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学案(带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课后练习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课后练习答案分享的《寡人之于国也》课后练习答案,答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数(c )罟洿(kuā)池弃甲曳(y )兵B.孝悌(t ) 饿莩(f ) 养生丧(sānɡ)死C.狗彘(zh ) 鸡豚(t n) 庠(xi nɡ)序之教D.衣帛(b ) 畜(ch )养请以战喻(y )【答案】C(A.洿:wū;B.莩:piǎo,D.畜:x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邻国之民不加少牺牲玉帛,弗敢加也B.直不百步耳系向牛头充炭直C.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揭竿为旗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日出江花红胜火【答案】C(A加:①更,②夸大;B直:①只,不过,②通值,价钱;C兵:兵器;D胜:①尽,②超过,胜过。
)3.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②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⑦斯天下之民至焉⑧移其粟于河内A.⑤⑦⑧B.①③⑤C.③⑥⑧D.②④⑤【答案】A(①鼓,名词动用;②王,称王;③树:种植;④衣,穿;⑥丧,埋葬。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B.夫晋,何厌之有C.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答案】B(都是宾语前置)5.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孟子的仁政措施的是( )①养生丧死无憾②不违农时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②③B.②④⑤C.②③⑥D.①④⑤【答案】B6.对课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寡人之于国也 学案(含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含答案)文本文本4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疏通文句,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及重点文言语法知识。
2.审美融会贯通,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3.思维读书明理,理解把握文中孟子的“仁政”思想,认识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任务情境孟子,是第一个能够正视权贵的智者,“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他的卓识。
他力劝国君“与民同乐”,“仁民爱物”,“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他希望明君能够施行“仁政”,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寡人之于国也就是孟子和梁惠王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的讨论,文章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让我们走进孟子,领略他的“仁政”主张,学习借鉴他高明的论辩艺术,品味他气势磅礴.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
一.诵读全文,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并回答段后问题。
第1段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收成不好,荒年,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这样。
察观察邻国之政,无如没有像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更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第1段为文章的第一部分,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2段孟子对曰“王好战,请请允许我以战喻。
填然鼓击鼓之,兵刃既已经接接触.交锋,弃甲铠甲曳拖着兵而走逃跑,或有的人百步而后止,或五步而后止。
以用,凭,拿五步笑百步,则何如”第3段曰“不可直只是,不过不百步耳罢了,是亦走也。
”第2.3段为文章的第二部分,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孟子采用了“引君入瓮”的论辩方式,分析了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4段曰“王如知此,则无同“勿”,不要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违背.违反农时季节,谷不可胜尽食也。
数细密罟渔网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按照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种植之以桑,五者可以衣穿帛矣。
高中语文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精品学案及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目标导学:1.读准“数罟”“彘”“庠”“莩”等冷僻字词的音 ||,归纳“兵”“胜”等多义词的义项 ||。
2.理解孟子的“德政”思想||,认识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3.掌握孟子的论辩艺术 ||。
4.建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世界观||。
5.归纳多义词的义项 ||,背诵课文 ||。
预习案知识链接:1.作者以及写作背景⑴孟子平生: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期间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当时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
据《史记·孟子荀卿传记》记录 ||,他是子思(孔后代 ||,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
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 ||,以攻伐为贤” ||,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 ||,被诸侯以为迂阔、远离实质 ||,不被采用 ||。
所以 ||,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 ||,述仲尼之意 ||,作《孟子》七篇” ||。
后代把他与孔子合称孔孟并尊称他为“亚圣”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思想的一部著作 ||。
南宋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同称“四书” ||。
⑶孟子的德政思想:①民本思想:“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得乎天子为诸侯 ||,得乎诸侯为医生 ||。
”《孟子悉心下》②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乐民之乐者 ||,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 ||,民亦忧其忧 ||。
