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光学光刻技术

合集下载

光刻的四条技术路线

光刻的四条技术路线

光刻的四条技术路线
1. 接触式光刻(Contact Lithography):此技术路线将掩模直接与光刻胶接触,通过紫外光照射来传导图案。

接触式光刻具有高分辨率和高精度的特点,但会产生掩模和光刻胶之间的化学反应。

2. 脱接触式光刻(Proximity Lithography):在脱接触式光刻中,光刻胶和掩模之间仅存在微小的距离,而不接触彼此。

当紫外光照射时,通过距离短暂拉近并拉开来传递图案。

脱接触式光刻比接触式光刻更容易控制化学反应,但相对于接触式光刻的分辨率和精度较低。

3. 投影式光刻(Projection Lithography):这是最常用的光刻技术路线之一。

先通过光学方式将掩模上的图案投射到光刻胶的表面上。

投影式光刻的特点是具有高分辨率和高通量,但需要复杂的光学系统。

4. 电子束光刻(Electron Beam Lithography,EBL):电子束光刻是一种高分辨率光刻技术,利用聚焦的电子束直接写入图案。

电子束光刻具有非常高的分辨率,但速度较慢,适用于制造高级芯片和小批量生产。

这些光刻技术路线在微电子器件制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不同的需求和应用领域选择合适的技术路线。

SOC材料与工艺2(光刻胶非光学光刻刻湿)精品资料

SOC材料与工艺2(光刻胶非光学光刻刻湿)精品资料
通常我们看到的器件版图是一组复合图,这个复合图 实际上是由若干个分层图形叠合而成,这个过程和印刷技 术中的套印技术非常相像。
制版的目的就是产生一套分层的版图掩模,
为将来进行图形转移,即将设计的版图转移到 硅片上去做准备。
制版是通过图形发生器完成图形的缩小和
重复。在设计完成集成电路的版图以后,设计 者得到的是一组标准的制版数据,将这组数据 传送给图形发生器(一种制版设备),图形发生 器(PG-pattern generator)根据数据,将设 计的版图结果分层的转移到掩模版上(掩模版 为涂有感光材料的优质玻璃板),这个过程叫
1. Vapor prime
O2
Plasma Strip and clean
Rework
2. Spin coat
3. Soft bake
4. Align and expose
5. Post-exposure bake
Rejected wafers
8. Develop inspect
7. Hard bake
初缩。
人工设计和绘制版图,有利于充分利用芯片面积, 并能满足多种电路性能要求。但是效率低、周期 长、容易出错,特别是不能设计规模很大的电路 版图。因此,该方法多用于随机格式的、产量较 大的MSI和LSI或单元库的建立。
•(DRC-设计规则捡查)
涤沦膜上画图
数字化仪输入
CRT 显示
绘图仪画图
精缩版
初缩版
– 光刻胶受到特定波长光线的作用后,导致其化学结构 发生变化,使光刻胶在某种特定溶液中的溶解特性改 变
• 正胶:分辨率高,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中,一般只 采用正胶
• 负胶:分辨率差,适于加工线宽≥3m的线条

(10)光刻技术剖析

(10)光刻技术剖析
第10章 光刻技术
•影响光刻的主要因素为掩膜版、光刻胶和光刻机。
•掩膜版由透光的衬底材料(石英玻璃)和不透光金属吸收玻璃
(主要是金属铬)组成。通常还有一层保护膜。
•光刻胶又称为光致抗蚀剂,是由光敏化合物、基体树脂和有机溶
剂等混合而成的胶状液体。光刻胶受到特定波长光线的作用时化
学结构发生变化,使光刻胶在特定溶液中的溶解特性改变。正胶
X射线光刻胶:
43
10.3 光学分辨率增强技术
光学分辨率增强技术包括: 移相掩模技术(phase shift mask )、 离轴照明技术(off-axis illumination)、 光学邻近效应校正技术(optical proximity correction)、
光瞳滤波技术(pupil filtering technology)等。
26
27
28
10.2 光刻胶(PR-光阻)
光刻时接受图像的介质称为光刻胶。 以光刻胶构成的图形作为掩膜对薄膜进行腐蚀,图形就
转移到晶片表面的薄膜上了,所以也将光刻胶称为光致 抗蚀剂。 光刻胶在特定波长的光线下曝光,其结构发生变化。 如果胶的曝光区在显影中除去,称为正胶;反之为负胶。
29
45
通过移相层后光波与正常光波产生的相位差可用 下式表达:
Q 2d (n 1)
式中 d——移相器厚度; n——移相器介质的折射率; λ——光波波长。
46
附加材料造成 光学路迳差异, 达到反相
47
10.3.1 移相掩模技术
粗磨、精磨、厚度分类、粗抛、精抛、超声清洗、检验、平 坦度分类等工序后,制成待用的衬底玻璃。
2、铬膜的蒸发 铬版通常采用纯度99%以上的铬粉作为蒸发
源,把其装在加热用的钼舟内进行蒸发。蒸发前 应把真空度抽至10-3mmHg以上,被蒸发的玻璃 需加热。其它如预热等步骤与蒸铝工艺相似。

