, 以四书五经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传统教育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2职业教育迅猛发展中国传统教育主要是为“做官”服务的, 而洋务派所创办的早期新式学堂的目的则主要是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 即着重学习洋人制枪炮、造船、练兵的方法。
但是后来维新志士不约而同地将“兴学养才”、广开民智视为中国救亡之道、富强之本。
这就导致从19 世纪末开始逐渐形成了所谓的“实业救国”思想。
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和我国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的积极倡导下, 职业教育在中国得到了迅猛发展。
3女子教育备受重视中国传统观念对女子受教育几乎历来持否定的态度, 针对女子的正规教育也几乎是一块空白。
浅析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

6 年代 , 0 随着国门的叩开 , 清政府 不得不正视必须 同外国人打交道这一问题。虽有了总理各国事务衙 门的设立 , 但没有通晓外国语言文字的中国官员 , 碰 到交涉时就不得不借助于所谓的“ 通士” 而他们也 , 不过只能认识些简单的洋文 , 往往是成事不足 , 败事 有余 。当时负责办理外交事务的恭亲王奕新 、 大学 士桂 良、 文祥等人 , 便积极 向清政府提出设立专 门学 馆, 培养熟 悉外 国语 言文字 之人 的建议。奕 新 以 “ 欲识各国情形 , 先谙外 国语 言文字 , 必 方不能受人 欺蒙” 瑚为由奏请设立京师同文馆。相似建议早在 [ 1 15 年 2 89 月郭嵩焘也 曾在上 书时说到 : 通市二百 “ 余年 , 交兵议款又二 十年 , 始终无一人 通知夷情 , 莫 切 于是 。[ 但 直到 16 年 7月 1 ” 2 82 1日, 国第 一所 中
收 稿 日期 106— 3 0 20 0 — 7
维普资讯
首 先 , 教 育 目的上 有 了很 大 的 区别 。培 养 迂 在 腐士子的传统教育被“ 国强兵” 富 的洋 务教育所取 代 。新 式学 堂 的创立 是为 了解决 中国当时 面临 的现 实 问题 , 固清 王朝 的统治 , 到“ 巩 达 自强”求 富 ” 目 “ 的 的 。因而 , 务 派有 针 对性 地 培养 海 防所 需 要 的各 洋 种人 才 已成为 当务 之急 。在此 目的下创 办的 洋务新
新 式学 堂— — 同文 馆才告 成 立 。 其次 , 开展 洋务 运 动 的需 要 。洋 务 派首 领 奕 新 说 :治 国之 道 , 乎 自强 , 审 时 度势 , 自强 以练 “ 在 而 则
人才。李鸿章曾猛烈抨击科举考试“ 所用非所学 , 人 才何 由而 出 ! 以章句 弓马施 于洋务 , 膜太甚 ! ”“ 隔 ” 他们中的好多人提议建立新式学堂, 开始重视实际 技能 , 提倡 经世致 用 , 式学 堂 的开办 和西 学 的输 入 新 实际上正是避虚就实 , 肯定西方文化的实用性 、 可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介:简称同文馆。同治元年(1862)七月二十九日, 恭亲王奕䜣、李鸿章、曾国藩奏准在北京设立同文馆,附 属于总理衙门。设管理大臣、专管大臣、提调、帮提调及 总教习、副教习等职。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任监察官﹐实 际操纵馆务。先后在馆任职的外籍教习有包尔腾、傅兰雅、 欧礼斐、马士等。中国教习有李善兰、徐寿等。美国传教 士丁韪良自1869年起任总教习﹐历二十五年之久。
科目设置:
船政学堂分为“前学堂”及“后学堂”两部。前学堂教授造船、和设计,造 船方面学习法国,故此前学堂由法国导师教授,科目包括法文、几何、数学、 微积分、物理、机械等。
后学堂教授航海,轮机及驾驶。航海则学习英国,故此后学堂由英国导师教 授,科目包括英文、数学、几何、天文、地理、航海理论等。而射击、兵操、 中文经史则为必修。
一为翻译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 言馆,主要培养翻译人才;
一为工艺学堂,如天津电报学堂、南京铁 路学堂,培养电报、铁路、矿务、西医等 专门人才;
