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林黛玉之死的综述和索引剖析
试论黛玉之死的悲剧意蕴

试论黛玉之死的悲剧意蕴肖楚楚内容提要《红楼梦》被称为“悲剧中的悲剧”,既是悲剧,死亡便是必不可少的描写,而在众多死亡中,最令人痛心的莫过于黛玉之死。
黛玉之死,既是因其生长于贾府这一衰落的大家族,也是由其自身性格导致的。
关键词《红楼梦》;贾府之衰落;黛玉之死;悲剧意蕴从女娲氏炼石补天所剩一顽石开始絮絮道来,《红楼梦》以一百二十回篇目,演绎了一出人生百态的悲剧,贾府的衰败、宝黛爱情的陨灭、众多灵秀女子的悲惨结局,莫不令人唏嘘。
虽然高鹗续的第一百一十九回中有“中乡魁宝玉却尘缘沐皇恩贾家延世泽”,贾府似有复兴之象,但牵动人心的一干主角或香消玉殒,或悟道远去,或孤身一人独守空闺,那点滴的复兴之象与曾经的繁华热闹相比,反而更令人心酸。
一、《红楼梦》中的死亡描写:悲剧中的悲剧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依叔本华之说,将悲剧分为三种:“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
第二种由于盲目的运命者。
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
”[1]《红楼梦》的悲剧就属于第三种,“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2],即是说所有无错之人却共同制造了一个伟大悲剧,乃是“悲剧中的悲剧”。
既是悲剧,死亡则是不可或缺的描写。
在常人看来,死亡往往是人生不愿接受而又不得不接受的结局,但在《红楼梦》中,“死”这一字眼却常常出现,有人统计过,在曹雪芹亲笔撰写的前八十回中大大小小确证提到人死之处达到三十四处之多[3],在这众多死亡之中,最让人心痛的莫过于黛玉之死。
黛玉的死可谓有其必然性,无论是在曹雪芹亲笔撰写的前八十回中埋下的伏笔,还是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中直写黛玉之死,都可以看出生活在一个没落家族中寄人篱下而又心思细腻敏感的黛玉,若不以死亡的悲剧结束,如何面对这惨淡的人生二、女儿花枯萎的必然性《红楼梦》中的一切描写都是以贾府为背景和依托的,贾府繁盛,则宝玉与一干女子则可无忧无虑地畅游,作雅诗、品美食、赏美景,所忧愁的也只是儿女情长之分分合合,完全无平常人家的生计之愁;但到“锦衣军查抄宁国府,骢马使弹劾平安州”之时,贾府之衰亡之象毕露无遗,本就已失去生机的贾府开始捉襟见肘,众人也开始惊慌失措,再无之前繁盛之象了。
浅谈红楼梦中黛玉之死

浅谈红楼梦中黛玉之死浅谈红楼梦中黛玉之死黛玉入贾府,第一次是林如海升官外任,加之母丧无人照顾,暂时托庇于贾府。
黛玉投奔贾府指靠的是谁呢?贾府的老太君贾母。
这个很好理解,女儿死了,唯有一个外孙女,老人念女之情,眷顾外孙女之情可以想象。
书中说黛玉进贾府后“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去姥姥家拘谨到如此,可见黛玉是个心思非常重的人,也可证当时的贾府气势之足,荣华富贵之盛。
黛玉进贾府的所见所遇,以及借此铺陈而出的贾府关系,让读者初步对贾府有了了解,也让读者知道了黛玉所面临的复杂情势。
贾府之荣,黛玉之孤,文中表露的很彻底。
而黛玉第一次入贾府与第二次不相同之处在于,这第一次去姥姥家暂住,母亲不在了,父亲还在,没有失家。
而黛玉第二次入贾府,与第一次就截然不同了,第二次是投亲,父亲死在外任上,自己成了孤儿,一个小姑娘从此寄人篱下。
黛玉一进荣国府,贾母生怕府中诸人慢待欺负黛玉,于是说:“虽说全府上下都是一颗富贵心,两只体面眼,但是都不能小看她。
”这句话是点题之笔,贾母之威,外孙女之亲,贾母尚且有此顾虑,黛玉的贾府之路,可见其艰。
二次进贾府,黛玉已经是孤儿,贾母照顾自然非比平常,加之宝玉也是体贴有加,黛玉也算过了一段快乐日子。
如果抛开后半部续书,只看曹雪芹原著,贾母应该属意宝玉与黛玉成婚的,王熙凤也几次戏谑黛玉,也表露出了这个意思。
王熙凤深得贾母欢心,作为府中的核心成员,她表露的意思,应该就是贾母的意思。
黛玉之才,之聪慧,加之超凡脱俗的气质,配宝玉当然是绰绰有余。
然而,贾母虽然实际上执掌贾府之权力,可这表面之下还有薛夫人、邢夫人、王熙凤等各方势力的争斗。
贾母属意宝黛,并不意味着薛夫人也属意。
戏剧化是薛夫人进京,带来了一个薛宝钗。
薛宝钗的才能也就是略输黛玉,但是其情商远远高于黛玉。
况且论到势力,宝钗背后的势力有薛夫人、薛姨妈,那可是一大家子人。
薛夫人作为宝玉的亲身之母,属意宝钗从清理上可以理解,亲上加亲,薛夫人与薛姨妈的亲缘关系更近。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早逝命运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早逝命运《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角色是林黛玉。
