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宝常解读《长恨歌》
白居易《长恨歌》写作背景及文章赏析

白居易《长恨歌》写作背景及文章赏析《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
以下是边肖带来的白居易《长恨歌》的写作背景和文章赏析。
一、作品原文长恨歌(唐)白居易中国的皇帝,渴望能撼动一个帝国的美丽,在位多年,寻找,从未找到。
直到杨家的一个小孩儿,还没长大,在内室里长大,无人认识。
但天赐恩宠,不可隐瞒,终于有一天选择了皇室。
如果她只是转过头微笑,就有一百个咒语,六宫的粉末和颜料消失得无影无踪。
那是早春。
他们在鲜花纯净池里给她洗澡,温暖并抚平她皮肤上奶油色的水晶。
而且,由于她的疲倦,当皇帝第一次注意到她并选择她作为他的新娘时,一个女仆正在举起她。
春天的夜晚,温暖的芙蓉窗帘遮住了她的发云,脸颊的花瓣,她移动时王冠上的金色波纹。
但是春天的夜晚很短,太阳升起得太快,皇帝,从那时起,放弃了他的早期听证会。
他把所有的时间都浪费在她的宴会和狂欢上,他的春天的情妇,他的夜晚的暴君。
他的宫廷里还有其他三千位美女,但他对三千位美女的宠爱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金屋装扮成一个迷人的夜晚,当玉塔里的桌子被清理干净时,她会闲逛,慢慢地喝着酒。
姐妹和兄弟都离开了这片土地,因为她照亮和荣耀了她的家族。
当一个女孩出生而不是男孩出生时,她给帝国的每一位父亲、每一位母亲带来了幸福。
.李宫高起,入碧云,清风送香。
轻柔的歌声和缓慢的舞蹈,弦乐和竹乐,皇帝的眼睛永远无法凝视她。
傅兴奋地走过来,把《虹裙》《羽衣》的曲子都弄断了。
紫禁城,九层的宫殿,隐约出现在尘土中,成千上万的车马向西南方向行进。
帝国的旗帜打开了道路,时而移动,时而暂停,但是在离首都三十英里的地方,在西门的那一边。
军队的人停下来,没有一个人会动,直到他们踩在马蹄下的飞蛾眉毛。
花发夹掉在地上,没人捡起来,还有一根绿白相间的玉缨和一只黄金色的鸟毛。
皇帝救不了她,只能捂脸,后来转头一看,血泪之地。
隐藏在寒风吹来的黄色尘土中,在匕首塔小径的裂缝处,他们穿过一条云线。
峨眉山下。
最后几个来了,旗帜和横幅在渐暗的阳光下失去了颜色。
《长恨歌》诗句解读辩说

《长恨歌》诗句解读辩说作者:赵丽萍来源:《语文建设》2015年第01期《长恨歌》是中唐时期白居易写的一首非常著名的长篇叙事诗。
该诗以唐代安史之乱为背景,以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为表现对象,在开头暗讽唐玄宗李隆基荒淫误国的主题思想引导下,中间部分转而走向对李杨爱情的同情,体现了诗人的心理创作历程,从而使诗歌更多呈现的是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该诗非常善于描写刻画人物的心理,杨贵妃惨死马嵬坡之后,唐玄宗形单影只,孤独凄凉,诗歌中“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等句对唐玄宗的心理刻画得非常细腻,文章末尾“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在天上相见后所发誓言,但是对这些句子,从宋代到清代,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和争议。
对“峨眉山下少人行”句,宋代不少文人提出了质疑,如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言:“白乐天《长恨歌》云:‘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峨眉在嘉州,与幸蜀路全无交涉……此亦文章之病也。
”[1]范温《潜溪诗眼》也持同样观点:“白乐天《长恨歌》,工矣,而用事犹误。
‘峨眉山下少人行’,明皇幸蜀,不行峨眉山也。
当改云剑云山。
”[2]范温不仅指出该句“峨眉山”不符合历史史实,并且指出了修改的方法,将“峨眉山”改为“剑云山”。
与此相同的还有对“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的解读,范温言:“‘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长生殿乃斋戒之所,非私语地也。
华清宫自有飞霜殿,乃寝殿也。
当改长生为飞霜,则尽矣。
”[3]指出唐玄宗和杨贵妃私语于长生殿是不合史实的,并建议将长生殿改为飞霜殿。
程大昌《续考古编》:“乐天《长恨歌》曰:‘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案华清宫有长生殿,盖祀神祈年之所。
又玄宗常以十月幸华清,是七月七日亦不尝在华清也。
前辈因此疑乐天讹误,此不然也。
长安大明宫有长生殿,武后疾病居之。
张柬之等诛二张,入至长生殿见太后。
则不在华清也。
肃宗崩于长生殿。
《长恨歌》双重及多重主题说辨证

《长恨歌》双重及多重主题说辨证《长恨歌》双重及多重主题说辨证《长恨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由白居易所作。
他以诗歌的形式,描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情感纠葛,以及与之相关的政治事件。
