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儒林外史》中严监生这一形象
论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形象

论《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形彖读过文学名著的人一般都知道,文学名著中有“四大吝啬鬼”形彖,但人们对“四大吝啬鬼”的所指却说法不一。
有人认为他们是夏洛克、阿巴贡、葛朗台、泼留希金;也有人认为是阿巴贡、葛朗台、泼留希金和严监生。
前一种说法我比较认可,后一种说法我认为有些不妥,我觉得《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被列入“四大吝啬鬼”形象是一个莫大的错误,因为他对周围人慷慨大方,只是对自己有点自虐的倾向, 充其量只能算是有点小气而已,还够不上大吝啬鬼的级别。
又因被错误列入“四大吝啬鬼”形彖而使他恶名远扬,使他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恶名远远超过他的兄长严贡生,这更让人觉得莫大的悲哀,要知道严贡生是个恶霸无赖,为人极端吝啬,他更应该被钉到耻辱柱上遭人嘲笑,遭人谴责,遭人唾弃。
阿巴贡、葛朗台、泼留希金被列入“四大吝啬鬼”形象可以说是十分恰当的,但严监生何以被有些人列入“四大吝啬鬼”形象之中呢?我想这主要在于他临终前的一个经典表现,由于作者的精彩描写,让读者印象很深,以至于让很多人认为他是个大吝啬鬼。
我们可以看原文:话说严监生临死之时,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几个侄儿和些家人,都来订乱着问,有说为两个人的,有说为两件事的,有说为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只管摇头不是。
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
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
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
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这一细节刻画岀了严监生小气的一面,但这并不是严监生为人的全部,如果仅就这一点就把他说成是大吝啬鬼,我认为这一论断未免有些以偏概全。
因为仔细看原著,我们会发现,严监生和前而三个大吝啬鬼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他对别人慷慨大方,对自己小气,有点自虐倾向,仅此而已,怎么能算得上是大吝啬鬼呢?我们可以通过小说原文情节来证明这一点。
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严监生在对待兄长、舅兄、妻子、儿子等方而的态度和做法,我认为他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做法不但无可指责,反而值得称道。
《严监生》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

《严监生》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严监生》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导语】:严监生,是清代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人物。
我看《儒林外史》中严监生这一形象概述

我看《儒林外史》中严监生这一形象概述----bd3b9446-6eb2-11ec-8794-7cb59b590d7d我看《儒林外史》中严监生这一形象[摘要]:颜健生是清初吴敬梓《儒史》中的一个人物。
过去,大多数评论家认为他是一个贪婪的守财奴。
本文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并与世界文学画廊中的典型守财奴进行比较,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阎建生是吝啬鬼,但他并不贪婪,也没有成为“鬼”。
充其量,他只是一个胆小、勤劳、节俭的封建地主。
此外,他还就比较两严、支持赵氏家族和阎建生生前伸出两个手指的流行观点发表了不同看法。
严监生,名大育,字致和,是我国清初吴敬梓笔下的一个人物,见于《儒林外史》第五回《王秀才议立偏房严监生疾终正寝》。
对于这个人物的评价,今人多有贬词。
