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消耗、经济增长和碳排放之间的实证分析——以中部八省为例
中国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互动关系研究

中国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互动关系研究作者:刘章发高建刚何丽娜来源:《重庆社会科学》2023年第09期摘要:基于中國1995—2021年30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PVAR模型,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反应函数等方法对中国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表明:(1)全国的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两两之间均为因果关系;(2)东部地区存在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显著关系,中部地区存在能源消耗对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对二氧化碳排放正向显著关系,西部地区存在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对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正向显著关系;(3)脉冲响应函数和预测误差方差分解分析均表明能源消费对二氧化碳排放冲击较大。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积极发展清洁能源与提高能源利用技术水平、重点培育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及出台相关制度与政策等建议。
关键词: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面板VAR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与生态系统协同安全的机制与路径研究”(20BJY074);山东省金融应用重点研究项目“双碳目标下山东省绿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绩效评价研究”(2022-JRZZ-20)。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3)009-0111-014[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ki.css.2023.009.008作者简介:刘章发,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副教授、首届羡林学者,研究方向:区域经济;高建刚,聊城大学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绿色发展;何丽娜,聊城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
经济增长、资源消耗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紧张关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紧张、环境恶化特别是温室效应的问题日益凸显,不但影响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对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中部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分析的开题报告

中部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分析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其能源消费水平也逐步提高。
在
这一背景下,如何处理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成为
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部地区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其治
理能源消费与控制碳排放任务更是重大。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部地区能源
消费与碳排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部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探究其中的关系,以为区域的节能减排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三、研究内容
(1)中部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现状分析;
(2)中部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实证分析;
(3)研究中部地区实现节能减排与经济发展的可行性,并给出可行措施;
(4)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与分析,提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运用统计学方法,对2000年至2020年中部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和经济增长指标进行数据分析,并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对其相关
性进行实证研究。
五、预期结果及意义
预计通过对中部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可以揭示其中的规律性,为实现节能减排与经济发展这一矛盾的统一提供指导性意见。
本研究成果可为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参考,为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
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重,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之一,其能源消费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研究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对于制定有效的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为减少碳排放提供建议。
一、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经济增长是推动中国能源消费增长和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动力。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建筑业等高能耗行业对于能源需求不断增加。
此外,城市人口快速增长也导致了住房需求和交通需求上升,进一步推动了能源消耗量的增加。
二、产业结构与能源效率产业结构对于中国的碳排放具有重要影响。
传统工业行业通常具有高耗能、高污染特点,在供给侧改革的推动下,中国正逐渐向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转型。
这种产业结构调整有助于提高能源效率,减少碳排放。
此外,技术进步和创新也是提高能源效率的关键因素。
三、能源结构与碳排放中国的能源结构主要以煤炭为主,这是导致中国碳排放量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然而,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中国正逐渐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与应用。
