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启《牧牛词》鉴赏

合集下载

牧童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牧童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牧童词原文翻译及赏析牧童词原文翻译及赏析牧童词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司家截尔头上角!”译文村外草地去放牛,我看见村庄四面庄稼绿油油。

山坡上乌鸦饥饿啄牛背,害得我不敢游戏和翻跟头。

山坡上草多牛儿不抬头,白牛犊儿向着芦苇丛中叫个不停。

吹一声芦叶回应堤那边的同伴,甩几下长鞭浑身乐悠悠。

牛啊牛,你只管吃草可千万不要斗,你头上的角啊,皇帝有用要征收。

注释牧童词:犹牧童歌。

稠:茂盛。

陂(bēi):池泽边的坡岸。

啄牛背:牛背上寄生有虮虱,鸟落在牛背上啄食之。

戏:玩耍。

垄(lǒng)头:田埂。

犊:小牛。

吹叶:用叶子自制的小哨,吹以取乐。

应同伴:和其他牧童遥相呼应。

鼓:甩响鞭。

触:抵触,两牛抵角争斗。

截:截割。

赏析:这首民歌体的政治讽刺诗,是用一个牧童的口吻写的。

因为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所以把它远远地放入陂中。

沿河的陂岸,泉甘草美,真是个放牧的好地方;放到这儿来的牛可多着哩!牛自由自在的吃草,喝水,牧童又何尝不想到山坡上和别的放牛娃去玩一会儿;可是讨厌的鸟儿,在天空盘旋。

它们饿了,老是要飞到牛背上去啄虮虱。

怎能丢下不管呢?牛性是好斗的,特别是牧童放的这头小白牛更淘气,它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

这鸣声该不会是寻找触角的对象的信号吧?真叫人担心,一刻也不能离开它。

此时,牧童耳边忽然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有人卷着芦叶在吹口哨。

他知道是他的同伴放着牛在堤的那一边,于是他也学着样儿,卷着叶子吹起来,互相应和;一面监视着这正在吃草的牛,抖动几下手里的长鞭,并且向牛说了下面两句警告的话。

这话里是有个典故的。

原来,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这一横暴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牧童们谁都知道。

“官家截尔头上角”,是这牧童挥鞭时随口说出来的。

养牛 古文

养牛 古文

养牛 古文
在古代文学中,有许多关于养牛的描写。

以下是一些关于养牛的古文示例:
1. 《牧牛词》——明·高启
尔牛角弯环,我牛尾秃速。

共拈短笛与长鞭,南陇东冈去相逐。

日斜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唯我知;
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

长年牧牛百不忧,但恐输租卖我牛。

2. 《自嘲绝句》——宋·陆游
少读诗书陋汉唐,莫年身世寄农桑。

骑驴两脚欲到地,爱酒一樽常在旁。

老去形容虽变改,醉来意气尚轩昂。

太行王屋何由动,堪笑愚公不自量。

3. 《耕牛》——宋·梅尧臣
破领耕不休,何暇顾羸犊。

夜归喘明月,朝出穿深谷。

力虽穷田畴,肠未饱刍粟。

稼收风雪时,又向寒坡牧。

4. 《牧童词》——唐·李涉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5. 《村晚》——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牧童词》唐代诗人李涉,原文翻译、赏析

《牧童词》唐代诗人李涉,原文翻译、赏析

《牧童词》唐代诗人李涉,原文翻译、赏析本文导读:牧童词朝牧牛1,牧牛下江曲2。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3。