受到外国文学,如果戈理的《死魂灵》和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影响,在以往的评论中把他列入到了世界文学吝啬鬼的长廊之中,在很多文学史评中、及电视、电影里都把其视为一个贪婪成性,视钱如命的吝啬鬼而大加鞭挞。
其实严监生本不过是一个懦弱胆小,勤俭本分的土财主而已。
如何看待和分析这个人物?我觉得还是应立足于作品提供的情节,把他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里,拿他跟世界文学长廊之中真正的那些典型的吝啬鬼们加以比较,看看到底有什么不同,同时也要看看作者对待自己笔下这个人物到底是个什么态度,这样才能得出相对准确和真实的结论来。
一鲁迅在评价中国古典小说写法时说:“好人完全好,坏人完全坏”“写好的人简直一点坏处都没有,而写不好的人,又一点好处也没有。
”(见鲁迅《中国古典小说历史变迁》)这段话实际上道出了中国古典小说在描写人物是常犯的那种“善无一不善,恶无一不恶”简单化的弊病。
然而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则突破了这一传统模式。
在他的笔下出现了很多有着丰富而又复杂性格内涵的人物,如范进、王玉辉、马二先生,这些人物形象都写得血肉丰满栩栩如生。
作者在力求写出人物其生活中本来的真实面目,即便是对于那些完全否定性的人物,也很少作不适当的夸张。
儒林外史严监生情节和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严监生情节和人物形象《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是个特别有意思的角色,说实话,看了这人物,你真心会觉得有点哭笑不得。
你想啊,谁能想到,居然会有人把自己“读书”的“成果”搞得像是练功夫一样,最后变成了个滑稽可笑的存在。
严监生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庸才”,他不是真的坏人,但也不算什么“好人”。
他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的一种病态现象——讲究权势,追求功名,连为官的标准都变得扭曲了。
首先啊,说严监生是个“笑面虎”一点不为过。
他看起来一副德高望重的样子,衣着光鲜,背着个长长的官帽,走到哪儿都是一副满腹经纶的样子,可要真让他展示一下学问,那才叫人哭笑不得。
他读书读得是拼命,整天捧着《四书五经》,但问题来了,哪怕读得再多,放到实际生活中去也不一定管用。
严监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念死书”。
他对这些经典原文背得滚瓜烂熟,但一问他怎么实际运用这些东西,他就开始支支吾吾了。
他身上的“书呆子”气息十足,真心让人觉得有点儿“傻乎乎”的。
严监生对功名的追求简直到了让人捧腹的地步。
你看他,拼命地想做个高官,却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其实并不具备当高官的资格。
他不是真聪明,但他把自己的“书生气”当做唯一的资本,觉得自己一背上书呆子的标签,就能坐上什么高位,过上荣华富贵的日子。
像他这样的人,一到做官就完全忘记了什么是“为民服务”,只知道如何迎合上级,讨好权贵,争取一官半职,活生生一个“阿谀奉承”的典型。
更有意思的是,严监生的个性也特别“拗”。
你看他处理事情时,常常是偏执己见,宁可错过最佳时机,也不愿意低头妥协。
人家劝他,他非但不听,还觉得自己才是对的,自己才最有见地。
这种人,活生生就像一只“瞎子骑马”,闹出一堆笑话来。
他根本就不懂怎么灵活应对变化,总是想着按照死板的“理论”去做事,结果每次都弄巧成拙,丢人现眼。
说白了,严监生就是个典型的“书生傻瓜”,他对社会的认知停留在书本上,根本就没能真正融入到实际的社会生活里。
你要是问严监生真正的智慧在哪里,我看他最大的“智慧”大概就是会拍马屁吧。
《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形象

《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形象
在《儒林外史》中,严监生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角色。
他的形象
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中的许多特点和问题。
首先,严监生是一个典型的文人。
他才华出众,有着卓越的文
学修养,对儒家经典有着深入的研究。
他是儒家思想的忠实,并以
此为基准评判他人。
他注重礼仪和规范,对自己和他人都要求严格。
这种严格标准的背后,反映了当时士人的社会地位和他们与其他阶
层的互动。
