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
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平衡

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平衡在现代社会中,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城市发展追求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而文化遗产保护则致力于保护历史和文化的价值。
这两个目标看似相互矛盾,但实际上,它们是可以相辅相成的。
本文将探讨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平衡,并提出一些相关措施。
首先,城市发展需要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
城市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它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文化的滋养。
文化遗产是城市的瑰宝,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
如果没有了这些宝贵的遗产,城市将失去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
因此,城市发展者应当认识到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采取措施加以保护。
其次,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应阻碍城市发展。
城市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和开发城市的资源,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然而,过度开发和破坏文化遗产是不可取的。
因此,要确保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相互协调。
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和控制开发速度来平衡二者的关系,确保文化遗产得到妥善保护的同时,城市也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需要积极参与居民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城市是居民生活的地方,他们对城市的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有着直接的利益。
因此,居民应该积极参与城市规划和决策的过程中,并对城市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社会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也应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平衡。
同时,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平衡也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政府是城市发展的主导力量,它有责任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划来促进城市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平衡。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财政资金和法律保障来支持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同时,政府还可以组织相关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居民和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只有政府的积极参与和引导,才能够实现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性循环。
最后,应该强调的是,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平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随着城市的发展,新的问题和挑战将不断出现。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警觉,不断调整和完善城市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
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城市发展的脚步日益加快,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现代化的设施不断完善。
然而,在这个进程中,如何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是历史的见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它们承载着过去的故事,传递着先辈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无论是古老的建筑、传统的技艺,还是独特的风俗习惯,都构成了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
对于城市发展来说,文化遗产保护并非是一种阻碍,而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首先,文化遗产能够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形象。
一个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城市,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和人才。
比如,北京的故宫、西安的兵马俑、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等,这些著名的文化遗产成为了城市的标志性符号,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观光游览。
游客的到来不仅带来了经济收入,还促进了当地的服务业发展,为城市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其次,文化遗产能够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许多文化遗产可以通过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例如,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品可以进行产业化生产,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古老的建筑可以改造为特色酒店、咖啡馆等商业场所,为城市增添独特的魅力。
同时,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也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建筑修复、文物保护等领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再者,文化遗产有助于增强城市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往往容易感到迷茫和失落,而文化遗产能够让人们找到自己的根,感受到家乡的独特魅力。
它们是城市居民共同的精神财富,能够凝聚人心,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然而,在现实中,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冲突。
城市的发展需要土地和空间,而一些文化遗产可能占据了宝贵的土地资源。
一些开发商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可能会忽视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破坏性的开发。
