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启《游灵岩记》原文及译文
灵岩记文言文翻译

昔者,灵岩者,隐于幽谷之间,四周峭壁,云雾缭绕。
其地古木参天,奇花异草,遍布山谷。
传闻此地为神仙所居,常有瑞气氤氲,非同凡响。
岩之巅,有古寺一座,名为灵岩寺。
寺中僧侣,修行多年,悟道高深。
寺外,常有群鸟栖息,鸣声嘹亮,如奏天籁。
每当月夜,山泉潺潺,寺钟悠扬,宛如仙境。
一日,有道士自远方来,云游至此,见灵岩之胜,心向往之。
遂于寺中结庐而居,日与僧侣参禅论道,探讨宇宙人生之理。
道士博学多才,寺中僧侣皆以其为师,共研佛道之理。
道士居寺数载,一日,忽感天命将至,遂告别僧侣,云游四方。
僧侣感其才德,赠以一卷《灵岩记》,以志其行。
《灵岩记》云:“灵岩之地,天地造化之奇,神仙隐居之所。
古木参天,奇花异草,香气袭人。
山泉潺潺,鸟鸣啁啾,宛如仙乐。
寺钟悠扬,月夜山泉,令人心旷神怡。
此地虽隐于山谷,实乃天地之间,最为灵秀之地。
”道士得《灵岩记》,遂携卷云游。
每至一地,必寻幽访胜,以《灵岩记》为伴,感悟天地之道。
一日,至一山巅,见一古寺,状若灵岩寺。
道士心有所感,遂入寺中一观。
寺中僧侣见道士风尘仆仆,知其为远方来客,遂以礼相待。
道士与僧侣交谈,知其寺亦名灵岩寺,乃同出一源。
道士遂与僧侣共论《灵岩记》之理,感慨万千。
道士曰:“吾游历四方,见山川之胜,无出灵岩之右。
然灵岩之美,非目所能见,乃心之所感。
今日得与同出一源的灵岩寺相遇,实乃缘分。
”僧侣答曰:“吾寺虽小,然亦灵秀之地。
愿与道长共赏灵岩之美,共论天地之道。
”于是,道士与僧侣于寺中结伴,日日论道,共赏灵岩之胜。
岁月如梭,道士终因天命将至,再次告别僧侣,云游四方。
僧侣感其情谊,赠以一卷《灵岩记》,曰:“此卷《灵岩记》,乃天地造化之奇,愿道长携卷,游历四方,传颂灵岩之美。
”道士携卷离去,心中感慨万分。
此后,道士行走江湖,以《灵岩记》为证,传播灵岩之美。
世人闻之,皆向往灵岩之地,欲一睹其风采。
岁月流转,灵岩寺声名远播。
然灵岩之美,非言语所能尽述。
唯有亲临其境,方能体会那天地造化之奇,神仙隐居之所。
游灵岩寺+注椒+翻译

《游灵岩记》姚鼐原文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
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
其状如垒石为城墉(yōng城墙),高千余雉(zhì,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周(环抱)若环而缺其南面。
南则重嶂(重叠如屏障的山峰)蔽之,重溪络(缠绕、环绕)之。
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翳,yì,遮蔽;塞,填满。
(柏树)覆盖着高高的山岭,塞满了深深的崖谷),灵岩寺(法空禅师于北魏正光年间始建于灵岩山下)在柏中。
积雪林下,初日澄澈(初日:初升的太阳。
澄彻:明朗清澈),寒光动寺壁(省略“于”)。
寺后凿岩为龛(龛:kān供奉神像、佛像或神位的小阁子或石室),以居佛像。
度(估计)其高,当岩之十九(当,相当。
十九,十分之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横出,横着走;斜援,斜着身子攀援)乃登。
登则周望(环视)万山,殊骛而诡趣(殊鹜wù,群趋交驰,形容山脉不同走向;诡趣,异趣,奇怪。
山势如万马奔驰般奇形怪状),帷张而军行(山势如帷幕张开,如军队一样前进)。
岩尻(山岩的末端。
尻,kāo脊骨末端)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喝酒的碗勺)酌(这里是斟酒)以饮余。
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