然而,严监生也暴露了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弊端。
他追求功名利禄,并为此不择手段。
他利用自己的权力欺压他人,嫉妒成功的人,并阻挠他人的发展。
他将功利至上置于道德和良知之上,这使他的
形象呈现出一种虚伪和狭隘的一面。
另外,严监生的形象也显示了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门阀思维。
他
出身于名门世家,拥有优越的家庭背景和丰厚的资源。
他对于来自
贫苦家庭的人持有偏见,并且不愿意承认其他人的才能和价值。
这
种门阀思维反映了当时社会阶级的固化现象和特权阶层对外界的排斥。
总的来说,严监生是《儒林外史》中一个富有代表性的形象。
他既展示了文人的优雅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又揭示了当时社会中的问题和弊端。
通过对他的描述和描绘,我们可以对中国古代社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儒林外史》严监生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严监生人物形象严监生名叫严大育,字致和。
他是个土豪,家有十万银子,还有个“监生”的身份,算是有地位有体面的乡绅。
但他还有哥哥严贡生,严贡生无论在家族中还是社会上,地位都比他高,让他时时处处都受气。
严贡生生活奢靡,让弟弟严监生很不以为然,他在衣食住行上十分节俭吝啬,所以比哥哥富有多了。
严监生是个胆小有钱的人。
虽则胆小,但并非善良之辈。
他妻子病卧在床,生命垂危,侧室赵氏假意殷勤,骗取正妻王氏答应把她扶为正房,王氏刚一吐话,严监生“听不得这一声,连三说道:‘既然如此,明日清早就要请二位舅爷说定此事,才有凭据。
’”只这一件事,就把严监生外柔内奸、心狠情薄的性格本质揭示出来了。
从整个一回看,严监生替哥哥还钱,贿赂王德王仁,与赵氏完婚,为王氏办丧事等等,一年之内,着实花了不少钱,单发丧就用去四五千两银子,但这并不能说明他的大方。
正相反,严监生是个典型的悭吝鬼,他花费的银子,实在都出于不得已。
有两个细节可以使读者体悟到严监生性格深处的苛刻贪吝:其一,当王氏死后,赵氏提起要送与两位舅爷赶考盘程银子时,严监生听而不言,“桌子底下一个猫就扒在他腿上,严监生一靴头子踢开了”。
这个猝然之间的暗暗发狠的动作,正是他此刻怜惜银子、憎恶两个舅爷的心理流露。
其二,严监生临终之际,伸着两个指头就是不肯断气,大侄子、二侄子以及奶妈等人都上前猜度解劝,但都没有说中,最后还是赵氏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
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
”直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他方才点点头,咽了气。
这细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极著名的一例,它对那些悭吝乡绅的揭露讽刺可谓入木三分,同时也为严监生的性格塑造添上了极传神的一笔。
当然,我们也应认识到严监生性格的复杂性。
他的性格中有悭吝的一面,也有卑微可怜的一面,还有不乏人情的一面。
他以金钱作为护身符,来消灾弭难,苟且偷安。
正妻王氏病后,他延请名医,煎服人参,毫不含糊。
王氏死后,他深情悼念,“伏着灵床子又哭了一场”,这不是“做戏”的眼泪,诚如闲斋老人的评语:“此亦柴米夫妻同甘共苦之真情。
《儒林外史》严监生形象分析

《儒林外史》严监生形象分析儒林外史严监生形象分析引言《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讽刺和描写儒士团体的生活来批判时弊。
其中,严监生作为小说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具有独特的形象特点。
严监生的外貌特征严监生身材瘦高,面目清秀,皮肤白皙,留着一头乌黑亮丽的头发。
他的双眉修长,眼神锐利,给人以聪慧而机智的感觉。
在穿着方面,严监生倾向于朴素的服装,体现了他不喜欢浮华和奢侈的个性。
严监生的学问才华严监生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物。
他钻研经史籍贯,具有极高的学识和才智。
他在儒家学问方面造诣深厚,能够灵活运用经典知识解决问题。
严监生的学问才华使他在儒林中获得了一定的声望和地位。
严监生的性格特点严监生的性格有着矛盾的一面。
一方面,他以儒学为准则,追求高尚的品德和行为规范。
他善良正直,重视道义,努力追求完善自我。
另一方面,他也显露出虚荣和功利的一面。
他渴望在儒林中获得更高的地位和名声,有时会为了个人利益而采取一些讨好上级的行为。
