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方法发展历史
血液检查发展史

血液检查发展史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血液检查成为了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血液检查,医生可以获取到关于患者健康状况的重要信息,从而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本文将围绕血液检查的发展历程展开阐述,从早期的简单检查方法到现代的高科技检测技术。
在人类历史的早期,人们对血液的认识相当有限。
古代医学家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尿液和便便等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直到公元前5世纪,希波克拉底提出了“四体液”理论,即血液、黄胆、黒胆和粘液的平衡与健康有关。
这种理论为后来的血液检查奠定了基础。
在19世纪,随着现代医学的兴起,血液检查开始有了一些进展。
1828年,法国医生拉·纳塔诺(L.Navier)首次提出了使用显微镜观察血液细胞的方法。
这一发现为后来的血液检查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后,德国科学家埃尔斯伯格(C.Elsberg)于1842年发现了红细胞的形态学变化与贫血的关联。
20世纪初,血液检查迎来了重要的突破。
1900年,奥地利医生卡尔·朱斯特(K.Paul Ehrlich)提出了“血液细胞计数法”,通过对血液中不同细胞数量的计数,可以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
这一方法成为了现代血液学的基石,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血液检查的科技含量也逐渐提高。
20世纪50年代,电子显微镜的出现使得科学家们可以观察到更加细微的血液细胞结构。
20世纪60年代,自动化血细胞计数仪的研发使得血液检查可以更加快速和准确。
这些技术的引入大大提高了血液检查的效率和精度,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进入21世纪,血液检查迎来了更加革命性的变革。
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为血液检查提供了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信息。
通过对血液中的基因进行检测,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遗传背景和潜在风险,从而更好地预防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
此外,微流控技术的应用使得血液检查可以更加精确地分析细胞和蛋白质的活动,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途径。
医学检验技术发展历史

医学检验技术发展历史《医学检验技术发展历史》嗨,大家好!今天我想和你们聊聊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历史,这可真是一个超级有趣又超级厉害的话题呢!你们知道吗?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还很模糊的时候,医学检验就已经开始有了一些很简单的形式啦。
那时候的医生呀,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的探险家。
比如说,古代的医生可能会通过观察病人的尿液颜色来判断病情。
嘿,你可别小瞧这个,在当时这就是很了不起的“检验技术”呢!如果尿液看起来很浑浊或者颜色很奇怪,医生就会推测病人身体里可能有什么毛病。
就好像我们看到乌云密布,就知道可能要下雨了一样。
我就想啊,那时候的病人肯定也特别好奇,医生怎么光看看尿液就能知道自己生病了呢?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对血液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不过那时候可没有像现在这么先进的仪器哦。
我听说,以前的医生会用一种很原始的方法来检测血液。
他们会把血液滴在布或者纸上,然后观察血液的凝固情况。
这就像是我们在观察小蚂蚁搬家一样,仔细地看着血液的每一个小变化。
要是血液凝固得太快或者太慢,医生就会觉得这个人的身体可能不太正常。
可是这种方法真的很不精确呀,就像我们用手去量东西,肯定没有尺子量得准。
后来呢,显微镜被发明出来了。
哇,这可不得了!这就像是给医学检验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医生们可以透过显微镜看到血液里的细胞啦,就像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小世界。
那些红细胞、白细胞就像一个个小小的士兵,红细胞负责运送氧气,白细胞呢,就像是身体的卫士,随时准备和病菌战斗。
医生们这时候就可以通过观察这些细胞的形态、数量来判断病人是不是感染了疾病,是贫血还是其他什么问题。
我想,当时那些医生肯定特别兴奋,就像我们发现了一个装满宝藏的山洞一样。
再后来呀,化学技术也开始进入到医学检验的领域了。
这时候就有了更多检测身体里化学成分的方法。
比如说检测血糖、血脂这些东西。
我就想象着那些科学家们,就像一群聪明的小魔法师,他们用各种试剂和仪器,把身体里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化学成分都给找出来。
中国无损检测技术发展史

