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表看懂三种黄疸的鉴别诊断
一表看懂三种黄疸的鉴别诊断

一表看懂三种黄疸的鉴别诊断
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
病史有溶血因素可查,有类似发
作史肝炎或肝硬化病史结石者反复腹痛伴黄疸,
肿瘤者常伴消瘦
症状与体征贫血、血红蛋白尿、脾肿大肝区胀痛或不适,消化
道症状明显,肝脾肿大黄疸波动或进行性加重,胆囊肿大,皮肤瘙痒
胆红素测定UCB↑UCB↑CB↑CB↑
CB/TB 《20% 》30% 》60%
尿胆红素(-)(+)(++)
尿胆原增加轻度增加减少或消失
ALT、AST 正常明显增高可增高
ALP 正常可增高明显增高
其他溶血的实验室表现,如网织
红细胞增加
肝功能检查异常影像学发现胆道梗阻病变
三种黄疸的鉴别诊断。
教你如何辨认黄疸

教你如何辨认黄疸李梅一、什么是黄疸所谓黄疸并不是一类疾病,而是临床上一组常见的体征及症状,主要是由于患者血液中的胆固醇代谢异常诱发的。
临床上将黄疸分为两类,即隐性黄疸和显性黄疸两类。
其中显性黄疸可以通过肉眼看到,患者的皮肤、尿液及巩膜均为黄色;而隐性黄疸无法通过肉眼发现。
诊断黄疸时,主要检测患者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
此外,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黄疸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梗阻性黄疸,即外科性黄疸;另一类为非梗阻性黄疸,即内科性黄疸。
二、黄疸病因有哪些1. 可以破坏红细胞导致溶血的病症,均可能诱发溶血性黄疸,主要包括以下两种:先天性的溶血性疾病,包括血红蛋白病、遗传性的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后天性的溶血性疾病,包括自身免疫性的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蛇毒、阵发性的血红蛋白尿及异型输血后溶血等。
2. 由于各种肝脏疾病诱发的肝细胞性黄疸,包括中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肝硬化、败血症等病灶,均可因肝细胞损害诱发黄疸。
3. 若为阻塞性黄疸,可分为肝外胆管阻塞及肝内胆管阻塞两类:诱发肝外胆管阻塞的疾病包括胆总管结石、胆总管狭窄、蛔虫、炎性水肿及肿瘤等;诱发肝内胆管阻塞的疾病包括肝癌、华支睾吸虫病、药物性的胆汁郁积症、细菌性的脓毒血症、原发性的胆汁性肝硬化、妊娠期黄疸或心脏、腹部手术等。
4. 若为先天性的非溶血性黄疸,多伴有先天性代谢缺陷。
高发人群为婴幼儿及青年,往往存在家族病史。
若婴儿时期没有死亡,后期生长发育时,黄疸会反复出现,尤其感冒、感染、运动或劳累后,发病率更高,但不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状况。
此类患者较为少见,易与肝胆疾病混淆。
三、如何根据临床表现辨认黄疸1. 患者常伴有皮肤瘙痒症状,多见于胆汁郁积性黄疸患者,如原发性的胆汁性肝硬化、胆总管结石、妊娠期的复发性黄疸等。
此外,肝细胞性黄疸的部分患者也可能出现皮肤瘙痒症状,但溶血性黄疸患者一般不伴有此类症状。
2. 患者常伴有腹痛症状,多见于原发性肝癌、胆道结石、肝脓肿或胆道蛔虫症患者。
黄疸的鉴别诊断_2019-3-4

