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
范仲淹简介资料大全

范仲淹简介资料大全范仲淹,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
下面是X给大家整理的范仲淹生平简介,供大家参阅!范仲淹简介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
苏州吴县人。
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
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
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上疏,提出十项改革措施。
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
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
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传世。
范仲淹人物生平早年经历范仲淹先祖是唐朝宰相范履冰,世居邠州。
范仲淹高祖范隋,唐懿宗时渡江南下,任丽水县丞,时逢中原兵乱,遂定居吴县(今苏州市)。
五代时,曾祖和祖父均仕吴越,父亲范墉早年亦在吴越为官。
宋朝建国后,范墉追随吴越王钱俶归降大宋,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己丑秋八月丁丑,范仲淹生于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
淳化元年(990年),范墉因病卒于任所,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得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淄州长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yuè)。
苦读及第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范仲淹得知家世,伤感不已,毅然辞别母亲,前往南都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投师戚同文门下。
数年寒窗生涯后,范仲淹已博通儒家经典的要义,有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以“朱说”之名,登蔡齐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由“寒儒”成为进士,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案件事宜,官居九品。
范仲淹的简介介绍

范仲淹的简介介绍范仲淹,字希文,号世文,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淳化人。
范仲淹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有“一代才子”之称,是中国北宋时期“文学七子”之一,同时也是宋代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是北宋中期文化、政治、军事与教育事业的支柱人物之一。
范仲淹一生有过较高的地位,也有过剪影折磨的时候。
他以崇尚孝道、行清廉正直、讲究文教而著称于世。
他的卓越才华和卓越品质,使他被后人称为“仁宰宗之柱,大臣节烈范”。
范仲淹的家庭背景范仲淹的父亲名为范梦旦,他是北宋宪宗时期的一位官员,曾在潞州任职。
范仲淹的祖先为河南登封人,后迁居于汾州(今山西汾西)。
范仲淹出生于淳化(今湖北襄阳市谷城县),他的童年时期受到家庭教育的熏陶,接受了父亲的言传身教,深受孝道、廉洁、忠诚等思想观念的熏陶。
范仲淹的求学经历范仲淹求学经历很充实,他读过《论语》、《孟子》、《诗经》等经典著作,又在大明书院学习《尚书》、《春秋》、《周礼》等礼记之类的贵族文化,阅读了儒家经籍也涉猎了诗词歌赋,熟悉历史以及法律等领域的内容,早年经历为他的政治生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范仲淹因文学才华超群而显赫一时,与苏轼、黄庭坚、欧阳修等文学巨匠成为同代才子。
范仲淹的官场生涯范仲淹的官场生涯非常丰富。
此中,他首次担任官职是在威远军,之后的官职包括担任相州留守、蔡州通判,升任太子中允、左集贤院修撰、翰林学士、参知政事等高官,并曾担任湖南、湖北等地的巡抚,为数十年间这些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范仲淹的政治贡献范仲淹不仅是一名杰出的文化人,并且也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
在宋代,范仲淹的政治生涯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参与和主导了很多国家大事。
他推动新政,提倡改革,力主加强教育,工程建设,积极发展农业,建立均田制度等,建立先进的法律制度,镇压贪污腐败等垃圾行为,使得社会风气得以恢复正常。
范仲淹的文学成就范仲淹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有着非常卓越的文学才华。
范仲淹的简介有哪些

范仲淹的简介有哪些范仲淹(1019-1088),字希文,号梦窗,汉族,吴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化家、军事家。
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臣”之一,曾在政治、文化、军事等领域都取得过重大的成就。
