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大自然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野外

导语:为了让学生亲近大自然,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野外探险。
以下是本次活动的详细报道。
一、活动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素质教育逐渐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野外探险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既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生活,又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我校决定开展一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野外探险。
二、活动准备1. 制定活动方案:在活动前,学校成立了活动筹备小组,制定了详细的活动方案,包括活动时间、地点、人员安排、活动流程等。
2. 组织报名:通过班级宣传,让学生了解活动内容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报名工作顺利进行,共有50名学生参加本次活动。
3. 采购物资:为保障活动顺利进行,学校采购了帐篷、睡袋、野炊用具、急救包等物资。
4. 培训教师:为了确保活动安全有序,学校对教师进行了野外生存技能培训,包括野外求生、野外急救等。
三、活动过程1. 集合出发:早上7点,全体师生在学校集合,乘坐大巴前往目的地。
2. 野外徒步:抵达目的地后,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由一名教师带领,开始了为期一天的野外徒步探险。
途中,学生们欣赏了美丽的风景,体验了大自然的魅力。
3. 野炊活动:在徒步过程中,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了如何生火、烹饪,共同享用了美味的野餐。
4. 野外露营:夜幕降临,学生们搭建帐篷,进行野外露营。
教师们则负责巡视,确保学生安全。
5. 野外游戏:第二天早上,学生们进行了丰富多彩的野外游戏,如拔河、接力跑等,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
6. 活动总结:活动结束后,各小组进行了活动总结,分享了彼此的感受和收获。
四、活动成果1. 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野外探险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培养了团队精神。
2.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野外生存技能的学习和实践,学生们学会了如何面对困难,勇于创新。
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例

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例一、活动主题:亲近自然,体验农耕文化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农耕文化,体验农耕生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粮食,懂得感恩的情感。
3. 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沟通交流能力。
活动内容:1. 参观农耕文化展览馆,了解农耕工具、种植技巧等。
2. 亲身体验耕田、播种、浇水等农耕活动。
3. 开展团队协作游戏,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二、活动主题:环保志愿者,共建绿色家园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2. 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积极参与环保活动的责任感。
3. 增强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活动内容:1. 学习环保知识,了解环保法律法规。
2. 开展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等环保实践活动。
3. 组织环保宣传,提高社区居民环保意识。
三、活动主题:科技创新,未来工程师活动目标:1. 激发学生科技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培养未来工程师素养。
活动内容:1. 学习科技创新知识,了解最新科技动态。
2. 开展科技创新比赛,如、无人机等制作。
3. 参观科技企业,了解工程师的工作内容。
四、活动主题:传统文化,艺术鉴赏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审美素养,丰富学生精神世界。
活动内容:1. 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如书法、国画、传统音乐等。
2. 开展艺术鉴赏活动,欣赏优秀艺术作品。
3. 创作自己的艺术作品,展示个人才华。
五、活动主题:志愿服务,关爱他人活动目标:1.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2. 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学生沟通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活动内容:1. 学习志愿服务知识,了解志愿服务的意义。
2. 开展关爱老人、帮助残障人士等志愿服务活动。
拥抱大自然:野外拓展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拥抱大自然:野外拓展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一、活动简介本次野外拓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参与者在自然中探究、学习、体验、成长,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团队协作、沟通等能力。
通过不同的训练项目和任务,增强参与者的冒险精神、创新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其身体和心理素质。
二、活动地点本次活动将在郊外的森林、河流等自然环境中进行。
三、活动方式1. 组织形式: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由5-7人组成。
2. 考核方式:按照小组完成任务的完成情况和表现评定得分。
3. 活动内容:(1)自我介绍:每个小组每天早上进行自我介绍。
(2)团队拼图:每个小组得到一个未组装的拼图,需要团队协作完成拼图。
(3)悬崖下不倒翁:小组成员在两面斜坡间横跨,通过平衡绕过障碍。
(4)盲人抓石头:一个小组成员眼中盲、其他成员从大量杂乱的石头中找到特定颜色的石头。
(5)悬挂式救援:围绕模拟场景,小组合作制作和装备悬挂式救援系统。
(6)进攻和防守:小组成员需要在类似篮球等运动中进行进攻和防守,提高团队间的合作精神。
(7)河流穿越:小组成员需要跨越河流,合理分配力量。
(8)捕捉旗帜:小组成员分为攻守两队,攻破防线夺旗。
(9)夜行踏青:夜晚小组进行“踏青”活动,培养团队毅力。
(10)结营仪式:为每个小组颁发奖项。
四、活动安排1. 活动时间:7-10天不等。
2. 活动日程(1)每天早上5点起床,早餐后进行锻炼。
(2)上午进行各项训练项目,主题为“个人与团队”。
(3)中午为自行烹饪和野餐时间。
(4)下午继续各项训练项目,主题为“探索和挑战”。
(5)夜晚进行露营和夜行活动。
五、活动总结本次活动通过团队协作、考验个人勇气和毅力、同伴关系等多个方面,培养参与者的人际交往、动手能力、自主解决问题、沟通能力。
在活动中,参与者们拓宽了自我认知和扩展了社交圈子,促进了全面成长。
同时,锻炼身体素质,运动健身的意义也不容忽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案一、活动主题:亲近自然,体验生活1.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亲近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培养生活自理能力。
2. 活动内容:(1)参观公园或植物园,观察植物的生长和变化。
(2)开展户外拓展活动,如徒步、攀岩等。
(3)学习简单的生存技能,如野外求生、急救知识等。
二、活动主题:探索科学,培养创新能力1. 活动目标:(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能力。
2. 活动内容:(1)进行科学实验,如物理、化学、生物实验等。
(2)参观科学博物馆或科研机构,了解科学发展的历程。
(3)开展科技创新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动手实践。
三、活动主题: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1.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2. 活动内容:(1)学习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了解节日习俗和文化内涵。
(2)参观历史博物馆或古迹,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
(3)开展传统艺术活动,如书法、国画、剪纸等,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四、活动主题:关爱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1. 活动目标:(1)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情感。
(2)提高学生的社会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公益活动意识。
2. 活动内容:(1)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如环保、敬老、扶贫等。
(2)参观社会公益机构,了解社会公益活动的重要性。
(3)开展爱心传递活动,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五、活动主题:锻炼身体,增强体质1. 活动目标:(1)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质。
(2)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竞技精神。
2. 活动内容:(1)开展体育竞技比赛,如篮球、足球、田径等。
走出户外亲近大自然活动方案(精选6篇)