通过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如风电、太阳能等的投资和发展,可以有效减少对煤炭等化石燃料的依赖,从而降低碳排放。
四、与法规与法规在调控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在过去几年中,中国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减排措施,并设立了相应的目标和指标。
例如,《全国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了相对于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40-45%的目标,并加大了对清洁技术和清洁产业发展支持力度。
五、国际合作与技术转移国际合作与技术转移对于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减少也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减排合作,与其他国家分享经验、技术和。
通过引进和应用先进的清洁技术,中国能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
综上所述,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法规以及国际合作和技术转移都对于碳排放产生重要影响。
能源消耗、经济增长和碳排放之间的关联分析——基于亚太八国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Ab t a t t so r a rc ia in f a c e u aet er lt n h p b t e n e o o c go h a d c r o m s in r— s r c :I i f e tp a t l g i c n e t r g lt h e ai s i ew e c n mi wt n ab n e s e g c s i o o r i o
o e o n r sae h g e h e eo i gc u t e , h l O2e sin fp r i G n e n t n r o s mp p d c u t e ih rt a i d v lp n o n r s w i C m so so e t DP a d p ru i e e g c n u — i r n n i e i n u y
国的能耗和碳排放 指标优 于其它 3个发展 中国家, 但次于发达 国家。为在 国际气候谈判 中寻 求主 动, 国应积 我
极 转换 能源结构 , 通过技 术进步提 高用能效率 , 促进节 能减排。
关键词 : 太八国 ; 源消耗 ; 排放 ; 亚 能 碳 面板 数 据 模 型 ; 面板 误 差 修 正 模 型 中 图分 类 号 :0 22 F 6 .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o 2 7 3 2 1 )5— 0 2— 9 lo ~95 (0 0 0 0 1 0
( . ol eo a hadE v om n Si c ,a zo nv sy 1 C lg e fE a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n ni n et c neL nhuU ir t, r e ei
2 KyL brtr o eenC i 'E v om n . e aoao W s r hn s ni n t £ ,a zo nvrt,azo 30 0 C ia yf t a r e e L nhuU i syL nh u70 0 , hn ) , ei
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相互关系的研究

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相互关系的研究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碳排放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总值的增加,能源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经济发展需求而使用能源的行为,而碳排放则是能源消费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首先,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有着直接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对能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经济增长带来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需要大量的能源供给。
比如,工业生产需要大量的电力、燃煤等能源,城市的建设和运维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和油气资源。
因此,经济增长带动了能源消费的增长。
然而,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并非线性关系。
在经济增长初期,由于技术水平不高,能源利用效率相对较低,碳排放也较高。
随着经济增长的发展,人们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增加清洁能源的比例,降低碳排放量。
因此,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倒U型关系。
为了解决碳排放问题,许多国家和地区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比如,通过加大能源高效利用和清洁能源的投资,提高能源科技水平,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实现经济增长和碳排放的双赢局面。
另外,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推动能源消费方式的转变,也是减少碳排放的有效途径。
总之,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碳排放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相互关系。
经济增长带动了能源消费的增加,而能源消费则产生了大量的碳排放。
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支持,碳排放问题也得到了逐渐解决。
通过改善能源利用效率、加大清洁能源的使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等措施,可以实现经济增长和碳排放的双赢。
中国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动态关系

作者简介: 赵明轩(1994 ̄) ꎬ男ꎬ河北石家庄人ꎬkjnjxx@ 163.com.
∗责任作者ꎬ吕连宏(1981 ̄) ꎬ男ꎬ天津人ꎬ正高级工程师ꎬ博士ꎬ主要从事能源与环境经济研究ꎬlvlh@ craes.org.cn
基金项目: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 No.2019YSKY001)
Method of Moments ( System ̄GMM) is used to estimate the coefficientsꎬ while the method of Granger causality testꎬ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s and variance decomposition are applied to reveal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among energy consumptionꎬ economic growth and CO2
经济发展差异对结果的影响.
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和 CO 2 排放三者之间关系
肺炎疫情后世界经济的“ 绿色复苏” ꎬ应成为各国首
的研究ꎬ较多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 VAR) 进行分析ꎬ
自改革开放以来ꎬ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
DOLS [14] 等方法. 建立 VAR 模型ꎬ以全国数据为样本
要思考的问题.