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一些传统文化和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淡薄。
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协调

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协调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城市如同一个不断进化的生命体,日新月异。
然而,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如何妥善处理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和记忆。
它们可以是古老的建筑、传统的技艺、独特的风俗习惯,甚至是一段口口相传的故事。
这些珍贵的遗产,不仅是城市独特魅力的源泉,更是我们与过去相连的精神纽带。
然而,城市发展的脚步却常常给文化遗产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规模的建设和改造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许多古老的街区和建筑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宽阔的马路。
这种盲目的开发和建设,使得城市的文化特色逐渐模糊,历史的韵味也越来越淡。
一方面,城市发展的需求是不可忽视的。
城市需要不断更新基础设施,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
新建的住宅区、商业区和交通设施能够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的繁荣。
但另一方面,如果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文化遗产的保护,那么城市就会失去灵魂,变得千篇一律,缺乏吸引力。
那么,如何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协调呢?首先,规划是关键。
在城市规划的初始阶段,就应该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整体考虑。
通过详细的调查和研究,明确城市中文化遗产的分布和价值,划定保护范围,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这样,在后续的城市建设中,就能避免对文化遗产的破坏。
其次,创新保护方式也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一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但又面临生存困境的文化遗产,可以通过功能转换和再利用的方式使其焕发新的生机。
例如,将废弃的工厂改造成艺术创意园区,古老的宅院变为特色民宿。
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保护文化遗产的物质形态,还能赋予其新的经济价值,实现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
再者,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市民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至关重要。
只有当每一个市民都认识到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保护行动中来,文化遗产保护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城市化的加速,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城市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一个城市独特的文化符号与城市精神的体现。
如何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有效保护这些文化遗产,成为了各大城市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城市文化遗产的价值城市文化遗产包括历史建筑、古迹、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等,其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价值:文化遗产记录了一个城市的历史变迁,是了解和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
2.文化价值:它承载了一个城市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习俗,使城市保持其独特性与多样性。
3.经济价值:保护良好的城市文化遗产可以吸引游客,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二、城市发展的挑战在城市化进程中,快速的城市发展往往以牺牲文化遗产为代价。
许多城市在扩张过程中,选择性地拆除老旧建筑以便兴建现代化的商业和住宅区。
这一过程可能导致以下几方面的弊端:•单一性:过度的城市现代化建设,导致城市失去历史韵味与地域特色。
•文化认同感缺失:文化遗产的消失让市民无法认同自己的城市,带来精神文化的空虚。
•生态环境影响:拆除老建筑往往伴随大量的建筑废弃物,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三、协调保护与发展的策略要在保护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上取得平衡,需要采取一系列具体的措施:1. 加强立法保护国家和地方政府需制定严格的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对重要的文化遗产进行认定和分类管理,使其不因城市发展受到随意拆除的威胁。
2. 结合城市规划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应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整体发展框架中。
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实现文化遗产与新建项目之间的和谐共存。
例如,___(具体案例或城市名)的做法,为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参考。
3. 倡导社区参与鼓励居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提高他们的文化认同感,进而增强保护意识。
通过______(具体的社区活动或参与形式),让居民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4. 创新利用遗产根据文化遗产的特点,进行创新性的利用。
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

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
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本文将探讨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独有的财富,代表着历史的传承和人类智慧的结晶。
文化遗产是城市的独特标识,能够吸引游客和外来投资,推动经济的发展。
此外,文化遗产还能够加强社会凝聚力,让居民对城市更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冲突然而,在城市发展的浪潮下,文化遗产保护常常受到忽视。
城市规划的需求导致大量历史建筑被拆除,文化街区被商业化破坏,文化传统被淡忘。
这种现象不仅丧失了宝贵的历史和文化资源,也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的互补关系实际上,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关系。
城市发展需要注重文化的内涵,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需要城市发展的支持。
只有将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相结合,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繁荣。
