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的病因及伴随症状
黄疸

黄疸(jaundice)是指血清胆红素(serumbilirubin,SB)增高致使巩膜、皮肤、粘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发生黄染的现象。
正常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不超过17μmol/L,当其超过34μmol/L时,临床上出现黄疸。
如胆红素超过正常值而肉眼未能观察到时,称为隐性黄疸。
黄疸不是一个独立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一种症状和体征,多见于肝、胆道、胰腺以及血液系统的某些疾病,但其他系统疾病有时也可出现。
@社区卫生教育【正常胆红素代谢】正常成人的胆红素主要来源于循环中裂解的衰老红细胞,约占总量的80%~85%;另有10%~15%来自骨髓中先行裂解的未成熟红细胞(即无效造血);1%~5%来自肝内含有血红素的蛋白质,如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细胞色素P450等。
上述途径形成的胆红素为游离胆红素,因未经肝细胞摄取,未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故称非结合胆红素(uneonjugatedbilirubin,UCB)。
非结合胆红素系脂溶性,不溶于水,于循环中附着于白蛋白上,以胆红素-白蛋白复合物的形式随血流到肝脏,在循环过程中不能经肾小球滤过,故尿中无非结合胆红素。
非结合胆红素通过血窦内皮细胞的窗孔进入血窦内皮细胞与肝细胞之间的窦周隙(即Disse 隙),然后经血窦面肝细胞膜上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OA TP)的介导并在谷胱甘肽的调节下进入肝细胞。
非结合胆红素在肝细胞内通过丙酸羧基的酯化转变为单葡萄糖醛酸酯(BMG)和双葡萄糖醛酸酯(BDG),其中双酯占85%。
因非结合胆红素在酯化过程中已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故又称结合胆红素(conjugatedbilirubin,CB),介导非结合胆红素酯化的酶系称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当该酶的编码基因变异时,可使非结合胆红素的酯化过程障碍而出现黄疸。
在肝细胞内形成的结合胆红素被运送至毛细胆管面肝细胞膜上,在毛细胆管多特异性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cMOA T),又称多重抗药相关蛋白(MRP2)的介导下逆150倍高浓度以主动耗能方式分泌入毛细胆管腔,并经胆道系统进入肠腔。
病理性黄疸症状都有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病理性黄疸症状都有什么
导语:说到了新生儿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就非黄疸莫属了。
而黄疸又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还有母乳性黄疸一共三种。
另外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
说到了新生儿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就非黄疸莫属了。
而黄疸又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还有母乳性黄疸一共三种。
另外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对于新生儿的危害性是极大的,容易导致心脏衰竭,甚至还会导致肝炎等等慢性的疾病。
因此病理性黄疸是需要及时预防和治疗的。
那么到底病理性黄疸症状是什么呢?
其实病理性黄疸的病因是非常复杂的,一般来说孩子在出生后的24小时之内就会发作,而且持续的时间通常比较长,甚至还会出现贫血,甚至是呕吐等等现象。
下面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病理性黄疸症状。
病理性黄疸症状
黄疸常在出生后24h内出现,持续时间在2周以上,早产儿在3周以上;黄疸在出生后消失复现并进行性加重。
重症的黄疸可以合并核黄疸。
除此以外,由于发生原因不同,常有引起黄疸的原发病的伴随症状。
引起病理性黄疸的原因
1、某些原因(先天性代谢酶和红细胞遗传性缺陷)以及理化、生物及免疫因素所致的体内红细胞破坏过多,发生贫血、溶血,使血内胆红素原料过剩,均可造成肝前性黄疸。
2、由于结石和肝、胆、胰肿瘤以及其他炎症,致使胆道梗阻,胆汁不能排入小肠,就可造成肝后性黄疸。