有墁(màn同“镘”,涂刻)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北宋徽宗年号)云。
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正当)子颍有公事,乃俾(使)泰安人聂剑光(字剑光,泰安人。
对泰山周的山川位置、地理形势颇有研究,著有《泰山道里记》,姚鼐曾为之作序)偕(同)余。
聂君指岩之北谷,溯(sù逆流而上)以东(迎着山谷流水东行),越一岭,则入琨瑞之山。
盖(大概)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
世言佛图澄(西晋末后赵高僧。
西域人,西晋怀帝永嘉四年东来洛阳)之弟子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不时,偶尔)为人说其法于灵岩。
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旧名琨瑞溪,因竺僧朗居此,故名),而灵岩有朗公石焉。
灵岩文言文翻译

灵岩,古称琅琊,位于吾国东南隅,背倚巍峨之山,面朝浩瀚之海。
自汉武帝封禅以来,已有千年之历史。
其地山清水秀,风景如画,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向往之地。
灵岩之胜,首推其山。
山势巍峨,峰峦叠嶂,如龙蜿蜒,气势磅礴。
山中松柏参天,古木参差,四季常青,宛如仙境。
又有瀑布飞流直下,激起层层白浪,声如雷霆,蔚为壮观。
山间幽谷,古藤缠绕,鸟语花香,使人流连忘返。
其次,灵岩之水亦为一大奇观。
泉水清澈见底,潺潺流淌,似玉带缠腰,滋养万物。
沿溪而上,可见碧波荡漾,鱼跃水面,令人心旷神怡。
更有传说,山中有一古井,名为“灵泉”,水质甘甜,可疗百病,故而香客络绎不绝。
灵岩古迹众多,其中以灵岩寺最为著名。
寺建于南北朝时期,历经风雨,虽屡遭毁损,然终得以修复。
寺内有大雄宝殿、观音阁、药师殿等建筑,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寺内僧侣虔诚,香客众多,每逢佳节,寺内香烟缭绕,钟声悠扬,蔚为壮观。
此外,灵岩还有许多民间传说。
其中最为著名者,莫过于“灵岩三宝”:白猿、紫凤、金龟。
白猿善变,能通人性,常与游客嬉戏;紫凤非同凡鸟,能歌善舞,被誉为“灵岩仙子”;金龟则身怀绝技,能吐金珠,为灵岩增色不少。
每当月明星稀之夜,游客可于灵岩山顶俯瞰大海,波光粼粼,海天一色。
此时,若能饮酒作诗,更是人生一大乐事。
古人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灵岩之地,实为结交知音之佳所。
而今,灵岩已成为我国东南地区著名的旅游胜地。
每年吸引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流连忘返。
望未来,灵岩将继续传承千年文化,发扬光大,成为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胜地。
译文:《灵岩记》灵岩,古称琅琊,位于我国东南隅,背靠巍峨的山峦,面临浩瀚的大海。
自汉武帝封禅以来,已有千年之历史。
此地山清水秀,风景如画,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向往之地。
灵岩之胜,首推其山。
山势巍峨,峰峦叠嶂,如龙蜿蜒,气势磅礴。
山中松柏参天,古木参差,四季常青,宛如仙境。
又有瀑布飞流直下,激起层层白浪,声如雷霆,蔚为壮观。
山间幽谷,古藤缠绕,鸟语花香,使人流连忘返。
游灵岩记姚鼐字词翻译

游灵岩记姚鼐字词翻译(1)灵岩:山名,又称砚石山,在江苏苏州西南,春秋末,吴王夫差建离宫于此,有古迹多处。
(2)吴城:吴县县城。
吴县、苏州在同一治所。
(3)纷纷靡靡:众多而富丽。
(4)若:像是。
列:排列在一起。
(5)咸:都。
有异:有特殊之处、与众不同。
(6)节:节省。