尿胆原80% 排 0-木糖结合物
出 粪:尿胆原(40-280毫克/
黄疸的分类
按病因发病学
溶血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 肝内胆汁淤积
肝内胆管阻塞 肝外胆管阻塞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分类
按胆红素性质分类
● 生成过多
★ UCB升高为主 ● 摄取障碍
● 结合障碍
★ CB升高为主
● 肝内胆汁郁积 ● 肝内胆管阻塞 ● 肝外胆管阻塞 ● 某些先天性黄疸
腹痛:肝区隐痛或胀痛:病毒性肝炎; 局部阵发性绞痛 : 胆石 症、胆道蛔虫症
消化不良: 病毒性肝炎、慢性胆囊炎、肿瘤
皮肤瘙痒:梗阻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
尿、粪颜色:溶血性黄疸急性发作 : 尿色呈酱油色,粪色加深
肝细胞性黄疸:尿色加深,粪色浅黄
胆汁淤积性黄疸 :尿色如茶,粪色变浅或呈陶土色
病程:胆石症 :间歇性
特征
★ 肝细胞性黄疸
● 可有瘙痒 ● 血清转氨酶可↑↑ ● 肝炎病毒标记物常(+) ● 肝活检示肝损伤
病因
★ 肝细胞性黄疸
● 病毒性肝炎 ● 中毒性肝损伤 ● 肝硬化 ● 急性脂肪肝
血液 结合胆红素
非结合胆红素
网状内皮系统 红细胞 血红蛋白
非结合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积聚 胆道系统阻塞水平
尿胆红素阳性, 尿胆原缺如或减少
对V1tK反应 无
胆固醇
正常
血浆蛋白 正常
增加
明显增加
>30%一40%
>50%一60%
十
十十
轻度增加
减少或消失
明显增高
可增高
增高
明显增高
增高
明显增亨
延长
延长
差
黄疸的鉴别诊断

黄疸的鉴别诊断
•
溶血性黄疸 溶血证据 有 贫血 有 症状 急性溶血反应 肝脾情况 脾肿大 肝酶谱 多正常 血胆红素 UCB高 尿二胆 胆原强阳性 尿蛋白 强阳性 外周血WBC 正常 B超、CT 无异常
肝细胞性黄疸 无 有或无
乏力及消化道症状
梗阻性黄疸 无 有或无
发热、腹痛、消瘦
肝脾肿大
ALT、AST高
• • • • 肝炎相关症状重; 重度黄疸,并随症状加重而加深; 出血倾向明显,PTA<40%; 肝功:ALT、AST异常或正常,ALP、 GGT轻度异常或正常,TB>171µmol/L, 酶胆分离; • 可出现腹水、肝性脑病及其它并发症; • AFP:升高或正常; • B超或CT检查:
肝细胞性黄疸之五药物性肝炎临床特征
临床特征--梗阻性黄疸
• 大便:白陶土样; • 肝功能:ALP、GGT明显增高,ALT、 AST早期多正常,晚期可升高; • B超、CT、ERCP等检查多提示肝内外胆管 扩张。
临床特征--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
• • • • • 肝细胞性黄疸的一种特殊类型; 具有梗阻性黄疸的相似临床表现; 具有“三分离”的临床特点; 具有肝炎的相关症状,但较轻; 肝功:ALT、AST轻度升高,ALP、GGT 升高明显,TB、DB、UCB均升高; • 尿二胆:均强阳性; • B超、CT等检查未见肝内外胆管扩张。
临床特征--梗阻性黄疸
• 黄疸:直接胆红素占35~60%以上,结石所 致者常呈波动性,癌性梗阻呈进行性; • 皮肤瘙痒: • 尿二胆: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阴性; • 出血倾向:有,维生素K1可纠正; • 其他表现:胆石症者常突然发病,多伴上 腹疼痛,也可有发热、呕吐及胆囊区压痛 和肌卫等;癌症早期症状可隐匿,晚期腹 痛、纳差和消瘦、乏力症状明显;
几种类型的黄疸鉴别表

