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启死因新探

合集下载

“明诗第一人”高启误用“龙蟠虎踞”被判腰斩

“明诗第一人”高启误用“龙蟠虎踞”被判腰斩

“明诗第一人”高启误用“龙蟠虎踞”被判腰斩导读:高启在南京也留下了不少不朽的诗作,代表作为《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明代建国之初,青年诗人高启还是十分兴奋的。

毕竟,战乱之苦是不用再受的了。

今天的人们恐怕难以想象,被誉为“明诗第一人”的高启竟因为“龙蟠虎踞”这4个字而被腰斩。

其实,这个曾在南京留诗大赞明朝一统天下的年轻人的悲惨下场,和他在南京做官一年多后突然拒绝明太祖亲封高官却选择隐居一样,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的。

明初,高启曾在南京写诗盛赞开国皇帝高启,生于1336年,长洲(今苏州西南)人。

元代末年,他隐居在吴淞江边的青丘,自号为青丘子。

高启学识渊博,尤其酷爱吟诗,一直以“谪仙在世”自许。

他在青年时代即有诗名,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为“吴中四杰”。

在文学史上,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高启的诗歌,雄健有力、富有才情,改变了元末以来华丽的诗风。

他众体兼长,写诗摹拟取法不限于一代一家。

清人赵翼的《瓯北诗话》说:“高青丘(即高启)才气超迈,音节响亮,宗派唐人,而自出新意”,“推为开国诗人第一,信不虚也”。

更有后世评论者认为高启是“明诗第一人”。

高启在南京也留下了不少不朽的诗作,代表作为《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明代建国之初,青年诗人高启还是十分兴奋的。

毕竟,战乱之苦是不用再受的了。

虽然元末的社会现实使高启写出了不少诗歌,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是也,但他肯定还是向往着过上太平日子的。

对于开国皇帝朱元璋,高启一开始也是表现出赞佩的。

他在《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写道: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

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高启简介_高启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

高启简介_高启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

高启简介_高启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高启(1336 —1373)汉族,江苏苏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明初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

字季迪,号槎轩,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

擢户部右侍郎。

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

高启曾为之作《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

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高启出身富家,童年时父母双亡,生性警敏,读书过目成诵,久而不忘,尤精历史,嗜好诗歌,与张羽、徐贲、宋克等人常在一起切磋诗文,号称“北郭十友”与宋濂、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同时,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明初四杰”。

他也是明初十才子之一。

高启代表作品:《春暮西园》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高启。

其古诗全文如下: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寻胡隐君》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高启。

其古诗全文如下: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

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

【翻译】一路上渡过了一道水又一道水,河边路旁长满了看也看不尽的鲜花。

因为一路上春光明媚,风景优美,我不知不觉就来到您的家。

《黄氏延绿轩》作者为宋朝文学家高启。

其全文如下: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翻译】溪边树木的葱茏茂盛,江边丛生的草在微风吹拂下摇曳起伏。

下雨过后打开帘,满野春色一齐涌进房中来。

《梅花》作者为元代文学家高启。

其古诗全文如下: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客中忆二女》作者为元代文学家高启。

其古诗全文如下:每忆门前两候归,客中长夜梦魂飞。

料应此际犹依母,灯下看缝寄我衣。

《牧牛词》作者为元代文学家高启。

高启生平简介

高启生平简介

在中国文学史上,唐宋时期是被大家公认的中国是个发展的顶峰,甚至唐诗已经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代名词,无数的诗人和诗作被人们广泛的赞扬和传唱,而明代的诗歌在文学史上似乎一直处于边缘地带。

但是纵观明代诗坛,诗歌成就虽然不及唐宋,但却并非没有创作高手。

钱谦益《列朝诗集》收集明代诗人1600余家,陈田《明诗纪事》收集明代诗人4000余家。

其间不乏有才气有成就的诗人,尤其在诗歌理论方面,更是不乏名家。

仅明初就有著名的“吴中四杰”、“北郭十友”、越中、闽中等创作群体。

高启无疑也是明初诗歌创作成就较高的诗人之一。

高启生平简介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晚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高启是元末吴中诗派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也是元明之际最著名的诗人之一。

高启生于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至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年)被腰斩。

