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心理学期末复习
生理心理学期末总复习

《生理心理学》期末考试总复习✧考试时间:2014年6月23日(周一)9:00-11:00 ✧考试地点:新教205✧考试题型及分值一、选择题(20题,20分)二、填空题(20空,20分)三、名词解释(5题,20分)四、简答题(3题,24分)五、论述题(1题,16分)✧各章知识点第一章绪论生理心理学(P16)脑功能定位说(P16)脑功能整体说(P16)脑功能系统说(P16-17)第二章神经元与脑神经冲动的产生及传导(P29-31,P58)神经递质及其类型(P35)受体(P38)第三章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与技术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与技术的层次与类别(P62)研究人类的生理心理学的方法与技术(课件)第四章感知觉(上)感受器(P91)功能柱及其类别(P107)视觉感受野及分布的特点(P105-106)视觉信息的加工通道(P113)随意眼动的类别(P99)第五章感知觉(下)听觉的传导途径(P139)声源空间定位的神经编码(P123)人类听觉的适宜刺激及敏感刺激的频率范围(P121)第七章注意朝向反射(P182)注意的功能网络(P167)注意的神经生物学理论(P182)ADHD(MBD、ADD)的症状特点(P180)第八章学习和记忆学习的类型(P186)突触的功能可塑性(P195-199)第九章语言和思维脑的言语加工中枢(P218)负责语言加工的脑区域(P237)失语症及其类型(P219-220)脑功能偏侧化与韦达试验、双耳分听试验和速示试验(视野分离技术)(P229-230)第十章睡眠与觉醒睡眠的阶段及其特点(P240-242)生物钟的神经中枢(P248)维持觉醒状态的神经机制((P251))第十二章情绪假怒(P294-295)帕佩茨环路(P296)情绪的脑结构基础:下丘脑、边缘系统、杏仁核(P294-311)。
生理心理学复习题

生理心理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神经细胞: 是高等动物神经系统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2.突触: 神经系统由大量的神经元构成, 这些神经元之间在结构上并没有原生质相连, 仅相互接触, 其接触的部位称为突触。
3.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到刺激时, 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4.动作电位:神经细胞兴奋时产生去极化, 细胞兴奋产生的电位变化成为动作电位。
5.运动单位: α运动神经元与它所支配的所有肌纤维。
6.运动神经元池: 支配一块肌肉的所有α运动神经元。
7.陈述性记忆: 是显晰性的, 是有关自传性的或与个人有联系的事件的记忆, 依赖于评价、比较和推理等认知过程。
它不需重复测试, 往往只经过一个测试或一次经验即能建立, 并且能够用语言简明的表达出来。
某些陈述性记忆也可以经过不断的重复测试转变为程序性记忆。
陈述性知识学习和记忆的位置是海马区。
8.程序性记忆: 又称反射性记忆,它是隐性的,是对感知觉和运动技巧等的记忆,比如学习走路、游泳、骑车等。
这种记忆需要经过多次重复测试才能逐步形成,它的形成和读出不依赖于意识或认知的过程,而一旦形成,即使常年不练习也不会被遗忘。
程序性知识学习和记忆的位置是杏仁核。
9.逆行性遗忘: 记忆再现, 对损伤以前发生的事情的记忆丧失。
10. 顺行性遗忘:记忆巩固, 在脑损伤之后不能形成新的记忆。
11.细胞集合: 脑内反映某外界客观物体的,是由被该外界刺激激活的所有皮层细胞组成的。
Hebb把这群同时激活的神经元称为一个细胞集合。
12.非联合型学习: 指对单一刺激做出的行为反应的改变, 分为两种: 习惯化和敏感化。
13. 联合性学习: 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 两种不同类型的刺激按照正确的顺序成对出现, 使前一种刺激成为预示后一种刺激即将发生的信号。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式条件反射属于这种类型。
14.习惯化:指当一个不产生伤害性效应的刺激重复出现时, 对该刺激的反射性行为反应逐渐减弱的过程。
生理心理学复习重点汇总

生理心理学复习重点汇总一、大脑的基本结构大脑是生理心理学的核心,了解其基本结构对于理解其功能至关重要。
大脑可以分为两个半球,每个半球负责不同的功能。
大脑皮层是大脑最外层的部分,负责高级认知功能,如语言、记忆和决策。
脑干和下丘脑是大脑的其他重要部分,负责基本生命功能,如呼吸、心跳和体温调节。
二、神经系统的基本原理神经系统由神经元组成,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神经元通过突触相互连接,传递信息。
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多巴胺、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
了解这些基本原理有助于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和行为。
三、感觉和知觉感觉和知觉是生理心理学中的另一个重要主题。
感觉是指我们通过感官接收到的信息,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
知觉是指我们如何解释和处理这些感觉信息。
了解感觉和知觉的基本原理有助于理解我们如何感知和理解世界。
四、记忆记忆是生理心理学中的另一个关键主题。
记忆可以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短期记忆是指我们暂时存储信息的能力,而长期记忆是指我们长期存储信息的能力。
了解记忆的基本原理有助于理解我们如何学习和记忆信息。
五、情绪和动机情绪和动机是生理心理学中的另一个重要主题。
情绪是指我们对特定事件的反应,如快乐、悲伤、愤怒和恐惧。