这首诗作以其复杂深刻的情感维度以及艺术表现力,引发了广泛的研究讨论和评论。
本文将从辩证的角度分析《长恨歌》的双重及多重主题。
首先,从情感角度看,《长恨歌》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诗中描绘了他们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展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
同时,白居易也将杨贵妃的不幸命运写入《长恨歌》之中,表达了他对杨贵妃遭遇病痛、被迫离京的同情和愧疚之情。
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把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情感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从政治角度看,《长恨歌》反映了当时唐朝政治的黑暗及宫廷斗争。
诗中揭示了宦官专权带来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
唐玄宗被描绘为一个沉迷于淫乐、纵欲放纵的皇帝,对政务不重视,导致朝政混乱,社会动荡不安。
白居易批评和揭示了宦官集团在政治上的腐败和权力滥用,表达了对官僚制度的抨击和对统治者的警示。
此外,从历史意义角度看,《长恨歌》也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
诗作描绘了暴风雨前的宁静与之后的风波动荡,反映了当时政治的不稳定和社会的动荡。
同时,诗中也融入了大量的历史细节,如描写幽冤泉、女儿墙等具体场景。
这些历史描写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对了解唐朝的政治、社会以及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长恨歌》是一首具有双重及多重主题的文学作品。
通过情感、政治和历史的透视,诗人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与当时政治的黑暗以及历史的动荡相交织,展现了复杂的情感纠葛和政治背景。
这使得《长恨歌》成为一部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作品。
然而,在解读《长恨歌》时,也需要保持辩证的思维,避免过分夸大其中某一方面的意义。
诗作中的情感描写并非仅仅是对爱情的赞美,而是更多地反映了政治和历史的背景。
同样,诗歌描写的政治和历史事件也不是单纯的抨击,而是带有情感和个体的表达。
《长恨歌》古诗原文阅读及翻译

《长恨歌》古诗原文阅读及翻译
《长恨歌》古诗原文阅读及翻译
【诗句】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
【翻译】生死相隔过了多少年,她的`魂魄梦中也不曾来到我的心间。
【译注】生死相别已经过漫长的年月,可她的魂魄从没到我的梦中相会过。
悠悠:漫长。
经年:一年又一年。
魂魄:旧时迷信的说法,认为人有三魂七魄,是附在人体内的精神灵气,人死后可脱离人体而存在。
这里指杨贵妃的鬼魂。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深切怀念死者,梦中也想与之相见。
[例]宝玉在外面听着,细细的想道:“果然也奇! 我知道林妹妹死了,那一日不想几遍,怎么从没梦见? ……”……直到天亮,方才醒来,拭了拭眼,坐着想了一回,并无有梦。
便叹口气道:“正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曹雪芹、高鹗《红楼梦》第一百九回)。
《长恨歌》的叙事学分析

《长恨歌》的叙事学分析《长恨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一首叙事诗,通过叙述荣府的兴衰和贾妃的遭遇,展现了爱情、复仇、宿命等主题。
在叙事结构上,《长恨歌》采用了回溯叙事、多角度叙事和集合叙事等手法,同时运用了象征、对比和重复等修辞手法,展示了细腻而复杂的叙事层次。
首先,《长恨歌》通过回溯叙事的手法,将故事从荣府的兴盛时期开始,然后逐渐展开故事,以荣府陷落、贾妃的悲惨命运和贾母的怀念为结尾。
这种叙事方式使读者在了解故事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故事中贾宝玉和贾妃之间的深情厚谊以及贾宝玉的爱与恨。
回溯叙事的安排也加强了对故事情节的扣人心弦的揭示和探索,使读者更容易被故事吸引,情感共鸣更加深入。
其次,《长恨歌》采用了多角度叙事的手法。
通过多个人物的叙述,描绘了荣府的兴衰和贾妃的遭遇,以及各角色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读者可以了解到故事中不同人物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动机,而不仅仅是一个角色的主观感受。
这种多角度叙事的手法丰富了故事的层次和变化,使读者得以全面了解故事的内涵和背景。
另外,《长恨歌》还使用了集合叙事的方式。
前面提到,《长恨歌》通过讲述荣府的兴盛、贾妃的遭遇和贾母的怀念等多个故事情节,展现了不同时间段的人物形象、命运以及情感交织。
