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13页word资料

合集下载

中国书画的演变史

中国书画的演变史

中国书画的演变史书法在中国是一门艺术,是中国特有的用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

这种艺术在日本称书道,在韩国称书艺。

虽然名称不同,但含义大致一样。

这是由于汉字古时传入日本和朝鲜,书法也伴随生长起来。

本来书写是一种实用技能,主要是用文字记录人的思想内容。

然而,由于汉字的特殊性,逐步形成了书法艺术。

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经过了几千年。

我们对书法的注重往往在字体本身的形成演化上,而经常忽视其形成的历史根源。

这无论是对书法的研究、学习和传承都是不足的。

这里将以历史和科学的角度对书法艺术进行探求,以揭开书法艺术更深层的内容。

甲骨文还不能划入书法艺术书法表现的首先是文字,不然就是绘画艺术或其他艺术了。

因此,文字是书法的母体。

在远古没有文字时,人们开始以绳记数,以画记事。

大约四千多年前(商代时)出现了甲骨文,将记数和记事用象形文字刻画在龟甲或是兽骨上,这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三个要素:“文字、书写工具和文字载体”。

在这之后的汉字字体再如何的演化,直到形成专门的书法艺术,仍然离不开这三个要素。

简单的讲就是“字、笔和纸”。

当然还有墨,大多书法家对墨的选择运用是很讲究的。

不过,墨在汉字书写演变过程中本身演化并不大。

今天研究书法的人,注意力往往在书写的字形和书写的技巧上,这当然不错。

不过忽略了另外两个要素对书法演化过程的影响就容易偏差。

虽然很多书法家在书法中非常注意纸和笔的运用,但是这里的纸笔同古人的纸笔有很大不同。

再远看一些,根本不是今天的笔和纸。

上面提到了甲骨文是象形文字刻画在龟甲或是兽骨上,这当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纸和笔。

现代有的书家有把甲骨文引入当代书法,想法不错,但做法值得商权。

首先书法不是画,写得再好谁认得?其次甲骨文是刻的,这与用毛笔写在纸上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虽然历来有“书画相通”之说,那是指书画间有一些共同的地方和相互之间进行借鉴,书是书,画还是画。

秦代小篆代表着象形文字转化为符号文字的巨变甲骨文后出现了金文,金文是商、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

中国书法发展史(年表)

中国书法发展史(年表)

中国书法发展史(年表)字体发展变化:陶器文—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草书—楷书—行书主要书体:篆书:甲骨文(卜辞文)、金文(钟鼎文,铭文)、石鼓文(千古篆法)、大篆、小篆隶书:蚕头凤尾草书:章草、今草楷书:四大家=欧、颜、柳、赵新石器时代:陶器文=刻在陶器上的文字,目前还不识得,只能称为符号。

商朝:甲骨文:,又称卜辞,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成熟的文字,也是书法艺术的开端。

西周:金文: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古代把铜称作金,所以又称金文,商周主要把文字刻在钟或鼎上,又称钟鼎文。

特点:笔画趋于圆润,结构疏密有致,字体庄重典雅,排列布局整齐。

学习金文必学《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散氏盘》西周早期:《大盂鼎》1849年出土周康王时期,注铭文19行,291字,字体庄重凝练,用笔方整,行款整齐划一,气度恢弘。

西周中期:《大克鼎》1890年出土,铭文2段28行,290字,笔画均匀,饱满圆润,布局完整,较为简化。

西周晚期:✨《毛公鼎》1843年出土,周宣王初期作品,42行,497字,是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它是金文书法中最重要的文字。

《散氏盘》又称夨人盘(清出土周厉王时期,铭文19行357字)被誉为金文中草书、其它有墙盘(1976年出土,18行284字)、虢季子白盘(清出土,西周周宣王年间公元前815年,铭文8行111字)大篆:出于西周晚期,特点:布局均匀整齐,字形长行和方形,端庄凝重,笔力稳健遒劲,结构平整。

小结:本人认为《毛公鼎》《散氏盘》是书法必学的,同时参考《大盂鼎》《大克鼎》《墙盘》等;近代临本墨迹以吴大澂为佳。

春秋战国:✨石鼓文:唐朝发现,四言诗共十首,718字,文字多残,北宋欧阳修录465字,明范氏天录462字,公元前219年造是大篆到小篆的过渡的文字,小篆之祖,最早的石刻文字,属于篆籀系统。