他的生命虽然只有短暂的三十九年,却享有“明三百年诗人之冠冕”的盛誉。

清人赵翼说:“青丘子才气超迈,音节响亮,宗法唐人而自远胸臆。

一出笔即有博大昌明气象,亦有明一代文运,论者推为明初诗人第一,信不虚也。

”1[①]陈田则给予高启更高的评价:“季迪诸体并工,天才绝物,允为明三百年诗人称首,不只冠绝一时也。

”2[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高启:“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

”3[③]顾玄言也说:“高侍郎始变元季之体,首昌明初之音,发端沉郁,入趣幽远,得风人激刺微旨,足以嗣响盛唐。

”这些都是实评,肯定了高启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高启所处的时代正值群雄并起,天下大乱的元末,这也造就了诗人一生坎坷的经历。

高启一生的履历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少年时期、离乱士气、入明一伙、归田至死。

高启的先世为汴梁人,后南渡到临安,又迁徙吴郡。

“世居吴之北郭”,4[④]“祖本凝,父一元”。

5[⑤]高启自称“我家本出渤海王,子孙散落来南方”(《送高二文学游钱塘》),又称“我祖昔都邺,神武为世雄”(《赠铜台李壮士》)。

再论高启之死

再论高启之死
发也 。及归居青丘 ,授 书 自 给。知府魏观为移其家
郡 中,旦 夕延见甚欢。观以改修府治获谴 ,帝见启所作 上梁文 因发怒 ,腰斩于市。
收稿 日期 :2 1.70 0 00 .9 基 金项 目:浙江教育厅课题 ( 2 0 0 3 7 Y 0 9 99 ) 作者简介 :贾继用 (9 0 ) 17 一 ,男 ,山东枣庄人 ,讲师,博士 ,研究方 向: 中国古典文献学
因,于是又有了 “ 苏州人身份说”【、“ 4 政治斗争牺牲品说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以上诸说 J 5 】
往 往 以推测 代替 实证 ,结果 使 问题更 加 复杂 。为 了廓 清高 启之 死 ,同时 了解 高启之 死所 折射 的 明 初 诗人 处境 ,有 必要 对高 启之 死作 进一 步 的辨证 ,尽 可 能地终 结这 场争 论 。
中图分类号 :10 . 2 62 文献标志 ̄ -A f q - 文章编号 :1 7 .5 52 1)30 1.6 6 43 5 (0 1 .1 1 0 0 本文的 P F文件可以从 x ea . Ue u n D u boWZ. . 获得 dc
DO :1.8 5 .s. 7 .5 52 1.3 1 I 03 7  ̄i n1 43 5 . 1 . 6 s 6 0 00
高 启是 明初杰 出的诗人 之一 ,四库 馆 臣评 价 :“ 高启 )天 才 高逸 ,实据 明一 代诗 人之 上 。 1 ( ”[ 】 然而 , 启之死 却 是 明初 政 治 的悬 案 ,同时也是 中国文 学史上 的一 个难 解之 谜 。自明初 迄 于当代 , 高 关于 高启 之死 ,议论 和猜 测纷 纷 。至清 初 ,高启 死后三 百 年 ,钱 谦益 《 列朝 诗集 》始据 吴 中地 区 民间 传 闻 ,欲 印证 高启 “ 以诗得 罪 ”而死 L。2 2 0世 纪 8 J O年代 初 ,钱伯 城 《 诗人 高启 之死 及其诗 歌评 价 》口认 为高 启死 因是 他与 明朝 政府 不合 作 ,此说 开 “ 官得罪 说 ”之先 河 ,此后 附和 者 甚 】 辞 众 ,以至于 被许 多人 认为 是确 论而 写进 文学 史 。近 年来 ,许多研 究 者欲 从不 同角度 揭示 高启 的死

高启诗歌特点分析

高启诗歌特点分析

高启诗歌特点分析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晚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少有志于功名。

