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教师用)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教师用)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教师用)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编写人:李军辉审阅:张小艳李鲜艳王青莉余艳丽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有关常识:识记重点文言词语:凶、加、或、直

2、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

3、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学习重难点】

1、落实相关文言虚实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多义词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预习案

【知识链接】

一、作家作品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是一部记录孟轲思想及其言行的书。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与孔子合称“孔孟”。孔子被尊称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

《孟子》全书立论的根本点是“性善论”,核心是“仁政”思想。《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是对我国上古社会的民本传统和孔子的仁爱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寡人之于国也》通篇末着一个“仁”字,却淋漓尽致地折射出“仁政”和民本思想的光辉。

弃甲曳()兵涂有饿piǎo( ) 鸡豚()狗()之畜()

数()罟()不入wū( )池无()失其时谨庠()序之数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申之以孝tì()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第一课时)

一、相关背景介绍:(孟子和梁惠王是在什么背景下谈话的?)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

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二、检查字词预习

三、诵读读课文

【学习过程】

一、诵读文章,整体感知为文章分段

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本文共有五段,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向孟子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分(2自然段),写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使文章自然而然的过渡到第三部分。第三部分(3—5自然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

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的主张。(写孟子阐

述“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A河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B察(详审、考察)邻国之政

C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减少)

D请(表敬副词,用于向对方表示要做某事)以(介词,用……来,拿……来)战喻

E填然鼓(动词,击鼓)之 F弃甲曳(拖着)兵而走(跑、逃跑)

G多于(比)邻国

三、达标训练

1.解释下列加粗字的古今含义。

(1)河东凶亦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_;今义:_凶恶____。

(2)请以战喻古义:_请让我,请允许我_;今义:一般用为请求______。

(3)弃甲曳兵而走古义:__逃跑______;今义:_步行______。

2.选出下列“之”用法相同的一组()

①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②填然鼓之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⑦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B)

(①③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②语助词,起衬字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④结构助词“的”。⑤⑥⑦都是代词)

A.①③④ B.⑤⑥⑦ C.②⑤⑥ D.③④⑦

四、作业:翻译语段并背诵

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以旧推新。

2、分析常见的文言句式的特点

3、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的额时代意义

4、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学习重难点】

1、课文中“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的理解

2、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学习过程】

1.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数罟不入洿池数罟:细密的鱼网

申之以孝悌之义申:重复地说申诫。孝悌:孝顺父母、尊敬兄长

非我也,岁也岁:年成(不好,遭饥荒)

斯天下之民至焉斯:连词,那么,就,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

填然鼓之之:音节助词,起衬音作用

树之以桑之:代词代五亩之宅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介词,用,拿

斧斤以时入山林以时以:介词,按照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食:

2.说出下列句式是什么特殊句式

①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状后)

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则无望于领国民之多也(状后)

③非我也,岁也——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否定判断肯定判断)

④弃甲曳兵而走——省主语“将士”。

3、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虽然在数量上有区别,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逃跑。梁惠王尽管给了百姓一点小恩小惠,但他发动战争,欺压黎民,在压榨人民这点上,跟别国的暴君没有本质的差别,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看事情要看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4.怎样才能做到王道?(用原文回答)

明确: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5.当采取王道的措施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用原文回答)

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达标训练

1.下列句子中“则”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C.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2.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无乃尔是过与

C.夫晋,何厌之有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3.填写下句或上句。

①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也。____________________,王道之始也。

②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答案1.D(D句中“则”表示转折,其他三句相当于“就”)

2.D(无特殊句式,A、B、C都是宾语前置的倒装句)

3.①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7、作业:翻译语段并背诵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以旧推新。

2、分析常见的文言句式的特点

3、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的额时代意义

4、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学习重难点】

1、课文中“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的理解

2、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知识链接】

本文从艺术上充分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②善用比喻。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③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学习过程】

1、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今有何值得借鉴之处?