流传石鼓文最著名的拓本,有明代安国藏的《先锋》、《中权》、《后劲》等北宋拓本。

特点:结字严谨,笔法圆劲,布局均匀,气韵古朴浑厚,是大篆到小篆的过渡文字。

总结中国史前到五代美术的发展脉络。

总结中国史前到五代美术的发展脉络。

总结中国史前到五代美术的发展脉络。

一、史前时代(1)特点:用稚拙的线条和简单的色彩组合成图案,自然、质朴、粗狂,又不失浪漫。

(2)成因:服务于生产和生活,多是劳动场景的描述。

(3)代表:彩陶画《鹳鱼石斧图》,彩陶舞蹈纹盆。

二、夏商周(1)特点:以线条勾画物象,构图简洁有序,造型准确,以人物肖像画为主。

春秋战国时期,绘画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2)成因:神权政治在生活中的写照。

(3)代表: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

三、秦汉:线条造型技法趋于成熟。

(1)特点:工笔重彩,线条流畅;绘画门类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版画、画像石、画像砖等;绘画流行浪漫与幻想主题。

(2)成因:儒学神学化和神仙巫鬼盛行。

(3)代表:东汉壁画《夫妇宴饮图》、马王堆汉墓帛画。

四、魏晋南北朝: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

(1)特点:中国绘画艺术脱离了质朴简略阶段,进入精妙发展时期;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开始出现;绘画理论出现,注重抓住描绘对象的精神气质(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传神写照”,画人物要注意人物的精神气质等绘画理论);以人物肖像画为主要创作主题。

(2)成因: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佛教、道教的发展,人们重新反省儒学,一些崇尚气节的文人在政治舞台上碰壁,又不愿同流合污,社会上逐渐形成了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由于他们文化修养较高,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

(3)代表: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杨子华《北齐校书图》。

五、隋唐:中国绘画的高峰。

(1)特点:重情趣求意境,追求“画中有诗”;带有外来文化的风格;画家辈出,人物画、山水画、动物画各有千秋,人物画占主导地位;表现了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

(2)原因:政治统一,经济繁荣,对外开放,唐诗兴盛,继承前代基础并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

(3)代表:隋朝展子虔《游春图》(现存最早的山水画)。

初唐阎立本《步辇图》,盛唐吴道子《送子天王图》,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更是盛极一时。

简述中国古代国画的发展历史

简述中国古代国画的发展历史

简述中国古代国画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国画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其艺术风格和技法经历了从原始萌芽到成熟辉煌的漫长过程,以下是简要的历史脉络:
1. 原始岩画时期:中国绘画的最早痕迹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原始岩画,如西北地区的刻凿岩画以动物为主,西南地区的涂饰岩画则偏重于人物和社会生活场景,这些作品反映了古代先民对自然、生活的直观描绘和朴素的审美情感。

2. 战国帛画: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出现了最早的绢帛绘画,如楚墓出土的帛画,以其生动的形象和流畅的线条展现了中国绘画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线条造型基础。

3. 汉代与魏晋南北朝:汉代国画逐渐丰富多样,佛教传入后佛像画得到发展。

到了三国及随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题材进一步扩大,不仅有人物画,还包括了宗教主题,以及初期山水画的萌芽。

同时,画家顾恺之等人的创作实践推动了绘画理论的发展,如他的《洛神赋图》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4. 隋唐五代:隋唐时期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繁荣阶段,山水画在展子虔等人的努力下最终形成独立画种,《游春图》是山水画成熟的标志。

唐代绘画百花齐放,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均达到高峰,出现了吴道子、阎立本等大师,并且开始了文人画的初步探索。

5. 宋元明清:宋代绘画注重写实与抒情并举,山水画意境深远,花鸟画细致入微,人物画力求形神兼备。

元代文人画崛起,强调笔墨情趣和个人情感表达,赵孟頫、黄公望等名家涌现。

明代“浙派”、“吴门画派”相继出现,清代“四王”继续发扬传统文人画风,并在晚清受到西方绘画影响而产生变革。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国画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积累、创新和完善的过程,各个时期的作品都深深烙印着时代的特色和艺术家个人的独特风采。

