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长恨歌

合集下载

长恨歌解读李白史诗中的爱情哲学

长恨歌解读李白史诗中的爱情哲学

长恨歌解读李白史诗中的爱情哲学李白的《长恨歌》被誉为中国古代一部爱情史诗,通过描绘李白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展现了深厚的爱情哲学。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长恨歌》中的爱情哲学进行解读。

首先,李白在《长恨歌》中展示了对真爱的追求。

在诗中,李白对杨贵妃表达了深深的爱意,并倾尽全力为她效劳。

无论是在描述双方相见时的欢乐,还是在描述分离时的悲伤,诗中都透露出对真爱的追求。

这种真爱是超越一切物质利益的,它是纯洁而无私的,能够打动读者的心灵。

其次,李白通过《长恨歌》传递了对命运的思考。

在诗中,杨贵妃因宫廷纷争而被迫离开李白,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这种将爱情与命运相联结的叙述方式,让人们不禁思考命运是否是爱情的宿命。

李白在诗中揭示了爱情的脆弱性和无法掌控的命运,使读者对爱情和命运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此外,李白还通过《长恨歌》反思了权力与爱情之间的关系。

在诗中,杨贵妃出自贵族,李白则是一个诗人。

贵族与诗人之间存在着社会地位的差距,这种差距常常会成为爱情的障碍。

然而,李白的爱情却不受权力的干扰,他用真挚的情感感动了杨贵妃。

通过对这一点的阐述,李白表达了对爱情的坚持和对社会等级制度的批判。

最后,李白通过《长恨歌》探讨了爱情的痛苦与幸福。

诗中描述了杨贵妃与李白相爱的过程中的欢欣和分离的痛苦。

这种对爱情的矛盾描绘,使人们更加感受到爱情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李白通过描绘痛苦与幸福并存的爱情,向读者展示了爱情中的种种挣扎与抉择。

总之,李白的《长恨歌》中蕴含着丰富的爱情哲学。

他通过对真爱的追求、对命运的思考、权力与爱情之间的关系的反思以及对爱情的痛苦与幸福的探讨,呈现出了一幅动人心弦的爱情画卷。

这使得《长恨歌》成为了一首让人回味无穷、思考良多的史诗之作。

通过对《长恨歌》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首李白的经典之作。

长恨歌解读

长恨歌解读

长恨歌解读《长恨歌》是一首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长篇叙事诗,描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以及杨贵妃生死离别的悲情故事。

本诗语言优美,情感深沉,堪称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立意深远,揭示了权力的腐败和人性的弱点对于爱情的摧毁。

唐玄宗由于过度沉迷于杨贵妃的美色,导致国家失去了重视社会民生的经营和治理,造成了国家的衰落,同时也给自己和杨贵妃带来了悲惨的结局。

《长恨歌》描绘了一个充满美丽、诱惑和危险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了仁爱、理智和人性美德,但却因欲望、腐败和悲剧而延续着。

通过诗歌描写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气和人性弱点,也反映了对于爱情和悲剧的深刻洞察和思考。

此外,《长恨歌》也具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表达。

白居易以唐玄宗口吻讲述了他与杨贵妃的恩爱之情,深情挥洒着自己的爱恋和眷恋之情。

而随着情节的发展,他又以哀痛之心,深情地描写了杨贵妃的离去和自己的孤独凄苦之境。

这种情感表达,使得《长恨歌》融入了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绪,体现了一个个纯真而又深沉的人性情感。

总之,《长恨歌》是一首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俱佳的诗歌,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透露出了爱情、美和悲剧等基本的人类情感,对于人类文明和人生哲学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深远的影响。

此外,作为一首哀悼之作,白居易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于杨贵妃的怀念和哀悼之情。

在诗中,他通过描述杨贵妃的美丽和高贵,以及她在逝去后产生的一系列感人之情,将她视为中国历史上最美丽的女性之一,对她的死亡进行了强烈的哀悼和表达。

除此之外,《长恨歌》还透露了对于女性、爱情、家庭和身世的思考。

白居易通过诗歌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和才华,显示了女性的力量和价值。

同时,他也表现了杨贵妃作为一位妻子、母亲和女儿的角色,以及对于爱情和家庭忠诚坚定的信仰。

综合来看,《长恨歌》既具有历史、文学、人文和美学的价值,又开阔了人们对于爱情、女性、人性和社会的认识和思考。

它以其深厚的思想渗透和强大的文化内涵,永远被刻印在中国文学的经典之林中,同时也是全球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解读《长恨歌》

