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与肾关系理论的中西医结合初步认识

合集下载

中医肺肾有关的现代理解与应用

中医肺肾有关的现代理解与应用

饮食禁忌
避免过多食用辛辣、油腻 、生冷等食物,以免损伤 脾胃,影响肺气宣发和肾 气充盈。
肺肾养生的运动与气功练习
运动锻炼:适量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可以提高心肺功能 ,增强肺活量,促进气血流通。同时,运动也有助于调节内分泌,益肾 强身。
气功练习:如八段锦、六字诀等气功练习,可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对肺肾养生具有积极作用。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练习,效果更佳。
中药与针灸治疗
根据中医肺肾理论,结合现代药 理学研究,中药和针灸等治疗方 法在某些肺肾相关疾病的治疗中 取得了一定疗效。
现代医学技术对中医肺肾理论的研究与支持
影像学技术:现代医学的CT、MRI等影像学技术为中医肺肾理论提供了实证,可观 察肺部与肾脏的病理生理变化。
生物标志物研究:通过检测生物标志物,现代医学研究试图揭示中医肺肾理论与现 代生物学的联系,为中医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THANK YOU
中药治疗:在中药治疗方面,根据肺肾相生理论 ,常采用滋肾润肺、金水相生等治法,以达到治 疗疾病的目的。如使用麦冬、百合、熟地黄等中 药进行滋阴润肺的治疗。
综上所述,中医肺肾理论在现代仍然具有重要的 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02
中医肺肾理论的现代医学研究
肺肾相关疾病的现代医学认识
呼吸系统与泌尿系统关联
肾虚型高血压的中医肺肾治疗
平肝潜阳
中医认为肾虚型高血压与肝气上逆、阳亢有关,因此治疗时需平肝潜阳,通过中药、针灸等方法,调 和肝气,降低血压。
滋阴补肾
肾虚型高血压患者常伴有肾阴虚的症状,如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等。中医治疗时,会采用滋阴补肾的 方法,调养肾脏,以助降压。同时,通过调理肾脏,还能改善患者的全身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肺与肾关系理论的中西医结合认识

肺与肾关系理论的中西医结合认识
参考文献 :
[ ] 金蕙铭 . 理生理学 [ . 5版 , 1 病 M]第 北京 : 民卫生 出版社 ,0 1 人 20 :
1 5 2 . 8. 6. 23
能性 肾功能衰竭 , 及时治疗 , 若 随着呼 吸功能 的好 转 , 肾功 能
可 以恢 复 。 。 能 衰 竭 的 发 生 是 由于 缺 氧 与 高 碳 酸 血 症 反 射 肾功
性地通过交感神 经使 肾血 管 收缩 , 肾血 流严重 减少 所致 。若
细胞及管型等 , 严重 时 发 生急性 肾功 能衰竭 , 出现少 尿 、 氮
质血 症 和 代 谢 性 酸 中 毒 。 此 时 肾 结 构 往 往 无 明 显 改 变 , 功 为
D结合蛋 白相结合 后被 转运 、 贮存 于 肝脏 、 肪 、 肉等组织 脂 肌 内。维 生素 必须在 肝和 肾经过 两次 羟化作用 后生成 生物 活性很强的 12 ,5一( H)1 才能发挥 生物 效应 。其效应 主要 O ,3 3 是: 促进小肠 、 肾小管对钙 、 磷的 吸收 , 促进钙盐 的沉 积和骨 的 矿化 , 促进成骨细胞 的增殖和破骨细胞 的分化【l 1J 。 “ 肾主纳气” 的传统解 释是 生理状态下 , 肾气对 肺有滋 润 、 温煦 的作用 , 以维 护正 常的呼 吸功 能 ; 理情 况下 , 病 肾气 对肺 的滋润 、 温煦作用受 到耗 伤 , 导致 呼吸功 能减退 , 出现动 则气 喘、 咳嗽 、 咳痰等病理表 现 , “ 称 肾不纳气 ”l _ 引。虽然 目前 的研 究工作 比较肤 浅 , 希望通 过我们 的努 力 , 但 用现代 科技 、 法 方 揭开 中医理论真 实的面纱 。
、 。

主中 卧 。孝 . 津 专 ” ’ 论 在 胞 C/1与 结 生 H O进 离 为 + 液 脏 细 内AF 水 合 成 23 而 解 H和 i4 /T i / J  ̄ C = , 哩 ’ I K 登 : H通 N 一 换 泌 小 , 一与 一 + 过 a H交 而 入 管 。 + 。 。 则