四、准确评估和保护文化遗产改善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是准确评估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潜力。
政府应成立专门的部门,负责文化遗产的调查和保护。
同时,应加强文化遗产保存技术的研究和培训,确保保护措施的科学可行性。
五、合理规划城市发展城市规划过程中,应将文化遗产保护列为重要指标。
在规划过程中,应尊重历史建筑的原貌和布局,避免对文化遗产的破坏。
同时,城市的新建筑也应兼顾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减少对文化遗产的冲击。
六、加强文化教育与传承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需要青年一代的参与和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文化教育的投入,培养文化意识和保护意识。
同时,各类文化节日和活动应得到支持,以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
七、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全球共同关心的问题。
国家和城市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
通过多边机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共同促进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的平衡。
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化发展如何协调

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化发展如何协调在当今社会,城市化的进程犹如一列疾驰的列车,势不可挡。
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的面貌日新月异。
然而,在这一片繁荣的景象背后,我们也不得不面对一个严峻的问题: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城市化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如何在城市化的浪潮中妥善保护文化遗产,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城市化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它带来了经济的繁荣、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的现代化。
城市的扩张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更便捷的交通和更丰富的公共服务。
然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也给文化遗产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许多古老的建筑和街区在城市改造中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商业中心。
这些古老的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它们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和情感,是城市独特的文化符号。
一旦被拆除,就意味着一段历史的消失,一种文化的断层。
此外,城市化带来的人口流动和文化融合也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影响。
一些传统文化和技艺在现代生活的冲击下逐渐失传,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也在慢慢淡化。
那么,如何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保护好文化遗产呢?首先,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文化遗产保护观念。
文化遗产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城市的宝贵财富。
它们能够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充分认识到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将保护文化遗产纳入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中。
其次,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和执行。
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明确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标准和责任,对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同时,要加强执法监督,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
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文化遗产的保护。
对于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建筑和街区,应该划定保护区域,限制过度开发。
在进行新的建设项目时,要与周边的文化遗产相协调,保持城市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
此外,还应该加强对文化遗产的研究和宣传。
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辩论辩题

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辩论辩题正方辩手: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保护文化遗产可以为城市发展提供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首先,文化遗产是城市的精神支柱,它代表着城市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是城市的文化基因。
保护文化遗产可以增强城市的文化自信和凝聚力,使城市更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
其次,文化遗产保护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文化遗产有助于保护自然环境,改善城市生活质量,提高居民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最后,文化遗产保护也可以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因为其独特的文化遗产而成为世界知名的旅游胜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因此,文化遗产保护不仅可以促进城市的文化繁荣,还可以为城市带来经济效益。
名人名句: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告诉我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为了保存历史,更重要的是要让人们去喜爱和享受这份文化传承。
经典案例: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城市,其历史悠久的建筑、艺术品和文化传统吸引了大量游客。
这些文化遗产成为了城市的一大特色,也为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反方辩手: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首先,城市的发展需要不断更新和改造,而过度保护文化遗产可能会限制城市的发展空间。
其次,文化遗产保护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些资源本可以用于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