严监生的社会角色严监生在儒林中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
他作为一个优秀的儒士,被视为儒林道德标杆的代表。
他的言行举止被广泛关注和模仿,对其他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严监生通过与其他儒林成员的互动,揭示了儒林中权力斗争、虚伪和利益交换的一面。
严监生的命运轨迹严监生在小说中经历了一系列变迁和挫折。
他曾一度失去儿女和财产,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但是,他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坚守自己的儒家理念,并最终走出低谷,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
结论严监生是《儒林外史》中一个具有丰富形象特点的角色。
他的外貌特征、学问才华、性格特点、社会角色以及命运轨迹共同揭示了清代儒林的兴衰、道德斗争和人性弱点。
通过对严监生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作者对儒林社会的激烈批判和反思。
《儒林外史》严监生形象描写

《儒林外史》严监生形象描写
儒林外史》严监生形象描写
严监生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他的形象描写着中国古代文化中儒学知识分子的特点和命运。
严监生的形象在小说中通过多个方面进行了描绘。
首先,在外貌方面,严监生被描绘为一个相貌平凡的人,没有太过出众的外表。
他戴着一副老花镜,看起来有点书呆子的感觉。
这种形象展示了一个勤奋好学、专注于学术的儒生形象。
其次,在思想和行为方面,严监生被塑造成一个典型的儒学知识分子。
他虔诚地遵守儒家的礼仪制度,尊崇儒家经典,崇尚孔子的定义。
严监生对待学术认真严谨,时刻不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
此外,严监生的人物形象还展示了儒家学术界的残酷现实。
他在儒林中面临了许多困境和挑战,遭受了排挤和迫害。
这一点反映
了当时儒学界的封建官僚体制和权力斗争,严监生的形象成为对这
一现象的批判。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形象描写了一个勤奋好学、虔诚遵守儒家思想的儒学知识分子形象,同时也反映了儒学界的残
酷现实。
这一形象的描绘在小说中起到了深化故事情节和传递思想
意义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看《儒林外史》中严监生这一形象〔摘要〕:严监生我国清初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人物形象,以往评论多把他视为贪婪无比的吝啬鬼。
本文立足于对作品分析并通过将其和世界文学画廊中那些典型的吝啬鬼形象比较,阐述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严监生虽然吝啬,但并不贪婪,没有成为“鬼”,充其量不过是一个胆小怕事,勤俭本份的封建土财主。
此外针对把二严相提并论,扶正赵氏、严监生临死伸出两个手指的等流行观点,表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严监生,名大育,字致和,是我国清初吴敬梓笔下的一个人物,见于《儒林外史》第五回《王秀才议立偏房严监生疾终正寝》。
对于这个人物的评价,今人多有贬词。
受到外国文学,如果戈理的《死魂灵》和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影响,在以往的评论中把他列入到了世界文学吝啬鬼的长廊之中,在很多文学史评中、及电视、电影里都把其视为一个贪婪成性,视钱如命的吝啬鬼而大加鞭挞。
其实严监生本不过是一个懦弱胆小,勤俭本分的土财主而已。
如何看待和分析这个人物?我觉得还是应立足于作品提供的情节,把他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里,拿他跟世界文学长廊之中真正的那些典型的吝啬鬼们加以比较,看看到底有什么不同,同时也要看看作者对待自己笔下这个人物到底是个什么态度,这样才能得出相对准确和真实的结论来。
一鲁迅在评价中国古典小说写法时说:“好人完全好,坏人完全坏”“写好的人简直一点坏处都没有,而写不好的人,又一点好处也没有。
”(见鲁迅《中国古典小说历史变迁》)这段话实际上道出了中国古典小说在描写人物是常犯的那种“善无一不善,恶无一不恶”简单化的弊病。
然而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则突破了这一传统模式。