行者:路人。
(7)窈(yǎo)然:深远曲折。
(8)西施:春秋末越国美女。
越王勾践把她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夫差最宠爱的妃子。
(9)泓然:形容水量大。
(10)浣(huàn)花池:相传为西施濯花之处。
(11)容:供,让。
栖迟:宿息。
(12)周眺览:向四周远看。
(13)轩(xuān):有廊的房屋。
直:当,对着。
洞庭:山名,在今苏州西南太湖中。
(14)具区:太湖的古称。
(15)用:因此。
号:称为。
(16)“专此”二句:意谓吴郡最美的是灵岩山;灵岩山最美的是奇观阁。
专:独一。
(17)亟(qì):屡次。
甚亟:次数甚多。
(18)每:每每,常常。
匿幽閟(bì)胜:把幽境胜景都隐藏闭塞起来。
(19)莫可搜剔:意谓找不到幽胜佳境,也挑剔不了差错。
(20)“如鄙”句:谓好像灵岩山存心鄙视我这样的浅薄的人。
(21)淮南行省:张士诚在苏州称吴王(1363—1367)后,仿元代行省建制,设淮南行省,地处当今江苏、安徽两省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区。
参知政事:行省的副长官。
饶公,名介,字介之,自号华盖山樵,临川(今属江西)人,元末自翰林应奉出佥江浙廉访司事,张士诚称吴王后,任饶介为淮南行省参知政事。
吴亡,被俘处死。
有《右丞集》。
客:门客,幕僚。
(22)“升于高”四句:承上二句,意谓由于饶介这位长官来游,灵岩山就大显殷勤,登高山,就让优美山景自然出现;进深山,就让奇石突然出现。
“悠然”,自在的样子。
“奥”,深,指山的深处。
(23)氛岚:山间雾气。
蹇舒:舒展。
(24)杉:杉树,乔木。
桧(guì):也叫圆柏、桧柏,常绿乔木。
(25)幽显巨细:不明显的,明显的,大的,小的。
明朝著名诗人高启诗集

明朝著名诗人高启诗集1、《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明·高启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2、《咏梅九首》明·高启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3、《牧牛词》明·高启尔牛角弯环,我牛尾秃速,共拈短笛与长鞭,南陇东冈去相逐。
日斜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唯我知;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
长年牧牛百不忧,但恐输租卖我牛。
4、《青丘子歌》明·高启青丘子,泬而清,本是五云阁下之仙卿。
何年降谪在世间,向人不道姓与名。
蹑?厌远游,荷锄懒躬耕。
有剑任羞涩,有书任纵横。
不肯折腰为五斗米,不肯掉舌下七十城。
但好觅诗句,自吟自酬赓。
田间曳杖复带索,傍人不识笑且轻。
谓是鲁迂儒楚狂生,青丘子闻之不分意,吟声出吻不绝咿咿鸣。
朝吟忘其饥,暮吟散不平。
当其苦吟时,兀兀如被酲。
头发不暇栉,家事不及营。
儿啼不知怜,客至不果迎。
不忧回也空,不慕猗氏盈。
不惭被宽褐,不羡垂华缨。
不问龙虎苦战斗,不管乌兔忙奔倾。
向水际独坐,林中独行。
斫元气,搜元精,造化万物难隐情。
冥茫八极游心兵,坐令无象作有声。
微如破悬虱,壮若屠长鲸。
清同吸沆瀣,险比排峥嵘。
霭霭晴云披,轧轧冻草萌。
高攀天根探月窟,犀照牛渚万怪呈。
妙意俄同鬼神会,佳景每与江山争。
星虹助光气,烟露滋华英。
听音谐《韶》乐,咀味得大羹。
世间无物为我娱,自出金石相轰铿。
江边茅屋风雨晴,闭门睡足诗初成。
叩壶自高歌,不顾俗耳惊。
古诗游灵岩记翻译赏析

古诗游灵岩记翻译赏析文言文《游灵岩记》选自高中文言文,其古诗原文如下:吴城东无山,唯西为有山,其峰联岭属,纷纷靡靡,或起或伏,而灵岩居其词,拔其挺秀,若不肯与众峰列。
望之者,咸知其有异也。
山仰行而上,有亭焉,居其半,盖以节行者之力,至此而得少休也。