最后,城市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而过度保护文化遗产可能会使城市陷入僵化和停滞,影响城市的创新和活力。
名人名句: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这句话告诉我们,城市的发展需要不断更新和创新,而不是过度沉溺于过去的文化遗产。
经典案例:中国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宫殿建筑之一,但其长期的保护和维护也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综上所述,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应当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合理规划城市发展,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作用,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如何平衡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如何平衡在当今社会,城市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然而,在这个进程中,如何平衡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城市的发展,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的记忆,是城市独特魅力的源泉。
它们承载着过去的故事、传统的技艺、人们的情感和价值观。
古老的建筑、古老的街道、传统的风俗习惯等,都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北京的故宫、西安的古城墙、苏州的园林,这些不仅是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见证。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它能够让我们了解过去,知晓先辈们的生活方式和智慧。
通过研究和保护这些遗产,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和启示,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
其次,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文化特色的重要体现。
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使得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魅力。
保护好这些遗产,有助于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形象,吸引更多的游客和人才。
再者,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能够增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让人们对自己生活的城市有更深的感情,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来。
然而,城市发展的需求也是不可忽视的。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城市需要不断扩大规模,改善交通、住房、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
这就可能导致一些历史文化遗产面临被拆除、破坏或者忽视的风险。
比如,为了修建新的道路和商业区,一些古老的街区可能会被拆除;为了建设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一些历史建筑可能会被推倒。
那么,如何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呢?首先,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明确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和标准,加强对保护工作的监管和执法力度。
同时,加大对保护工作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门的保护基金,用于遗产的修缮、维护和研究。
其次,要做好城市规划。
在规划城市发展时,充分考虑历史文化遗产的分布和特点,将保护工作纳入到整体规划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摘要:近年来随着老城区更新速度的逐步加快,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加受到政府的关注,沈阳市在修编的《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中进一步提出了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
规划在对上版规划的反思和总结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街区特色与艺术价值,划定具体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从历史格局、文保单位、建筑高度控制、视线与景观环境、整体风貌协调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保护要求,进一步发挥历史文化街区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深入发掘沈阳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展现城市整体风貌,塑造特色鲜明、文化气息浓郁的城市形象。
关键词:遗产保护;沈阳方城;文化街区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old urban renewal speed gradually accelerated,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more subject to the attention of the government, the city of Shenyang in Shenyang city overall planning revision of the “(1996-2010)”, further put forward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Planning further research characteristics and art block value in the reflection on version on the planning and on the basis of summary, the delineation of specific protection scope and construction control zone, from the aspects of historical patterns, security units, building height control, line of sight and the landscape environment, the overall style of coordination of the specific protection requirements, further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history and culture block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further explore the connotation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of Shenyang City, to show the overall style, shaping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rich cultural atmosphere of the city image.Key words: heritage protection; Shenyang city; Cultural District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的开展,我们逐渐认识到用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指导而形成的城市规划法规以及技术手段建设城市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不断涌现出来的、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景观类遗产提醒我们,在现代城市改造中,我们的眼睛不能仅仅盯着被文物部门定义的文物,可能我们正在拆除的旧建筑,就是在近代重大历史时期中具有代表性文化的组成部分,就能够构成世界遗产的价值。
