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启《郡治上梁》译文及注释
明代吴中四杰

明代吴中四杰明初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因四人或是吴中人,或在吴中生活多年,并以诗名著世,故时人比之于初唐四杰而称之为“吴中四杰”。
这是给大家推荐的明代吴中四杰,一起来看看吧。
四人由元入明,诗多怀旧、题咏之作多抒发故国之思和生民之痛。
四人创作风格不尽相同,以高启的文学成就最高,有人称其为明代诗人之冠,高启才华横溢,善学古人,各体兼优,诗风浑朴似汉魏,尤擅长于七言歌行。
杨基诗风纤巧,咏物之作更为有名。
张羽诗深思冶炼,朴实含华。
徐贲诗律法谨严,于三家别为一格。
高启(1336—1374)明初著名诗人,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
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
启才华高逸,学问渊博,能文,尤精于诗。
明洪武初,召修《元史》,为翰林院国史编修。
洪武三年(1370),擢高启为户部侍郎,力辞不受。
洪武七年(1374),因代苏州知府魏观撰《郡治上梁文》,触怒明太祖朱元璋,被腰斩于南京,年仅三十九岁。
著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高启在元末明初以演义、小说、戏曲为主流文化的环境下,挑起了发展诗歌的重担,力求改变元末以来缛丽不实的诗风,推动诗歌的继续发展。
但他死于盛年,尚未能够达到自成一家的程度。
对于高启在诗坛上的地位,陈田《明诗纪事》(甲签卷七)评论说:“诸体并工,天才绝特,允为明三百年诗人称首,不止冠绝一时也。
”元末杨维祯大力提倡新奇险怪诗风,独高启不肯附合,提出博取众长,“随事师法”,所作诗歌俊逸清丽,部分作品对民生疾苦及当时的阶级矛盾亦有所反映,在当时影响很大。
时人谢徽称:“季迪之诗,缘情随事,因物赋形,横纵百出,开合变化。
”稍后的李东阳也说:“国初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高才力声调过三人远甚,百余年来,亦未见卓然有过之者。
”(以上并见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引)但由于他过早夭折,又慑于朱元璋猜忌杀戮明初文武大臣的恐怖政策,故其诗作大多寄托深微,表现委婉,往往“意在言外”(清汪端《明三十家诗选》),思想内容上缺乏反映现实的广度与力度,且多模拟之作。
明代高启的诗

明代高启的诗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
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
元末明初诗人,文学家。
明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
擢户部右侍郎,力辞不受。
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
高启曾为之作《郡治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
高启才华高逸,学问渊博,能文,尤精于诗,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初明四杰”。
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
高启诗兼采众家之长,无偏执之病。
但从汉魏一直摹拟到宋人,又死于盛年,未能熔铸创造出独立的风格。
反映人民生活的诗质朴真切,富有生活气息。
吊古或抒写怀抱之作寄托了较深的感慨,风格雄劲奔放。
有诗集《高太史大全集》,文集《凫藻集》,词集《扣舷集》。
诗作【客中忆二女】每忆门前两候归,客中长夜梦魂飞。
料应此际犹依母,灯下看缝寄我衣。
【牧牛词】尔牛角弯环,我牛尾秃速,共拈短笛与长鞭,南陇东冈去相逐。
日斜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唯我知;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
长年牧牛百不忧,但恐输租卖我牛。
【养蚕词】东家西家罢来往,晴日深窗风雨响。
三眠蚕起食叶多,陌头桑树空枝柯。
新妇守箔女执筐,头发不梳一月忙。
三姑祭后今年好,满簇如云茧成早。
檐前缫车急作丝,又是夏税相催时。
【岳王墓】大树无枝向北风,千年遗恨泣英雄。
班师诏已来三殿,射虏书犹说两宫。
每忆上方谁请剑,空嗟高庙自藏弓。
栖霞岭上今回首,不见诸陵白露中。
【甫里歌】长桥短桥杨栁,前浦后浦荷花。
人看旗出酒市,鴎送船归钓家,风波欲起不起,烟日将斜未钭,绝胜苕中剡曲,金齑玉脍堪夸,唼唼绿头鸭斗,翻翻红尾鱼跳,沙宽水狭江稳,栁短荻长路遥,人争渡处斜日,月欲园时大潮,我比天随似否,扁舟醉卧吹簘,江庙渔郎晚祭,津亭沽客朝过,钟边山远水远,篷底风多雨多,饥蟹衔沙落簖,结禽映竹窥罗,丫头两浆休去,为唱吴侬棹歌,横网不遮过客,渡船时载归僧,炊菰饭胜炊稻,采莲歌如采菱,烟外晚村弄笛,沙边夜店停灯,短簑舞拍铜斗,我亦年来稍能。
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三元区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九年级语文(满分:150分时间:120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6页。
2.考生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及所有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卷上。