荷蓑出林春雨细3,芦管卧吹莎草绿4。

乱插蓬蒿箭满腰5,不怕猛虎欺黄犊6。

词语注释1、朝(zhāo):早晨;日出的时候。

2、江曲:江湾。

3、谷:山谷4、荷蓑(suō):披着蓑衣。

5、芦管:芦苇作的哨子之类玩具。

卧吹:横吹。

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潮湿的地方。

6、蓬蒿(hāo):一种篙子,这里指用蓬篙的茎当箭。

7、黄犊(dú):小黄牛。

白话译文朝晨去放牛,放牛过曲曲折折的江岸。

夜晚去放牛经过几个村庄山谷。

穿蓑衣出树林春雨浙淅沥沥,躺在莎草丛吹起芦笛,吹得江两岸一片葱绿。

四周插上蓬蒿,腰中装满弓箭,怕什么猛虎欺凌黄牛犊。

文学赏析牧童的生活是游荡不定的,也是浪漫的。

牧童既不免经风雨、涉艰险,又总是从大自然中得到乐趣和慈爱。

这是一首牧童唱的歌。

早上,牧童赶着牛沿着弯曲的江水去放牧;晚上,牧童归来时就要摸黑走过山村的沟谷。

早出晚归的牧牛生活是辛苦的,诗中写到的“朝”“夜”两次“牧牛”,第一次是指“牧牛去”,第二次是指“牧牛归”。

四个“牧牛”的重叠,造成了一种歌谣节奏和韵味,同时表现了早晚放牧、日日放牧的辛勤劳动生活。

“下江曲”和“度村谷”也表现了放牧生活的丰富多彩。

牧童总是在野外度过他的时光。

在春天的漾漾细雨中,牧童披着蓑衣走过小树林;在牧童的芦笛声中,莎草一天天地绿起来。

牧童充分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大自然是他最相熟相知的朋友。

顽皮活泼的牧童还把蓬蒿插在腰间当作箭,想象着自己成了一位威风凛凛的武士,连猛虎也不敢再来欺负小牛犊。

在诗中牧童生活不是一幅朦胧的牧牛景,而是处处显出诗人对放牧生活的深切体验。

诗中所写的牧童的冷暖甘苦,也不是只从旁观察可得的,似乎诗人有过亲身体验。

这样写景状物,描摹生活,才可以达到如王国维所说的“不隔”的境界。

起首二句,袭用民歌的曲调,写了牧童早晚的行踪。

质朴,淡雅,信手拈来,却象民间那种形神毕俏的剪影画。

黄牛诗句最出名十首

黄牛诗句最出名十首

黄牛诗句最出名十首
1.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 李纲《病牛》
2.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 孔平仲《禾熟》
3.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 杜甫《绝句二首》(此句虽不是直接写黄牛,但在田园风光中黄牛常为背景元素之一)
4. 门外一溪清见底,老翁牵牛饮溪水。

—— 陆游《饮牛歌》
5. 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

自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

—— 王安石《和圣俞农具诗十五首・其三・耕牛》
6. 草绳穿鼻系柴扉,残喘无人问是非。

—— 宋无《老牛》
7. 耸肩抵尾乍依偎,横去斜奔忽分散。

—— 袁枚《到石梁观瀑布》(此句虽不是直接写黄牛,但可联想到黄牛的形态)
8. 溪清喜不污牛腹,岂畏践霜寒堕趾。

—— 陆游《饮牛歌》
9. 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

—— 高启《牧牛词》
10. 长年牧牛百不忧,但恐输租卖我牛。

—— 高启《牧牛词》
11. 尔牛角弯环,我牛尾秃速。

共拈短笛与长鞭,南陇东冈去相逐。

—— 高启《牧牛词》
12. 日斜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唯我知。

—— 陈泰《牧牛歌》
13. 牛背儿童自放歌,头头注涧复逾坡。

—— 陆师道《骑牛歌》
14. 北原草青牛正肥,牧儿唱歌牛载归。

—— 李东阳《北原牧唱》
15. 烟蓑雨笠不离身,早起迟眠历苦辛。

—— 陈景沂《牧牛》。

描写牛无私奉献的诗句

描写牛无私奉献的诗句

描写牛无私奉献的诗句
1、《代牛言》
唐·刘叉
渴饮颍水流,饿喘吴门月。

黄金如可种,我力终不竭。

2、《牧牛图》
宋·田锡
干戈扰扰遍中州,挽粟车行似水流。

何日承平如画里,短蓑长笛一川秋。

3、《牧牛词》
明·高启
尔牛角弯环,我牛尾秃速。

共拈短笛与长鞭,南陇东冈去相逐。

日斜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唯我知;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

长年牧牛百不忧,但恐输租卖我牛。

4、《牧牛词》
明·纪坤
清晨随牛出,日暮随牛归。

牛自解往返,不劳人指挥。

人行牛亦行,人止牛亦止。

夫孰使之然,了不知所以。

乃知久而化,不在鞭与箠。

君看高柳外,暮色苍然里。

人自抱牛眠,牛自渡溪水。

5、《牧牛词》
清·叶肇梓
黑牯力衰行每迟,白犊奔突饮清池。

东冈西陇随力去,牛饥只向草多处。

深山牧牛岁月长,系牛小树今枯桑。

牛食牛眠适牛意,闲来敲石作儿戏。

太平牧牛有馀乐,不用将书挂牛角。

李涉《牧童词》原文翻译赏析

李涉《牧童词》原文翻译赏析

李涉《牧童词》原文|翻译|赏析《牧童词》是唐代诗人李涉创作的一首诗歌。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天真可爱的牧童形象。