林黛玉作为贾府四大女角之一,其个性鲜明,才情出众,但遭遇了早逝的命运。
本文将探究林黛玉的早逝命运并思考其影响。
林黛玉是贾府中的贵族女子,兼具美貌和高尚的品质。
她聪慧敏锐,情感细腻,文学才华出众。
然而,在小说情节的发展中,林黛玉的命运却异常坎坷。
她生来命苦,被贾母端详过后即被视为倒霉星宿,被命名为黛玉,象征着命中不幸。
林黛玉误解自己命中注定的悲剧命运,她对自己的遭遇心生愤怒与抗争。
林黛玉与贾宝玉一起成长,两人相依为命,情感纠葛复杂。
林黛玉对贾宝玉有着深深的爱意,但与他们相爱相杀的是封建礼教与家族利益的束缚。
林黛玉才情高绝,敏感多情,但却无法与贾宝玉共度美好时光。
她逐渐发现自己在贾府中的地位渐渐式微,贾府的世俗利益和宗法制度成为了她与贾宝玉相守的障碍。
林黛玉的身体状况也日益恶化,心灵与肉体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她病弱而多病,身体的虚弱与命运的无情悲剧相互呼应。
小说中,林黛玉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她情绪的波动以及行为的表现。
她的痛苦常常体现在诗词之中,表现了她对命运的无奈和对贾府现实的厌倦。
她的早逝命运不仅仅是身体的逐渐衰弱,更是心灵的压抑与折磨。
林黛玉在小说中的早逝给读者带来了巨大的悲恸与思考。
她是一个纯粹而脆弱的灵魂,她对命运的嘲讽和对封建礼教的蔑视既是她独立人格的展示,也是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控诉。
她的离世是对封建道德伦理的反抗,是对女性命运的哀悼。
林黛玉早逝的命运给现实社会带来了对生命的反思和对性别不平等的思考。
她的死使得人们警醒,引起对女性地位、社会道德以及命运的讨论。
尽管林黛玉早逝,但她的人物形象对后世影响深远。
她被赋予了象征女性独立、纯洁与艺术才情的意义。
她对命运的抗争和对爱情的执着,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她的形象被广泛崇拜,成为无数女性的榜样与追求。
谈林黛玉之死

谈林黛玉之死艺术大师曹雪芹给后世留下了一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它不仅是一部古典文学巨著,里面更蕴含了许许多多的医学知识。
本文我想通过谈谈林黛玉的死因,向大家揭示出精神因素对疾病整个发展过程的影响。
林黛玉是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她的一生与疾病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她到底患了什么疾病呢?纵观整部《红楼梦》,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她所患的为肺痨,即肺结核,这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
表面上看,黛玉是由于当时没有肺结核的特效药而不治身亡,但我认为在病情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她所遭遇的诸多精神刺激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它就像催化剂一样,加快了病情的恶化,加速了黛玉的死亡。
在诸多的精神刺激中,黛玉与宝玉爱情幻想的破灭对其造成的打击最大。
尽管她与宝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在大观园中是唯一与她趣味相投的人,她一直视宝玉为孤独飘零中可以托付终身的人。
但是她要面对最大的竞争对手——薛宝钗。
这位奇女子无论在外貌还是学识上都与黛玉旗鼓相当。
更为致命的是,黛玉处在一个以家为起点的中国封建家族社会里,一个人的价值、尊严、地位等等都是以家世来计算的。
而对于一个父母双亡,无家可归的黛玉来说就等于失去了她的全部。
常言道:人比人,气死人!黛玉发现在与宝钗相比较后,自己竟然一无是处。
首先,自己只是一个投奔到贾府的孤女,寄人篱下。
宝钗的家人皆健在,有房有地,开有钱庄当铺。
其次,宝钗很健康,而自己却体弱多病。
在以延续子嗣为主要目的的封建婚配中,这是一个不可让步的条件,身体健康才能满足“多子多福”的传统要求。
最后,宝钗遵从“三从四德”的妇道,鼓励男人读书做官,品格端方,举止娴雅,而黛玉孤高自诩,对所谓仕途不屑一顾,这与传统妇道格格不入,这当然为封建家庭的家长们所不悦。
宝钗的这三点优势就像一块巨石无时无刻不对黛玉形成巨大的精神压力。
因此黛玉时常郁郁寡欢,以泪洗面,病情也随之时好时坏,可以说正是她幻想与宝玉的爱情维系着她那脆弱的生命,她在如此重压之下再也经受不起任何打击。