在他的笔下出现了很多有着丰富而又复杂性格内涵的人物,如范进、王玉辉、马二先生,这些人物形象都写得血肉丰满栩栩如生。
作者在力求写出人物其生活中本来的真实面目,即便是对于那些完全否定性的人物,也很少作不适当的夸张。
在严监生这一人物的描写上,也体现出了这一点,不是“欲打、欲骂、欲杀、欲割,惟恐人不恶之”而是在写出其否定性特征同时,又写出了其蕴含人性的温馨;既在给予其嘲笑同时,又给予其很多的同情。
在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社会里,积累和保护财产是人们的主要活动内容之一。
尤其在中国这样历史悠久的封建的农业大国里,这种现象更为突出。
吝啬和勤俭持家有时候很难分得清楚。
严监生的所谓“吝啬”,如果放到当时的社会环境里,和周围的人或同类那些小生产者们比,并不显得特别,可以说反映了一个时代人的特点,把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那种狭隘性和和保守性凸现了出来,具有某种典型性。
单从理财的角度来看,严监生只是一种苛刻过分的勤俭节约的代表,他充其量是个省吃俭用、苦守祖上遗留财富的土地主而已,这种类型的人在当时社会里比比皆是,如果把严监生放置其中,并不显得特别,从他身上也看不到那些畸形病态的东西。
作者之所以把他生前的省吃俭用突出出来加以描写,其用意无非是为其后来家产落入到他人之手作某种铺垫,从而说明世道的险恶。
作者本意并没有将他作为一个什么吝啬鬼来加以刻画,而后人扣之以“吝啬鬼”的大帽子,不仅有违作者的用意,而且这个“吝啬鬼”的帽子似乎也有点太大了。
吝啬鬼第一个特点就是残酷和不近亲情,对财富的占有欲,使他们失去了常人行为和心态。
不能说严监生不吝啬,他的这种吝啬只是一般小生产者的吝啬,并没有使他由人变成了鬼。
把严监生和《死魂灵》中波留希金比,这两个人物都有保守、吝啬的特点。
波留希金有上千农奴,财物堆积如山,但却过着乞丐一样的生活。
财富的占有欲在泼留希金身上恶性膨胀,发展到了一种丧心病狂的地步,泯灭了他身上一切人性的因素。
残存在泼留希金头脑中唯一的念头就是积聚财富。
他的聚敛财富也完全是病态的,既不是为了自己挥霍,也不是为了留给儿妇女发,他是为聚敛而聚敛。
由于惊人的吝啬,他割断了一切亲情关系,变得冷酷自私。
他的女儿来看他时,他是出于一时高兴,他才慷慨地将一个放在桌子上的纽扣送给外孙当玩具。
泼留希金这个人物,正如小说中另一人物说的:“这样的吝啬鬼,是人想不到的。
”相比之下,严监生可谓是小巫见大巫了。
严监生“钱过百斗,米烂成仓”自己平时连一斤猪肉都不舍得吃,但他却舍得花银子请别人喝酒,自己有病舍不得吃药请医生,老婆病了却“每日四五个医生用药,都是人参附子”,自己从不肯轻易为自己破费钱财,但却肯送给两位舅子大笔银子。
吝啬并没有割断其亲情关系,泯灭其人性。
他爱惜孩子和老婆和他爱惜家产一样。
作者在写他追念前妻王氏,就倾注了十分的感情:“不觉到了除夕,严监生拜过了天地祖宗,收拾一席家宴。
严监生同赵氏对坐,奶妈带著儿子坐在底下。
吃了几杯酒,严监生掉下泪来,指著一张橱里,向赵氏说道:“昨日典铺内送来三百两利钱,是你王氏姊姊的私房;每年腊月二十七八日送来,我就交给他,我也不管他在那里用。
今年又送这银子来,可怜就没人接了!”生听赵氏道:‘你也别说大娘的银子没用处,我是看见的;想起一年到头,逢时遇节,庵里师姑送盒子,卖花婆换珠翠,弹三弦琵琶的女瞎子不离门,那一个不受他的恩惠?况他又心慈,见那些穷亲戚,自己吃不成,也要给人吃;穿不成的,也要给人穿;这些银子,够做甚么?再有些也完了!倒是两位舅爷,从来不沾他分毫。
依我的意思,这银子也不必用掉,到过了年替奶奶大大的做几回好事。
剩下来的银子,料想也不多,明年是科举年,就是送给两位舅爷做盘程,也是该的。
’严监著他说。
桌子底下一个猫就趴在他腿上。
严监生一脚踢开了,那猫吓的跑到房内去,跳上床头。
只听得一声大响,床头上掉下一个东西来,把地板上的酒坛子都打碎了。
拿烛去看,原来那瘟猫,把床顶上的板,跳蹋了一块,上面掉下一个大竹篓子来;靠近看,只见一地黑枣子拌在酒里,蔑篓横放著。
两个人才扳过来,枣子底下,一封一封,桑皮纸包;打开看时,共五百两银子。
严监生叹道:‘我说他的银子那里就肯用完了?像这都是历年积聚的,恐怕我有急事好拿出来用的;而今他往那里去了!’一回哭著,叫人扫了地。
把那乾枣子装了一盘,同赵氏放在灵前桌上;伏著灵床前,又哭了一场。
因此新年不出去拜节,在家哽哽咽咽,不时哭泣;精神颠倒,恍惚不宁。
”这一段描写,何等凄凉动人!把严监生对王氏那种感情跃然于纸上。
卧闲草堂本就体察入微评写道:“除夕家宴,忽然被猫跳翻篾篓,掉出银子,因而追念逝者,渐次成病,此也柴米夫妻同甘共苦之情,觉中庭取冷遗挂犹存,未如此可伤感也。
”由上可见,严监生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跟波留希金之流相提并论的,把他硬和那些吝啬鬼划上等号,就未免太牵强了。
