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共同点,都坚持了唯物主义方向,认为物质决定了意 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
概念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用形而上学观点解释宇宙的唯物主义哲学;狭义指西方哲 学史上第二种唯物主义形态,即16-18世纪的唯物主义哲学。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理论
目录
01 概念
03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是一种唯物主义理论,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 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 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特征
A)机械性。就是把世界万物的运动都理解为或归结为机械运动。视机械运动为唯一的因果关系,不懂得因果 联系的多样性、复杂性。
例如霍布斯就曾经写道:“运动就是失掉一个位置而获得另一个位置。”他在《利维坦》一书的序言中把人 的心脏比作钟表上的发条,把神经和关节比作其中的油丝和齿轮。拉美特利更干脆地宣布:“人是机器”。认为 人归根结底是一些在地面上直立着爬行的机器而已。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19世纪最具火力的思想流派之一,它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真理都来自客观实践,而无论是宗教、神学、伦理学等,都只不过是客观实践的产物。
以马克思为代表的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其观点如下:第一,世界是由“客观实践”而形成的,“客观实践”是一种联系现实与理论的活动,它包括知识研究,事实观察,辩证分析以及实验室分析等多种形式的运动。
唯物主义者认为,人们应该基于客观实践对事物和现象形成看法,而不是依赖信仰和主观意象。
第二,知识的来源是实践。
而且,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自救处理外部条件,主动改变自身和客观物质环境,从而获取知识,创造现实。
这一主张极大地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认为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统一,并深知任何科学与实践分离,任何国家和社会以及个人的发展都是动摇的。
第三,物质是实在的存在。
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它们自己的物质存在,所有的观点都不能凌驾物质之上,这就要求不忽视经济学,不将主观客观混淆,同时要求认识到文化、社会、政治上的集体行为只是对物质本质和客观存在的外在反映。
第四,历史发展是不可逆转的。
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发展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不像宗教认为,历史发展只是一部以时间,而不是物质为
根据的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物质状态是不可被改变的,而历史的走向也将朝着物质状态的演变发展。
总之,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为:客观实践是知识来源;物质是实在存在;历史是不可抗拒的。
以上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进一步推动着世界的发展。
唯物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

唯物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形态:主要的有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一种原初的自发的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初物质,如水、火、气等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关于万物都由微小的、不可再分的原子所构成的原子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17世纪、18世纪的英国、法国唯物主义是建立在同时代的社会发展和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具有一定科学根据(机械力学)和论证。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的实践观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真正科学的、完备的、彻底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
扩展资料:物质决定意识,世界就其本质来说是物质的,它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存在在人脑中所反映的哲学观点。
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思维、意识是第一性的,存在、物质是第二性的,颠倒了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真实关系,背离了自然科学和人们的实践坐标,实践是科学的基础。
以本体论划分,唯物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中国而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对中国而言,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各种唯物主义的区别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观点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形成的。
承认意思第一就是唯心主义,承认物质第一就是唯物主义。
二、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答: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或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具体事物当做世界的本源,就是只相信已经证实的,已经掌握的东西,认为已经证实的东西才是最可信的,不相信没有事实根据的东西。
比如泰勒斯说世界的本源是水之类的。
朴素唯物主义说白了就是把世界简单的概括成某物(或某些物)的集合。
比如柳宗元的“气说”,希腊的“元素说”,中国古代的“五行说”。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看问题静止,僵化,多数将原子分子之类当做世界本源。
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即形而上学地看待世界事物的哲学学说。
其极端表现是追求“永动机”的设计与实现。
否认事物运动的内部原因、质的变化和发展的飞跃。
也叫机械论。
3.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运动着的物质的集合,是发展的,运动的。
代表观点:“否定之否定”是事物与世界发展的根本原因。
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用辩证方法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从它的本质来讲是物质的,物质按照本身固有的对立统一规律运动、发展,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存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4、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有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也叫唯物史观。
-------------------------------------其它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把意识直接归结于物质性东西的哲学学说。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典型观点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典型观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强调物质世界是唯一真实存在的,超越物质的精神或心灵实体是不存在的。
在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得到了一些重要的发展和阐述。
本文将探讨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典型观点,着重讨论唯物主义对物质世界的本质和存在方式的认识。
首先,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典型观点之一是物质的本体论。
根据这一观点,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实体,一切事物都可以归结为物质的存在和运动。
物质被看作是客观存在的,可以通过感觉和实验来观察和验证。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类的意识和思维活动都是物质的产物,它们可以通过研究大脑和神经系统的物质基础来解释和理解。
其次,唯物主义在近代还强调了物质世界的决定性。
根据这一观点,物质的存在和规律决定了人类的意识和行为。
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类的思维和感觉都是物质基础上的复杂反应,受到物质条件和环境的影响。
他们认为人类的意识活动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结果,而不是超自然或独立存在的。