3、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吉尔伯特病及二氏综合征引起的黄疸和新生霉素引起的黄疸,都是肝细胞内胆红素结合障碍、胆红素代谢功能缺陷所造成的。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黄疸的常见病因及鉴别________

㊃乡村医生专栏㊃通信作者:甄真,E m a i l :pr o z h e n z h e n @163.c o m 黄疸的常见病因及鉴别甄 真(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感染科,河北石家庄050051)关键词:黄疸;诊断,鉴别中图分类号:R 44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83X (2016)11-1261-01d o i :10.3969/j .i s s n .1004-583X.2016.11.024 黄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导致血清胆红素浓度升高,致使巩膜㊁黏膜㊁皮肤及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的临床常见的症状和体征㊂正常人血清总胆红素低于17.1μm o l /L ,若总胆红素在17.1~34.2μm o l/L 之间,临床不易察觉,称隐性黄疸㊂由于导致黄疸的病因很多,其治疗方法差异较大,故黄疸的鉴别诊断尤其重要㊂1 黄疸的分类及常见病因黄疸依其发生机制分为4类,即溶血性黄疸㊁肝细胞性黄疸㊁阻塞性黄疸及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㊂1.1 溶血性黄疸 凡能引起红细胞大量破坏而产生溶血的疾病都能引起溶血性黄疸㊂常见疾病有以下两大类㊂①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如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病)㊁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㊂②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㊁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蚕豆病)㊁异型输血后溶血㊁新生儿溶血㊁恶性疟疾㊁伯氨奎林等药物㊁蛇毒㊁毒蕈中毒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㊂1.2 肝细胞性黄疸 由于肝实质细胞病变使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㊁结合和排泄发生障碍所致㊂常见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肝脏疾病,如病毒性肝炎㊁中毒性肝炎㊁药物性肝病㊁酒精性肝病㊁自身免疫性肝病㊁遗传代谢性肝病(如肝豆状核变性㊁血色病等)㊁各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以及全身感染性疾病导致的肝脏损害(如败血症㊁疟疾㊁钩端螺旋体病㊁伤寒㊁布鲁菌病㊁结核病㊁肾综合征出血热㊁登革热等)㊂1.3 阻塞性黄疸 根据阻塞的部位可分为肝外胆管阻塞及肝内胆管阻塞两类㊂①肝外胆管阻塞的常见疾病有胆总管结石㊁炎性㊁蛔虫㊁肿瘤及先天性胆道闭锁等,以及由于胰头癌㊁胰头增大的慢性胰腺炎㊁乏特壶腹癌及各种可引起胆总管周围淋巴结肿大的疾病㊂②肝内胆管阻塞又可分为肝内阻塞性黄疸与肝内胆汁淤积㊂前者常见于肝内胆管结石㊁癌栓㊁华支睾吸虫病㊁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后者可见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肝细胞及肝内小胆管病变,包括病毒㊁细菌㊁寄生虫㊁药物㊁酒精㊁毒物㊁自身免疫性㊁遗传代谢㊁妊娠等因素㊂1.4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指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㊁结合和排泄有先天性缺陷㊂发病多见于婴幼儿和青年,常有家族史㊂临床上常表现为慢性持续性或波动性黄疸,全身状况良好,临床症状轻微,肝功能除胆红素代谢障碍外无其他明显异常㊂常见疾病有:G i l b e r t 综合征㊁D a b i n -J o h n s o n 综合征㊁R o t o r 综合征㊁C r i g l e r -N a j j a r 综合征等㊂2 黄疸的鉴别2.1 确认是否为真性黄疸 ①应在良好的自然光线下注意观察患者巩膜㊁黏膜与皮肤有无黄染,轻度黄疸最早见于巩膜或舌系带黄染;②应与进食过多的南瓜㊁胡萝卜㊁西红柿及柑橘等引起的假性黄疸及老年人巩膜脂肪堆积相鉴别㊂前者以手掌黄染为著,后者表现为巩膜黄染呈不均匀块状,以内外眦为著,二者血清胆红素正常㊂③查血清胆红素是否增高㊂2.2 