张士诚据苏州时,为其参政饶介所赏识,结交甚广,然终未仕。

后对政治完全失望,乃隐居乡里。

明初应召赴南京参与修撰《元史》,后任翰林院编修。

不久授户部侍郎,他坚辞不受,仍归田里。

朱元璋认为他不肯合作,洪武七年,借苏州知府魏观改修府治案,将他牵连斩决,年仅三十九岁。

他的诗歌,众体兼长。

摹拟取法,不限于一代一家。

虽然因为死于壮年,未能熔铸洗炼,自成一家,内容也不够广阔深厚。

但才华横溢,清新超拔,不愧为明代成就最高的诗人之一。

高启对人生目标的选择,既非一向受尊重的达官、游士、隐者,亦非日益活跃的富商,他只愿做一个诗人,一个自由、孤独的诗人。

而诗对于诗人来说,既不是闲适的消遣,更不是一种实现社会道德目标的工具;诗只是诗人自身内在的需要,不服从任何外在的目的。

如此强调诗人的价值和诗的非功利性,是过去极少见的。

同时,以前也难以看到有人像高启那样强调艺术创造中的主观作用。

他明确意识到诗的本质不在于重现“造化万物”,而在于自我对“造化万物”的统摄、再造,即令“无象”,亦可使之“有声”;诗中的妙景,可与江山争胜。

这里流露着对自我的创造能力的欣赏与喜悦。

而以上种种特征,在根本上体现着与城市文化的发展相关联的深层意义上的自我觉醒。

但是,像这样自我礼赞和精神遨游给诗人带来的“至乐”是短暂的,他在诗中表现得更多的是自由精神遭受环境摧残、压迫的苦闷及自我价值难以实现的痛苦。

高启在元代长期过着隐居生活,这种生活通常意味着精神的自足与安宁,但高启的心境,却显得异常纷扰复杂,交织着焦虑、忧郁、渴望、惊惶、恐惧、痛苦、愉悦……。

这种心境的构成并得到表现,不仅因为身处乱世,以及选择生活道路的困难(如《晓起春望》所言“居闲厌寂寞,从仕愁羁束”(《答衍师见赠》所言“行忧釜见夺,谒恐冠遭溺”等等),更重要的是因为诗人高度觉醒的自我精神,已失去了传统文化中固有信念的支撑。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排行二十八,洛阳(今属河南)人,郡望中山(今河北定州),出生在嘉兴(今属浙江)。

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又中博学宏词科。

十一年,授太子校书。

后入杜佑幕任掌书记,调渭南县主簿,入朝为监察御史。

“永贞革新”,他是王叔文集团的核心人物,任屯田员外郎。

革新失败,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

后奉召回朝,旋因玄都观诗得罪权贵,出历连州、夔州、和州刺史,前后度过了二十二年的贬谪生活。

入朝历主客、礼部郎中,集贤殿学士,又出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直到开成元年(836),方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因称“刘宾客”。

后迁秘书监分司,加检校礼部尚书,世又称“刘尚书”。

两《唐书》有传。

刘禹锡奋发有为,立志改革,虽屡遭贬谪而不改初衷,身处逆境而不肯屈服,历任地方官而多有惠政。

他是著名的哲学家,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与柳宗元为文章之友,并称“刘柳”。

又是唐代文人词的主要作者,更是杰出的诗人,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

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精练含蓄,骨力豪劲,韵味隽永,富有哲理,并注意向民歌学习,清新自然,脍炙人口,流传颇广。

现存诗八百余首,有《刘梦得文集》行世。

【原文】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 [1] ,金陵王气黯然收 [2] 。

千寻铁锁沉江底 [3] ,一片降幡出石头 [4] 。

人世几回伤往事 [5] ,山形依旧枕寒流 [6] 。

从今四海为家日 [7] ,故垒萧萧芦荻秋 [8] 。

【注释】[1]楼船:高大的战船。

益州:即今四川成都。

王濬(jùn)时任益州刺史。

《晋书•王濬传》载:“武帝谋伐吴,诏濬修舟舰。

濬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

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

……舟楫之盛,自古未有。

”太康元年正月,濬自成都率水军攻吴。

[2]金陵:即今江苏南京,时称建业,为东吴国都。

高启之死与元明之际文学思潮的转折

高启之死与元明之际文学思潮的转折

【内容提要】本文纠正了自《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来对高启之死的长期误解,即认为死亡是造成其未成为一流诗人的原因。

文章深入探讨了高启入明之后的创作变化及衰竭原因,认为他之所以没有取得理想的创作成就,是由于他已经不具备原来的创作条件与创作心境,并指出了其文学思想史的意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评价高启时说:“启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