由亭而稍上,有穴窈然,曰西施之洞;有泉泓然,曰浣花之池;皆吴王夫差宴游之遗处也。
又其上则有草堂,可以容栖迟;有琴台,可以周眺览;有轩以直洞庭之峰,曰抱翠;有阁以瞰具区之波,曰涵空,虚明动荡,用号奇观。
盖专此郡之美者,山;而专此山之美者,阁也。
启,吴人,游此虽甚亟,然山每匿幽閟胜,莫可搜剔,如鄙予之陋者。
今年春,从淮南行省参知政事临川饶公与客十人复来游。
升于高,则山之佳者悠然来。
入于奥,则石之奇者突然出。
氛岚为之蹇舒,杉桧为之拂舞。
幽显巨细,争献厥状,披豁呈露,无有隐循。
然后知于此山为始着于今而素昧于昔也。
夫山之异于众者,尚能待人而自见,而况人之异于众者哉!公顾瞻有得,因命客赋诗,而属启为之记。
启谓:“天于诡奇之地不多设,人于登临之乐不常遇。
有其地而非其人,有其人而非其地,皆不足以尽夫游观之乐也。
今灵岩为名山,诸公为名士,盖必相须而适相值,夫岂偶然哉!宜其目领而心解,景会而理得也。
若启之陋,而亦与其有得焉,顾非幸也欤?启为客最少,然敢执笔而不辞者,亦将有以私识其幸也!”十人者,淮海秦约、诸暨姜渐、河南陆仁、会稽张宪、天台詹参、豫章陈增、吴郡金起、金华王顺、嘉陵杨基、吴陵刘胜也。
【前言】《游灵岩记》文辞清丽,字句整饰,意在言外。
明为游记,却不着意于正面记叙此次游山的历程;明是应命之作,却饱含讥讽挖苦之意。
文中巧妙地表现了作者鄙夷权贵,不尚功利,洁身自好的志向。
【注释】(1)灵岩:山名,又称砚石山,在江苏苏州西南,春秋末,吴王夫差建离宫于此,有古迹多处。
(2)吴城:吴县县城。
吴县、苏州在同一治所。
(3)纷纷靡靡:众多而富丽。
(4)若:像是。
列:排列在一起。
(5)咸:都。
姚鼐《游灵岩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姚鼐《游灵岩记》原文及翻译译文《姚鼐《游灵岩记》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姚鼐《游灵岩记》原文及翻译译文姚鼐《游灵岩记》原文及翻译姚鼐原文:①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
②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
其状如垒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
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
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
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
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
登则周望万山,殊鹜而诡趣,帷张而军行。
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
僧出器,酌以饮余。
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云。
③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
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
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
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
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
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
