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共同点,都坚持了唯物主义方向,认为物质决定了意 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
概念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用形而上学观点解释宇宙的唯物主义哲学;狭义指西方哲 学史上第二种唯物主义形态,即16-18世纪的唯物主义哲学。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理论
目录
01 概念
03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是一种唯物主义理论,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 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 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特征
A)机械性。就是把世界万物的运动都理解为或归结为机械运动。视机械运动为唯一的因果关系,不懂得因果 联系的多样性、复杂性。
例如霍布斯就曾经写道:“运动就是失掉一个位置而获得另一个位置。”他在《利维坦》一书的序言中把人 的心脏比作钟表上的发条,把神经和关节比作其中的油丝和齿轮。拉美特利更干脆地宣布:“人是机器”。认为 人归根结底是一些在地面上直立着爬行的机器而已。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19世纪最具火力的思想流派之一,它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真理都来自客观实践,而无论是宗教、神学、伦理学等,都只不过是客观实践的产物。
以马克思为代表的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其观点如下:第一,世界是由“客观实践”而形成的,“客观实践”是一种联系现实与理论的活动,它包括知识研究,事实观察,辩证分析以及实验室分析等多种形式的运动。
唯物主义者认为,人们应该基于客观实践对事物和现象形成看法,而不是依赖信仰和主观意象。
第二,知识的来源是实践。
而且,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自救处理外部条件,主动改变自身和客观物质环境,从而获取知识,创造现实。
这一主张极大地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认为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统一,并深知任何科学与实践分离,任何国家和社会以及个人的发展都是动摇的。
第三,物质是实在的存在。
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它们自己的物质存在,所有的观点都不能凌驾物质之上,这就要求不忽视经济学,不将主观客观混淆,同时要求认识到文化、社会、政治上的集体行为只是对物质本质和客观存在的外在反映。
第四,历史发展是不可逆转的。
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发展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不像宗教认为,历史发展只是一部以时间,而不是物质为
根据的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物质状态是不可被改变的,而历史的走向也将朝着物质状态的演变发展。
总之,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为:客观实践是知识来源;物质是实在存在;历史是不可抗拒的。
以上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进一步推动着世界的发展。
区别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区别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
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
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
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区别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王守仁:心外无物
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康德: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休谟:我们的知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
费希特: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叔本华:万物是我们的表象
杜威: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
客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
中外“神创论”(盘古开天地、上帝创世纪)
柏拉图:理念论
黑格尔:绝对观念论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朱熹:理在事先。
论近代自然观从形而上学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

论近代自然观从形而上学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共同点,都坚持了唯物主义方向,认为物质决定了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三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
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后,广义指用形而上学观点表述宇宙的唯物主义哲学;狭义指西方哲学史上第二种唯物主义形态,即16-18世纪的唯物主义哲学。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亦称机械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种形态。
以边缘化的、恒定的、片面的观点表述自然界和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学派。
以17-18世纪西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为典型。
它宣称世界就是物质的,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起至过积极主动促进作用。
比如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指出,哲学的对象就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物体就是不依赖人们思想的东西,它就是世界上一切变化的基础。
世界上除了具备广延的物体之外,不存有其它任何东西。
从这一观点启程,他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抨击了宗教神学和笛卡尓(法国物理学家,哲学家)的二元论。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还涵盖某些辩证法因素。
a)机械性。
就是把世界万物的运动都理解为或归结为机械运动。
视机械运动为唯一的因果关系,不懂得因果联系的多样性、复杂性。
比如霍布斯就曾经写到:“运动就是丢掉一个边线而赢得另一个边线。
”他在《利维坦》一书的序言中把人的心脏比作钟表上的发条,把神经和关节比作其中的油丝和齿轮。
拉美特利更干脆地正式宣布:“人就是机器”。
指出人归根结底就是一些在地面上四肢着跳跃的机器而已。
b)片面性。
就是说,他们的唯物主义思想都具有极大的片面性,并且善于以孤立、静止的观点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它只承认必然性,否认偶然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及其主要观点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及其主要观点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分别是古代唯物主义、近代唯物主义和现代唯物主义。
一、古代唯物主义
古代唯物主义主要代表为中国的墨家和道家学派,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们。
主要观点如下:
1.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精神是物质的产物。
2.物质是永恒的:物质是永恒的不灭的,没有创造和毁灭的过程。
3.运动是物质的属性:世界的一切运动变化都是物质的属性。
4.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本原:物质存在是最初的本原,除此之外不存在其他的本原。
5.认为人可以通过反复实践和经验的总结,掌握客观规律性,推动社会进步,起到在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二、近代唯物主义
近代唯物主义主要代表为英国的汤姆逊和法国的伏尔泰。
主要观点如下:
1.反对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客观的。
2.唯物主义是一种科学的哲学,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
3.认为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遵循着物质规律性而发生的。
4.人的思想和社会形态都是物质基础上的产物。
5.反对绝对神权和封建主义,主张人民的自由和平等,倡导民主和科学。
三、现代唯物主义
现代唯物主义主要代表为马克思主义。
主要观点如下:
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
2.物质是有限度的,有创造和毁灭的过程。
3.社会历史是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历史,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矛盾的斗争。
4.唯物主义是阶级斗争的哲学,与唯心主义形成了深刻对立。
5.主张实现人民对自身命运的掌握,并以此引领社会全面发展的向前推进,寻求人类幸福的实现。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及其主要观点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及其主要观点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是古代唯物主义、近代唯物主义和现代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
这三种历史形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主要观点。
古代唯物主义将物质视为世界的本原和基础,认为一切存在都是物质的。
古代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包括:1. 唯物论:唯物主义者认为存在的基础是物质,而精神只是物质的产物。
意识和思维现象都是物质活动的结果,没有超越物质的独立实体。
2. 内在必然性:古代唯物主义者相信自然界的发展和变化都具有内在的必然性。
一切现象和事物的变化都是由于物质本身的运动和规律性引起的。
3. 辩证法:古代唯物主义者运用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理解世界。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是由矛盾的斗争和统一引起的,对立面的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近代唯物主义在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形成,并与启蒙时代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相联系。
近代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包括:1. 实证主义:近代唯物主义者强调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获得知识。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科学方法才能真正了解世界,而超越经验的东西是无法验证的。
2. 自然法则:近代唯物主义者相信自然界运行的法则是可以被发现和解释的。
他们关注自然规律,试图通过科学方法来揭示它们。
3. 机械决定论:近代唯物主义者认为自然界和人类行为都受到机械决定论的支配。
一切现象和行为都是由于物质力量的作用引起的,没有超越物质的自由意志。
现代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是在十九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基础上形成的。
现代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包括:1. 唯物史观:现代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历史是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制度的演进过程。
他们关注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斗争对于社会变革的影响。
2. 阶级斗争:现代马克思主义者强调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动力。
社会的进步是通过阶级斗争和革命的方式实现的。
3. 历史唯物主义:现代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意识和思维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表现。
意识和思维的变化是由于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引起的。
唯物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