”“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 ||,但是不王者 ||,未之有也”③反对不义的战争 ||。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 ||。
”又说:“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
”研究案合作研究1.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愁?如何对待今日的人口国策?学生议论并沟通 ||。
2.孟子的“德政”思想的详细内容是什么?包含几个方面?学生看课文 ||,思虑 ||。
发问:如何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修业生找出三组排比句回答)发问:当采纳了这些合剪发展生产的举措后 ||,产生的成效是什么 ? 发问: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纳哪些举措 ?3.归纳归纳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含答案

年级活页导学案第周第 23 课时时间月日组长签字制作人:班级姓名《寡人之于国也》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学习重点:文中涉及的文言实词、虚词,比喻论证;知识链接:孟子及《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
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其与弟子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学习过程:一、导入:二、自学指导(一)、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正音,诵读(5分钟)。
(二)学生初读开头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做到准确翻译文句。
(12分钟后抽查)(看哪些小组翻译得又流利又准确)关注句中重点虚实词的意思及用法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②河东凶亦然.。
③无如..寡人之用心者④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⑤请以.战喻。
⑥填.然鼓.之。
⑦弃甲曳.兵而走.。
⑧或.百步而后止。
⑨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三)再读课文开头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思考下列问题(8分钟):1、梁惠王有怎样的问题问孟子?明确:2、梁惠王“尽心”的具体表现有哪些?(用文中句子回答)明确:3、孟子如何回答梁惠王的问题?明确:(四)、诵读、背诵课文开头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5分钟)(五)当堂训练(15分钟)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5分)A.河内凶(有战乱)河东凶亦然(这样)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请以(把)战喻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则无望民之多于(比)邻国也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直(只是、不过)不百步耳2、下面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的一组是()(5分)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主人忘归客不发B.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C.或五十步而后止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D.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拓展提升3、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5分)①寡人之于国也②察邻国之政③填然鼓之④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⑤邻国之民不加少A.②④⑤/ ③/ ①B.①③⑤/ ②/ ④C.①②④/ ③⑤D. ①②⑤/ ③④4、翻译文句(16分)(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学案(带答案)

及第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编制:秦海杰张华伟演做:王永静审核:王玉娟审批:《寡人之于国也》训练题一、双基夯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数(cù)罟洿(kuā)池弃甲曳(yè)兵B.孝悌(tì)饿莩(fú)养生丧(sānɡ)死C.狗彘(zhì)鸡豚(tún) 庠(xiánɡ)序之教D.衣帛(bó)畜(chù)养请以战喻(yù)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邻国之民不加少牺牲玉帛,弗敢加也B.直不百步耳系向牛头充炭直C.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揭竿为旗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日出江花红胜火3.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②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⑦斯天下之民至焉⑧移其粟于河内A.⑤⑦⑧B.①③⑤C.③⑥⑧ D.②④⑤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B.夫晋,何厌之有C.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5.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孟子的“仁政”措施的是( )①养生丧死无憾②不违农时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②③B.②④⑤C.②③⑥D.①④⑤6.对课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C.孟子在此文中一定程度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D.所谓行仁政就是要以保民为职分。
7.对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重点批评了梁惠王在荒年所采取的移民移粟的政策。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答案

【自主学习】字音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养生丧(sāng)死无憾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通假字①无通“毋”,不要。
②无通“毋”,不要。
③颁同“斑”,花白。
④涂同“途”,道路。
古今异义河内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凶年。
今义:指人和动物暴躁,心肠狠。
)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副词,更。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或百步而后止(古义:有的人。
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者。
)是亦走也(古义:跑,逃跑。
今义:行走。
)词类活用情况食:名词作动词,吃。
王:名词作动词,为王,以仁德使天下百姓归顺。
树:名词作动词,种植、栽种。
衣:名词作动词,穿。
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文言句式1—5:状语后置;6—7:定语后置。