解读《长恨歌》

解读《长恨歌》解读《长恨歌》导语: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警醒世人,以下是由网小编为您整理的《长恨歌》的解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长恨歌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花开日一作:花开夜;南内一作:南苑)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长恨歌》古诗文化解读

《长恨歌》古诗文化解读

《长恨歌》古诗文化解读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作的《长恨歌》,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瑰宝。

这首诗以优美的叙述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古代女性的坚贞爱国之情,同时也反映了社会政治的风云变幻。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意象表达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对《长恨歌》进行解读。

一、历史背景《长恨歌》创作于唐玄宗年间,当时唐朝已经经历了700多年的繁荣和辉煌。

唐玄宗统治时期,国势渐微,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白居易以一首动人心弦的长诗,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忧虑。

二、意象表达1. 春宫图:诗中“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一句,通过“洞房昨夜停红烛”这一意象,表达了杨玉环作为皇帝的妃子,正值春宫之乐的背后,却要离开家人远嫁他乡的无奈和忧愁。

2. 蜀道难:诗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通过描绘艰险的蜀道,抒发了杨玉环近乡情怯、身世无依的孤独和无助之情。

这一意象表达了主人公对离故土、远嫁他乡的惋惜和不甘。

3. 云想衣裳花想容:诗中“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一句,通过描述杨玉环美丽的形象和身姿婀娜的风采,表达了主人公对自身美貌的自豪与自怜,以及对将要面对的艰难境遇的无奈与苦闷。

三、情感表达1. 爱国情怀:诗中“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一句,表达了主人公对国家国运的担心与忧虑。

通过与自身的经历相对照,使诗歌中的爱情悲剧更具有普世意义,使之引发读者对国家兴衰的思考。

2. 怀才不遇:诗中“时维乎君侧,语是云间珠”一句,表达了自己聪明才智却未能得到发挥的无奈和苦闷。

借由主人公的遭遇,诗人将自身的感受融入其中,抒发了对当时社会政治风气的不满和对朝廷官员傲慢无能的批评。

以上是对《长恨歌》的一些主要解读。

通过历史背景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歌创作的时代环境和背后的深意。

意象表达和情感表达则使诗歌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引发读者对功利与名利、爱国与个人命运的思考。

总之,《长恨歌》作为一首具有重要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的古诗,通过对杨玉环的形象描绘和情感表达,展示了唐代女性的聪慧与身世的无奈,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和思考。

白居易《长恨歌》的文学地理学解读

白居易《长恨歌》的文学地理学解读

白居易《长恨歌》的文学地理学解读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一首著名诗歌,它描绘了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
悲伤情绪。

文学地理学解读《长恨歌》,可以从地理空间的角度来探讨这首诗歌中的情感
和情绪。

《长恨歌》中描述的是一段爱情故事,主人公在江南的湖边,悲伤地回忆起自己与爱人的
美好时光。

湖边的景色,清澈的湖水,绿树成荫,清风徐来,把主人公的悲伤情绪抚慰得
更加深刻。

湖边的景色,不仅仅是一个地理空间,更是一个情感空间,它把主人公的悲伤
情绪抚慰得更加深刻。

此外,《长恨歌》中还描述了主人公在江南的旅行,他沿着江南的河流,穿过江南的山谷,经过江南的城镇,最终到达江南的湖边。

这些地理空间,不仅仅是一个地理空间,更是一个情感空间,它把主人公的悲伤情绪抚慰得更加深刻。

总之,《长恨歌》中的地理空间,不仅仅是一个地理空间,更是一个情感空间,它把主人公的悲伤情绪抚慰得更加深刻。

文学地理学解读《长恨歌》,可以从地理空间的角度来探讨这首诗歌中的情感和情绪。

《长恨歌》课文解读

《长恨歌》课文解读

《长恨歌》课文解读唐代著名文学家白居易所创作的《长恨歌》是一首以历史爱情为题材的长诗,通过描述杨玉环与唐玄宗之间的感情纠葛,既展现了唐朝的繁华盛世,又折射出人事如梦的无奈与遗憾。