CO2 emissions. (4) Fixed asset investment can effectively reduce CO2 emissions in the central and northeastern regions. Finallyꎬ
suggestions are made from the aspects of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ꎬ government investmentꎬ and policy guidanceꎬ which
我国经济增长、能源结构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实证分析

『 键 词 1经 济增 长 ;能 源 结 构 ; 能源 消 费 ;协 整 性 关 【 中图 分 类 号 】 2 6 F0
一
[ 献标识码 ] 文 A
[ 章编 号] 6 3 0 6 f 0 0 0 — 0 0 0 文 1 7 — 4 1 2 1 )5 0 1 — 5
能 源作为 世界 经济 发展 必不 可少 的要 素 之一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其 对 经 济 的 推 动 作 用 日益 明 显 和 重 要 。 我 国 改 革 开 放 后经 济 的 高 速发 展 带动 能 源 消 费 以较 快 的速 度 增 长 。 中 国 的 能 源 消 耗 已 经 占 到 了 世 界 总 量 的 1 % ,相 当 于 美 国 能 源 消 耗 量 的 7 %。 如 果 继 续 5 0 以 目前 的 速 度 增 长 , 中 国 的 能 源 消 耗 量 将 在 7年 内 翻 一 番 , 并 取 代 美 国成 为 世 界 上 最 大 的 能 源 消 耗 国 。 中 国 能 源 消 费 量 的 大 幅 增 长 并 不 完 全 是 由 经 济 的 高 速 增 长 所 带 动 的 ,我 国 的 能 源 消 费 结 构 "是 一 项 重要 的影 响 因素 。我 国的能 源 禀 赋具 有 d z 多 煤 、少 油 、少 气 的 特 点 , 中 国 一 次 能 源 生 产 和 消 费 结 构 中 ,煤 炭 比 重 分 别 高 达 7 % 和 6 .% , 6 89 是 世 界 上 煤 炭 比 重 最 高 的 国 家 。虽 然 解 放 以 来 我 国 能 源 结 构 有 所 改 善 ,天 然 气 、石 油 、 水 电 比 例 逐 步 提 升 ,但 煤 炭 依 旧 是 我 国 最 主 要 的 能 源 品种 。 经 济 增 长 带 动 能 源 消 费 ,能 源 消 费 得 越 多 就 自然 更 多 地 消 耗 我 国 储 量 最 多 且 成 本 较 低 的 煤 炭 ,而 煤 炭 又 是 一 次 能 源 中 热 值 最 低 污 染 最 大 的 能 源 品 种 ,且 我 国 的 煤 炭 利 用 以 燃 烧 为 主 , 在 每 年 消 费 的 煤 炭 中 , 有 8 % 以 上 是 直 接 燃 烧 。 这 样 的 能 源 0 消 费 结 构 导 致 我 国 能 源 效 率 与 发 达 国 家 甚 至 一 些 发 展 中 国 家 有 着 较 大 的 差 距 ,产 生 了 能 源 消 费 居 高 不 下 ,污 染 严 重 等 问 题 。 本 文 采 用 协 整 理 论 研 究 了中 国 17 9 8年 ~ 0 7年 经 济 增 长 和 能 源 消 费 结 20 构 及 能 源 消 费 间 的 关 系 ,并 对 我 国 能 源 问 题 提 出 了 相 关 的政 策 建 议 。
中国能源消费、CO2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2 0 1 5年 6月
湖南人文科技学 院学报
J o u na r l o f Hu n a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Hu ma n i t i e s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倒 u 碳 是 主要 的 “ 温室气体” , 温 室 效 应 引 起 的气 候 变 究认 为 二氧 化 碳 排 放 与 经 济 增 长之 间存 在 “
要 来源 。从 2 0 0 6年起 , 中 国 的二 氧 化 碳 排放 量 便
一
关 于二 氧化 碳排 放 与 经 : ( 1 ) 对 二 氧 化 碳 的 库 茨 直居 于世 界首 位 。据 国际能源 机 构 ( 1 E A) 统计 , 究,
间的双 向 G r a n g e r因果 关 系
[ 关键词 ] 能 源 消费 ; C O , 排放; 经济增 长 ; 协整 ; G r a n g e r因果 关 系 [ 中图分 类号 ] F 0 6 2 . 1 [ 文 献标识 码 ] A [ 文章 编号 ] 1 6 7 3— 0 7 1 2 ( 2 0 1 5 ) 0 3— 0 0 6 4— 0 5 自2 0 1 3年 以 来 , 中 国 的雾 霾 现 象 愈 演 愈 烈 。 化 问题 同样 严 峻 , 只是 其 影 响 程 度 并 不 如 雾 霾 天
中 国作 为一 个 发 展 中 大 国 , 目前 仍 处 于 分之 一 , 居 民生 活 已经 受 到 严 重 影 响 。雾 霾 现 象 题 。然 而 , 是 中 国环 境 污 染 问题 的 又 一 表 现 , 这 与 中 国 长 期 工 业化 、 城 市化进 程 的加 速 阶段 , 经 济 增 长仍 以化 以来 粗放 型 的经济 增 长 模式 和能 源 消 费结 构 是 密 石能源的大量消耗为主要依托。由此而产生的矛 切 相关 的 。 中 国是 能 源 消 费 大 国 , 世 界 银 行 统 计 盾 是 , “ 节 能减 排 ” 战 略 的 实施 会 否 导致 经 济 的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tatistics and Application 统计学与应用, 2018, 7(4), 421-425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8 in Hans. /journal/sahttps:///10.12677/sa.2018.74048Empirical Analysis among EnergyConsumption, Economic Growthand Carbon Emissions—Taking the Eight Provinces in Central China for ExampleJuxiang ZhanLongqiao College of Lan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Lanzhou GansuReceived: Jul. 27th, 2018; accepted: Aug. 12th, 2018; published: Aug. 20th, 2018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ly