【合作探究】1.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据此提出疑问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段—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
2. 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
3. 其一,结构严谨本文3个部分末尾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各部分内容画龙点睛,又强化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凸显出孟子论辩的雄浑、缜密、深沉的特质其二,善用比喻东汉赵岐《孟子题辞》中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孟子》全书261章,其中93章总共使用比喻159种本文“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晓畅,喻意深刻其三,气势充沛排偶句式的运用,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强气势本文第3段的3种措施和第4段的4种主张,全用排偶,使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之美,音调铿锵,极富音乐性,强化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和练习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和练习《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和练习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第一课时一、预习检查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填然鼓之(2)树之以桑(3)王道之始也。
(4)未之有也。
A.(1)与(2)不同,(3)与(4)相同。
B、(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
C.(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D、(1)与(2)相同,(3)与(4)不同。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然”字。
[来源:]A.填然鼓之。
B.太后曰:“然。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以为然。
3、对下列句中划横线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则修文德以来之。
(2)王好战,请以战喻。
(3)申之以孝悌之义。
(4)以五十步笑百步。
A.(1)与(3)不同,(2)与(4)也不同。
B、(1)与(3)相同,(2)与(4)也相同。
C.(1)与(3)相同,(2)与(4)不同。
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三、熟读课文自主学习1.第一遍学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 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3.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2)涂()有饿piǎo ()(3)鸡豚()狗彘()之畜()(4)数()罟()不入wū ()池(5)无()失其时(6)谨庠()序之教(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申之以孝tì()之义答案:(1)yè(2)涂tú通假字,同“途” 莩(3)tún zhì xù (4)cù gǔ洿(5)无wú通假字,同“毋”(6)xiáng(7)颁bān通假字,同“斑”(8)悌4.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答案【学习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水滴石穿·夯实基础】1、关于孟子,你知道多少?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
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民本”、“仁政”。
他直接继承了孔子的师传,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
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借助字典与注解,疏通文意,正确翻译课文。
4、课前检测: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王好(hào )战弃甲曳(yè )兵而走谷不可胜( shēng )食也数罟(cùgǔ )不入洿(wū )池养生丧(sāng )死无憾鸡豚( tún )狗彘(zhì )之畜( xù ) 庠序( xiáng )孝悌( tì)然而不王( wàng )者涂有饿莩( piǎo )5、合作讨论归纳本文的文言现象通假字1.直不百步耳(通“只”,只是,不过)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头发花白)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1)填然鼓之〖鼓〗打鼓(2)树之以桑〖树〗种植(3)七十者衣帛食肉〖衣〗穿(4)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5)王无罪岁〖罪〗归罪动词作名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活着的人,死去的人)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使……迁移)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申之以孝悌之义树之以桑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宾语前置未之有也判断句非我也,岁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固定句式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罢了,那还是……)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有的……)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与……有什么不同呢?)二、合作探究【审问·慎思】1.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明确:“民不加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及第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编制:秦海杰张华伟演做:王永静审核:王玉娟审批:《寡人之于国也》训练题一、双基夯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数(cù)罟洿(kuā)池弃甲曳(yè)兵B.孝悌(tì)饿莩(fú)养生丧(sānɡ)死C.狗彘(zhì)鸡豚(tún) 庠(xiánɡ)序之教D.衣帛(bó)畜(chù)养请以战喻(yù)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邻国之民不加少牺牲玉帛,弗敢加也B.直不百步耳系向牛头充炭直C.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揭竿为旗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日出江花红胜火3.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②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⑦斯天下之民至焉⑧移其粟于河内A.⑤⑦⑧B.①③⑤C.③⑥⑧ D.②④⑤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B.夫晋,何厌之有C.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5.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孟子的“仁政”措施的是( )①养生丧死无憾②不违农时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②③B.②④⑤C.②③⑥D.①④⑤6.对课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C.孟子在此文中一定程度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D.所谓行仁政就是要以保民为职分。