本文将对《长恨歌》进行逐句解读,深入探索其中的意义和情感。

第一节:开篇揭示《长恨歌》的开头四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一方面揭示了唐玄宗因为杨玉环的美貌而宠幸她,对她倾注了无尽的思念之情,同时又表达了唐玄宗追求杨玉环的渴望已久,却一直未能如愿以偿。

而后面两句则暗示了杨玉环生活在深闺之中,没有为外人所熟知。

第二节:描写杨玉环的美貌与才情“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这两句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杨玉环的美貌,她天生丽质,不愿放弃这样的容貌。

她被选中成为皇帝身边的女官,正是因为她的美丽。

而后一句则表现出她回头一笑,能够带来百媚生,使得六宫佳丽相形见绌。

第三节:唐玄宗为杨玉环举行盛宴“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间能得几回闻,当初只道是寻常。

”这段描写了唐玄宗为了庆贺杨玉环被选中,举行盛宴的情景。

王谢是指高贵的人家,而且皇帝举行的庆典通常是供官宦贵族参加的,但这次盛宴却被形容为飞入寻常百姓家,也就是说庆典场面非常隆重,各处飘荡着令人羡慕的芳香。

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说,他们只有听说过王谢堂前的宴会,看不到真正的盛况。

第四节: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私情“云中君不见,沉鱼落雁闭月羞。

无敢让比艳神州,群芳过后西施香。

”这两句诗描绘了唐玄宗与杨玉环之间的私情。

第一句表示唐玄宗无法忘记杨玉环,形容她美得如云中仙子,闭月羞花。

第二句则暗喻杨玉环的美丽超过了历史上其他有名的美女西施,是神州之中最美的女子。

第五节:唐玄宗因杨玉环而忽略国政“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这两句描述了唐玄宗因为对杨玉环的宠爱而忽略了国政。

他身边有三千宠爱的佳丽,他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位,享受金屋妆成的美人夜晚侍奉,并在玉楼宴会之后畅饮而醉,沉迷于宴乐之中,对国家的事务却漠不关心。

高中语文选修古文《长恨歌》赏析

高中语文选修古文《长恨歌》赏析

高中语文选修古文《长恨歌》赏析《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名篇,全诗以恨为主题叙述了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选修古文《长恨歌》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古文《长恨歌》赏析《长恨歌》意即歌“长恨”,有人说“长恨”是诗歌的主题。

“恨”作遗憾解。

那么“遗憾”什么,为什么会留下永久的遗憾。

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千多年来,关于《长恨歌》主题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

主张“长恨”是诗歌的主题。

这个论断显然是将主题泛化了,将主体模糊化了。

“长恨”一词是极富概括力的。

单就谁“长恨”,“恨”什么,就有多种注释。

其一,爱情诗。

“长恨”的主体是李杨,“恨”天人永隔的爱情悲剧。

为了佐证这一观点,今人丁毅、方超在《<长恨歌>评价管窥》一文中提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

文章说,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

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

文章指出,《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

李杨爱情其实是诗人自身爱情悲剧的折射。

其二,讽喻诗。

“长恨”的主体是饱受离乱之苦的人民,“恨”唐玄宗重色误国。

导演马嵬坡兵变的陈玄礼就是当时人民的代言人,要求唐玄宗诛杀杨贵妃。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惩治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是当时全国人民共同的心声。

讽喻的意义往往在于借古讽今。

之后,任何朝代,只要君王爱江山更爱美人,他的子民就会将《长恨歌》作为讽喻诗来读。

清朝袁枚有诗道:“劝君莫唱长恨歌,人间亦自有天河。

《长恨歌》 文章解读

《长恨歌》 文章解读

《长恨歌》文章解读《长恨歌》文章解读《长恨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被誉为古人的小镜和缩影。

本文将对《长恨歌》进行解读,探讨其主题、结构、以及对历史与人情的描绘等方面内容。

首先,我们来介绍《长恨歌》的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作,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唐明皇李隆基与杨玉环之间爱情故事的惋惜与追忆之情。