中国画的历史演变及其艺术特点

中国画的历史演变及其艺术特点

中国画的历史演变及其艺术特点中国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代表之一,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随着历史的演变,中华绘画经历了不断的变革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一、历史演变中国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在陶器上进行简单的绘画。

到了商周时期,彩绘陶器已经相当普遍,表现出了印刻、绞绣、篆刻等元素。

汉代绘画技法逐渐成熟,唐代艺术达到高峰。

宋代之后,中国画艺术进一步发展成熟,出现了南北画派,文人画开始兴起。

清代中期,工笔画和写意画成为主流,同时,状物画、花鸟画、山水画等风格也逐渐明晰。

二、艺术特点1. 内容丰富、表现深刻中国画注重表现中国古代文化、哲学和审美观念,以人物、山水、花鸟等为主题,反映出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生存、成长、繁衍的状态。

2. 常用的表现手法中国画较为注重笔墨的运用,强调线条、点、面、墨、色等的协调与和谐。

常见的画法有“工笔画”、“写意画”、“拟行画”、“水墨画”等,不同的画法,运用的方法、形式和创作技巧也有所不同。

3. 艺术风格多样中国画的艺术风格极度多样,有专门描绘人物的人物画,描绘山水的山水画,描绘花鸟的花鸟画等。

风格也从明朝开始就出现了南北画派,现代也有写实、抽象、表现主义等不同的画派。

4. 优美大气、独具特色中国画以其特有的材料、技法和审美观念,给人以优美、大气、含蓄、典雅、朴素、高尚的感受,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画家也以其创作才能和不懈的探索,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总之,中国画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代表之一,具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画艺术呈现出博大精深的特点,在人们的审美需求中有着重要作用,也为人类文明做出了贡献。

中国古代书法发展史

中国古代书法发展史

中国古代书法发展史中国古代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瑰宝之一,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字艺术的特殊表现形式,它体现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中国古代书法的发展历程相当漫长,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重要的阶段:第一阶段:甲骨文时期(前16-11世纪)甲骨文是最早的中国书法形式之一,它出现于商代晚期,使用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写字形。

这种书法形式主要被用于卜辞、祭祀和商业贸易等方面,但也是中国书法发展之路的开端。

第二阶段:金文和篆书时期(11世纪-221BC)在这个时期,书法艺术已经成为高层文化的象征。

金文形式出现于西周末年,在青铜器上刻写字形。

这些字形高度简化和流畅,代表了古代篆刻艺术的高峰。

随着秦汉时期的文化一体化,篆书书法成为重要的书写方式。

第三阶段:隶书时期(221BC-220)隶书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关键时期的产物,它在统一汉字之后逐渐成为了最流行的书体。

隶书可以被描述为优雅和端庄,其保留了篆书传统的形式和结构,加上了更多的曲线和变化。

第四阶段:楷书和草书时期(220-618)楷书书法在东汉时期成为主要的书写方式,代表了古典书法的巅峰之作。

楷书书法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其中最出名的楷书传承为颜真卿。

与此同时,草书书法形式在唐代兴起,开始融合楷书美学传统,从而引发草书美学自己的演变。

第五阶段:行楷和行草时期(五代十国-明清)在这个时期,书法艺术已经变得极为成熟和流行。

行楷书法代表高度评估和丰富的自由形式,它被经常用于书法专家写的重要文件和信函,另一方面,行草书法已经成为书写的另一种自由形式,它成为了艺术家最爱的写作方式。

总体来看,中国古代书法具有较为完整的独立发展史,从甲骨文时期到行楷和行草时期,它经历了漫长而独特的发展历程,打下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基石。

如今,中国书法不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也已经走向国际舞台,广受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书画的发展史

书画的发展史

书画的发展史一、书画起源书画,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早在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便开始在岩壁、陶器上刻画符号,这些符号被认为是书画的最早形态。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符号逐渐演变成文字,而岩壁和陶器也成为了最早的书画载体。

二、书画发展历程1.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的书画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