一为军事学堂,如船政学堂等、天津水师 学堂,培养新式海军人才。在创办新式学 堂的同时,还先后派遣赴美幼童及官费赴 欧留学生200多人
京师同文馆 北洋电报学堂 船政学堂
招收对象:开始限于十四岁以下八旗子弟,1862年6月入学的仅十 人,以后扩大招收年龄较大的八旗子弟和汉族学生,以及30岁以下 的秀才、举人、进士和科举正途出身的五品以下满汉京外各官,入 学学生逐年增多。
学习期限:由外文而及天文、化学、测地诸学者,八年毕业;年岁 稍长,仅借译本而求诸学者,五年毕业。
馆内待遇:除膳食、书籍、纸笔由官家供给外,每月尚有薪水银10 两。
结局: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天津期间,北洋电报学堂被迫停办。
返回
学堂概况:
船政学堂是清朝船政大臣沈葆祯在1866年于福建福州马尾港所设的海军学 院,又称福建船政学堂,福州船政学堂或马尾水师学堂。船政学堂最初称 “求是堂艺局”,是专门为福建船政培训人材而设。学堂成立之初即聘用外 国教习教授造船、航海等专业知识,毕业生中优异者更会被派往西欧各国深 造。船政学堂被称为中国海军摇篮,除了是近代中国首家海军及航海学院外, 它亦是首家现代军事学院,和首家现代专业院校。船政学堂的毕业生不少成 为北洋海军的高级将领外,部份亦成为中国近代的著名知识份子。
学制:学制五年
毕业就业:前学堂学生派往船厂实习监工,后学堂学生则要上训练 舰实习驾驶。成绩最优异者之后再被送往欧洲学习,造船学生派往 法德各大船厂,驾驶学生派往英国皇家海校深造后再入英国海军任 见习官。
影响:船政学堂初年要求严格,教授内容学、术并重,在当时的中 国是最为现代化、最为西化的学校。其后各地先后成立的海军院校, 俱以船政学堂为模式。清政府在1875年创设北洋海军,所用之人材 几乎全部来自船政学堂。除了提督丁汝昌并非海军出身,北洋海军 各舰管带、帮带,自总兵以下都是来自船政学堂。当中尤以船政学 堂第一届尤为人材辈出,以至有史学家称中日黄海海战为“以一校 一级战一国”。就算到了民国成立后的中国海军,仍然存在的福建 派别,亦是出于船政。
课程:聘期为一年的丹麦大北电信公司的技师以及法国和英国籍的 教师为学生教授数学、制图、英文、电磁学、电测试、材料学、基 础电信、仪器规章、电报实习、国际电报公约等二十门课程来训练 管报生。
招收学员:主要在16岁至22岁之间。北洋电报学堂设有4个班、50 名学生
就业方向:毕业生都被分配到各地的电报分局工作,一些不胜任工 作的毕业生被送回北洋电报学堂进行补习。
毕业就业:任政府译员、外交官员、洋务机构官员、学堂教习。
结局:1902年1月并入1898年创建的中国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 学——京师大学堂。
返回
简介:北洋电报学堂,又称天津北洋电报学堂,创办于清光绪六年 (1880年),于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停办。北洋电报学堂 是当时中国近代第一所工业技术学校亦是中国最早的电报学校。北 洋电报学堂的前身是1878年李鸿章在天津机器局内附设的天津电报 学堂。
地位:是近代中国创办最早的一所新式学校。 清代在北
京开办的采用班级授课制的第一所洋务学堂。京师同文馆 有统一的课程设置和管理章程,基本不学“四书五经”之 类的传统科目,被人视为中国近代新式学校的发端。
作用:培养翻译人员的“洋务学堂”
课程:英、法、俄、汉文,同治六年后增设算学、化学、万国公法、 医学生理、天文、物理、外国史地等。
著名毕业生:严复、邓世昌、魏翰、詹天佑、刘步蟾、林永升、林 泰曾、叶祖圭、萨镇冰、程璧光、陈季同。
1、招生录用条件苛刻 2、开设实用的专业和课程 3、实行严格的考试制度 4、派遣留学生
从19世纪60年代起,以培养新式外交、军事、 科技人才为核心的洋务教育逐渐开办起来,全国各 地相继创办了一批“西文”、“西艺”两种类型的 学堂。此次兴办学堂,设立专门学馆以培养谙练外 国语言文字的外交人才,以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 才为宗旨。同时还开办了一些科学技术学堂和军事 学堂,专门培养科技、工程、制造、和军事等方面 的专门人才。这些学校,不论其教学内容还是教育 形式,都充分展示了它的先进性、科学性及其符合 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价值,而使中国的学塾和书院 之类的陈旧教育模式望尘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