确定黄疸的病因 应详细询问病史,仔细全面的体格检查,再结合必要的实验室及特殊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作出黄疸的病因诊断㊂①询问病史应注意患者的年龄㊁性别㊁职业㊁居住地㊁生活习惯㊁生活环境及毒物接触史㊁饮酒史㊁服药史㊁肝炎接触史㊁输血与注射史㊁周围人群发病史㊁既往史与家族史㊁妊娠史等㊂②症状与体征:应注意伴随症状,如发热㊁皮疹㊁皮肤瘙痒㊁乏力㊁食欲及大小便异常(注意尿液颜色,溶血性黄疸常为酱油色尿,肝细胞性黄疸多为浓茶色尿;大便颜色变浅或呈白陶土样多为阻塞性黄疸)㊁出血倾向以及各器官系统相应症状㊂查体应全面细致,不要有遗漏㊂特别注意皮肤黏膜黄染的颜色(溶血性黄疸常呈柠檬色,肝细胞性黄疸多为金黄色或浅黄色,阻塞性黄疸多为暗黄色或黄绿色)㊁淋巴结㊁肝胆脾有无肿大㊂③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常规应作血常规(注意查网织红细胞及红细胞形态)㊁尿常规(注意尿胆原和胆红素)㊁便常规和生化全项㊁腹部超声或C T ㊂根据黄疸类型不同还需进行相应检查,如骨髓象㊁血清铁㊁铜测定㊁各种病原体抗原㊁抗体及核酸测定㊁各种自身抗体测定㊁凝血功能测定㊁遗传基因测定㊁影像学检查㊁内镜或介入诊断检查㊁活体组织检查等等㊂收稿日期:2016-07-05 编辑:张卫国㊃1621㊃‘临床荟萃“ 2016年11月5日第31卷第11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N o v e m b e r 5,2016,V o l 31,N o .11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如何区别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呢

如何区别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呢黄疸是一种临床表现,通常由于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引起的,导致皮肤、黏膜和眼睛组织的黄色染色。
黄疸可分为两种类型: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区分这两种黄疸类型对于确诊疾病以及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以下是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的一些关键因素。
1.发病时间生理性黄疸一般出现在新生儿出生后的前几天或第一周内,通常在第二到第三天开始出现,之后逐渐减退,约在第二周消失。
病理性黄疸则没有特定的发病时间,可以在任何年龄阶段出现。
2.临床症状生理性黄疸的黄染色是轻度的,主要出现在面部和脸部,通常不伴随其他症状,如食欲丧失、体重下降或恶心等。
病理性黄疸黄染色更为明显,可能出现在全身,而不仅仅是面部。
此外,病理性黄疸常常伴随其他病症,如乏力、恶心、呕吐、腹痛等。
3.胆红素水平生理性黄疸通常是由于胆红素排泄能力尚未完全发育,导致体内胆红素水平升高。
生理性黄疸一般不会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超过5 mg/dL。
病理性黄疸是由于肝脏不正常代谢胆红素或阻塞性胆汁淤积等原因而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通常超过10 mg/dL。
4.水肿和腹泻生理性黄疸通常不伴随水肿或腹泻,患者的皮肤弹性正常,尿液和粪便的颜色也正常。
病理性黄疸可能伴有水肿,尿液变深,粪便变浅或发白。
5.胆红素血症生理性黄疸一般是由于胆红素不正常代谢引起的,血液中的非结合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较高。
而病理性黄疸通常是由于肝脏疾病或胆道梗阻等原因导致,血液中的结合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
6.相关病史和检查结果生理性黄疸通常没有与之相关的妊娠或家族病史,并且其他临床检查结果正常。
病理性黄疸可能与其他疾病或药物有关,并且相关的体征和检查结果可能会显示肝脏或胆道系统的异常。
当无法确定黄疸类型时,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年龄、临床症状、检查结果和相关病史来做出判断。
如果诊断仍然不确定,可能需要做进一步的血液测试、超声检查、CT扫描等来明确病因。
黄疸

黄疸又称黄胆,俗称黄病,是一种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某些肝脏病、胆囊病和血液病经常会引发黄疸的症状。
通常,血液的胆红素浓度高于2-3mg/dL(34-51)时,这些部份便会出现肉眼可辨别的颜色。
基本症状1、皮肤、巩膜等组织的黄染,黄疸加深时,尿、痰、泪液及汗液也被黄染,唾液一般不变色。