提示: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公民的道德素质的建设。

2、总结课文中孟子的理想政治

明确:课文中孟子的理想政治有两层:

①仁政之初,实行保民政策:不违农时,保护鱼类,按时砍伐,使民有其食。

②行政之成,实行教民政策:鼓励养蚕,繁兴六畜,生产粮食,兴办教育,使民养成高尚道德。

3、小结文章中表现出的孟子的思想与主张

首先,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

其次,孟子认为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

第三,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

4、归纳文章主旨

文章阐述了统治者想要使民加多应持有的态度:不找客观原因,而应反省自己,清除虐政,施行仁政。

5、本文知识点梳理(学生课后练习):

㈠通假字

1.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无”同“毋”)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同“途”“莩”同“殍”)

4.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

㈡疑难实虚词

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之于:对于。焉耳矣:语助词,表强凋

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指打开粮仓救济百姓

3.非我也,兵也兵:兵器

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尽

5.河东凶亦然然:代词,这样

6.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少:减少或更加少

7.弃甲曳兵而走曳兵:拖着兵器走:逃跑

8.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

9.数罟不入洿池数罟:细密的鱼网

10.申之以孝悌之义申:重复地说申诫。孝悌:孝顺父母、尊敬兄长

11.非我也,岁也岁:年成(不好,遭饥荒)

12.斯天下之民至焉斯:连词,那么,就,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

13.填然鼓之之:音节助词,起衬音作用

14.树之以桑之:代词代五亩之宅

15.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介词,用,拿

16.斧斤以时入山林以时以:介词,按照

㈢词类活用

1.河内凶(凶:形作动,遭荒年)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名作动,行王道,统一天下)

3.王无罪岁(罪:名作动,归罪)

4.填然鼓之(鼓:名作动,敲击战鼓)

5.树之以桑(树:名作动,种植)

6.谨庠序之教(谨:谨慎,形作动,认真从事)

7.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作动,穿……衣服)

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名作动,吃)

9.请以战喻(战:战斗,动作名,战争)

10.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动作名,活着的人)

(死:动作名,死去的人。丧死:丧葬死去的人)

㈣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是亦走也——这也是逃跑。

②非我也,岁也——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否定判断肯定判断)

③非我也,兵也——这不是我杀的,这是兵器杀的。(同上)

④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这就是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

⑤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

2.例装句

A.状语后置句

①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

②树之以桑——以桑树之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则无望于领国民之多也

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是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何异。

B.宾语前置句

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未有之也。

C.省略句

①何也——省主语“此”。

②弃甲曳兵而走——省主语“将士”。

③非我也,岁也——省谓词“凶”

6、作业:翻译语段并背诵

译文:

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

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 .

沁园春雪导学案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风骚.( )今朝.( )莽莽 ..( )稍逊.( )妖娆.( ) ..( )滔滔 chéng jísīhán hóng zhuāng sùguǒ Sāo zhāo mǎng tāo xùn ráo 成吉思汗红装素裹 2.下列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惟余.莽莽(只) 大河 ..上下(黄河) B.须.晴日(等到) 红装素.裹(白) C.稍逊.风骚(差) 原驰.蜡象(奔跑) D.竞折腰 ..(折了腰) 数.风流人物(数得上) D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荣获“2015年国际安徒生奖”的曹文轩堪称新时代的风流人物 ....。 B.雪花在空中飞舞,使北国江山显得分外妖娆 ....。 C.昨夜一场大雪,早上出门一看,天晴了,好一派红装素裹 ....的绚丽景象。 D.一代天骄 ....李白豪放不羁,写诗慷慨淋漓,岂能和那些凡夫俗子相提并论。 B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B.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C.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D.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C 5.根据提示默写。师题 (1)须晴日, , (2)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3)《沁园春·雪》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 (4)《沁园春·雪》中点明全词主旨的句子是: 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只识弯弓射大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阅读《沁园春·雪》,回答问题。 6.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动静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2)欲与天公试比高。

11敬畏自然导学案

2.再次快速阅读文章,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思考问题: (1)作者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什么?【交流点拨】。 (2)解题:“敬畏自然”的内涵是什么? 【交流点拨】 (3)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 (4)作者为什么提出“敬畏自然”? 【交流点拨】 (5)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交流点拨】 (6)“敬畏自然”是不是消极无为的口号? 【交流点拨】 四、板书设计敬畏自然 否定“人能征服自然”的口号→人应当敬畏自然 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 五、拓展延伸 是人类征服自然,还是对自然保持敬畏,从来是争论的话题。作者将大自然拟人化,令我们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但也有学者以犀利的语言驳斥本文的观点。说说你的看法。 【交流点拨】 第2课时 一、新课导入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深深认同了“敬畏自然”这个观点,作者让人们警醒不仅仅是观点本身的正确,更是通过充满哲理和思辨的语言,就让我们一同来体会吧! 二、自学指导——预习与交流 语言赏析 (一)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 1. 先找出自己最欣赏、最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读一读,并品品其中包含的深意。 2. 自己不理解的语句或段落。 3. 小组交流品读的语句;对疑难语句、语段讨论质疑。 【交流点拨】 (二)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并分析其作用。