中医的肺和肾的关系管窥

中医的肺和肾的关系管窥

中医的肺和肾的关系管窥中医认为肺五行属金,肾五行属水,金生水。

事实真是这样的吗?答案是肯定的。

中医大学教材说,肺主气,司呼吸,主制节,主通调水道,肾主水,但是初学中医者很难理解“金生水”这个理论,中医老师这样解释:你们见没见过,古代铜人托盘承露这个雕塑,经过一夜,铜盘里凝结了露水。

西医生理学上说,前列腺素最早从精液里发现的,但是又说:前列腺素肺泡含量很多,前列腺素是功能非常强大的激素,绝大部分肾前列腺素是肾髓质乳头部的间质细胞和集合管细胞产生的,人体的精囊、肺、肾、脑、胃肠等,全身各组织细胞几乎都可分泌前列腺素。

是不是肺分泌得最多呢?(我的猜想)生理作用(1)对生殖系统作用:作用于下丘脑的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增加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的释放,再刺激垂体前叶黄体生成素和卵泡刺激素分泌,从而使睾丸激素分泌增加。

前列腺素也能直接刺激睾丸间质细胞分泌。

可增加大鼠睾丸重量、核糖核酸含量、透明质酸酶活性和精子数量,增加精子活动。

前列腺素维持雄性生殖器官平滑肌收缩,被认为与射精作用有关。

精液中PG使子宫颈肌松弛,促进精子在雌性动物生殖道中运行,有利于受精。

但大量前列腺素,对雄性生殖机能却有抑制作用。

(2)对血管和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不同的前列腺素对血管平滑肌和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效应不同。

前列腺素E和前列腺素F能使血管平滑肌松弛,从而减少血流的外周阻力,降低血压。

(3)对胃肠道的作用:可引起平滑肌收缩,抑制胃酸分泌,防止强酸、强碱、无水酒精等对胃粘膜侵蚀,具有细胞保护作用。

对小肠、结肠、胰腺等也具保护作用。

还可刺激肠液分泌、肝胆汁分泌,以及胆囊肌收缩等(体现了肾阴对五脏的濡养、肾阳对五脏的温煦)。

(4)对神经系统作用:前列腺素广泛分布于神经系统,对神经传递质的释放和活动起调节作用,也有人认为,前列腺素本身即有神经传递质作用。

(5)对呼吸系统作用:前列腺素E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作用(助肾纳气、助肺吸气肃降的作用),而前列腺素F则相反,是支气管收缩剂(肺呼气有力、助肺宣发的作用)。

详解中医对肺、肾的理论

详解中医对肺、肾的理论

详解中医对肺、肾的理论人体的宰相:肺《黄帝内经》说:“肺系一身之气,司呼吸、主皮毛,开窍于鼻。

”因此,肺被称为人体的宰相,掌管生命的气机运行。

悲伤会阻滞人体气机的运行,故过悲则伤肺。

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整日郁郁寡欢、悲悲切切,最终因肺病而死,是大悲伤肺的典型例子。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不必要的悲伤情绪,否则有害于肺。