7.对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重点批评了梁惠王在荒年所采取的移民移粟的政策。
B.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描述了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
C.孟子就梁惠王希望“寡人之民”“加多”而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D.孟子委婉地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还要寻找托辞的做法。
8.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孔伋(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
B.孟子30岁左右收徒讲学。
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
C.《孟子》共七篇,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
D.南宋时,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二、文本精品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斧斤以时入山林②申之以孝悌之义③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④斯天下之民至焉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10.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黎民不饥不寒。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填然鼓之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弃甲曳兵而走12.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生产发展,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D.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三、课外延伸三、阅读下文,回答13~16题。
万章①问曰:“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小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
’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②!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敢问何如斯可谓狂矣?”曰:“如琴张、曾晳、牧皮者③,孔子之所谓狂矣。
”“何以谓之狂也?”曰:“其志嘐嘐然④,曰:‘古之人!古之人!’夷⑤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
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狷也,是又其次也。
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⑥!乡原,德之贼也。
’”曰:“何如斯可谓之乡原矣?”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为踽踽⑦凉凉?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
’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
”万章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
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⑧,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
’君子反经而已矣⑨。
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⑩矣。
”(节选自《孟子•尽心下》) 【注】①万章:孟子的门徒。
②狷(juàn):洁身自好。
③琴张、牧皮:未详。
曾晳:孔子的弟子。
④嘐嘐(xiāo xiāo):志大言大的样子。
⑤夷:句首助词,无义。
⑥原:同“愿”,谨善。
⑦踽踽(jǔ jǔ):独自走路,孤单的样子。
⑧佞(nìnɡ):能说会道。
⑨慝(tè):奸邪。
13.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吾党之士狂简简:威仪堂堂B.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掩:遮蔽、遮盖C.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憾:仇恨、怨恨D.孔子以为德之贼贼:残害……的人14.以下五句分别编成四组,全都批评“原人”的一组是( )①非之无举也②孔子以为德之贼③恶利口,恐其乱信也④居之似忠信⑤言不顾行,行不顾言A.①③④B.①②④C.③④⑤D.②③④1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的弟子万章,对孔子身在陈国却思念鲁国的狂放之士感到不解,认为是错误的。
B.孔子在交友的过程中,首选中道之士,次而选狂放之士,再次选狷介之士;对于乡原之士深恶痛疾,不与交往。
C.孟子认为狂放之士虽然胸怀大志,并能讲一番道理,但他们的行为却常常不能与他们的语言相一致。
D.孟子认为,孔子身在陈国却思念鲁国的狂放之士是正确的。
16.翻译下列句子。
(1)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
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课外拓展: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不久之前,吴某经营的“平安”号货船(吴某已在保险公司为船只投了保)在装货时翻船沉没。
吴某随后与某打捞公司签订了沉船打捞合同,约定打捞总费用7万元,合同并附有补充条款“打捞完毕先付打捞费1万元,余款由保险公司理赔时一次性付清”。
打捞公司将船打捞出水,吴某支付了1万元打捞款。
后来,保险公司以事故损失不属承保范围为由拒绝吴某索赔。
吴某以此为由拒绝支付余下6万元打捞费给打捞公司。
于是打捞公司将吴某告到法院。
法院开庭审理此案。
吴某认为,自己与打捞公司签订的合同属于附条件生效的合同,该合同补充条款约定“余款由保险理赔时一次性付清”,由于保险公司还没赔款,所以该条款生效期还未到,因此拒绝支付剩余打捞费用。
站在打捞公司的立场上,你将怎样对吴某的观点进行辩驳?请拟写一段有利于打捞公司的辩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青少年应加强环保意识,当你看到环境被污染或破坏的时候,你有何感受?请用两个结构大致相同的句子,列举环境被污染或破坏的现象,运用比喻修辞描写你心中的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下面这首小诗在对“树”进行描述时涉及了作者对“岁月”的思考,请选择另外两种事物,仿照例句的表达方式和句式,各写一句话,描述事物时必须涉及对“生命”的思考。
例句:树:如果你挺直了你的身躯,风会比你矮很多,伟岸就会溢满你的岁月。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读写创新2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座古老的思想城里住着两位夫子。
他们互相憎恨,互相贬损着对方的学识,因为一位是有神论者,另一位是无神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