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 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虽然作者的某些说法不无偏激之处,但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使人们对自然存有几分小心,不敢妄动胡来。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解除了对自然的畏俱,也使人类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类,总是为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四、板书设计 语言-----哲理、思辨之美 手法-----对比、比喻、拟人、反问 五、拓展延伸 读着作者精辟的论述,理性的分析,你一定也有自己的想法。请为“敬畏自然”这一 主题拟几句宣传标语,向人们发出呼吁。 【交流点拨】 课后反思

6、《我的老师》魏巍导学案彭雪艳讲课专用

6.《我的老师》学案 学习目标: 1、能用记叙文的六要素概括出文中七件事例及其选材角度。 2、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 3、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德。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难点:理解、揣摩语句,体会思想感情。 ◆预习案 1、查找作者魏巍的资料 魏巍(1920-2008),现代作家,原名,曾用笔名,河南郑州人。1920年6月生于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小,并免勉强上了简易乡村师范。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走上了革命道路,同年12月在山西前线参加八路军,不久到达延安。 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一直生活在战士之中。解放战争时,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全国解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长篇小说等。 2、给加点字注音或写汉字并解释词语。 黑痣.()卜.问()时辰.() 褪.色()纠.纷()焚.香() kē()头yú()钱 模( ) ( ) ( ) ( ) 心清如水: 依恋: 纠纷: 热恋: 狡猾 ◆ ◆ ◆ ◆

【整体感悟】 1.自读课文,本文共写了几个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谁? 2、本文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情?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最好是字数相等。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 3、这几件小事的次序可不可以打乱?如可以,请试一试。如不可以,能否谈谈理由。 4、你觉得蔡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 【探究质疑】 1、贯穿全文的一条感情线索是什么? 2、文中“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一句中“狡猾”一词在这里是什么含义?它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你能说说它的表达效果吗? 3、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依恋!(本文全篇用第三人称代蔡老师,这里改用第二人称“你”,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主题探究】 句式:本文通过记叙……,表现了……抒发了…… 【当堂展示】 写一段话,送给你最喜爱的老师。(100字以上,至少用一种修辞方法。) ◆

(新)高中语文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

《寡人之于国也》 【学习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导学过程】 预习案 1.关于孟子,你知道多少? 孟子,名轲,字子舆,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 他直接继承了孔子的师传,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后世常以“”并称。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借助字典与课下注解,疏通文意,正确翻译课文。 4.课前检测: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王好( )战弃甲曳( )兵而走谷不可胜( )食也 数罟( )不入洿( )池养生丧( )死无憾 鸡豚( )狗彘( )之畜( ) 庠序() 孝悌()然而不王( )者涂有饿莩( ) 5.合作讨论归纳本文的文言现象 (1)通假字 ①直不百步耳() ②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 ①填然鼓之() ②树之以桑() ③七十者衣帛食肉() ④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⑤王无罪岁() 动词作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 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3)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判断句 固定句式 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罢了,那还是……) ②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有的……) ③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与……有什么不同呢?) 探究案 1.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2.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

沁园春长沙问题详解导学案

第一单元 1 沁园春长沙 qìn jú màn ɡě chàng liáo kuò 1.问题导学: 1、本词开篇三句在有何作用?“独立寒秋”中的“独”有何意味? (试结合李白“独坐敬亭山”、柳宗元“独钓寒江雪”、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王 维“独在异乡为异客”等体味“独”的不同内涵。) [对应考点:考查诗歌重要句子的作用及诗歌语言] 【答案】(1)开篇三句点明时间、地点、特定环境以及主人公形象,以此引起下文。(2)“寒秋”指有寒意的深秋。词人在深秋季节,独自伫立在橘子洲 头,看湘江水向北奔流不息,塑造了词人卓然独立的形象。 1.答案:(军阀通缉,身处险境,坦荡从容,显示了砥柱中流的气概。) 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钟情 柳宗元独钓寒江雪孤高隐逸 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孤苦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惆怅 :“独立”一词不仅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滚滚 北去的湘江,在秋风中伫立,心绪起伏,神思翻腾的情态,状写了一个奋发青年 的坚挺沉稳的形象,表现出诗人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联系诗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定。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苏轼《卜算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 东兄弟》】。) 2、词的上片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点? (试从描绘意象、营造意境、写景手法等角度分析景物特点。) [对应考点: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及表现手法] 【答案】 写景角度及手法描绘意象营造意境精神情感 远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色彩绚丽,生机勃勃, 富有活力,自然万物在 秋日里竞相呈现自由的 生命状态。(万类霜天竞 自由) 博大的胸怀;积极乐观的 性格;冲天的豪情。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仰视鹰击长空 俯视鱼翔浅底 6)关于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A “意象”,所谓“意象”是指在诗歌中,融人了词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