如果病邪犯肺,导致肺气宣降出入失调而不得解,常见以下症状出现:咳嗽、气短、咳血、易感冒、慢支、哮喘、鼻炎、慢性咽炎等。

时间长了,气郁化火就会造成皮肤粗糙、痤疮等。

按五行学说,白色、辛味、呬(xi 声同'细')这个发音都一与肺相关,归属于肺金系统。

因此白色的银耳、百合、梨均是养肺阴之佳品;辛味的姜汁、洋葱、香菜等可开肺气,风寒感冒时服用最佳。

生活中多发“呬(xi 声同'细')”这个音对肺功能也有帮助。

在人体经络穴位中,迎香穴是治疗鼻炎的,常按摩这个位置,有效防止鼻炎;膻中穴是调理肺之气机的要穴,常敲打此处,对于多种肺部疾病均有良效。

调养肺脏的仙草中,养肺阴枫斗第一;补肺气冬虫夏草最佳;灵芝功效最全,既能养肺气又能调理肺气。

先天之本:肾《黄帝内经》认为肾为“藏精之所,主骨生髓”,意即为生命的发动机,故古代医家又称肾为“先天之本”。

肾藏精主生殖系统,如果生殖系统出现问题,比如说出现前列腺肥大,就说明肾的精气不足了,要赶快补充精气。

老百姓常说“耳大有福”,背后的原理就是肾开窍于耳,肾气充足则耳大饱满、精力充沛,做事业自然拼劲十足、无往不利。

曾国潘说“功名看气宇,事业看精神”即是此意。

经常耳鸣或者听力下降的人,就是表明是肾气不够用了。

什么是肾主骨呢?道医认为,人的骨骼强健与否,由肾精气盈亏所决定。

骨质疏松的人要补养肾的精气,肾的精气足了,骨骼就强健有力了。

人散步的时候会有很多生理反应,其中一个反应就是满口生津。

这代表你的肾气、肾精得到补充了,因为在五行学说里面唾液归属于肾水。

肺与肾关系理论的中西医结合初步认识

肺与肾关系理论的中西医结合初步认识

肺与肾关系理论的中西医结合初步认识作者:王光义,陈永,蔡静,杨梅,周平【摘要】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正从客观、微观的角度逐渐认识到中医理论的合理性。

在中医整体观理论中,肺与肾在气机、水液代谢、经脉联属和五行理论的“母病及子”“子病犯母”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西医学发现肺与肾在呼吸,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和疾病的原发与继发等方面有相互代偿的作用,在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尿毒症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传变中亦体现了相互影响的重要关系。

文章从生理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和内分泌学角度初步认识中医理论中肺与肾的关系。

【关键词】肾主纳气中西医结合水液代谢酸碱平衡内分泌呼吸衰竭尿毒症肺维生素D3《黄帝内经》云:“肾足少阴之脉……其支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少阴脉贯肾络肺”即明确说明肾经与肺经存在经脉相贯连系,肺与肾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这种联系体现在临床为:在病程进展上,肾脏疾病与肺脏疾病相互传变,相互影响;在诊疗上,肺科疾病常需要从肾论治,肾科疾病有时也要治肺。

1 肺←→水液代谢←→肾中医理论认为:肾乃水脏,主水液代谢。

《素问·调逆论》云:“肾者,水脏。

主津液,主卧与喘也。

”《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

”除肾外,肺也在水液代谢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肺将机体的水谷精微散布全身,并将代谢产物、多余的水分下输肾和膀胱,生成尿液。

《血证论》云:“肺为水之上源,肺气行则水行”。

现代医学认为:机体排出水分的途径有4个,即消化道约150 ml/d,皮肤(汗)约500 ml/d,呼吸蒸发约350 ml/d和肾(尿)约1 000 ml/d[1]。

再加上中医理论认为肺主皮毛[2,3],可以看出机体通过肺和皮肤排出液体量占42.5%,肾排液量占50%。

2 肺←→酸碱平衡←→肾中医认为,人体的呼吸运动虽为肺所主,但必须依赖于肾的纳气作用。

《类证治裁》曰:“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

阴阳相交,呼吸乃和”。

中西医比较:五脏与脏器

中西医比较:五脏与脏器

中西医比较:五脏与脏器中西医之争由来已久,各种关于中医是否有科学依据的讨论不绝于耳,废除中医的提案自民国起屡见不鲜,而挺中医者也从中医保护华夏五千年来论证中医存续的必要性。

中医的基础是阴阳五行藏象理论,而其最令今人困惑的亦是阴阳五行藏象。

那么这些基础是否有科学意义呢?何裕民老师在本文中掰开揉碎细说藏象与西医脏器的关系,读完本文相信您对中医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对于西医学的脏器,中医学的心、肝、脾、肺、肾概念的蕴含显然要广的多。

我们可以以下表作一简单比较:由图可见,除某些脏器概念的内涵基本相近外,更多的是无法对号的。

中医脏腑概念的外延要比西医宽泛得多。

这就引出了中医脏腑概念外延的扩展有否其一定的合理性这一问题。

活生生的脏器,丰富的功能联系我们认为:中医脏腑概念源于人们对脏腑活生生的运动、关系和多样性的反复观察和思维反映。

有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其外延的扩展并非纯属主观臆断和哲学推衍,它也和许多经验事实相维系。

在此,我们准备借助早先人们研究的成果作进一层的分析。

◎就“肺”而言藏象学说认为“肺为水之上源”,“能通调水道”。

生理学的研究表明,肺血管系统呈网状分布,其表面积达70m2,故有极大的细胞外液容量,几乎达肺组织湿重60%。

一般情况下,肺可排出250ml水及350千卡热量/24小时。

此外,肺还通过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调节影响醛固酮的分泌,进而发挥对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可见,“肺主行水”并非没有依据。