动机是指我们追求特定目标的原因。
了解情绪和动机的基本原理有助于理解我们如何感受和行动。
六、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生理心理学中的另一个重要主题。
心理障碍是指影响我们心理健康的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和强迫症。
了解心理障碍的基本原理有助于理解我们如何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
七、药物和心理治疗药物和心理治疗是生理心理学中的另一个重要主题。
药物可以影响我们的神经系统,从而改变我们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心理治疗是一种治疗方法,旨在帮助人们改变不良的行为和思维模式。
了解药物和心理治疗的基本原理有助于理解我们如何治疗心理障碍。
八、跨学科研究生理心理学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与其他学科如神经科学、生物学和社会学等密切相关。
心理生理医学期末考试重点

心理生理医学期末考试重点第一章、绪论1心身医学:又称心理生理医学,是研究关于心理、生物、社会,诸多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相关联的一门学科。
发展需要:①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②医疗市场的需要③医疗过程中体现人文精神的需要。
处理疾病坚持原则:心身兼顾,双管齐下。
2研究对象:心身疾病。
研究任务:①心身疾病的病因及心理社会因素致病的中介机制②情绪与躯体功能间的关系③心身疾病心理状态评定量表的制定。
研究方法:①流行病学调查②临床观察③心理测验④动物实验⑤个案分析。
3心理学发展方向:心理动力学、心理生理学1心身疾病的概念:①狭义: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②广义: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2特点:①以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②发病急,病程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③疾病累积部位多是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下的某一器官或系统。
3相关概念:①心身反应:由心理社会因素导致的暂时性的生理反应;②心身障碍:由心理社会因素所引起的无器质性病变的功能异常或自感身体不适;③原发性的心身疾病:有心理社会因素所引起的躯体症状;④继发性心身疾病:躯体疾病所做出的心理反应,也就是机体对疾病处理过程中心理因素的过度反应;⑤身心障碍:对躯体疾病所作出的心理反应,即机体对疾病处理过程中心理因素的过度反应。
4心身疾病病因:①主观内在因素:a体质因素:个体的健康水平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b个性因素:三种人格类型易得心身疾病—应激易感人格(精力旺盛、易激惹、过分敌意即A型人格、易得冠心病高血压),非理性不合逻辑人格(歪曲的认知方式,易产生自扰状态,易得神经症)焦虑反应人格(对应激过度感敏,长期处于应激反应中,易得广泛性焦虑症、疑病症;c 遗传:精神疾病、头痛;d性格因素:性格也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将性格分为ABCD四种;②客观外在因素:a生活事件;b自然和环境因素:剧烈的自然灾害微弱但持续时间长久;c社会因素;③躯体疾病所致的心理障碍:a脑器质性损伤bNS的遗传病和变性病c药物和毒药;④其他因素:肝性脑病等。
生理心理学复习题

生理心理学复习题生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过程与生理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在这个学科中,我们探讨了影响心理功能的生理机制,以及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些生理心理学的复习题,帮助您复习和巩固相关的知识。
1. 什么是生理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过程与生理过程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心理过程如何受生理机制调节以及生理机制如何影响心理过程。
2. 什么是神经元?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它们通过电化学信号传递信息,从而形成人体神经系统的功能基础。
3. 描述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中的传递过程。
神经冲动是一种电化学信号,通过神经元的细胞膜传递。
当神经冲动到达神经元的终端,它会释放化学物质(神经递质),这些化学物质将信号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
4. 什么是突触?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传递神经冲动的连接点。
突触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前者通过神经递质传递信息,后者则通过电流传递信息。
5. 生理心理学中的“脑电图”是指什么?脑电图是一种记录大脑电活动的方法。
它通过电极放置在头皮上,通过测量大脑中神经元的电流活动来获取数据。
脑电图可以用于研究睡眠、意识状态和脑损伤等。
6. 描述下丘脑-垂体系统在调节内分泌活动中的作用。
丘脑-垂体系统是控制和调节内分泌反应的关键。
它通过神经内分泌的方式,控制垂体腺体的分泌功能,并调节下游的内分泌系统。
7. 什么是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是控制内脏器官和平衡体内环境的神经系统。
