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总结全

合集下载

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总结全

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总结全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一节降低反应活化能的酶1、细胞代谢: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2、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3、酶的作用:催化作用4、使化学反应加快的方法:加热:通过提高分子的能量来加快反应速度;56(1图一图二图(2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刚开始反应速度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底物浓度,反应速率也几乎不变,如图所示。

(3图三图四图3图4(4)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刚开始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但当温度高到一定限度时,反应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最终,酶因高温使空间结构遭到破坏失去活性,失去了催化能力。

如图4所示。

8、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1)实验分析:1号与2号比较自变量为水浴加热,1号与3号、4号比较自变量为3号加入三氯化铁、4号加入肝脏研磨液(即催化剂种类)(2)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无机催化剂Fe3+高得多(3)控制变量:自变量(实验中人为控制改变的变量)因变量(随自变量而变化的变量)、无关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4)对照实验:除一个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1、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中文名称叫做三磷酸腺苷2、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3、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4、5、6、7812、有氧呼吸:主要场所:线粒体总反应式:C6H12O6+6O2酶6CO2+6H2O+大量能量3、无氧呼吸:(1)场所:细胞质基质(2)过程: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完全相同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成乳酸(3)无氧呼吸反应式:C6H12O6酶2C2H5OH+2CO2+少量能量(如大部分植物,酵母菌等)(4)无氧呼吸:C6H12O6酶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如动物、人、乳酸菌、马铃薯块茎、甜菜的块根、玉米胚等)注意:(1)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发酵,生成乳酸的叫乳酸发酵,生成酒精的叫酒精发酵(2)有氧呼吸及无氧呼吸的能量去路有氧呼吸: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了。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生物的生殖一、生殖的类型名词:1、生物的生殖:每种生物都能够产生自己的后代,这就是~。

2、无性生殖:是指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易保持亲代的性状。

3、有性生殖:是指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也叫配子)的结合,产生合子,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这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具有双亲的遗传性,有更强的生活力和变异性。

4、分裂生殖(单细胞生物特有):是生物体由一个母体分裂成两个子体的生殖方式。

如变形虫、细菌、草履虫。

5、出芽生殖:母体→芽体→新个体,如水螅、酵母菌。

6、孢子生殖:母体→孢子→新个体,如青霉、曲霉。

7、营养生殖: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发育为新个体,如马铃薯块茎、草莓的匍匐茎,秋海棠等。

8、嫁接:一种用植物体上的芽或枝,接到另一种有根系的植物体上,使接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新植物体的方法。

9、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外植体(离体组织或器官)→消毒→接种→愈伤组织(组织没有发生分化,只是一团薄壁细胞)→组织器官→完整植株。

10、配子生殖:由亲体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配子,两两相配成对,互相结合,成为合子,再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

11、卵式生殖:卵细胞与精子结合的生殖方式叫做~。

凡是种子植物用种子进行繁殖时,都属予卵式生殖。

12、受精作用: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成为合子的过程,叫做~。

13、花粉管:是萌发的花粉粒内壁突出,从萌发孔伸出而形成的管状结构。

主要作用是将其携带的精子和其他内容物运至卵器或卵细胞内,以利于受精作用。

14、双受精:一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成为合子,又叫受精卵(染色体为2N);另一个精子与两个极核结合成为受精极核(染色体为3N),这种被子植物特有的受精现象叫做双受精。

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总结针对生物学科的特点,要学好高中生物,店铺整理了必修一部分的重要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

要学好高中生物课,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还要有勤奋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一节降低反应活化能的酶一、细胞代谢与酶1、细胞代谢的概念: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2、酶的发现:发现过程,发现过程中的科学探究思想,发现的意义3、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4、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较温和5、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二、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难点)1、底物浓度2、酶浓度3、 PH值:过酸、过碱使酶失活4、温度:高温使酶失活。

低温降低酶的活性,在适宜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

三、实验1、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过程见课本P79)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无机催化剂Fe3+高得多控制变量法: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的定义。

对照实验:除一个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

2、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要求用控制变量法,自己设计实验)建议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一、什么是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中文名称叫做三磷酸腺苷二、结构简式:A-P~P~P 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三、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ADP + Pi+ 能量 ATPATP ADP + Pi+ 能量ADP转化为ATP所需能量来源:动物和人:呼吸作用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第三节ATP 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1、概念: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2、有氧呼吸总反应式:C6H12O6 +6O2 6CO2 +6H2O +大量能量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 C6H12O6 2丙酮酸+少量[H]+少量能量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 2丙酮酸+6H2O 6CO2+大量[H] +少量能量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 24[H]+6O2 12H2O+大量能量3、无氧呼吸产生酒精:C6H12O6 2C2H5OH+2CO2+少量能量发生生物:大部分植物,酵母菌产生乳酸:C6H12O6 2乳酸+少量能量发生生物:动物,乳酸菌,马铃薯块茎,玉米胚反应场所:细胞质基质注意:无机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发酵,生成乳酸的叫乳酸发酵,生成酒精的叫酒精发酵讨论:1 有氧呼吸及无氧呼吸的能量去路有氧呼吸: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了。