第七章 光刻刻蚀

第七章 光刻刻蚀

正胶:曝光前不可溶,曝光后 负胶:曝光前
可溶
可溶,曝光后不可溶
光刻胶对大部分可见光敏感,对黄光不敏感。 因此光刻通常在黄光室(Yellow Room))内进行。
14
正光阻
負光阻
15
负胶
正胶
IC主导
正胶分辨率高于负胶
16
光刻胶的组成材料
光刻胶由4种成分组成: 树脂(聚合物材料) 感光剂 溶剂 添加剂(备选)
7.2 光刻工艺
25
26
1 气相成底膜处理

为确保光刻胶能和晶园表面很好粘结,必须 进行表面处理,包括三个阶段:微粒清除、 脱水和涂底胶。
27
第一步:微粒清除 目的:清除掉晶圆在存储、装载和卸载到片匣过程中吸
附到的一些颗粒状污染物。
清除方法:
1)高压氮气吹除 2)化学湿法清洗:酸清洗和烘干。
37
38
39
正胶和负胶的显影
负光刻胶(Negative PR)显影 1)显影剂(developer solution):二甲苯 2)冲洗化学品(rinse):n-丁基醋酸盐 作用:快速稀释显影液,冲洗光刻胶 正光刻胶(Positive PR)显影 1)显影剂:碱水溶液,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 2)冲洗剂:水 正胶的显影工艺更加敏感,分辨率更高。
44
图形检查


• 不合格的硅片将被去除光刻胶返工 – 光刻胶的图形是临时性的 – 刻蚀和注入后的图形是永久的. • 光刻是可以返工的 • 刻蚀和注入后不能返工
45
光刻机


光刻技术的主体是光刻机(曝光机、对准机),它是 将掩模版上的图形与前道工序中已刻在硅片上的图形 对准后,再对硅片表面的光刻胶进行曝光实现图形复 制的设备。 光刻机的三个主要性能指标: 1.分辨率:是可以曝光出来的最小特征尺寸。通常指 能分辨的并能保持一定尺寸容差的最小特征尺寸物理 上的极限分辨率为λ/2。 2.套刻精度:是层间图形对准偏差的统计性度量,主 要取决于光刻系统的图形定位和(掩模版和硅片的) 支撑平台的移动控制精度。要求套刻精度的上限不超 过分辨率的1/5~1/3。 3.产率:指每小时可加工的硅片数,是判断光刻系统 性能的一个重要的指标,直接决定了集成电路芯片的 制造成本。

“光刻机”的概念、技术及其在专利文献中的分布

“光刻机”的概念、技术及其在专利文献中的分布

“光刻机”的概念、技术及其在专利文献中的分布作者:王晓东来源:《中国科技术语》2014年第07期摘要:光刻机技术是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领域中的核心技术。

文章介绍了光刻机的概念、结构及其简要技术发展历程,并列举和解释了光刻机技术领域的重点技术术语,此外,针对光刻机技术的专利文献查新检索,总结了光刻机技术在专利文献分类中的分布情况。