绛珠仙草的离去——黛玉之死的原因分析

绛珠仙草的离去——黛玉之死的原因分析摘要:文章在对《红楼梦》中林黛玉死因的相关资料进行简单的综述之后,系统分析了她的死因的四个方面,即生理原因、性格原因、生活能力原因和社会原因。
林黛玉的生活和精神不时受到打击,孤立无助,加重了病情;生活能力的缺乏致使脱离病情和实现超脱的希望渺茫;尤其关键的是她的思想和精神与社会制度和贾府的要求相去甚远,当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贾母做出贾薛联姻的决策时,林黛玉遭到最致命的打击,跨向了死亡的深渊。
关键词:林黛玉;死因;生理原因;性格原因;生活能力原因;社会原因;The Deep Red Bead Immortal Grass Leaves——Discusses The Reason of Lin Daiyu's DeathSun Chang-chunAbstract: Firstly, we summarize the concerned documents of the cause of death of Lin Daiyu simple in the paper, and then system analysis her death is four aspects, that is physiological reason, disposition reason, the capability of living reason and social reason. Lin,s life and spirit has been blowed frequently,isolated and without of help,and then the illness is more hara;the lack of capability of living lead the hope to get better and achieve detachment to be a dream.Particularly the critical is that her ideology and spirit is far from to the social systerm and Jia-Fu,s requirements.When the supreme ruler of Jia-Fu—Mrs.Jia made the marriage decisions, Lin,s heart was broken thoroughly,then dead sorrowfully,and achieved the great tragedy.Key words:Lin Daiyu; the reason of the death; physiological reason; disposition reason ; the capability of living reason ; social reason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林黛玉是怎么死的?《红楼梦》中林黛玉结局

林黛玉是怎么死的?《红楼梦》中林黛玉结局在高鹗的后四十回续本里,林黛玉是病死的。
而且,是听着贾宝玉婚礼传来的隐隐约约的欢庆之声、心痛与疾病交加而气绝身亡的。
在死前,她还悲愤的焚烧了与贾宝玉“传情”的诗帕,以示绝情。
应该说,这个结局还是很有艺术感染力的。
首先,它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一边是宝玉热闹的婚礼,一边是与宝玉真心相爱的黛玉的垂死而无人问津。
其次,是宝玉得知和自己结婚的不是黛玉时的“癫狂”。
第三,高鹗忠实的继承了曹雪芹前八十回对林黛玉身体状况的定位,因此,给出了一个病死的结局,也还算合情合理。
第四,我们说过,关于宝黛爱情是有很多“暗喻性的陪衬”的,比如通过宝玉对晴雯的感情揭示了许多其实是宝玉对黛玉的感情的东西。
在这个方面,其实,还有一个例证,就是宝玉与秦钟的同性恋感情,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用另一种方式陪衬宝黛的爱情的。
宝玉和秦钟的感情,其实与黛玉之间的爱情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林黛玉是怎么死的?《红楼梦》中林黛玉结局一是两者都是两小无猜天真烂漫时相识相知;二是秦钟与黛玉气质相近,可以说是“男儿中的黛玉”;三是秦钟与黛玉的体质相近,都是属于“先天不足”。
正因为如此,秦钟很早就病死了。
当然,另一个更为直接的暗示就是:晴雯也是病死的。
显然,高鹗是理解到了这一层面的。
因此,他就据此给黛玉设计了一个病死潇湘馆的结局。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觉得高鹗为林黛玉设计的结局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忠实的体现原作的原意。