它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在相互协作中维持身体的平衡状态。
8. 什么是“斯宾格勒效应”?斯宾格勒效应是指人体对于压力刺激产生的生理反应。
在斯宾格勒效应中,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学习和记忆功能受到影响。
9. 描述下大脑皮层的功能。
大脑皮层是大脑最外层的灰质组织。
它负责处理感觉信息、控制运动、进行高级认知功能,并且参与情绪和决策等过程。
10. 什么是“神经可塑性”?神经可塑性指神经系统对于环境刺激产生的结构和功能的可塑性改变。
生理心理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Ch1 导论1.静息电位细胞膜的状态是〔〕.A.极化B.复极化C.去极化D.反极化2.动作电位上升部分是由膜的〔〕过程而引起的.A.极化B.去极化C.复极化D.后超极化3.〔〕是神经递质.A.核糖核酸B.胆碱类C.三磷酸腺苷D.脱氧核糖核酸4.大多数神经元的静息电位〔极化〕是〔〕.A .内负外正70-90毫伏B .内正外负70-90毫伏C .内负外正100-110毫伏D .内正外负100-110毫伏5.神经元的兴奋过程,伴随着其单位发放的神经脉冲<>.A .频率不变,幅值增高B .频率加快,幅值不变C .频率加快,幅值增高D .频率加快,幅值降低6.下列属于级量反应的电生理现象是〔〕.A .后兴奋电位B .动作电位C .峰电位D .神经元单位发放7.突触后电位的特点是〔〕.A.可以总和B.快电位C.双向传递D.全或无8. ______是基底神经节的组成部分.A.隔核B.屏状核C.齿状核D.球状核9.______属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A.脑神经B.脊神经C.脊髓D.面神经10.与内脏功能有关的大脑皮层区是____ .A.大脑皮层底面与半球内侧缘B.大脑皮层前部C.大脑皮层中部D.大脑皮层顶部11. ______组成纹状体.A.豆状核与杏仁核B.屏状核与尾状核C.豆状核与尾状核D.杏仁核与屏状核〔多选题〕12. ____是边缘系统的结构.A. 胼胝体下回B. 海马结构C.下丘脑乳头体D. 桥脑被盖13 .脑干的结构包括_______.A .桥脑B.中脑C. 间脑D. 延脑14. _________是非条件抑制过程.A. 外抑制B. 延缓抑制C. 超限抑制D. 分化抑制15. 下列属于可逆损伤法的是_____. 〔〕A.扩布性阻抑B.吸出损伤C.神经化学损伤D.冰冻法16 .下列_______是不可逆损伤法. 〔〕A .冰冻法 B.横断损伤C.吸出损伤D.电解损伤单选〕17. 把脑神经细胞的生物电活动的电信号放大,并描记下来进行分析的方法,叫_____法. 〔〕A. 损伤法B.脑电图C.刺激法D. 记录法填空1、神经信息在脑内传递过程, 是从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单位发放,到下一个神经元突触后电位的__________总和后再出现发放过程.2、无论是条件反射还是非条件反射活动,在神经系统内都有_______和_______两种神经过程,按着一定的规律发生运动,这就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运动规律.3、中枢神经组织中的灰质和神经核是由神经细胞的_______和_______组成.4.脑的电现象可分_________和_________两大类,两类脑电活动变化都在大脑直流电位的背景上发生.5用微弱电流或化学物质直接作用于脑个别部位而产生行为反应的办法,叫做__________法. 6.ERP,即____________________.是指当外界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后,针对刺激诱发出的皮层脑电信号.7.刺激法的作用主要是_________被刺激部位的功能或与之有关的功能,从而找出脑-行为之间的关系.损伤法的作用与刺激法的作用恰好相反,它是______被损伤部位的功能.Ch2感觉的生理学基础选择题1.视网膜中央凹之外的周边部分〔〕.A.感受单位较大,视敏度高B.感受单位较大,视敏度差C.感受单位较小,视敏度高D.感受单位较小,视敏度差2.与图形或客体的轮廓或运动感知有关的视觉皮层区是〔〕.A.枕叶V1区B.枕叶V2区C.枕叶V3区D.枕叶V4区3.视网膜上的〔〕细胞对光刺激的编码是全或无的数字化过程.A.视杆B.视锥C.水平D.神经节4.外侧膝状体是〔〕感觉的皮下中枢.A.躯体B.听觉C.视觉D.嗅觉5.外侧膝状体神经元的感受野是〔〕.A.直线式B.圆式C.同心圆式D.长方形式6.一个神经节细胞与其相连的全部视网膜细胞,构成视觉的最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称之为〔〕.A.视觉特征单位B.视觉功能柱C.视感受单位D.感受野7.视网膜的光感受细胞是〔〕.A.无足细胞B.视杆细胞C.双极细胞D.神经节细胞8.有许多记录和研究眼动规律的方法.传统的方法是〔〕描记术,近年来更出现了许多精密的专用眼动仪.A.通用眼动仪B.眼电图C.多导生理仪D.EOG仪多选9.在构成视网膜的神经细胞中,〔〕形成视觉神经信息传递的垂直联系.A.视感受细胞B.水平细胞C.双极细胞D.神经节细胞10.视网膜上的〔〕细胞对光刺激的编码是级量反应.A.神经节细胞B.视锥细胞C.双极细胞D.水平细胞单选〕11.关于痛觉有许多理论,其中较有影响的包括强度理论、模式理论、专一性理论、〔〕理论和神经生物学理论.A.频率B.位置C.齐射D.闸门12.痛觉是一种生物学保护性反应,它不仅包含感觉成分,还包含〔〕成分、植物性成分和运动成分.A.情感B.意志C.人格D.敏感化13.体内各种感受器受到〔〕均可引起痛觉.A.适宜刺激B.长时间刺激C.超强刺激D.长时间适宜刺激14.音强的物理学基础是___.〔〕A.振幅B.频率C.频谱D.相位15. 声源空间定位的神经编码是 _____.〔〕A. 细胞分工编码B.调频式编码C. 级量反应式编码D. 强度差编码16.内侧膝状体是__传入通路的皮下中枢.〔〕A.听觉B. 视觉C. 躯体觉D. 嗅觉17. 人最敏感的声波是 _____.