我的老师导学案

3 我的老师导学案 教师寄语:老师作为一名引路人,让学生激起心灵的浪花。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 2、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 3、体会关键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一、课前预习 1.基础积累 (1)本文作者:,当代作家,原名魏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作者少年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小,勉强读了简易乡村师范。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走上了革命道路。魏巍一直生活在战士们中间,解放战争时,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全国解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长篇小说 《》等。《我的老师》一文是作者于1956年9月29日为《教师报》所写的回忆性散文。课题中的“我”即作者本人。“老师”是作者小学时的教师蔡芸芝先生。(2)给加点字注音 魏巍.()榆.()钱黑痣.()察觉.()睡觉.()占卜.()模.()仿模.()样军阀.()褪.()色焚.()香劝慰.()磕.()头瞌.()睡时辰.()2.整体感知 (1)本文共记叙了几位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谁?蔡老师是男的还是女的?为什么称“先生”? (2)本文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情?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3)这七件事是如何贯串起来的?七件事的次序可以不可以打乱?为什么?3.合作探究 (1)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你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3)蔡芸芝老师给“我”写信时,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我”认为蔡芸芝老师是一个慈爱、公平、伟大的人,师生互相的评价说明了什么? 4. 品味语言 (1)、“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全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为什么改用第二人称“你”? (2)“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如果删去“在一个孩子的眼里”行不行,为什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教案 2012-02-21 17:57 1.《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三维目标】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掌握有关句式的特点; 3、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和气势充沛的特点。 【教学重点】 落实文言知识,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教学难点】 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和气势充沛的特点。 【学法指导】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总体特点 【知识链接】 1、关于“四书五经” 儒家思想讲究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就是认识世界;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改造世界;诚心、正意、修身就是做人。儒家经典首推“四书五经”,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多存于其中。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 2、关于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主要主张: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轲所说的“王道”,是“以德行仁”。孟轲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公孙丑上》)。就是说,以“仁政”统一天下,是谁也阻止不了的。他认为实行“仁政”,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他还提出要重视民众,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但他同时却又十分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地位之不可改变,他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滕文公上》)。 性善论孟轲的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为善的倾向。这些“善端”是天赋的,为心中固有的,因此,又叫“良知”、“良能”。 后天教育至关重要孟轲认为人的本性虽然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还必须通过教育,加强道德修养,尽量去扩充和发展这些“善端”。他主张只要人们不断地探索内心的“善端”,就会通过对人性的了解而达到对天命的认识。

《沁园春雪》学生导学案

课题: 1、沁园春雪 姓名班级小组编号评价 【预习课导学】(晚自习30分钟) 预习任务: 资料准备:了解新闻的有关常识和这两篇课文的写作背景。 自主积累:结合本文的课下注释,理解这篇课文的重点词语,并在练习本上抄写记忆。自我感悟:试着找一找两则新闻的要素及导语、主体部分。 预习步骤: 初读文本读顺读畅:认准字形、读准字音,大声诵读把握诵读的节奏尝试读出诗人的感情。 第二步:再读文本,体会情感:1、边读边结合课下注释、自己预习的成果以及平时的积累试着理解诗歌的内容。2、再次默读课文,在诗歌中划出令你感受最深或最喜欢的语句和词语,并试着从字面义和语境义、主旨和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 【资料助读】 一、文体知识 词的相关知识:词,兴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是配乐歌唱的,称为“曲子词”。后来词也跟乐府诗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称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它规定了词的字数,句数,平仄。标题一般是词的内容的集中表现,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二、走近作者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他留给后人的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展示课导学】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背景及词的有关知识,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通过合作探究,反复诵读,把握词的意象,感受词的意境,深刻理解作者的情感、胸襟和抱负。 3、激情投入,阳光参与,感受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迈情怀。预习检测(课件显示) 【自研自探导学】 1、词的上阙是如何形象地勾勒出一幅严冬的雪景图的?(情由景生,景为情设,结合作者情感,先找出上阕选取了哪些意象?然后看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怎样的景象?)(朗读诗歌,找出意象描绘画面) 2怎样赏析“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抓住重点词语赏析表达效果) 3、怎样理解下阕中的“惜”字?(在理解“惜”字意思的基础上,再体会情感) 4、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要结合全词内容,抓住主旨句来进行分析体会)