这种集合叙事的手法不仅增加了故事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还使读者对整个故事的发展和结局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在修辞手法上,《长恨歌》采用了象征、对比和重复等手法。
其中象征手法被广泛应用于描绘贾宝玉和贾妃之间的爱情和命运。
例如,诗中贾宝玉和贾妃常以冰雪和火焰来形容,象征了两者之间矛盾的关系和命运的不可逆转。
而对比手法则体现在贾宝玉和贾妃的身份地位以及性格特点上,通过对比两者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加强了情感的张力和故事的冲突。
此外,重复手法也被用来突出故事的重要事件和情感。
通过多次重复一些情节或关键词,增强了读者对该事件或情感的印象和感受。
总之,《长恨歌》在叙事学上运用了回溯叙事、多角度叙事和集合叙事等手法,展现了复杂的叙事层次和故事内涵。
《长恨歌》课文解读

《长恨歌》课文解读唐代著名文学家白居易所创作的《长恨歌》是一首以历史爱情为题材的长诗,通过描述杨玉环与唐玄宗之间的感情纠葛,既展现了唐朝的繁华盛世,又折射出人事如梦的无奈与遗憾。
本文将对《长恨歌》进行逐句解读,深入探索其中的意义和情感。
第一节:开篇揭示《长恨歌》的开头四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一方面揭示了唐玄宗因为杨玉环的美貌而宠幸她,对她倾注了无尽的思念之情,同时又表达了唐玄宗追求杨玉环的渴望已久,却一直未能如愿以偿。
而后面两句则暗示了杨玉环生活在深闺之中,没有为外人所熟知。
第二节:描写杨玉环的美貌与才情“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这两句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杨玉环的美貌,她天生丽质,不愿放弃这样的容貌。
她被选中成为皇帝身边的女官,正是因为她的美丽。
而后一句则表现出她回头一笑,能够带来百媚生,使得六宫佳丽相形见绌。
第三节:唐玄宗为杨玉环举行盛宴“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间能得几回闻,当初只道是寻常。
”这段描写了唐玄宗为了庆贺杨玉环被选中,举行盛宴的情景。
王谢是指高贵的人家,而且皇帝举行的庆典通常是供官宦贵族参加的,但这次盛宴却被形容为飞入寻常百姓家,也就是说庆典场面非常隆重,各处飘荡着令人羡慕的芳香。
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说,他们只有听说过王谢堂前的宴会,看不到真正的盛况。
第四节: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私情“云中君不见,沉鱼落雁闭月羞。
无敢让比艳神州,群芳过后西施香。
”这两句诗描绘了唐玄宗与杨玉环之间的私情。
第一句表示唐玄宗无法忘记杨玉环,形容她美得如云中仙子,闭月羞花。
第二句则暗喻杨玉环的美丽超过了历史上其他有名的美女西施,是神州之中最美的女子。
第五节:唐玄宗因杨玉环而忽略国政“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这两句描述了唐玄宗因为对杨玉环的宠爱而忽略了国政。
他身边有三千宠爱的佳丽,他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位,享受金屋妆成的美人夜晚侍奉,并在玉楼宴会之后畅饮而醉,沉迷于宴乐之中,对国家的事务却漠不关心。
《长恨歌》文本的现代阐释和世界文学价值重构

《长恨歌》文本的现代阐释和世界文学价值重构《长恨歌》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被广泛地学习和传诵。
这首诗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情感真挚深沉,堪称中国文化的瑰宝。
然而,除了其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之外,我们也可以从现代角度来重新阐释这首《长恨歌》,并探讨它在世界文学中的价值。
首先,我们可以从女性意识的角度来解读《长恨歌》。
杨贵妃作为一个女性角色,在这首诗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她以她的美貌和才华吸引了唐玄宗的眼球,最终沉溺其中。
然而,在这段爱情中,杨贵妃并没有得到她所渴望的幸福。
她在宫廷中饱受嫉妒和争斗的困扰,最终被迫离去,以此来为唐玄宗的帝国带来好运。
在这个过程中,杨贵妃的个人意愿被剥夺,她成为了爱情和权力的牺牲品。
这个故事引发了对性别不平等的思考和对妇女地位的关注,使得我们能够从现代角度重新解读和理解这首诗的内涵。
其次,我们可以从政治权力的角度来重新阐释《长恨歌》。
这首诗以爱情故事为主线,但背后却隐藏着政治权谋的故事。
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引发了当时政治局势的变动,乃至整个帝国的衰退。
唐玄宗的痴情使得他荒废了政务,使得政权逐渐失去了稳定,并最终导致了唐朝的覆灭。