关键词:光刻,光刻机,专利,IPC分类中图分类号:N04;TN4;TN30S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4)S1-0075-03Technology of Lithography Tool and its Distribution in Patent LiteraturesWANG XiaodongAbstract: Lithography tool is a core device used in the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s. The concept,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ithography tool a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Several important technical terms are commentated. The distribution of patent literatures concerning the stepper in the IPC classification is proposed for scitech novelty retrieval.Keywords: lithography,lithography tool,patent,IPC收稿日期:2014-06-28作者简介:王晓东(1977—),男,江苏苏州人,专利审查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光学及激光技术。

通信方式:wangxiaodong_2@。

光学光刻和极紫外光刻

光学光刻和极紫外光刻

光学光刻和极紫外光刻
光刻技术是半导体芯片制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它通过在芯片表面覆盖一层光刻胶,然后利用光刻机通过模板进行曝光和显影,最终将芯片上的电路图案转换成为实际的电路。

光刻技术中有两种主要的方法:光学光刻和极紫外光刻。

这两种技术在芯片制造中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光学光刻是最早应用于芯片制造的光刻技术。

它使用的波长通常为365纳米,使用的曝光机制是直接投射法,即在芯片表面覆盖一层光刻胶,在模板上对所需的电路图案进行曝光,然后将曝光后的光刻胶中未曝光的部分显影掉,使其形成一层图案保护层,随后通过蚀刻工艺,将所需的电路图案刻在芯片上。

极紫外光刻是目前芯片制造领域中最先进的光刻技术。

它使用的波长为13.5纳米,比光学光刻使用的波长小了20倍,可以获得更小的细节。

极紫外光刻使用的曝光机制是反射式光刻,即通过将极紫外光通过附加反射镜反射到芯片表面上,然后将曝光后的光刻胶中未曝光的部分显影掉。

由于极紫外光刻使用的波长更小,因此可以获得更小的细节,可以实现更高的密度和更多的电路元件。

但是,极紫外光刻的成本非常高,需要昂贵的设备和高质量的光刻胶,因此只有一些大型半导体制造商才能使用这种技术。

使用光学光刻和极紫外光刻可以实现将电路图案传输到芯片上,这是制造高性能电子设备的关键一步。

有了这些技术,我们可以实现更小、更快和更强大的芯片,推动数码产品的创新和发展。

光刻机的分类和应用领域概述

光刻机的分类和应用领域概述

光刻机的分类和应用领域概述光刻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半导体制造工艺,在微电子行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光刻机是实现光刻技术的关键设备,用于将芯片上的电路图案转移到光刻胶或光刻掩模上。

本文将对光刻机的分类和应用领域进行概述,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技术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

光刻机可以根据不同的工作方式和光源类型进行分类。

根据工作方式,光刻机主要分为步进式光刻机(Stepper)和投影式光刻机(Scanner)两种。

步进式光刻机将掩模上的图案一步一步地移动,并以阶梯式的方式曝光,是早期应用较广泛的一种光刻机。

而投影式光刻机则通过使用透镜将整个图案进行投影,使得曝光过程更快速、高效。

投影式光刻机的曝光区域被称为“场”(Field),每个场的大小由透镜和光学系统决定。

此外,光刻机还可以根据光源类型进行分类。

常见的光源类型包括紫外线(UV)光源和可见光光源。

紫外线光刻机是最常用的一种类型,其波长通常为247 nm 或 365 nm,用于制造大多数的集成电路。

近年来,可见光光刻机也在某些特殊领域中得到应用,其波长通常为 405 nm 或更长。

光刻机广泛应用于半导体行业以及其他许多领域。

在半导体行业中,光刻机被使用于芯片制造的不同阶段,从设计到制造,都离不开这一关键设备。

在芯片制造的第一步,设计阶段,光刻机用于制造掩模,即将电路图案转移到光刻胶或硅片上。

随后,在芯片制造的加工阶段,光刻机将掩模上的图案投影到硅片上,并通过化学反应和蚀刻过程进行芯片的制造。

这些步骤的精确性和高效性对于芯片的质量和性能至关重要。

除了半导体行业,光刻机还广泛应用在其他领域,如光学元件制造、微纳制造、平板显示器制造以及生物医学领域等。

在光学元件制造中,光刻机用于制造光学薄膜、光学器件和光学芯片等。

在微纳制造中,光刻机用于制造微紧凑型装置和微细结构。

在平板显示器制造中,光刻机用于制造液晶显示器(LCD)和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OLED)。