2、尿和粪的色泽改变。
3、消化道症状,常有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泄或便秘等症状。
4、胆盐血症的表现,主要症状有:皮肤瘙痒、心动过缓、腹胀、脂肪泄、夜盲症、乏力、精神萎靡和头痛等。
患者可以表现出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腻、疲乏无力、尿黄如茶、肝区疼痛、发热、少数重型肝炎病例可见腹胀、少尿、出血倾向等症状伴随症状1、黄疸伴发热见于急性胆管炎、肝脓肿、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大叶性肺炎。
病毒性肝炎或急性溶血可先有发热而后出现黄疸。
2、黄疸伴上腹剧烈疼痛可见于胆道结石、肝脓肿或胆道蛔虫病;右上腹剧烈疼痛、寒战高热和黄疸为charcot三联症,提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持续性右上腹钝痛或胀痛可见于慢性胆囊炎、病毒性肝炎、肝脓肿或原发性肝癌等。
3、黄疸伴肝大,若轻度至中度肿大,质地软或中等硬度且表面光滑,见于病毒性肝炎急性胆道感染或胆道阻塞。
明显肿大质地坚硬表面凸凹不平有结节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
肝肿大不明显而质地较硬边缘不整表面有小结节者见于肝硬化。
编辑本段腹部体征(1)腹部外形:肝占位性病变、巨脾、腹膜后肿瘤和盆腔内肿瘤均有相应部位的局部膨隆,大量腹水时呈蛙腹状,脐部突出,也可发生腹壁疝和脐疝。
腹壁静脉曲张见于门静脉高压、门静脉或下腔静脉阻塞。
腹部手术疤痕有时也有助于黄疸的病因分析,如胆石病和胆囊炎。
(2)肝脏情况:急性病毒性肝炎或中毒性肝炎时黄疸和肝肿大并存,肝脏质软,压痛和叩击痛较明显。
急性和亚急性肝坏死时,黄疸迅速加深,而肝肿大不著或反而缩小,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时,肝肿大不如急性肝炎明显,且质地增加,也可无压痛;肝硬化时也可扪及边缘不齐和大小结节。
黄疸的名词解释动物

黄疸的名词解释动物黄疸,也被称为黄胆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不仅在人类中存在,也在动物世界中广泛发生。
黄疸的主要特征是患者皮肤与眼白部分呈现出明显的黄色,这是由于体内胆红素水平升高所致。
本文将从动物角度来探讨黄疸的基本概念、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等方面。
黄疸是一种胆红素代谢紊乱引起的病症,胆红素是由人体和动物体内红细胞代谢产生的一种黄色物质。
当红细胞老化或者出现其他异常情况时,体内产生大量胆红素无法正常排泄,就会导致黄疸。
在动物身上,除了猫、狗、牛、猪等家畜动物,黄疸也可见于许多野生动物中。
例如,一些鸟类、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也可能患有黄疸。
黄疸的主要病因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肝脏疾病,如肝炎、肝硬化等。
肝脏是人体和动物体内主要的代谢器官之一,负责排泄胆红素等废物。
如果肝脏功能受损,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黄疸的发生。
此外,胆管梗阻、溶血性贫血、某些遗传性因素等也可以引起黄疸。
除了皮肤和眼白出现明显的黄色之外,黄疸还可能伴随着其他症状。
在动物身上,病情严重的黄疸患者可能会出现乏食、消瘦、腹部膨大等症状。
如果动物体内的胆红素水平过高,可能导致神经系统的损害,表现为行走不稳、瘫痪甚至死亡。
针对黄疸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首先,需要确定造成黄疸的具体原因,如是否是肝脏疾病、胆管梗阻等。
然后,可以通过给予动物相应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或改变生活方式等方式来缓解黄疸的症状。
预防黄疸的关键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
在饲养动物时,主人应该提供合理的饮食,加强对动物的护理和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病症。
同时,动物体内的寄生虫感染、疫苗接种等方面的预防工作也非常重要,这些都可以降低患上黄疸等疾病的风险。
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不仅在人类中有发生,而且在动物中也存在。
它的病因多种多样,主要与肝脏功能异常、胆管梗阻、溶血性贫血等因素有关。
黄疸的症状也较为明显,包括皮肤和眼白部分呈现黄色,以及其他表现如乏食、消瘦等。
黄疸名词解释医学

黄疸名词解释医学
