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方文山歌词白话向文言开放论文

合集下载

方文山中国风歌词对古典元素的运用研究

方文山中国风歌词对古典元素的运用研究

方文山中国风歌词对古典元素的运用研究方文山我国风歌词对古典元素的运用研讨摘要:方文山是华语乐坛的金牌作词人,其“我国风”歌词长于打乱言语惯性,借用古典诗篇意象,构建充溢诗词气味的新词风,给人以新鲜感。

本文从方文山“我国风”歌词中的古典意象、所建构的古典意境来剖析他著作中的古典元素。

关键词:方文山;我国风;意象;意境他的作词方法非常特别,在创造风格上别出心裁,歌词语法运用上更是自成一派。

方文山的歌词有着超强的画面感和厚重的历史感,充溢着浓郁的民族气质,一起没有将现代音乐的盛行元素(画面感和幻想空间)丢掉。

“在他的笔下,歌词不再单单是一种简略的盛行文明,而成为一种能够酵生多种文明幻想的文明现象。

”[1]我国风歌词,从字面看:是散发着我国古典神韵的歌词。

我国风歌词的创造与古代诗词创造方法有些类似,考究押韵,重视旋律,刻画深远的意境。

它的内在也恰当古典文明,用现代的新式唱法、新编曲结构歌曲气氛,佐以旧我国的深沉文明底蕴,发生悲惨、忧虑、哀痛、明快等歌曲风格。

此外,我国风歌词具有超强的画面感、浓郁的民族气味,用古典意象营建具有我国文明的意境,满意听众幻想。

方文山的我国风歌词,首要触及以下古典特征。

一、歌词古典意境的营建在我国古代传统的文艺理论中,意境是指作者的片面心意、客观物境彼此交融而构成的艺术境界。

[2]意境是由多个意象连接一起后衍生出的表某种笼统情感的产品。

方文山的“我国风”歌词中常经过一些小故事、小典故传达出民族的传统观念,充沛营建出一种古典意境。

如《发如雪》用热闹非凡的长安城街头演出的一个凄美分别故事,倾诉心中的不舍;其间“富贵如三千东流水,我只取一瓢爱了解。

”出自《红楼梦》第九十一回《纵淫心宝蟾工规划,布疑阵宝玉妄谈禅》“听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这是宝玉对黛玉问题的答复,也是宝玉对黛玉的许诺,歌词化用这一句是想向心爱的女子表达爱意,富贵国际纵有万千引诱,但我心里一直如一,不忘初衷,也能让听众感受到专注的爱。

高一散文作文:听方文山吟诗_900字

高一散文作文:听方文山吟诗_900字

听方文山吟诗_900字当我捧起这本装帧古朴的书,一掀开便闻到一股独特的油墨香,那一段段形式新颖同时不失典雅清新的韵脚便铺天卷地而来。

这是一个现代词作人平仄音韵的把戏;这是一个诗人吟咏押韵抒情的小诗;这是一个现代另类文豪对韵脚没落的浅浅哀叹。

这就是《关于方文山的素颜韵脚诗》。

没有人如此大胆,将白话文结合韵律,加上自己的浓郁感情,编成一首首韵律诗;也没有人如此大胆,在诗的字里行间不添加任何标点、图像或外文,一个个都是汉字与空格,仿佛泼墨山水画里的留白,亦像是一个未上妆的素描少女般的清新。

用这种新方式诗体编成书恐怕方文山是第一人。

看着看着,我仿佛就要脱口而出吟咏起来,甚至可以哼成一首中国风的新歌。

在行与行间滑动,在段与段间跳跃,这些诗似乎让人读起来更加活泼、明朗,更具有节奏感。

“方以文成山,赫然见李白。

”方文山甚至被文坛的好友冠以现代李白之美称。

读他的诗,似乎可读遍大街小巷的趣闻轶事、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却不觉是生搬硬套,而是随手拈来便合适的题材与词藻。

这想必是作者游历世界、遍览史书的累积。

他的诗含蓄却让人有无边的遐想,平凡却拥有真挚纯朴的感情,细品起来的确让人讶异他的文采:“将你的嘴角的微笑搅拌得很浓很浓”、“纷飞的落叶泄露它逐渐凋零的嫉妒”……似乎许多并无感情的事物,在方文山的吟唱下,都被赋予独有的喜怒哀乐,被赋予了对理想的热炽追求,对爱情的执着、对世俗的愤慨。