中国无损检测技术发展史摘要:众多事实已证明,中国从上古时代起就已对医疗、环境、军事、材料、运输、日常生活等方面进行了无损检测与诊断。
本文列举了笔者所知射线、磁粉、超声、(电磁)涡流和声振动等无损检测技术始于中国的时间、地点和先驱者姓名以及部分早期的发展史料,说明我国的现代无损检测已持续了近百年。
简略地勾画从古代到现代我国无损检测技术的一条发展之路。
关键词:无损检测;中国;简史笔者自从步入装甲兵工程学院装备再制造实验室以来,初次接触无损检测这一领域,对我国无损检测技术的历史,发展等知之尚少,利用了自然辩证法这一课程研究思路以及专业方向上的资料,对中国无损检测技术进行了一个简略地回顾。
1我国传统的“无损检测”技术(1)中医靠“望、闻、问、切”诊病,其中的切即切脉、按脉———由感触到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种类、所在和轻重,而“望”就是目视观察。
显然“望”“闻”和“切”即是我国最古老的“无损检测”,因在《黄帝内经》中已有此等记载,更不用说司马迁著《史记》中的(战国人)《扁鹊传》了。
(2)东汉顺帝阳嘉无年(公元132年)太史令张衡(河南南阳西鄂人,公元78-139年)发明“候风地动仪”———世界最早的地震仪。
《后汉书》载:“……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徵,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之。
”这是我国最早用仪器进行的无损检测。
(3)唐朝杜佑(公元731-812年)所撰《通典》《拒守法》中载“地听:于城内八方穿井各深二丈,以新甖(小口大腹之盛酒瓦器)用薄皮裹口如鼓,使聪耳者于井中,讬甖而听,则去城五百步内悉知之。
”从而防备敌方(特别是骑兵)的突然袭击。
说明我国唐朝天宝年(公元742-755年)前早已掌握此项技术。
(4)根据硬物敲击木材、石料、墙壁等发出的声音来判断它们质地的优劣———有无空腔,破裂等缺陷。
历史悠久,始于何时待查。
(5)瓷器店员双手抛接稻草捆成的瓷碗束把(每束把捆瓷碗数十),凭束把落回双手时的声音辨别瓷碗在运输过程中有无破损。
边缘检测的发展历程

边缘检测的发展历程边缘检测是计算机视觉领域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它能够将图像中物体的边界部分提取出来。
边缘检测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数十年前,随着计算机科学和图像处理技术的进步,边缘检测算法也不断演进和改进。
本文将从经典的边缘检测方法开始,逐步介绍边缘检测的发展历程。
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计算机和图像处理技术的限制,边缘检测方法主要是基于像素的差异性来进行的。
经典的边缘检测方法包括Laplacian、Sobel和Prewitt等算子。
这些算子可以通过对图像进行卷积来计算出边缘强度和方向。
然而,由于这些算子对噪声敏感,并且无法很好地保持边缘的连续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一些新的边缘检测算法被提出。
其中最著名的是Canny边缘检测算法。
Canny边缘检测算法是由John Canny在1986年提出的,它的主要思想是通过多步骤的操作来检测图像中的边缘。
首先,Canny算法通过高斯滤波器来平滑图像,以减少噪声的影响。
然后,利用梯度计算来寻找图像中的边缘。
最后,通过非极大值抑制和双阈值处理策略来消除边缘上的噪声和非边缘。
Canny算法是一种经典的边缘检测算法,具有较高的噪声抑制能力和较好的边缘连续性。
它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边缘检测的基准算法。
然而,Canny算法在计算复杂度和运行时间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为了提高边缘检测的速度和效果,研究人员又提出了一系列基于学习和优化的边缘检测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是基于机器学习的边缘检测方法。
这些方法利用大量的标注好的图像样本,通过训练模型来实现边缘检测。
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兴起,基于深度学习的边缘检测方法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深度学习模型可以通过在大规模数据集上进行训练,自动学习到图像中的边缘特征。
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鲁棒性,在许多任务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总结起来,边缘检测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经典算子到Canny算法,再到基于学习和优化的方法的演进。
中国无损检测技术发展史

中国无损检测技术发展史摘要:众多事实已证明,中国从上古时代起就已对医疗、环境、军事、材料、运输、日常生活等方面进行了无损检测与诊断。
本文列举了笔者所知射线、磁粉、超声、(电磁)涡流和声振动等无损检测技术始于中国的时间、地点和先驱者姓名以及部分早期的发展史料,说明我国的现代无损检测已持续了近百年。
简略地勾画从古代到现代我国无损检测技术的一条发展之路。
关键词:无损检测;中国;简史笔者自从步入装甲兵工程学院装备再制造实验室以来,初次接触无损检测这一领域,对我国无损检测技术的历史,发展等知之尚少,利用了自然辩证法这一课程研究思路以及专业方向上的资料,对中国无损检测技术进行了一个简略地回顾。
1我国传统的“无损检测”技术(1)中医靠“望、闻、问、切”诊病,其中的切即切脉、按脉———由感触到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种类、所在和轻重,而“望”就是目视观察。