〔〕A. 300---800赫兹B. 400---1000赫兹C. 500---1200赫兹D. 600---1400赫兹18.听觉的次级皮层区是〔〕.A.枕叶41区B.颞叶41区C.颞叶21区D.顶叶21区19.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贝克西,在听觉研究中以其精细的大量数据和模拟实验提出〔〕. A.行波学说B.共振假说C.齐放原理D.位置理论多选〕20.与听觉有关的脑结构是〔〕.A.内侧丘系B.外侧丘系C.下丘D.上丘单选〕21.浅感觉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和〔〕等,它们的感受细胞都分布在皮肤中.A.痛觉B.本体觉C.温度觉D.运动觉22.深感觉不包括〔〕A.位置觉B.振动觉C.动觉D.受力的感觉23.与味觉有关的脑结构是〔〕.A.杏仁核B.豆状核C.孤束核D.橄榄核24.深感觉模式分为位置觉、动觉和受力作用等三类.通常将产生这些感觉作用的感受器统称为〔〕.A.统觉感受器B.本体感受器C.多功能感受器D.深感觉感受器25.视皮层功能超柱的组成部分不包括〔〕.填空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___________的反映.2、感受器的功能,是在接受适宜刺激时发生兴奋,就是把________转变为_________________.3、每一种感受器只对一种形式的能量特别敏感,这种能量就是这种感受器的__________.4、感觉的强弱,除了受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左右外,最后还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1. 简述痛觉的神经传导通路.2.论述痛觉的闸门理论,并举例说明.Ch3 知觉的生理心理学1、音乐失认症患者, 多为〔〕听皮层受损所致.A.左颞叶21区和41区B.右颞叶21区和41区C.左颞叶22区和42区D.右颞叶22区和42区2.如果对一个复杂事物只能认知其个别属性,而不能同时认知事物的全部属性,则称这种障碍为〔〕.A.体觉失认症B.知觉失认症C.统觉性失认症D.面孔失认症多选〕3.从解剖结构层面上看,是〔〕在知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A.联络区皮层B.初级感觉皮层C.次级感觉皮层D.运动皮层4.从细胞水平上看,〔〕在知觉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并可能是知觉的结构和功能单元.A.超柱B.功能柱C.感受野D.多模式感知细胞5.视知觉的形成中重要的知觉通路包括〔〕D.外侧通路Ch4 注意的生理心理学基础选择题1、〔〕是由新异性强刺激引起机体产生的一种反射活动,表现为机体突然中止现有活动,将头面部甚至整个机体转向新异刺激发生的方向.A.随意注意B.朝向反应C.条件反射D.上述答案均不对2. ADHD的中文名称为〔>,主要特征是随意注意能力减弱而不随意注意过度活跃,所以非常容易因外界环境而分散注意力.A.多动症B.轻度脑损伤C.轻度脑功能紊乱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3.朝向反应是〔〕的生理基础.A.随意注意B.非随意注意C.条件反射D.非条件反射填空题1、巴甫洛夫认为对新异刺激的朝向反射本质是脑内发展了_______过程.2、患有注意缺陷障碍的儿童,他们的主动性______________能力极弱,而被动性_____________过程过度活跃,所以很容易因外界条件变化而分散注意力. _____________是这类儿童共同的突出问题.Ch5 学习的生理学基础单选〕1.联想性学习的共同特点是环境条件中那些变化着的动因在〔>上的接近性,造成脑内两个或多个中枢兴奋性的同时变化,从而形成脑内中枢的暂时联系.A.时间B.空间C.距离D.时间和空间2.复杂时间空间综合学习的脑中枢位于〔〕.A.联络皮层B.海马皮层C.下颞叶皮层D.前额叶皮层3.程序性学习或熟练技巧性学习模式,其脑机制中最必要的中枢是〔〕.A.锥体外系B.基层神经节C.小脑中位核D.底丘脑4.海马对学习的调节作用,与其对注意、〔〕和运动等功能的调节有关.A.思维B.情绪C.饮食D.睡眠多选〕1.前额叶联络区皮层与〔〕的学习有关.A.运动学习行为B.感觉学习C.空间关系D.复杂时空关系2.颞顶枕联络区皮层与〔〕的学习有关.A.运动学习行为B.感觉学习C.空间关系D.复杂时空关系3.海马在学习中的作用有〔〕.A.学习过程中的抑制性调节B.学习过程中的兴奋性调节Ch6 记忆的生理心理学基础选择题1.海马损伤表现出的记忆障碍是<>.A.瞬时性遗忘B.逆行性遗忘C.顺行性遗忘D.反应性遗忘2.在帕帕兹环路中,〔〕结构是中心环节.A.乳头体B.丘脑前核C.扣带回D.海马3.在过去10多年,关于记忆与记忆的生理心理学理论发生了重大变迁,从单一记忆的脑结构-<>-发展为多重脑记忆系统.A.大脑皮层B.下丘脑C.边缘系统D.海马4.正常人的记忆既有寄存和存贮信息的功能,也有回忆或提取信息的功能,而海马损伤的病人只能回忆或提取信息,不能形成新的〔〕,这说明记忆可分离为不同的系统.A.短时记忆B.长时记忆C.工作记忆D.所有类型的记忆5.〔>是表述记忆.A.联想性记忆B.情景性记忆C.习惯性记忆D.程序性记忆6.帕帕兹环路的生理心理学功能与〔〕有关.A.记忆B.空间辨别学习C.情绪体验D.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7.由不良的个性特点、重大精神创伤、心理暗示作用和赔偿心态等多种心理因素造成的遗忘症称之为〔>遗忘症.A.顺行性B.逆行性C.柯萨可夫D.心因性8.从认知神经科学角度看,人脑的记忆系统不包括〔〕A.资料驱动的系统B.概念驱动的系统C.基于期望的系统D.基于认知的系统填空题1 .内侧嗅回与海马结构之间存在着__________回路,它与________功能有关.2 .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是多重记忆系统研究的重要途径.3.记忆的双重分离现象能最可靠的证明___________过程和__________过程是两个不同的记忆功能系统.Ch7 言语和思维的脑机制选择题1.手术在脑〔〕切开称割裂脑.A.丘脑与大脑皮层间B.