在生物医学领域,光刻机主要用于生物芯片制造,用于生物实验和生物分析等领域。

第六讲:光刻工艺(半导体制造技术)

第六讲:光刻工艺(半导体制造技术)

❖ 工艺宽容度
整个光刻过程步骤之多,而且每一步骤都 会影响最终的图形尺寸, 另外每一工艺步骤都 有它的内部变异。不同的光刻胶对工艺变异的 容忍性都不一样。那么,容忍性越高,在晶圆 表面达到所需要尺寸的可能性就越大,或者说 工艺的宽容度就越大。
❖ 针孔
所谓针孔是指光刻胶层中尺寸非常小的空 穴。可以是涂胶工艺中由环境中的微粒污染物 造成的,也可以由光刻胶层结构上的空穴造成。 针孔是有害的,因为它可以允许刻蚀剂渗过光 刻胶层进而在晶圆表面层刻蚀除小孔。
光源则来自电磁 接近式 光谱的其他成分。
投影式
X 射线 电子束
步进式
曝光光源
普通光源光的波长范围大,图形边缘衍射现象 严重,满足不了特征尺寸的要求。所以作为晶圆生产 用的曝光光源必须是某一单一波长的光源;另外光源 还必须通过反射镜和透镜,使光源发出的光转化成一 束平行光,这样才能保证特征尺寸的要求。
时间和温度是软烘焙的参数,不完全的烘焙在 曝光过程中造成图像形成不完整和在刻蚀过程 中造成多余的光刻胶漂移;过分烘焙会造成光 刻胶中的聚合物产生聚合反应,并且不与曝光
射线反应。
负胶必须在氮气中进行烘焙,而正胶可以 在空气中烘焙。
下表总结了不同的烘焙方式
方法
烘焙时间(分钟) 温度控制 生产率
速度
光刻胶
正性
负性 PMMA PMIPK PBS TFECA COP (PCA)
聚合物
酚醛树脂(间 甲酚甲醛) 聚异戊二烯 聚甲基丙烯酸酯
聚甲基异丙烯基酮
聚丁烯 1 砜
聚三氟乙烷基氯丙烯 酸酯 共聚物( a 氰乙基丙烯酸, a 氨基乙烷基丙烯酸酯)
极性
感光性
曝光光源
(Coul/cm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式中, g 为高斯电子束的标准偏差。
(5) 胶层等能量密度剖面轮廓
实际的曝光图形,既不是 函数,也不是仅仅一个孤立的 圆形束斑,如果是一条有宽度的线条,其能量吸收密度应当是 各入射电子束的作用的总和,如下图所示。
y
Rn
nd 2 x 2
nd
x
P
设电子束的束流为 IB ,在每个 点上停留的时间为 t ,则每个束斑 上的入射电子数为 ( IB t / q ) ,每个 束斑产生的吸收能量密度为
( I B t / q) Eg (r , z )
则在离线条距离为 x 的点 P 下面深 度为 z 处的能量吸收密度为
d
IB t El ( x, z ) Eg ( x, z ) 2 Eg ( Rn , z ) q n 1
用上述模拟方法对硅上的 PMMA 胶进行计算的结果以及
率的主要因素。
后面会讲到,限制 X 射线光刻分辨率的主要因素是 掩模版 的分辨率,以及 半影畸变 和 几何畸变。
二、电子束与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电子束与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很多种,例如二次电子、
散射电子、吸收电子、电子空穴对、阳极发光、X 射线、俄歇
电子等。影响电子束曝光分辨率的主要是 散射电子 。 1、电子的散射 入射电子与固体中另一粒子发生碰撞,发生动量与能量的 转移,方向改变,波长不变或增大,能量不变或减少。 电子在光刻胶中的散射次数与光刻胶厚度成正比,与入射 电子的初始能量 E0 成反比,典型值为几到几十次。
通过模拟计算,发现 Eδ (r , z ) 有以下特点,
a、β>>α ,所以背散射是影响分辨率的主要因素;
b、光刻胶较薄时,能量密度的分布范围较小;
c、入射电子初始能量 E0 的影响是:对 ff ,E0 越大,则α 越小;对 fb ,当 E0 增大时,β先增大,然后减小;
d、低原子序数材料中的散射一般要小一些。
征尺寸。主要优点是 曝光效率高,主要缺点是曝光不灵活,某
些区域可能被重复曝光而导致曝光过度。
3、可变矩形束光柱 所产生的矩形束斑的尺寸可按需要随时变化。由两个方形 光阑和两个 x、y 方向的成形偏转器构成。
(3) 对此模拟结果进行 曲线拟合,可得到近似的分析函数,
为 双高斯函数 ,即
Eδ (r , z ) f f (r , z ) f b (r , z ) r2 r2 k ( z ) exp 2 E exp 2 2 2
例如,当电子束分布为 高斯圆形束 时,
r2 u (r , ) u (r ) exp 2 2 g
2 r r Eg (r , z ) 2 Eδ (r , z ) exp r dr 2 0 2g
E0
NA
g0 M
(eV/cm3 )
令光刻胶的实际能量吸收密度 E( r, z ) 与完成曝光所需的
能量密度 E0 相等,即 E( r, z ) = E0 ,可以得到一个等能量密度 曲面。显然,在这个曲面之内的光刻胶将全部发生化学反应, 显影时将全部溶掉(以正性胶为例)。所以此曲面也就是显影 后的光刻胶剖面轮廓。
磁透镜之间的位置也有多种组合方式。
四、控制系统 对光闸、偏转系统和工件台的移动进行统一协调的控制。 1、光闸机构控制 采用 “静电偏转器 +光阑” 的方式对电子束通断进行控制。
当 V = +E 时 V 当V=0时
静电偏转器
光阑
2、偏转系统扫描控制 只应用于矢量扫描方式,使电子束根据 VLSI 图形的要求 做出规定的偏转,完成扫描曝光。
内邻近效应
无散 射时 互邻 近效 应
能量密度
互邻近效应
内邻近效应
x
L
R
L
邻近效应的后果
(1) 对 L >> R 的孤立图形,使边缘模糊。
(2) 对 L <= R 的孤立图形,使边缘曝光不足,图形变小、
变圆,甚至曝不出来。
(3) 对间距 a <= R 的多个图形 ,使间距变小,甚至相连。 减小电子邻近效应的方法 减小入射电子束的能量(因β 随 E0 先大后小),或采用低 原子序数的衬底与光刻胶。
(4) 当入射电子为任意空间分布函数 u (r , ) 时,其吸收能 量密度 E (r , , z ) 是 E (r , z )与 u (r , ) 的 卷积积分,
E (r , , z ) Eδ (r , z ) * u (r , )
2 0