此外,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强调了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被科学方法认识的。
唯物主义者相信,通过实证和实验,人类可以揭示物质世界的规律和本质。
他们追求客观事实和理性分析,强调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科学的发展可以逐步揭示宇宙的奥秘,并对人类的认识提供更深入的理解。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并非没有争议。
一些批评者认为,唯物主义过于强调物质世界的决定性,忽视了意识和精神活动的独立性和重要性。
他们认为,唯物主义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人类主观体验和主观意义的解释。
因此,在哲学领域中,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一直存在着争议和辩论。
综上所述,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典型观点强调物质世界的本体论、决定性和可科学认识性。
它们认为物质是唯一真实存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是物质基础上的产物。
然而,这些观点并非没有争议,唯物主义的独立性和对主观意义的解释仍然存在着辩论。
哲学界对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争议与讨论将继续推动哲学思想的发展和进步。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形成,同这个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
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还处于分门别类的收集、整理、分析经验材料的阶段,只有力学发展到了比较完整的形态。
这种状况反映到哲学中来,这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机械的观点观察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它造成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特有的、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另一个局限性是它的不彻底性,这主要表现在它在自然观方面是唯物主义的,而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则是唯心主义的。
17世纪的英国唯物主义,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19 世纪40年代德国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就是近代唯物主义的几个主要流派。
三种唯物主义区分的标准

三种唯物主义区分的标准
三种唯物主义区分的标准主要是它们对物质和意识关系的看法。
1. 朴素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质,物质先于意识存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或反映。
这种唯物主义在历史上以各种形式出现,如水、火、气等元素论。
2.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强调物质是基本的存在形式,物质的本质是运动和变化。
它主张物质和本质之间的关系,认为事物的本质是由它的物质形态和规律所决定的。
3. 历史唯物主义: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社会历史发展和社会实践中,认为社会历史是人类意识和社会制度发展的产物,是由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
总的来说,这三种唯物主义形态都认为物质是最基本的存在形式,但是在强调的方面有所不同。
朴素唯物主义强调感性认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本质和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则强调社会历史发展和社会实践。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1、形而上学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思想对待一切问题。
2、机械性:用机械性原理解释一切现象,包括人的活动。
3、不彻底性:旧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论,在社会历史观上坚持唯心主义。
4、用个别代替一般,用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代替了哲学的物质范畴,不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近代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和现代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的新唯物主义。
旧唯物主义同“新唯物主义”相对。
泛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
它既包括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也包括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的唯物主义等。
在通常情况下,主要是指16-18世纪英法等国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机械的唯物主义以及19世纪德国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狭义上的旧唯物主义就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叫机械唯物主义。
它承认物质第一性,这是唯物主义的。
但认为事物都是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这又是机械的或形而上学的。
时间和空间不是事物的储藏所,而是运动着的事物的存在形式。
时间和空间同事物是不可分割的,不是储藏与被储藏的关系,不是大与小的关系。
把它们分割开来,就是把它们当作彼此孤立存在的东西,所以说这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区别1、现代辩证唯物主义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实践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指明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否认实践作用,把人的认识生物化、自然化的缺陷,即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了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
2、现代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科学地说明了人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揭示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认识直观化、凝固化、片面化的形而上学的缺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
认为世界有两个不分先后、互不相关、平行存在和发展的本原的哲学学说。
在哲学史上,法国的笛卡儿是一个典型的二元论者。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
主要代表人物:十七世纪英国的唯物主义者有培根、霍布斯、洛克;十八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者有拉美特利、爱尔维修、狄德罗、霍尔巴赫;十九世纪德国的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近代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
A)机械性。
就是把世界万物的运动都理解为或归结为机械运动。
例如霍布斯就曾经写道:“运动就是失掉一个位置而获得另一个位置。
”他在《利维坦》一书的序言中把人的心脏比作钟表上的发条,把神经和关节比作其中的油丝和齿轮。
拉美特利更干脆地宣布:“人是机器”。
认为人归根结蒂是一些在地面上直立着爬行的机器而已。
B)形而上学性。
就是说,他们的唯物主义思想都具有极大的片面性,并且善于以孤立、静止的观点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C)不彻底性。
一方面表现为对整个世界认识的不彻底性:“半截子唯物主义”,就是说,他们在自然领域内是唯物主义,而一走进社会历史领域便陷入了唯心主义。
他们不知道社会基本矛盾,更没有找到社会发展最根本的经济原因。
他们往往把人们的“思想动机”、“理性”看作社会历史。
另一方面,表现为对自然的唯物主义认识的不彻底性。
比如,培根就提什么“二重真理论”,把人的知识分为神学和哲学两种:人的知识就如同水一样,有的是从天上降落的,有的是从地下涌起的;一种是来自人对自然物质世界的感觉经验,另一种则来自上帝或神的“启示”。
这就为神学信仰留下了一块地盘。
当然,这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教会势力十分强大,为了给科学发展争得一块地盘,培根不得不调和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他曾向教会表
白说:发展科学不但无碍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反而有助于巩固对上帝的信仰。
因为上帝创造人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叫人认识万物。
科学愈发展,就愈能达到上帝这一目的;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征服自然的力量增强了,这归根到底还是体现了造物主上帝的“伟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