又如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在解剖生理上,人们尚未找到任何足以支持此说的依据。

但临床资料表明,急性呼吸衰竭(ARDS)病人,有5-30%可发生急性消化道出血;相反,各种病因所致的严重肠道功能异常的病人,常会出现ARDS。

实验也证实,钳夹肠系膜上动脉组的家兔,均会出现严重的肺损害,并且有定位于肺脏的特异性。

这些都可成为中医有关“肺”的认识的合理性的注脚。

◎就“肾”而言中医理论认为“肾”主骨、生髓。

实验表明,肾是体内唯一形成1、25-二羟维生素D2(1,25-DHCC)的器官,而1、25-DHCC是促进肠钙吸收和骨钙动员的最强的活性物质,是血钙相对恒定和骨钙钙化的必要因子。

中医如何认识肺部与其他脏腑的关系及影响

中医如何认识肺部与其他脏腑的关系及影响

中医如何认识肺部与其他脏腑的关系及影响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肺脏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脏腑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理平衡和健康。

肺与心,关系紧密。

心主血脉,肺主气,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肺气正常的宣发肃降,有助于心行血;而心血的正常运行,又能为肺气的宣降提供物质基础。

当肺气虚弱时,气的推动无力,可能导致心血瘀阻,出现胸闷、心悸、唇舌青紫等症状。

反之,若心气不足,心阳不振,血行不畅,也会影响肺气的宣降,出现咳嗽、气喘等表现。

肺与脾,相互协同。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肃降布散周身。

同时,肺气的宣降又有助于脾的运化。

若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内停,聚而为痰饮,上犯于肺,可出现咳嗽、痰多等症状。

而肺气不足,宣降失常,也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导致腹胀、便溏等问题。

肺与肝,一升一降,相互制约。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肺主宣降,调节全身气机。

肝气升发太过,或肺气肃降不及,均可导致气火上逆,出现咳嗽、咯血、胸胁胀痛等症状。

反之,肺气肃降太过,肝气升发不及,又会出现胸闷、抑郁、善太息等表现。

肺与肾,关系尤为密切。

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

只有肾气充足,摄纳有权,肺的呼吸功能才能正常。

若肾气不足,摄纳无权,气浮于上,则会出现呼吸表浅、动辄气喘等症状。

此外,肺阴与肾阴相互滋养,肺阴亏虚,久则伤及肾阴;肾阴不足,不能上滋肺阴,也会导致肺肾阴虚,出现干咳少痰、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等症。

肺与大肠,互为表里。

肺气的宣降有助于大肠的传导,而大肠的传导功能正常,又有利于肺气的肃降。

若肺气壅塞,失于肃降,可导致大肠传导失常,出现便秘;反之,大肠实热,腑气不通,也会影响肺气的肃降,出现咳嗽、气喘等症状。

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中医充分考虑了肺部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比如,对于慢性咳嗽的患者,若单纯从肺论治效果不佳,就要考虑是否存在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的情况,或是肾不纳气、肺气上逆的问题,从而调整治疗思路。

从“肺肾相关”理论探讨肾虚与肺痹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从“肺肾相关”理论探讨肾虚与肺痹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d i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 t r e a t me n t o f t o n i f y i n g k i d n e y a n d n o u r i s h i n g l u n g s h o u l d b e he t ma j o r p r e s c r i p t i o n b a s e d o n T h e l u n g a n d id k n y e a r e
中医临床研 究 2 0 1 6年第 8卷 第 3 6期

“ 肺 肾 相 关 理 论 探 讨 肾 虚 与 肺 痹 发 生 的
相 关 性 研 究
Co r r e l a t i o n n e y d e f i c i e n c y a n d p u l mo n a r y p a r a l y s i s f r o m l u n g a n d k { d n e y a r e r e l a t e d t h e o y r
[ Ab s t r a c t ]T h e l u n g a n d k i d n e y a r e r e l a t e d t h e o r y i s a n i mp o r t a n t c o n t e n t o f t h e d o c t r i n e o f v i s c e r a . S u w e n B i L u n r e c o r d e d t h e
t h r e e mi s c e l l a n e o u s f a c t o r s o f w i n d , c o l d a n d d a m p n e s s a r e c o mb i n e d t o f o r m B i . T h e e t i o l o g y a n d p a t h o g e n e s i s o f p u l mo n a r y p a r a l y s i 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王光义,陈永,蔡静,杨梅,周平
【摘要】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正从客观、微观的角度逐渐认识到中医理论的合理性。