走出户外亲近大自然活动方案(精选6篇)走出户外亲近大自然活动方案篇1活动目的:为了让同学们锻炼自己的身体,促进同学们之间的联系,积极调动班里同学的积极性,也为了运动会后的放松,再次调动班级同学的学习氛围,更加促进同学间的理解,从而激发出班级更高昂的学习热诚和团队更富凝聚力,也有利于使同学更加亲近大自然,使同学们有家的感觉。
活动方式:集体包车的形式到达目的地活动时间:20__-5-22活动材料:照相机、爬山过程中吃的东西同学们自带活动流程:1、爬山2、下山的时候找一家大排档大家一起聚聚,可以做一下小游戏(如真心话大冒险、我爱你VS不要脸、数青蛙等等)活动准备:活动前:户外活动的前两天,班委先包好车,并且先预约好大排档的位置活动中:下山后清点人数,去聚餐地点,安排每位同学就坐活动后:清点人数,上车回学校活动经费:包车费:300左右聚餐费:800左右注意:准备好创可贴等物品防止同学在爬山的时候磕碰到避免同学在聚餐的时候喝醉的情况。
走出户外亲近大自然活动方案篇2一、目的: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阔学生的视野,感受秋天大自然的气息,培养学生热爱海岛家乡,了解家乡的特产,增强学生爱树护树的意识,给学生一次锻炼的机会,特组织学生秋游游览活动。
二、时间:20__年10月26日(星期五)一天。
(如天气异常另定)三、地点:岱西橘子林。
四、活动安排:1、发车:学校操场8:20(用车按有关规定手续办理)2、目的地集中:9:003、游览橘子林:9:00——10:20(各班自行组织)4、步行到凉亭:10:20——10:305、就餐休息:10:30——11:30(各班自行组织活动)6、返回:11:40五、安全事项:1、车上:①注意头不能伸出窗外,或向外扔垃圾。
②禁止在车中大声喧哗或拥挤。
③保证每辆车子中有至少一位教师管理。
2、路上:①学生分两列纵队,靠右边走,注意来往车辆。
②教师分头尾管理。
3、活动中:①以班级为单位,有组织地参加活动,并注意搞好卫生。
走进春天综合实践实施方案

走进春天综合实践实施方案
首先,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春季植树活动。
在春天,大地回春,万物复苏,
正是植树造林的好时机。
通过植树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分组,每个小组负责一片地的植树工作,让他们亲手种下一棵棵小树苗,亲身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自然的美好。
其次,我们可以开展春季野外拓展活动。
春天的大自然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机
的世界,可以利用这个时机组织学生进行野外拓展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神奇。
在野外拓展活动中,可以设置各种关卡和挑战,让学生在活动中克服困难,培养他们的勇气和毅力,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此外,我们还可以开展春季田野调查活动。
春天是农作物生长的季节,可以组
织学生到田间地头进行田野调查,让他们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和农民的辛勤劳动。
在田野调查活动中,学生可以亲自体验耕种、播种、收割等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从而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勤劳和坚韧品质。
最后,我们可以开展春季手工制作活动。
春天是一个充满色彩的季节,可以利
用这个时机开展各种手工制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色彩的魅力。
在手工制作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制作各种春天主题的手工作品,如鲜花、小动物、昆虫等,让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总之,走进春天综合实践实施方案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培
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希望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在春天的大自然中得到全面的成长和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走进自然---认识四季》教学设计