青铜器上的铭文和图案日渐丰富,竹简和木牍也成为了书写的载体。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诗经》中的插图,它们以简练的线条和生动的形象展现了那一时期的生活场景。

2.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小篆成为了官方文字。

同时,汉代隶书的出现,使得书写更为便捷。

而随着纸张的发明和普及,书画艺术得到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汉代的帛画和简牍画,成为了书画艺术的珍贵遗产。

3.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书画艺术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文人画开始崭露头角,王羲之的《兰亭序》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同时,佛教的传播也带动了佛教绘画的发展,如敦煌壁画等。

4.唐宋时期:唐宋时期,书画艺术达到了巅峰。

唐代书法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作品成为了后世学习的典范。

而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更是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繁荣。

5.元明清时期:元代书画以赵孟頫为代表,其作品融合了唐宋的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元代书画风貌。

明代书画则注重个性表达,出现了如徐渭、董其昌等书画大家。

清代书画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形成了“扬州八怪”等流派,书画风格更加多样化。

三、书画风格与流派1.写意画:写意画注重意境的表达,不求形似,但求神似。

其代表人物有唐代的王维、明代的徐渭等。

他们的作品多以水墨画的形式出现,笔墨简练,意蕴深远。

2.工笔画:工笔画则注重细节的刻画,追求形似。

其代表人物有唐代的张萱、宋代的赵佶等。

他们的作品线条流畅,色彩鲜艳,画面细腻入微。

3.山水画:山水画以表现自然景色为主,注重构图和意境的创造。

其代表人物有五代的荆浩、宋代的郭熙等。

他们的作品构图巧妙,气势磅礴,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简史

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简史

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简史1.上古绘画(先秦、秦汉时期)魏晋以前,绘画主要是“设色之工”所从事的职业,多是在岩壁和器物上作画,服务于礼教。

2.中国画样式的确立与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绘画最重要的发展是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绘画渐渐摆脱了各种羁绊,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顾恺之:东晋画家。

提出“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主张,至今仍成为中国画的基础理论与指导纲要。

顾恺之第一次提出“凡画,人最难”的观点,将绘画引导到人的精神表达之高度。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正式列入传记的画家,也是有画迹,画论著述流传至今的最早的著名画家。

与其弟子陆探微,南朝齐梁之际的张僧繇,盛唐时期的吴道子一道被尊为“画家四祖”。

谢赫:南朝齐梁时期著名画家和理论家。

首次在其著作《画品》中总结“六法”,标志着中国绘画理论体系的确立。

“六法”是绘画创作要求和评定标准的六个范畴,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位置经营、传移摹写”的准则。

《画品》亦成为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评论画家及其创作风格的著作。

中国画中主要门类之一的山水画,在此时期开始渐次独立形成。

隋代画家展子虔所做的《游春图》,标志着山水画已成为一种独立的品类进入中国画的殿堂。

3.中国画特殊语汇体系的完成(唐宋元时期)1)从初唐到宋代是中国画全面发展完善的时代。

“唐工宋巧”。

(1)唐代阎立本:是初唐著名的人物画家,有“丹青神画”、“冠绝古今”之誉。

传世之作有《历代帝王图》、《步辇图》等。

吴道子: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画家。

善于处理各种题材,绘制过大量的壁画,亦兼工雕塑,对唐代画风影响极大。

有后世人摹本《天王送子图》。

张萱:玄宗时代的著名画家。

著名作品《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

周昉:晚唐画家,善画贵族妇女,严装华饰,雍容丰满,且注重仪态表达。

传世作品《簪花仕女图》可被视为唐代仕女经典绘画的精品。

(2)唐末五代至宋代是绘画重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山水画的几位大师,也形成了花鸟画的重要派别与风格,人物画亦有相应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书画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国书画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秦汉时代中国绘画的早期--秦汉绘画秦汉时代的绘画艺术,大致包括宫殿寺观壁画、墓室壁画、帛画等门类。