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人士、智者和文化活动家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
范仲淹的一生为中国文化和历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政治方面:范仲淹曾多次出任要职,为北宋政治稳定做出突出贡献。
他曾先后任职于中书省、侍中、右司谏、太子三师、知制诰、翰林学士、枢密使等多个重要职务,屡次被皇帝任命为重要谋士,负责朝廷内外的诸多事务。
他曾用自己卓越的才能和智慧挽救了北宋皇室的危机,推动了政治稳定和官场政治的改革,也为后世政治家和改革家做出了卓越的示范和榜样。
二、文化方面:范仲淹是宋代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曾为宋代文化和儒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因他的《岳阳楼记》而名噪一时,这篇文章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瑰宝。
他的文章涵盖了文化、历史、政治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另外,他还曾主持编撰了《新唐书》、《资治通鉴考异》等文化巨著,为后世历史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军事方面:范仲淹曾在军队中担任过重要职务,他尤其擅长军事策略和战争战术。
他曾以清晰的思路和机智的策略,指挥北宋军队在对抗外敌入侵的战争中获得了胜利。
特别是,他哈世奇之役,以少胜多,成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战,被誉为“千古奇闻”。
综上所述,范仲淹可以被称为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卓越的民族英雄,他的一生为中国文化和历史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他的为人,政治成就、文化贡献、军事辉煌,都是中国尊严和文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世中国人树立了崇高的道德、智慧和精神榜样。
范仲淹简介及生平事迹

范仲淹简介及生平事迹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
苏州吴县人。
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
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
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
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
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扩展资料:形象特征:1、忠臣形象范仲淹是从士人角度讲不管个人处境如何,都要忧国忧民,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重,这可以说是中国史上对士人承担社会责任的首次明确阐述,是士人高扬主体精神的充分表现,是宋代知识分子积极参政、勇担责任的典型体现。
这也标志着士人彻底从政治、经学附庸中解放出来,找回了个体的人生尊严和价值,可以看做是对孔孟儒学的超越和发展。
钱穆先生认为“宋代士大夫矫厉尚风节,既自希文启之”,将范仲淹看做是开启宋学的先驱人物。
2、诤友形象范仲淹和滕宗谅是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的同科进士。
两人在泰州时一同参加守护海堤的差使,定民心。
在西北守边疆时,滕君知泾州,范仲淹当时担任环庆路经略部署,听说葛怀敏打了败仗,率领外族、汉族队伍分为三路来援助泾原的兵备之虚。
由此可见,两人的关系是相当亲密友好的。
备受谗言诋毁的滕宗谅被贬到岳州后,他勤于公务,仅用一年多时间,便使岳州“政通人和,百废待兴”,重新修缮了残存不堪的江南名胜岳阳楼。
两人关系很好,范仲淹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他以后遭受迫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范仲淹范仲淹,字希文,北宋人,生于公元989年8月29日,卒于1052年5月20日。
按照在位皇帝的时期划分,他生于太宗朝,学习和在底层做官是在真宗朝,政治上成熟、做出重大成就的时期是在仁宗朝。
范仲淹祖上世居河内(黄河以北),唐末动乱,迁往南方,居住在苏州。
范仲淹最经典十首诗

1、《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宋代〕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苏幕遮·怀旧》范仲淹〔宋代〕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3、《江上渔者》范仲淹〔宋代〕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4、《书扇示门人》范仲淹〔宋代〕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后人收。
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