延脑与脊髓间C.胼胝体间D.内囊间2.传导性失语症被认为是〔〕受损所致.A.布洛卡区B.维尔尼克区C.顶下小叶与角回D.布洛卡区和维尔尼克区间的联络纤维3.采用韦达试验、双耳分听试验和速示试验对正常人所进行的研究均表明,人脑〔〕功能存在大脑两半球不对称的特性.A.言语B.记忆C.学习D.知觉4.上世纪70年代曾认为,多巴胺神经递质的生成与功能亢进是〔〕产生的脑机制,但这一多巴胺假说不能解释某些事实.A.柯萨可夫遗忘症B.精神分裂症C.巴金森氏症D.运动障碍5.1861年,〔>发现了位于额叶的"言语运动中枢〞.A.布罗卡B.维尔尼克C.拉施里D.巴甫洛夫6.传统分类法一般将语言产生障碍统称为〔〕失语症,包括语词发音、用语、语法和书写功能障碍等.A.感觉性B.运动性C.传导性D.皮层间7.能听懂别人的话,也能正常讲话和叫出物体的名字,但却不能重复别人的话,也不能按别人的命令作出相应反应.这种是〔〕A.传导性失语B.命名性失语C.完全性失语D.运动性失语8.与运动性失语症有关的脑结构是〔〕A.布洛卡区B.维尔尼克区C.卵下小叶与角回D.布洛卡和维尔尼克区间的联络纤维Answer: CDABA BAA填空题1.考查人脑两半球言语听觉功能不对称性的研究方法为______________.2.考查人脑两半球言语视觉功能不对称性的研究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h8 本能和动机的生理心理学基础选择题1.近年来所积累的科学事实表明下丘脑外侧区、旁室核和围穹隆区是〔>.A.防御行为中枢B.饮水行为中枢C.性行为中枢D.饥饱感觉中枢2.葡萄糖与其感受器、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皮质激素、胆囊收缩素和垂体分泌的激素,在摄食行为的调节中均有一定的作用,这些物质是随〔>运行的,作用距离远,发挥生理效应的环节多,所需时间较长.A.神经系统B.反馈回路C.上行激活系统D.血液3.就人类而言,男女两性的性行为更多地决定于性对象的吸引力、性爱的程度以与适宜的<>.A.激素水平B.体格C.性生活环境D.日期4.性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A.脊髓腰段B.下丘脑性两形核C.下丘脑腹内侧核D.颞叶皮层5.〔〕皮层在性对象的识别和选择中发挥重要作用.A.额叶B.顶叶C.枕叶D.颞叶6.下丘脑分泌5种与<>行为有关的激素:促卵泡激素释放激素、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催乳激素释放激素、催乳激素释放抑制激素和催产素.A.性B.摄食C.饮水D.睡眠7.虽然目前对性变态的认识还很不足,但人格和〔〕因素的作用是无法否定的.A.环境B.心理C.情绪D.文化8.下丘脑分泌的与性行为有关的激素主要分布在下丘脑的正中隆起、〔〕、弓状核、视上核和旁室核.A.视交叉B.视前区C.外侧膝状体D.内侧膝状体9.〔>是防御和攻击行为的重要中枢,它的不同区影响着不同类型的防御和攻击行为.A.丘脑B.下丘脑C.中脑D.大脑皮层10.除了性激素以外,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对〔>行为均有一定的调节作用.A.性B.摄食C.睡眠D.防御和攻击11. 当人们闭目养神,内心十分平静时,记录到的脑电图多以_________次/秒的节律变化为主.〔〕A.0.3-5B. 4-7C. 8-13D. 14-3012. 猫的________标本,使其陷入永久性睡眠. 〔〕A.间脑B.去大脑皮层C.孤立脑D.孤立头13. _____横断猫脑, 则猫70%-90%时间处于觉醒状态.〔〕A. 上丘与下丘之间B. 中脑与桥脑之间C. 脑干中部<桥脑中部>D. 延脑与脊髓之间多选14.对于情绪性攻击行为而言, < >起着精细的调节作用.A.隔区B.视前区C.杏仁核D.弓状核15.雄性激素对雄性间攻击行为具有两种作用,分别称之为< >.D.营养作用填空题1._______、胃和__________在饥、饿的外周调节中具有一定的作用.2. 渴和饮水行为,如果是由于体内缺水引起的,则称之为__________ ;反之,如果是由于生活习惯和预料会渴而导致的饮水行为,则称为__________ .3.如果细胞外液中盐分或其他物质浓度增大,由于渗透压的作用使细胞内液中的水分渗透到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减少引起__________;当细胞内部物质浓度增加或细胞外液中盐分减少时则导致细胞外液不足.由于细胞外液的多少直接与循环中的血容量相联系,因此,细胞外液不足将产生__________.4. 在慢波睡眠中,脑电活动的变化与行为变化相________,在异相睡眠中,脑电活动的变化与行为变化相_________.Ch9 情绪和情感的生理心理学基础1.美国心理学家卡侬,关于情绪生理心理学方面提出了<>理论.A.情绪的激活学说B.情绪的动力定型学说C.情绪的丘脑学说D.情绪边缘系统学说2.提出情绪动力定型学说的科学家是<>.A.詹姆士B.巴甫洛夫C.卡侬D.林斯莱3.帕帕兹和麦克林关于情绪生理心理学方面提出了〔〕学说理论.A.情绪的激活B.情绪的丘脑C.情绪的边缘系统D.情绪的动力定型4.中国学者早在30年代研究的与情绪生理机制有关的标本是<>.A.怒叫反应B.假怒反应C.自我刺激反应D.精神盲5.生理心理学研究情绪体验的中枢机制的经典实验是〔〕.D.躲避条件反应Ch10 运动和意志行为的生理心理学基础选择题1.〔〕处横断会出现铡刀样强直症状.A.脊髓上部B.桥脑中部C.延脑上部D.桥脑与中脑之间2.就小运动神经元活动的最终结果而言,它实现着对大运动神经元随意运动的<>作用,使中枢神经系统对肌肉运动的信息保持灵敏的感受能力.A.直接控制B.兴奋C.抑制D.反馈调节3.神经系统主要通过类似突触结构的装置-神经肌肉接点-的功能来引起或调节〔〕功能的.A.摄食 B.攻击C.肌肉收缩D.防御Answer: ADC填空题1.在脊髓与延脑之间横断,横断以上称__________标本,横断以下部分称__________标本. 2.将两侧内囊切断使大脑皮层与间脑和基底神经节之间的联系中断,这种标本是___________________动物标本.3.反射弧结构中,只由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形成单个突触的反射,称为__________.与此对应,如果除此以外还有大量中间神经元参与反射活动,则称之为______________. Answer: 1、孤立头;脊髓2、间脑〔去大脑皮层〕3、单突触反射;多突出反射Ch11 人格的生理心理学基础选择题1.艾森克认为条件反射能力弱者多为<>.A.外向人格,神经质维度高B.外向人格,神经质维度低C.内向人格,神经质维度高D.内向人格,神经质维度低2.艾森克认为皮层兴奋性水平是〔〕人格维度的生理基础.A.多血质B.粘液质C.神经质D.内-外向填空题1.艾森克人格理论的生理心理学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和驱力〔或情绪性〕等三个概念.和___________两种.。