在中医整体观理论中,肺与肾在气机、水液代谢、经脉联属和五行理论的“母病及子”“子病犯母”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西医学发现肺与肾在呼吸,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和疾病的原发与继发等方面有相互代偿的作用,在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尿毒症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传变中亦体现了相互影响的重要关系。

文章从生理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和内分泌学角度初步认识中医理论中肺与肾的关系。

【关键词】肾主纳气中西医结合水液代谢酸碱平衡内分泌呼吸衰竭尿毒症肺维生素d3
《黄帝内经》云:“肾足少阴之脉……其支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少阴脉贯肾络肺”即明确说明肾经与肺经存在经脉相贯连系,肺与肾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这种联系体现在临床为:在病程进展上,肾脏疾病与肺脏疾病相互传变,相互影响;在诊疗上,肺科疾病常需要从肾论治,肾科疾病有时也要治肺。

1 肺←→水液代谢←→肾
中医理论认为:肾乃水脏,主水液代谢。

《素问·调逆论》云:“肾者,水脏。

主津液,主卧与喘也。

”《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

”除肾外,肺也在水液代谢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肺将机体的水谷精微散布全身,并将代谢产物、多余的水分下输肾和膀胱,生成尿液。

《血证论》云:“肺为水之上源,肺气行则水行”。

现代医学认为:机体排出水分的途径有4个,即消化道约150 ml/d,皮肤(汗)约500 ml/d,呼吸蒸发约350 ml/d和肾(尿)约1 000 ml/d[1]。

再加上中医理论认为肺主皮毛[2,3],可以看出机体通过肺和皮肤排出液体量占42.5%,肾排液量占50%。

2 肺←→酸碱平衡←→肾
中医认为,人体的呼吸运动虽为肺所主,但必须依赖于肾的纳气作用。

《类证治裁》曰:“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

阴阳相交,呼吸乃和”。

人体适宜的酸减度用动脉血ph表示是7.35~7.45,平均值为7.40,变动在范围很窄的弱碱环境内。

这种维持体液相对稳定的过程,称为酸碱平衡(acid-base balance)。

尽管机体不断生成,摄取酸碱物质,但血液ph并不发生显著变化,这是由于机体的缓冲系统以及一系列的调节机制的作用,保证了酸碱的稳态,这些调节机制包括:血液的缓冲作用,组织细胞对酸碱的调节作用,肺、肾脏在酸碱平衡中的调节作用[1]。

根据henderson-hassalbach方程式:ph=6.1+lg([hco3-]/[h2co3]);其中[hco3-]主要在于肾的代谢,[h2co3]主要取决于肺的运动。

可见肺、肾对酸碱平衡的调节起决定性的作用。

3 肺←→内分泌物质←→肾
与以前的观点一致,在这里仍然将“肾精”的概念理解为各种内分泌物质[4]。

3.1 碳酸酐酶
co2的转运和转移与碳酸酐酶(carbonic anhydrase,ca)密切相关。

ca存在于肺泡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rbc、胃黏膜上皮细胞中。

在其作用下,co2和h2o反应生成h2co3的可逆反应加快5 000倍[5]。

在肺部,肺泡paco2比静脉血的低,血浆中溶解的co2首先扩散入肺泡,rbc内的hco3-与h+生成h2co3,ca又使h2co3分解成co2和h2o加速,co2 从rbc扩散入血浆,而血浆中的hco3-便进入rbc以补充消耗了的hco3-,cl-则扩散出rbc。

这样,以hco3-形式运输的co2在肺部被释放出来。

在肾脏,小管液中的hco3- 不易透过管腔膜,它与分泌的h+结合生成h2co3,在管腔膜上的ca作用下生成co2和h2o, co2为高脂溶性,可迅速透过膜进入小管上皮细胞内,在细胞内ca作用下与水结合生成h2co3进而离解为h+和hco3-。

h+通过na+-h+ 交换而泌入小管,hco3-则与na+一起输运回血。

肾脏与肺脏同时富含与co2转运密切相关的ca,通过协调运作维持着机体的酸碱平衡,说明肺与肾在气体
运输、交换(纳气)方面密切相关[6]。

3.2 儿茶酚胺
当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被兴奋时,儿茶酚胺分泌显著增加,使呼吸加强、加深、加快。