综合性学习:走进自然---认识四季活动目标:1、热爱自然,体验自然,陶冶情操。
2、体悟自然的生命和灵性,认识并探究自然,欣赏自然中的诗情画意。
3、学会在观察和欣赏过程中与别人交流,把观察的景、物和内心感受说给别人听。
说话内容具体,语言较生动有一定的感染力。
在此基础上写一篇文章。
活动重点:①观察自然、体验自然。
②联想、想像。
③表达感受、心理、体会。
活动过程设计:、一、音乐熏陶,导入新课。
欣赏一组关于四季美景的画面,在激发学生欣赏大自然的诗情画意中引出本次活动课主题──“我爱自然”。
(一)、吟四季──四季之诗词1.漫步诗苑:让我们走进大自然,走进四季的怀抱,和四季作一次对话,把你想对四季说的话无拘无束地说出来。
我知道你们收集了一些有关春夏秋冬四季之景的诗句,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2.小组交流。
(二)、唱四季──四季之歌分小组交流歌唱四季的歌曲,可唱可朗诵歌词。
(三)、列举描绘四季的文章。
(四).感悟四季:1、描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展开联想或想像,描述其独特景色。
学生列提纲,然后分春夏秋冬四季抽生描述。
2、议四季:你喜欢或不喜欢哪个季节,请诉说其独特感受,并说说喜欢或不喜欢的理由。
3、赞四季:参照示例用饱含深情的语言赞美自己喜欢的季节,可直抒胸臆也可间接抒情。
3.教师小结:无论你喜欢哪个季节,都无可厚非,因为这是你自己的独特感受,他人不能代替。
春是柔和的,夏是炎热的,秋是凉爽的,冬是严寒的;春有悦耳的细雨声,夏有刺耳的知了声,秋有柔和的树叶声,冬有刺骨的北风声;春有绿油油的麦田,夏有红通通的太阳,秋有黄澄澄的稻田,冬有白茫茫的雪地;四季之声为你伴奏,四季之色为你着色,四季伴你走向成功,四季伴你走完人生,四季谱写了童年。
让四季之歌充满整个神州大地!二、我爱你,大自然──四季之情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我们应该保护她。
可是人类不断的破坏,使我们的地球母亲遍体鳞伤。
请保护自然吧!珍惜自然吧!1、写一句保护环境的宣传语。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规划方案设计(精选5篇)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规划方案设计(精选5篇)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规划方案设计(篇1)一、指导思想综合实践活动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以“实践、创新、发展”为主线,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一个有些有肉的“社会人”。
二、教学目标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
三、教学措施1、组织引导学生接触大自然,使书本知识在运用的过程中成为活知识,使实践能力和创造性得到培养。
2、增加劳动科技含量,赋予劳动教育更多发明创造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将发明创造赋予动手实践的过程,使劳动技术变得更有生命力。
3、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学会与人合作,搜索整理资料。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规划方案设计(篇2)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需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以“实践、创新、发展”为主线,更有效地提升素质教育的丰富内涵,让学生尽早地通过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学会在观察中思考,实践中体验,探究中创新,拓展知识和技能,锻炼、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实践能力、正确对待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能力,激发和养成艰苦奋斗、创新探索、勇于拼搏、不断进取、团队合作的精神,让他们有机会去探索实际问题、参与实际生活,成为一个有素养、有能力的现代中学生。
二、课程实施的原则1.主题性原则传统的课程类型既包含有知识,又包含有经验,并按照知识和经验的系统结构组织和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尽管也包含有知识和经验,但它是以知识和经验的现实主题为中心进行组织,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通过活动的方式来实施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爱大自然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热爱大自然”综合实践活动方案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新型课程。
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经过多种活动项目,丰富的活动内容,灵活多变的活动方式,使学生接触自然、社会,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
经过活动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实施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旨在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加深对自然、社会和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培养她们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她们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
3、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具体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①、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②、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③、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
经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④、了解社会资源,并能有效利用;知道如何保护和改进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
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⑤、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⑥、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2、教师发展目标:
①、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改变教学策略。
②、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开发能力。
③、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④、培养教师之间的协作精神。
⑤、拓宽教师的知识结构。
3、学校发展目标:
①、营造“自主、合作、开放”的校园文化。
②、密切与社会、家庭的联系。
③、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改革。
④、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更具生命力。
三、实践内容:(略)
四、活动方式:一般根据实际情况能够采取以下三种组织形式:
1.个人活动
个人活动是在个别学生对某一问题有特别的兴趣,而且对该问题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能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活动。
个人活动的组织形式能够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应允许学生独立地进行活动,并完成活动任务。
在学生个人完成活动后,应鼓励学生积极与她人进行交流与分享。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也需要与她人交流。
在小学阶段,特别提倡家长支持和参与孩子的探究活动,但家长不要包办代替。
2.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小组的构成由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教师不过多介入她们的选择。
小组成员的组成不限于班级内,为使实践与探究走向深入,允许并鼓励各班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甚至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学生的组合。
研究小组一般由3-5人组成,学生自己推选组长,聘请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如本校教师、学生家长、校外人士等)为指导教师。
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要学会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