但是,林黛玉真的是病死的吗?我刚才说了,高鹗的设计忠实体现了曹雪芹的原意,但并没有说他的这个“忠实”就是“确实”。
其实,我想说的是,林黛玉的确一直是“多病的身”,再加上她和宝玉爱情的这块“心病”,身体肯定是不会好的。
但并不因此而就能够确定她是病死的。
在我看来,洋洋大观的红学研究确实取得了丰硕而不可否定的成果。
但是,红学研究也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如那句著名的广告语所说的: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
红楼梦中的黛玉之死原文与解析

红楼梦中的黛玉之死原文与解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它以宏大的气势、生动的描写以及丰富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着读者。
其中,黛玉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角色,她的悲惨遭遇和早逝离世成为了故事中的重大转折点。
本文将分析红楼梦中黛玉的死亡描写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深意。
黛玉是红楼梦中最为令人动容的角色之一,她聪明、才华横溢,同时也备受病痛的折磨。
她的死亡描写出现在《贾雨村相会歌妓词》和《红楼梦末回》中,通过对黛玉最后时刻的描述,揭示了她的心境以及与其他角色的关系。
在《贾雨村相会歌妓词》中,黛玉在思念宝玉的同时,身体逐渐虚弱。
词中描述了她魅力凋零、面容憔悴的形象,并以琵琶音声与金陵劫相提并论,意味着她像琵琶一样被命运摧残。
黛玉在这首词中表达了她对宝玉的深情以及对身体虚弱的无奈,这也预示着她即将离世。
而在《红楼梦末回》中,黛玉的死亡描写更为详细。
她最后的时刻,身心俱疲,呼吸微弱,宝玉在一旁默默守候。
黛玉的死亡不仅仅是一个角色的离世,更是对整个红楼梦故事的一次警示。
她的死亡使得故事达到了高潮,同时也传递了人生无常、离别无情的主题。
透过黛玉的死亡,读者无法回避自己生命的脆弱和无常,同时也反思人际关系和社会压力对个体命运的摧残。
黛玉的死亡不仅仅是一个故事中的事件,更是对整个社会背景和人性的深入触及。
红楼梦通过黛玉的死亡提醒人们珍惜生命、关爱他人,并对社会中存在的不公与压迫提出质疑。
黛玉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悲剧,更是希望人们能够从中汲取教训,以改变不公和艰难的处境。
总结起来,红楼梦中黛玉之死的原文描写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内心独白,展现了黛玉的遭遇和个性。
她的死亡不仅仅是一个故事中的情节,更是对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和个体命运的提醒。
黛玉的死亡让读者思索人生的脆弱和无常,并反思社会中的问题。
红楼梦通过黛玉的死亡,向我们传递了一种深刻的人生观和社会观。
红楼梦之林黛玉的意外命运

红楼梦之林黛玉的意外命运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代经典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在这部小说中,每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命运,其中,林黛玉的意外命运尤为引人注目。
她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她的性格复杂多变,命运起伏不定,让人们对她的评价褒贬不一。
本文将探讨林黛玉的意外命运,并对其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
林黛玉是贾府一位与众不同的女性角色。
她是贾府的金陵十二钗之一,是贾宝玉的表妹,与贾宝玉有着特殊的感情。
林黛玉的美丽与聪明使得她备受宠爱,然而,与她的美貌以及才情相匹配的是她的病弱和敏感。
她时常抱怨命运不公,觉得自己注定要受苦受难。
但就在她对自己命运的不满情绪达到巅峰时,林黛玉却突然去世了,这是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结局。
林黛玉的意外去世对于红楼梦的故事情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死引起了贾府的深深哀悼,也使得贾府的整个氛围变得悲戚。
林黛玉的死不仅仅是一个人物的离世,更是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结束。