生理心理学必备考点

生理心理学必备考点生理心理学期末复习1. “全或无”定律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刺激阈值,对阈值以下的刺激不发生反应,对阈值以上的刺激,不论其强弱均给出同样幅值的神经脉冲发放。
2. 统觉性失认症患者对一个复杂事物只能认知其个别属性,但不能同时认知事物的全部属性,故又称同时性视觉失认症。
这种失认症可能是V2区皮层以及与支配眼动的皮层结构间联系受损,如与中脑的四叠体上丘或顶盖前区眼动中枢的联系遭到破坏,不能通过眼动机制连续获得外界复杂物体的多种信息3. 感受野在神经系统中,每一个神经元在它的感受器都有其代表区(范围),只要这个代表区受到刺激,这个神经元就产生反应,这个代表区就被称为神经元的感受野。
4. 功能柱具有相同感受野并具有相同功能的视皮层神经元,在垂直于皮层表面的方向上呈柱状分布,只对某一视觉特征发生反应,从而形成了该种视觉特征的基本功能单位。
5. 朝向反射由新异性强刺激引起机体的一种反射活动,表现为机体现行活动的突然中止,头面部甚至整个机体转向新异刺激发出的方向,通过眼耳的感知过程探究新异刺激的性质及其对机体的意义。
6. 多模式感知细胞颞下回的一些神级元,不仅对复杂视觉刺激物单位发放率增加和发生最大的反应,而且对多种其他感觉刺激均可引起其单位发放率的变化。
因此,这类神级元称为多模式感知细胞。
7. ADHD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8.失认证是感觉到的物象与记忆的材料失去联络而变得不认识。
9.辐辏运动正前方的物体从远处移向眼前时,为使其在视网膜上成像,两眼视轴均向鼻侧靠近,称为辐合;相反,物体由眼前近处移向远处时,双眼视轴均向两颞侧分开,称为分散。
辐合与分散的共同特点是两眼视轴总是反方向运动,称为辐辏运动。
10. 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分为脊髓和脑,脑又分为大脑小脑间脑脑干,脑干又包括延脑桥脑中脑。
11. 级量反应其电位的幅值随阈上刺激强度增大而变高,反应频率并不发生变化。
简答题1.简述感觉系统的基本功能①区别不同形式的能量②反应刺激的不同强度和质量③反应的信度④反应的速度⑤抑制无关信息2.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什么?当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它给予我们的感觉刺激,由于某些别的条件的变化而在一定限度内有变化时,我们的知觉不变。
生理心理学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1.机能主义:指理解生物现象(一种行为或一种生理结构)的最佳方式是试图去了解其对机体有用的功能的原则。
2.选择性优势:能使有机体产生的后代多于其物种后代平均数的特征。
3.幼态持续:缓慢的成熟过程,需要花费更长的生长时间,这是大的大脑得以发育的重要因素。
4.精神药理学:研究药物对神经系统和行为的效应。
5.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在体内被吸收、分布、代谢以及排出的这个过程。
6.实验性切除(实验毁损法):移除或破坏实验室动物的某部分大脑,假设该区域以前控制的功能将无法履行。
7.磁共振成像:一种可以对身体内部进行精确成像的技术,包括无线电波和强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
8.功能MRI:一种设备,可以用来揭示活体大脑内放射性示踪剂的位置。
9.感受野:视野中,出现在该处的视觉刺激将导致特异性神经元发放率的改变。
10.细胞色素氧化酶(CO)斑块:初级视皮层模块的中央区域,会被细胞色素氧化酶着色,包含了波长敏感性神经元,属于小细胞系统。
11.中缝大核:含有五羟色胺分泌性神经元的中缝神经核团,发出投射到脊髓背侧灰质,并参与了阿片类导致的镇痛过程。
12.孤束核:延脑神经核,接收来自内脏器官和味觉系统的信息。
13.快速眼动睡眠:在睡眠过程中去同步化的EEG脑电活动阶段,在这一阶段产生梦、快速眼动和肌肉麻痹,所以也被称为异相睡眠。
14.发作性嗜睡症:一种睡眠障碍,其特征是一段时间的不可抗拒的睡眠、猝倒发作、睡眠麻痹以及瞌睡幻觉。
15.(激素的)组织效应(组织化作用):激素对组织分化和发育的影响。
16.(激素的)激活效应(激活作用):激素在发育成熟的机体中所产生的效应,可能取决于机体先前的激素组织效应。
17.条件性情绪反射(反应):当中性刺激后跟随着一个厌恶性刺激时,会发生经典性条件反射,通常包括自主性、行为的和内分泌成分,如心率的改变、惊呆、分泌应激相关激素。
18.韦达测验:一种在实施脑外科手术之前常要做的测验,麻醉患者的一侧大脑半球,考察另一侧大脑半球的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生理心理学学科性质:生理现象和行为的生理基础,解释行为及生理现象的生物学角度,脑内的生理事件解释心理现象。
传统观点认为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生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现代认为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神经科学和信息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延髓、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大脑)和脊髓。