5、《御街行·秋日怀旧》范仲淹〔宋代〕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6、《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范仲淹〔宋代〕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
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
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人世都无百岁。
少痴騃、老成尪悴。
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7、《野色》范仲淹〔宋代〕非烟亦非雾,幂幂映楼台。
白鸟忽点破,残阳还照开。
肯随芳草歇,疑逐远帆来。
谁会山公意?登高醉始回。
8、《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范仲淹〔宋代〕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边境。
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
敬长与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
字纸莫乱废,须报五谷恩;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
处世行八德,修身奉祖神;儿孙坚心守,成家种善根。
9、《咏蚊》范仲淹〔宋代〕饱去樱桃重,饥来柳絮轻。
但知离此去,不用问前程。
10、《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范仲淹〔宋代〕罗绮满城春欲暮。
百花洲上寻芳去。
浦映芦花花映浦。
范仲淹的诗大全

范仲淹的诗大全《渔家傲·秋思》 - 作者:范仲淹(北宋) - 诗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苏幕遮·怀旧》 - 作者:范仲淹(北宋) - 诗文: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江上渔者》 - 作者:范仲淹(北宋) - 诗文: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御街行·秋日怀旧》 - 作者:范仲淹(北宋) - 诗文:纷纷坠叶飘香砌。
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 - 作者:范仲淹(北宋) - 诗文: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
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
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人世都无百岁。
少痴騃、老成尪悴。
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 - 作者:范仲淹(北宋) - 诗文:罗绮满城春欲暮。
百花洲上寻芳去。
浦映□花花映浦。
无尽处。
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
功名得丧归时数。
莺解新声蝶解舞。
天赋与。
争教我悲无欢绪。
《岳阳楼记》 - 作者:范仲淹(北宋) - 诗文: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范仲淹的所有诗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宋代〕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苏幕遮·怀旧》范仲淹〔宋代〕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江上渔者》范仲淹〔宋代〕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岳阳楼记》范仲淹〔宋代〕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御街行·秋日怀旧》范仲淹〔宋代〕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范仲淹〔宋代〕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
范仲淹的介绍

范仲淹的介绍范仲淹的介绍范仲淹在地方治政、守边皆有成绩。
其文学成就突出。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范仲淹的介绍,欢迎大家分享。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世称“范文正公”。
仁宗时,担任右司谏。
景祐五年(1038年),在西夏李元昊的叛乱中,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协助夏竦平定叛乱。
庆历三年(1043年)富弼、韩琦等人参与“庆历新政”。
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等十项改革建议。
历时仅一年。
后因为遭反对,被贬为地方官,辗转于邓州、杭州、青州,晚年知杭州期间,设立义庄,皇佑四年(1052年)病逝于徐州,谥文正。
著有《范文正公文集》。
文学成就《宋史·范仲淹传》云:“仲淹泛通六经,长于《易》。
