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和第二次历史性巨变对当代中国的重大意义

第二次和第三次历史性巨变对当代中国的重大意义

中国历史上三次历史性巨变: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进行改革开放。⑴一国就是坚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邓小平最早针对台湾问题提出,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⑵实践:香港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回归.澳门1987年中葡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回归. 香港的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同时也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⑶一国两制构想是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与发展: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并建议海峡两岸实行通航、通邮、通商。实现30年来的真正停火。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实行对等谈判和第三次国共合作。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这是在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一国两制的构想。1990年,台港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达成了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1995年江泽民提出了八项主张,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对于岛内分裂倾向的发展和某些国外反华势力的干涉(阻碍统一进程因素),中国重申: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什么都可以谈;我们寄希望于台湾当局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间:1954年一届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内容: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的人民民主国家。③意义: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调动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①1949年举行的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②1954年,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③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这一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一个新的时期。④曲折:1957年反右派斗争和文革时期被打击迫害。⑤发展:文革后恢复。1982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阵,人民政协迎来新的春天。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几个阶段:1954年第一部宪法产生;1980年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行了初步构想;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999年全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过程: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在联合申明中将“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

1955年,在亚非会议上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修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意义:⑴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成熟。⑵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

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⑶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⑷同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长达八年的殖民战争,进一步缓和亚洲和世界紧张局势。

万隆会议:这是亚非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的会议。1955年,在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的形势下召开。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亚非会议所展示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精神,被人们誉为:万隆精神。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间:1971年,第26届联大2758号决议通过⑷意义: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也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中美关系正常化:国家利益与国家力量决定的。过程:①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中美友好交往的大门。②1971年,基辛格访华③1972年尼克访华并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④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⑤1979年正式建交。意义: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中美关系缓和是20世纪后半期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

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台湾问题(关键)、人权问题、经济问题。

中日邦交正常化:过程:①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签订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②1973年中日正式建交③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意义:中日建交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新篇章,这对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70年代,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⑴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与中日建交,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⑵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⑶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②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1991年加入)。2001年中国第一次举办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③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领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成立)。2001年“上海五国机制”发展为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中、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4、中美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1840—1899,美国追随英等列强侵略中国,18—1949美对华采取经济扩张、政治控制为主和以军事征服为辅的政策。

主要标志:1899年“门户开放”政策提出。一战后加紧对华侵略并占据优势。30年代由“绥靖政策”到遏制、再到援助中国进行抗日的转变。二战后,支蒋介石打内战。以失败告终。1949—1972年,对华孤立、封锁、包围和敌对特征。1972年至今,主要是正常化,期间两国关系出现反复,但美国从没有放企图遏制中国的本质立场。

物流工程4班余晓萍 201312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