几种类型的黄疸鉴别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症状,通常是由于肝脏功能异常导致胆红素在血液中积聚过多而引起的。
黄疸可以表现为皮肤和眼睛呈现黄色,这是因为胆红素在皮肤和黏膜中沉积的结果。
黄疸的类型有很多种,根据不同的原因和病因,黄疸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黄疸类型,并提供一份黄疸鉴别表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识别和区分不同类型的黄疸。
一、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是由于红细胞过早破坏而释放大量胆红素到血液中所致。
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和眼睛呈现深黄色,并且伴有贫血和溶血表现。
常见的原因包括遗传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等。
鉴别溶血性黄疸的关键是血液检查,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沉等指标。
阻塞性黄疸是由于肝内或肝外胆道的梗阻导致胆红素排泄受阻而引起的。
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和眼睛呈现明显的黄色,伴有尿液深黄和粪便颜色变浅。
常见的原因包括胆石症、胆管狭窄、胰头癌等。
鉴别阻塞性黄疸的关键是通过影像学检查(如B超、CT或MRI)明确梗阻的位置和原因。
三、肝细胞性黄疸:四、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是指出生后48小时内出现的黄疸,通常由于新生儿肝脏的胆红素代谢功能不成熟或溶血所致。
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和眼睛呈现黄色,伴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鉴别的关键是通过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和其他病因的排除来确定。
总结:以上是几种常见的黄疸类型及其鉴别方法。
正确识别和区分不同类型的黄疸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希望通过以上内容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黄疸的类型和鉴别方法,及时就医治疗,保障自身健康。
【这里还可以加入一些预防黄疸和早期诊断的建议,以及对不同类型黄疸的治疗方法的介绍】。
第二篇示例:黄疸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皮肤、巩膜和黏膜呈现黄色。
黄疸通常是指胆红素在体内过量积聚所致,常见于肝脏疾病、胆道疾病和溶血性疾病等多种情况。
黄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黄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黄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胆红素的生成和正常代谢(一)胆红素的生成和来源1.来源:80%来自衰老的红细胞,20%来源于未成熟的造血细胞以及其他含铁卟啉的酶和蛋白质,如肌红蛋白、细胞色素、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等。
2.生成:正常人每天约8g血红蛋白被巨噬细胞,Kupffer细胞分解为珠蛋白和血红素,在血红素加氧酶的作用下变为Fe和胆绿素;在胆绿素还原酶的催化下变为胆红素。
正常人每日可产生250-300mg胆红素;(1g血红蛋白可产生34mg胆红素)。
这种胆红素不溶于水,偶氮试验呈间接反应,故称为间接胆红素。
有亲脂性,可透过细胞膜,有细胞毒性。
和血浆白蛋白结合运行。
(100ml血浆白蛋白可结合20-25mg 胆红素)。
水杨酸、磺胺、脂肪酸等阴离子物质可竞争性地与白蛋白结合而将胆红素游离出来。
在酸性条件下间接胆红素可进入细胞。
(二)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作用1.摄取:间接胆红素经与肝细胞微绒毛膜受体结合而入肝。
连接蛋白Y和Z与之结合运送到光面内质网。
2.结合:在葡萄糖醛酸转换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胆红素葡萄糖酸酯,称为结合胆红素。
失去亲脂性,增加水溶性,偶氮试验呈直接反应,故称为直接胆红素。
3.排泌:将直接胆红素从肝细胞排泌到毛细胆管中。
肝细胞膜上的Na+-K+-ATP 酶泵的作用,细胞器的参与,激素的调节。
4.旁路排泌:间接胆红素经氧化作用可产生一系列衍生物,颜色变浅,水溶性增强,随尿排出。
(三)胆红素的肝肠循环结合胆红素进入肠道经酶促水解后,在无氧条件下经细菌作用转变为胆红素、二氢中胆红素及中胆素原,再还原为无色的胆素原(尿胆原)。
10%-20%胆素原被肠道重新吸收回肝脏,经氧化成胆红素,可重新进入肠道再度变为胆素原,到达大肠后经氧化变为胆素(尿胆素,粪胆素)随粪便排出。
二、黄疸的类别(一)肝前性黄疸:即溶血性黄疸正常肝脏每天可将40-50g血红蛋白转变为胆红素。
最高可产生1.5g胆红素(正常量的5倍)。
三种黄疸鉴别表格