显然“望”“闻”和“切”即是我国最古老的“无损检测”,因在《黄帝内经》中已有此等记载,更不用说司马迁著《史记》中的(战国人)《扁鹊传》了。
(2)东汉顺帝阳嘉无年(公元132年)太史令张衡(河南南阳西鄂人,公元78-139年)发明“候风地动仪”———世界最早的地震仪。
《后汉书》载:“……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徵,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之。
”这是我国最早用仪器进行的无损检测。
(3)唐朝杜佑(公元731-812年)所撰《通典》《拒守法》中载“地听:于城内八方穿井各深二丈,以新甖(小口大腹之盛酒瓦器)用薄皮裹口如鼓,使聪耳者于井中,讬甖而听,则去城五百步内悉知之。
”从而防备敌方(特别是骑兵)的突然袭击。
说明我国唐朝天宝年(公元742-755年)前早已掌握此项技术。
(4)根据硬物敲击木材、石料、墙壁等发出的声音来判断它们质地的优劣———有无空腔,破裂等缺陷。
历史悠久,始于何时待查。
(5)瓷器店员双手抛接稻草捆成的瓷碗束把(每束把捆瓷碗数十),凭束把落回双手时的声音辨别瓷碗在运输过程中有无破损。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和趋势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和趋势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尤其是一些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让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食品安全问题的存在,不仅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更会影响社会的稳定。
因此,从根源上保障食品安全显得非常重要。
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与趋势,也成为当前全社会众目睽睽的焦点。
一、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历史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这个时期,检测方法主要是使用化学技术进行分析,但是由于仪器技术落后,分析深度有限,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后来,随着生物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也实现了重大的进步。
现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已经形成了一张完整的检测体系,主要涉及到食品来源追溯、交叉感染识别、化学成分分析、物理参数检测、微生物检测等方面。
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趋势无一不显现出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基于当前的技术条件和食品安全问题的特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大趋势如下。
1. 多学科交叉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需要各个学科之间的合作。
除了各种检测技术之外,还需要涉及到仪器技术、微生物学、生化学、计算机技术等多个学科。
因此,未来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主要趋势是多学科交叉,将各个领域的专家集聚在一起,共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2. 高效快速目前,大多数食品安全检测方法都比较繁琐,而且需要很长的检测时间。
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快速准确的检测结果更具有实际意义。
因此,未来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趋势是高效快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给出更加准确的检测结果。
3. 精度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核心是检测结果的精确性,因此,未来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趋势是精度提高。
例如,基于生物技术的快速检测方法已经成为研究的重点。
这种检测方法可以更准确地检测到食品中存在的有害成分,并且具有更加精准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4. 应用广泛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应用范围将越来越广泛。
例如,在农场和超市中使用具有菌种识别功能的模块式检测设备,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食品安全检测。
目标检测方法发展历程

目标检测方法发展历程一、前言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目标检测技术已经成为计算机视觉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本文将从目标检测的定义、意义等方面入手,对目标检测方法的发展历程进行详细阐述。