从这个角度来看,《长恨歌》不仅是一首讴歌爱情的诗歌作品,也是对统治者失职和政治动乱的警示。
它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欢愉的同时不能忽视对政治权力的责任和国家利益的承担。
最后,我们可以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重新审视《长恨歌》的世界文学价值。
尽管这首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杰作,但其中所描绘的爱情和权力斗争的主题在世界范围内是具有共通性的。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爱情和权力问题一直是人类文明中普遍存在的议题。
因此,我们不仅可以将《长恨歌》视为一首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代文学作品,还可以将其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和交流。
这样一来,我们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文化,也能够将这首诗带入世界文学的舞台上,在全球范围内展示其独特的魅力。
白居易的《长恨歌》解读

白居易的《长恨歌》解读引言白居易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创作了众多优秀的诗歌作品。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他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这首诗以其深情而广为传颂,描绘了杨贵妃的悲惨遭遇和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本文将对《长恨歌》进行解读,分析其中所表达的主题、情感和艺术手法。
主题分析《长恨歌》主要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并通过对于历史事件的回顾而使人们思考珍惜当下,不重蹈覆辙。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题:1.爱情与权力:诗中描述了唐玄宗深深地爱上了杨贵妃,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成全彼此之间的感情。
这一主题反映出个人感情与政治权力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2.美丽与陷落:杨贵妃是当时唐朝最美丽的女子之一,然而她的美貌却不幸导致了她命运的转折。
这一主题探讨了美丽与命运、荣耀与灭亡之间的复杂关系。
3.历史寓言:《长恨歌》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为线索,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溯,引发人们对历史轮回和人性的思考。
诗中表达了对权力腐败、内外交困等社会问题的关切。
情感描写白居易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悲欢离合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用生动动人的文字,描绘了他们甜蜜相恋、相互思念、无法圆满结合以及最终凄惨分离等一系列情节。
通过这些情感描写,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两人深深地爱意,也能够体会到他们因爱所带来的痛苦和无奈。
艺术手法白居易在《长恨歌》的创作中运用了一系列的艺术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和感人。
其中包括:1.对景抒情:白居易巧妙地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主人公内心的情感和思绪,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2.以物喻情:他巧妙地利用一些具体物象,如瑶池、仙乐等来象征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使得诗歌更富有意境和象征性。
3.细腻叙事:白居易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方式,将故事情节展示得十分真实、引人入胜。
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当时场景的真切。
结论《长恨歌》是白居易在唐代创作的一首优秀诗篇。
它通过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爱情悲剧的叙述,深刻地涉及了爱情与权力、美丽与陷落以及历史寓言等多重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柔弱:守望在等待之后——解读白居易《长恨歌》过常宝公元755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叛乱,将一个歌舞升平的大唐王朝,拖入到浓重的黑暗之中。