其于诗,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

振元末纤浓缛丽之习而返之于古,启实为有力。

然行世太早,殒折太速,未能熔铸变化,自成一家,故备有古人之格,而反不能名启为何格。

此则天实限之,非启过也。

特其摹仿古调之中,自有精神意象存乎其间。

”①此处既肯定了高启在明代诗歌史上的崇高地位,又指出其模拟的不足,更进一步剖析其摹仿中而又有自我精神意象存在的独特性,因而此段话历来被学者视为是高启评价的权威结论,从而屡屡被后人所征引。

同样对后世造成深刻影响的,还有如下的看法,即高启之未能做到自成一家而取得更大的创作成就,其原因则在于过早地死于非命。

此种看法使学者们在谈起高启时一方面惋惜其早逝,一方面痛恨朱元璋对于文学的扼杀。

其实,四库馆臣的此种感叹只具备同情的情感倾向而并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学术判断。

高启所以没有取得理想的创作成就,是由于他已经不具备原来的创作条件与创作心境,换句话说,就是整个文学思潮已经发生转折,高启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在创作上有什么新的进展与新的成就,即使他不被腰斩而依然存活在世,也照样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高启之死的价值在于它鲜明地体现了元明之际文学思潮的转折,从而成为文学思潮发生转向的一个标志。

一关于高启的死因,学术界已经有过许多的考辨与推测,应该说都有一定的根据与道理。

但本文要指出的是,高启肉体生命的存在或毁灭也许会有种种的意外与机缘,而其精神世界的苦闷与文人个性的摧折则是无可避免的。

高启最得意的时期恰恰是元代末年的战乱频仍之时,当时他或在吴中之北郭与杨基、张羽、徐贲等朋友赋诗饮酒,或在松江之青丘啸傲自乐,用他诗中经常用到的话说就叫做“闲”与“懒”,其有诗曰:“移家到渚滨,沙鸟便相亲。