development of economy, energ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process, energy, on the one hand, has promo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the other hand, it has also had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This article by building a model of co-integration and Gran-ger causality test of eight provinces in central China analyzed energy consumption, carbon emis-sions and economic growth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ime series, and found that comparison be-tween any means is a long-term co-integration. In addition, there is a unidirectional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from energy consumption to economic growth of a causal relationship.KeywordsEconomic Growth, Energy Consumption, Carbon Emissions, Co-Integration, Granger Causality Test能源消耗、经济增长和碳排放之间的实证分析——以中部八省为例詹菊香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甘肃兰州收稿日期:2018年7月27日;录用日期:2018年8月12日;发布日期:2018年8月20日摘要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能源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这个过程中,能源一方面对经济发展起着促詹菊香进作用,一方面也对环境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本篇文章通过构建协整性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模型来对中部八省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的时间序列进行定量分析,发现三者之间两两存在着长期的协整性,并且存在着单向的从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到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
关键词经济发展,能源消耗,碳排放,协整,格兰杰检验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1. 引言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在能源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发展经济,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上升稳步发展。
所以,能源成为现代各国关心的首要问题之一,能源战略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
在不断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能源问题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
如此一来,能够正确认识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此来实现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就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的问题之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更是刻不容缓[1]。
2. 文献综述最近几年来,不少人也对此做了大量的相关研究。
他们将能源消耗、经济增长以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这几个指标进行研究,方法大多是将这些指标放入一个模型中进行模型分析,进而考量他们之间的具体关系。
其中的研究在国内外均有涉及。
就国外来说,Kraft和他的伙伴的研究表明了能源消耗与美国的GDP之间有单向的因果关系[2]。
Chien-Chang和Chang对能源消耗与资本、劳动投入之间的关系建立面板误差修正模型进行多变量的分析,利用的数据是1971年至2002年16个亚洲国家的相关数据[3]。
他们发现:在短期,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因为有太多因素影响而构不成因果关系,但是从长期来看,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这就意味着在短期内减少资源不会对国内生产总值产生不利影响。
从国内的研究来看,国内研究学者对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也不在少数。
刘星运用格兰因果关系模型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与能源消耗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他发现经济增长能够导致能源消耗的增加,也就是说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单向因果关系,接着他又对这两者进行协整检验和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研究,发现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与能源消耗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进一步发现能源消耗不会成为经济增长的障碍[4]。