0
δ (r , z )u r r , r dr d
光刻技术,或 下一代光刻技术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使用更短波
长的曝光能源。
9.1 高能束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节主要讨论 X 射线、电子束、离子束与固体之间的相互 作用。 一、X 射线与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X 射线光刻所用的波长在λ= 0.2 ~ 4 nm 的范围,所对应的 X 射线光子能量为 1 ~ 10 k eV。在此能量范围,X 射线的散射可 以忽略。X 射线光子的能量损失机理以光电效应为主,损失掉 的能量转化为光电子的能量。
第 9 章 非光学光刻技术
通过使用大数值孔径的扫描步进光刻机和深紫外光源,再
结合相移掩模、光学邻近效应修正和双层胶等技术,光学光刻 的分辨率已进入亚波长,获得了 0.1 m 的分辨率。若能开发出 适合 157 nm 光源的光学材料,甚至可扩展到 0.07 m。 但是这些技术的成本越来越昂贵,而且光学光刻的分辨率 极限迟早会到来 。已开发出许多新的光刻技术,如将 X 射线、 电子束 和 离子束作为能量束用于曝光。这些技术统称为非光学
电 子 光 学 柱 系 统
工件台控制
除电子光学柱系统外,还有如真空系统、工件台移动系统等。
二、电子束发射聚焦系统
1、电子枪
要求:亮度高、均匀性好、束斑小、稳定性好、寿命长。 (1) 热钨丝电子枪。 束斑直径约为 30 m 。特点是 简单可 靠,对真空度要求低,但亮度低,寿命短,噪声大。 (2) LaB6 电子枪。 是目前流行的电子束光刻机用电子枪 ,
散射角:电子散射后的方向与原入射方向之间的夹角。
前散射(小角散射):散射角 < 90o
背散射(大角散射):散射角 = 90o ~ 180o 实验表明,前散射使电子束变宽约 0.1 m,而背散射电子 的分布区域可达到 0.1 ~ 1 m 。所以 背散射是影响电子束曝光 分辨率的主要因素。
2、光刻胶的能量吸收密度
子质量 m = 9.1×10-27 g 代入,得
1.225 (nm) Va
考虑到相对论效应后,λ 应修正为