二、目标检测的定义与意义1. 目标检测的定义目标检测是指在图像或视频中自动识别出特定对象并确定其在图像中的位置和大小。
通俗来说,就是让计算机自动找出图像或视频中的物体,并给出它们在图像中所处位置和大小。
2. 目标检测的意义目标检测技术具有广泛应用价值,例如:(1)安防领域:监控摄像头自动识别出异常行为;(2)交通领域:自动驾驶车辆识别道路上其他车辆和行人;(3)医疗领域:医学影像分析中识别肿瘤等异常区域;(4)工业领域:自动化生产线上对零件进行识别等。
三、目标检测方法发展历程1. 传统方法时期(1990年代)早期的目标检测方法主要是基于传统的计算机视觉技术,如滤波、边缘检测、分割等。
这些方法主要是通过手工设计特征来识别目标,例如颜色、纹理和形状等特征。
其中比较典型的方法有模板匹配法、边缘检测法和区域分割法等。
2. 统计学习方法时期(2000年代)随着机器学习技术的不断发展,目标检测方法也开始采用统计学习方法进行研究。
这些方法主要是通过训练分类器来识别目标,例如支持向量机(SVM)、AdaBoost、随机森林等。
其中比较典型的方法有Haar特征+SVM法、HOG特征+SVM法和LBP特征+SVM法等。
3. 深度学习方法时期(2010年代)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目标检测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深度学习技术可以自动提取图像中的高级特征,并且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
其中比较典型的深度学习模型有卷积神经网络(CNN)、区域卷积神经网络(R-CNN)、快速区域卷积神经网络(Fast R-CNN)和更快的区域卷积神经网络(Faster R-CNN)等。
四、目标检测方法的发展趋势1. 精度提高目标检测技术的精度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
无损检测技术发展历程研究报告

无损检测技术发展历程研究报告无损检测,顾名思义是以不损坏被检测物体内部结构为前提,应用物理的方法,检测物体内部或表面的物理性能、状态特性以及内部结构,检查物质内部是否存在不连续性(即缺陷),从而判断被检测物体是否合格,进而评价其适用性。
以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为标志,无损检测作为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技术,正式开始进入工业化大生产的实际应用领域,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1900年法国海关开始应用X射线检验物品,1922年美国建立了世界第一个工业射线实验室,用X射线检查铸件质量,以后在军事工业和机械制造业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1912年超声波探测技术最早在航海中用于探查海面上的冰山,1929年超声波技术用于产品缺陷的检验,至今仍是锅炉压力容器、钢管、重要机械产品的主要检测手段。
二十世纪30年代,开始用磁粉检测方法来检测车辆的曲柄等关键部件,以后在钢结构件上广泛应用磁粉探伤方法,使磁粉检测得以普及到各种铁磁性材料的表面检测。
毛细管现象是土壤水分蒸发的一种常见现象。
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出现,将“毛细管现象”的原理成功地应用于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开口缺陷的检验,其灵敏度与磁粉检测相当,它的最大好处是可以检测非铁磁性物质。
经典的电磁感应定律和涡流电荷集肤效应的发现,促进了现代导电材料涡流检测方法的产生。
1935年第一台涡流探测仪器研究成功。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德国科学家霍斯特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电磁感应的论文,开创了现代涡流检测的新篇章。
到了二十世纪中期,在现代化工业大生产促进下,建立了以射线检测(RT)、超声检测(UT)、磁粉检测(MT)、渗透检测(PT)和电磁检测(ET)五大常规检测方法为代表的无损检测体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相互间的渗透,新的无损检测技术不断涌现,新的无损检测方法层出不穷,建立起一套较完整的无损检测体系,覆盖工业化大生产的大部分领域。
进入二十世纪后期,以计算机和新材料为代表的新技术,促进无损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例如,射线实时成像检测技术,工业CT技术的出现,使射线检测不断拓宽其应用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激发电子(包括二次电子及
俄歇电子(Auger electron)
X射线衍射仪
电子探针仪
扫描电镜
X 射线
二次电子
荧光辐射
入射电子 背散射电子
阴极荧光
吸收电子
俄歇电子
试样
透射电子
衍射电子
俄歇电镜
透射电子显微镜 电子衍射仪
图1-3 电子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信息及相应仪器
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发展
(l) 试片的研磨。 (2) TEM一般的分辨率由2.5nm提高到数埃。 (3) 双聚光镜的应用可获得漫散射程度小、
强度高、直径在微米左右的电子束,增加 了TEM微区域观察的能力。 (4) 晶体中缺陷电子衍射成像对比理论的 发展。 (5)试样在TEM中的处理,如倾斜、旋转等 装置得到实际化应用,克服了制样存在的 困难。