”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不少著名作品,包括《严先生祠堂记》及《岳阳楼记》等,后者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为千古名句。
除此之外,也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词作,如《渔家傲》、《苏幕遮》,苍凉豪放、感情强烈,为历代传诵。
欧阳修曾称渔家傲为“穷塞外之词”。
著作为《范文正公集》。
范纯仁是他的次子,父子都当过宰相。
“彼希声之凤皇,亦见讥于楚狂;彼不世之麒麟,亦见伤于鲁人。
凤岂以讥而不灵,麟岂以伤而不仁?故割而可卷,孰为神兵;焚而可变,孰为英琼。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范仲淹在答友人梅尧臣的《灵鸟赋》中强调的“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更是彰显了古代士大夫为民请命的凛然大节(即所谓“知识分子的良知”不同今日)。
文学成就散文宋建国至仁宗七十多年来,墨守祖宗家法,政尚循谨,浮华奢靡的背后潜伏着种种危机。
范仲淹洞破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重视文章的政治教化作用,主张文章是政治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关系到社会风俗的醇厚讹薄、国家的兴衰成败。
在经世济时思想的影响下,范仲淹反对宋初文坛的柔靡文风,提出了宗经复古、文质相救、厚其风化的文学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认识这首词,还是从琼瑶阿姨的《碧云天》了解的。
高考完毕的当天买了三本书,其中就有这本《碧云天》,而今早就记不得书里写些什么了,而当时我的一个伙计恰巧看过《寒烟翠》,也是琼瑶阿姨的书,因此给我说起这两本书的名字都来出自范仲淹的一首词。
范仲淹谁不知道啊,他那“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乐而乐”的千古名句至今传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如今仍然能够记得其中的许多句子,《岳阳楼记》词句鲜丽、行文浩荡、气势铿锵,作者一腔江山社稷情同样是“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当听说这首《苏遮暮·怀旧》同样出自他手时,感到非常吃惊,如此忧国忧民的人也会有“相思泪”吗?尤其是“碧云天”“寒烟翠”给用到琼瑶阿姨那种爱得声嘶力竭、磨磨叽叽的言情小说里。
及至后来了解到范仲淹不但文章卓著更曾出将入相,那就更是令人意外了。
范仲淹,字希文,两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改嫁到朱姓人家,他也跟着改了姓名,等他长大解了自己的身世,就拜别了母亲到应天府去求学。
他学习非常刻苦,只能吃泡面或者喝稀粥。
后来考取功名赐进士及第,当了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又为集庆军节度推官,这时才把姓名改为范仲淹。
随后他又做了几任小官。
当时晏殊做了应天知府——也就是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那位太平宰相,他知道了范仲淹的名声,就举荐了他,因此升任秘阁校理。
史书上说,范仲淹对《六经》都有了解,而精通《易经》,常常为人讲解不知疲倦;他还供养四方的学士,与他们一起谈论国事,“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看到这一节,忽然联想到世纪之处的新文化运动,革命先贤们举办各种爱国刊物,组建各种进步团体,最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那是何等的风采。
当然也有偏安南朝的文人士大夫们的清谈集会,以个人琐事做文章,谈什么“枕流漱石”“战战栗栗”,多为高谈阔论而于国是无补。
在范仲淹入京后主要是当谏官,而他也是直言不讳,从而导致三次“荣耀”。
天圣七年,当时的太后想要到朝堂接受百官拜见,范仲淹上疏劝止并建议太后让皇上亲政,但没有通过,遂贬官河中府通判,继而陈州。
同事们置酒送行道:“范君此行,极为光耀啊!”当时正在建设太一宫和洪福院,到山西买木材,范仲淹又说:大兴土木、破坏民产不合天意啊,应该停止修建寺庙道观,减少木材用量。
太后去世后,被任命为右司谏,当时有人经常谈论太后当政时的事情,他说,太后接受先帝的遗诏保护皇上十多年,应该忽略小过错而成全太后的德操。
从这里看,范仲淹并不是心胸狭隘之人啊。
有一年有蝗灾大旱,他申请派人安抚,朝廷没有安排,于是上疏说:如果宫廷中半天吃不上饭,会怎么样啊?皇帝于是命他安抚江淮,他开仓赈灾、禁民淫祀、减免茶
盐税并上疏救灾十事。
皇帝废黜郭皇后,并严禁百官参议此事。
他和百官一起到宫门前叩门质问,要求皇帝纳谏,皇帝闭门不见,无奈之下,相约第二天再去上疏。
然而,第二天早上刚到待漏院,他就接到了诏书,贬官睦州知州,后来又调任苏州。
送行时,又有人赞曰:“范君此行,愈觉光耀”。
在苏州,他疏通五条河流,把太湖水导入长江,以此功绩随后又官拜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吏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等职。
范仲淹重新回到朝歌后,看到丞相吕夷简任人唯亲,因此绘制“百官图”呈给宋仁宗,对宰相的用人制度提出尖锐的批评。
而吕夷简则诬蔑范仲淹勾结朋党,离间君臣。
更兼范仲淹曾议及仁宗无后等尴尬话题,因此被贬为饶州知州,后来辗转几乎死在岭南。
不单范仲淹被贬,他的好友欧阳修、尹洙、余靖等先后被贬,而吕夷简也被罢相。
此次前来送范仲淹的已经聊聊无人,唯好友王质而已,赞曰“范君此行,尤为光耀!”