白居易以才子佳人之爱情故事为载体,通过歌颂杨玉环之美丽、李隆基深爱杨玉环以及后来的离别和隔阂,展现了人类爱情的辛酸和无奈。

在诗歌结构方面,《长恨歌》由长达偶数行的七言绝句构成,总共有120首,共240行。

每一首诗都是一个完整的篇章,情节层层递进,以达到整体视角下表达复杂情感的目的。

整个诗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抒发,展现了杨玉环之美以及李隆基对她的深深爱恋。

在主题方面,杨玉环成为了白居易表现爱情的象征。

她的美丽、纯洁与聪慧使得她成为了唐代最为美丽的女性之一,也成为了爱情的缪斯。

李隆基与杨玉环之间的深情厚意,以及后来的离别和别离,展现了人们对于爱情的无尽追忆和痛苦。

诗中有多处以歌颂杨玉环之美为主题的描写,如“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既描绘了她的美丽,又表达了流光溢彩的年华被岁月埋没的悲凉。

此外,《长恨歌》还通过对历史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情况味。

唐朝时期的帝王威严与深情厚意的同时,也蕴含着人情冷暖的复杂性。

杨贵妃的陨落与李隆基朝政不力之间的联系,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

在这座宫殿中,爱情被权谋所左右,才子佳人的生死悲欢成为了历史长河中无法抹去的一页。

通过对《长恨歌》的解读,我们能够见识到白居易在艺术表达上的卓越才华。

他以优美的词句、细腻的描写和饱满的情感,将一个爱情故事与历史背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呈现了一个既具有史诗般气势又质朴真实的作品。

总结起来,《长恨歌》是一部以爱情与历史为主线的优秀诗歌作品。

通过对杨玉环与李隆基之间爱情的描绘,以及对历史和人情的刻画,白居易展现了才子佳人的辛酸与无奈,以及爱情在权谋之间的无奈与悲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恨歌》主题应是描写爱情、歌颂爱情。

“恨”的意思恨多,有“怨恨、仇恨、遗憾”的意思。

我觉得吧,“长恨”无论是“长久的怨恨”还是“长久的遗憾”都解释的通。

整首诗,从玉环入宫得玄宗宠爱,到最后的死亡,一层层铺展开来,虽然很多文艺加工的成分,但感情是真的嘛,以“长恨”为主题,正是说明了这种感情的无可奈何与悲凉。

本是挺幸福的一对,却落个阴阳两隔的下场,以悲剧结尾,怎能让人不“恨”呢。

……那个“歌”是种文体- -PS:是安史之乱导致了杨玉环和李隆基的悲剧-。

-潼关失守后,他们逃到马嵬驿,那些士兵觉得弄得这么窝囊全是杨国忠害的,就兵变把杨国忠弄死了(确实该死!),将军陈玄礼又说“杨国忠谋反,贵妃也不能留下来”,玄宗虽然不忍心也没法啊,然后杨玉环就吊死在马嵬坡了(红颜薄命啊)……至于安史之乱为何爆发么,这个就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了……爱情的长恨歌--浅谈长恨歌的主题摘要:对《长恨歌》主题的争议一直没有停过,但长期以来又一直停留在诗句本身意义的研究上,因而争端甚多。

本文试图从写作背景、诗句内容和诗歌题目三方面阐述其主题思想,通过分析史料所载的白居易与湘灵的初恋和悲剧爱情经历,认定《长恨歌》的成诗正是基于这一段感情经历的,其主题必然不会与爱情毫不相关。

同时,《长恨歌》花了大量笔墨描写李杨恋情的发展和最终结局,诗题长恨两字的含义即长久的、永远的遗憾,也暗示了其用意所在。

因而笔者认为,《长恨歌》主题应是描写爱情、歌颂爱情。

关键词:长恨歌白居易写作背景诗句诗题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篇千古传唱的名作。

但对于这样一篇大家都熟读能诵的文章,其主题思想却一直没有定论,一直是古今研究者所争论的问题。

笔者认为,一部优秀的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意义总是比较的复杂,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

但我们总是可以得出某一结论,尽管并不容易得到普遍的认同。

有人认为以前关于《长恨歌》主题的种种争论,并不是绝对地互相排斥,它们都有某方面的依据和合理性,彼此之间可以互相融通,从而共同构建出《长恨歌》的多重意蕴①,这种观点,看似很全面,事实上是一种折中主义、包揽主义,多重意蕴的后面其实就是一种逃避。