读罢这首诗,有过放牛经历的人肯定都会会心一笑。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牧童词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牧童词》原文唐代:李涉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牧童词》译文及注释译文早晨去放牛,赶牛去江湾。

傍晚去放牛,赶牛过村落。

披着蓑衣走在细雨绵绵的树林里,折支芦管躺在绿草地上吹着小曲。

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来咬牛犊。

注释⑴朝(zhāo):早晨;日出的时候。

⑵蓑(suō):蓑衣,用草或棕编的防雨用具,类似于雨衣。

⑶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

多生于潮湿地区或河边沙地。

茎直立,三棱形。

叶细长,深绿色,质硬有光泽。

夏季开穗状小花,赤褐色。

地下有细长的匍匐茎,并有褐色膨大块茎。

块茎称“香附子”,可供药用。

《牧童词》鉴赏诗的大意是:因为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所以把它远远地放入陂中。

沿河的陂岸,泉甘草美,真是个放牧的好地方;放到这儿来的牛可多着哩!牛自由自在的吃草,喝水,牧童又何尝不想到山坡上和别的放牛娃去玩一会儿;可是讨厌的鸟儿,在天空盘旋。

它们饿了,老是要飞到牛背上去啄虮虱。

怎能丢下不管呢?牛性是好斗的,特别是牧童放的这头小白牛更淘气,它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

这鸣声该不会是寻找触角的对象的信号吧?真叫人担心,一刻也不能离开它。

此时,牧童耳边忽然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有人卷着芦叶在吹口哨。

他知道是他的同伴放着牛在堤的那一边,于是他也学着样儿,卷着叶子吹起来,互相应和;一面监视着这正在吃草的牛,抖动几下手里的长鞭,并且向牛说了下面两句警告的话。

这话里是有个典故的。

原来,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这一横暴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牧童们谁都知道。

关于牛的诗词 关于牛的诗词成语俗语或谚语

关于牛的诗词 关于牛的诗词成语俗语或谚语

关于牛的诗词关于牛的诗词成语俗语或谚语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关于牛的诗词,以及关于牛的诗词成语俗语或谚语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与牛有关的古诗句有哪些与牛有关的古诗句有哪些1. 关于牛的古诗句关于牛的古诗句 1. 关于牛的诗句诗词名:牧牛词作者:高启朝代:明 ---------------- 牧牛词尔牛角弯环,我牛尾秃速,共拈短笛与长鞭,南陇东冈去相逐。

日斜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唯我知;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

长年牧牛百不忧,但恐输租卖我牛。

------------------------------ 诗写牧童的天真活泼、共同牧放生活中的喜悦,与对牛的深厚感情,更从怕卖牛输租上,反映出剥削的残酷。

尔、我:牧童间彼此相称。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héng méi lěng duì qiān fū zhǐ,fǔ shǒu gān wéi rú zǐ niú)解释:横眉:怒目而视;千夫指:众人都指责;孺子牛:甘为为人服务的人。

指对待敌人决不屈服,对人民大众甘愿服务。

出处:鲁迅《自嘲》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2. 关于牛的古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杂诗龚自珍、不论盐铁不筹河,独倚东南涕泪多。

国赋三升民一斗,屠【牛】那不胜栽禾。

敕勒歌无名、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七夕杨朴、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织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古诗十九首汉无名氏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春村白居易二月村园暖,桑间戴胜飞。