3.答题要求见答题卷上的“注意事项”。
一、积累与运用(25分)学校开展“致敬十年”综合性学习活动,喜庆党的二十大,请你参加。
【活动一】八闽物华新1.下面是“八闽物华新”征文展的序言,请补写其中的空缺部分。
(10分)闽山闽水物华新。
可揽“重岩叠嶂,① ”与“山随平野尽,② ”之胜,能赏“负者歌于途,③ ”或“牧人驱犊返,④ ”之欢,还能享“ ⑤,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之静,山川秀美,胜景怡人。
江山如画,奋进青春更多娇。
山海不远,同行共频,我们常乐“海内存知己,⑥ ”;融入时代,志学楷模“ ⑦,⑧(范仲淹《岳阳楼记》)”,也将个人忧乐置于家国之后;新征程上敢闯敢拼,坚信终能一展抱负有所作为,“ ⑨,⑩(李白《行路难(其一)》)”,以奋斗青春为时代放歌,为八闽添彩!【活动二】唱响主旋律2.下面是小语关于主旋律影视的调查报告选段,请帮助他解决写作中遇到的问题。
(9分)以史笔摹神、艺笔①(huàn)彩,于时代洪流中发现每一朵浪花的灿烂。
“想象力”和“挖②(jué)力”是创作的两大法宝。
只有先脚踏实地,才能真正抬头仰望星空。
否则创作,特别是主旋律的创作,将沦为“镜花水月”和“()”。
创作主旋律作品首先要发现主旋律,比如,写5G()的《未来已来》,归国的女儿与科学家父亲③(xié)手开拓5G技术应用,以一脉相承的科学家精神打破亲情的()。
父女齐上阵,建功新时代,这就是主旋律。
其次要有诚意地相信主旋律。
比如作家接触过上百个温州“富二代”,他们身上发现的不是人们常说的“通病”,就是观念更新的创业精神,这些都是社会进步的主旋律。
(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相应的汉字(正楷字或行楷字)。
(3分)①_________ ②_________ ③_________(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一纸空文攻克隔绝B.一纸空文攻坚隔绝C.纸上谈兵攻克隔阂D.纸上谈兵攻坚隔阂(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他们身上发现的不是常说的“通病”,而是观念更新的创业精神B.他们身上发现的不是常说的“通病”,就是观念更新的创业精神C.在他们身上发现的不是常说的“通病”,就是观念更新的创业精神D.在他们身上发现的不是常说的“通病”,而是观念更新的创业精神【活动三】经典伴我行3.“英雄的反抗”是经典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请结合《水浒传》的阅读体验完成专题探究活动。
《宋史·谭延美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史·谭延美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宋史·谭延美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史·谭延美传》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谭延美,大名朝城人。
躯干壮伟少不逞遇群盗聚谋将行剽劫延美即趋就之及就捕法皆抵死延美以与盗素不相识获免自后往来潼、魏间,为盗于乡里,乡里患之。
周世宗镇灌渊,募置帐下。
即位,补殿前散都头。
从征淮南,以劳迁控鹤军副指挥使。
又从克三关。
时太祖领禁兵,留督牙队。
建隆元年,补控鹤指挥使,稍迁都虞侯、马步副都军头。
征湖南,与解晖分领行营战棹都指挥使。
时汪端寇攻朗州甚急,招讨慕容延钊遣延美率兵赴之,大败贼众,擒端以还。
l铁骑副指挥使,领睦州刺史,四迁至内殿直都知。
太平兴国初,为蕲州刺史,连徙庐、寿、濠、光州军巡检使,剧贼之为害者悉就捕。
六年,徙知威虏军。
雍熙三年,举兵北伐,命延美为幽州西面行营都监,与田重进出飞狐北。
俄遇敌,延美曰:“彼恃众易我,宜出其不意先攻之。
”即麾骑军直进,敌兵将溃,大军继至,遂败之,斩首五百,获其将大鹏翼以献,以功握本州防御使。
逾年,改亳州,出为镇州铃辖。
端拱元年,徒知宁远军。
一旦,契丹兵抵城下,延美开门以示之,不敢入。
围城数日,开门如故,民出取乌粮者无异平日,契丹卒疑之,遂引去。
咸平四年,以左领军卫上将军致仕。
后卒于家,年八十三,赠建武军节度。
论曰:宋初诸将,率奋自草野,出身戎行,虽盗贼无赖,亦厕其间,与屠狗贩增者何以异哉?及见于用,皆能卓卓自树,由御之得其道也。
若延美之开门示敌,斯皆忠义仁勇,有足称者。
而彼矜劳肆念之人,视于劳谦之君子,能无愧乎。
(选自《宋史·谭延美传》,有删节)译文:谭延美,大名朝城人。
体格壮健魁伟。
年轻时不得志,遇到一群强盗聚集谋划将要抢幼,谭延美就眼随他们。
等到被逮捕后,按法律都犯了死罪,谭延美因为与强盗素不相识,获得免死。
他从此往来潼、魏之间,在家乡做盗贼,家乡人把他看作祸害。
周世宗镇守灌渊,招募他安排在部下。
周世宗即位后,补任他为殿前散都头。
礼邀干至,嘉其操,将荐于朝的意思

礼邀干至,嘉其操,将荐于朝的意思礼邀干至,嘉其操,将荐于朝的意思:(王廉)按照礼节邀请方干到来,赞许他的操守,要推荐他到朝廷(做官)。
出自:白居易传。
辛文房〔元代〕原文: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
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
况,吴人,恃才。
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
”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