她的死意味着红楼梦中那种纯洁与美好的东西正在消失,预示着故事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更为悲剧的轨道。
林黛玉的死也使人们对她的命运产生了反思。
她的早逝是她悲剧命运的体现。
作为一个敏感和脆弱的女性,她长期承受着自己的内心世界的压力。
她面对社会的冷漠和压迫,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她的死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使我们意识到,一个人的命运往往是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背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痛苦和挣扎。
林黛玉的命运之所以意外,是因为她的死不符合人们对于她的预期。
她是一个才情出众、美丽动人的女子,她应该有着辉煌的命运,而不应该就此离世。
然而,小说中的命运并不总是如人们所愿。
它是复杂而无法预测的,有时甚至是残酷和狠厉的。
林黛玉的命运之所以意外,正是因为它违背了人们对她的期望,使得人们为之惋惜和痛惜。
红楼梦之林黛玉的意外命运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命运并非完全可以掌控,有时它会给人以意想不到的打击和挫折。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意外和失望,但我们不能放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综述红学界关于黛玉之死的研究异彩纷呈,研究者对黛玉之死的时间,方式,原因做了深入的研究,并得出不同评论。
一、黛玉之死的时间问题关于黛玉之死的时间问题,我大致整理了一下,大致分为以下几种观点:1、同意程高本续书中的黛死钗嫁这一时间点。
王仁铭在《从“黛死钗嫁”看艺术形象的完成》中支持续作者高鹗的观点,他从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和贾母等人物的形象分析入手,认为黛玉死于宝钗与宝玉大婚之时,这样安排不但在全书结构上是一个制高点,也是展现人物性格的制高点,是一个创举。
2、黛玉死于宝钗与宝玉结婚之后。
在诸懋型、林伟平的《是谁破坏了宝黛婚姻——徐恭时谈红楼人物的另一种结局》(《新民晚报》1983年12月13日2版)中认为林黛玉死于宝玉与宝钗结婚之后。
3、黛玉死于春末夏初即春尽花落一说。
与上述观点不同,蔡义江的《曹雪芹笔下林黛玉之死》(《追踪石头——蔡义江论红楼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第165页)认为《红楼梦》八十回后贾府发生了一连串的重大变故。
起先是迎春被蹂躏夭折,探春离家远嫁不归,接着则是政治上庇荫着贾府的大树的催倒——元春死了。
三春去后,更大的厄运接踵而至。
贾府获罪,宝玉因那些所谓“不才之事”引出来的“丑祸”离家避祸,很久音讯隔绝,生死未卜。
黛玉经不起这样的打击,疾痛忧忿,日夜悲啼,终于把她衰弱生命中全部炽热的爱,化为泪水报答了她平生唯一的知己宝玉,那一年事变发生、宝玉离家是在秋天,次年春尽花落黛玉便“泪尽夭亡”“证前缘”了。
支持黛玉死于春尽花落一说的还有著名红学大师梁归智先生,但就蔡先生认为的宝玉离家的原因,黛玉死时元春是否尚在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梁归智的《辨林黛玉之死》(《红楼梦探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第一版第99页)认为宝玉离家的原因是“被迫从军去了”,这一点从宝玉后来能够回到大观园“对景悼颦儿”与前八十回中透露的贾府被抄时景象极惨,“忽喇喇似大厦倾”终至“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情况中可以考究出。
事实上黛玉死时元春尚在,贾家还没有大败。
她死于宝玉离家从军后的第二年春末夏初。
张庆民的《黛玉之死考论》(《红楼梦学刊》2000年第2期)认为黛玉之死的时间,在宝玉与宝钗议婚之前,也在贾府抄没之前。
4、黛玉死于中秋月夜说。
周汝昌先生在《两种迥异的“还泪”》(《贵州师大学报》1986年6月第2期)中提到黛玉与中秋之月夜,自投于与湘云联句的那处池中。
5、黛玉死于秋天,是黛先死而钗后嫁。
张锦池的《论林黛玉性格及其爱情悲剧》通过脂批,诗文,判词和人物的对话等等指出,黛玉死于秋天,死时宝玉正被关在狱神庙且宝玉与宝钗成婚在黛玉死后。
庄克华的《略谈林黛玉艺术典型时悲剧结构》通过分析黛玉的先天不足之症以及黛玉的性格悲剧认为林黛玉不应该是在贾宝玉和薛宝钗结婚的那一刻离去的,而是应该死在“金玉姻缘”被确认之前。