高一生物必修1第五章必背知识点总结

高一生物必修1第五章必背知识点总结

高一生物必修1第五章必背知识点(一)1、功能: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注:生命活动的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糖类(葡萄糖);生命活动的储备能源物质是脂肪。

生命活动的根本能量来源是太阳能。

2、结构:中文名:腺嘌呤核苷三磷酸(三磷酸腺苷)构成:腺嘌呤—核糖—磷酸基团~磷酸基团~磷酸基团简式: A—P~P~P(A :腺嘌呤核苷;T :3; P:磷酸基团;~ :高能磷酸键,第二个高能磷酸键相当脆弱,水解时容易断裂)3、ATP与ADP的相互转化:ATP 酶 ADP+Pi+能量注:(1)向右:表示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用于各种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

向左:表示ATP合成,所需的能量来源于生物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

(在人和动物体内,来自细胞呼吸;绿色植物体内则来自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2)ATP能作为直接能源物质的原因是细胞中ATP与ADP循环转变,且十分迅速。

高一生物必修1第五章必背知识点(二)一、酶的作用和本质1、概念:酶通常是指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一类特殊的蛋白质,又称为生物催化剂。

(少数核酸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它们被称为“核酶”)。

2、控制变量:①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作自变量。

②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变量叫因变量3、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4、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二、酶的特性1、酶具有高效性2、酶具有专一性3、酶的作用条件温和3、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①PH: 在最适pH下,酶的活性最高,pH值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PH过高或过低,酶活性丧失)②温度: 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温度过低,酶活性降低;温度过高酶活性丧失)另外:还受酶的浓度、底物浓度、产物浓度的影响。

高一生物必修1第五章必背知识点(三)一、有氧呼吸过程:C、水果、蔬菜保鲜时,要低温或降低氧气含量及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抑制呼吸作用。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相同的是反应的第一阶段相同,都能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通常涉及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以下是该章节的一些关键知识点:1. 细胞的基本概念:-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 所有生物体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

2. 细胞的类型:- 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围的细胞核,如细菌和古菌。

- 真核细胞:有核膜包围的细胞核,如动植物细胞。

3. 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半透膜。

-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DNA,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 细胞质:细胞膜和细胞核之间的液体,含有多种细胞器。

- 线粒体:细胞的能量工厂,负责ATP的合成。

- 内质网:蛋白质和脂质的合成场所。

-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进行加工、修饰和包装。

- 核糖体: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 溶酶体:含有酶,负责分解物质。

- 细胞骨架:维持细胞形状和运动。

4. 细胞的代谢:- 代谢是细胞内发生的化学反应,分为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

- 光合作用:植物细胞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

- 呼吸作用: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释放能量。

5. 细胞周期和细胞分裂:- 细胞周期包括间期和分裂期。

- 有丝分裂是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包括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 无丝分裂是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

6. 细胞的遗传物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由四种核苷酸组成。

- 基因是DNA上的遗传信息片段,控制细胞的性状。

7. 细胞的信号传递:- 细胞通过信号分子与外界环境交流。

- 信号分子可以是激素、神经递质等。

8. 细胞的分化和发育:- 细胞分化是细胞发展成特定类型的过程。

- 细胞的分化和发育是生物体形态和功能形成的基础。

9. 细胞的衰老和死亡:- 细胞衰老是细胞功能逐渐下降的过程。

- 细胞死亡包括凋亡和坏死。

10. 细胞的癌变:- 癌变是细胞失去正常生长控制,无限制增殖的过程。

- 癌细胞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

这些知识点为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的核心内容,涵盖了细胞的基本概念、结构、功能以及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

高中生物必修一 第五章

高中生物必修一  第五章

必修一 第五章第一节 降低反应活化能的酶一、细胞代谢与酶1、细胞代谢的概念: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2、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3、酶的作用原理: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4、使化学反应加快的方法:加热:通过提高分子的能量来加快反应速度;加催化剂: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加快反应速度;同无机催化相比,酶能更显著地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5、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

6、酶的特性: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 倍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 条件下,活性最高。

二、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难点) 1、 底物浓度(反应物浓度);酶浓度2、 PH 值:过酸、过碱使酶失活3、 温度:高温使酶失活。