老夫前言戏之耳。
”贞元十六年,擢进士第,补校书郎。
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
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
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
权贵有嫌其出位,怒。
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
”贬江州司马。
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
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若忘形骸者。
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
河北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
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
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
尝科头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
自号醉吟先生,作传。
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
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元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白相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
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
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
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
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
天下曰“元白”。
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
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
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
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
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
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
高启对李白诗歌艺术特点的继承

高启对李白诗歌艺术特点的继承武 超公元1374年,明末清初诗坛上一颗璀璨的新星陨落了。
高启这位名冠当时的诗人因诗获罪。
《明史高启传》载:“启尝赋诗有所讽刺,帝嗛之未发。
归家,以观(魏观,苏州知府)改修郡治,启为作《上梁文》,帝怒,遂腰斩于市。
”年仅39岁。
这位年轻的诗人虽然没能在他的人生道路上走得很远,但他的诗歌却永远地流传了下来。
高启诗才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被概括为:振元末纤浓缛丽之习而返之于古,启实为有力。
然行世太早,殒折太速,未能熔铸变化,自成一家,故备有古人之格,而反不能名启为何格。
此则天实限之,非启过也。
特其摹仿古调之中,自有精神意象存乎其间。
可见清人对高启诗文评价之高;清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评价:“李青莲诗,从未有能学之者,惟青邱与之相上下,不惟形似,而且神似。
”本文从诗歌艺术特色上高启对李白诗歌的继承出发,浅析高启对李白诗歌艺术特点的借鉴。
一、诗歌题材的模仿高启对李白诗歌艺术特色的继承,首先表现为高启对李白诗歌题材的模拟。
在高启所创作的众多诗歌中,有许多诗歌的题材皆能从李白笔下找寻到类似的源头。
高启曾在人生低谷的时候作《行路难三首》:君不见,盘中鲤,暂失风涛登俎几。
……悠悠行路莫相欺,为雌为雄未可知。
(《行路难三首》其一)而李白在五百多年前也曾写下《行路难三首》,来抒发对官场黑暗的不满:金樽清酒斗十千,……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三首其一》)李白与高启两人先后在仕途上遭遇了艰难坎坷。
政治理想、满腔抱负得不到施展,让两位诗人面对这些官场失利时,在情感的宣泄中,产生了一致。
因此两位诗人借助同一乐府古题来宣泄对仕途坎坷的不满。
另外李白那首著名的《将进酒》高启也进行过模仿:君不见,陈孟公,一生爱酒称豪雄。
……地下应有酒垆处,何苦寂寞孤平生。
这同李白的《将进酒》无论立意还是表达的情感都极其相似。
二、磅礴气势的继承高启对李白诗歌艺术特色的继承,其次表现为高启对李白诗歌磅礴气势的继承。