综合大量文献,黛玉死亡时间以春末夏初一说和中秋月夜一说最为盛行。
虽然许多红学大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是对于黛玉之死的时间问题表现出了一些证据不足,脱离《红楼梦》文本进行推测的现象,笔者认为关于黛玉之死的时间问题应该结合《红楼梦》文本进行研究,只有这样的研究才具有真实性。
二、黛玉之死的方式问题除此之外,关于黛玉之死的方式问题,许多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大多数学者认为黛玉的死与“水”有关。
在诸懋型、林伟平的《是谁破坏了宝黛婚姻——徐恭时谈红楼人物的另一种结局》(《新民晚报》1983年12月13日2版)中,徐恭时认为是元妃拆散了宝黛的婚姻,宝玉与宝钗结婚后,黛玉抵挡不住众人的流言蜚语,投大观园池水而亡。
端木蕻良的《林黛玉之死》(《红楼梦学刊》1993年第4期)从“质本洁来还洁去”这句诗上,推断出林黛玉是赴水而死的。
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2(精编版)》(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第一版)认为黛玉是沉湖而死。
并且提出黛玉沉湖后不会有尸体,只会有她的衣服和钗环存在,只会留下她的腰带和她的披纱,刘心武认为黛玉是仙遁。
周汝昌先生的《两种迥异的“还泪”》(《贵州师大学报》1986年6月第2期)认为黛玉因惜宝玉而自投于中秋月夜与湘云联句的那处池中而死。
与上述观点不同,支芳颖在《浅谈黛玉之死》一文中,通过一系列的论证,提出黛玉是选择土葬的,与水并没有任何关系。
关于黛玉的死亡方式,红学研究者们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黛玉的死与“水”有关;另一种是与“土”有关。
前人的研究拓宽了后来学者的视野,让我们对黛玉的死有了大胆的设想。
但是也同时给研究者一些错误的研究方向。
笔者认为,关于黛玉之死的方式问题,我们应该不只是敢于大胆的想象,也要脚踏实地的结合文本进行研究。
三、黛玉之死的原因问题关于黛玉之死的种种研究数不胜数,翻阅大量文献,发现研究最广的还要数黛玉的死亡原因研究。
一些研究者支持高鹗续书“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苦绛珠魂归离恨天”,“掉包计”是导致黛玉死亡的直接原因。
韩文志的《从<红楼梦>的前八十回看续书中的林黛玉之死》(《红楼梦研究集刊》1982年第9集)支持程高本《红楼梦》,论者认为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黛玉不仅是用“眼泪还债”,而且包含着婚姻不能自主等社会内容,钗黛之间始终存在着“金玉”与“木石”之争,不存在“二玉之配偶,在贾府上下诸人,皆为无疑”的情况。
宝黛二人是红学界所认为的具有叛逆性的人物,所以续书中用“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的方式来处理林黛玉之死是与前八十回原文的描写或暗示相一致的,是前八十回所描写的林黛玉的合乎情理的归宿。
同样支持黛死钗嫁一说的还有著名学者王禾秀,他在《略论高鹗笔下的林黛玉之死》(《咸宁师专学报》1990年第1期)中提出贾母、王夫人等早已对黛玉的“乖僻”性格不满,黛玉的身体又不好,时常感伤,当得知宝玉与宝钗即将成亲时,心中唯一的希冀彻底幻灭,怨恨宝玉,痛恨当时的社会,悲伤离去。
肖景清在《从林黛玉之死说起》中提出“掉包计”是致黛玉之死的直接原因。
黛玉之死,主要不是因病而死,而是因受迫害而死,黛玉早有“风刀霜剑严相逼”的预感,曾有过“惊梦”、“绝粒”,当获知宝玉宝钗即将成婚的信息后,更是悲痛欲绝,泣不成声,病情恶化。
宝玉的背弃自己,使她唯一的一点希望也破灭了,她绝望了,“焚稿断痴情”,最终带着对宝玉的误会与怨恨而“魂归离恨天”了。
论者认为黛玉之死,是对封建宗法势力,对封建婚姻制度,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有力控诉。
晓弟在《关于黛玉之死的思考》中,通过87版《红楼梦》电视剧与程高本《红楼梦》作比较,提出87版《红楼梦》电视剧中编导对黛玉之死的重大改动,降低了黛玉之死的悲剧力量,不如原作那么感人至深,是一处败笔。
论者认为程高本关于宝黛爱情悲剧结局的构思基本上是符合曹雪芹的原意的,黛玉之死的根本原因是贾府不能容忍一对叛逆者的结合和在爱情婚姻上面的叛逆,深刻的揭示了《红楼梦》的主题。
魏晓光、吴兴全在《黛玉之死新解》中,从气候和精神因素对黛玉疾病的影响入手,阐述黛玉的死因,在黛玉身体素质极差的情况下,当黛玉得知宝玉与宝钗即将成亲的消息后,黛玉无法支撑住病体,强烈的精神刺激和外界刚燥的邪气相互作用使她病情迅速恶化,从而加速了黛玉的死亡。