方文山似乎无时无刻不在吟诗,他的诗有的写于清晨,有的则在傍晚或深夜,而这些不同时刻的诗也体现着作者不同的感情:活力、静谧和安宁。

有的是对一件物件的借物抒情,有的是对事业理想的探知,还有对爱情、友情的释怀。

它不但是在吟诗,还是在为自己变幻的心路历程画上记号。

听方文山吟诗,他的诗虽不及《诗经》、《。

方文山歌词语言之分析

方文山歌词语言之分析
the linguistics ar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rds of Fang Wenshan. In paragraph 1,the writer makes a summarization to the lyrics and present
studies of Fang Wenshan,and presents the significance and stud姐ng ways of
this thesis.
In paragraph 2,the writer makes analysis on the intonation style of Fang Wenshan’S words on the terms of ffs musical rhythm.
In paragraph 3,the writer sums up the character of Chinese Style and the beauty of Fang Wenshan’S words.
终于,在1997年7月7日凌晨一点半,方文山接到了吴宗宪邀请他到音乐工作室 上班的电话。周杰伦曾经说过:“没有方文山,我的歌不会这么成功。”的确如此,这么 多年来,方文山为周杰伦创作了大量的歌词作品,共有《兰亭序》、《烟花易冷》等60 多首作品。这些作品让方文山在各大年度颁奖台上的人气始终居高不下,从2001年至 今,方文山因歌词创作出色共获奖37次,其中连续10次入围台湾第十二至第十九届金
Key words:Fang Wenshan language
rhetoric
speech
graIilmar
semantics

广西大学硕士掌位论文
方文山人,没有人会不知道方文山的。他个子不高,笑容羞涩,喜欢穿牛仔 裤和T恤衫,喜欢在满头的乱发上带帽子,正是这样普通的男子,创作出了许许多多脍 炙人口的作品。方文山低微的出身挡不住他惊世的才华,他的横空出世,令沉闷许久的 华语词坛掀起众多风暴,树立了不可替代的“方式”品牌。

[关于,中国,流行歌曲,其他论文文档]关于中国风流行歌曲歌词的文学性研究

[关于,中国,流行歌曲,其他论文文档]关于中国风流行歌曲歌词的文学性研究

关于中国风流行歌曲歌词的文学性研究关于中国风流行歌曲歌词的文学性研究关于中国风流行歌曲歌词的文学性研究:小学音乐论文:音乐课堂教学过程我国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关于中国风流行歌曲歌词的文学性研究精品源自英语科摘要:在当今流行乐坛,中国风流行歌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2008年之后,它在中国文化大潮中的地位日趋显着,同时这种歌曲的歌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歌词是介于音乐与文学的艺术,它既可入乐而唱,又可离乐而诵。

在中国风流行歌曲歌词的创作中常常采用文学的创作手法,因此从文学的维度对其进行研究,即从修辞、意象、表情达意这三个角度对其文学性进行梳理,将极大地开拓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视野,同时也有助于深入探究歌词文学的本质。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风;流行歌曲;歌词;文学性引言入乐可唱,离乐可诵是中国风流行歌曲歌词的基本特征。

离乐可诵说明歌词除了音乐功能,还应具备独立的文学价值,它并不仅仅是音乐的附庸。

关于中国风歌曲歌词的文学性,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变化多样的修辞流行歌曲歌词的创作方法很多,所以文学创作的修辞手法,几乎都能用于歌词的创作。

最经常被使用到的有隐喻、象征、借代、拟人等手法,而华语歌坛的创作才子方文山谈及他所创作的中国风歌词时,一下子提出了十六种方法,包括“感叹、譬喻、类迭、转化、排比、夸饰、转品、倒装、摹写、引用、析字、映衬、设问、示现、顶真、对偶。

”[4]方文山对修辞格的运用已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亦如他自己说的,他所创作的“中国风”歌词有相当一部分比较适合拿来作为修辞学教材。

一般而言,一首歌词就像一篇文学作品,如果只是平铺直叙,便如淡水一般,少了点余味,而为了让淡水有味,便得加点盐——修辞,才使得歌词更富有韵味。

歌词的创作,如果只运用一种修辞,便会显得单调。

好的歌词,就如一流的文学作品,它往往运用了多种修辞。

如由方文山创作的《东风破》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旧地如重游月圆更寂寞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花开就一次成熟我却错过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犹记得那年我们都还很年幼而如今琴声幽幽我的等候你没听过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东风破》是周杰伦歌曲中传唱较多的一首,也是中国风歌词特征体现很典型的一首,其中运用了多种修辞:首先是拟人的运用,“离愁”和“孤单”本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在这里词作者却把它们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来描写,第一句就奠定了这首歌词哀婉的基调。