黄疸(Jaundice)是一种常见的症状,通常表现为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同时伴随着尿液深色(如茶色)和粪便褐色。
黄疸的形成是由于机体内胆红素代谢紊乱所致,即胆红素的生成增多或排泄减少,导致胆红素在皮肤和其他组织中沉积。
黄疸可以是许多疾病的表现,包括肝脏疾病(如肝炎、肝硬化)、胆道疾病(如胆石症、胆管炎)、血液病(如溶血性贫血)、药物或毒素的作用、先天性胆道畸形等。
黄疸的治疗取决于其基础病因。
对于一些轻度的黄疸,例如由于感染引起的黄疸,通常只需要休息和适当的饮食,并随访病情。
而对于其他严重的黄疸,可能需要进行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或其他治疗手段来解决病因。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避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同时,应避免食用高脂肪、高蛋白、高糖等食物,以减轻肝脏负担。
预防黄疸的最佳方法是积极预防其病因。
例如,避免饮酒过量、避免食用过多高脂肪、高糖食品,及时治疗肝炎等肝脏疾病,以及避免使用未经医生建议的药物等。
此外,对于新生儿黄疸,母乳喂养和及时接受医疗干预也是预防其发生的重要措施。
黄疸

总结
1、简述黄疸的定义; 2、重点阐述三种黄疸的发病机 理,病因和临床表现的异同点; 3、掌握三种黄疸的鉴别诊断。
红细胞
网状内 皮系统
血液
肝结合
肠道细菌 作用 门 静 脉 肠 肝 循 环
粪 粪胆原
肾
尿
正常情况下,胆红素进入 与离开血循环保持动态平衡, 故血中胆红素的浓度保持相 对恒定。
二、黄疸的分类
按病因学分类 按胆红素的性质分类
按病因学分类:
① 溶血性黄疸 ② 肝细胞性黄疸 ③ 胆汁淤积性黄疸(过去称为 阻塞性黄疸) ④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以前三类最为常见,第四类较罕 见。
4、经皮肝穿刺胆囊造影(PTC):清楚显示 整个胆道系统,区分肝外胆管阻塞与肝 内胆汁淤积性黄疸,并对胆管阻塞的部 位、程度及范围有所了解。 5、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在上腹 部扫描,显示肝、胆、胰腺疾病。 6、磁共振成像(MRI):利用原子显示 出来的磁性形成诊断图象,它对肝的良 恶性肿瘤的鉴别比CT为优,也可用于检 测代谢、炎性肝病。
结 合 胆 红 素 ( conjugated bilirubin, CB):非结合胆红素 通过血液循环运输至肝脏后与白 蛋白分离,并经Disse间隙被肝细 胞摄取,在肝细胞内与Y、Z载体 蛋白结合,运输到肝细胞光面内 质网的微粒体在葡萄糖醛酸转移 酶的催化下与葡萄糖醛酸结合, 形成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即结 合胆红素。
按胆红素的性质分类:
① ②
以UCB增高为主的黄疸 以CB增高为主的黄疸
三、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1. 溶血性黄疸
⑴ 病因和发病机制:
凡能引起溶血的疾病都可产生溶血性黄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疸的病因及伴随症状
……
黄疸
黄疽是指巩膜、黏膜、皮肤及体液发黄的现象。
[病因]
1.溶血性黄疽: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如海洋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后天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不同血型输血、蚕豆病、蛇毒及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引起的溶血。
2.肝细胞性黄疽:见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败血症、钩端螺旋体病等肝细胞广泛损害的疾病。
3.胆汁淤积性黄疽:常见于肝内结石、,癌栓,寄生虫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胆总管结石、肿瘤、蛔虫及炎症水肿。
[伴随症状]
1.发热:见于急性胆管炎、肝脓肿、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病毒性肝炎、急性溶血等。
2.上腹剧痛:胆道结石、肝脓肿、胆道蛔虫病。
持续右上腹胀痛见于病毒性肝炎、肝癌等。
3.肝肿大:见于肝炎、肝硬化、肝癌、胆道阻塞。
4.胆囊肿大:见于胆总管癌、胰头癌、壶腹癌。
5.脾肿大:见于病毒性肝炎、胆汁性肝硬化、钩端螺旋体
病、疟疾、败血症、淋巴瘤、溶血性贫血等。
6.消化道出血:见于肝硬化、重症肝炎、肝癌等。
7.腹水:常见于肝硬化、肝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