唐明皇在仓促之间避往蜀川,路经马嵬驿,“六军徘徊,持戟不进。
……当时敢言者请以贵妃塞天下怨。
上知不免,而不忍见其死,反袂掩面,使牵之而去”(陈鸿《长恨歌传》)。
半个世纪过去了,唐朝承平如昔,人们依然在“暇日相携而游”。
当岁月拂去了马嵬坡上的狼烟,叫人不能忘怀的就只是那个美丽而哀怨的命运故事了。
年轻的文人们感慨道:“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
”(陈鸿《长恨歌传》)他们将心中的惋惜和不甘寄托给“深于诗”、“多于情”的白居易。
于是,就有了这首《长恨歌》。
一“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这是个很不寻常的开头,那平实悠长的语调中,有一种从头道来的从容和安详。
我们已经不知道故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了,不论是它开始于唐明皇本人,还是于我们这些读者来说,那都应该是一个很遥远的过去。
正是悠长的时间本身,使得那份亟亟的追求,变成一个执著而忧伤的等待。
等待的时间太长了,让我们忘记了曾经有过的寻觅,于是故事就从等待开始。
也正是这个多年的等待,使得“汉皇重色思倾国”超出了对个人的性情和品格的描述,超出了普通的猎艳的主题,成为一个等待、相逢和离别的故事,成为一个有关命运的故事。
在等待中深婉绵延的忧伤,与岁月一起,悄然地孕育了杨家少女的天生丽质,并终于把一个渺渺的期待孵化为一个美丽的邂逅。
在“一朝选在君王侧”里,我们能感到一种与命运猝然相遇的欢愉,也能感受到在浓浓的忧伤中如愿以偿的感动。
这是一个有关等待、邂逅和追寻的故事,但期待并不终止于邂逅。
当生命如流星一样划过黑夜的天空,短暂的遇合终成天上人间,劳燕分飞,追寻才真正开始:“排云驭气奔如电,升天人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已经在“承欢侍宴”中成熟起来的杨贵妃,也开始了属于自己的等待:“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个重新开始的追寻和等待,它不再将眼光指向未来,而是指向过去,指向那段已经从自己生命中流失了的时光,因此,它不仅是一种忧伤,更是一种悔恨和绝望。
但追寻的信念并没有因此而失去,它在临邛道士来回奔走的遥远的路途中,变得越来越坚定。
对于唐明皇和杨贵妃来说,此时的追寻和等待将是永恒而悲哀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个不知所始,不知所终的追求,在成长与死亡之外的时间里绵延着。
那么,白居易想对我们讲说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有什么东西值得人们蔑视至尊的帝王之位,有什么东西可以使诗人无视生民涂炭,满怀忧怨地感叹并歌颂着呢?一个忧伤的等待在漫长的时间中,终于绽放为一朵娇艳动人的花:“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在诗中,这个女子之所以来到世上,仿佛仅仅是为了响应一个深情的呼唤,为了回报一个忧伤的等待,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的原因,所以,她是如此的纯洁,如此的柔弱,除了无边的哀婉和无限的怜惜以外,她似乎什么也没有。
她就像一阵温馨的风,像一朵婀娜的云,从茫茫的时空中飘过,让我们的心轻轻地升腾起来。
就连她的死,那种宛转蛾眉的姿态,与其说是痛苦和怨恨,还不如说是一次柔弱的展示,正如当初的百媚回眸。
当一缕芳魂杳然飘散之时,我们看到满地的花钿、翠翘,悲鸣历历,正随风欲舞,也如当初的霓裳羽衣。
还是那阵伤感的风,还是那朵忧郁的云,但它却以最后的凄艳的生命之舞,深情绵邈地邀请着怜惜和哀惋。
它使我们的心灵变得更加脆弱,更加多情。
那水一样纯洁的生命,注定不会消逝,而是要成为我们永远的梦想。
于是,她成为一个仙子,一个更加柔弱,更加美丽的仙子:“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砜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一个柔弱的生命,只能流连在无边的寂寞中。
在多年的沉迷和恍惚中,由白天和黑夜标记的日子模糊了,现实和梦境也模糊了,只剩下毫不设防、毫不粉饰的忧伤,在渺茫的空中摇曳生姿。
“花冠不整”的凄楚,也许更胜于“霓裳羽衣”的飘逸,因为寂寞已使得这份柔弱甚至不能承担自己,那是美的极至:“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谁曾想到,寂寞会是被泪水打湿了的初春?寂寞会是初春枝头幽冷的娇艳?在那初春的枝头,有着无限的哀怨,它让我们心悸,让我们向往。
当我们觉得柔弱是一份美丽时,我们说的不仅是杨贵妃,因为柔弱也使我们美丽。
我们知道,有很多东西我们无法把握。
等待时,我们软弱,因为不知道是否会有结果;当美丽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时,人,又能做什么呢?“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在生命短暂和人生无常的压力下,骤然来到的幸福,又会使人迷失了自己。