《敬畏自然》学案(含答案).doc

11、敬畏自然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反复阅读,感受并理解作者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观点; 2、品味关键语句,理解语言中包含的哲理; 3、研究本文屮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并理解作者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观点【学习难点】品味关键语句,理解语言中包含的哲理 【自主预习】 (-)读准字咅。 狼藉()咫()尺 ■呐()喊相形见细( ? ? ) 美味佳肴()沾沾()自喜 ?蓬蒿()鲍鹏( ? ? ) 深邃()混淆()硕大() ■ (-)根据意义写成语。 1、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 2、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 3^极其精致灵巧,无以伦比。() 4、美味的饭菜。() 5、形容自以为好而得意的样子。() 【整体感知】阅读提示:熟读课文,分别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并采用“把握关键语句法”, 边读边画出关键性语句。再读课文一遍,然后回答下边的问题。1、本文是一篇 ________ 的散文,文中谈论______ 与______ 的关系,作者否定7 “_________"的口号,提出了“__________ ”的观点。 2、题目的“敬畏自然”在文中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 【合作交流】 1、作者为什么要提出“敬畏自然” ? 2、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 【品味语言】 1、品味哲理性句子(请仔细体会下面几句话的含意) %1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1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牛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6课 我的老师 导学案(人教版)

《我的老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 2、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 3、体会关键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重点难点 1、真挚的师生感情。 2、体会关键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记事写人有主有从、详略得当。 学法指导: 带着问题读书,读出问题的答案。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有人说:“老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像蜡烛,照亮了学生前进的道路。”“老师是人梯,载着学生攀登科学的高峰。”同学们,从幼儿园到现在,有很多老师教过你们,这些老师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呢?他们给了你们哪些支持、鼓励和帮助呢?哪位老师使你终生难忘呢? 你们也许也写过“我的老师”这类作文,写得好不好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现代著名作家魏巍写的回忆他的小学老师察警芝的一篇文章,比较一下,有没有课文写得那么生动,有真情实感。 知识建构,分享积累: 1、介绍作者、解题。 魏巍,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作者少年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小,勉强读了简易乡村师范。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走上了革命道路。魏巍一直生活在战士们中间,解放战争时,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全国解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入长篇小说《东方》等。 《我的老师》一文是作者于1956年9月29日为《教师报》所写的回忆性散文。课题中的“我”即作者本人。“老师”是作者小学时的教师蔡芸芝先生。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叙写自己最难忘的老师的。 2、写作背景 上世纪50年代,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教育是人才的摇篮。因此振兴教育被提上议事日程。1956年9月底,应《教师报》之约,魏巍写了这篇《我的老师》。 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分别给多音字、形近字注音组词。 多音字:觉形近字:磕、瞌、嗑 2、本文共记叙了几位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谁? 3、本文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情?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4、这七件事是如何贯串起来的?七件事的次序可以不可以打乱?为什么? 合作讨论,交流展示: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及答案资料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及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掌握孟子的一些名言和《孟子》中的成语 3、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二、教学重点: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教学难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知识链接】 一、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创作背景: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题目是编者加的。“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学习过程: 一. 学生迅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二. (1)弃甲曳()兵 三. (2)涂()有饿piǎo () 四. (3)鸡豚()狗彘()之畜() 五. (4)数()罟()不入wū()池 六. (5)无()失其时 七. (6)谨庠()序之教 八.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敬畏自然学生导学案(二课时)

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课题:《敬畏自然》课型:新授时间:2013-5-6 组别:组长签字: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 (一)、阅读课文1-3自然段回答问题。 1、课文开头,作者首先举出了人们常有的想法是什么? 2、作者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的哪种观点? 3、第二自然段“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一句中“这种狂妄的表现”指的是什么?大自然窃笑的依据是什么? 4、试把第二段结尾句“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改为陈述句体会效果有什么不同? 5、第一段画线句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形象地写出了自然与人类的智慧关系是大海与小水滴的关系。你能否想一个新的比方,来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 6、怎样理解第三段中画线句“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的含义? (二)、重点研读,细读5-7自然段回答下边问题。 1.第5自然段中说道“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这样说有什么依据? 2.第6自然段中,作者说“大自然之所以创造出会思维的生物,也许是有深意的”这种“深意”应该怎样理解? 3.第7自然段中作者使用“一个器官”这一词语的用意是什么? 4.5-7自然段中作者最终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二、品味语言 (一)、本文许多语言富有哲理性,请仔细体会并有感情的朗读。(也可以从修辞角度加以赏析) 1.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