1.225 Va 1 0.978 106 Va
(nm)
电子束曝光的加速电压范围一般在 Va = 10 ~ 30 kV,这时
电子波长 λ 的范围为 0.012 ~ 0.007 nm。
电子束本身的分辨率极高 ,可以达到 0.01 m 以下,但是
在光刻胶上一般只能获得 0.1 m 左右的线宽。限制电子束曝光
分辨率的因素有, 1、光刻胶本身的分辨率 2、电子在光刻胶中的散射引起的邻近效应
3、对准问题
一、直写电子束光刻机工作原理
数据输入 计算机 电子束控制 电子枪
光闸
聚焦系统 偏转系统 电子束 硅片
实际的胶层剖面轮廓如下图所示,
模拟结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实际结果
5、电子束曝光的邻近效应及其修正方法
已知电子的散射特别是背散射,其影响范围可与电子射程 或胶层厚度相当,这称为电子束曝光的 邻近效应。对于一个其 线度 L 远大于电子散射范围 R 的图形,虽然其中间部分的曝光 是均匀的,但边缘部分的情况就不同了,如下图所示,
修正电子邻近效应的方法
电子束图形
曝光显影后
有邻近效应
几何修正
剂量修正
三、离子束与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离子束与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散射(碰撞)、辐射损 伤(产生位错)、溅射(刻蚀及镀膜)、俘获(离子注入)、 激发、电离、电子发射、二次离子发射等。 这些效应的强弱随入射离子的能量不同而不同。用于大规 模集成技术的入射离子能量范围为 刻蚀、镀膜:< 10 k eV 曝光: 离子注入: 10 keV ~ 50 k eV > 50 k eV
能量损失与分辨率的关系 分辨率取决于 X 射线的波长与光电子的射程两者中较大的 一个 。当 X 射线波长为 5 nm 左右时两者相等,这时可获得最 佳分辨率 ,其值即约为 5 nm 。但在 X 射线光刻技术中,由于
掩模版等方面的原因 ,波长取为 0.2 ~ 4 nm ,其相应的光电子
射程为 70 ~ 20 nm。但是实际上这并不是限制 X 射线光刻分辨
其特点是 亮度高,稳定性好,寿命长,但对真空度要求高,使
用条件严格;能散度大,聚焦困难,束斑大。 (3) 场致发射电子枪。 由 Zr/W/O 材料制造的尖端构成, 其特点是 亮度更高,能散度低,束斑小,噪声低,寿命长,但 需要的真空度更高,高达 1.33×10-6 Pa(1×10 –8 Torr),且稳 定性较差。
描画出所需要的图形。 要求:偏转像差小,图形清晰,分辨率高,偏转灵敏度高, 偏转速度快。 结构种类:磁偏转 与 静电偏转 。 磁偏转器的电感较大,扫描速度较慢;静电偏转器的电容 较小,扫描频率较高 ,两者相差上万倍。此外,静电偏转器的 光学性能较好,像差较小。实际使用时,有磁偏转、电偏转、
磁-电偏转、磁-磁偏转、电-电偏转等多种组合方式。偏转器与
h h p mv , p mv
又由
h
1 2 2qVa 代入波长 λ 中,得 mv qVa , v , 2 m h (2mqVa )1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