文化遗产的价值观也同时发生了改变,全球战略研究将人与环境、自然与文化之间的有机关系放到了突出位置,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近代的和20世纪的文化遗产,以及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综合性的、活的文化景观。
沈阳方城地区在城市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保护、更新、发展方面的问题,首先把原来方城中的居住和其它功能转换成商贸、办公、娱乐功能,而使低地价转化为高地价,低效益变成高效益,客观上是改善旧城的环境,但在改建后地区建筑容量增加了,交通也更加繁忙了,基础设施不堪负担;其次由于历史名城的保护要求,一定会提出对这个地区以及其周围环境的种种建设限制,这样就会降低土地收益,对开发不利;而且在保护过程中保留了文物建筑,但忽视了文物周边的历史性环境,整个方城地区的在建筑形式、风貌、色彩、体量等方面没有形成体现沈阳历史文化特色的氛围。
在最近的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对方城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进行了的深化审计,既强化了对文物保护建筑的保护与整治,又对周边非文物保护建筑的建设以及街区特色的塑造提出更细致的要求,加强了方城地区历史文化氛围的塑造。
方城概况方城地区是沈阳城市发展的基础,也是现在城市的核心之一。
其内部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作为沈阳清文化主要代表之一的沈阳故宫已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民国时期的张氏帅府也是国家级文保单位;同时在其内部还有多处省、市级文保单位。
现状方城地区作为沈阳市历史保护街区之一,内部以故宫为主的主要建筑特色基本体现了沈阳清文化的主要特征。
综合看现状方城内部整体的特色主要为:以清文化为主体的商贸文化旅游区。
其内部特色表现形式是以故宫为核心,沈阳路、中街路、帅府地区为特色展现区。
现状方城内部的特色构成可以分为三部分,北部以中街路为主要代表的民族商业文化区;中部以沈阳故宫和沈阳路为主体的沈阳清文化区;以及南部以张氏帅府为主体,以近代中西文化结合为主要特色的文化区。
规划原则积极性原则清沈阳故宫是中国古代帝王宫殿建筑的重要遗存,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著名的清代历史艺术博物馆。
遗产的原真性与不可再生性,并不完全意昧着原封不动的文物式保存方法,而是尽可能使其参与融入到现实生活中。
积极的保护也意味着充分调动原住民与外来人口(包括常住及观光人口)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由衷热爱并深刻体验到遗产地的价值所在,并参与到遗产保护的各个细微层面中来。
整体性原则遗产保护是一个整体性的过程,对于方城这一文化环境的遗产地来说,整体性的城市保护原则尤其重要。
不仅仅要关注人工造就的物质形态遗产的保护,更要关注作为背景要素与环境必需的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也要关注作为物质形态遗产源流的地方性历史文化传统的保护,以及历史形成的地方性社会生活体系的保护。
战略性原则只有在具备能够有效地促使该地区发展改变的经济力量的前提下,保护目标才可能得以实现。
故宫作为世界遗产地,必须将保护置于基本发展战略的前提之下,通过对遗产的正确保护与合理利用,赋予及调整其在时代变迁期必须的适当功能,带动本地区的全面发展。
效益性原则在强调以保护文物为核心的前提下,兼顾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等各方面的效应。
通过方案的实行,既达到有效保护文物的要求,又促进本地区社会文明意识的提高和经济、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优化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
保护规划保护主题在完善保护建筑环境的基础上,以强化以“井”字街为主的井田方格网式空间肌理,“宫城居中、前朝后市”的传统都城结构,地方特色鲜明的多元建筑艺术,以及延续街区活力,展示街区清前文化内涵为主题,进一步加强对街区空间形态特色、活力特色和文化特色的整体保护,发掘老字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联系并展示各片段式的历史遗存,建设集文化、博览、旅游、商业、高档居住功能于一体的,特色鲜明,文化氛围浓郁的传统文化街区。
规划范围综合考虑街区格局的完整性及实施策略的可操作性,规划应进一步保护街区整体特征和价值,延续原保护范围,即东至东顺城路西侧规划红线、南至南顺城街北侧规划红线、西至西顺城路东侧规划红线、北至北顺城街南侧规划红线;面积约165.9公顷。
街路保护与引导保护街路——“井”字街路、方形城池是方城街区最重要的街路特点。
保护由4条顺城路、3条内城路构成的历史城防格局,加强对街路走向、空间尺度、沿街绿化的控制和引导,形成街区的空间骨架和以“井”字街为主体的景观通廊。
保留街路——街区内保护街路以外的道路系统,是街区历史空间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街区“九宫格”用地格局内部的自由式支路网也是街区传统格局的主要体现;而北中街路、北通天街等街路将伴随街区功能和环境更新,对井字街空间骨架发挥积极的辅助作用。
因此,必须保留街区内大量的历史路网,禁止随意取消上述街路,并增加步行系统、标识及休闲设施建设,延续街区的空间肌理。
风貌特色与引导规划方城地区引入“文化、商业、旅游、娱乐”特色街区的主题概念,目的就是为了使满清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焕发青春活力,创造丰富的街区特点,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创古都辉煌,打造沈阳城市名片。
为突出方城地区的文化氛围和地域感,体现方城发展的历史延续性和时代感,将其整体形象塑造为以满清文化为主调的特色街区,结合方城内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类型及现状发展特点,为将全区大致划分为:盛京路南段:以大帅府为代表,以近代(民国时期)建筑风格为主调。
盛京路至中街路南段:其范围以故宫为核心,建筑风格以清式风格为主调。
中街路及北侧段:以沈阳二百、何氏眼科等历史建筑的欧洲古典主义风格为主调,突出整体风格和文脉的统一,同时应体现地方风格和时代感。
正阳街与朝阳街:街道两侧应尽可能的保护更新已有的历史建筑,新增加的建筑以民国时期近代(民国时期)建筑风格为主调,高度应以低层、多层为主。
不同街路的环境小品风格在整体统一的前提下应各具特色。
全区应设置统一的标识系统以突出方城地区的文脉、地域感和整体性。
景观保护与引导景观轴线北通天街作为沈阳中卫城“十字街”中的南北大街,在街区空间形态中始终发挥着中轴线的组织作用,是整合并统帅街区内4条建筑轴线(宫殿群轴线、大政殿轴线、帅府四合院轴线和帅府红楼轴线)的空间主轴,也是联系故宫与帅府的重要景观廊道。
规划应充分强化北通天街的重要作用,结合建筑整治,增加沿街开放空间序列,成为体验街区的重要轴线。
景观界面中街沿线、故宫周边、帅府周边、角楼、城门建筑立面能够较为清晰地反映街区历史风貌,是街区内重要的保护界面,规划应重点保护界面的完整性和历史韵味。
此外,街区内“井”字街路不仅构成了街区路网的骨架,同时也是街区重要的视线通廊,沿街界面的协调性和整体性对于街区风貌塑造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规划应引导“井”字街沿线建筑风格的整体协调,以塑造特色鲜明的体验路径。
古城墙风貌对于方城街区是不可或缺的特色与资源,也是突出街区与周边地区形象差异性的主要途径。
积极塑造城墙的空间片断或外部形象能够有助于清晰界定街区边界,突出街区文化主题。
可结合具体的建筑整治,塑造城墙形象,强化街区边界的可印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