严监生只是吝啬罢了,离“鬼”尚远。
如果说波留希金是以被夸张面目出现在读者面前,那么严监生则是以活人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更显得真实生动。
我们可以看到吝啬鬼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贪婪。
吝啬和贪婪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孳生兄弟。
但是以此来衡量严监生,却发现严监生并不贪婪。
我国宋元小说话本《宋四公大闹禁魂张》中就把吝啬鬼的贪婪做了绝妙的定义:“虱子背上抽筋,鹭鸶腿上割股,古佛脸上剥金,黑豆皮上刮漆,痰唾留着点灯,捋松将来炒菜。
”非常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吝啬鬼们贪得无厌的共性。
在泼留希金身上,就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
财富的占有欲,驱使他不择手段去掠夺,甚至使他下贱到去偷、去抢、去拣,就连路上的一块旧鞋底,一个铁钉,一片碎瓦片,他都不放过。
果戈理写道:“经他走过之后,道路就用不着打扫了。
”诸如阿巴公,葛朗台等世界文学画廊中著名的吝啬鬼形象,莫不如此,在他们身上很难找到一点属于常人的东西。
和他们相比,严监生是望尘莫及的,像泼留金希之类的那些下流无耻的贪婪行为,在严监生身上是找不到的。
从严监生对待妻子王氏私房钱的事情上,也很难让人感到贪婪是这个人物的性格的主要特征。
严监生从不过问自己妻子的私房钱,这在我国封建社会里是不多见的。
在我国封建社会,“子妇无私货”几乎就是一条戒律,而严监生不仅对自己妻子的私房钱从不过问,甚至对自己妻子把钱送给“庵里的尼姑”、“卖花婆”、“弹三弦的女瞎子”、“穷亲威”也从不加干涉,这充分说明了严监生不失为一位宽厚的家长。
这样的情况,怎么敢想象会发生在泼留金之流身上呢?联想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他对等妻子和女儿的那种残暴和冷酷,让人不禁为之毛骨悚然。
葛朗台妻子病重时,他想到的不是如何请医生给她治病,而是怎样侵吞自己妻子的私人财产。
妻子刚刚去逝,他就迫不及待地逼着女儿在放弃母亲遗产继承权的文件上签字。
当他知道女儿欧也妮把私人积蓄送给侄子查理时,他那副模样,活像一只发了疯的老虎,恨不得一口把女儿吞掉。
什么夫妻之爱,亲子之情,兄弟之谊,全被金钱的血腥污水冲刷的荡然无存了。
比较之下,严监生却显得宽厚、富有人情味,他从没有非份之想,既没有像泼留金那样下贱到去偷、去抢、去拣,也没有像葛朗台那样残酷到去抢夺自己妻子儿女的财产。
他收租子也好,把钱送入典铺也好,都是属于一般财主所作所为。
至于他“每晚算账”和“打发管庄仆人下乡去收早稻”,也并为超出其本分,不能仅此就认定其贪婪无度。
固然贪婪是私有社会一切剥削者的共性,但作为个体只要他没有超越当时社会共同遵守的规则,就不能认为其贪婪。
如果不立足于作品情节提供的内容,而是仅凭人物的阶级成份,然后在作品中找了只言片语,如“收租子”、“每晚算账”,便无限夸大,说他“见钱眼开”“无比贪婪”,就难免做出些背离作品的,不公允,不客观的评价。
严监生不过是个老实本分,循规守法的封建土财主。
由于作者并没有把贪婪做为严监生主要性格特征来写,因而,我们无法得出严监生“无比贪婪,对金钱嗜欲几乎成了一种本能”。
(《儒林群丑的讽刺画卷》)的结论来。
二清代有个叫张文虎的人曾告诫《儒林外史》的读者,要他们在读这部小说时:“千万勿负著者一肚皮眼泪”。
(见《天目山樵识语》引自《儒林外史人物本事考略》)P207页)吴敬梓讽刺艺术的独创性就在于他把喜剧性和悲剧性,可笑和可悲交织在一起。
反映在严监生这个人物描写上,即作者在写出他的可笑的同时,又写出了他的可悲。
作者是报着既讽刺又同情,既嘲笑又怜悯的态度来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
在《儒林外史》中,严监生和严贡生二人的性格是在互相对照中加以刻画的。
以往的评论,多把二严相提并论,同视为恶棍。
如清人刘咸炘在《小说裁论》中说:“二严二王者也,皆儒林之败类也。
儒之大罪,在借圣言而躬恶行,张严二王是也,故首诛之。
”今人也多持此观点,如《中国古典小说讲话》中就把二严相提并论,当做一路货色:“书中关于严氏兄弟淋漓尽致的刻画,是作者对于顶着贡生监生头衔的地主知识分子极为辛辣的讽刺。
”(吉林大学中文系著,吉林人民出版社81年1月版),这种把二严相提并论的观点,没有准确把握作者对待这两个人物的不同态度。
严监生和严贡生是兄弟二人,严贡生为老大,严监生为老二。
兄弟二人不仅性格不同,为人也不相同。
严贡和是一个横行乡里,无恶不作的流氓恶霸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