④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
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
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簏,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
张峡夜宿,姚鼐记。
译文:泰山以北大山石很多,而灵岩最有名。
我于乾隆四十年正月初四从泰安来灵岩游览。
灵岩的形状象石砌的城墙,高千余丈,周围环抱着的群山象个玉环;南面为群山的缺口。
缺口南面有重迭的山岭遮蔽着,条条的溪流环绕着。
从山岩到溪流,凡有一点平地都种植着柏树,柏树覆盖着高高的山岭,塞满了深深的崖谷,而灵岩寺就在这荫翳蔽空的柏林中。
当时大地布满了积雪,初升的太阳,显得明朗清澈,深冬的阳光照在寺院的墙壁上,光影慢慢地移动。
游灵岩记

游灵岩记吴城东无山(2),唯西为有山,其峰联岭属,纷纷靡靡(3),或起或伏,而灵岩居其间,拔奇挺秀,若不肯与众峰列(4)。
望之者,咸知其有异也(5)。
山仰行而上,有亭焉,居其半,盖以节行者之力(6),至此而得少休也。
由亭而稍上,有穴窈然(7),曰西施之洞(8);有泉泓然(9),曰浣花之池(10);皆吴王夫差宴游之遗处也。
又其上则有草堂,可以容栖迟(11);有琴台,可以周眺览(12);有轩以直洞庭之峰(13),曰抱翠;有阁以瞰具区之波(14),曰涵虚。
虚明动荡,用号奇观(15)。
盖专此郡之美者(16),山;而专此山之美者,阁也。
启,吴人,游此虽甚亟(17),然山每匿幽閟胜(18),莫可搜剔(19),如鄙予之陋者(20)。
今年春,从淮南行省参知政事临川饶公与客十人复来游(21)。
升于高(22),则山之佳者悠然来;入于奥,则石之奇者突然出。
氛岚为之蹇舒(23),杉桧为之拂舞(24)。
幽显巨细(25),争献厥状(26),披豁呈露(27),无有隐循(28)。
然后知于此山为始著于今而素昧于昔也(29)。
夫山之异于众者,尚能待人而自见,而况人之异于众者哉!公顾瞻有得(30),因命客赋诗,而属启为之记(31)。
启谓:“天于诡奇之地不多设(32),人于登临之乐不常遇。
有其地而非其人(33),有其人而非其地,皆不足以尽夫游观之乐也。
今灵岩为名山,诸公为名士,盖必相须而适相值(34),夫岂偶然哉!宜其目领而心解(35),景会而理得也(36)。
若启之陋,而亦与其有得焉,顾非幸也欤(37)?启为客最少(38),然敢执笔而不辞者,亦将有以私识其幸也(39)!”十人者,淮海秦约、诸暨姜渐、河南陆仁、会稽张宪、天台詹参、豫章陈增、吴郡金起、金华王顺、嘉陵杨基、吴陵刘胜也(40)。
注释(1)灵岩:山名,又称砚石山,在江苏苏州西南,春秋末,吴王夫差建离宫于此,有古迹多处。
(2)吴城:吴县县城。
吴县、苏州在同一治所。
(3)纷纷靡靡:众多而富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灵岩记
高启
吴城东无山,唯西为有山。
其峰联岭属,纷纷靡靡,或起或伏,而灵岩居其间,拔奇挺秀,假设不肯与众峰列。
望之者咸知其有异也。
山仰行而上,有亭焉,居
其半,盖以节行者之力,至此而得少休也。
由亭而稍上,有穴窈然,曰西施之洞;
有泉泓然,曰浣花之池;皆吴王夫差宴游之遗处也。
又其上那么有草堂,可以容栖迟;有琴台,可以周眺览;有轩以直洞庭之峰,曰抱翠;有阁以瞰具区②之波,曰涵虚。
虚明动乱,用号奇观。
盖专此郡之美者山;而专此山之美者阁也。
启,吴人,游此虽甚亟,然山每匿幽閟胜,莫可搜剔,如鄙予之陋者。
今年春,从淮南行省参知政事临川饶公与其客十人复来游。
升于高,那么山之佳者悠然来;
入于奥,那么石之奇者突然出。
氛岚为之蹇舒,杉桧为之拂舞。
幽显巨细,争献厥状,披豁呈露,无有隐循。
然后知于此山为始识于今而素昧于昔也。
夫山之异于众者,尚能待人而自见,而况人之异于众者哉!