庭院建筑图东汉墓室壁画。

画面展示鸟瞰建筑组群。

由若干四合院围拢的中心院落,有堂阁、廊谢及甬道。

层层叠进,建筑群落后部瞑望楼,装置相风鸟和测风旗。

建筑比例准确,透视技法熟练。

二桃杀三士图西汉墓室壁画。

分三组描绘:右侧一组绘三壮士,右边愤然按剑者为古冶子,居中怒目举臂者为公孙接,左边俯身放桃于几者为田开疆。

表现田开疆取桃又返的情节;中央一组绘五人:身材伟岸面右而立者为景公,隔几拥旌者为赠桃人;左侧一组亦绘五人,左起第二身材矮小者为晏婴画面线描简练肯定,人物形象生动。

此墓据考证建于西汉元成时期,反映西汉中期绘画面貌。

天象图西汉墓室壁画。

在圆形苍穹内,居中绘太阳、月亮,流云、仙鹤飘舞其间。

二十八宿与四神组成的星图环绕圆环边缘。

星座用白色平涂、黑线勾边框,星与星之间用黑色直线相连。

日月、四神等用石青、石绿、朱砂、群青等色,背景用黄色。

用笔流畅,色彩和谐。

如此较为完整的星象图尚属首次发现。

句芒、耨收图新莽墓室壁画。

左幅人面鸟身,头戴冠授,作昂首奋进状。

右幅人面虎身,肩胛处生羽翼,共戴冠系。

两像与山海经之海外东京及海外西经所载东方句芒与司日之神耨收像相似。

故发掘者定名为句芒、耨收像。

两像以墨线勾勒,鸟身施朱砂、石绿;虎之颈、背、尾、冀以朱黄平徐,腹、爪敷白粉。

色泽鲜明,线描流畅,使得画面充满热烈、流动飞舞效果。

三国魏晋南北朝魏晋在思想文化领域,正统的儒家思想受到冲击,顾恺之和陆探微,张僧繇是南北朝三个最重要的画家,代表了成熟的人物画艺术。

魏晋南北朝-中国书法艺术的鼎盛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期间书体的变化从篆,隶,章蜕变出来,形成了真,行,今草书体.真,行,今草在士大夫中形成了普遍的风尚,作为雅俗的分野标准.庄园生活图卷东晋纸画,描绘墓主人生活的壁画在墓室中多有发现,但纸画却是首次得见。

在这幅仅长1米的画面上,描绘墓主人生活的情景,画中一座帷帘轻垂的凉亭下,坐着身穿袍服、纳扇乘凉的墓主人,神态悠闲。

该画笔法质朴单纯,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

娄叡墓出行图北齐壁画,设色,出行图绘于墓道西壁中栏。

画面有八人三马,表现北齐贵族外出时部从簇拥的喧赫声势。

构图紧凑,人物神情并具。

王羲之寒切帖卷唐人勾填本。

纸本,有乌丝栏。

草书五行,五十字。

笔墨斑斓,精神奕奕。

卷尾有董其昌,娄坚题记。

宋绍兴府,明韩世能,王锡爵,清王时敏,李霨等收藏。

是一件流传有绪的书法艺术珍品。

列女仁智图卷传为晋顾恺之作。

绢本,设色,此图根据三国时期曹植的著名文学作品《洛神赋》创作。

无款印。

图中人物衣饰采用高古游丝描,笔法如"春蚕吐丝";山川树石只勾勒染色而无皴擦,其形态与画史中"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及画树似"伸臂布指"的记裁相吻合。

陆机平复帖卷西晋陆机书.纸本,草书,九行,八十四字。

书法朴拙,用秃体,结体仍近章草名。

反映了章草向今草发展演变的趋势,近年出土的汉晋墨迹多有类此。

隋唐时代五代是山水画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唐代以水墨或青绿挥写大山大水或松石基创立了真实生动的雄伟北方峻岭和秀丽的江南山川两大山水画体系.隋唐统一,唐代书法在社会上呈现相当普及的局面.隋代书法和初唐四家隋代统一,南北各地书法得以交流融会,书风上承交朝而又摆脱了前代粗犷险逸,变为工整端正丽,并逐渐趋向规范.挥扇仕女图卷高闲千字文卷徐敏行墓出游图李贤墓宫女图孙位高逸图卷阎立本步辇图卷宋代绘画宋代绘画其代表人物为李公麟、苏轼、文同、米芾等人。