农夫舂旧谷,蚕妾祷新衣。

【牛】马因风远,鸡豚过社稀。

黄昏林下路,鼓笛赛神归。

《牧童词》原文及赏析

《牧童词》原文及赏析

《牧童词》原文及赏析《牧童词》原文及赏析牧童词朝代:唐代作者:储光羲原文:不言牧田远,不道牧陂深。

所念牛驯扰,不乱牧童心。

圆笠覆我首,长蓑披我襟。

方将忧暑雨,亦以惧寒阴。

大牛隐层坂,小牛穿近林。

同类相鼓舞,触物成讴吟。

取乐须臾间,宁问声与音。

译文早晨去放牛,赶牛去江湾;傍晚去放牛,赶牛过村落。

披着蓑衣走在细雨绵绵的树林里,折支芦管躺在绿草地上吹着小曲。

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来咬牛犊。

注释[1]稠:密。

此句是说村子四面禾黍稠密,不能放牧,只能去远处。

[2]陂(bēi):塘岸或河岸。

乌:乌鸦。

[3]垄头:原指田埂,此指高岸。

[4]白犊时向芦中鸣:小白牛时常向芦苇丛中鸣叫。

[5]吹叶:吹苇叶发声。

应:响应,回应。

[6]鼓长鞭:甩动长鞭以发出响声。

[7]截尔头上角:北魏时,拓拔晖出任万州刺史,在路上需角脂润滑车轮,便派人去生截牛角,吓得百姓不敢牧牛。

这里是牧童吓唬牛。

鉴赏诗的大意是:因为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所以把它远远地放入陂中。

沿河的陂岸,泉甘草美,真是个放牧的好地方;放到这儿来的牛可多着哩!牛自由自在的吃草,喝水,牧童又何尝不想到山坡上和别的放牛娃去玩一会儿;可是讨厌的鸟儿,在天空盘旋。

它们饿了,老是要飞到牛背上去啄虮虱。

怎能丢下不管呢?牛性是好斗的,特别是牧童放的这头小白牛更淘气,它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

这鸣声该不会是寻找触角的对象的信号吧?真叫人担心,一刻也不能离开它。

此时,牧童耳边忽然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有人卷着芦叶在吹口哨。

他知道是他的.同伴放着牛在堤的那一边,于是他也学着样儿,卷着叶子吹起来,互相应和;一面监视着这正在吃草的牛,抖动几下手里的长鞭,并且向牛说了下面两句警告的话。

这话里是有个典故的。

原来,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这一横暴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牧童们谁都知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启《牧牛词》鉴赏
古典诗文
06-13 0631

高启《牧牛词》鉴赏

尔牛角弯环, 我牛尾秃速。
共拈短笛与长鞭,南陇东冈去相逐。
日斜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唯我知。
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
长年牧牛百不忧,但恐输租卖我牛。

高启是元末明初的重要诗人,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隐居
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少有诗名,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杰”。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召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不久罢官。洪武
七年(1374),苏州知府魏观因修改府治获罪,在抄捡其家时发现了高启为他
写的《上梁文》。明太祖大怒,将高启腰斩于市。高启一生专意为诗,兼师各
家之长,其诗,意多含蓄,并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反映农家生活的乐府诗尤为
优秀。《牧牛词》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是一首牧童之歌。写牧童的诗在高启之前已有不少佳作。这些佳作大都
属于富有童心童趣的田园式的牧歌,如唐代诗人崔道融的《牧竖》“牧竖持蓑
笠,逢人气傲然。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全诗以牧童的傲态反映其智心,
饶有诗情画意,也颇见童趣。又如宋代诗人雷震的《村晚》“草满池塘水满
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寥寥数语,便描
绘出了一幅牧童晚归图,将牧童天真烂漫、悠然自得的神态活现于读者的面
前,创造了一种疏淡的境界,质朴自然的美。而高启的《牧牛词》,则明显有
别于上述诗作,尽管此诗中也写了牧童及其放牛之乐,但它言在此而意在彼。

此诗共十句,以牧童的口吻写其生活与感情。诗的前八句着重写牧童与牛
相得之乐。开篇两句“尔牛角弯环,我牛尾秃速”,拟设牧童之间的对话“你
的牛角弯曲些,我的牛尾细而毛少些。”其实,牛角牛尾都是如此,无所谓角
弯环不弯环,尾秃速不秃速。诗人以“我牛”与“尔牛”并提,以“尾秃速”
与“角弯环”对举,仅是为了凸现牧童之童心,以及牧童爱己牛之情。如此写
来,可谓先声夺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牧童之形象则呼之欲出。

三、四两句“共拈短笛与长鞭,南陇东冈去相逐”,承接前两句,写牧童
们清晨相约外出放牛,他们手里拿着短笛与长鞭,驱赶着牛,或在南边的田埂
上,或在东边的山冈上相互追逐、嬉戏。这两句落脚在“相逐”二字上。“相
逐”,意为相互追逐、嬉戏。“短笛”,是牧童常用的管乐器;“长鞭”,本来
是牧童用于赶牛的工具,在这里则与短笛成为他们“相逐”的玩具。“南陇”
与“东冈”,点明牧童们“相逐”的场所,当然,这不一定是实指,而只是泛
指牧童们到处追逐、嬉戏。这里,诗人借助于白描手法,将牧童之间嬉戏的情
景惟妙惟肖地再现了出来。