公顾瞻有得,因命客皆赋诗,而属启为之记。
启谓天于诡奇之地不多设,人于登临之乐不常遇。
有其地而非其人,有其人而非其地,皆缺乏以尽夫游观之乐也。
今灵岩为名山,诸公为名士,盖必相须而适相值,夫岂偶然哉!宜其目领而心解,
景会而理得也。
假设启之陋,而亦与其有得焉,顾非幸也欤!启为客最少,然敢执
笔而不辞者,亦将有以私识其幸也!〞
十人者,淮海秦约、诸暨姜渐、河南陆仁、会稽张宪、天台詹参、豫章陈增、吴郡金起、金华王顺、嘉陵杨基、吴陵刘胜也。
【注】①:高启,元末明初著名诗人,为人孤高耿介。
遭朱元璋疑心,被赐
金放还。
因文字狱受株连,被处死。
②具区:太湖的古称
6.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其峰联岭属属:连接
B.用号奇观用:因为,
C.游此虽甚亟亟:屡次
D.亦将有以私识其幸也识:了解
答案:D(识:记下)
7.以下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杉桧为之拂舞。
吾属皆且为所虏
B.夫山之异于众者故燕王欲结于君
C.而亦与其有得焉其孰能讥之乎
D.宜其目领而心解吾尝终日而思矣
答案:B(A:介词,因为/介词,表被动B:介词,同,和;C:代词,他们/副词,表反问;D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
8.请把文言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然后知于此山为始识于今而素昧于昔也(4分)
译文:这时候才知道自己对于这山是从今天才开始了解,其实过去并不了解。
(于:对于,1分/著于今:从今天开始了解,1分 /素眛:向来不了解、向来不明白,1分/大意1分)
(2)有其地而非其人,有其人而非其地,皆缺乏以尽夫游观之乐也。
(4分)
译文:有这样的山却遇到不到这样的人,或者有这样的人却见不到这样的山,都不能算完全获得那游览的快乐。
(而:表转折,却,1分/尽:完全获得,极尽享受,1分/夫,代词,那,1分/大意1分)
答案:突出灵岩山之美,表达赞美之情(2分),托物言志,借山表达自己怀才
不遇的苦闷。
(2分)
参考译文
吴县东面没有山,只在城西,山峰联在一起,山岭相叠,数量诸多;山势有起有伏,而灵岩就在其中,拔奇挺秀,像是不肯和其他山峰混为一伍。
远望过去,都知道灵岩与众不同。
从山下往上走,有一座亭,在半山,大概建在这里,路人不必费太多体力就可以在此稍事休息;由亭往上,有一处幽深曲折的洞,有人说是西施洞;这里还有旺盛的泉水,相传是西施濯花之处,这里都是过去吴王夫差宴游的遗迹了。
其上有草堂,可以宿息;有琴台,站在那里可以远眺四周;有轩,可以看到对面的洞庭山,轩名抱翠。
有阁,可以俯瞰太湖水波,阁名涵虚;虚明动乱,因此称为奇观阁。
吴郡最美的山是灵岩,而灵岩最美的地方,那么是此处了。
我是吴县人,来这个地方很屡次。
但是每次灵岩似乎都将幽境胜景隐藏了起来,因此看不到山色的美,也找不有什么不好来,也许灵岩是存心鄙视我这样浅薄的人吧。
今年春天,我跟随淮南行省参知政事临川饶介公和其他十个客人再来游玩。
爬到了高处,优美的山景主动出现了;进入深山,奇石自然出现了;山间雾气也为之舒展,杉树桧树也随风起舞。
灵岩山,大的,小的,明显的,不明显的景色,都争着显现出它们的姿态,不再隐藏起来,毫无保存的呈现出来。
这时候才知道自己对于这山是从今天才开始明白,其实过去并不了解。
山的景致不同与寻常,尚且能待人来看,更何况人不同与常人呢?饶公观看景色有得,命随同的客人赋诗,嘱咐我为之记。
我说:“天下诡奇的地方不多,而人
也并非每次登山都能体会到登临的乐趣。
山被人欣赏,而人欣赏山,两相成映〔意为有这样的山而遇到不到这样的人,或者有这样的人而见不到这样的山,都不能算完全获得游览的快乐,所谓这样,疑后面所指名山、名士〕。
现在灵岩是名山,诸位是名士,想必真是互相不负其名。
难道是偶然吗?是因为人们看到风景而心中理解,景物被领略到而理趣得以被体会吧。
而我不过是粗陋的人,也跟随其中有所体会,不也是一种幸运吗?我是这里面最年轻的,不敢推辞执笔为记的任务,这样也可以私下将这份幸运记录下来〞。
同行的十个人是淮海秦约、诸暨姜渐、河南陆仁、会稽张宪、天台詹参、豫章陈增、吴郡金起、金华王顺、嘉陵杨基和吴陵刘胜。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