因此笔者试图对《长恨歌》的主题再作探讨。

一从《长恨歌》的写作背景看其主题《长恨歌》写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十二月。

写作背景:当时任县蔚的白居易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谈起50年前的天宝遗事,即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话及此事,相与感叹当时,王质夫提议以文学作品连记叙这段故事,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

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陈鸿《长恨歌传》) 白居易写了这首《长恨歌》,同时陈鸿为作《长恨歌传》。

②文学作品的主题总是和一定的写作目的相联系的,我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只能从追溯我为什么写这篇文章这一原始问题出发进行研究。

否则,脱离作者本人写作意图进行推测和判断,都是有违史实的,当然,白居易本人已经作古,我们无从亲自追问他老人家当初的意图,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当时的背景来断定其写作目的。

因此其主题也应该从其写作原由和目的作为我们研究其主题思想的起点,长期以来研究者对《长恨歌》主题的探讨仍然停留在文字和事件的表层意义上,那么我们能否转变一下角度进行研究呢?从写作背景看来,白居易当时是与友人谈起李(唐玄宗)、杨(杨贵妃)爱情故事而作《长恨歌》的,所以笔者认为,《长恨歌》的主题应在于记叙李杨的爱情故事,从而抒发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与及对坚贞爱情的赞颂之情。

我们很容易由此而发出疑问:他活得好好的,无端端发什么空感慨啊?这种解释不是牵强附会吗?我们可以给出两种答案:一是文人们本来就喜欢空发感慨、无事惹事,硬要挤出点东西来,他喜欢谈谈爱情,我们也没有办法,但是这种解释显然不能让人信服。

第二种解释是:白居易的《长恨歌》虽然是在王质夫的提议下写成的,但它融入了诗人本人的感情经历和体会。

白居易与湘灵有一段初恋经历,有的学者认为,这段经历对《长恨歌》的创作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长恨歌》诗篇一开头,对男女主人公是有所谴责的,但发展下去,诗人却用自己的感情、想像丰富了这个故事,赋予了这个爱情悲剧以更普遍的意义,使得作者自己和广大读者都对之产生了高度的同情。

③ 白居易11岁时,因避家乡(河南新郑)战乱,随母将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今安徽省宿县境内)以后,与一个比他小4岁的邻居女子相识。

她的名字叫湘灵,长得活泼可爱,还懂点音律,于是两人就成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

到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时,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

白居易有一首题为《邻女》的诗,追叙了这件事: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女亘娥旱地莲。

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赞美湘灵的美丽和她悦耳的嗓音。

贞元十四年(708)白居易27岁的时候,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离开符离去江南叔父处。

一路上他写了三首怀念湘灵的诗。

前两首分别是《寄湘灵》《寒闺夜》,第三首题为《长相思》: 九月西风兴。

月冷霜华凝。

思君秋夜长,一夜魂九升. 二月东风来,草拆花心开。

思君春日迟,一日肠九回。

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

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

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

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

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

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最后一句枝枝连理生与《长恨歌》中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不谋而合,由此我们不能不承认白居易写《长恨歌》是有丰富的感情基础的。

可以清楚地看出,白居易与湘灵经过17年的相处和8年的相恋,感情已经很深了。

离别后不但苦苦相思,而且已考虑过结婚问题。

湘灵担心她家门第低(城市贫民),攀不上白居易(三代地方小吏)。

最后表示了愿至天必成和步步比肩行的恳切愿望。

贞元十六年初,白居易29岁考上进士,回符离住了近10个月,恳切向母亲要求与湘灵结婚,但被门阀观念极重的母亲拒绝了。

白居易怀着极其痛苦的心情离开了家,贞元二十年)秋,白居易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在儿女婚姻上权威至高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

他们的婚姻无望了,但他们深厚的爱情并没从此结束。

白居易以不与他人结婚惩罚母亲的错误,并三次写了怀念湘灵的诗:《冬至夜怀湘灵》、《感秋寄远》和《寄远》。

白居易37岁时才在母亲以死相逼下,经人介绍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了婚,但直到元和七年还写诗思念湘灵。

例如《夜雨》、《感镜》等。

后来白居易蒙冤被贬江州途中,和杨夫人一起遇见了正在漂泊的湘灵父女,白居易与湘灵抱头痛哭了一场,并写下了题为《逢旧》的诗: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娥减旧容。