-
-
血清酶增高
-
+
+
腹部B超
-
+
+
肝胆管造影
-
-
+
在此表格中,列出了三种黄疸类型的鉴别特征和相关检查指标。根据观察到的症状、体征和相关检查结果,可以判断黄疸类型的可能性。
请注意,这只是一个简单的示例表格,具体的黄疸鉴别需要根据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实践来确定。对于准确的鉴别和诊断,请咨询医生或医疗专业人员进行评估和建议。
以下是一个示例的黄疸鉴别表格,用于区分三种常见的黄疸类型: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该表格列出了一些常见的鉴别特征和相关检查指标:
特征
溶血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
皮肤黄疸
+
+
+
黄疸颜色
淡黄色
鲜黄色
深黄色
尿液颜色
淡黄色
深黄色
深黄色
粪便颜色
正常色
颜色轻或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灰白或浅黄色
胆红素血症
+
+
+
血红蛋白下降
中医黄疸轻中重度分级标准

中医黄疸轻中重度分级标准黄疸,作为中医临床常见的病症之一,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
中医认为黄疸的发生与脾胃功能失调、湿热内蕴等因素密切相关。
针对黄疸的严重程度,中医有其独特的分级标准,本文将详细解析中医黄疸的轻、中、重度分级标准。
一、轻度黄疸轻度黄疸主要表现为皮肤微微发黄,黏膜轻度染黄,巩膜可不出现黄染。
此时患者可能出现食欲不振、乏力等轻微症状。
中医认为,轻度黄疸多为脾胃不和、湿气内停所致。
治疗上当以调理脾胃、利湿退黄为主。
患者可通过中药治疗,如茯苓、白术等药物,以及适当的饮食调养,如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油腻之品。
二、中度黄疸中度黄疸时,皮肤、黏膜黄染明显,巩膜也可能出现黄染。
患者常伴有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中医认为,中度黄疸多为湿热内蕴、脾胃功能失调较重所致。
此时治疗需加重利湿、清热的药物,如茵陈、栀子等。
同时,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加重病情。
三、重度黄疸重度黄疸时,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严重,呈深黄色或黄绿色。
患者可能出现高热、神志不清等严重症状。
中医认为,重度黄疸多为湿热疫毒炽盛、脾胃功能严重失调所致。
此时治疗需采用重剂清热利湿、解毒的药物,如黄连、黄柏等。
同时,患者病情较重,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建议,可能需要住院治疗,以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黄疸的轻中重度分级并非绝对,患者的具体病情还可能受到年龄、体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综合考虑患者的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中医对于黄疸的分级标准和治疗策略具有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患者在发现黄疸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配合医生的诊断和治疗,以期早日康复。
同时,平日里也要注意调养身体,保持脾胃功能的正常,避免湿邪内生,预防黄疸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
病史有溶血因素可查,有类似发
作史肝炎或肝硬化病史结石者反复腹痛伴黄疸,
肿瘤者常伴消瘦
症状与体征贫血、血红蛋白尿、脾肿大肝区胀痛或不适,消化
道症状明显,肝脾肿大黄疸波动或进行性加重,胆囊肿大,皮肤瘙痒
胆红素测定UCB↑UCB↑CB↑CB↑
CB/TB 《20% 》30% 》60%
尿胆红素(-)(+)(++)
尿胆原增加轻度增加减少或消失
ALT、AST 正常明显增高可增高
ALP 正常可增高明显增高
其他溶血的实验室表现,如网织
红细胞增加
肝功能检查异常影像学发现胆道梗阻病变
三种黄疸的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