诗人高启死因探析

诗人高启死因探析

诗人高启死因探析
吴士勇
【期刊名称】《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27)005
【摘要】诗人高启死于非命有多方面原因.世谓其诗作<宫女图>暗讽宫闱秘事而招来杀身之祸,实纯属穿凿之谈.明初复杂的政治环境让诗人产生了惶恐无助的心态,随之其辞官不就的行为,被朱元璋视为不与新王朝合作的举措."魏观案"事发后,高启的诗文中的一些触犯忌讳的语句让明太祖动了杀机.朱元璋制造这起骇人听闻的惨案,还希望警告那些仍然感怀于元朝与张士诚政权仁泽的江南士子.此心愿落空后,明太祖开始使用暴力手段镇压士人不与新王朝合作的言行.
【总页数】7页(P647-653)
【作者】吴士勇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江苏,淮安,223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8.1
【相关文献】
1."魏观案"探析--兼论诗人高启 [J], 吴士勇
2.高启死因新论 [J], 王玉媛
3.死于不作侍郎还——论悲剧诗人高启 [J], 范志新
4.“明代第一诗人”的自画像--读高启《青丘子歌》 [J], 张维
5.诗人高启之死与明初江南文祸 [J], 吴士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至正二十八年 (1368) ,朱元璋即皇位 ,建元洪 武 ,建都金陵 ,定国号为大明 ,建立起了明王朝 。 建国后 ,朱元璋采取了系列措施 ,逐步巩固皇权统 治 。首先在经济上扶正农业的主宰地位 ,重提“重 农抑商”政策 ,大力发展农业 ,坚实皇权统治的物 质基础 。继而把恢复封建王朝赖以生存的礼法制 度作为治国的头等大事 ,以礼法为武器 ,推行强权 政治 。
盖先王之为政 ,莫先于顺人情 ,亦莫先于 厚民俗 。力有所不任者 ,不迫之使必为 ;义有 所可许者 ,必与之使有遂 。所以 ,人之出处皆 得 ,而廉耻之风作矣 。今先生以齿发非壮 ,厌 载驰之劳 ,恋考木 般之乐 ,抗辞引挹 。上之人不 违其请者 ,盖将纵之山林 ,使其鸟飞鱼泳于至 化之中退 ,以明吾天子之仁 ,又将以风厉海 内 ,使皆崇让而息躁竞也 。顺人情而厚风俗 , 实在于是 。故宁失一士之用而不惜 ,以其所 得者大也 。 这里 ,高启故意把引退归功于朱元璋 ,说成是其 “顺人情而厚风俗”的英明之举 ,是施“仁”之举 ,盛 加赞誉 。这样的理由 ,按理不会触怒朱元璋 ,然 而 ,高启千不该万不该再说这样的话 “: 吾又闻汉 祖中兴 ,严光不屈 ,后世莫不高之 ;今先生之乡 ,即 光之乡也 ,尝游其耕钓之处 ,山高水长 ,想瞻遗风 , 必有邈契乎千载之上者矣 。”严光 ,汉代隐士 ,光武 帝 (刘秀) 派人觅访 ,征召到京 ,授谏议大夫 ,不受 , 退隐富春山 。朱元璋本来就对退隐之士心存不 满 ,朝中之士能够退隐 ,已是万幸 ,高启却藐视君 威 ,赞美退隐行为 ,认为严光不仕 ,后世敬仰 。而 且“严光不屈”句 ,意在肯定严光 ,否定朱元璋强征 暴行 ,朱元璋能不愤怒 ? 洪武三年七月 ,朱元璋召见高启和与他同官 翰林编修的谢徽 “, 擢启户部侍郎 ,谢吏部郎中 。 俱以逾冒辞 ,即蒙俞允 ,赐内帑白金 ,放归于乡 。” 《( 志梦》) 所谓“以逾冒辞”就是“(启) 以年少未谙 理财之任 ,恳辞致政”[6]996 。高启辞官 ,之所以没 有立即获罪 ,一是因为洪武初年 ,用人之际 ,朱元 璋讲求“务实”,对一些老弱 、“无用”文士 ,与其浪 费俸禄 ,不如遣还 ;二来为赢得“纳贤”的美名 ,朱 元璋对臣子的引退行为还是较宽容 ,故文士因辞 ·58 ·