方文山古风歌词

方文山古风歌词

方文山古风歌词范文1: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方文山古风歌词的话题。

方文山作为华语歌坛的顶尖词人,他的作品深受歌迷们的喜爱,尤其是他的古风歌词更是备受推崇。

首先,方文山古风歌词的写作重点是大气磅礴,含蓄深邃。

他通过对古典文学的深入研究和独特的创作技巧,将诗意和音乐完美融合。

例如他的经典之作《七里香》中那句“一生因你而精彩”,简短的文字却传达了深沉的情感,让人们为之动容。

他的词汇表达简洁明了,却又含义深刻,让人们在欣赏歌曲的同时体验诗意之美。

其次,方文山在古风歌词中运用了大量含义深刻的典故和意象,使得歌词更具有文学性和审美感。

例如他的作品《千与千寻》中那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写出了浩瀚宏阔的意境和韵味,令人赏心悦目。

他的歌词触及人文、自然、历史等多个领域,让人们在歌声中领略到丰富的文化内涵。

最后,方文山古风歌词的用词分析是典型的“文言古风”,他往往运用了古代汉语中的经典词汇和古音,使歌词更富有古韵和雅致,通过熟练地运用古汉语的语法和修辞手法,传递出一股悠远而沉淀的文化气息。

总之,方文山的古风歌词深受歌迷们的追捧,他的作品不仅令人感受到音乐的美妙,更为人们开启了一扇通向文学和历史的大门。

范文2:大家好,今天我要分享的话题是方文山古风歌词的用词分析。

方文山是一位资深的音乐词人,他的古风歌词深受歌迷们的欢迎,其中的用词也非常值得我们关注。

首先,方文山在古风歌词中运用了大量的文言词汇,使得歌词更有古韵古风。

例如他的作品《红尘客栈》中那句“半生缘旅程,几回梦纵横”,运用了“缘”、“旅程”等古代汉语中经典的词汇,让人深感歌词的古朴之美。

他还巧妙地运用了很多汉字的多音字和异体字,使得歌词更具有音韵美和文化意义。

例如他的作品《千与千寻》中那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用“沉”和“病树”代表人生的坎坷和苦难,运用了汉字的多义和异体,使歌词更具有意境和文化魅力。

其次,方文山在古风歌词中还广泛运用了典故、成语等古代文化元素,丰富了歌词的意义和内涵。

中国风歌曲论文:谈论中国风歌曲歌词文化

中国风歌曲论文:谈论中国风歌曲歌词文化

中国风歌曲论文:谈论中国风歌曲歌词文化本文:舒甜单位:南阳理工学院音乐学院“中国风”歌曲的流派(一)以方文山和周杰伦为代表的辞藻派说到“中国风”歌曲有一个人不能不提,他就是方文山。

如果说周杰伦开创了独特的周氏唱腔,那么方文山开创的就是独特的方氏“素颜韵脚诗”。

所谓“素颜韵脚诗”,按照方文山自己的定义:“素颜”,即素着一张纯文字的脸,“韵脚诗”,是流动着旋律与节奏的心事“,素颜韵脚诗”是一种新诗美学的风格流派。

根据我个人的理解,纯文字的脸就是整首诗词只由中国文字写成,没有图片的陪衬,没有外文单词,没有阿拉伯数字,甚至没有标点符号。

韵脚,指的是诗词每行的最后一字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行内的断句能营造出节奏感。

方文山和周杰伦主要的代表作有:《东风破》《千里之外》《发如雪》《青花瓷》《兰亭序》等,这一类的“中国风”歌曲比较严格地遵守了“中国风”歌曲的规则,可以算做辞藻类“中国风”。

其中《发如雪》:“狼牙月/伊人憔悴/我举杯饮尽了风雪/是谁打翻前世柜/惹尘埃是非/缘字诀/几番轮回/你锁眉/哭红颜唤不回/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我焚香感动了谁/邀明月让回忆皎洁/爱在月光下完美……”歌词如诗画般美妙,色彩鲜明,有一种水墨画般的留白之美,自然之韵,毫无斧凿的痕迹与打磨的匠气,歌词意象和色彩的运用也强化了感情的抒发。