接下去四句“日斜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唯我知。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
还向牛边卧”,着重写牧童与牛相得之乐。诗中的“日斜”二字,人们一般理
解为斜阳,即傍晚的太阳。笔者以为,此处的“日斜”,宜理解为日光斜照,
借指早晨。早晨,太阳从地平线上升高后,人从地上看去,太阳仿佛斜挂在天
际。所以说,以“日斜”表示早晨,很形象,况且这与牧童外出放牛相吻合,
也与下文的“夜归”相照应。若将“日斜”理解为斜阳、夕阳,则此时牛已食
饱,在“日斜”后续之以“草远牛行迟”,就有悖情理,且与下文“夜归”之
“夜”语意重复。这几句,写牧童与牛相得之乐,仍是借助于白描手法。“日
斜草远牛行迟”,牧童们深知牛的劳苦与饥饿。他们在放牛时,或骑在牛背上
唱歌,或坐在牛身边休憩。“夜归”,他们又紧贴着牛身睡觉。正是这一系列
的描写,将牧童与牛的相得之乐生动地摹写了出来。

诗的第九句“长年牧牛百不忧”,小结上文,引出关键的结句“但恐输租
卖我牛” 。“但恐”与“百不忧”相对照,突出了牧童之忧,集中反映了当时
社会的赋税之重。显然,此诗上文着力营造乐景,浓墨渲染牧童之乐,只是为
了反衬结句的牧童之忧。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一云 “以乐景写哀,以哀
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①高启的《牧牛词》采用的正是以乐写哀的笔法,
全诗凭借牧童嬉戏之乐景,牧童与牛相得之乐趣,写深写透了牧童之忧,进而
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也使此诗的立意明显高于那些纯粹反映
童心童趣的诗作。

在高启《牧牛词》之前,唐代诗人张籍有一首《牧童词》 “远牧牛,绕村
四周禾黍稠。陂中饥乌啄牛背,令我不得戏陇头。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
芦中鸣。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
角。”此诗也是以牧童的口吻写牧童的生活与感情。牧童“远牧牛”,本想让
牛自行食草,他们同伴之间则可尽兴嬉戏一番,哪知,“饥乌啄牛背”,使之
不敢丢下己牛去玩耍。“陂中”两句便颇见此童心。后因“入陂草多”牛贪
食,牛群走散了,牧童们则分头去驱赶,并以“吹叶”等独特的方式相互联
络。“入陂”三句将此情景生动、逼真地再现了出来,并让人感受到牧童牧牛
时的乐趣。诗的结尾三句“还鼓长鞭三四声,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
角”,笔锋一,写牧童甩长鞭,以“官家”来吓唬牛,妙趣横生,耐人寻味。
牧童以“官家”吓唬牛,可见官家之可畏。与其说是牧童用“官家”吓唬牛,
还不如说是牧童自己怕官家,怕官家之剥削。如此着墨,也就委婉曲折地揭露
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显然,此诗采用的也是以乐写哀的笔法。

我们将张籍的《牧童词》与高启的《牧牛词》两相对照,则不难看出后者
在立意、构思与笔法上均受前者的启发,但它又不是生搬硬套前者,而是凝聚
着诗人自己对生活的真切感受,显示出个性特征,语言质朴自然,具有颇为浓
郁的乡村生活气息,故后者不因为有前者的存在而失去生命力。这正如高启在
《独庵集序》中所说 “故必兼师众长,随事摹拟,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
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执之弊矣。”②

在高启《牧牛词》 之后,清代诗人孙原湘也有一首《牧歌》 “上牛坐,
伏牛卧,牧童光阴牛背过。牛尾秃速牛角弯,牛肥牛瘠心先关。母呼儿饭儿不
饭,人饿须知饲牛晚。放之平泉,以宽牛劳;浴之清浅,以息牛喘。牛能养人
识人意,一牛全家命所寄。阿爷牵牛去输租,劝爷卖牛宁卖吾。”此诗写牛为
牧童全家的命根子,牧童爱牛胜过爱自己,其爷要“牵牛去输租”,牧童则劝
爷宁可卖他也不能卖牛。这也是以牧童的口吻写的,也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
性。其立意、构思、笔法等与高启的《牧牛词》十分接近,甚至有的诗句是借
用了高启的,如:“牛尾秃速牛角弯”,便是以高启“尔牛角弯环, 我牛尾秃
速”中的词语组合而成。由此可见,孙原湘写作《牧歌》时是受了高诗的影
响。

高启的《牧牛词》,以牧童的口吻写牧童的生活与感情,以乐写哀,进而
揭露封建剥削的残酷性,上承张籍的《牧童词》,下启孙原湘的《牧歌》,这
不仅证实了文学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而且对我们今天批判地继承文学遗产,
繁荣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