艺术上力求洗去铅华而趋于平淡素雅,崇尚天真清新的风格。

真正建立宋代书法独特面貌而最体现高度成就的是北宋中后期出现的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的书法,在书法史上将此四人称为"宋代四家"。

南宋书法大都跳不出黄庭坚,米芾的藩篱,其成就远不及北宋,缺少领一代风骚具有深远影响的书法家。

六骏图题跋赵秉文行书赵霖昭陵六骏图题跋金赵秉文书。

纸本。

行书题赵霖所画《天闲六骏图》。

款署"庚辰七月望日",是年作者六十二岁。

书法纵逸酣畅,古朴自然。

金元好问云:"闲闲公书如本色头陀,学至无学,横说竖说,无非般若。

"此件为赵秉文书法佳作。

幅上钤"吴简"朱圆方印,"马"字肖形印一方。

《石渠宝笈续编》、《石渠随笔》著录。

行书宏斋帖卷纵39.2厘米,横149.9厘米南宋文天祥书。

纸本。

此为文天祥致包恢的信札。

帖中颇多忧国之言,且书法劲秀,不特以人重也。

卷后有明李时勉,清永瑆、绵亿、李瑞棻、朱益藩题跋。

曾经明项元汴,清卞永誉、永瑆等人鉴藏。

《珊瑚网书跋》、《平生壮观》、《墨缘汇观》著录。

现藏故宫博物院行书自书诗卷南宋赵孟坚书。

纸本。

行书八十二行,自录旧作诗五首。

此卷间架紧密,行次相顾得势,锋颖秀挺不羁,别饶佳趣。

自署书于"宝佑甲寅",即宝佑二年?(125年),是他五十六岁时所写。

卷后有赵孟葆及元苏大年等践。

曾经明吴帧,清梁清标。

安歧、清内府,近人周鸿孙等收藏。

《大观录》、《墨缘汇现》、《辛丑销夏记》等书著录。

现藏上海博物馆待漏院记卷南宋张即之书。

纸本。

所书系北宋王禹撰"待漏院记"一篇。

此卷字大如碗口,字体结构严谨,体态俊美,用笔粗壮雄健,取法于颜真卿,然中锋、侧锋交替使用,有方劲古拙、斩钉截铁之感。

此卷虽无作者款印,但从字卷的风格看,显为张即之的手笔无疑。

卷后另纸有明吴宽、李东阳题跋,对张即之的书法作了评价。

卷前有清人王芝林所录《待漏院记》全文刻石拓片。

曾经近人吴湖帆收藏。

杨婕妤百花图卷传南宋杨妹子作。

绢本。

工笔设色。

画寿春花、长春花、荷花、西施莲、兰、望仙花、蜀葵、黄蜀葵、胡蜀葵、玉李花、宫槐、莲桃、灵芝等各种花卉十四种,另有天空、红日、祥云三种,计十七段,每段各有题咏。

画风为南宋院体,设色妍丽,画法简练。

景物用马远法,花卉取马麟画法。

小楷诗题,字书严谨娟秀,妩媚多姿。

画卷前有作者题诗。

卷后明人题跋。

清梁清标、清内府,近人张伯驹收藏。

《石渠宝笈初编》、《书画记》、《丛碧书画录》著录。

薇亭小憩图赵大亨薇亭小憩图纨扇南宋赵大亨作。

绢本。

设色。

画山峰脚下庭院景物,界画凉亭,两棵挺健的紫薇树,叶茂花繁,玲珑石点缀其间,亭中一人床上休息,幽静凉适,清旷之气超出尘表。

石面上作者行书"赵大亨画"款。

《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雪山行旅图轴南宋刘松年作。

绢本。

设色。

图中山白雪皑皑,映衬秋霜红叶丛树,分外妖娆,林中房舍既然隐现,绕村水面,一舟泊于岸边。

岸渚溪桥,行旅者不畏严寒,踏雪而行。

全画用笔工细,人物面貌高古,神态刻划入微。

房舍以界画笔法为之,工整严谨。

山体巍峨,富有气势。

画面左侧下端山石署有"刘松年画"四字款。

雪山行旅图轴南宋马和之作。

绢本。

设色。

画面月兔东升,激流若响,岸边老树摇曳落叶,一人席地坐虎皮之上,临流独饮遐思,旁立一童子侍候。

无款印。

左上方赵孟頫行书"白沙留月色,绿柳助秋声"五言诗句,这一完美的概括,更增加了诗情画意。

此图的画风,与《唐风图》一致,极富生活气息。

上钤有项元汴、文石收藏印记。

清高宗弘历行书七方诗对题:"散坐坡陀满意情,静晞月色聆秋声。

谁为能者谁所者,四句金刚概七情。

"下钤"意在笔先"印。

明项元汴,清内府收藏。

《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枇杷山鸟图南宋林椿作。

绢本。

设色。

枇杷枝头,硕果累累。

一小鸟栖于枝上,俯视着枇杷果上的小昆虫。

笔法精细,小鸟生动有神,果、叶描摹细致,具有宋画精密的特点。

曾经清宋荤、清内府收藏。

《石渠宝笈三编》著录。