洪武年间 ,朝廷人事变动极其频繁 ,这一方面 是因为要选用恰当的人才 ,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削 弱臣下权力 ,防其擅权 。但频繁的人事变动 ,必然 带有很大的弊端 ,这一点 ,高启很清楚 。其《送樊 参议赴江西参政序》一文云 “: 唐 、虞官人 ,以三考 为黜陟 ;汉之用士 ,以久任而责其成 。苟有治绩 , 则降诏以褒之 ,增秩以劝之 ,不轻改授也 ,故人得 尽力于其职 ;炼识情伪 ,众既信附 ,而吏亦不敢欺 焉 。若甫拜而遽迁 ,朝此而夕彼 ,虽有过人之才 , 坐席犹不暇暖 ,况能摅其蕴乎 ?”高启援引前朝的 事例 ,指出朱元璋的做法是不合理的 。人事调动 频繁 ,不但官员没有时间尽心尽职 ,发挥自己的才 能 ,而且朝廷的奖惩也失去了科学依据 ,长此以 往 ,必然造成政务的混乱 。朱元璋在政治上 ,有许 多观念和做法是对的 ,但他刚愎自用 ,一意孤行 , 臣子的合理提议 ,他非但不接受 ,反而认为是对他 不敬 ,动辄降罪 ,所以朝中的臣子都变得唯唯诺 诺 ,唯君命是从 ,哪里还敢发表自己见解 ? 高启身 在朝中 ,却不畏强权 ,大胆指责最高统治者 ,尖锐 抨击时弊 ,表现了一个正直文士凛然正气和高尚
[ 收稿日期 ] 2005 - 12 - 19 [ 作者简介 ] 刘民红 (1976 - ) ,女 ,盐城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 ,文学硕士 ,主要从事元明清诗文研究 。
·56 ·
其君虐之邪 ,我则往救之 ;其君安之邪 ,我亦可已 矣 ! 又何必俘其君 ,籍其民 ,然后为得哉 !”《哭临 川公》(临川公即饶介) 一诗云 “: 竟成黄犬叹 ,莫逐 白云期”, 表 面 上 为 饶 介 没 有 识 时 身 退 而 感 到 惋 惜 ,实际把朱元璋比作秦二世胡亥 ,控诉其嗜杀成 性的罪行 。并因其残暴行为 ,进而否定其一统业 绩 ,曰 “: 王者在德厚薄 ,不在地之大小也 。晋虽兼 南北以有之 ,不旋踵而内祸四出 ,果何在于一不一 乎 ?”表面言晋事 ,实质指明朝 。可见 ,高启并不愿 出仕新朝 ,故对这次带有强迫性的征召 ,心怀抵 触 。“承诏趋严驾 ,晨当赴京师”《( 召修元史将赴 京师别内》) “; 只愁使者频催发 ,不尽江头话别情” 《( 被召将赴京师留别亲友》) 。可见他被征上路 , 是多么匆遽勉强 。八月 《, 元史》成 ,明太祖“诏赐 纂修之士一十六人银币 ,且引对奖谕 ,擢授庶职 , 老病者则赐归于乡”《( 天界玩月序》) ,高启不在老 病行列 ,继续留在京师 “, 入内府教胄子 ,授翰林国 史院编修官”[10 ]卷2 。
·57 ·
节操 。 高启被强征入仕后 ,高压的政治环境让诗人
深感整个官场就像樊笼 ,禁锢了身心自由 。《喜家 人至京》一诗云 “: 草茅被宠已逾分 ,不才宁免诮与 讥 。海鸟那知享钟鼓 ,野马终惧遭笼革几”,表达了 渴望自由的强烈愿望 。他急切盼望脱离官场 ,回 归故园 ,但没有冠冕堂皇的理由 ,可能会引来不测 之祸 。洪武三年 (1370) ,徐大年修完《五礼》后 ,以 老乞归 。太祖“乃命有司具礼传送以归其乡”。高 启作《送徐先生归严陵序》送之 。在这篇序中 ,他 为引退寻找理论根据 ,云 :
朱元璋虽然马上得天下 ,却颇懂文治的重要 性 ,善用人才 。开国初 ,朱元璋大力罗致人才 ,屡
下诏书 ,征召贤良 ; 并派有司 ,十道并出 ,分行天 下 “, 访求贤哲隐逸之士”。古代士大夫皆有“仕” 与“隐”的自由 ,所谓“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 身”,可以因外部原因 ,也可因个人自身原因 ,选择 “仕”或“隐”,决定权完全在自己手中 。朱元璋却 强行剥夺了士大夫“隐”的权利 ,认为“古之至贤之 士 ,修己行仁 ,以为时君之用”[2] ,要求今之士 ,也 要竭心尽智 ,为明王朝服务 。所以 ,对于不肯为新 朝效劳的士大夫 ,他采取了严厉措施 。朱元璋不 仅无情杀戮拒仕之士 ,还肆意践踏隐士的人格尊 严 ,嘲笑隐士们“独善其身”的信仰 ,视之为非贤 智之人 ,认为他们愚妄无知 ,居心不良 ,图以时势 掩饰自己寡才浅德 。迫于朱元璋的君主淫威 ,被 征之士不得不出仕新朝 。
和大无畏的精神 。 朱元璋要求臣子与他一样 ,为政勤勉 ,尽心尽