或许范仲淹会在辗转流徙中度过余生,然而一件事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西夏李元昊反叛了宋王朝,由于韩琦推荐,他被召为天章阁待制、知永兴军,又改陕西都转运使。
当时夏竦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议韩琦、范仲淹为副招讨使。
而吕夷简再次入相,仁宗下旨谕让范尽释前嫌,范仲淹说:我所说的是国家的事情,与吕夷简并无罅隙。
当时他已经是五十二岁高龄。
一首《渔家傲·秋思》描述的正是他在军中的情形,“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
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在西方边陲,他采用积极防御政策,与韩琦、庞籍等互为犄角,重用狄青、种世衡等名将,保持了边境的稳定,史评“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
当时边境流传“军中有一韩,西夏闻之心骨寒。
军中有一范,西夏闻之惊破胆”,而他也被当地人称做“龙图老子”或“小范老子”,韩琦、范仲淹所建立的西北军一直到北宋末期仍是一支劲旅。
西夏求和后,范仲淹被任命为枢密副使,继而被任命为参知政事。
当时仁宗皇帝励精图治,令范仲淹、富弼和韩琦等筹划施政纲领,从而形成了《答手诏条陈十事》,仁宗预览后下旨诏告全国实行,这就是历史上的庆历新政。
在范仲淹的领导下,精简官僚机构,考察官员业绩,开办学校,重视科举,取得了不错的局面。
然而,这次改革却没有持续下来,史书上记载的主要原因说:改革规模深度都比较大,有些人觉得不是非常可行;经常出去考察官吏并且还告状检举揭发,让大家觉得没有安全感;法律法规忒健全了,凡事都要按规章办事,没法再钻空子,于是逐渐有诽谤之声,继而有传言说范、富、韩等人爱好拉帮结派。
原文如下:“然更张无渐,规摹阔大,论者以为不可行。
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
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幸者不便,于是谤毁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
”
我很奇怪当时这样的政治决策为什么没有延续下去,宋仁宗可是以“仁”著称的明君啊,而范仲淹、富弼、韩琦、欧阳修等都是整个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名臣贤士,先后都担任过至少副丞相一级的官职,同时
代的吕夷简、包拯、文彦博等也均是一代名臣,而革新却为什么没有实行下去呢?我觉的主要还是由于那个时侯国家比较安定,虽说西夏时常有战事,但是没有造成很大的威胁而又刚议和;虽然每年都向辽国进贡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但是几十年没有战事,早就不知痛痒了。
实行新政之初,仁宗是“方锐意太平”,正在兴头上,也许他看到大宋朝屡战屡败、民穷国弱,也想改革一把,但是他并不坚决,不是非改不可,因此在实行过程中略有挫折而辄生疑虑,失去了推行新政的兴趣,总的说来还是那时的政治环境还没有把君臣都逼到没有退路的程度。
那时的宋王朝也不像清末的戊戌变法所处的历史环境那样迫切,也不像明崇祯皇帝那样面临着北方的巨大威胁,所以随着朝中一些大臣门或明讽或暗谋给革新施加障碍,仁宗就不再那么兴致盎然了,于是范仲淹、富弼等也都知难而退离开朝政,宋仁宗下诏废弃一切改革措施,范仲淹和富弼被撤去军政要职,韩琦、欧阳修也都被调离京城,其他拥护新政的也大都遭到贬谪,范仲淹等革除弊政的苦心孤诣,转瞬间付之流水。
历史就是这样,当你有时间变革的时候,你往往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当你四面楚歌、不得不变革的时候,却又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来进行变革,直接被历史的车轮碾碎。
都说凡事要望远处看,往远处看者又几人?如果宋仁宗知道在他之后的六十年里宋朝就丧失了大半河山,徽宗父子旋被“北狩”,又会是怎样的感慨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人诚不欺也!北宋王朝在仁宗年间繁盛至极,而以自此开始衰败。
即使如此,庆历新政仍然是北宋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接下来的王安
石变法产生了极大影响。
王安石的变法虽然更具体也更庞大,但是由于他没有韩琦、富弼、欧阳修那样志同道合的朋友的支持,而仅有一班如蔡京、童贯、高俅等阳奉阴违的小人追随,不但没有变法成功反而加速了北宋王朝的覆灭。
假如范仲淹等晚生几十年,抑或王安石能有韩、富、欧阳等志趣相投的朋友,那么靖康之耻的历史悲剧是否会出现呢?然而不幸的是,王安石的变法竟遭到了韩琦、富弼、司马光、文彦博、范纯仁(范仲淹次子子)等的一致反对。
历史就是这样的难懂,从支持变法求新到保守反对,都发生在同一些人身上。
范仲淹离开朝廷中枢后,先后又在邠州、邓州、青州等地任职,在赴颍州上任的路上病故,终年六十四岁,赠兵部尚书,谥文正。
“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且不说范仲淹的文治武功,只是他留下的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亦足以流芳百世,这简直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版啊。
范仲淹墓在今河南洛阳,如若我等前去,需要好好地抬起头来瞻仰瞻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