外周神经神经按解剖分为脑神经(12对)和脊神经(31对),按功能分感觉神经(传入)和运动神经(传出)。
运动神经分为躯体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神经元:神经系统中的功能和结构单位,由轴突和树突组成,可接受刺激、产生和扩布神经冲动,并将神经冲动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高度分化的效应细胞。
分为感觉神经元、联络神经元、运动神经元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或肌细胞相互接触的部分,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组成。
突触传递过程包括1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2递质与受体的结合3递质的失活与突触后神经元活动状态的改变。
突触传递特点:①神经纤维上双向传递②突触延搁(化学传递)③时间和空间的总和效应④抑制作用: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⑤对药物敏感性(生理完整性)边缘系统:由边缘叶(隔区、扣带回、海马旁回、钩、及其深面的海马、齿状回、颞极和脑岛前部构成)+与内脏活动有关的皮质下核团构成(下丘脑、丘脑前核、乳头体、杏仁体、中脑被盖部分结构、隔核),是内脏活动和机体的高级调节中枢,情绪、情感的调节中枢。
基底神经节:基底神经节是从端脑衍生的一些皮层下神经核团的总称,位于大脑两半球的深部。
(尾状核、豆状核:运动有关;杏仁核:嗅觉、情绪有关;屏状核)神经递质:1在神经元中合成或传递;2经自发或电刺激后释放可在靶细胞上产生效应;3该物质在靶细胞上的效应可以在可以在实验室中获得;4该物质释放后能被及时的清理或重摄。
可以分为:单胺类;胆碱类;氨基酸类;多肽类。
按照功能分: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有生物合成、传递、存贮、释放、结合、再摄取、降解、调节等过程,构成了神经信息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复杂机制。
逆信使:由突触后神经元释放的更小的分子,迅速扩张到突触前膜,调节化学传递过程,这类小分子被称为逆信使(NO、CO)功能柱:大脑皮质的机能单位;与脑表面垂直的圆柱状结构;形态学上无胶质细胞分隔,对同样刺激产生同样的反应,动态结构执行不同的功能,组成不同的柱状结构。
调节反射:物体由远及近,眼球的适应性反射调节,表现为两眼内直肌收缩,视轴改变,睫状肌收缩,晶状体曲率变大,折光率变大,瞳孔括约肌收缩瞳孔缩小。
视轴、晶状体和瞳孔同时变化的反射活动。
感受野:有效地影响某一感觉细胞兴奋性的外周部位,称为该神经元的感受野。
如果把微电极插在视觉中枢的某个神经元上,记录其电活动,凡能引起其电活动显著变化的视野范围,就是该视觉神经元的感受野。
级量反应:与“全或无”规律的动作电位相对应的,其电位的幅度随阈上刺激强度增大而升高,反应频率并不发生变化,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总和效应。
声源空间定位:锁相-时差编码(声波到达两耳的时差形成的空间定位);强度差(声波强度在两耳形成的差异)行波理论:不同频率的行波引起不同感受细胞的最大兴奋,在耳蜗内对声音频率进行着细胞分工编码。
感觉: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客观事物作用于感官引起的感官活动从而产生的原始的主观反映,依赖于客观事物对感受器的作用,主动意义的构建依赖于主体对属性的性质和量的选择,受个体的心理影响。
特异性感觉:距离感觉(视、听、);化学感觉(嗅、味);躯体感觉(触、温、痛、动、位置、)折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瞳孔视觉通路:视网膜—外侧漆状体—视反射—初级视皮层视网膜结构:感光细胞(视锥细胞:中央、中强光、色调、视敏度高;视杆细胞:周边、弱光、黑白、视敏度低)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无轴突细胞、水平细胞)视觉信息神经处理特点:视觉信息处理是一个动力学过程,有双侧通道。
腹侧通道(what 通道),背侧通道(where)通道。
层次由视网膜-外侧膝状体-初级视皮层-高级视皮层。
大部分都是双向的,期待、焦虑、等高级情绪会对底层神经元的活动产生影响,视觉通路上各级别神经细胞由简单到复杂,所处理信息分别对应于视网膜上的局部区域,细胞层次越高,辖区越大,信息分层次处理,同层次并行处理,具有相似的感受野形状和反应特性,并完成相似的功能。
听觉传递通路:上行:螺旋神经节(听神经)-耳蜗神经(外侧丘系)-下丘臂-内侧膝状体(听辐射)-颞叶下行:听区皮层-内侧膝状体-下丘-上橄榄核/外侧丘系核-斜方体核/蜗神经核-螺旋器毛细胞橄榄耳蜗束:延髓中神经核投射到内外毛细胞树突形成突触,传出性突触上递质为乙酰胆碱,对毛细胞功能起调节作用。
声音心理学维度:声音:频率响度:振幅音色:频率形成的构成音高编码方式:细胞分工编码、频率编码(内耳)细胞分工编码(中枢)地点理论:音调的知觉取决于基底膜上发生最大刺激的具体位置(共振、行波理论)共振理论:不同的声波引起不同部位的纤毛和基底膜的振动。
(老年人对高频音听力下降)行波理论:不同的频率声波感知中,耳蜗基底膜的不同位置具有不同的作用。
频率理论:不同频率的声波引起相应神经元之间频率相同的兴奋发放(齐射原理)音色:编码方式是特征提取柱空间频率:图像基本特征在单位视角中重复出现的次数失认症:某类神经障碍,患者意识清醒,注意力适度,感觉系统与简单感觉功能正常无恙,但不能通过该感觉系统识别或再认物体。
对物体不能正式形成知觉,患者感官、感觉神经、感觉通路、皮层初级感觉区都正常,但次级感觉皮层、联络皮层存在局部器质性损伤。