职 ,为此他撰写了《勤懒说》一文 ,设有勤懒二人 , 说“勤者颜貌巍巍 ,精神光粲 ;懒者容貌憔悴 ,蓬头 垢面”。朱元璋要求百官勤政 ,不为过 ,但剥夺个 人自由 ,强行要求人人都如此 ,则显得专制蛮横 。 高启对在金陵为官的生活极为厌倦 “, 羯来京师每 晨出 ,强逐车马朝天阍”《( 京师苦寒》) ,公然表示 “我厌功名 ,怕候晓关开钥 。但恋五更衾枕暖 ,不 知千里程途恶 。”《( 倦寻芳》) 他还撰有《澄江懒渔 说》一文 ,直接对抗朱元璋的《勤懒说》。文托暨阳 之江有个隐君子 ,尝渔其上 。人见其不事其业 ,因 名曰“懒渔”,并且让之曰 “: 夫农不勤则饥 ,商不勤 则匮 ,百工不勤则无以成其器 ……”。“懒渔”为自 己辩 白 道 :“吾 终 日 渔 而 子 以 为 未 尝 渔 , 惑 哉 ! 《诗》《、书》,吾渔之具也 ; 群圣人之学 ,吾渔之地 也 ;义理之潜 、道德之腴 ,吾渔之所得也 。吾渔视 子亦大矣 ,何名为懒乎 ?”文中 ,众人观点即代表了 朱元璋的观点 。文章批判了他的务实观念 ,指责 他的鄙陋和偏狭 、废弃圣人仁义之学而专意独断 。 同时也可以看出 ,高启对朱元璋的治国策略 ,并不 赞同 ,他不愿为了功名利禄 ,委曲求全 ,放弃自己 的理想追求 。
【关键词】高启 ;死因 ;朱元璋 ;君主专制 ;魏观案 【中图分类号】K825.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 6873 (2006) 02 - 0056 - 06
近来 ,有学者就高启死因问题 ,驳斥了学术界 长期流行的“辞官得罪”旧说 ,提出了新的说法 ,认 为高启死因是明初文官与武将 、淮西集团与浙东 集团的权势之争[1] 。笔者不揣浅陋 ,窃不敢苟同 。 因为高启早已辞官归乡 “, 三般检束 ,莫恃微才 ,莫 夸高论 ,莫趁闲追逐”《( 摸鱼儿·自适》) ,自觉远离 政治 ,与魏观也只是文学之交 ,不曾在他手下担任 过什么官职 ,没有为之出谋划策 、参与权势之争 , 不隶属于浙东集团 ,淮西集团没理由敌视高启 ,必 陷他于死地不可 。笔者认为 ,高启寓京期间 ,对朱 元璋君主专制统治的抨击和反抗 ,才是他遭到仇 视的真正原因 。魏观案是朱元璋整肃异己 、维护 君主绝对权威而制造的血案 ,高启首当其冲 ,成了 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牺牲品 。
பைடு நூலகம்
高启死因新探
刘民红
(盐城师范学院 中文系 ,江苏 盐城 224002)
【摘 要】高启死因是高启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 。近来 ,有学者认为高启死于明初文官与武将 、淮西集团 与浙东集团的权势之争 。其实党派之争只是魏观案的诱发因素 ,不是导致魏观等人罹难的决定因素 。高启寓 京期间 ,对朱元璋专制统治的抨击和反抗 ,才是他无辜遭牵连 ,最终被杀害的根本原因 。
朱元璋虽懂文治的重要性 ,但对儒士心存歧 视 。这歧视态度无疑是朝中儒士的一块心病 ,生 命之忧使他们中许多人变得诚惶诚恐 ,不敢流露 丝毫不满情绪 。高启则不然 ,他以儒士自许 ,有诗 云 “: 小儒方幸瞻天近 ,远使初来贺日长”《( 送朱谢 二博士进贺冬至表赴京师听宣谕毕还吴》) 。在人 格受到侮辱时 ,他毫不妥协 ,针锋相对 ,极力维护 个体的人格尊严 。在《送江浙省掾某序》一文中 , 他先是批驳了朱元璋的错误做法 ,阐明吏和儒 , “非可以并称也”,两者职责不同 ,曰 “: 治文书 、奉 期会 、摘狱讼之微 、校赋税之悉 ,儒固或不如吏矣 。 至于屏邪匿之风 ,行仁义之说 ,使上尊而下亲 ,内 修而外服 ,非儒 ,其孰能之乎 ? 故善为国者 ,未尝 以此而易彼也 。”继而讽刺了朱元璋是古非今的可 笑行为 “, 今厌其高而乐其卑 ,捐其大而收其小 ,何 哉 ? 亦窃求其故矣 ,盖谓今之儒未及于古 ,不足以 称上之所使也 。”接着以勉励掾某为由 ,指出 ,儒非 迂 ,朱元璋应当纠正错误观念 “, 子今能以所学施 行于时 ,显有成效 ,使皆知儒之非迂 ,则上之所尚 , 有不改弦而易辙者乎 ?”最后对掾某提出期望 “, 夫 欲援吏而归于儒者 ,是吾所望于子也 。若云叛儒 而入于吏者 ,岂吾所望于子哉 !”表明了自己的决 心 ,决不为迎合统治者而叛儒入吏 ,决不屈服于君 主淫威 。显然 ,这是一篇假托的序文 ,矛头直指朱 元璋 ,显示了作者与君主专制相抗争的坚强意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