王力宏、林俊杰等歌手的部分歌曲也可以归结于此。

例如:王力宏的《在梅边》《花田错》,林俊杰的《江南》《曹操》,后弦的《西厢》《昆明湖》《唐宋元明清》,许嵩的《断桥残雪》《庐州月》等,这些都是辞藻派的代表作。

(二)诗词戏曲民歌派“中国风”歌曲里面有些歌曲受诗词戏曲民歌影响较大,歌词内容倡导移用诗词戏曲民歌中的经典桥段,完全把戏曲元素与流行风格融为一体,在通俗中得到流行,在流行里获得重生。

传统戏曲融合在“中国风”歌曲中,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另类演绎后,焕发出了全新的活力。

主要代表作之一:李玉刚《新贵妃醉酒》:“那一年的雪花飘落梅花开枝头/那一年的华清池旁留下太多愁/不要说谁是谁非感情错与对/只想梦里与你一起再醉一回/金雀钗玉搔头是你给我的礼物/霓裳羽衣曲几番轮回为你歌舞/剑门关是你对我深深的思念/马嵬坡下愿为真爱魂断红颜……”这首歌是以京剧《贵妃醉酒》为蓝本,辅以时尚编曲、配器,由李玉刚反串演唱的带有戏曲风格的歌曲,副歌部分朗朗上口,因此传唱度较高。

从《东风破》看方文山歌词对宋词的接受

从《东风破》看方文山歌词对宋词的接受
参考文献
与《 临 江仙 》 ( 梦后 楼 台高 锁 ) 颇为 相
似 。一 个 “ 愁” 字, 是整首 词的 “ 词
方 文 山 曾多 次表 达 宋词 对 他 创 作 歌 词 的 重要 影 响 : “ 我最爱 宋词 , 它是 最接 近流 行音 乐 的古代 文 学 。 ”
他 创 作 的一 系 列 歌 词 清 丽 典 雅 , 温 婉动人 , 音律 和谐 , 极富美感 , 确 有 宋 词风 韵 , 《 东 风破 》 尤 为突 出 。
学 教育
从《 东风破》 看方文山歌词对宋词的接受
圃肖
为 突 方文山创作 的一系列歌词清丽典雅 , 温婉 动人 , 音律和谐 , 极 富美感 , 确有宋词风韵 , 《 东风破》 尤
关键 词 : 《 东风破》 方文山 宋词
2 0 0 3 年 ,周 杰伦 在 自己 的音 乐 约 派词 人 的影 响 。 歌 词选 用 了“ 月” 、 为十 个字 和 十二 个字 , 看 得 出来 , 这
传 统使 用 宫商 角 徵 羽 五 声 音 阶 , 并 融 人 琵 琶 等 中 国古 典 音 乐 的元 素 , 使 曲子 自带 “ 中 国风 ” 色彩 。但 成 就 周 杰 伦 这 种 音 乐 印 记 的 除 了他 自
己 ,还 不 得 不提 台湾著 名 作词 人 方 文 山。 方 文 山 的词搭 配周 杰伦 的曲 ,

句及 叠 句 的运 用 , 使得《 东风破》 语 言本 身就 呈现 出一 种“ 音 乐美 ” 。 歌词《 东 风破 》 可 谓是 一 首有 宋 词韵 味 的作 品 ,无 论 是歌 名 还是 语 言、 内容 还是 情感 , 都 能让 我 们感 受
到古 典 的美 。方 文 山接受 了宋词 的 影 响 ,他 的歌 词 又影 响 了 当今 流 行 歌曲 的发 展 ,这是 一 种难 得 的古 与 今 的联 系 。这 种 联系 提升 了歌词 的

浅论方文山歌词和中国古典诗词曲的联系

浅论方文山歌词和中国古典诗词曲的联系

浅论方文山歌词和中国古典诗词曲的联系作者:蒋雪玲来源:《人间》2016年第25期摘要:在流行歌词领域的创作中,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他的歌词既遵从大众审美习惯,又刻意向古典诗美回归,通过从艺术技巧方面以及思想观念和主题方面对古典诗词曲的继承,使流行乐与古诗达到一定程度的融合。

关键词:方文山;中国风歌词;中国古典诗词曲;艺术技巧;主题中图分类号:I2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38-01近十年来,由方文山作词,周杰伦演唱的中国风歌曲受到广大歌迷的欢迎,同时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当代大陆的流行歌词创作状况一直不景气,尤其是一些趣味不高,内容尘下的网络歌曲的大行其道,更是使流行歌词的整体创作水平下降。