与上述观点不同,蔡义江等人否定了高鹗续书中关于林黛玉之死的情节,蔡义江《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之死》(《追踪石头——蔡义江论红楼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第165页)认为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之死,与续书中所写的是完全不同性质的悲剧。
悲剧的原因,不是由于贾府在为宝玉择媳时弃黛取钗,也没有王熙凤设谋用“掉包计”来移花接木的事,林黛玉之死与婚姻不能自主并无关系,她是因怜惜宝玉的不幸而“泪尽夭亡”“证前缘”的。
“金玉良缘”是黛玉死后的事,与“木石前盟”无关。
梁归智的《辨林黛玉之死》(《石头记探佚》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5月第一版第99页)认为:“黛玉因相思和受诬,‘眼泪还债’而死,与贾家择媳并无直接关系。
”同时他还在《<红楼梦>里被迷失的世界》(《红楼梦探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第一版第253页)中否定了程高续书中的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梁先生认为程高续书将悲剧主人公的心灵气质、精神力量和执着向往都变得一般化、世俗化了。
续书写黛玉很轻易地被“调包计”瞒过,误会宝玉负心,最后恨宝玉而死,这岂不改变了原著的精神基调!林黛玉的“哭”不再是为了“报恩”,而成了“以怨报德”。
再说,林黛玉那样容易受骗,这比起前八十回所写“心较比干多一窍”的林黛玉来,其聪明智慧、精神气质都大大降低了,变得庸俗化。
丁维忠的《红楼探佚》(京华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认为黛玉并不是因为凤姐、贾母的“调包计”,造成误会绝望而死,而是因为贾母去世后,她受王夫人一党人的一连串“欺负”或“风刀霜剑严相逼”,再加上宝玉蒙难罹祸,她愁苦交加,忧愤攻心,又未及时抢救,无衣无药,病势转急而死。
陆尚遵的《林黛玉之死如何安排才合情理》一文中通过对黛玉之死的不同研究结果的对比,提出给黛玉造成致命一击的是宝玉被囚,黛玉因惜宝玉,而好不顾惜自己,最终“泪尽而亡”。
论者认为黛玉之死与贾母等人对她的厌弃和误会宝玉娶宝姐姐对她变了心毫无关系。
除此之外,一些研究者从黛玉自身性格与当时封建社会理念入手,分析导致黛玉死亡的根本原因。
安默的《关于黛玉之死的考证——与蔡义江、梁归智两先生商榷》(《红楼梦学刊》1987年第1期)认为蔡义江提出的“黛玉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贾府被抄,宝玉被拘黛玉痛惜知己而亡。
”和梁归智的“宝玉从军,黛玉‘想林姐夫’而死”的设想,不符合曹雪芹的创作思路。
并根据第77回后脂评推断:“黛玉的死,是她的叛逆性格与贾府那个封建环境不断冲突的必然结果,宝玉的被迫搬出大观园,只是这一冲突的高潮。
”庄克华在《略谈林黛宝艺术典型时悲剧结构》中,分别分析了林黛玉的情感悲剧,性格悲剧以及才能悲剧,通过分析得出,黛玉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黛玉与宝玉建立在知己之上的爱情和封建会的正统思想格格不入,它严重地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排斥,是明显不受欢迎的。
黛玉性格中的“真”与封建礼教的“假”是格格不入的,其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黛玉自身所具备的独特才能在那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经常会遭到白眼。
黛玉的情感,性格,才能与当时的和社会环境以及封建理念的格格不入,是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
曹漾漾在《从庚辰本及脂评论程高本“黛玉之死”》(《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2月第31卷第1期)中提出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是造成其死亡的原因。
除此之外,一些研究者更加倾向于求诸其身。
辛若水在《从林黛玉、葬花吟的魅力到精神自杀》(《红楼梦学刊》2002年第4期)中认为黛玉死于“精神自杀”。
王子溪在《红消香断有谁怜———从异常心理学角度重新审视林黛玉的死亡》(《红楼梦学刊》2008年第2期)中提出黛玉我们既不能认为黛玉的死因是多方面的,单就其个人因素来说,心理疾病是引起其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