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2.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3.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二)本文多处运用反问句。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的陈述句,比较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举例:反问句: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 陈述句:宇宙是有生命的。 作用: 2.举例:反问句: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 陈述句:我们没有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 作用: 归纳:1.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 2. 用否定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 3. 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三、应用迁移 1.请你以“敬畏自然”为主题拟两句宣传标语向人们发出呼吁。 (1) (2) 2.按要求仿写句子 A.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 如果说人生是,那么。 如果说人生是,那么。 B. 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谁能断言那不会是呢? 谁能断言那不会是呢? . .

第六课我的老师导学案

黄柏中心学校导学案 年级:七年级学科:语文执笔:涂单妹审核:叶刚 内容:第六课我的老师课型:新授课时间:2013年9月23日 【学习目标】 ⒈体会本文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培养尊敬、热爱老师的良好品德。 ⒉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 ⒊揣摩文章的语句。 【学法指导】 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与课文进行多次接触,感悟那深挚的师生之情。 ⒉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从而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⒊在讨论分析中合作学习,促使思维的碰撞、磨合、吸纳。 【学习任务一】 一、自己搜集有关魏巍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褪()色卜()问焚()香黑痣() ⒉辨析下列各组字的形、音、义。 即()孤()卷()蜜()恋() 既()弧()券()密()念()

三、预习课文,看本文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情?各用一个小标题概括,写在下面。 四、细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蔡老师的语句,看看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 【学习任务二】 一、自主学习反馈,交流预习成果。 ⒈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次阅读课文,同时思考:本文记叙的几件小事中,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详写: 略写: 作用: ⒉讨论:这几件事是如何贯穿起来的? 二、部分探索:品一品。

1、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⒉“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⒊记叙文主要运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但有时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也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试从课文找出,分析一下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巩固练习】 ⒈给加点字注音或写汉字 旋即()()教诲()()炽()热半晌()痣()卜()问时辰()褪()色 kē()头 tuì()色 yú()钱焚()香 ⒉填空 (1)本文作者,是当代著名的。他的主要作品有 《》、《》。 (2)本文是篇回忆性。作者在文中回忆的老师名叫。

高中语文必修3精品导学案3.8《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查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填然鼓之.(2)树之.以桑(3)王道之.始也。(4)未之.有也。 A.(1)与(2)不同,(3)与(4)相同。 B、(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 C.(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D、(1)与(2)相同,(3)与(4)不同。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然”字。 A.填然.鼓之。B.太后曰:“然.。”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不以为然.。 3、对下列句中划横线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则修文德以来之。(2)王好战,请以战喻。 (3)申之以孝悌之义。(4)以五十步笑百步。 A.(1)与(3)不同,(2)与(4)也不同。 B、(1)与(3)相同,(2)与(4)也相同。 C.(1)与(3)相同,(2)与(4)不同。 D、(1)与(3)不同,(2)与(4)相同。 4、下列各句中的“兵”字和“兵认既接”中“兵”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可汗大点兵。 B、纸上谈兵。 C、斩木为兵。 D、吾与汝二万五千精兵。 5、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 1

子合称为「孔孟」。有作品《孟子》流传后世。他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思想和我们今天所说的“以人为本”有相同之处。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孟子的梦想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么,什么样的国家才是孟子理想中的“理想国”呢?他的梦想,和我们今天所努力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有着怎么样的相似点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起来看一下孟子心中的理想国度。先来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以及“以人为本”的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三、熟读课文自主学习 1.第一遍学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 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3.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2)涂.()有饿piǎo () (3)鸡豚.()狗彘.()之畜.()(4)数.()罟.()不入wū ()池(5)无.()失其时(6)谨庠.()序之教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申之以孝tì()之义 答案:(1)yè(2)涂tú通假字,同“途” 莩(3)tún zhì xù (4)cù gǔ洿(5)无wú通假字,同“毋”(6)xiáng(7)颁bān通假字,同“斑”(8)悌 4.学生各自朗读课文。了解文意。 三、布置作业: 2

沁园春雪导学案(学生用)