如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汇编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画线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屋舍俨然()②阡陌交通()③咸来问讯()(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②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通过环境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桃花源美丽、和平、安宁的景象。
B.作者描写桃花源人接待渔人的一些细节,表现了他们的纯朴、热情。
C.“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非常谦虚,不希望渔人再来打扰的心理。
D.“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桃花源记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③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专题09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解析)--天津市2017-2021年5年中考1年模拟语文试题分项汇编

专题08 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1-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有范延贵者为殿直①,押兵过金陵。
张忠定公咏②为守,因.问曰:“天使③沿路来,还曾见好官员否?”贵曰:“昨过袁州萍乡,县邑宰④张希颜者,虽不识之,知其好官员也。
”忠定曰:“何以言之?”延贵曰:“自入萍乡县境,驿传⑤桥道皆完葺,田莱⑥垦辟,野无惰农。
及至邑,则鄽肆⑦无赌博,市易不敢喧争。
夜宿邸中,闻.更鼓分明。
以是知其必善政也。
”忠定大笑曰:“希颜固善矣,天使亦好官员也。
”即日同荐于朝。
希颜后为发运使⑧,延贵亦阁门祗候,皆号能吏也。
(节选自《东轩笔录》,有删改)【注释】①殿直:皇帝的侍从官。
②张忠定公咏:张咏,谥号忠定,北宋名臣。
③天使:皇帝的使者。
④邑宰:邑,县宰,泛指地方官吏。
⑤驿传(zhuàn):驿站。
⑥田莱:荒芜不耕之田。
⑦鄽(chán)肆:店铺。
⑧发运使:与后面的“阁门候”都是官职名。
13.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因.问曰(2)闻.更鼓分明14. 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不识之,知其好官员也。
15. 请结合原文分析,为什么张咏将张希颜、范延贵“同荐于朝”。
【答案】13. (1)于是,就(2)听到,听见14. (我)虽然不认识他,但知道他是出色的官员。
15. 通过与范延贵的对话,张咏了解到张希颜善于政事,是一位好官员;范延贵以政绩和才能来评价张希颜是好官员,知人识人,所以张咏认为范延贵也是一位好官员。
张咏爱才惜才,为国举贤,因此将张希颜范延贵“同荐于朝”。
【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得到理解能力,注意结合语境确定词义。
(1)句意:于是问到。
因:于是,就。
(2)句意:听到打更的鼓声分明。
闻:听到,听见。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启《郡治上梁》译文及注释
《郡治上梁》译文及注释
《郡治上梁》是中国明朝文学家高启的一首诗。
高启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论述了郡治执政时所应遵循的原则。
诗中提到,郡治要从实际出发,做到守正不阿,执政有度,以谋求民众的支持,这就是实现政治完美的重要准则。
译文:
上梁郡治,守正不阿,
执政有度,谋民之欢。
欲求千古完,必先知其便。
弃险胜取安,坐保祸不偃。
注释:
1.上梁郡治:指当郡治的执政官,主要职责是维持社会治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守正不阿:指郡治应努力坚持正义,不能受到贿赂而失去公正。
3.执政有度:指郡治应恪守法律,以小心谨慎的态度执政,凡事做到有头有尾,以维护社会秩序。
4.谋民之欢:指郡治应该立足于群众的利益,努力谋求民众的支持。
5.欲求千古完:指郡治应尽力实现政治完美,以达到千古流芳的目标。
6.必先知其便:指郡治应深刻理解政事,从实际出发,以恰当的政策和正确的态度,谋求民众的支持。
7.弃险胜取安:指郡治应特别注意社会安全,把险阻转化为安全机遇,避免灾害的发生。
8.坐保祸不偃:指郡治应时刻警惕灾害的发生,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祸患的发生。
高启在《郡治上梁》一诗中,用精辟的文字描述了郡治的职责和他们应该遵循的原则。
诗中首先指出,郡治应当以守正不阿、执政有度的态度来维持社会治安,谋求民众的支持。
此外,郡治应当深刻理解政事,从实际出发,做出正确的政策,努力达到千古流芳的目标。
同时,郡治还要弃险胜取安,坐保祸不偃,以致社会安全平安。
高启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思想,展示了他客观公正的态度,让人感受到他对优良政治制度
的追求和重视。
正是这种正面的态度,使他的诗歌不仅深受人们的喜爱,而且仍然具有极
大的现实启示。
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郡治上梁》中学习到许多道理,为当今执政官提
供借鉴和启示。
因此,我们可以说,《郡治上梁》在当代仍然蕴含着深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