应被傍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这时白居易已经44岁,湘灵也40岁了,未结婚。

这里白居易再次用了恨字! 笔者认为,此恨与《长恨歌》的恨不会毫无关系。

直到白居易53岁的时候,在杭州刺史任满回洛京途中,,看到变换旧村邻而湘灵已不知去向的时候,这段长达35年之久的恋爱悲剧才划上了句号。

这段爱情经历是过去了,但留给白居易的思考和伤感却是无穷无尽的。

他悟出了男女追求理想的爱情天经地义,任何人以任何理由加以阻挠都是十分错误的真理,成为他写《长恨歌》等诗作的认识基础和感情基础。

④ 综合来看,白居易写《长恨歌》是基于自己的感情经历之上的,而并非无病呻吟之作。

通过对其写作背景的研究,笔者认为,《长恨歌》的主题应在于表现诗人对纯真、坚贞专一爱情的歌颂。

为什么要歌颂?这是因为白居易本人有一段初恋悲剧感情故事,所以当王质夫提议写李杨往事的时候,诗人即联想起自己的感情经历并迅速确定写作的主题--借写此诗来抒发自己对爱情的看法。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对失败婚姻的一种无声抗议。

但是这种抗议没有上升到政治高度,因而不能由此就将其主题拔高为一面是揭露和讽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复杂而尖锐的阶级毛度的某些方面;一面又因作者封建士大夫的立场,对帝王的悲剧表示了某种程度的同情,(唐诗选)这明显是脱离作者本人的写作意图的,也不符合作品的感情基调。

如果要揭露、要讽刺,却又花大量笔墨去描写爱情,有这个必要吗?二从《长恨歌》诗句的内容研读其主题《长恨歌》中有大量描写李杨爱情的诗句,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李杨之间的热恋: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星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二是杨贵妃死后与唐玄宗的刻骨相思: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长恨探究其主题长恨应该怎么解释?这是影响到本诗主题定位的关键问题。

有人认为是痛恨,说诗的主题长恨是白居易对唐明皇(玄宗)以及其他君王有欲不节、受惑至死不悟的痛恨。

但笔者认为解释为遗憾更为恰当,也即唐玄宗时期杨贵妃的终生遗憾。

试想一下,君王有欲不节、受惑至死不悟值得你终生痛恨吗?长字在这里无论是解释为长期还是引申为终生,恨都只能解释作遗憾才讲得通。

白居易《长恨歌》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正是诗人为这篇长歌所取的诗题,即长恨二字。

恨,就是遗憾、遗恨。

⑤而作者写李杨的故事,所引以为长恨的是什么呢?作者在本诗的结穴中实际已经点明。

诗中的最后一节,在铺写了李杨二人生死隔离,思而不能见,爱而不能复聚的情况以后,诗人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样两句情深意长的诗句结束了全篇。

在诗人看来,一对彼此刻骨爱恋的情侣,遭到如此的不幸,这对于这对情侣乃至所有后人来说,都只能为之遗恨千古。

白居易以长恨名篇的诗,写的也正是历史上的一个悲剧。

李杨感人的爱情悲剧故事,表现的正是诗人对所写悲剧主人公的莫大同情。

诗言志,写诗总是为了表达而题目有是诗歌的眼,因此研究题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确定作品的主题。

从《长恨歌》的题目看来,诗人的意图应该在抒发一种永远的遗憾,此遗憾与诗人自己的感情经历的遗憾是一致的。

所以,笔者认为,《长恨歌》写的是一个爱情故事,虽然其所写的故事与史实并不完全相符,但通篇写的是李杨之间的恋情。

因此,《长恨歌》是一篇描写爱情、歌颂爱情的名篇,而不是什么政治讽刺诗。

当然,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历来争议很多,许多名家大师都发表过高见,笔者的论述也仅仅是从自己的角度自己的理解出发的,论述不乏肤浅之处,所以本文只敢定题为浅谈。

注释:①陈慧敏:《李杨爱情的多重视角与《长恨?/B>》的多重意蕴》,《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6卷,1998年第1期。

②《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50页。

③ 程千帆:《古诗今选》,第354页。

④王用中:《白居易初恋悲剧与的创作》,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第27卷)。

⑤褚斌杰:《一篇长恨有风情》(《名家解读唐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