1■沁园春?雪导学案(人教版,含答案) 【学习目标】 1、掌握作者、字词等文学常识。 2、有感情的诵读诗词,会赏析词中优美句子。 3、走进诗词意境,说说诗词的思想感情,概括词人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4、学会比较阅读。 【学习重点】 1、学会欣赏诗词,体会词的意境,说说作者表达的感情。 2、概括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学习难点】 学会比较阅读。 【知识链接】 1.词的知识 文体常识积累:词:文体名,诗歌的一种韵文形式,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 2.创作背景与发表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后,毛泽东率长征队伍胜利到达陕北,在陕北清涧县,毛于一场大学之后攀到白雪皑皑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于是诞生了这首《沁园春雪》。 3.文学常识: (1)走进作者:毛泽东,字 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和 ____________ ,中国共产党、 诗人,书法家。 【自主学习】 1、注音。分()外妖娆() 数()风流人物 2、解释下列词语,加点的字 另作解释。 惟余莽莽:风流人物:折腰:风骚: 红装素裹: 3、课文解读 (1) 来。 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1893年12月26日生,1976年—,伟大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笔名 成吉思汗()今 朝() 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请把写静、动景的词语划出(2) 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

《敬畏自然》导学案

《 敬畏自然 》 设计人: 审核人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一、教材分析 《敬畏自然》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选自《大自然的智慧》,作者严春友。全文运用了层 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从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开头,运用总括与具体展开相结 合,巧妙运用对比的手法使立论充分,最手作出“敬畏自然”的结论。告诉人类应该从根本 上转变观念,再也不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因为人类“只是大 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是兄弟关系。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学生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 2、 抓住文章的重点、关键句,理解分析课文,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三、重点与难点 1、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 2、探究思考,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意 四、教法与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复诵读 五、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查阅有关背景资料 六、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人类之母,人类一直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高天流云,大漠 孤烟,青山绿水,春华秋实。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发展,人类已渐渐 远离了自然,地球上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曾宣称要征服自 然,而人类遭受自然惩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人与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在自然母 亲面前我们应当有敬畏之心?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上完本课后,我们也许 会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多一份爱护大自然的责任。 2、检查字词预习。 狼藉.(j í ) 咫.(zh ǐ )尺 呐.(n à )喊 相形见绌. (ch ù ) 美味佳肴.(y áo ) 沾沾. ( zh ān )自喜 蓬 蒿 p éng h āo 深邃 su ì 混淆xi á o 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自不量力 ) 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相形见绌 )

《我的老师》导学案2

2 我的老师 魏巍 学习目标 1、领会记叙的要素。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用几件事去表现人物的写法。 3、词义的辨析与词语所蕴含的情意的品味。 4、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 学习难点词义的辨析与词语所蕴含的情意的品味。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用几件事去表现人物的写法。 学习过程 导读 一读课文 【要求】自由读,正字音。(批注在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 (一)查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 黑痣.()磕.头()褪.色()焚.烧()榆.钱() (二)结合语境理解下列词语含义。 劝慰平生依恋纠纷心清如水 二读课文 【要求】试着朗读,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①尽可能理解字句的意思,把握课文的内容。 ②把不懂的句子划出来。 三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感情基调。 四读课文 【要求】读资料,掌握文学常识,了解主旨、结构等。 (一)了解作者。 魏巍,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作者少年时在极 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小,勉强读了简易乡 村师范。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走上了革命道路。魏巍一直 生活在战士们中间,解放战争时,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 大量诗歌。全国解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 的人》及长篇小说《东方》等。 (二)背景介绍 《我的老师》一文是作者于1956年9月29日为《教 师报》所写的回忆性散文,后收入散文集《春天漫笔》。课 题中的“我”即作者本人。“老师”是作者小学时的教师 蔡芸芝先生。

(三)常识积累 了解记叙六要素: 记叙一件完整的事情,必须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要素的交待有两种方式: 1、由作者一一列出,是直接交待。 2、间接交待记叙的要素,即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方式交待记叙的要素。 弄清记叙的要素,有助于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写人叙事的文章,就要注意记叙要素,从而理清文章脉络、理解主题。 五读课文 【要求】有感情朗读,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任务验收】 1、组长检查字词、读书效果。 2、教师巡视检查。 导学 一、整体感知 (一)快速阅读全文,并思考: 1、本文共记叙了几位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谁? 2、文中用了哪些事来表现蔡芸芝先生?各用一个小标题概括,写在书上,并找出每件 3、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请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作简要说明。 4、我对蔡老师的感情是怎样的?批注在课下注释空白处。 (二)小组讨论文章的主题,批在课文标题下: 本文通过回忆,表现了我。 【任务验收】 小组长检查默读课文批注情况。 二、特色品读 (一)深入研读 1、作者写蔡芸芝老师,选了七件小事,是不是太多了?请谈一下你的看法。 2、七件小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二)默读课文,赏析品味