大唐皇帝在纵情中深深地沉沦了。
沉沦不仅催生了阴谋,沉沦更是将那种清晰而优美的深情,变成生命中一段紧紧缠绕的结:“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一种命定的迫切感在追逐着唐明皇,于是他只能疯狂地沉沦,在这沉沦当中,由生命和希望所孕育的忧伤渐渐消失了,生命不再清晰,大唐皇帝迷失在缠绵之中。
因此,沉沦的尽头只能是无限的空虚和深深的悔恨。
但除了沉沦,你又能让软弱的人们怎样做呢?人类的生命是如此的渺小,甚至贵为帝王,也无力守住这份美丽。
一切都是注定了的,悲哀的结局终将来临:“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对于唐明皇而言,生离死别只是来得太早,即使没有这渔阳鼙鼓,它迟早也会来临。
在我们心里,早就萌生着一份柔弱,也就萌生着一份孤独。
当那一枝带雨的梨花迎春绽放之时,那是一枝盛们留在深深的感动之中。
柔弱也是一种等待,甚至是一种召唤的姿态,是对那个注定将要来临的悲剧性结局的主动的承担。
当勃勃的野心终于擂响了“渔阳鼙鼓”之时,那份柔弱和沉沦,就成为一场彻底的梦幻。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在“女人祸水”的说法中,也许包含着人类心灵最深处的嫉妒。
当历史用一个如此柔弱而美丽的女子,为一场社会灾难献祭的时候,我们总能嗅到有些惆怅和无奈的气息在风中飘荡。
但无论怎样,结局是注定的,像我们这样一个世界,怎能留得住柔弱的爱情呢?曹雪芹如此小心营造的大观园不也同样留不住那一缕芳魂吗?那就是命运。
死亡不期而遇,那个脆弱的生命,就这样宛转而去。
一个美丽的生命消失了,这个世界也就变得暗淡无光了:“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在这阴暗的世界中,只有孤独的思念,在悠长的岁月里弥散:“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无论是桃李秾艳的春日,还是雨打梧桐的秋夜,留给唐明皇的只是无限的相思和空空的寂寞。
人生在相思中衰老了,而老了的生命,又怎能熬过那迟迟钟鼓、耿耿长河的一个个夜晚呢?对一段深挚情爱的追思,和“君王掩面救不得”的悔恨,就像那迷迷朦朦的雨丝和断断续续的铃声,缠绕着大唐皇帝劫后残留的生命。
他不再是个大唐皇帝,他是一个思念者。
他思念着,充满了深情,他因此变得纯洁而且神圣。
对于唐明皇来说,那个消逝了的生命,使得悠忽难测的等待和迷失的沉沦成为一种凝固在生命中的留恋和悔恨。
相比起来,这份留恋和悔恨,不是比等待和沉沦更清晰,也更接近爱的真实吗?杨贵妃的死亡,使得一份痴迷在唐玄宗有限的生命中延续着,也给人间留下了一份永恒的深情。
杨贵妃是不死的,她只不过是脱离了当下,立在永远的过去之中。
当所有的梨园弟子和椒房阿监都已经老去的时候,她仍然面如芙蓉眉如柳,在曾经的池苑殿阁里缥缈隐约。
置身于蓬莱仙山之上的杨贵妃,是死后的新生,是一个更加新鲜动人的生命。
她仙姿绰约,以“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姿态,轻声吟诵道:“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这句话与其说是一个期待,倒不如说,它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忧伤而永久的未来。
死亡,并不仅是死亡,它不过将人们从当下的沉沦中抛出,留给人们悠悠的过去,和无尽的将来。
现实是苦难而无法把握的,真实只存在过去和未来之中。
因此,死亡是一种新生,它也许是想告诉我们,纠缠只是一种虚幻,真爱只在无尽的等待和追寻之中。
四“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生命是短暂的,人生是软弱的,而我们千呼万唤、生生世世所期待的爱,是那样的珍贵和脆弱。
人们将以怎样的姿态守候它?又如何能守它到永远呢?一时的人间恩爱,早已逝去,只有无尽的思念和悔恨,如朦朦的尘雾,在无尽的日月中,弥散着深深的悲凉和绝望。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文学史上最动人的爱情的宣言,它把爱情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甚至延伸到现实生命之外,成为一种超越时空的永恒力量。
那是软弱生命千万年孜孜追寻的信念,是苍茫岁月中永恒的希冀,是每一次的失败后,都要爆发而出的来自心灵深处的悲鸣和不甘。
它深刻地揭示了美好爱情的短暂,揭示了人生的孱弱,揭示了人类命运的无限悲怆。
“天长地久”,不过是个总也做不完的梦;而延续着我们生命的,恰是大梦醒来的“绵绵此恨”。
短暂和无常,使得人生虚幻,但酝酿于梦想和虚幻之问的一线悲凉,将永远支持着迷茫在尘寰之中的孱弱的生命,帮助我们熬过那些个迟迟钟鼓的漫漫长夜。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一切都已经结束,或者,一切都将结束,所有的等待,只能召唤来无尽的悔恨和深沉的绝望,也只有悔恨和绝望是真实的。
它如一支哀怨的乐曲,跟随着那些在凄风苦雨中等待的人生,也跟随着那些在芙蓉暖帐中沉沦的人生。
原载《文史知识》2004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