低温降低酶的活性,在适宜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

第二节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一、什么是ATP ?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中文名称叫做三磷酸腺苷二、结构简式:A -P~P~P A 代表:腺苷 P 代表:磷酸基团 ~代表:高能磷酸键 三、ATP 和ADP 之间的相互转化ADP + Pi+能量ATP ATP ADP + Pi+ 能量 ADP 转化为ATP 所需能量来源:动物和人:呼吸作用(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 四、ATP 的利用:ATP— 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ATP 中的能量能转化成机械能、电能,光能等;吸能反应总是与ATP 水解的反应相联系,由ATP 水解提供能量 放能反应总是与ATP 的合成相联系,释放的能量贮存在ATP 中第三节 ATP 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1、概念: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 的过程。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笔记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笔记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笔记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一、酶。

1. 酶的作用和本质。

- 作用。

- 细胞代谢是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的许多化学反应的统称。

酶在细胞代谢中具有催化作用,可以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活化能是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例如,在没有酶催化的情况下,过氧化氢分解需要较高的活化能,反应速度很慢;而有过氧化氢酶催化时,过氧化氢分解的活化能大大降低,反应速度迅速加快。

- 本质。

-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科学家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酶的本质。

例如,巴斯德之前认为发酵是纯化学反应,与生命活动无关;而巴斯德认为发酵与活细胞有关,是整个细胞在起作用;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毕希纳通过实验证明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他将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后来,美国科学家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的结晶,并通过化学实验证实脲酶是一种蛋白质;20世纪80年代,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2. 酶的特性。

- 高效性。

- 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⁷ - 10¹³倍。

例如,在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³⁺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效率实验中,过氧化氢酶能在短时间内使大量过氧化氢分解,产生大量气泡,而Fe³⁺的催化效率相对较低。

- 专一性。

- 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例如,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为麦芽糖,而不能催化蛋白质或脂肪的水解;脲酶只能催化尿素分解为氨和二氧化碳,而对其他物质不起催化作用。

这是因为酶具有特定的活性中心,只有特定的底物才能与活性中心结合并发生反应。

- 作用条件较温和。

- 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

温度和pH对酶活性影响较大。

必修一--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知识点总结

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细胞代谢(1)概念: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的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2)特点:一般都需要酶催化,在水环境中进行,反应条件温和,一般伴随着能量的释放和储存。

(3)地位: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

对细胞代谢的理解(1)!(2)(3)从性质上看,细胞代谢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两个方面。

细胞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化学反应,与此同时伴随着相应的能量变化。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而能量是物质运输的动力。

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相伴而生,相互依存。

(4)从方向上看,细胞代谢包括同时进行、对立统一的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相互依存,同化过程中有物质的分解、能量的释放,异化过程中有物质的合成、能量的储存。

同化作用为异化作用的进行提供物质和能量基础,而同化作用进行所需的能量又靠异化作用来提供。

(5)从实质上看,细胞代谢是生物体活细胞内所进行的有序的连锁的化学反应。

应特别注意只有活细胞内进行的化学反应才是有序的,死细胞内虽然也进行着化学反应,但是无序的,所以不属于细胞代谢的范畴。

(6)从意义上看,细胞代谢的过程完成了细胞成分的更新,而细胞成分的更新正是生化反应造成的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变的结果。

在细胞代谢的基础上,生物体既进行新旧细胞的更替,又进行细胞内化学成分的更新,最终表现出生长、发育、生殖等生命活动。

酶的作用原理(1)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2)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能改变反应途径,其作用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3)}(4)酶在代谢中仅起到催化作用,本身化学性质和质量均不发生变化。

酶在进行催化作用时,首先与底物(即反应物)结合,形成不稳定的中间产物,中间产物再分解成酶和产物,因此可反复起催化作用。

酶的本质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化学本质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合成原料—氨基酸核糖核苷酸合成场所核糖体细胞核(真核生物)实验验证实验组|待测酶液+双缩脲试剂是否出现紫色反应待测酶液+吡罗红染液是否呈现红色对照组已知蛋白液+双缩脲试剂出现紫色反应已知RNA溶液+吡罗红染液出现红色生理功能}具有生物催化作用作用原理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1)(2)凡是活细胞都可产生酶(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等除外),只有内分泌细胞才可产生激素,所以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但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一节降低反应活化能的酶
1、细胞代谢: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2、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3、酶的作用:催化作用
4、使化学反应加快的方法:
加热:通过提高分子的能量来加快反应速度;
加催化剂: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加快反应速度;同无机催化相比,酶能更显著地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5、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
少数是RNA。

6、酶的特性: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 倍
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活性最高。

7、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1)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酶促反应的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如图1 所示。

图一图二
图1 图2
(2)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刚开始反应速度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之
后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也几乎不变,如图2所示。

(3)pH值对酶促反应影响:刚开始反应速度随着pH值升高而加快,达到最
大值后反应速度随着pH值升高而下降。

反应速率最大时的pH值称为这种酶的最适pH 值。

如图3所示。

图三图四
图3 图4
(4)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刚开始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但当温度高到一定限度时,反应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最终,酶因高温使空间结构遭到破坏失去活性,失去了催化能力。