唯物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形态:主要的有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一种原初的自发的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初物质,如水、火、气等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关于万物都由微小的、不可再分的原子所构成的原子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17世纪、18世纪的英国、法国唯物主义是建立在同时代的社会发展和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具有一定科学根据(机械力学)和论证。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的实践观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真正科学的、完备的、彻底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
扩展资料:物质决定意识,世界就其本质来说是物质的,它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存在在人脑中所反映的哲学观点。
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思维、意识是第一性的,存在、物质是第二性的,颠倒了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真实关系,背离了自然科学和人们的实践坐标,实践是科学的基础。
以本体论划分,唯物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中国而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对中国而言,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唯物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

唯物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一、唯物主义的最早形态是朴素唯物主义。
朴素唯物主义在同原始宗教意识的斗争中确立了自己的观点。
同原始宗教意识把世界万物归因于神灵的观点相反,它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原初”的物质的东西。
例如,泰勒斯认为是水,阿那克西米尼认为是气,赫拉克利特主张是火。
中国古代五行说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构成万物,王充则认为万物是由气产生的。
古希腊德模克利特的原子论哲学是自发唯物主义的最高理论成就,它认为世界万物由不同形状、大小的原子按照不同方式结合而成的。
自发唯物主义把世界本原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特殊的物质形态,具有感性直观和猜测的性质,显然是不科学的,但是,它坚持用自然的原因去解释自然现象,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则是正确的,这一思想在人类认识史上是有重大意义的。
战国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 (自然现象是天地与阴阳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万物的生化是自然而然的,是没有意志与目的的)东汉王充:“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 (天地是包含元气的物质实体,万物乃是由天地所包含的物质性的元气产生的,天地元气生万物是“自然”“自生”的,在天地之外没有一个有意志的造物主。
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物质的气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
)南朝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精神必依附于形体而存在,随形体灭亡而灭亡。
他还用刀刃与锋利的关系阐发“形质神用”的命题。
认为神用之对于形质,犹如锋利之对于刀刃,锋利依附于刀刃而存在)明朝王夫之(船山):“气者,理之依也。
”(这里的“理”是指精神,即精神是依赖于物质的,由物质产生的,离开物质,精神就不存在。
)“天下唯器”,“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道”。
(器是指具体的事物,道是指抽象的一般道理、一般原则。
世界上只有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没有物质意识就不能单独存在。
)古代印度顺世学派:世界万物均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构成:剑可以从鞘中拔出,纤维可以从茎中抽出,没有一个人能把灵魂从肉体中拔出来:否定了灵魂的存在和灵魂转世:祭祀杀的牺牲能够升天,为什么祭祀者不立即奉献自己的父亲?坚决反对婆罗门教宣传的灵魂不死、轮回转世说以及杀生祭祖等烦琐礼仪,称所有吠陀作者皆属伪善狡猾的骗子,祭祀礼仪则是贪婪的婆罗门发财致富的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将物质归结为原子,从而认为原子的个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
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相比,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仅坚持了唯物主义立场,而且以一定的自然科学的材料作为依据,是一个重大进步;但由于科学材料的不足和不懂得辩证法,它没能概括出各种物质形态最一般的共性,从而也不能提供对哲学物质范畴的科学认识。
这决定了它不仅不能解释物质世界无限多样性的统一,而且无力回应来自自然科学的挑战和唯心主义的话难,从而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仍然陷入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的认识集中体现在列宁的物质定义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
列宁的物质定义深刻地揭示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和根源性,以及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和派生性。
这就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根本立场,贯彻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人的认识可以反映的客观实在。
这就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从而同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列宁的物质定义明确地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是普遍的、绝对的。
这就坚持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从而克服了形
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整个世界是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世界。
运动是标志着一切事物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
一方面,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一切物质的根本属性,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另一方面,运动离不开物质,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一切运动的承担者和主体,设想离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