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则使听众耳目一新,重新体会到古典意蕴的浸润。

整体来看,它多方面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曲。

它的继承有艺术技巧的传承,也有思想观念和主题的传承。

一、在艺术技巧的传承方面第一、使事用典方面,他的中国风歌词善于通过使事用典融化古典诗词。

有的是直用,有的是化用。

直用的有《东风破》。

方文山的《东风破》整首歌词几乎和苏轼的《东风破》一样,只是稍微变换了一点意象。

化用的有很多。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青花瓷》)化用宋徽宗为汝窑颜色御批“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雨初落,风满楼”(《铜锈》)化用唐代许浑《咸阳城东楼》“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第二、语言的押韵方面。

方文山的歌词象古代诗歌一样,都讲求押韵,只是对押韵的标准要宽泛得多。

此外句式整齐,有节奏感。

方文山称自己的歌词是“素颜韵脚诗”,古诗是双行押韵,方文山歌词基本上每句句末一字都押韵,有时句中节拍点的字也押韵。

如《千年之恋》中茶、挂、差、打、发、化、下、刮、怕、沙、华都是押a韵。

第三、从意象的继承上看,方文山中国风歌词中充满了古典的意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方文山歌词论白话向文言的开放摘要:白话文运动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其功劳在于普及大众语言,有利于文化的广泛传播;但是白话文另一面的简单便捷,趣味庸俗却导致了人们审美格调的普遍降低。

白话的滥觞使得华语乐坛走进精神的荒原,基于白话的苍白无力,方文山白话歌词以古典的词汇、意境、意象、音韵对泛滥成灾的白话作了全方面的修正。

关键词:白话文文言意象音韵意境
五四前后,革新思潮澎湃,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

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新文学在语言层面上主要提倡白话文,白话文又称语体文、俗语,指的是以现代汉语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它是相对于文言文而说的。

清末开始的文体改革可以分为“新文体”、“白话文”和“大众语”三个阶段。

白话文运动是在清末民初知识分子的国家关怀之下,企图达到打倒传统文化的时代语境下发生的。

白话文的产生在于晚清知识分子经世致用的崇高精神,停留在形而下的“致用”层面,首先考虑的不是语言层面的精神空间。

一百多年来,白话文运动的确达到了其广泛传播与致用的目的,然而遗憾的是,白话文的简单明了与缺少含蓄却走向了新的美学单调,白话文运动的失败表现在现代诗、散文、小说等不同文体,在流行音乐上,白话的低俗更是不堪入目。

然而,有着良好古典文化修养的青年诗人方文山的白话歌词吸取了传统的营养,从词汇、意象、音韵、意境上对现代白话歌词作了全方面的革新,实现了白话向文言的成功开放,新瓶装旧酒更让人喜闻乐见,在华语乐
坛掀起了一场暴风骤雨的“中国风”运动。

本文从方文山歌词论述方文山白话歌词向文言全方位开放。


从词汇上来看,方文山的歌词《七里香》用了雨水、窗台、蝴蝶、落叶等古典词汇和意象,雨水虽然白话了,但是雨水还是一个古典的意象,方文山在这首歌曲写雨水和爱的关系,其句云:“雨下整夜我的爱溢出就像雨水”。

方文山形象地把爱和雨水结合,明显把爱升华为一种古典的意味。

南唐词有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又秦少游句:“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这两句词可为方文山歌词最好的注脚。

诗人借了美好的意象传递出思妇晶莹美好的情感。

秦观句更直接把愁和无边丝雨连接起来,其实思妇的愁和爱又有什么区别,愁因爱而生,只是在古词里表现得更委婉一些。

显然,方文山词句更接近秦观句。

另外,窗台、蝴蝶、落叶都有古典意味,方文山歌词尤其喜欢用古典词汇和意象,由这些古典词汇组成的美丽意象把读者引入诗情的想象空间。

在《东风破》歌词里,方文山更是用了更多古典词汇及其意象,破本身就是古代音乐的专门术语,著名历史学家陈演恪还对破字进行了考证,并认为是一个术语词,破字用来形容音乐在唐代就广泛运用了,可见,方文山歌曲题目都经过了精心考虑,选取了古典词汇。

当然,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白话史,用纯粹的古典词汇创作音乐已经不再成为可能,基于这一点,方文山也许是想用现代的语言去打开古典的空间,故而古典词汇不是太多,但是方词
努力在用古典质朴的物象表达古典温厚轻柔的情感。