学者林伯强(2003)采用生产函数、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以及电力消费到GDP的单向因果关系。
3. 实证分析3.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以中部地区的省份为例来解释我国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问题。
中部省份分别为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黑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选取1995年至2014年能耗的五个指标:原油消费量、煤油消费量、柴油消费量以及汽油消费量作为研究对象,数据主要来源于詹菊香《中国统计年鉴》和各省统计年鉴。
3.2. 模型设定建立时间序列X 的回归方程12233t t t t Y X X βββµ=+++通过对原始数据中GDP 、碳排放量(CO 2)、能源消耗量(EC)三个变量进行分析,利用eviews7.2软件做出三者的趋势图,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三者呈现着上升的趋势,GDP 涨势迅速,碳排放量近年来有趋向平缓趋势,能源消耗量较为平缓。
3.3. 平稳性检验为了消除变量之间存在的异方差以及避免出现伪回归现象采用ADF 检验方法分别对三者进行单位根检验。
从表1可知,三个变量的水平序列和一阶差分为非平稳序列,三个变量的二阶差分序列在5%的水平下都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属于二阶单整,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可以进一步检验三个变量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Figure 1. Trend of variables图1. 变量趋势图Table 1. ADF unit root test results of time series of each variable [5] 表1. 各变量时间序列的ADF 单位根检验结果[5]变量 ADF 检验 5%水平下的临界值p 值 检验结果 GDP 1.199417 −1.961409 0.9341 不平稳 22CO 3.957296 −1.960171 0.9998 不平稳 EC 4.391306 −1.607051 0.9999 不平稳 D(D(GDP)) −4.400861 −1.964418 0.0002 平稳 D(D(22CO )) −6.902058 −1.962813 0.0000 平稳 D(D(EC))−6.660624−1.9628130.0000平稳注:D(D())为二阶差分,结果选取无趋势无常数项。
詹菊香3.4. 协整检验三变量在原水平下都是非平稳变量,所以需要排除伪回归现象的存在,对残差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
从软件输出结果并整理表格如表2。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t 检验统计量值为−4.210971,小于相应临界值,从而拒绝原假设,表明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
结果可以得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3.5. 参数估计由于在平稳性检验时已经对原始数据做了二阶差分,因此以经济增长的国内生产总值为被解释变量(GDP),二氧化碳的平方(22CO )和能源消耗量(EC)作为解释变量,将这三个变量在软件Eviews7.2中运用最小二乘法得到如下结果22GDP 43162.4586719 1.289695-3CO 11.102282EC t t t e =+∗−∗从最小二乘法的结果来看可决系数为0.982369,接近于1,说明模型拟合程度较好。
F 值为0.00000小于0.05。
其显著性水平为95%以上,即说明备择假设发生的概率大于0.95,故拒绝原假设,接受备择假设。
模型的经济意义可解释为:国内生产总值每多增加1亿元,二氧化碳将多排放0.0114万吨,并且需要消耗11.1023万吨标准煤的能源。
这一解释符合经济发展常态,且从模型可得出结论:国内生产总值与能源消耗呈线性相关关系,与二氧化碳排放呈非线性相关关系。
3.6. 格兰杰因果检验协整分析虽然可以验证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但是变量协整并不意味着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需要验证。
因此,以下将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对国内生产总值与二氧化碳平方和能源消耗量之间是否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验证。
由格兰杰因果检验(表3)可得,二氧化碳排放不是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的原因,所对应的概率值为0.0084小于0.05,因而拒绝原假设。
说明二氧化碳排放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原因,且这种增长是单向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不一定需要二氧化碳的排放;同理可得出能源消耗是国内生产总Table 2. Unit root test results of residual sequence et 表2. 残差序列的单位根检验结果t 统计量 p 值 ADF 临界值-4.210971 0.0003 1% -2.692358 5% -1.96017110%1.607051Table 3. Granger causality test results of GDP, carbon emission square and energy consumption 表3. 国内生产总值和二氧化碳平方及能源消耗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原假设Obs F 统计量 P 值 CO 2不是GDP 格兰杰原因 19 9.02264 0.0084 GDP 不是CO 2格兰杰原因 19 0.01484 0.9045 EC 不是GDP 格兰杰原因 19 8.86079 0.0089 GDP 不是EC 格兰杰原因190.008930.9259詹菊香值增加的原因,且这种因果关系是单向的,也就是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不一定是因为能源消耗,还可能是其他因素。