如图4所示。

8、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1)实验分析:1号与2号比较自变量为水浴加热,1号与3号、4号比较自变量为3号加入三氯化铁、4号加入肝脏研磨液(即催化剂种类)
(2)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无机催化剂Fe3+高得多
(3)控制变量:自变量(实验中人为控制改变的变量)
因变量(随自变量而变化的变量)、
无关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
结果造成影响)。

(4)对照实验:除一个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1、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中文名称叫做三磷酸腺苷
2、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
3、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
4、ADP转化为ATP所需能量来源:动物和人:呼吸作用。

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5、ATP的功能:(1)直接给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即直接能源)
6、ATP的利用: ATP中的能量用于机械能、电能,光能等各种能量;(如下图)
7、吸能反应总是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
8、放能反应总是与ATP的合成相联系,释放的能量贮存在ATP中
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1、细胞呼吸概念: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
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2、有氧呼吸:主要场所:线粒体
总反应式:C
6H
12
O
6
+6O
2
6CO
2
+6H
2
O +大量能量
3、无氧呼吸:
(1)场所:细胞质基质
(2)过程: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完全相同
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
转化成乳酸
(3)无氧呼吸反应式:C
6H
12
O
6

2C
2
H
5
OH+2CO
2
+少量能量(如大部分植物,酵母菌等)
(4)无氧呼吸:C
6H
12
O
6

2C
3
H
6
O
3
(乳酸)+少量能量(如动物、人、乳酸菌、马铃
薯块茎、甜菜的块根、玉米胚等)
注意:
(1)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发酵,生成乳酸的叫乳酸发酵,生成酒精的叫酒精发酵(2)有氧呼吸及无氧呼吸的能量去路
有氧呼吸: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了。

无氧呼吸:能量小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储存于乳酸或酒精中
4、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5、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1)、实验原理:
①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

②CO
2
的检测方法:
CO
2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
2
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③酒精的检测方法:
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2)实验过程:如下图
注意:图中装置甲探究有氧呼吸(A瓶的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装置乙探究无氧呼吸
6、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
温度、O
2的浓度

含水量、CO
2
的浓度
注意:温度通过影响呼吸作用有关酶的活性来影响细胞呼吸
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1、捕获光能的色素
(其中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注意:(1)叶绿素对绿光的吸收量最少
(2)白光下光合作用最强,其次是红光和蓝紫光,绿光下最弱。

2、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实验原理:①绿叶中的色素可以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可以用来提取色素。

②绿叶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且他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
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

注意:①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作用是有助于研磨得充分,碳酸钙可防止研磨中的色素被破坏。

②实验为何要在通风的条件下进行?为何要用培养皿盖住小烧杯?用棉塞塞紧试
管口?
因为层析液中的丙酮是一种有挥发性的有毒物质。

③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触及层析液?
防止细线中的色素被层析液溶解
④滤纸条上有几条不同颜色的色带?其排序怎样?宽窄如何?
色素带中最宽的是叶绿素a,最窄的是胡萝卜素
3、捕获光能的结构——叶绿体的结构:(如图)
[①]外膜
叶绿体结构 [②]内膜,
[④]基质: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和DNA
[③]基粒(由类囊体膜构成):含有色素和酶
4、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①、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②、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证明只有植物的绿叶在阳光下才能更新空气
③、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
④、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并从叶绿体放
出氧;
⑤、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
氧气全部来自水。

⑥、20世纪40年代美国科学家卡尔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探明了CO
2
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
5、光合作用的过程:
(1)总反应式:CO
2+H
2
O 叶绿

体(CH2O)+O2(其中,(CH2O)表示糖类)。

(2)过程图解:根据是否需要光能,可将其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3)光反应和暗反应比较:
6、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①光照强度:
曲线解读:在一定范围内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随着
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时,光
合作用的强度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不变
②光照时间:光照时间长,光合作用时间长,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2)、CO2浓度
曲线解读:在一定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强
度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浓
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

注:生产上使田间通风良好,供应充足的CO2
(3)温度
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光合速率。

注:生产上白天升温,增强光合作用,晚上降低室温,抑制呼吸作用,以积累有机物。

(4)水分的供应
当植物叶片缺水时,气孔会关闭,减少水分的散失,同时影响CO2进入叶片内,
暗反应受阻,光合作用下降。

注意:生产上应适时灌溉,保证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

7、化能合成作用
(1)、概念:自然界中少数种类的细菌,虽然细胞内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能够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
物,这种合成作用,叫做化能合成作用,这些细菌也属于自养生物。

如:
硝化细菌)(2)、自养生物:能够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的生物。

(例如:绿色植物、硝化细菌)
(3)、异养生物:只能利用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的生物。

(例如人、动物、真菌及大多数的细菌。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