如视觉失认症(统觉失认症、联想性失认症、颜色失认症、面孔识别失认症)、听觉失认症、体觉失认症超柱:由感受野相同的各种特征检测功能柱组合而成,是简单知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指向性、选择性、集中性的复杂过程,包括非随意注意、选择或集中注意的维持与调节的过程朝向反射:中等强度的新异性刺激引起机体的一种反射,表现为机体停止现行的活动,头或面部甚至身体转向新异刺激发出的方向,同时伴随有皮电、心率、血压、呼吸等植物性神经功能导致的生理变化。
怪球范式:对同一感觉通道施加两种刺激,一种刺激概率较大一种概率较小,两种刺激随机出现,要求被试关注小概率刺激,记录小概率刺激出现之后300ms观察到的正波,称为拍P300。
即小概率事件构成的新异刺激在额叶引起的较高明显的高幅正波值,其潜伏在250~500之间,称之为P3a波。
小概率事件引发的高幅值P3a波是其新异刺激引发朝向反射的指标。
不匹配负波:MMN,在怪球范式下,大概率刺激胃1000HZ纯音,小概率事件为800HZ纯音,被试进行双耳分听实验,被试对小概率事件做出反应,结果发现无论注意与否,在250ms 内,小概率刺激均比大概率刺激引起更高的负波,小概率刺激引起的平均诱发电位减去大概率刺激引起的平均诱发电位,会得到一个存在100-250ms的明显差异负波。
神经匹配模式:新刺激作用下形成的新异刺激模式与神经系统的活动模式之间不匹配。
如果同一刺激反复出现,传入信息时传入的信息与已形成的反应模式相匹配,朝向反应就会消退。
把注意过程作为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机体唤醒水平起一个放大器的作用;具有一个编码信息的皮层结构,一个比较装置;对于新异刺激,当强度无害时,属于激起朝向反射的因素,当刺激较大时可作为防御反射的因素。
伴随性负电位:集中注意过程克服脑内出现的可能分心的概念或表象,脑事件相关电位出现的伴随性电位。
注意表达:通过特异性的皮层功能柱的活动所实现,还需要额叶的控制和丘脑的激活和维持。
注意保持:三个网络:一、定向网络(顶叶皮层、上丘、丘脑枕核、颞-顶联合区);二、执行网络(前扣带回、辅助运动区、部分神经基底神经结构);三、警觉网络(中脑蓝斑、右顶叶、右前额叶)注意缺陷:注意力难以集中、冲动任性、学习困难、爆发性情绪变换ADHD: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起病7岁,至少维持6个月。
症状核心是无法控制对环境的不适宜反应,更注重当下的情绪反应,无法掌握自己的情绪,多动症在语言和思维的反映上可以区别正常儿童。
病因生物倾向+家庭关系。
多动症的影响:学习困难、低自尊、低成就、人格障碍、情绪障碍、同伴关系和社会关系不良、酒或毒品滥用。
治疗:药物治疗、操作性条件反射、注意力训练、环境控制丘脑网状核闸门学说:随意注意是自上而下的作用,其机制是内侧丘脑-额叶系统的指令精确的祛除对网状核的某种兴奋,致使网状核精确地只解除对指令中的有关信息的抑制,闸门打开,使之继续传入其感觉接替核,从而上行到皮质进行感觉加工,对于指令以外的无关信息,网状核则继续加以阻断,从而达到对感觉信息进行随意的选择的目的;非随意注意通常是由未预料的新异刺激引起的,它是与自下而上的作用,在额叶皮质还未反应之时,网状核未得到信息之前,新异刺激进入中脑网状结构,后者对网状核有抑制作用,闸门打开,新异刺激信息通过非特异性传导系统得以上传到皮质形成感觉加工,使人了解到新异刺激是什么,非随意注意可以使人及时觉知突发事件,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学习指个体经验改变我们神经系统和行为的过程。
这种适应性的改变称作记忆联想式学习:两种兴奋以上刺激引起脑内两个以上中枢兴奋之间形成联系尝试错误学习:桑代克在动物迷宫和问题箱学习中得出学习行为形成的指标:是动物通过尝试与错误的经验积累,使正确反应所需的时间逐渐缩短;效果率:具有生物学或者社会强化效果的联想能较快形成和巩固。
练习率:多次重复发生的行为得到巩固和加强。
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认为反射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形式。
反射活动分非条件反射UR和条件反射CR。
非条件反射是机体先天固有的反射,引起非条件反射的刺激称非条件刺激CS。
经典条件反射是指一种不能引起某种非条件反射CR的中性刺激,由于它的出现伴随着非条件反射刺激CS,这个中性刺激也能引起本能条件反射UR;此时中兴刺激称为条件刺激。
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认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后天的学习过程中经常学习而成的一种反应形式。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依赖于操作和强化(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2、由于强化的停止而导致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消退;非联想式学习,其他学习模式:程序性学习或熟练与技巧性学习、认知学习、情绪性学习、味-厌恶式学习、印记式学习习惯化:行为仅有单一的刺激引起,则刺激引起的行为退化称习惯化;敏感化:一种伤害性的刺激不断重复刺激机体,不仅机体感觉阈值不再增高,反而下降;异源性突触易化至少有两种方式:突触前成分间的活动依存性强化;突触前后间强化;(来源不同或者性质不同的神经递质发生顺序性的受体结合及受体蛋白分子的变构作用)陈述性记忆(外显记忆):空间、情境、事件(关系性学习)—海马内侧颞叶(陈述性记忆可以被转述,提供了一个建立外界世界模型的途径,同时也是检验这个模型对还是错的途径)非陈述性记忆(内隐记忆):技巧、习惯(运动性学习)—纹状体、运动皮质、小脑通路;启动效应(知觉学习)—联合皮层;联合型学习(刺激-反应学习)—杏仁核、小脑、海马;非联合型学习—纹状体、运动皮质、小脑通路【非陈述性记忆不能用对或错形容,它直接通过行为体现而非依赖于回忆多重记忆理论:在大多数记忆和提取过程中,多重记忆系统是并行处理信息,但是有些记忆提取过程中存在竞争,多重记忆系统是竞争协同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