特别是这首《东风破》,方文山用了琵琶、窗口、篱笆、枫叶、花、酒、等意象词。

其《千里之外》用了屋檐、窗台、蝉翼、琴声、梨花、天涯、雨、影等意象,组成了一副古典美丽的爱情画面。

当然,如果我们把外延扩大,会找到更多古典词汇及其古典句法,同时还能从整首词去把握一个整体意象,关于古典句法,比如说“一壶漂泊”、“回忆思念瘦”等等,古典语言最大的特色就是留白,给人留下很多想象空间,此外,古代语言在强调什么或照顾音韵时会调节字词,用上倒装句,在此,笔者就不一一列举了。


从音韵上来看,方文山歌词承接了古典文言诗词的精神,《千里之外》用了来、开、白、慨、拆、爱、在、待、苔等字;《东风破》用了后、走、游、后、偷、透、侯、又、奏、廋等等,同时用了寞、我、泊、破、火、洛等字;《对你而言》用了间、片、念、天、前、歉、浅、先、鲜、劝等等字眼。

综观其歌词,尤其注重音韵。

不过方文山词所用的韵远比古诗词灵活,在一首歌词里,平仄相间,同时也使用了一词多韵,多韵错落,有别于宋词上下阙转韵的规律。

方文山写歌词与其它流行歌作品的用韵要讲究就得多,首先是方词更注重用韵,其次是方词用韵更符合古人用韵,显得更有文化内涵。

近年来,台湾诗人正在努力实现白话文向文言回归,比较成功的有郑愁予的《错误》一诗,后来的叶维廉也写了很多有古典意味的现代诗,但是当代社会文学边缘化了,关注的全体不太大,所以影响
也不大,而聪明的方文山借助流行音乐把带着古典诗味的歌词推向市场,使人们再一次领会被抛弃的传统美。

另外,方文山歌词强调古典的意境美,首先,在方文山众多古典歌词里,方文山构筑了一幅幅唯美的画面,其中以《七里香》、《东风破》、《菊花台》、《千里之外》、《兰亭序》、《候鸟》、《一直很安静》为最,以人物为线索,构筑了美好的画面。

特别是《候鸟》:你的爱飞很远,像候鸟看不见,在湿地的水面,那伤心乱成一片。

你的爱飞很远,像候鸟季节变迁,我含泪面向着北。

你的爱飞很远,像候鸟看不见,我站在河岸边,被树丛隔离想念。

你的爱飞很远,像候鸟季节变迁,你往北向南说再见。

这几句歌词很美,尤其是在湿地的水面,那伤心乱成一片很形象。

最凄美的句子是:我站在河岸边,被树丛隔离想念。

大有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的韵味,心伤欲绝,不能自禁。

方文山歌词除了画面美之外,由于带有浓厚的古典气息,故而格调较高,在去俗还雅的路上,方文山做得非常成功。

方文山在画面上、格调上、发挥想象力诸多方面为其歌词营造了古典意境美。

总之,方文山歌词努力在实现白话向文言的回归,开放白话的空间层面向文言靠拢,这样既符合古典美,又不乏现代因素,在断裂的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鹊桥,从观念构建了白话歌词的艺术格调。

白话文与生俱来的肤浅给中国人在艺术审美层面上造成了巨大伤害,隔离了中国人那份古典温厚的美好情感,使得中国人在追求世俗功利方面走向极端,不屑于回头审视自己的心灵,在去传统的
路上义无反顾。

今天的中国,已经证明了五四高呼的“汉字不亡,中国必亡”的谬误,汉字保存下来了,但是真正母语封闭的城堡已经陷落,独尊的地位遭受褫夺,用著名文艺理论家郜元宝的话说:这是一个尚未完成的历史过程,它始于晚清,却不知道终于何时,止于何处。

今天,有几人真正意识到我们的母语需要回归,从方文山歌词为广大社会全体喜闻乐见来看,说明我们需要方文山歌词的一些什么,我们到底缺乏了什么?
参考文献:
[1]郜元宝.在失败中自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10,2
[2]罗志田.裂变中的传承[m].北京:中华书局社.2003,5
[3]胡适.白话文学史[m].长沙:岳麓书社. 2010,1
[4]章太炎.《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章太炎全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2
[5]钱玄同.《汉字革命与国故》附《晨报副刊》第5册[j].1923,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