沁园春.雪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1沁园春·雪 精彩开篇词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雪是一种能够令人产生多种情绪的精灵……当窗外那像柳絮、像芦花般的雪花,正在纷纷扬扬地从天而降的时候,当郊野大地被雪花装饰得像铺上白色的地毯一样的时候,望望它们,会有许许多多的感觉……….当一代伟人毛泽东看到北国茫茫的冰雪时,他的感受怎样,让我们一起走 进《沁园春.雪》!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诗歌的基本特点。 2.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革命领袖所具有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3.品味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体会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艺术特色。 4.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鲁迅认为北国的雪“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奋飞,那一代领袖心中北国的雪又是何种景象呢?这一节课,就先让我们一同去领略北国雪的风姿,同时也体 会诗人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师范读课文,学生找出诗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分.外妖娆.()()成吉思汗.()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稍逊.风骚() (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莽莽: 妖娆: 折腰: 风骚: 红装素裹: 一代天骄: 数风流人物: 风流人物:。 2.了解有关文体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最初称为“曲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写在词牌的后面,比如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就是这 首词的题目。 “沁园春”,词牌名。相传沁园是东汉明帝的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名因此而得名。 “雪”是这首词的题目,内容与“沁园春”无关。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背景知识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 信心。

敬畏自然导学案

土桥中学导学案 一.自学内容 初读课文后解决以下问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鲲( )鹏斥鴳( ) 蓬蒿( ) 咫尺( ) 狼藉( ) 相形见绌( ) 美味佳肴( ) 2.解释下列词语。 蓬蒿: 咫尺: 狼藉: 自不量力: 相形见绌: 佳肴: 二、预设问题、自主学习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1.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例1: 例2: 例3:

2.找出文章中心段 三、合作探究、梳理知识 1. 展开辩论:我们是敬畏自然还是征服自然 正方理由: 反方理由: (★自然与人类: 论历史{ 宇宙:至少已有200亿年 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 } 论关系{宇宙: 人类: 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 } 论智慧{宇宙:智慧的大海 人类: 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 } 1.即使拿高科技来说,航天事业的空间,在大宇宙中间还是非常狭小。 2.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智慧并不值得骄傲 3.大自然创造了宇宙的一切,一切都精巧绝伦,令人不能不赞叹大自 然智慧的深邃、高超 4.人类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人类智慧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 人类智慧与大自然的关系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5.宇宙是有生命的. ◆结论是人类应该: ) 2.我们再来看看作者怎么说的,怎么理解他说的敬畏自然的内涵? 3.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四.课堂尝试,展示提升 走进课文,欣赏文章语言。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它兼有议论文和散文语言的特点。如何品味文章的语言呢?)1、从词语入手 示例1:“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笑。”说说此句中“窃笑”能换成嘲笑或冷笑吗?

《我的老师》导学案

我的老师》导学案 执笔人:闫晓华审核人:(七)语文备课组课型:讲读课时:2 学习目标: 1、感受用朴素的语言来表达真情实感,借助朗读来体会理解文中“依恋、思念”老师的感情。 2、尝试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探究难点:写人如何围绕中心选择感受最深的事来安排文章的方法。 3、体会关键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学会欣赏尊师爱师的思想并付诸行动。 其中1、2 为第一课时的目标,3 为第二课时的主要目标。 学法指导: 带着问题读书,读出问题的答案。互助合作,讲究共赢。 第一课时 知识建构,分享积累: 1、介绍作者、解题。魏巍,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少年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小,勉强读了简易乡村师范。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走上了革命道路。魏巍一直生活在战士们中间,解放战争时,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全国解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长篇小说《东方》等。 《我的老师》一文是作者于1956 年9 月29 日为《教师报》所写的回忆性散文。课题中的“我”即作者本人。“老师”是作者小学时的教师蔡芸芝先生。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叙写自己最难忘的老师的。 自主学习,积累新知: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黑痣()模仿 ) 音调()卜问() ( ? ?

纠纷()察觉 ( ) 模糊()焚香() ?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军f d()海o u () tu1()色 黑zh i( )sh u()假 c ) 爱 3、利用工具书,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l )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 ? (2)我忽然爬起来,模模糊糊地往外就走。 ? ? ?? (3)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 4、初读课文。 (1)本文共记叙了那几位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谁? (2)课文开始所写蔡老师在“我”记忆里总的印象是什么? 合作讨论,交流展示: 一.精心选材 1?阅读课文,按照要求完成下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