元代绘画八花图云横秀岭图鹊华秋色图平林远山图老子像人骑图清代绘画菊石雁来红轴设色花卉册仕女图册水册刘源像轴竹溪读易图轴虞山十景图册西山卧游图轴现代绘画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渊源流长,经过数千年的不断丰富、革新和发展,以汉族为主、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画家和匠师,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采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独具中国意味的绘画语言体系,在东方以至世界艺术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

中国绘画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和岩画,原始绘画技巧虽幼稚,但已掌握了初步的造型能力,对动物、植物等动静形态亦能抓注主要特征,用以表达先民的信仰、愿望以及对于生活的美化装饰。

先秦绘画己在一些古籍中有了记载,如周代宫、明堂、庙祠中的历史人物、战国漆器、青铜器纹饰,楚国出土帛画等,都己达到较高的水平。

秦汉王朝是中国早期历史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大国,疆域辽阔,国势强盛,丝绸之路沟通着中外艺术交流,绘画艺术空前发展与繁荣。

尤其是汉代盛行厚葬之风,其墓室壁画及画像砖画像石以及随葬帛画,生动塑造了现实、历史、神话人物形象,具有动态性、情节性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其画风往往气魄宏大,笔势流动,既有粗犷豪放,又有细密瑰丽,内容丰富博杂,形式多姿多彩。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仍,民生疾苦,但是绘画仍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苦难给佛教提供了传播的土壤,佛教美术勃然兴起。

如新疆克孜尔石窟,甘肃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都保存了大量的该时期壁画,艺术造诣极高。

由于上层社会对绘事的爱好和参与,除了工匠,还涌现出一批有文化教养的上流社会知名画家,如顾恺之等。

这一时期玄学流行,文人崇尚飘逸通脱,画史画论等著作开始出现,山水画、花鸟画开始萌芽,这个时期的绘画注重精神状态的刻画及气质的表现,以文学为题材的绘画日趋流行。

隋唐时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比较繁荣,对外交流活跃,给绘画艺术注入了新的机运,在人物画方面虽然佛教壁画中西域画风仍在流行,但吴道子、周昉等人具有鲜明中原画风的作品占了绝对优势,民族风格日益成熟,展子虔、李思训、王维、张缲等人的山水画、花鸟画己工整富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五代两宋之后,中国绘画艺术进一步成熟完备一,出现了一个鼎盛时期,朝廷设置画院,扩充机构编制,延揽人才,并授以职衔,宫廷绘画盛极一时,文人学士亦把绘画视作雅事并提出了鲜明的审美标准,故画家辈出,佳作纷呈,而且在理论上和创作上亦形成了一套独的体系,其内容、形式、技法都出现了丰富精采、多头发展的繁荣局面。

绘画发展至元、明、清,文人画获得了突出的发展。

在题材上,山水画、花鸟画占据了绝对的地位。

文人画强调抒发主观情绪,"不求形似"、"无求于世",不趋附大众审美要求,借绘画以示高雅,表现闲情逸趣,倡导"师造化"、"法心源",强调人品画品的统一,并且注重将笔墨情趣与诗、书、印有机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绘画样式,涌现了众多的杰出画家、画派,以及难以数计的优秀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