当该系统被抑制或儿茶酚胺受体功能低下时,呼吸变弱、变浅、变慢[6]。

另外,肺脏还参加儿茶酚胺的合成过程。

如血管紧张素ⅰ,经肺循环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生成血管紧张素ⅱ(atⅱ),atⅱ作用于atⅱ受体使小动脉平滑肌收缩,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醛固酮,通过交感神经突触前膜的正反馈,使去甲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类)分泌增加。

3.3 促红细胞生成素
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的90%由肾脏产生。

epo是一种rbc生长因子,可以刺激骨髓的造血功能,促进原始红细胞分化增殖,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

如果肾功能不全导致epo分泌减少,发生肾性贫血[4]。

机体因缺血、缺氧导致呼吸浅快,为“肾不纳气”之证。

3.4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s)用于治疗哮喘的治疗已有50年历史。

它是抗炎平喘药中抗炎作用最强,并有抗过敏作用的药物。

gcs是由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分泌的,主要含皮质醇及少量的皮质酮,是胆固醇的衍生物,属甾体激素。

长期应用 gcs治疗哮喘可以改善病人肺功能、降低气道高反应性、降低发作的频率和程度,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7]。

其治疗哮喘的机制是抑制炎症炎症细胞的迁移和活化;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增强平滑肌的β2受体的反应性[8]。

4 肺←→呼吸衰竭←→肾
5 肺←→尿毒症肺←→肾
肺金与肾水的“子病犯母”的病理传变主要体现在传统的“肾主纳气”功能的失调。

《素问·脉解》云:“少阴者肾也……诸阳气浮,无所依从,故呕咳上气喘也。

”《素问·示从容论》云:“咳嗽而烦怨者,是肾气之逆也。

”《灵枢·经脉》云:“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

”我们以西医学中典型的疾病——尿毒症肺(uremic lung)来证明这一理论。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早期可以出现肺活量下降,限制性通气障碍,当伴有代谢性酸中毒时可以出现气促甚至kussmaul呼吸。

进入尿毒症期可以出现尿毒症肺、尿毒症胸膜炎及肺钙化。

尿毒症肺是指尿毒症时肺部x线检查出现“蝴蝶翼”征,病理上以肺水肿为主,肺泡上有富含纤维蛋白的透明质膜形成。

主要是由于crf引起体液过多、低蛋白血症、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尿毒症毒素潴留导致。

特别是尿毒症毒素可明显引起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一般多见于尿毒症晚期,临床表现为:咳嗽、血痰、呼吸困难[10]。

6 肺(皮肤)←→维生素d3←→肾(骨)
在这个主题下,与其谈肺与肾的关系不如说成是皮肤与骨骼的关系。

但是由于中医理论
《素问·瘘的整体观念的特殊性,我们就以皮肤与骨骼的关系来证明肺与肾的另一有趣的关系。

论篇》云:“肺主身之皮毛。

”肺主皮毛理论首载于《黄帝内经》,自此已降,随着中医临床经验的日益丰富,科技进步,对该理论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2,3]。

中医的“肾主骨”理论也逐渐被现代医学所认识[4]。

维生素d3主要系由人体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经日光中紫外线的光化学作用转变而成。

皮肤合成的维生素d3直接吸收入血,与维生素d结合蛋白相结合后被转运、贮存于肝脏、脂肪、肌肉等组织内。

维生素d3必须在肝和肾经过两次羟化作用后生成生物活性很强的1,25-(oh)2d3才能发挥生物效应。

其效应主要是:促进小肠、肾小管对钙、磷的吸收,促进钙盐的沉积和骨的矿化,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和破骨细胞的分化[11]。

7 小结
“肾主纳气”的传统解释是:生理状态下,肾气对肺有滋润、温煦的作用,以维护正常的呼
吸功能。

病理情况下,肾气对肺的滋润、温煦作用受到耗伤,导致呼吸功能减退,出现动则气喘,咳嗽,咳痰等病理表现称“肾不纳气”[12]。

当然,本文对“肾不纳气”的含义添加了一种新的解释(见“4”项下)。

本文比较全面地用现代医学中比较经典的内容初步解释中医学中肺与肾的密切关系。

虽然目前的研究工作比较肤浅,但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用现代科技、方法揭开中医理论真实的面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