电子显微技术发展历史
电 子 显 微 镜 的 发 展 历 史 可 追 溯 至 1897 年 , 英 国 科 学 家 J.J. Thomson发现了电子;到了 1912年,发现X光衍射现象,经Bragg 的深入研究,一举奠定了X光的波性和利用电磁波衍射决定晶体 结构的方法。1924 年, De Broglie 发表了质波说;1926 年 Heisenberg等发展和丰富了量子力学,创立了电子波质二元论的 理论基础。电子既然具有波性,则也应该有衍射现象; 1927 年 美国 Davisson等以电子衍射实验证实了电子的波性。
电子显微技术近年的进展
近年来TEM及SEM的功能日新月异,TEM主要发展方向为: 1.高电压:增加电子穿透试样的能力,可观察较厚、较具代 表性的试样,现场观察辐射损伤; 减少波长散布像差; 增加分 辨率等。 2.高分辨率:已发展到厂家保证最佳解像能力为点与点间 0.18nm、线与线间0.14nm。美国于1983年成立国家电子显微镜 中心,其中,1000keV的原子分辨电子显微镜其点与点间的分 辨率达0.17nm,可直接观察晶体中的原子。 3.分析装置:如附加电子能量分析仪,可鉴定微区域的化学 组成。 4.场发射电子光源: 具有高亮度及契合性,电子束可小至1 nm。
1938 年,第一部商售电子显微镜问世。20世纪 40年代,常用的50至100keV 的TEM的分辨率约在 l0nm左右,而最佳分辨率在2至3nm之间。当时由于 试样制备的困难及缺乏应用的动机,所以很少被物 理 科 学 研 究 者 使 用 。 直 到 1949 年 , Heidenreich 制 成适于TEM观察的铝及铝合金薄膜,观察到因厚度 及晶体面不同所引起的像对比效应,并成功的利用 电子衍射理论加以解释。由此获得一些与材料性质 有关的重要结果,才使材料界人士对TEM看法有所 改变。但因为观察用试样制备困难,因此该技术发 展缓慢。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于成功地采用 TEM观察到不锈钢中的位错,再加上制样方法的改 进,TEM技术才得以广泛应用,成为一种重要的材 料分析手段。
在电子显微镜结构方面,最主要的电磁透镜源自J.J. Thomson作 阴极射线管实验时观察到电场及磁场可偏折电子束。后人进一步 发现可借助电磁场聚焦电子,产生放大作用。电磁场对电子的作 用与光学透镜对光波的作用非常相似,因而发展出电磁透镜。
1934年,Ruska在实验室制作第一部穿透式电子 显 微 镜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 TEM),
用电子光学仪器研究物质组织、结构、成份的技术称为电 子显微技术。
众所周知,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材料科学工作 者能够及时提供具有良好力学性能的结构材料及具有各种 物理化学性能的功能材料。而材料的性能往往取决于它的 微观结构及成分分布。因此,为了研究新的材料或改善传 统材料,必须以尽可能高的分辨能力观测和分析材料在制 备、加工及使用条件下(包括相变过程中,外加应力及各 种环境因素作用下等)的微观结构和微区成分的变化,进 而揭示材料成分—工艺—微观结构—性能之间关系的规律, 建立和发展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
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功能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是一种能够以 原子尺度的分辨能力,同时提供物理分 析和化学分析所需全部功能的仪器。特 别是选区电子衍射技术的应用,使得微 区形貌与微区晶体结构分析结合起来, 再配以能谱或波谱进行微区成份分析, 可以得到材料微观全面的信息。
扫 描 式 电 子 显 微 镜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 SEM) 原 理 的 提 出 与 发 展 , 约 与TEM 同时;但直到1964年,第一部商售 SEM才问世。由于SEM是研究物体表面结构 及成份的有效手段,试样制作较容易,目 前已被广泛使用。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具有较高的分辩率 和很大的景深,可清晰地显示粗糙样品的 表面形貌,并以多种方式给出微区成份等 信息,用来观察断口表面微观形态,分析 研究断裂的原因和机理,以及其它方面的 应用。
电子探针的功能
电子探针(EPMA)是在扫描电镜 的基础上配上波谱仪或能谱仪的显 微分析仪器,它可以对微米数量级 侧向和深度范围内的材料微区进行 相当灵敏和精确的化学成份分析, 基本上解决了鉴定元素分布不均匀 的困难。
电子束与物质作用
图1.1显示电子与材料试样 作用所产生的讯号。电子显 微镜主要原理为在收集、分 辨各种讯号的基础上,经过 相应处理,得到能够反映所 分析试样的晶体结构、微细 组织、化学成份、化学键类 型和电子分布情况的有效信 息。该类讯号可分为三类:
(一) 电子讯号,又可细分为:
1.未散射电子(透射电子)
材料现代研究方法
主讲人: 学时数:32学时,包括4节实验课 课程类型:公共平台课 考核方式:考试课(开卷)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加工系
绪论
电子显微镜 (electron microscope,EM)
一般是指利用电磁场偏折、聚焦电子及电 子与物质作用所产生散射的原理来研究物质 构造及微细结构的精密仪器。近年来,由于 电子光学的理论及应用发展迅速,这一定义 已显示出其局限性,目前重新定义电子显微 镜是利用电子与物质作用所产生的讯号来鉴 定微区域晶体结构、微细组织 、化学成份、 化学键结合和电子分布情况的电子光学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